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范文(24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好一篇总结,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思考与总结。这是一些旅行攻略和景点推荐,希望能够给旅行者带来一些参考和建议。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一
[内容]。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语文教材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应用文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应用文编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分析不科学新教材将应用文分为两大块:一是“应用写作”,包括书信、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应用文”,包括电报、规则、计划等。这样编排是不科学的,破坏了应用文教学的整体性,模糊了应用文的概念。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没有丝毫遗留;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对于“应用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一关系,一种是属种关系。如果说是同一关系,教材就大可不必分门别类;如果说是属种关系,那么“应用写作”是属概念,“应用文写作”就是种概念,因而“应用写作”比“应用文写作”的外延大。依照教材的分类,就会得出“计划是应用文,而总结不是应用文”的错误结论。
二、例文不规范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起诉状原告人:刘??男85岁汉族现住????街??号。
代理人:张??女44岁汉族系??省??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女50岁系????区??厂退休工人现住:??区??六条?委???组。
被告人:刘??女47岁系??区????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1] [2]。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二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语文实际基础和就业需要出发,为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感受优秀文化浸润,塑造积极乐观和奋发向上的情感态度,以适应生存、生活和生命发展需要。必须摒弃一切陈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特点,切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变“一言堂”为“众人论”。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和普教语文教学几乎如出一辙。这对于基础很差的中职生来说势必会造成因听不懂而产生效率低下的结果。改变这种局面,亟须改变传统的单向“被听课”、“灌入式”的课堂结构,换作师生互动式新型课堂结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老师占据课堂,学生无暇质疑和思考。课堂一片沉闷,效率低下。不妨将课堂形式创新一下,以师生双向互动,将课堂成“论坛”,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不再沉郁,而是充满和谐活跃。
3.2回归现实生活,创设职业情境,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应更多融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元素。认知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取决于事物本身和人存在的生活远近。离现实生活越接近,对事物自觉接纳程度就高,反之则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挑选学生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和模拟职业场景为素材,创设课堂情境,让中职生在宽松、自然的生活及职业情境中,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体味学习语文之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勇气和自信,学好语文,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佘爱民.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1).。
[3]朱献民.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j].职业,(15).。
[4]凌蔚.中职语文教学应引进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j].职业,2010(18).。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三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与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研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由目标系统、训练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
训练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训练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训练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作用。教材还应采取措施,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个会议”,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检测系统可以对教学做到及时反馈、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各项训练的落实。每课、每组可设计自我检测的内容,每册可设计重在测试听说读写能力的样题,引导老师对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质量评估。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四
所谓数学课活动化教学,是指数学课上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探索活动,注重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组织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数学课中进行活动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落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活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一、提倡一个“动”字。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就可能只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失去了活动操作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
我见过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得出“物体的表面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物体的面积”这一数学概念,教师首先出示了学校为每班颁发的路队牌子(长方形的),让学生思考:要给路队牌子覆盖一层透明的塑料纸,需要的塑料纸有多大?学生说,不知道有多大。随后,老师就告诉同学们,等学完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了。于是,教师进行新课教学,等讲完了面积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后,然后他就带学生完成路队牌子的计算题了。我想,他一定会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塑料纸的面积,谁知道,他只提问了一个学生,就自己拿起手中的小正方形(一个面积单位)来度量。可能该老师自以为学生一看就明白,只要拿手中的正方形来比一比就可以了,学生一下子“全会”了。但学生真正会了没有?从课后练习中教师设计的一个问题,我才明白学生并没有搞清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题中,教师出示了小明的房间,量出了一个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让学生算一下小房间的面积,好几个学生不会做……我就觉得,若将老师前边的操作改为学生的操作,同学间的交流合作,那么,学生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就真的明白了。看来,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增加他们思维的负担,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突出一个“活”字。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一个“活”字,即思维活、思路活、做法活,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比如:在六年级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计算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后来,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相关的话题。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像造房子后,要粉刷教室和教室外面的柱子,就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工厂的烟囱是长方体的,火柴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老师办公桌的抽屉……那么在计算这些物体的表面积时,是不是就照书上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因为教室的柱子比较高,不容易测量,于是,我让学生拿了火柴盒进行试验。我们知道,火柴盒有内外两层,在计算外层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外层只有四个面,而内层呢,有五个面,他们通过实际计算,又发现在忽略火柴盒的厚度时,把外层四个面的面积再加一个侧面的面积,就是内层的表面积。再通过观察,学生还发现了工厂的烟囱和教室外面的柱子以及工厂里的通风管(长方体的)都只有4个面,所以在计算时,就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了。……学生通过出去看一看、想一想,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感和自信心。
三、强调一个“新”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这样的教学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化教学中,我们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比方说: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写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数,老师提问后就在黑板上有意写出了这样的几个小数——0.1、0.10、0.100,并在它们的后面都写上了单位名称米,让学生猜一下,这三个小数相等吗?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老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是相等的?学生就进行分组活动。经过热烈的讨论,他们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画一画,再比较;有的说:可以在米尺上找一找;有的则说:用前面学过的计数单位也可以进行说明……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可真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认可,对他们的新发现加以赏识、报以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
