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大全(13篇)
读后感是反映个人阅读能力和思维深度的重要篇章。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书籍,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其次,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此外,读后感可以包含对书籍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不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还可以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展示个人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最后,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和引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我们可以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共鸣和启发。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一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总的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该小说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小说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女主人往往拿她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这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作者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也正是吸引读者之处。《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也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所以读这部小说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看完这部小说,仿佛让人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或许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每个人还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分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二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
作者整本书都在写他一生的回忆,我觉得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将那些幸福快乐的事情留在回忆当中,可是当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份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这本书极其细腻的描写,把每一个细节刻画到几千字。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每个人的鲜明特点都在每个记叙中很明显的显露出来,即使是再多的人物,作者也能很深刻的描写出想要通过此人所要阐述的一些人世间的看法。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三
读《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漫游。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静静地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怎么繁衍、成长为一个阔大幽深的花园。
《追忆似水年华》是我读过的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幅最长情节最散漫随意的一部,它没有严谨的故事,除了马赛尔以外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让我如此着迷,我彷佛面对一座规模浩瀚博大、结构精致繁复的宫殿,推开那扇看似平凡的门,发现里面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鲁斯特用其精美、精细和精微构造出了一种博大的气势。
《追忆似水年华》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出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小说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的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惊讶于作者丰富的学识。书中大量的引述贯穿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世界通史,令你无所适从,找不到自身归宿地。正是这样的原由,使理解的难度大大加大。但是我可以完完全全从另一个方面去接触它,感触它,书中到处所流露出的饱富激情但却倍受压抑的感情,它甚至令我有种窒息的感觉。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丰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当然,只有那些才华出众、思想深邃的艺术家才可能为世人破译并展现这个世界,而且也仅是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此外,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也极有特色。对于作品的结构,序言里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圆拱”。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的两条线索在作品里发展,最终汇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一般的一部家族史。普鲁斯特的文字也相当优美,尤其擅长使用比喻,对于各种细小的事物和内心感受都刻画得具体而真切,即使是中文译本也不能使其减色。
总之,要真正领略《追忆似水年华》的魅力,还只能靠亲自读一遍。虽然普鲁斯特的文字有时也给人太细致以至筻碌母芯酰但只要你耐心把它读完,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四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是由法国意识流代表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__1922年)历时十四年之久呕心沥血之作。对普氏而言该作品既是其人生意义之全部所在。
作者并未给文中主脚起一个名字,所有文中主脚的出场.体验以及意识流动,皆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的。读这本书就特别能理解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中心论点-----世界的存在是以“我”的意识为支柱而存在的。通过“追忆”这一独特角度,普氏在写作技巧上进行了崭新的尝试,创作目标更多的转向关注人物的精神领域。借助回忆,(一种味道,一道风景,一种浮动的暗香都是其追忆模式开启的阀门)普氏轻而易举让读者追随着“我”的意识跳跃时空的限制,随时复原过去某个时刻。读者就好像落在普氏礼帽上的一颗尘粒,随他去他的似水年华里徜徉......
