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范文(17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思考、行动和成果的精炼和总结,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写总结要注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观点。这些精选的总结样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或许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一
近年来xx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理解,科学把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建设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绿春县中心腹地,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脚下,东邻元阳县俄扎乡,东南与平河乡隔河相望,西南与骑马坝乡相倚,北枕大兴镇。全乡国土面积26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983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89亩。境内全是山区,山高坡陡,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528米(黄连山核心区内),最低海拔576米(洛瓦电站),年均气温17.2℃,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年降雨量2400毫米,年日照时数2061小时,森林覆盖率达55.5%,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誉。全乡辖8个村委会1个社区,103个村(居)民小组,5151户26558人,其中农业人口25941人,非农业人口61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6%。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三个世居民族。乡党委下设10党总支,9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45名。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围绕将xx乡打造成县域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最大的商品林生产基地、水利化程度最高的乡镇、绿春旅游的核心区的“两大一高一核心”四大定位,着力实施“绿色经济富乡、城镇经济带乡、旅游经济活乡”三大战略目标和“争项目强基础,调产业促增收,沿两路创特色,兴科教强素质,抓党建强组织,保稳定齐发展”的36字总体发展思路。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工作伊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了新农村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并明确一名副乡长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新农办的关心指导及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xx乡工选派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7名,各职能部门抽调得力人员,共同组成工作领导组,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二)加强宣传、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全力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事,群众能否积极参与是决定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开展了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实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群众满意的实施方案,强化宣传,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申报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群众选举推荐成立村级新农村建设管理组织,进一步协调和化解建设过程中的矛盾。
(三)典型示范、以点促面、逐步推进,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应认真对各村的经济状况、资源情况、群众的建设热情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逐步选出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作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示范村办成广大群众为主动心的新型农村,从而起到带动作用。如我xx乡哈德村是我镇一个集贸市场,具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在美丽家园政策下鼓励周边村民移民集镇,全面推开,一期工程仅用半年时间全面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严明责任、加强监督、合理管理,确保各项工程规范化操作。乡党委、政府为保证新农村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将各项工作进行分工细化,责任到人,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严格制定验收标准,使新农村工程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缺少科学规划。目前我乡所启动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普遍缺少长远和科学规划,多数工程建设是为了完成达标任务,从长远来看,必然为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或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的被动局面。
(二)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村庄整治工作结束后,对村内的公共设施如何管理,村容村貌如何保持,垃圾的有效及时处理等工作缺少长效管理机制,必然造成整治后的村庄再度出现“脏、乱、差”现象。
(三)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尽管实行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工程,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些帮扶单位本身财力有限,或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群众自筹资金更加缺少有效措施,群众小农意识强,对公益事业投资热情不高,筹资难度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建设资金的来源。
(四)新农村建设内容单一,品位不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目前村庄的修路、改水、改厕等设施建设,应该还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生态建设、卫生网络建设、富民工程建设、集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一系列建设,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各项指标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四、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细化方案,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首先要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无乱在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以及实践探索上要更加切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剖析优势与劣势,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整体和科学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伊始,要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并且要逐步细化,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同时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二
2022年,我村将在总结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大力实施普法服务大局、居民素质提升、法治文化繁荣、依法治理创建、智慧精准普法“五大工程”,坚持以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的详细普法工作实施计划,现将工作计划状况安排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根据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我村将重点围绕《章程》、《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义务教育法》《家庭暴力法》《国家赔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知识,以及今年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中热点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以案释法活动,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全体村民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在普法教育活动中,我们突出了以下重点:
1、坚持领导干部的定期学法制度。
我村成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党内法规,以及宣传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等重要知识,并且要做到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三落实,领导干部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要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