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课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在“动”字、“活”字、“新”字上做文章,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就一定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了某些知识,学生一定会拥有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完美的教学。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五
【论文摘要】教师人才的引进、教学器材的建设、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种有效手段。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协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教材管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高职教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教材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高职教材管理的意义。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工具。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的专业数量也有了大幅增加,在这种形式下,教材管理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21世纪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的专才。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教材管理现状分析。
1.教材引进和选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管理。
一直以来,教材的`分配和管理者与计划招生人数挂钩,即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和计划的招生人数等,统一采购教材,然后做好入库和出库管理,但这样做存在诸多的弊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扩招,直接导致了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计划招生数不断上涨,但是实际报道数却不高,而且还存在在校生的编级、退学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教材的预定工作很被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数量很难把握、教材结算也难以掌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教材变更速度也存在较大问题,部分教师选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教材,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成果的不断更替。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各大高职院校都把教材的编著作为衡量教师学术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多教师都在从事教材的编著工作,在教材选用上,都尽量使用本校教师编著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如今高职教材的选用存在人情教材的现象,教材的选用比较随意和主观,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研究,不能充分反映最新教育改革的成果。
2.教材编写的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目前教育评职称体制鼓励教师从事教材的编著工作,很多青年教师都开始积极编写教材。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经验,编出的教材往往不尽如人意。教材往往只对若干同类教材的总结,缺少对新知识体系的研究。但是,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编著的教材,这严重影响了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如此一来,教材数量虽然在不断上升,但实际上却没有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在过去,出版社是由国家划拨经费的事业单位,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出版社看中的是出版物的销量,对教材的质量关把握不到位。这些教材的出版,已引起了出版混乱,也给高校择优选用增加了难度。
3.教材管理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高职教材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还仅仅局限于采购、入库和出库上。这只是对教材管理最粗浅的认识,缺少深入的探索和评价分析。管理人员也多是靠经验进行教材管理,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从教材选用―预定―入库―发书―反馈―修正的科学的完备的管理体系。办公环境也相对较差,很难适应高职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改善高职教材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1.树立现代的教材管理观念。
做好教材管理工作,观念更新要先行。只有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职教材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才能加快教材管理体制的革新。教材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市场观念,从教材采购和预定的各个环节入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杠杆,以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教材管理人员还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墨守成规,只靠过去的经验展开管理,必然达不到理想效果;教材管理人员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人是主观能动的,管理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管理方法。这是我们教材管理的根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教材管理的准备工作。
2.实现教材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
教材管理工作的要求是方便、快捷、高效和全面的服务,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教材管理者只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单纯依靠经验来进行选用、预定、入库等进行各个环节的工作,必然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要想改善这一境况,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在管理中运用计算机软件等现代办公设备,可以大幅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教材管理的工作效益。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利的工具来进行教材管理。
3.积极扩展教材供应渠道,加强教材回收和有效利用。
近几年,我国教材的价格日益上涨,究其根源,有的是因为包装越来越精美,提高了成本;有的是因为发行量过低,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实行招标制,联系多个供应商,公开地招标,然后择优选用。另外,目前我国小学采取的旧书循环使用制也值得借鉴。学校可以在学生毕业之际,收集旧书,日后出售给学生,减轻贫困学生的负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福林等.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指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何强.加强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罗琴.关于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先看教材。
教材一: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61页事例:八年级学生小淘辍学离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镇政府责令小淘立即返校,并对其家长罚款1000兀。
教材的结论是: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由政府强制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教材二:九年级第六单元提示:学生小泽发现学校周围有几家非法经营的黑网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健康,于是给市长热线打电话。不久,这些黑网吧被取缔了。
由此引出的主要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教材三:九年级67页: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再看现实。
现实-:11月8日,中央台12频道《社会与法》栏目播出的法制节目《一线》:一个叫魏日航的青年因纠集他人合伙抢劫出租车而被关押。记者随后调查得知:该青年初一辍学便开始混社会,因失去教育而走人歧途。
现实二:中国新闻网11月1日报道:10月30日晚,新郑市龙湖镇,5名少年走进了一间网吧。次日早上,11岁少年浩浩(化名)再也没能睁开眼睛。孩子家属质疑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涉嫌违规经营。
《人民在线》5月30日报道:4月7日7点18分,深圳市某学校初二学生周荣猝死在甲子塘社区南子巷18号楼前。死因是此前清明节假期,15岁的周荣一直泡在网吧里,因身体透支而死亡。
在百度输入“整治黑网吧”,有多达惊人的1280000个搜索结果。每年各省市都有相关的新闻信息。
现实三:举世皆知的小悦悦事件。一个两岁女童遭车辆多次碾轧,而18名路人无一伸手相救!震惊全国!震惊世界!
一方面,教材把社会描述得完美无缺;另一方面,社会又问题百出。(政治教学论文)谁对了,谁错了呢?善思者一看便知:教材与现实发生了冲撞,而且是强烈的冲撞!
二、思考与分析。
思考一:教材上说义务教育是强制教育,由政府强制保证推行并实施。可魏日航呢?一个正值接受义务教育的少年未能履行法定义务而辍学,政府怎么不强制执行?那时政府在哪里?魏日航走上犯罪道路是谁之责?就全国来讲,这难道是个别的现象吗?只要输入“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辍学情况”百度一下,就能搜索40个结果――几乎每个省的省地县政府都有类似《关于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办法》的文件。如果真如课本上所说,那这420000个结果和文件又作何解释?据此,只能说明《义务教育法》基本上是一纸空文,没人推行实施,更不像课本上所说的强制推行实施,政府只是发文了事。
思考二:如果一个中学生举报黑网吧,政府就依法取缔的话,那浩浩、周荣又怎么会命丧网吧?如果政府真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又怎么可能在网吧里发生一起起命案?怎么会年年发文整治黑网吧?怎么会有1280000个搜索结果?实际情况是,黑网吧与执法部门躲猫猫,而我们的执法部门也整治不力,以致禁而不绝,打而不死。
那么,这种教材与现实的强烈碰撞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社会上这一桩桩惊心动魄的事件会强烈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他们会对课本上我们引为自豪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几千年道德传统的国度”这一“祖传”发生动摇,用文艳琳同学的话说,“值得怀疑”。代注伟同学说:“我们国家还是文明古国吗?”如果我们的后辈们对我们的几千年的道德文明史产生怀疑,那后果真是后怕呀!
