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汇总12篇)
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表达结论和建议时,我们应该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使得读者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报告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案例。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一
“女性比例大、高龄老人比例大、丧偶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收入较低、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健康状况差……”河北省农村养老课题调研组在深入邯郸、唐山、张家口、石家庄等地的4座村庄、收集了54个空巢老人家庭样本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此次调研由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发起,河北大学民生研究中心、保定市善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心参与,旨在关注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及其养老问题。
根据报告数据,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60岁以上)中女性比例较大,约占55.60%,而男性约占44.40%;婚姻状况方面,农村空巢老人丧偶比例高达53.7%,独居老人数量惊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最为困窘;身体状况方面,50%的空巢老人都处于不健康状态;空巢老人收入水平很低,其中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占68.5%,月收入不到100元的就占14.8%,而且收入来源极不稳定。
与普通老人不同,空巢老人因与子女分居,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养老挑战。空巢老人经济上孤立,更容易陷入贫困。数据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收入主要靠子女资助的仅占20.4%,更多依靠本人或配偶的劳动收入、退休金、抚恤金以及养老保险。与子女分居模式不利于患病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受护理与康复支持,增加其遭受疾病和突发意外伤害的风险。
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家庭)占河北省农村总户数的`34.28%,意味着河北省目前有超过133万户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除了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与子女分居导致缺乏精神慰藉,也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巨大困扰。调研组在张家口崇礼县狮子沟乡10号村调研发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留守的空巢老人与外出的子女渐行渐远,极度缺少慰藉。然而,调研组在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东牛各庄村调研时意外发现,受访者仅47%的空巢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比例远低于预期。报告分析,分居模式导致父母和子女缺乏深层次交流,产生了代际关系的疏离;传统观念更强调精神和心理生活的含蓄、自足,这样遮蔽了空巢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报告中指出,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生活正普遍面临“荒漠化“。村中文化设施的匮乏、年轻人的离巢以及农村文化的变迁,令空巢老人逐渐失去参与村中互动、文化娱乐的条件和能力。报告显示,“看电视或者报纸、听广播”几乎成为受访空巢老人娱乐文化生活的唯一选项。据唐山市玉田县某村干部和受访对象介绍,由于当地有重商文化,村民纷纷外出经商或打工。除春节少数人回来聚众赌博或者打麻将、扑克之外,更多的村民选择上网或参加朋友聚会,而老人群体则很少参与此类娱乐社交活动。究其原因,除了身体和年龄因素之外,传统乡村文化的消失以及乡村人际互动的衰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新问题。
报告称,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分居冲击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传统,削弱传统家庭养老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和支持功能。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养老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不仅缺乏养老院和日照中心等硬件设施,护理照料以及社区康复等基础服务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仍处于半真空状态。
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前屯村试点“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依托“互助幸福院”形成社区照顾和社区康复的系统支持,是对家庭养老削弱的有益补充,可以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和空巢老人“抱团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然而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至今,也逐渐面临着新问题。如调研组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杜家庄村革命老区,当地互助幸福院运营状况差,对空巢老人吸引力不大,同时整体社区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等问题。报告指出,“互助幸福院”这类农村互助养老组织往往身份模糊,仅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形式存在,导致它们无法以正式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捐助、享受政府相应的政策扶持。另外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缺少力度和持续性,这种互助模式显得十分脆弱。
报告考虑农村实际情况,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区层面、家庭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如政府应该对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的“合法性”进行充分授权和系统培育,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尽可能为社会组织的介入提供制度支持;社会应该转变公益活动思路,创新慈善救助模式;社区改善和营造邻里关系,补偿家庭养老功能;家庭方面,应努力适应当下家庭结构变化,实现自我养老和“群体养老”,让农村空巢老人能够在脱离家庭的情况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二
截止年底,河口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3.9万人(包括油田和济南军区训练基地等),占常住户籍人口的18.5%,预计到,全区老年人口将达到4.7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老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河口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是:目前,我区农村老年人约1.5万人,有“空巢老人”4950人,(多数为子女进城居住或子女到外地打工),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3%,其中,失能老年人219人,占空巢老人的4.42%.