大部分读进去了的读者可能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普氏是一个才华横溢极度感性甚至敏感到了痛苦状态的人。文中对景物,对人的感觉,对往事的印象的描写,无不给人以细腻到家的感觉。再加上文中数不胜数的明喻,像蓝黑海面上那一浪浪的波涛冲刷着堤岸,又好像老师在黑板前讲得眉飞色舞,用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你灌输同一个知识点。«追忆»并不以情节取胜,情节反而有些乏善可陈。那些无聊的沙龙社交活动甚至让人昏昏欲睡。由于本人性取向正常,又无好奇心。因此只要提到夏吕斯男爵大人和他的男朋友的情节,都是我头大如斗的时候。
个人认为,和历史上那些极度敏感感性的高才一样。普鲁斯特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失误。本应给普通人浇上一勺意识让其用于感知世界。轮到他们时,上帝打了个盹,浇过了又浇了一勺。如果再浇一勺,恐怕普鲁斯特都能带着人类找到回去的路了。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理性其实是走入了迷途,理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经确定无法解决人类的困境。而一切艺术,美学几乎均来源于直觉以及印象。普鲁斯特虽没有明喻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用心的读者自会感知。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五
马塞尔·普鲁斯特,第一次看到这位20世纪法国最伟大小说家的照片时便被那突兀的眼神震慑了,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双发现生活发现文学的大眼睛背后脑中拥有的丰富想象力与文学禀赋。我虽有幸地拜读了他投入毕生精力而创作的这部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却并不敢说读懂了这本书所传达的真谛,只能说是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地感悟。
其实最开始自己都没有读它的勇气。面对这部对20世纪中后期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的鸿篇巨制,我胆怯了,这种强大的文学气息与繁多的文字让我变得不知所措,所以从网上找来电子版一点一点读,却很快便没有了耐心。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它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这部书以“我”为叙述主体,并不是描写或者讲述一个或几个感人或富有真理的故事而是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为一体,将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真实的进行了描写,除了叙事以外还写出了许多自身的感想和议论。虽然整部作品看起来到并不像一般小说一样有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人物,清晰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并不特定却是作者的一份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说实话光是看译本就已经很困难了,若不是在特定的氛围中很难有耐心去读下去,抱着只是简单看“热闹”的心态,去读那些为文字也被那丰富的思想所感染。普鲁斯特开篇便用很大篇幅来描述小的时候自己对临睡前母亲那一吻的依赖与渴望,由此延伸出的许多细节虽干扰了我的思维却深刻的理解那个孩子敏感、渴望的心情。随后展开的一幕又一幕故乡贡布雷,贡布雷的街道、姨祖母的怪癖、贡布雷的钟楼;还有他和希尔贝特的爱情、期万对奥黛特的痛苦纠缠无可奈何的爱,还有在巴尔贝克的海滩上见到少女怦然心动的思慕……这一个又一个随着作者眼之所见而展开的小故事中的动作、谈话、人物的装扮、一句话引起的思绪万千、一个景物引出的论述一层深似一层的哲理性的思考无一不打动我的心并在思想与心灵的深处引起共鸣与深深的认同感。
文中通过“我”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追忆自己的“缓慢成长过程”,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虽然中间很多追忆让自己暂时忘记“我”到底是由哪些事情幻想到这里的,到细致跳跃的描写却让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想想自己,曾经老师逼着写日记的时候都觉得是负担如今更没有什么肯耐下心来回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他们。“追忆”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常常自我认识,对自己进行精神的鼓励与洗礼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虽没能细细读完这本书,我却明白了逝去回忆的珍贵。同时也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为自己的年华付起一份责任。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六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作,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
这本书极其细腻的描写,把每一个细节刻画到几千字。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每个人的鲜明特点都在每个记叙中很明显的显露出来,即使是再多的人物,作者也能很深刻的描写出想要通过此人所要阐述的一些人世间的看法。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七
这是本意识流的书,所以,只研究书序就用了将近十多个小时,莫洛亚点评的很到位,我觉得,不比小说本身差。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这三点。
一,小说的主题:毁坏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这对峙之间,其实就是我们彼此的人生。记忆胜利,你活在了过去;时间胜利,你没有了未来。得失之间,取舍之间,矛盾之间,颇多玩味。
二,一种奇特的表达方式—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记忆里最深刻的食物味道可以形容你想表达的一切。书中文字这样呈现: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下面了。
三,除了上述两点,其实书还没开始读多少,但是收获已是满满,尤其是关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美的本质理解,更是精辟:在一项描写中,人们可以无穷尽的`罗列位于被描写地点的各种物体;但是真相仅在作家择定两件不同物体、指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的那个瞬间开始披露。艺术世界中这一相互关系类似科学世界中唯一的因果关系。
每次读到这些,心里总是拿来印证自己觉察到的一切,深感无有不是,似乎是为自己曾经的疑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当然,书还没读完,当然会继续,就像人还活着,所以也要继续一样,带着过去,珍惜着现在,走向未来。
未来就应该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大白兔软糖:简单不失纯真,线条轮廓清晰,以及还没吃到嘴里时,心里就溢满的口水,到处是香甜。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八
本世纪法国文学贡献给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忆逝水年华》莫属了,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与普鲁斯特签订合同,以求取得出版这部多卷集的其余几部作品的权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下来。战争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