第三,这种强烈的碰撞极易导致学生信仰缺失,影响其精神成长。他们首先会失去对课本、老师、社会的基本信任,进而影响其基本信仰。课本和老师讲的是一回事,社会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叫学生们相信谁呢?信课本,如何看待社会现实?信社会现实,又如何看待课本?当他们觉得课本和老师都不可信的时候,他们还有谁可相信呢?当他们长大后,我们的社会又哪来诚信可言?实际上,当我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有学生直言不讳:“野白。”
三、对策和办法。
首先,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切切实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做起,如严厉整治黑网吧,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材和现实的统一,课堂和社会的统一,力避教材与现实、课堂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如果把国家比作家长、师长,这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吧。
其次,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农村,去接受真真切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自己去耳闻目睹,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真正内化,这比课堂上枯燥的无力的灌输式教育有效得多。同时请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法制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感动中国人物、工人、农民等进课堂用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前途理想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改写教材。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应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据此要求,教材编写应实事求是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多地广,资源有限,发展不平衡,且正在发展中,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落实难、执行难、道德滑坡等问题,在当前中国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将这些最真实的国情呈现给学生,不包装、不粉饰。我们搭好了这座“桥梁”,课本内容和社会现实一致了,学生感受不到矛盾冲突了,才会相信而不是怀疑我们的指导与帮助,这对于他们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拓展教材。课标建议,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不受教材的限制,要勇于跳出教材外,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补充教材,完善教学。时事每天都在变化,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而教材总是滞后(现行初中《思想品德》几年间没有任何变化),用滞后的教材去塑造学生的思想与品德,总是难以如愿的。这时候,教师就要灵活处理教材,把它作为教学的t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更有用的工具可能在教材外――在社会上,在时事中。雷锋、郭明义、袁隆平、洪战辉、社会保障、居民收入、中国的国际地位等,学生辍学无人管、非法使用童工、见危不救(如小悦悦事件)、甚至救人反遭讹诈等都应被我们拿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唯有把教材与现实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学生也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我们的指导与帮助,而不是口里接受,心里怀疑。
四、启示及要求。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言:“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课标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作为塑造灵魂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要立足课本,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新闻,不教死书,不死教书,不把思想品德课当成纯理论课,不当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埋头教书的教书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新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伦理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同教材发生激烈的碰撞,身处这个时代的教师要洞悉社会的新变化,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既要知晓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速转型的必然产物,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要用雷锋、郭明义、孙东林兄弟等的先进事迹熏陶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内化品德,生成品德,特别注意不能把社会说得一团漆黑,以致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我们既要做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变化规律的明白人,又要做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教活书的教育能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福田中学)。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七
摘要:对于一名致力于语文教育工作事业的老师来说,上好语文课是他们终身的追求。而想要上好语文课,首先就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能够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研究、前进、提高和完善,能够形成具有自我独特教学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课堂上独领风骚。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氛围;艺术;活动。
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要想上好初中语文课,就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良好的素质修养是前提。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既包括了教师渊博的学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还包括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和艺术修养。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和身份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简单知识传授者,成为给学生指点迷津的引路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感染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他们的语文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效率。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七尺的讲台也不是说站就能站上去,也不是说站就能站好的。
二、课堂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关键。
民主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接受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性情。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教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更直观的感受、了解和把握所扮演角色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再追加几个小问题:“你现在作为课文的主人公,怎么理解爸爸妈妈的行为态度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还发挥了主导作用,重点突出。
三、教学巧妙的应用艺术是手段。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是需要教师在课下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积累,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和组织,在课上对教学情况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教学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巧妙引导,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像是吸铁石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教学深处,激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生的兴趣。
四、活动课的丰富开展是根本。
“生活即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课是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最佳机会。生活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和生活融合,才能让语文焕发生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三中学)。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八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应用文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应用文编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分析不科学。
新教材将应用文分为两大块:一是“应用写作”,包括书信、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应用文”,包括电报、规则、计划等。这样编排是不科学的,破坏了应用文教学的整体性,模糊了应用文的概念。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没有丝毫遗留;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对于“应用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同一关系,一种是属种关系。如果说是同一关系,教材就大可不必分门别类;如果说是属种关系,那么“应用写作”是属概念,“应用文写作”就是种概念,因而“应用写作”比“应用文写作”的外延大。依照教材的分类,就会得出“计划是应用文,而总结不是应用文”的错误结论。
二、例文不规范。
应用文写什么,怎样写,教材中的.例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内容形式上,例文都应当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文的例文并不规范。民事诉状的例文(三年制语文第323页,四年制语文第268页)就是其中一例:
示例:
民事起诉状原告人:刘xx男85岁汉族现住xxxx街xx号。
代理人:张xx女44岁汉族系xx省xx局工人现住:同上。
被告人:刘xx女50岁系xxxx区xx厂退休工人现住:xx区xx六条?委xx?组。
被告人:刘xx女47岁系xx区xxxx厂工人现住不详。
案由:赡养。
事实及理由(省略)。
诉讼请求。
要求二被告依法尽其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
此致
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人:刘xx。
(一)就管辖级别而言,该诉状所涉及的是一件很普通的赡养问题的民事案件,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该诉状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以“xx市人民法院”或“xx市xx区人民法院”为宜,不应有“中级”二字。
(二)行款格式不正确:
1.民事诉状不同于刑事诉状,原告、被告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法人),原告就写“原告”,被告就写“被告”,后面通常不带“人”字。
2.“代理人”前面应注明类型,或“法定”,或“委托”,或“指定”。
3.“诉讼请求”通常放在“事实及理由”之前,目的明确,纲举目张。另外,该项具体内容的开头宜空两格。
4.诉讼所提交的人民法院名称应顶格。
5.署名应是“具状人”,而不是“原告人”;署名之后还应有“(签章)”的字样。
6.缺少附项,应当注明副本几份、物证几件、书证几种等。
(三)忽略了标点符号。首部是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藉贯、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每小项之间均应用逗号。例文有时用了,有时又没有用。严格地说,仅首部就漏标了16个逗号,多用了2个冒号(中间两个“现妆后面)。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不规范的,如感谢信、表扬信、唁函、计划后面都缺少写信或制定的日期等。
三、缺少适当的练习题,不便学习巩固。
应用文本身就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学习应用文,务必要联系生活和工作实际,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以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反之,走马观花,收效甚微。因此,在介绍应用文知识之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宜教宜学。
四、所选应用文体有些不能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要。
如唁电、唁函等,而领条、收据、通告、请柬等,都是相当普遍的应用文,教材却未曾涉入。
应用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讨。上述不成熟的看法,仅供教材编者及教书同仁参考。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九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并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教材作为我国教育行业使用的基本资料,其内容直接决定教学内容,因此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在分析全媒体时代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
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介不再是单一媒介,而是成为多种媒介中的一种。因此,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其内容相对固定,传播途径也一直以纸质媒介为主,因此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要提高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需要重视教材编辑,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