近年来,河口区在养老保障政策引领、设施建设、拓展服务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探索,全区老龄事业呈现出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制定出台了《中共河口区委、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50万元的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最近,又起草制定了《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并逐步使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在建和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处,养老床位1036张,其中,去年以来新增养老床位540张,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处,民办养老机构1处,农村幸福院8处,新建区级养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1个。
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养老保障网络初步建成。
河口区老龄、民政、人保等部门区分不同老年群体,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近3年来,全区面向不同层面老年群体分类制定政策措施,连续提高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老年群体保障水平,使全区60岁以上非离退休老年人的现金保障水平每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自20起,连续2年提高非离退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标准,70-79岁老年人每人每年达到800元,80-99岁1200元;每年老年节前夕,还为80岁以上的非离退休老年人每人发放300元的慰问金;将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范围由65岁扩大到60岁以上,每年为1.6万多名老年人免费查体并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从今年开始,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五保及7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参保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对重度残疾老年人(一至二级)区政府养老金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领保人死亡正常注销的丧葬费补助提高到100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600元;对80岁以上的城乡低保老年人在发放老年人基础养老金、生活救助金每人每年3000元的基础上,按照80至89周岁、90至99周岁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2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5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300元,全区157名五保老人全部入住河口区中心敬老幸福园,住养条件大为改善,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区级集中供养。
实施“银龄安康”工程,全方位构筑关爱老年群体保障网络。河口区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出资为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组合保险有效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从去年开始,区政府为全区60岁以上农村和城镇非离退休老年人每人投保一份10元组合保险,并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各镇、街道也多将这项工作列入各自为民办实事项目,均由财政买单为辖区内老年人购买1-2份不等的组合保险,许多村集体也分别出资为老年人投保1-3份组合保险。同时,区直和各镇街道积极探索企业捐赠、包村帮扶和子女尽孝心等有效形式,为老年人集中投保和分散投保,各部门、单位为所包村和所联系村的老年人购买赠送意外伤害组合保险,并积极动员和鼓励干部职工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买保险,尽孝心。今年以来,河口区已完成投保总额50余万元,比去年全年超额完成17万余元,全区符合条件老年人的参保率100%,人均投保份数3.6份,两项指标均列东营市第一。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年初,()区乡两级老龄部门将534万元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送给70岁以上非离退老年人。按照70-79岁每人每年800元;80岁以上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发放。新春、老年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各部门、单位都走访慰问各类养老机构、贫困、空巢老人代表、老有所为、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以及老党员、老模范代表和百岁老人等,为他们送去慰问金、米面油、蛋、奶等,代表党和政府送上对老年人的温暖和关怀。同时,老龄部门经常联合区妇联、文联、文体、民政、卫生等部门,组织为老服务志愿者到敬老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部分空巢贫困老年人家中送健康、送文化、送温暖。前不久(7月3日),区老龄办、区老干部局还专门邀请市老年健康管理协会负责同志为河安社区老年人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金融部门的专家举办了老年金融理财知识讲座等,深受欢迎。
由于河口区养老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县区,因此,河口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也明显好于周边其他县区。但是,由于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生活状况较差、自理能力退化、感情缺少寄托、精神比较空虚、安全事故多发,再加之河口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方面的工作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还很不乐观,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无人照料,生活不易。河口区老龄办通过今年年初组织的《河口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抽样显示,近20%空巢老人(主要是高龄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时常无招架之力。
(二)精神寂寞,郁郁寡欢。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通过对空巢老人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个别空巢老人有时甚至想到了自杀。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建设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所则是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诉求。
(三)疾病困扰,就医困难。“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是我区大多数“空巢老人”最担扰的问题。今年4月,区老龄办针对我区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研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选择“正规治疗”,另有6.4%为“放弃治疗”.在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上门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特别是应急救助等等。
(一)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购置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成为难题,有的老人生病时,连饭都做不了,只有将就或干脆不吃饭。此外,老年病往往具有突发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老年人缺乏亲情慰藉,精神生活十分单调乏味。部分村基础设施差,村集体经济“空壳”,老年人活动设施缺少,老年文体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难以开展,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文体健身活动缺乏得力组织,缺少活动场地和必要的活动器械,活动方式单一。看电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文化生活,少数贫困“空巢老人”甚至家中连电视也没有。
(三)“空巢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通过调查,部分“空巢老人”仍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及家务,但收入普遍较少。
