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优质16篇)
总结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在写总结时,要全面考虑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总结方式和手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一
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听到一些学生对数学课很烦,对我触动很大,学生怎么会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是数字游戏太枯燥、乏味,还是老师没有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得好,得让他们想学、乐学,噗此,很有必要变变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其导入起看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风风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在掏状态,还没有进入角色,这时老师如果能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其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仰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认识分数(分-分)”时,我设计了:王叔叔家有两个孩子,哥哥叫小明,妹妹叫小芳。有一天,王叔叔带回两个蒴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孩子吃,你们说每个孩子可以分到几个蒴果?(1个),可量第二天,王叔叔只带回一个大苹果,兄妹两人怎么分呢?他们俩人都很民事,小明说妹妹要多吃一点,小芳说哥哥要多分一点,这可怎么办好呀?小明妈妈说:你们两个干脆平均分着吃吧!于是爸爸就拿出一把小刀,把这个蒴果平均分成了两半。于是兄妹各吃了这个苹果的一半,呼完这个故事后,请大家讨论一下,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样学生便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黑白处。规律的省精心设疑,同时也要顾及到思维的尝试和广度,合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教学扮酷中的学问”时,教学完星期一菜谱的搭配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老师前段时间到商场买了一上衣,两条不同色的裤子,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学生觉得有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去学习、探索。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并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手脏钱并用,既训练思维有,又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如多种教学方法的交错使用,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多层次,小坡度。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正所谓“好不如乐,乐不如带”的道理,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想学,乐学,勤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三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适宜的问题,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讲究授课艺术,课堂有新意。在课堂组织时注意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助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担当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好胜的特点,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变换方法,才能激发探知和求知欲。精心备课,有特色有创意以精湛的艺术获得学生认可。为课堂注入鲜明的时代艺术活水。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这时,我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配音朗读,依次表演,学生的优选表演会赢得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也许就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轻松环境,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彩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针对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再委婉的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告诉他你的期望,他一定兴趣高涨,会调动所有神经去学习。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烈。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我们常常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很多方式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并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的选取教学方法,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究想法。
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玩,在作业中学习,甚至在作业中培养创新能力,给爸妈讲故事,编课本剧,采访等实践活动作业。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并且要多元化,给学生新颖、多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哪里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进步。采用积分、送礼物、发奖品、赠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励学习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四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单从语言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因此产生由此及彼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几何内容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再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做准备和铺垫。
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质疑,教师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应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具有挑战性习题的理解。
如在“圆”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出圆形的?然后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的车轮模具在桌面上进行滚动。学生发现圆形车轮在滚动时较平稳,而方形车轮颠簸较大,从而得出圆的定义。同时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自信,是影响其学习活动积极性和效果性的'必要条件。
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进行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去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受到鼓舞,这样学生才会信赖你。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心中要随时装有学生,时时关心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常常与学生交心谈心,还学生一份自尊心,多给学生一点亲和力,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五
晚上不要熬夜,应该定时就寝,中午要坚持午睡,因为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那么第二天才会有饱满的精神。学习起来也才不会觉得辛苦。
玩要玩的痛快,学要学得踏实,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并且学习也是要讲究策略的,要劳逸结合的学习。很多同学采用伏案苦读,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这样才不至于疲劳学习而导致厌学。
一个不主动学习的人,就说明他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么首先应该要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知识,就要及时跟教师或者同学们请教,如果遇到难题又不敢向人请教,那知识点就会落下,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定要不懂就问。爱上学习。
学习也是会受情绪影响的,通常情绪好的时候,学东西也快,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东西也慢,甚至都不想学东西。还有一点就是同学之间的和谐融洽相处,同学们相处愉快,那么自己的心情也好,心情好了,学习也就变得轻松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六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
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
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