一、全媒体时代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全媒体时代下出版行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全媒体条件下,人们的信息获取不再单纯地依靠纸质媒介,电脑、平板、手机等均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常用手段。这是由于依靠网络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内容也更为精准。而依赖纸质媒介为生存方式的出版行业,其发展必然面临巨大冲击。教材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其信息的传播方式受网络的影响相对较小,仍然是以纸质教材为主,因此有效开发教材行业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取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手段。我国当前教材编辑能力并不高,尤其是针对一些高校、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的教材编辑基本都是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师,虽然他们能够完成基本的教材编辑工作,但质量不高,因此出版行业有必要提升教材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媒体时代下教育行业发展的需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也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网络教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行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然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高校的教学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未来也会不断产生变化,但当前我国教材编辑能力显然无法满足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需求。与此同时,全媒体也为我国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网络开始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传播媒介,而且随着网络信息总量的不断增加,也为教材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对教材编辑的信息识别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对教育行业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提高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教育行业抓住机遇、取得进步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提高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也是教育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三)全媒体时代下教材编辑自身发展需要。
教材编辑作为我国教育行业内容的编纂者与教材信息搜集者,其素质能力关乎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教材编辑自身角度来看,新媒体不仅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教材编辑环境,同时也对教材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缩短了教材编辑与出版、教育行业沟通的距离,因此也加剧了教材编辑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低水平教材编辑被淘汰出局。教材编辑自身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必然需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媒体时代,教材编辑的能力需求开始有所变化,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能力成为关键,传统的单纯具有较多知识积累、文字编辑能力的编辑已经不再被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与竞争力的编辑更容易受到青睐。因此,教材编辑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综合性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二、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注重营销方式转型、经营理念创新、加强信息整合、重视对新媒体思考以及提高编辑团队综合素质与能力几个方面。
(一)加快教材营销方式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开始成为主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教材营销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营销方式的转型工作,但转型速度与效率并不高,出版行业的营销转型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具体的转型实践程度并不高。因此,我国出版行业有必要加快教材营销方式转型,从而为推进自身的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塑造奠定基础。首先,作为出版企业要认识到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提高是自身在全媒体时代下取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将营销方式转型工作提上日程,以互联网为依托对教材内容、教材理念以及教材优势进行传播。其次,出版企业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材营销转型工作进行跟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吸取经验、不断反思,从而进一步加快教材营销方式转型步伐。
(二)对经营理念进行变革与创新。
出版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媒体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方式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因此出版行业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就必然需要对其经营理念进行变革与创新。一方面,出版企业应该认识到在全媒体时代下,要想取得生存与发展就必然需要顺应全媒体潮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经营理念,以精细化经营管理理念为主导,通过市场细分、市场分析以及市场策略的制定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比如针对教材市场,应该根据教材使用对象、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市场细分,并根据当前教育形势对教材内容进行变革,从而促进自身教材出版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还应该注重创新,不断学习其他行业的创新经验,并勇于尝试新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塑造过程中,应该积极吸引年轻群体,并鼓励教材编辑创新,从而提高其创新意识,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并加强对教学信息的整合。
信息整合是全媒体时代下各个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措施,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同样如此。传统媒体形势下,出版行业的教学信息整合只是停留在对少数信息的整合,而全媒体时代下,出版行业需要整合的教学信息内容是庞杂的,因此必然需要编辑提高自己的信息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首先,教材编辑要对庞杂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分类、整合等,并且还要有逻辑、有规则地对信息进行组合,从而为具体的教材编辑工作效率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其次,教材编辑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尤其是要注重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并注重对新媒体形式的利用,将教材内容编辑成以纸质、电脑、手机等方式均可阅读的形式,从而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四)重视对新媒体内容的思考与创新。
在全媒体时代条件下,传统纸媒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从教材角度来讲,其传播方式仍然是以纸媒为主。新媒体虽然为教材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但仍然无法取代纸媒的地位。因此,出版社编辑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新媒体内容的思考与创新,将教材内容进行新媒体转换时,充分结合新媒体特征,在传统纸媒的教学内容中加入视频、音乐等元素,并要考虑学生生活的媒体环境,注重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与此同时,教材编辑还应当注重对新媒体形式应用的创新,比如在电子白板教学条件下,教材编辑可以结合教学白板,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总结以及应用过程,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另外,教材编辑应当注重考虑不同地区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差异,在创新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实际,避免出现可行性差的现象。
(五)提高教材编辑团队综合素质与能力。
出版行业教材编辑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教材编辑团队的建设,尤其是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很多出版企业的教材编辑团队综合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因此有必要提高教材编辑人才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一方面,出版企业应该提高教材编辑岗位的准入门槛,并且健全自己的人才培训与开发机制,着重提高教材编辑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为提升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奠定人力基础。另一方面,教材编辑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对国内外优秀新媒体开发教学案例进行钻研,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促进个人的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条件下出版行业的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提升是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是从出版行业、教育行业还是出版编辑自身来说,其发展都离不开对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本文提出的几点策略主要是从出版行业角度提出的,事实上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提高也离不开教育行业、编辑自身以及其他行业的不断努力。相信通过我国各界的通力配合,全媒体时代下我国教材编辑核心竞争力一定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为促进我国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军.图书出版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方向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1).
[2]汪洋.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现代商贸工业》杂志的探索与实践[j].新媒体研究,(8).
[3]吴玲.浅谈医学图书出版的新媒体融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8).
[4]吴红博.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
[5]徐彬.媒体融合浪潮下办好报纸副刊的新视野[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5).
[6]石峰.期刊媒体融合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五个关系[j].传媒,2017(17).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以《少年闰土》为例,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想象空间;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论文关键词:《少年闰土》小学传统教学。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必读课文,是《少年闰土》学习的延伸,两篇课文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下面,我以《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因为外貌描写是静态描写,而动作和语言则是动作描写,这样便很好地揭示了文章思路的动静和详略关系。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外表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师就可问:“作者为什么要抓住三点来写?”讲到闰土的动作时,教师就可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的印象最深?捕鸟,捡贝壳这两件事,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教师就可让学生们谈谈在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就能看到闰土热爱劳动、聪明能干、知识丰富、天真淳朴等性格特点,这样便恰当地指导了文章思路的内外联系,使作者、教者、学生三者的思路融为一体。
2.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开展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得到辩证的统一。
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关于少年闰土动作这一段时,教师可凭借课文,遵循作者的思路,抓住学生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学生们谈体会,并可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学生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二、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应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只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品味、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从而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继续分析课文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对学生说,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就有路可寻,有事可做了。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证明,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教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效果要好得多。
三、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想象空间。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少年;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被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江南海边农村少年。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其次,教师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教师为模特,把教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出来。
四、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超文本”在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学了一篇课文,要善于将问题有目的地延伸开去,挖掘一些不易被发现而又十分有价值的内容,给学生以启迪,同时也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感悟时,生一说:“闰土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又不用上私塾,真是快乐无比,我太羡慕他了!”他的话引起了好多孩子的共鸣,他们都一致认为少年鲁迅和那一批“少爷”们一个个都在“四角的天空”里过着压抑的生活,他们的知识面太狭窄了。生二说:“鲁迅在这‘四角的天空’里,经过先生严格的教育,以及他自身刻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也没什么不好!”他的独到见解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生三补充道:“是呀,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写的就是鲁迅小时在课桌上刻‘早’字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的事。”生四说:“少年鲁迅在‘四角的天空’里学到的是书本中的精髓,仅仅是书本上的,而从闰土那‘许多的新鲜事’中使他超越了那‘四角的天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而闰土,心中虽然有‘许多新鲜事’,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因社会残酷、家境贫苦等原因,人生就逊色多了。看来,光有新鲜事,没有知识也是不行的。”等等,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感悟到在我们课堂里,既要有鲁迅当年在“四角的天空”里的自主和刻苦,又要有对“四角天空”以外的如同闰土所知道的那“许多的新鲜事”作深入的探究,这样才会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当然,超越不是脱离,必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要把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与感情朗读指导结合起来。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主题挖掘、深化到一定的程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一