(四)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加重了老年人的负担。从调查看,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并照顾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老人只能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也有带晚辈力不从心的问题,有的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大大地增加了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五)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9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近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承担困难。疾病困扰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社会对“空巢老人”的保障制度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保障标准还不高,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生活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加快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不断提高标准,保证“空巢老人”的保障性收入分配及时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制定出台更多惠老政策,加大老龄事业投入,让空巢老人生活的更幸福。建议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救助金标准,自起,将现行的70至79岁每人每年800元,80岁以上1200元发放标准分别提高到1200和1600元,进一步增强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根本。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是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根本。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组织当地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技术人员真正“下地、下乡”为农民送去农业知识,搞好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为以后养老奠定坚实经济基础。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仍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费用。
(三)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目前,我区正在义和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试点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是每人每月200元,范围是:60-80岁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80到90岁的城乡低保对象、重度残疾和重点优抚象;9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义和镇共和190人,下半年将在全区推开,全区符合条件的共有590人,建议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将更多生活困难、身体条件差的“空巢老人”纳入,并不断提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标准,增加服务项目,让更多农村空巢老人受益。
(四)提供及时周到的生活照料。“空巢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更好的照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要切实解决好的问题。对此,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从老年人实际出发,凝聚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力量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个人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解决部分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村居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让更多空巢老人老有所乐。20,市区两级老龄部门投入13万元对我区11个老年活动室进行了扶持。目前,我区大部分村都有文体活动室,活动的主体也是老年人。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村级活动室一般都规模小、设施少而单一,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各级各类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布局,积极推进。同时,积极支持现有老年活动场所升级转型,扩大规模,弥补场地、资金方面的不足。
(六)注重精神慰藉。老年人精神需要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确需高度关注。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建议将各镇、街道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居组织经常性地组织慰问“空巢老人”活动制度化,重视和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经常打问候电话;时常了解父母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七)提供更加周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要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逐步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河口区政府为老年人发放的普惠性基础养老金、生活救助金、残疾人保障金等款项大多通过银行代发,各有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开展送款上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三
大年初一去拜年让我看到非常揪心的一幕,我的邻居奶奶独自一人在家连上厕所都非常的困难,我的妈妈帮了她。这时我才想起她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回家过年,老人患有轻微的偏瘫,行动很不方便。这时一个流行很久的词语进入我的脑海“空巢老人”,作为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没有保姆,没有好的居住场所,甚至一些空巢老人还带着一些留守儿童一起生活。想到这些我产生了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的一个想法。
二、调查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调查过程:
我们确定了这一调查问题之后,首先上网搜索了空巢老人的相关材料,然后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有效的调查。具体步骤:
1、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当前社会空巢老人的现状。
2、对学校周边几个村的村委领导干部、村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
1、个别访谈法。向村委有关干部、部分村民了解空巢老人的生存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单调,生活拮据,生活环境恶劣,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和无儿女的老人居住在以前烘烤烟叶的土坯房中,生活相当困难,家里没有像样的摆设,吃饭和穿衣都很困难。面对着这一社会现实,空巢老人们需要社会很大的关注,需要周围好心邻居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予以重视以及儿女们要尽到孝心,去关心照顾这些老人。
(一)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急需要关注。
大多数老人不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而且老人们一般都对子女报喜不报忧,很多子女并不知道自己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不易,于是安全问题就需要更加的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就医观念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劳累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但是大多数老人对此不加以注意,不能及时就医,而是秉着能忍则忍的态度,等到忍不下去时才去医院,而这时病情多半加重或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防火安全问题:由于老人的受自身行动能力的限制,而且空巢老人家庭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冬天农村采用煤炭取暖和用电热毯之类的电器,如果一旦发生火灾等现象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他们已经成为火灾中受害最大的群体。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好几个空巢老人因为电热毯失火或煤气中毒而离开。人身安全问题:摔跤在空巢老人家庭的发生率极高,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扭伤。据调查,近年来,好多老人的离开都是因为仅仅一次不小心的跌倒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财产安全问题:空巢老人越来越受到不法之徒的注意,老年人思想防范意识差,辨别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老年人防御能力低,遇到威胁只能妥协,因此,他们经常被骗取钱财。在调查中发现仅仅去年冬天在同一个村中就出现了好好几起空巢老人被不法分子用假币欺骗上当的经历。