2、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学法活动。
积极组织广大村民认真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闲暇时间,利用好机会把村民法律知识的学习活动组织好。村民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宪法法律等。
3、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要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出青少年法治旅游打卡路线,增强青少年学法用法的趣味性、有效性。开展法治教案评选活动,将法治宣传教育有效融入开学第一课内容。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普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推动普法工作不断发展。
进行深入开展“以案说法”、“以案学法”活动,加大普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巩固我村在过去的法制宣传成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结合合“12·4”宪法宣传周、“江淮普法行”、“机关集中学法月”等主题活动适时安排人员旁听。落实普法宣传教育“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1、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的宣传功能,增加时间段,扩大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县镇普法”微信公众号及各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作用,及时响应不同人群的法律需求,在线供给个性化、定制化的普法宣传产品,推动形成“全方位”“一站式”“智能化”网络普法新模式。能够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果,增强公民法制观法律意识。
2、抓好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法制讲座和橱窗等普法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促进我村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和社会的稳定。
3、要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努力在村里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农家书屋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抬头看法、茶余饭后议法,把法治文化融入到百姓日常娱乐生活中,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从而全面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
4、完善以会代训制度,加强法制宣传骨干的培训工作,要积极参与普法教育的培训,传达正确的思想,要提高村民参与普法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与平安创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大政方针的'宣传教育。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政法会议精神,把普法工作纳入村委会的工作规划。
2、健全机构。调整充实普法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干部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3、加强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法队伍,加强普法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普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落实普法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七五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根据山亭区《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二)整治村容村貌。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主街硬化率达到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70%。主街两侧铺有路沿石,街巷建有排水设施,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三是提升亮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采取各种方式实施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应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强对公用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四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5-10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清运车;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同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推行“三堆两垛”(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定点存放。妥善处理并积极利用禽畜粪便,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五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整洁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整治村内影响观瞻的陈旧电线电路,坚决杜绝乱扯乱挂现象。
六是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构建户户通的'自来水管网,保证自来水供水入户率达100%,水质合格率达100%。做好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置,科学建设一批净化池、氧化塘,有效降解水质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完善服务设施。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即具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学布局建设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在村内兴办幼儿园、托儿所。推动金融服务网点向试点村延伸,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探索建立村级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开设党务村务公开、政策信息发布、农业技能培训、市场供需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灾害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村民意见建议箱,设立阅报栏、科普栏、宣传栏、社情民意反馈栏。
三是完善“五员”服务体系。设立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农技指导员、纠纷调解员、电教推广员等“五员”,强化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支持,增强服务农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费用交纳、报销、领取等手续。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一批农村托老所、幸福院等,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科学使用农村村集体收入,重点用于村集体开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困难农民生活、医疗补贴等。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村内主要道路和重要部位、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现“电子眼”监控体系无缝隙覆盖。建立村民自治联防组织,实现夜间巡防常态化。
(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土地合作社,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特色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在试点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改革和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
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特色专业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重点建设高标准的主题农庄和农家乐。大力发展自助采摘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围绕加强产业服务,积极开发餐饮、住宿、交通等三产服务项目,适度发展短途物流、设备租赁、劳务输出等配套产业。
三是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职业农民。完善和落实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倡树文明乡风。