毋庸讳言,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上好语文课呢?依本人愚见:
一、师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语文课文的前提。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还得在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师上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世界总人口等有关数据,并了解一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目前世界环境污染、生活周边环保现状。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利用学生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动,效果上势必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是上好的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一位,以教师为主导是第二位。这正体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体现以人为本,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怎样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和谐、愉悦轻松呢?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问一答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开口一个老师,闭口一个老师,这无形之中,在学生面前张扬了自己,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袁王容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千万莫要在学生面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是民主的体现。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课堂活力四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民主而和谐,愉悦而轻松的良好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熠熠生辉。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诗歌类题材文章《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奴隶英雄》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是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
转载自 cooco.NET.cN
“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四、注重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百科之母,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并引进语文课堂,既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无穷魅力,有许多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读罢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一段后,吩咐学生拿出画笔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有细心的学生还将它们分别着上了不同的颜色,真是栩栩如生。这堂课与美术学科结合得是那么样的完美无瑕,真让人感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何等独具匠心。又如:教师在执教《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回忆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导学生回顾了自然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长征》一文中,教师适时地讲解“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故事,这使学生既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显然,只有通才语文教师才会准确根据教材内容,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邮箱:jxzhw518@。
[上好语文课之我见(网友来稿)]。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二
论文摘要:专业课在中职课程改革中主要地位日渐凸显。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中职在加强专业教学同时,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面对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密切结合专业等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试从课程职业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角度作一些探究。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转变提供强大人才培养动力的不竭源泉之一,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就职于企业生产前线的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产业大军。中职学生出校门后更多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强调学习的实用性,根据岗位职责来定位,对中职生实施语文教学显得更符合实际。
1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不难发现:编教材的人大多是从事普通教育语文教材研究的,没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中职生源现状缺少调查研究,对中职生语文学习能力把握不准确,用编普高教材的“套路”来编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离学生很久远,与中职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课文几乎难以见之,课程内容普教化,难度偏高,内容繁多老陈,不能体现职教特色,显然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使用。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职业内容选择原则。
解读教育部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课程教学目标之要义是培养中职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适应就业为根本。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当考虑如下方面。
2.1精心选取教材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职教新课程理念认为职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为原则。中职语文是为中职生学习专业服务的。在课文素材筛选上,必须以有利于中职生提高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为出发点,冲破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思想禁锢,大胆舍弃那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与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相距极远的经典作品。选择最富时代感、感召力与实用价值较强的素材以及不同文化内涵和背景的国内外作品。
紧紧围绕专业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选取篇目应体现专业差异性。如,工科类专业学生,加入对像许振超、孔祥瑞等成才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范例教学更接近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效促进学生基本经验的'形成与智力发展。如在职业模块(服务类)专业中,例文的主题可选:自尊自强、亲情友情、诚实守信、求知创新、提升超越等,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职业道德,成为合格的现代职业人。
2.2切实重视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加强实用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实用语文能力即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及职业岗位中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水平。中职生大都是学困生,语文底子薄,早已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看不明白,听不懂,不会说的情况极其严重。因此,很有必要在中职语文中增加口语训练实践性课程内容:以学生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增加课前专注倾听训练;以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的需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以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按照不同专业群对应用文体的不同要求,突出实用性原则,安排适当常用文体,切实将实用能力训练和实用写作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3适当将相对成熟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全面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造就一大批技能好,素质高的产业大军。这就必然决定了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在指导思想及实施过程中的截然迥异。把职业、企业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因子,对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很有必要。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熟悉现代职企文化,把握现代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动向,感受优秀职业、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职业价值观。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成为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一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我的经验,总结出编辑教材的重要性、困难和技巧,并对教材编辑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编辑教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好的教材不仅能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规范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发展。
其次,编辑教材也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教材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需求和心理发展等方面,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和广泛的教育背景。此外,编写教材还需遵循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提供新颖、清晰的教学内容。这些困难使得编辑教材成为一项需要综合能力的高质量工作。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提高教材编辑的质量。首先,我们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编写。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增加教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再次,我们要注重教材中的知识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参与一本教材的编辑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教材编辑的重要性和困难,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材要紧密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编写,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其次,我们要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各个章节之间要有机联系,完整呈现学科的核心内容。再次,我们要做好教材的辅助材料。教材的辅助材料包括课件、试卷、解析等,它们起到了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之,编辑教材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提高教材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一名编辑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与时俱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编写出更好的教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l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哪三棵树?
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l作者是由什么引到这三棵树呢?
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
(二)分析文章内容。
那么究竟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在对待树的得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谈一下.
1、三棵树的特点。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教师补充讲述“鸟儿、孩子”)。
(提示: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不会埋怨)。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作者的情感脉络。
迫切希望得到――隐痛缺憾。
欣喜满足――迷惑不舍。
(教师补充:在教材中划出这些地方,并着重处理词语“隐痛”和“弥补生命的裂痕”,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的?)。
提示:隐痛――词义――作者没有真正的拥有过(提示:隐痛和缺憾;隐痛很显然不是锥心的痛,也不是生生的痛,似乎只有在想起的时候才会有痛的感觉,原以为自己并没有因为树的离去而有太多的悲伤,但是只有在经历之后才发现苦楝树的离去是“痛”是缺憾。)。
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点语句。
l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火车站――三棵树。
真正只拥有了两棵树。
希望生命完整。
l讲解三棵树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壮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中老年)。
象征手法。
l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苦楝树的确是作者努力想要拥有的第一棵树(夭折)。
没有它感觉人生有了缺憾,因此作者还要不断的寻找下去。
有缺憾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作者渴望完整,因此还要寻找。
(“完整”和“完美”)。
(三)结合导读总结课文。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四)拓展。
请对照苏童在本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五)作业。
课前一分钟演讲:假如我是一棵……树。