大多数子女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物质就可以了,但是老人们更需要儿女的理解和沟通,经常的打电话不如面对面的'交流。面对着经济负担、农活及家务负担、以及对照顾教育孙辈的任务,大多数老人觉得很累,但是他们又不善于表达和儿女沟通,常常导致老人精神压力大,伴有焦虑、烦躁感,没有安全幸福、舒适满足感,幸福指数偏低。在所调查的村庄中,有好多老人因为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儿孙之间的关系选择了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里,给儿女和自己都造成了一些不可弥补的遗憾。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孩子,也能理解父母为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将来在外打拼,但是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所以我们呼吁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换位思考,为我们的爷爷奶奶们提供一个好的晚年生活。因此,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的氛围。
政府部门、学校等教育机构合力组织一些活动,如表演一些改编自身边切实案例的小品,让子女们切实看到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让他们能拿出一部分时间和金钱去关怀自己的父母;组织一些空巢老人面向大家讲讲自己的心里愿望,让大家听听老人们的心声,让老人们也能放松放松自己;大力向人们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人们都深入认识到关爱老人的重要性,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2、以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改善低收入老人的生活。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志愿服务,做好空巢老人的统计注册工作,保证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关爱。具体镇政府可以出面争取一些企业单位或组织人进行爱心捐款,对于哪些有经济条件和没有经济条件身体又不好、无儿女的孤寡老人,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好的场所让他们生活,建立养老社区,购置一些娱乐健身设施以及报纸杂志等刊物,免费向老人开放,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既可以让空巢老人受到好的照顾,同时又解决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学习,挣钱回来建设家乡。
3、依靠各村庄自身的力量,大面积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
每个村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空巢老人生活档案,定期进行家访,设立老人活动区,建立志愿者服务机构。因为在农村大家农活都很忙,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如评选尊老爱幼先进个人或是与每年度评选文明户相挂钩,鼓励空巢老人的邻居或亲戚们不时的去关心一下他们。同时可以以村为单位定期开展空巢老人安全教育活动,既可以让老人更好的保护自己,又可以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空巢老人”现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问题,它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会经历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多,使得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是要从自身做起、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开始将尊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四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水坪镇油坊梁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竹溪县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竹溪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看病太难——“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水坪镇油坊梁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五
空巢老人,就是孩子都长大了,出去了,家里只剩下老人了。就叫空巢老人。就像小鸟长大了,出飞了,巢空了。下面有小编整理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
欢迎阅读!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湖南醴陵市不久前的调查结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久前,湖南省醴陵市民政局成立20个调查小组,分赴全县各乡村,入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
由于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4.9万人,其中“空巢老人”1.8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38.39%。
近九成仍须从事农业生产。
100元能干什么?对城里人来说,可能买件衣服都不够,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加起来,也就百元左右。
调查队员走进王仙镇油司徒村2组李发普的家。这是一个“冬冷夏热”、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岁的李发普和他84岁的瞎眼老伴生活在这里。虽然有四儿两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难,无力将他们接到身边赡养。“大儿早就下岗了;三儿、四儿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儿老大不小了还娶不上媳妇;两个女儿也嫁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一脸无奈地说,“只有二儿有工作,条件好点,现在每月给我们50元养老钱。”这50元孝敬钱,加上老两口每人每月55元新农保和45元农村低保,就是他们的所有收入。算下来,每人每月125元。
李发普夫妇在竹溪县的“空巢老人”中,还算是“富裕户”。调查队员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养老保险金,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从经济上说,王仙镇6200多名鳏寡孤独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对要好。他们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无忧,有的居家养老也享受了国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为困难。
收入不够靠什么?醴陵1.88万“空巢老人”中,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就有1.68万人,占到近九成。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导致“看病难”,竹溪是山区,交通不便,更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难”。在大山里,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交通问题不仅加剧看病难,老人们领农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边远地区的“空巢老人”到银行代发点领款,所领资金还不够往来车费。交通条件较好的王仙镇油司徒村,“空巢老人”到镇里领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车费。
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
精神“空巢”最难熬。
醴陵“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王仙镇司徒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醴陵市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王仙镇司徒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醴陵市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沟通的对象就是村干部。为此,县里要求村干部或老人的亲属与村组签订联系。
责任书。
联系者承诺经常到被联系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访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出处 COOcO.NeT.CN
政府还应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保障村级老年协会正常运转,逐步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同时,逐步开展村级老人活动室、文化图书室、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州府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面,东以文化路为界,邻洗马河街道,南以北京路为界,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以市府路为界,邻城西街道,北以营盘东西路为界,邻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面积约0.24平方公里。辖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空巢老人24人,占老龄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根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展开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凯老龄办发【2019】1号)精神及西门街道的相关要求,州府社区居委认真组织人员展开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精良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