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追忆逝水年华》象一支如痴的梦幻行板,款款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九
拿到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在整个年假期间竟然没怎么翻阅,着实觉得惭愧,于是,给自己定下了计划,刻下了时间,用任务来激发自己的纸质书阅读兴趣,很明显,效果还不错,于是就有了这篇随笔。
这是本意识流的书,所以,只研究书序就用了将近十多个小时,莫洛亚点评的很到位,我觉得,不比小说本身差。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这三点。
一,小说的主题:毁坏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这对峙之间,其实就是我们彼此的人生。记忆胜利,你活在了过去;时间胜利,你没有了未来。得失之间,取舍之间,矛盾之间,颇多玩味。
二,一种奇特的表达方式—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记忆里最深刻的食物味道可以形容你想表达的一切。书中文字这样呈现: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下面了。
三,除了上述两点,其实书还没开始读多少,但是收获已是满满,尤其是关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美的本质理解,更是精辟:在一项描写中,人们可以无穷尽的罗列位于被描写地点的各种物体;但是真相仅在作家择定两件不同物体、指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的那个瞬间开始披露。艺术世界中这一相互关系类似科学世界中唯一的因果关系。
每次读到这些,心里总是拿来印证自己觉察到的一切,深感无有不是,似乎是为自己曾经的疑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当然,书还没读完,当然会继续,就像人还活着,所以也要继续一样,带着过去,珍惜着现在,走向未来。
未来就应该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大白兔软糖:简单不失纯真,线条轮廓清晰,以及还没吃到嘴里时,心里就溢满的口水,到处是香甜。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十
这跟读其他故事情节比较强的小说,体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看到后面小说讲述者的身份好像跟作者本人重叠了一样,在对书中之前的事情做一番说明时,看到不少读者在惊叹,天啦,他居然知道读者会这么想!或者,他这里在进行全方位扫描。
读者与作者的互动,穿越了时空,这可能就是文字的强大魅力吧。
书中对时间的感受,对旧事旧物怀有的情感,时不时就能触动到内心。它们不同于人们聚会中的客套话,是认真思考后的真诚袒露,如此才能引起共鸣。(在读到作者用镜子做比喻的那一段,想到之前自己也有类似联想时,惊讶到了)。
正是因为真实,才不可避免要面对人性的诸多缺点。作者没有做刻意处理,读者由此获得的一些不太好的体验,也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只阅读对自己口味的书籍,我们始终就只能用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无法获得更多的体验。阅读书籍,就像打开一扇扇窗,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阅读理解得是否全方位,跟读者自身阅历有一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体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至少找到了它们的另一个作用。
我曾发现阿尔贝蒂娜把我们最初的几次见面时我对她说过的话记得清清楚楚,而我却已把这些话忘得精光。对于另一件像石块一样永远深深地沉入我脑海之中的事情她却记不得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十一
与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那样,普鲁斯特的创作也明显受到当时哲学家的影响,起初专家认为他深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直接影响。其实,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其的影响更大,当然我也只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还缺乏哲学思辨的能力来阐述这个问题。
其实,二十世纪的哲学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重新构建了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存在的意义,对科学研究以及哲学必然是一门科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全体可以按照不同种类来界定特定的事质领域,如历史、自然、空间、生命、此在及语言之类,又可以相应地专题化为某些科学探索的对象。特别是他认为,此在的存在优先于非此在的存在,而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的存在,它是以自己的存在,和非自己的存在来认识存在的,这种存在是哲学意义的存在,它不是生存,当然与人类学等根本不同。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哲学上在海德格尔之前,存在与存在者同一,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存在者来诠释,人作为存在者沦陷到了历史和传统的境遇之中,他对自己的存在理所当然地满足和符合他所处环境和时代,并被一些晦暗的东西屏蔽,以至于让人遗忘了本身的存在,这在普鲁斯特之前的作家已经认识到并在进行的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探索。
普鲁斯特在小说中,通过不断的回忆,让时间蕴藏于空间的后面,让过去的人和事重新显现出来,通过过去的存在再创造出来,人不能在忘记过去、无视现在,让人忘记自己的存在。而且还为了将来让人的存在更有意义。
其实,普鲁斯特总是强调,对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和人,我们一直熟视无睹,感觉不到任何的兴趣和爱好,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沉沦到了日常生活中而感觉不到自己的操心和操劳。于此,普鲁斯特一直鼓励我们只有我们通过重温一些我们不注意的或没有搞清楚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有了感受而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经过艺术探寻而得到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艺术生活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出自 cOoCo.neT.CN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在研读之中,对他的存在论理解还很肤浅,以上看法可能有曲解普鲁斯特和海德格尔的看法和主张,我只是想做一个探讨而已。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十二