作者邮箱:yangyang688967@。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五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教材是教学重要的一环,教材的编写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提升和教育品质提高。因此,教材编辑是很有必要和重要的。正确的教材编写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向学生传授正面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段:教材编写的注意事项。
教材编写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材的科学简明性,要结合教材对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合理编排,使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其次要注意生动性,例如图表、案例和应用性训练等。在教材结构上,需要设计合理的习题、案例演示和活动等,在教材的补充材料方面,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现代化和挖掘教材的内涵。
第三段:教材编写中的一些技巧。
为了编写心理亲切、有内涵、有深度的教材,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首先,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教材的使用和目的有一个充分了解;其次,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科领域和年龄段特点有针对性的编写;最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材。
教材的编写往往被视为单调乏味的工作,但其实它十分重要,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影响到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良好的教材编写能够充分挖掘知识的价值,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让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掌握,深入探究内在的世界。
第五段:教材编辑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材编写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的内容过多、信息量大;难度判断不准确;内容陈旧。为此,我们可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多采集学生意见和反馈,加强教材研究和调研,定期对教材质量进行检查和完善。
总之,教材编辑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编辑者应该具备专业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在编辑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遵循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也要注意积极跟进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和调整教材,促进教材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六
教材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手段。而教材的编辑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在编辑教材的过程中,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教材的内容、格式、语言等方面进行审读、修改和完善。通过这个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材编辑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技巧。
在教材的编辑过程中,技巧是非常关键的。从我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了解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对教材的结构、语言、内容进行综合梳理,同时还需要对教材的实用性、易读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完善。在具体操作中,要有系统性思考,并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要求,把教材编辑从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三方面进行切入。
第三段:创新。
教材的编辑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教材编辑的中心、抓住教材的脉搏,创新地设计课程难度、培养学生兴趣、增加互动性和乐趣性。要以广博的知识背景和前瞻的教育观念为支撑,面向未来、紧跟教育发展,用心打造出高质量的教材。
第四段:灵活。
教材的编辑犹如宝剑磨利,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不能局限于过去,也不能刻板地套用,需要时刻保持灵活性和新颖性。我们要关注时代发展潮流和教育新动向,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想倾向,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和兴趣群体进行分类,运用多种编写手段,灵活地处理教材的各种问题。
第五段:心得。
教材的编辑需要我们有责任心,有爱心,要用心去做教材的改进和优化。要将教材翻新成为更适应教育需求的合理形式,让学生接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不仅是学生接触知识的窗口,也承载着教育的重任。因此,编辑教材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身败名裂。只有不断地加强教材编写的专业素质,才能促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尾:
回顾教材编辑的心得和体会,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加强教材编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材的编辑需要不断地开创新思路、创造新标准、提高新要求,不断深化编辑教材的标准和要求,为全社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七
编辑教材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凭借细心和耐心,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编写出一本科学、系统、实用的教材。通过这段时间的编辑工作,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编辑教材需要对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学科知识,我们才能够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完善和系统。在编辑教材的过程中,我会提前预习所教的知识点,梳理知识体系,明确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例如,在编写一本数学教材时,我需要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等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整理,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编辑教材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个性化设计。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材的编写也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编辑教材时,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我会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再次,编辑教材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只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更快乐地汲取知识。在编辑教材时,我会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互动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配合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例如,我会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英语。这种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此外,编辑教材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和指导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他们应该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提供教材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而学生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他们对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有着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我会积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最后,编辑教材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绝对完美的教材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反思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效果。在编辑教材的过程中,我会针对编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我会定期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从而及时修订和完善教材。
总之,编辑教材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这段时间的编辑工作,我深刻体会到编辑教材的责任和意义,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改进,我一定能够编写出更加科学、系统、实用的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八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教材编写体例的分析、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描述及其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说明反思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反思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反思,课堂,教学。
反思作为一种追溯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疏理问题的思路,惊醒其潜在意识及辨明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的具体形式既有“反思”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具体含义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把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审视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上升为理性探讨的过程。本文就“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出探讨。
一、教师教学中充分地进行“反思”的教学意义。
课堂是师生之间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对话探究的平台,是教师的能力转化并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杠杆,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反思”这一“媒介物”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反思”的内在要求。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既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又注重于从日常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及常识上升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各种版本的教材又分为选修和必修,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为他们走上社会,做合格公民提供基本帮助;作为其知识延伸和深化的选修,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所设置,并且基本采用专题式样,其知识的难度大大地提高,这种模式的教材要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并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组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风生水起地讲下去,不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不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一方面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也无法转换为学生的能力,教材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依托作用,教材的知识尤其是知识的关节点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因此,现行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必要。
其次,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反思”的客观依据。当代中学生一般来讲是90后的一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同70后、80后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其一、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来源广泛,但是渔目混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比较深,在他们的知识容器——大脑中,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正义的和邪恶等各方面知识都共存其中,因此,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甄别是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以引领他们走入人生的正确方向;其二、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比上几代人更优裕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下造就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身体条件和素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学习心理品质方面的缺陷—孤傲、清高、自私、懒惰、抗挫折能力差,这种心理缺陷反映到学习中来就表现为懒于思考或不会思考,只是一味地观望、徘徊、等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恰当地利用“反思”这一思维工具,克服学生们心理品质上的缺陷,就无法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目的,“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
再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运用的直接原因。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它是知识的生成、释放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知识的吸收、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双边活动过程中,课堂中的“反思”是实现其效率的最直接的途径。每个从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考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仍然不能解答出来,解题思路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模棱两可。这一现象的出现,既跟学生考试时的心理暂时抑制有关,又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顾一味地讲下去,不去顾及学生的思维、反映和基础,更不去引导学生对现成的题目去“反思”,去进行比较,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有关,而学生既没有“反思”的时间也没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只是机械地去认知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能令人满意。相反,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就是能充分地利用“反思”。