应急预案。
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六
你可能很难想象公园里那些神态怡然、悠然自得的老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本是到了尽享天伦之乐之时,却只能深居独处,望“子女”而兴叹。“空巢老人”这个原本生僻的词语,如今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而这个话题也成了我和小组其他成员这个暑假中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走进某某市某某区的居委会办公室,在简单的介绍了自己及说明来意之后,该居委会中的一位女性负责人在以后的一星期中接待了我们。在与这位负责人的交谈以及走访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该区的独居老人数量近几年来呈现明显上的升趋势。该区60岁以上老人人数为260于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0%,而其中的'“空巢老人”比例也高达40%,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常熟全市的平均水平,我不禁为这样的一组数据感到震惊和难过。
在为期一周的走访调查及与居委会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大致了解了造成这种“空巢”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1)这种现象和我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人口结构密不可分,我国人口结构的总的趋势是老龄化加剧,从这点看来我区的这一现象只是我国诸多人口问题的一个缩影。
(2)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造成“空巢”现象的内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父辈之间以及爷孙之间的代沟的不断凸显,冲击着老人们“一家之主”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以四世同堂韦荣的旧的家族式生活观念。思想过于保守的老人越来越受到思想开放的子孙的“排斥”。而年轻人随着文化知识与思想的进步,不在受“父母在,不远游”旧思想的束缚,纷纷离开父母,从而造成“空巢”现象。
(3)家庭小型化是“空巢”现象的直接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三口之家的小型家庭模式成为主流。所以这也造就了“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多。
(4)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是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年轻的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学习、教育子女上而忽视了对老人的陪伴,这也成催生了“空巢老人”的推助器。
在结束为期一周的实践调查之后,心中满是沉重的思考与困惑:我们得到了物质上的,却在慢慢失去一种亲情。或许,只有当人们在老人们离开人世之后才会明白这种亲情的损失有多大,那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空巢老人”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它已上升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老人一个快乐而不是孤独的晚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七
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对辖区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和入户调查。
(1)空巢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占多数。本次调查对象24人,男性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37.5%,女性1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2.5%;60-69岁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9.2%,70岁以上1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0.8%,其中80岁以上的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2)大部分是有工作单位的,生活来源靠退休金的占多数。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以领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2人,占8.3%,靠其它生活来源的2人,占8.3%。无一人靠子女资助。
(3)小学及肿恣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在被调查中,文盲1人,仅占4.2%,小学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1人,占4.2%。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子女状况不好的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精良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住在别处的17人,占70.8%,其它的5人,占20.8%。
可见,“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6)空巢老人的愿望:
1、日常生活的帮助:在被问及空巢老人中,79.2%的老人认为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在被及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不愿与儿女同住,82%的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空巢老人缺乏照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组织照料。调查中,有17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加上有5人的子女因其它原因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在有子女的老人中,几乎都没有得到本人子女的照料;另一方面,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导致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照料还做得不够。如何通过轨制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只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城镇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亟待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轨制。其次,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调查中,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特别不好,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且身体不好,视力差,他们非常期望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怀,所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可以适度缓解了老年人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处理好居家养老及社会养老的关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几千年文化习俗的影响,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要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赞誉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添休假期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将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建立信息齐全、资料齐备、一人一档的数据库。二是建筑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网络。通过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队、展开“空巢老人关爱结对”活动,互助服务活动、抓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等,矫捷展开关爱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帮困救助体系。整合各种帮困资源,为生活艰巨的空巢老人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坚持做到“重大节日面上帮、特困对象重点帮、突发事件及时帮”。四是健全应急预案机制。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结对关爱管理制度、上门察看制度、电话慰问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以保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特殊困难,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在街道、社区各级党政领导支持下,调整充实社区老年组织机构,采取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老年人展开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电大、短途旅游等内容的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消除孤独寂寞感。