一是弘扬乡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推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技艺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四德”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健全村规民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落实,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三是开展示范创建。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组织文明生态示范户、致富创业带头户、敬老模范户、子女教育模范户、计划生育模范户、“五型家庭创建”(和谐型、致富型、美好型、学习型、诚信型)等创星评比,建立动态考评机制,颁发并悬挂农户家庭星级评定匾牌。结合实际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强化村民自治。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桑村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镇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事处和镇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村建办。领导小组抽调村建、环保、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卫生、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业务人员组成“美丽乡村”创建专家指导组,负责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建立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镇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创建试点村予以奖励。要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管理使用”的原则,集中对创建村进行投入。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投资或捐资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镇政府对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通报、年度考评,创建期满总评、验收和表彰。对通过年度考评的村兑现资金奖励,对通过总评验收的村,由镇报区,由区报市命名为“枣庄市美丽乡村”。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镇街,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镇街,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并责令继续做好工作,直到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四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十三五”期间,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针对在发展中存在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主要问题,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特色,加快生态乡镇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县、镇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将***村打造成为以蔬菜大棚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区。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本次规划工作的目的是:以***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
具体讲,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相互配合,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我县特点、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围绕增收致富奔小康,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村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为***镇农村住宅建设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
在规划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做到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为整体推进镇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示范和依据。
二、规划编制依据。
《^v^城乡规划法》。
《农村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
三、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乡统筹,深入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切实以规划带动解决***村的实际问题。抓住机遇、搞活经济,立足生态农业和自然环境,并突出***村的特色,引导和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农业和采摘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使***村能够高效、持续、协调地发展。
四、规划基本原则和规划理念。
规划基本原则:
1、切实贯彻***镇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2、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确立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的精神,使村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村民得到实际利益。
3、注重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的结合,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庄建设的新特点,突出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调控,把村庄各项发展目标落实到土地空间上,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4、充分发挥村的重点示范功能,以带动其它村庄的经济发展,使该区域内的村庄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5、着眼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规划解决好事关居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村庄建设重大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村民生产、方便生活的宜居环境。
6、建立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功能机制。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和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五
村乡村振兴引领美丽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__精神和__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__乡党委、政府致力打造__村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工作部署,现结合__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__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基础条件,科学制定示范村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划引导,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杜绝出现“形象”、“面子”工程。
(三)村民主体、激发动力。示范工作要尊重村情民意,保障村民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事业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四)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合力,建立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拟建示范村基本情况。
__村,寓意“边缘的村庄”,海拔__米,位于__县城西北方,距县城__公里,距乡政府__公里,全村幅员面积__平方公里,属__流域,地处__干热河谷,属半农半牧村,全村共有__户,__人,人均寿命约__岁。
全村总耕地面积__亩,草场面积__亩,林地面积__亩,主产青稞、玉米、小麦,牧养牦牛、黄牛;主要经济林下作物有葡萄、苹果、梨、杏、桃、石榴、和橘子等水果,辅以核桃、花椒等种类;有盘羊、狐狸、狼等自然野生动物。
四、基本目标。
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基础建设+致富增收”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特色美丽示范村为目标,以“美丽村庄、生态家园”为出发点,以“和谐稳定、共同富裕”为落脚点,多层次、全方位、各产业全方面发展;打造旅游、休闲、生态、娱乐、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美丽示范村。
五、建设内容。
(一)旅游示范村入口场景化打造。
在国道__线__乡入口打造美丽__示范村特色旅游宣传牌(墙),并将宣传挖掘、塑造沿线景点一路指引至乡村。
(二)旅游景区步道(环线)建设。
从__村西南处入口,经__、瓦洛、摩崖、日拉形成旅游环线,步道两侧进行绿化或设置栏杆扶手,摆放垃圾桶、在合适地设置公共卫生间、观景台。
(三)农田灌溉水渠建设。
为进一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持环境,保障农牧民群众灌溉需要,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不返贫,最大限度发挥部分农田、果树长期干旱,得不到灌溉问题,以及有效降低洪涝灾害,需建设农田灌溉水渠4.7公里。
(四)特色民宿或特色酒店建设。
乡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行首选,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或酒店越来越受到城市游客的青睐,既能让游客体验到体验到当地的民族特色,也能使其体验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又能享受现代化的服务与设施,更能促进我村经济收入,群众增收,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辐射带动系列产业发展;如果发展的好,同时还可以作为村集体经济或集团产业进行发展。