最后,科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改教材的许多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如何进行知识的更新,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而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本身专业发展一条重要捷径,诚如舒尔曼所说:“教育是运用‘包括考虑为什么你做你所做的’方式的教学。而缄默知识可能是教师做的许多事的特征。作为师范教育者,我们的义务必须使缄默变得清晰明了。一旦教师开始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答案即‘我怎样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样知道我那样做的原因?为什么我要求学生以具体的方式操作或思维’时,教师就成了更好的教育者。回答这些问题的潜能不仅存在于我们所谓的有熟练技能的教师的头脑里,而且存在于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理解的反思的结合之中。”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意义又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培养,其具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首先,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热忱。学生是进行教学的主体,任何一种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其效能都需要调动课堂主体的积极性,否则,一切都是枉然。这正如斯纳卡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其次,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它主要包括:一是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广泛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将其加工制作,让知识在教师的头脑中发生生成反应;三是换位思考,摸清学情。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正如科恩所说“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但我们还是有描述与我们周围的人共享的经验的方法。人们相互解释自己的行动,都会想到要从让伙伴可理解和可相信的角度解释自己的行动。”〔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状况,思维方式和习惯及其个性心理特征,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四是理清课堂思路,整体把握课堂结构,以便在课堂中能把清晰的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做到各个击破,并举一反三。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思维品质去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其具体步骤有:第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是基本的方法,分析综合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能帮助人们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事物,去解决问题。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发现,无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否则,一切科学都会变得一事无成。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反思”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又需要通过演绎的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归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有其类在的属性,同时它们变化的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知识进行归类和归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整合,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进行迁移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针对不同的知识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质疑。质疑既能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动机,又能排除各种影响问题解决的无关因素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的关键点,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
总之,“反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进行创新,同时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十九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组织教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在学生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的这个期间将重点、难点知识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再利用课堂其他时间,师生互动,做好反馈以及检测,完成教学环节,使整个教学张驰结合。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创造一定的环境、意境,通过这样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发展学生数学的素养。通过情境设计、多媒体使用、课堂活动组织等辅助手段达成目标,符合学生的喜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掘数学潜在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2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直观教学自然引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转化过程,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由教材的知识向学生的接收运用转化;二是由学生的接收向吸收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由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最终目的。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达到最终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些贴近生活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范围,丰富了思想活动,同时也间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提高知识转化效率,使课堂教学高效利用,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特别是直观教学的引入,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教学思想转变,提高交流和沟通。
教师们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还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课上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数学教学也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来教师高高在上的那种师生关系,建立在学习上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一起去交流和探讨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真正地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交流,使同学之间成为合作学习的伙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赞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但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也就是“误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是一种很难求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它变成课堂中生成得很好的教学资源。
4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实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学中的提问,却不可无的放矢,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提问。教师要考虑提问是否有价值、有效果。恰当的提问,不是靠现场“现炒现卖”,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在此基础上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掌握和应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5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需要选择应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待征。大多教师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的教学策略,几乎每节必配有“小组合作学习”,以致“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重要“标志”。但是这样做并不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应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6结语。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们学到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海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2)。
[4]陶琴坤。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259—260。
[5]官爱芬。新课程新理念新做法——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2004(7):47—48。
[6]顾丽丽。小学数学教学应对生成的有效策略[j]。教书育人,2011(22)。
[7]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6。
[8]王丽霞。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5):124。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二十
为了适应秘书学专业“入本”后发展的需要,为秘书学专业本科教学提供实用的教材,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xx年确定了《秘书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秘书学本科教材书目。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摘录的秘书学专业本科教材编辑工作会议简报内容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组织好本科教材的编写工作,20xx年1月8日至10日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天方饭店召开了“秘书学专业本科教材编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与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参编人员60多人参加了会议。
1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材编委会副主任郝银奎主持,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教育部国家督学、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教材编委会主任郭长宇,教育部高教司原副司长、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主任、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监事、教材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凤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编李艳辉,秘书学专业委员委会顾问周文建、张庆儒、王根生、侯玉珍,副会长路振文、王守福、张文良、胡鸿杰,常务副秘书长王振祥,副秘书长刁侃、杨锋、张东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科中心主任马佩林、副编审易新,《办公室业务》杂志社社长顾松林等。在开幕式上,李艳辉书记首先致辞,她对到会的领导、专家和参加编写工作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地介绍了北师大出版集团的发展情况。她认为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委托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秘书学专业本科教材,是对北师大出版社的充分信任,表示一定要全力编辑好这套教材,争取使这套教材成为精品教材。接着,编委会刘凤泰主任讲话,他强调了三点:一、教材编委会的任务是:提出指导思想,进行政策把关和综合协调。二、充分肯定了北师大出版社的实力,要求教材编写观点要正确,教材要充实,语言要简明。三、采取主编责任制,主编拟定教材纲目,由参编人员分头编写,要广泛听取参编人员的意见,要有创新。并要抓紧时间,争取半年出成果,而且通过编写教材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随后,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张东昌教授报告了教材编写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本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特色与创新,以及编写工作的时间安排与具体要求;北师大出版社易新编审讲解了教材编辑的程序,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时间节点和技术要求等。
开幕式之后,所有参编人员分别按照所报参编的课程教材进行了分组讨论。各组分别由召集人负责,先后讨论推荐了本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人选,讨论了教材编写的构想和基本框架,研究了教材编写的大纲目录等。
当天晚上,由副会长、编委会副主任路振文主持召开了各组召集人汇报会,教材编委会主任郭长宇出席会议认真听取了各组召集人的汇报。会后,对主编人选存在分歧意见的编写组,郭长宇主任和副会长兼秘书长、编委会副主任郝银奎等负责人进行了及时沟通和认真研究,并分别做了协调工作。
1月10日上午,会议举行了闭幕式。在闭幕式上,首先由四门课程教材编写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组的讨论情况,其中有《秘书学概论》组的王守福教授、《秘书写作》组的张庆儒教授、《秘书文档管理》组的陈祖芬教授、《秘书实务》组的胡伟教授,四位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教材编写的构想框架与大纲目录,以及对本组所编写的教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注意事项等。教授们介绍条目清晰,内容详实,起到了示范作用。
随后,北师大出版社文科中心马佩林主任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专家们研究的成果,对编好本套教材充满了信心,并表示全力支持本套教材的编辑工作。
在会议上,副会长、教材编委会副主任路振文宣布了第一批编辑教材的书目的初步定名与主编名单。本套秘书学专业本教材共计划编辑出版17本,其中第一批编辑出版10本,书目与主编分别是:1.《秘书学概论》王守福;2.《中国秘书史》马银华;3.《秘书应用写作》张庆儒、王红升;4.《写作实训》郝学华;5.《秘书文化教程》周文建、王淑萍;6.《秘书文档管理》陈祖芬;7.《秘书心理学》赵中利;8.《领导科学》闫红;9.《中国文学简史》王淑梅;10.《秘书实务》胡伟。其余:《速记与速录》、《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基础写作》、《形式逻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七门课程教材的编辑工作放在第二批进行。