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七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中的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丢下师长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观念的转变,决定行动的落实。教育是科学,科学的追求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新。只有老师对这个事业的不懈追求,才有与你共同成长的学生。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作的是引导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高中数学课堂应多采用设疑的方法,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不断增设重重障碍,为了抢先解决问题,碰到障碍学生往往会对新知识有所渴求,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激疑是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恰当的质疑问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质疑是认知的起点,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独立思考;而教师设疑,则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精心创设质疑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贵在设疑!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竞赛也得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的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应注意竞赛要适量,选择适当的竞赛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好的兴趣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全盘灌输,要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高中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地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有好处,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一题多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要想一题多解,必须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涉及到的数学概念,采用的推理、论证方法等方面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通过一题多解,不仅优化了解题思路,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了点拨诱导,钻研不已的目的。
人的认识规律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高中数学新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问题都要求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动手操作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的体会更加深刻。由于所学知识来自亲手实践,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仅加深理解和活学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了教学难题。相信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帮助他们设立相应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希望,让他们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生,创造条件,鼓励提出和发现问题,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中差生,注重他们上课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建议,让他们抛却心理负担,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推理能力,转化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数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八
“用智慧激活英语教学,做幸福的英语老师”让我对如何激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用老师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充满激情的一节课一定会让学生振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出处 CoOco.nET.cn
每个人都有一种求胜心理,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巧妙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胜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组织例如课堂抢答、分组竞赛等活动。
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游戏的种类应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节课中总是使用游戏,因为太多的游戏使孩子们烦躁,但我们可以在一节课的大多数教学环节中使用游戏。组织教学中,通过游戏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操练时,比赛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复习时,游戏能使枯燥的单词,句型变得可爱。游戏能使情景对话变得简单。巧妙设计游戏活动,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课堂要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状态,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语言交流充分地在课堂上展开。这种语言交流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课下交流也非常重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其及时解决。通过作业本上的沟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绘画的形式可以从直观上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简笔画就是一种直观,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发展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途径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精美的课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艺术性。并且当今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尤其农村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少,语言不地道,所学语言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能得体地、经常地运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英语教学应发挥多媒体的网络功能,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不同的颜色搭配,随着不同的内容而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并能刺激学生的感觉,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兴奋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成功的英语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九
为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情趣,教学语言要适当加工,使其生活化,趣味化。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的历史事件鲜活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学习《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依据教材内容用带点“评书味”的方法,我给学生讲了华盛顿童年时,砍掉樱桃树的故事,并故意说:“父亲为什么没有责备华盛顿?因为他手里拿着斧子。”学生在笑声中,体味着做人的道理。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情趣。
所谓“走入历史”就是“进入历史角色”,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要创设特定的课堂氛围,再现历史情境。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小话剧,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草地亲情》,班长演老炊事员,面对扮演伤员的同学大喊:“我是炊事员,听我的,你们先吃……”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受感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以生为本,体验乐趣。
“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体验成功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实践中,我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把成功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时,学生答不好。我给学生机会,让大家讨论,寻找记忆方法。学生提出了“检索记忆方法”:即把“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简记为“广、厦、福、宁、上”五个字。学习《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学生把最早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国,采用“谐音记忆法”记为“白鹅的外边有黑鹅”。我及时对学生这些好方法给予肯定和激励。学生也边学习边露出了浓浓的笑意。
历史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之处提出友善的建议。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历史课堂不断响起笑声,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富于魅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都愿意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的结果反映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赏识,而且,为了得到比别人更多成功的快乐,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产生积极的竞争意识。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积极性就会激发起来,自觉地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同学们,草虫的村落文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虫的洞穴比喻成人类居住的村庄流露出作者对小生灵的无限喜爱之情。作者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请你们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这一项工作,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四个小组各推选出一名选手各朗读一个部分,再进行评议,最后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气氛中评出一名最佳的选手,大家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这样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之中,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何乐而不为?想象力是蕴藏在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的做法是:1角色转换,让学生介入角色,置身于故事之中,入情入境的学习,如教《穷人》一文中时,问学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学完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问题把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的说:孩子的安危牵动着大家的心,安娜她们家的孩子已经够多的了,在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他们怎么过啊!