(五)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1.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公共活动场所既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又可以丰富农牧民群众生活娱乐,更是村庄重要节点集体活动必不可少的场地。同时可以在场所附近安置些健身器材,可以健身、锻炼,配置小卖部、摆放些民族手工艺品或特色产品,还可以增收。
2.公园建设。公园建设既可以提高村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又可以提升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也是村庄发展进步的亮点。公园内应设置喝茶、休闲、健身器材、小卖部、公共厕所、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群众亲近的休闲场所。
出自 coOCO.NEt.CN
3.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拟在宾果、瓦洛建停车场,用于__村民自家车辆及旅游外来车辆的停放。停车场应配备自动收费系统,所收费用除日常维护外,按比列缴纳村集体,带动群众增收,促进__经济发展。
(六)人居环境改造建设。
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这一突破口,结合__地理、气候优势(天气炎热),加之我村全为旱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同时为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条件,建议将愿意改造的农户进行卫生间浴室、厕所、给排水、化粪池建设。
(七)技能培训。
根据示范村建设实际需求,围绕增收致富,提高自身劳动技能,着重在民族特色产业、手工业、民宿或酒店管理、服务、运输等方面为__发展培训所需人才。
六、示范村建设优势。
(一)区位优势。__村位于乡政府3.5公里处,通水泥路,距离国道318线仅27公里,距县城90公里;海拔2680米,现有__民居、石摩、古民宅等旅游景点;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是休闲、旅游、度假首选地。
(二)政策优势。由于__村目前还未进行开发,正值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人居环境改造、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三)旅游、生态优势。我村目前无任何轻、重工业产业,属原生态、无污染地区,风景秀丽、水果丰富,民风淳朴,是发展打造水果之村、休闲、旅游、度假的圣地,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四)交通优势。根据国家“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拟定于“十四五”期间建设__至中林卡乡公路或__至八宿林卡乡公路,将投资几亿资金,项目建设期,将会为我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为__交通发展提供了便利,为村庄今后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七、投资估算。
该项目计划投资__万元,全部申请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专项资金,不足部分将继续努力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或按项目轻重缓急逐步实施。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六
综观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我们发现有不少新提法、新概念。这些崭新的表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表述,格外引人注目。在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首创的概念,曾经很多年前就有这个提法,在现阶段重提这个概念,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何以见得?以农村卫生为例,足可说明这一点。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们将自然联系到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就会认识到其所指是:第一、以往简单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城乡差别加大和社会失衡;第二、以往比较注重农业生产,而农村社会文化和农民福利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到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最直接的成果是国力大大增强。以前财政所占gdp的比重很低,而现在占到了将近20。去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26000多亿人民币,一年免掉农民农业税几百亿,今后我们的财政收入还会继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有能力承担责任,推进公共财政的政策,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公共品的投入,应该如农村的基础设施一样,主要由公共财政来承担,以加强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建设等。农民即使生活在农村,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他们安居乐业,就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二是强调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地方财政相应增加补助;目标是到20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10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到基本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时间提前了两年,提示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提速”。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政府已经承担责任,推进公共财政的政策,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包括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在内新农村建设已经和正在付诸行动。
综上所述,《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富有极其深刻内涵,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要求。
可以说,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确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七
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由一个个自然村落组成的,以宗族、血缘以及地缘关系为纽带,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熟人社会,其社会交往结构相对独立,社区治理也自成体系。比如,在晚清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封建皇权为了能够有效管理乡村社会,主要是依托士绅阶层并借由礼俗与伦理道德来完成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国家正式权力并没有建立到最基层的村落社区,而这种管理方式也没有妨碍乡村的稳定与发展,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中国乡村结构长时段的稳定。直到现在,我们在乡村最基层实行的还是一种社区自治的方式,而国家正式权力只建立在乡镇一级。
然而,进入以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以后,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现代国家的建构和城市化浪潮的影响,各种外部性因素日益渗透到乡村社会之中,乡村社会不再处于自然和相对独立的状态,而是逐步演化为国家各种制度变迁的一种产物。其在结构层面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乡村大量中青年人口的外出直接导致乡村社会人口结构的日趋空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把乡村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吸引走了,留下的是大量处于人口结构“两端”的儿童与老人。人口结构的两极化和空心化,将导致乡村社会建设的严重乏力和乡村有生力量的严重匮乏。
二是城市文化的不断侵入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结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乡土文化遭受到了现代城市文化的严重侵蚀,所谓的新的城市文化实际上在乡村社会中成为“无根的文化”,而原有的传统乡土文化又在逐步地走向消解,新旧文化的同存局面使得乡村文化结构日益复杂化,文化认同难以达成。
三是乡村工业化使得农村职业结构不断异质化。工业化浪潮向乡村的推进逐步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同质性职业结构,乡村内部职业由原来相对单一的种养殖业等传统的农业职业形态开始走向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转移到非农职业领域,乡村职业形态由此走向了多样化,职业结构异质化趋向不断加强。
四是乡村阶层结构不断分化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乡村职业结构异质化的同时,乡村的阶层结构也开始产生了分化。传统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不同的阶层,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发展取向可能完全不同。
五是乡村社会组织的匮乏导致乡村权力结构单一且非均衡性问题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各类组织的发展“行政化”色彩较浓,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建设严重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使得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不仅单一化,而且一直处于非均衡的发展状态中,乡村自治难以真正实现。