《追忆似水年华》全书一共有七大卷,主要是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我的所见所闻心理思考所触所感融为一体,这本书既是对于社会的、人情事态的描写,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的描绘,其中更是包括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想。整部小说并没有所谓的中心人物,更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也没贯穿全文的线索。主要是以叙述者的生活为主,其中穿插着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是一颗大树上不断冒出的分叉,相互交错,整部小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的交响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绘着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小说除了描绘各种上层公子,贵妇的生活外,还描写了作家,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作者们虽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有描写了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追忆似水年华》通过无数人物的活动,真实的描绘出了法国社会的习俗的人情事态,所以《追忆似水年华》又被西方的评论家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身旁》,《索多姆与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获得古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振。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人间喜剧》一样“规模宏大”的作品。作品通过“我”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于家庭,童年和初恋感情的怀念,对于庸俗事物的厌恶,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法国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事态。
《追忆似水年华》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书,但是它给我的震撼却是其他的小说无法给予的,它的那种穿越了现实和回忆的写法,总是能在特定的场合表现出特定的场景,给予人们特定的震撼,让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场景给予不同的人们那些不同的震撼。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十三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似水年华》的。
人们早就说过,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现实生活的横断面,是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切片。无论是短篇或长篇小说,在它的有限的范围的,强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个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机体或生命机体,而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机体。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产品中,小说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然而在各国文学史上,能够负担这样重要任务的伟大小说并不多见。举例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这样的小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也是这样的小说。这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几乎可以说:都是人类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华》另一个艺术特点是“我”与“非我”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普鲁斯特曾经给友人写信时说:“我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这小说中有一位‘先生’,他到处自称‘我’,我如何如何……”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这是无疑的。这么说,《似水年华》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吗?不完全是。小说贡彻始终的线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边,用很长的篇幅写别人。正如哲学家阿兰指出,《似水年华》的作者要写“此物”时,必先写“彼物”对“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没有不是彼此联系着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有我”,也没有绝对的“无我”。在这里,又可以指出《似水年华”的艺术手法与《人间喜剧》不同之处。巴尔扎克着重写“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巴尔扎克把作为他叙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写得仔细周全,凡是小说人物的住屋、屋子里的木器家具、人物的财产、现金帐目等等,巨细无遗,令人叹绝。可是巴尔扎克从来不写自然的背景,不写山水草木;也不写活的背景,也就是说,不写小说主人翁周围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头、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动。至于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罢。其实巴尔扎克心中只有一个“钱”字。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特殊的回忆方式。比如他在儿童时期早晨喝一杯热茶,把一块俗名“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里,一边喝茶,同时吃点心,他觉得其味无穷。等到他写《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时,他重新提起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起来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与“昔”结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延续。“延续”一词是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术语,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如果没有记忆,思想中就没有“昔”的概念。没有“昔”也就没有“今”,“今”“昔”两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昔”与“今”的结合,就没有延续的概念,也就没有生命。所以有人说,普鲁斯特生命的最后十五六年是关在斗室中度过的,他把窗帘都掩上,室中无光,白昼点灯,他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的指针是向后退的。他愈活愈年轻,复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断的生命。
《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创造的新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