合情合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中华少年》时,课文有这样的情节: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雄鹰。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我们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学完之后写一篇演讲稿,我又问学生,你会怎么样写?看谁写得好。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作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二、激活思维,发展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多是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思路比较狭窄,这时候,我常常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激活思维,培养思维多变性和求异性。例如,教课文,问学生:要救孩子,除了运用课文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助;有的说,在下面张开帆布接,有的说在船上垫上厚厚的地毯……,我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船长的方法最好。我趁热打铁,这表现了船长什么品质?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从求同、求异、求佳不断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质疑问难,拓宽思路。
俗话说:学贵有疑,学贵生疑。发明千千,起步在一问。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着力抓好质疑问难这一还节,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会问的习惯。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各抒己见.为了让同学们拓宽思路之后,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对学生见解是非曲直不作立即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存疑,引导析疑,使问题争论逐步趋向“白热化”,与此同时,同学们的思路也无拘无束地拓展,这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这样学生经反复学习、思考、争论,课文的主人公逐步明朗化了。实践表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学生使自己求自得,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师生的交流,旷大了学生的接触面和参与面,使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大兵团作战,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式。营造富于魅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一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喊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校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能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三)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诚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的多。
(四)是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六)是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七)是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笔者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30多万人口和1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1990年与办特区前的1979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63.4倍,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11.8倍。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兴趣。
(八)是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讲授“热爱祖国”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二
思想政治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实际上,这里既有政治课教材和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们对政治课的偏见。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的内容很多,理论深度较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现行的考试制度和人们的错误认识,就给政治课教学加深了难度。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之愿意学。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我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从导入入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导入,能很好的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顺利进行教学打好基础。
一、运用故事导入。
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又有德育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把课本上的道理与德育的道理结合起来。但是,政治课又有一个特点,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因此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较好的学好知识,明白道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故事导入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针对理论性较强、道理较深奥、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故事认真分析,最后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升华。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精选故事,做到思想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一体,同时还应创设悬念,设计好问题,把学生带到故事情景中去。例如在进行《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一框的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太子丹为了笼络荆柯帮他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热情款待荆柯,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由于荆柯夸赞了弹琴女子的手,“好手、好手,但爱其手”,太子丹便命武士砍下了那名女子的手放在盘子里送给荆柯。说到这里我停顿了,学生们发出一阵嘘声,有的甚至睁大了眼睛特别惊愕,还有的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等到他们不再说话了,我问到:“离开了身体的手还能弹出美妙的乐曲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能”。“可见,手是身体的一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从而为学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音乐导入。
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播放一些学生既熟悉,又能够说明本节课内容主旨的音乐,就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哲学第三课《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一框时,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我精心选择了四段音乐,分别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包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曲《命运》、二胡曲《二泉映月》、萨克斯曲《回家》。这四段音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因此,每放一段,马上就会有学生喊出乐曲的名字。都听完之后,再让他们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种基础上,再引出课题内容就不难了。我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之所以能区分清音乐的名称,就是因为每一段乐曲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如泣如诉,有的激昂,有的婉转优美;每一种乐器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见,此事物之所以是此事物而不是彼事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区分不同事物的标准。再如,讲解第八课时,涉及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我专门播放了《国际歌》。通过听这首歌,学生了解了歌词,从而对于其内容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并且使原来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同学也开阔了眼界。
三、运用热点导入。
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政治常识时,就可以适时利用一些热点。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正好我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材料在讲解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们了解,例如:代表的组成情况、议案情况、选举情况、职权范围等,使学生首先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具体分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伊拉克战争和防治“非典”是今年春天的两个热点话题。对于伊拉克的情况,我在讲解政治常识第五课时充分的运用上了。在一节课开始之前首先让学生们看一段有关伊拉克的报道,从而了解国际社会的一些情况。而对于“非典”,国家如何去做,各地的情况如何,出台了什么措施,我在最后总复习时运用上,来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近发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建设。总之,运用热点导入,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想感情,但是应注意,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只是告诉学生材料而不加以分析。