(四)加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安全。“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常使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受到威逼状况,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社区要分工专人负责“空巢老人”家庭管理,调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定点、定人为“空巢老人”提供买菜煮饭、购物、打扫卫生等低偿家政服务;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等成立爱心互助队伍,采取结对帮扶办法,对高龄、体弱动作不便且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怎样体会到学生的反应。有了这份动力,才会想出设计出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才能很好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要设定较高的目标,同时又要考虑到效果不佳时,自己的反应。就是预先想到效果不好时,自己应承受这份压力,较好期望固然很好,但若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以及各方面的变化,引起教学效果不佳,自己应接受这一现实。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破坏了整个活动。当我第二次课效果不好时,当时实在难以接受,尔后的两天为下次的备课则没了兴趣,没有了热情,自己前两次作了充足的准备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思考这些,思虑再三,还是备课不充分,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既没有预计学生的反应,又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第二次课的板书问题,这都是没有预计到的。
而当我在第三次课时,心情平淡而又有热情,坦然面对一切。这样就好了许多,语速较前两次慢了一些,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少了许多。
总的说来,实习让我收获许多。不仅仅是对教学,做任何事情都满怀热情。我抵制住了第三次课前的不良反应,作了充分的准备。对事情结果期望高,严要求,又要以最坏的结果来考虑,坦然面对。这是我较深的体会。
最后,我还想说的事,感谢张老师的悉心热心感怀。每课必听,不管是试讲还是上课,更重要的事提出学生的问题,以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来发现这些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与帮助。同时,我们这一团对也是值得学习的。互相帮助,照应,共同进步。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八
镇有2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2万多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人有5302人,占总人口比例16。1%,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的30%,他们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个性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我病情不说,宁愿自我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光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我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但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职责大,而且极为操心,这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构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构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齐,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齐。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齐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取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取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齐“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期望与子女居住在一齐,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取回到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取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超多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用心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1、进一步发展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家庭养老任然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能留在家乡,既能养家,又能照顾老人。镇作为“农特之乡”,能够依托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传统工艺“手工面”和“盐花生”,透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减少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其次,镇内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能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青壮年引进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2、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逐步落实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提高高龄补贴标准。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养老院设施和逐步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让农村老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从真正好处上实现老有所养。
3、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
现阶段,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状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镇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用心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构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礼貌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4、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用心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忙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镇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带给日常照料服务。
5、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尊老敬老氛围。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我们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期望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让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而共同努力。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九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下面是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1. 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 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 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十
此次xx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20xx年6月,中*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十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调查报告篇十二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xx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