在会议闭幕式上,教材编委会郭长宇主任作了总结讲话。他说,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效率高,成果显著,各小组讨论热烈认真。各门教材代表的介绍准备充分,章目清楚,展示新颖,对大家很有启发。他对北师大出版社热情周到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希望并要求大家齐心协力,按照计划高质量地完成好这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的秘书教育事业再做贡献。
会议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振祥。
20xx年1月11日。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二十一
教材编辑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深刻认识到教材编辑是一项十分细致、耐心、科学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教材编辑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质量对于教材编辑至关重要。在编辑教材时需要细致分析教材内容,选择并保证内容具有最大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编辑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置教学内容。编辑的教材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和提高学习成绩。
二、注重教材编排的生动性。
教材编排的生动性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编辑教材时需要根据教学年级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排版设计,如图表、插图、色块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要合理分配知识点和章节,注意对难点和重点的突出,使整本教材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
三、充分发挥跨学科性。
教材编辑不仅应该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出发,而且应全面考虑跨学科性。在教材编写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交叉学科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及其未来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教材编辑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细到位。编辑者应该编写出科学合理、连贯系统的教学内容和设计,使教材具有优秀的系统性。教材编辑应注意教材内容的分类层次、知识点的逻辑性和顺序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接受持续的修改与完善。
教材是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因此教材编辑者需要不断地接受修改和完善。在编辑出一本教材后,需要经过一系列检查和反馈,倾听用户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修改和调整。编辑者应具有开放心态和团队精神,勇于接受批评,坚信教材编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才能编写出让学生真正受益的教材。
总之,教材编辑是一项非常繁琐且需要高度负责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细心而专注。通过这些经验和体会,我相信我将能够更好地读懂学生的需求,时刻保持谦虚与自省,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这将有助于带来更加丰富、有趣、有效的学习体验,也将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二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的。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去寻找仙人掌,认真观察,最好能自己栽种。
2.搜集关于仙人掌的各种资料。
3.教师:最好能把仙人掌实物带到课堂上。
教材简析。
课文一开头就生动地描绘了烈日的炙烤、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把我们带入了酷热干旱的沙漠之中,这就是仙人掌的生存环境。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灼热的沙漠之中,仙人掌却傲然存活。它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怎样赢得的呢?课文接着从仙人掌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向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仙人掌独特的根、茎、叶结构功能的介绍,我们知道,仙人掌有着令人惊叹的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不仅高度赞赏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还告诉我们仙人掌的许多用途。它能防止水土流失,能供人观赏,能作食物、饲料,能做染料、燃料,还能做建筑材料。这些介绍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见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在这两个部分之间,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来承上启下,说明仙人掌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这在写作上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拿它和其他树木花草做比较,赞扬它能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具有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美丽。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好好体味,认真落实。
建议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文章第1段是对仙人掌生存环境的生动描写,用了许多词语。如:炙烤、灼目的光晕、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灼热的沙漠……让学生自己把这些词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再根据这些词语在自己头脑中展开想象,体会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容易。
*第2段是一个总起的段落,作者以一个设问句开头,然后自问自答,原因是仙人掌独特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后面的具体介绍作了概括性的提示。
*第3段介绍了仙人掌的根系,它的根系既发达又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这在第7段中也提到,“根须又长又发达”。如果在教学时能够有实物观察,那就更好了,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仙人掌为什么这么耐旱。
*第4段写的是仙人掌的茎。仙人掌的茎肉质化,有很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储存水分,在缺水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整个植株的生存需要。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供沙漠中旅人口渴时解渴用。植株:植物整体。
*第5段介绍了仙人掌的叶子为了适应沙漠的干旱环境而严重退化。由它的茎来进行光合作用。按以往的说法,仙人掌的叶子退化为刺。(近年,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说退化了的叶子和刺是两回事。这是一个在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不作探究)。课文告诉我们,仙人掌甚至在缺水6年的情况下照样存活,这真令人惊叹不已。
*第6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了上面的内容: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开启下面的内容:仙人掌的用途非常广泛。“奉献”与“索取”是一对反义词,在这儿是赋予仙人掌人的品性。典范:典型、模范。
*第7段有两层意思,第1层介绍仙人掌的品种多达一千多种,第2层意思是介绍仙人掌的用途:防止水土流失和供观赏。在这一段里有对仙人掌根须的描写,可以与前面第3段介绍仙人掌的根系结合起来学。关于仙人掌的品种不要求掌握,只要了解到品种繁多就行了。
*第8段介绍仙人掌的果实以及它的用途。我国大陆的仙人掌一般看不到果实,即使有果实也很难作为水果来食用。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仙人掌果实又大又甜,还可以炼糖和酿酒。椭圆形:长圆形。炼糖:用加热的方法从某些植物中提炼食糖。酿酒: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第9段介绍仙人掌的广泛作用,可以用来做饲料、染料、燃料和建筑材料。发酵:一般指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第10段第1句对仙人掌进行总结: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着;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第2句用其他树木和花草与仙人掌作比,突出仙人掌的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称赞它这种独特的美。这里是以人喻物,具有丰富的内涵。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二十三
论文摘要:本文以《少年闰土》为例,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想象空间;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论文关键词:《少年闰土》小学传统教学。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必读课文,是《少年闰土》学习的延伸,两篇课文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下面,我以《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因为外貌描写是静态描写,而动作和语言则是动作描写,这样便很好地揭示了文章思路的动静和详略关系。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外表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师就可问:“作者为什么要抓住三点来写?”讲到闰土的动作时,教师就可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的印象最深?捕鸟,捡贝壳这两件事,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教师就可让学生们谈谈在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就能看到闰土热爱劳动、聪明能干、知识丰富、天真淳朴等性格特点,这样便恰当地指导了文章思路的内外联系,使作者、教者、学生三者的思路融为一体。
2.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开展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得到辩证的统一。
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关于少年闰土动作这一段时,教师可凭借课文,遵循作者的思路,抓住学生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学生们谈体会,并可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学生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二、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应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只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品味、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从而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继续分析课文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对学生说,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就有路可寻,有事可做了。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证明,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教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效果要好得多。
三、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想象空间。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少年;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被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江南海边农村少年。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其次,教师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教师为模特,把教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出来。
四、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超文本”在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学了一篇课文,要善于将问题有目的地延伸开去,挖掘一些不易被发现而又十分有价值的内容,给学生以启迪,同时也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感悟时,生一说:“闰土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又不用上私塾,真是快乐无比,我太羡慕他了!”他的话引起了好多孩子的共鸣,他们都一致认为少年鲁迅和那一批“少爷”们一个个都在“四角的天空”里过着压抑的生活,他们的知识面太狭窄了。生二说:“鲁迅在这‘四角的天空’里,经过先生严格的教育,以及他自身刻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也没什么不好!”他的独到见解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生三补充道:“是呀,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写的就是鲁迅小时在课桌上刻‘早’字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的事。”生四说:“少年鲁迅在‘四角的天空’里学到的是书本中的精髓,仅仅是书本上的,而从闰土那‘许多的新鲜事’中使他超越了那‘四角的天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而闰土,心中虽然有‘许多新鲜事’,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因社会残酷、家境贫苦等原因,人生就逊色多了。看来,光有新鲜事,没有知识也是不行的。”等等,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感悟到在我们课堂里,既要有鲁迅当年在“四角的天空”里的自主和刻苦,又要有对“四角天空”以外的如同闰土所知道的那“许多的新鲜事”作深入的探究,这样才会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当然,超越不是脱离,必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要把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与感情朗读指导结合起来。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主题挖掘、深化到一定的程度。
编辑推荐的语文课教材篇二十四
《山东教育》编辑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关心、关注咱们山东的教育,愿意为咱们的山东教育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下,互联网+时代中的教育也应该更开放,教育是引领社会思想发展的,更是推动社会生活向前的重要力量。作为传播山东先进教育理念和推广山东教育先进典型的《山东教育》,个人觉得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具有前瞻眼光,更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积极宣传和推动山东教育向前发展,推动山东教育从教育大省走向教育强省,走在全国前列。这应该是齐鲁父老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此,个人觉得《山东教育》编辑部是不是也应该建立一个读编qq群或者微信群,方便读编往来,加强读编往来,及时沟通信息。这样也显得读编之间没有缝隙。
不情之请,请考虑!不当之处,请批评!
祝《山东教育》编辑部的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于保东。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20xx-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