四、运用游戏导入。
现在的高中学生既有学习热情,又有一些头脑,但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又有一些惰性心理,因此,作为学生普遍不喜欢的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他们走上喜欢学习政治课的轨道。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先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转入所学内容。例如在哲学教学中,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游戏。在《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框题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抬起自己”的游戏。几个学生坐在椅子上,用自己的手用力准备抬起自己,但是大家都失败了。老师加以引导:“为什么不能抬起自己?”学生稍一思考就会得出结论:是因为违背了规律。很自然,这一节课的主题就出来了: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引发学习兴趣。
五、运用表演导入。
例如,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讲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这一框题介绍两个知识点,首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其次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其中“作用”是重点,并且不易理解,而“方式”属于了解内容,分清即可,但是课本上介绍的非常简单,老师如果补充内容又不太现实,反而会增加难度,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把这几种方式区分开就算是达到目的了。我对这部分内容选择了一种方式——表演。具体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组成6个组,抽签决定出本组要表演的贸易方式及出场顺序,然后各组自己决定表演方式每组演完后其他学生猜是哪一种,比较容易就猜对了说明演的好,最后再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各自想自己组的表演方式,最终效果非常好,学生表演的惟妙惟肖,各种方式应有尽有,有的是以工厂职工开短会的形式,有的是以记者采访、报道的方式,有的是以打电话联系业务的方式,还有的是以推销的方式等等。每表演完一组,学生们马上就能猜出答案。这样既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表演才能、胆量以及临场应变能力,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经济常识中还有一框题我也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一框中,首先涉及到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党委各自的地位、职能。这些内容如果单纯讲解大多是空洞的、不容易接受的,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每班找出四个同学分别担任经理、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和职工代表,表演方式自己选择,通过看课本弄清各自的职权后再表演。果然,各有各的高招,有的以就职演说的形式,有的以记者采访的方式,有的以会议的形式,各取所长,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才能。
六、运用比赛导入。
针对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又需要加强记忆的内容,不妨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老师可以精心选择、设计一些题目,把学生分成几组,既可以按座位,也可以按性别,还可以别出心裁的按学生的籍贯、姓氏等来划分。这样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本组的得分而认真看书,努力回答问题,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且能够与教育了寓教与乐,使学生愿意学。
做法二:把课堂教学与时政教育结合。
总之,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正确的心理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作为的人,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细微工作中坚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为人师表的目的。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想出合适的办法,就一定会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将在今后的政治课教学中积极总结,不断开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三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五彩池的美景,通过展示课件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
二、巧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秋的原野》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为学生多提供参与机会。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秋的原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美丽景色,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贪婪、不由自主、生气”等词及重点句子赏析,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理解。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
五、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熟记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像失去了兴趣还能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攻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四
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与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有实验证明,当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的时候,运动会促使血糖上升,肌力增加,精神饱满;如强迫他们从事体育锻炼,血糖会下降,导致肌力减退,并很快会出现精神倦怠的疲劳症状和消极锻炼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师教法与组织形式。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上课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教法、教态、组织形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上课形式来说,对准备部分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的原则。把枯燥无味的跑步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把死气沉沉的徒手操变成青春活力的韵律操。高质量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内容都是丰富多样的'。有队形新颖的慢跑,如蛇形跑、螺旋形跑、s形跑等;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如“找伙伴”、“贴膏药”等。这样既达到了慢跑活动的目的,又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需要,让各个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锻炼中来,并从中获得学习的满足,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另外,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和内容有新鲜感。在教法上要求教师言传与身教并重,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参与到活动中去,给学生做好榜样;恰到好处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运动水平较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的鼓励和有效的协助将大大增强他们参与锻炼的自信心。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的教师总体来说做得不错,但少数教师过于传统,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没有新的花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就有可能逐步地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引导的作用和地位。总之,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上好体育课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四、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五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诱发学业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作者:杨辉作者单位:鞍山市第二中学,辽宁,鞍山,114000刊名:商情·科学教育家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xx""(1)分类号:h3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篇十六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周海燕2012年7月27日10:27指导教师王培培于12-7-2711:20推荐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省专家李秋焕于12-7-2715:21推荐猜一猜、做一做、比一比是小学数学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做法,本文观点明确、案例恰当。推荐分享。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
我们也可以利用学具来帮助学习。学具袋中的小卡片、小棒棒等都可以在学知识的同时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趣味。在一年级下册配套的学具袋中有一副扑克牌。为了发挥这副扑克牌的最大作用,让这副扑克牌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我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形式,两人比赛,一人做裁判,一人记录。比赛的学生每人抽两张或三张牌做加、减法或连加、连减,看看谁的数据大。学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做抽牌比大小游戏,我们常常活动一节课,课中,学生不知道做了多少口算题,练了多少比大小,这比让他们单纯做题有趣也有效得多。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信念,也是我们教师所要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