二
面对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笔者认为,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运动,不失为乡村治理的一种新路径。农村社区建设是将城市社区建设经验与成就延伸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平台,也是当前深化新农村建设、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新量标。其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城乡之间的和谐与稳定,使农村社区达到“以优美的'环境吸引村民驻足、以优质的服务满足村民需求、以丰富的活动引导村民参与、以完善的功能提高村民素质”的良好效果。
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社区往往归结于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即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种地方性社会。在当代中国,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迈进以及市场化的改革,农村社区越来越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和变化性。在此背景下,重新认识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显得极为重要。(管理科学论文)因为农村社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概念,而具有生产、生活、服务和发展的多重内涵,是一个具有功能复合与主体复合特性的共同体。
从我国社区建设的历程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逐步带来了单位制的解体与街居制的产生,城市社区建设也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社区建设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社区组织和体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相比之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上一直没有真正启动过,除了少数的几个项目外,农民几乎享受不到公共产品和社区服务。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几乎成了千百万农民追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大梦想。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月,民政部下发了“民函[]79号”文件,决定从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中确定一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用1―2年时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农村社区建设由此提上了国家重要日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
因此,农村社区建设自提出起就暗含了一些特殊的价值目标和愿望。比如,让“农民”逐渐发展成为“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只有居住地域的不同,而没有享受公共服务的差别。另外,农村社区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建设好农村社区建设,就需要构建新型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比如,首批通过“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山东省诸城市,以来,相继将1249个建制村撤销、合并成为208个农村社区。这项重大改革使得诸城市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县(市、区),从而开启了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全面改革和乡村社区治理变革的新时代。
按照民政部的解释,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与帮助下,依托社区组织,发挥农村居民主体作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相比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更为关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和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以社区民间组织、专业合作社以及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基础,更加重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及其队伍的建设。当然,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进行的,是以新农村建设成就推进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对于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笔者认为首先的任务在于要形成一种合理的社区治理结构,这不仅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更需要有一个能够激发广大农村居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目前,我国实行“乡政村治”的做法,虽然在治理结构上实现了“政社分开”和“乡村分治”,但乡村自我治理的能力并没有因此培养起来,许多地方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惯性单纯地依靠政府在进行乡村建设。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中明确指出:治理指的是一种共同的目标支持下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需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因此,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农村居民与基层政府合作的平台来提升乡村自治的能力,这是在乡村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实现新的社区自治的有效路径。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八
1.关于“一把手”的问题。从根本来讲,公司治理结构是对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权责边界及相关关系的制衡性制度规定。在这个制度安排下,权力和责任受到约束,决策的范围和过程是以规则和程序为基础。因此,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相互之间不是纵向等级关系,而是一组授权关系,各方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和责任运用空间,任何一方都不能越过边界,违反程序。基于以上认识,“一把手”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各方必须改变传统等级观念、摈弃“一把手”的想法,树立现代企业制度制衡思想和理念。
2.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问题。按照西方公司治理来讲,这不是问题,因为经理层是由董事会任命的,董事会对经理层是一种“授权性管理”,但由于我国是从传统的工厂治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个问题很有“中国特色”,特别是董事会与经理层都由上级组织任命的前提下。因此,要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进行明确,特别是对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责进行合理切分,避免相互越位,努力形成职责合理、履职高效、运转顺畅。
文档为doc格式。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九
农村文化的发展作为实现我国农民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1有助于培育新时期的农民群体。
要想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民,必然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予以实现,使农民群众了解党的国家政策方针,提高其政治觉悟。同时,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水平,进而引领创建农村社会新风尚。
我国农村发达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得以充分发展,相比较而言,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工作难以真正落实,正是由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与自主意识,能够自发维护自身的合法民主权益,从而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政热情与水平。因此,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为基层民主更好实现创造条件。
1.3有助于实现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对于我国乡村文化与经济建设工作而言同样如此。文化作为经济软实力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养,为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正是借助于文化发展,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1就教育教学方面,相对滞后。
尽管我国整体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在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就农村教育而言依旧相对落后,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接近90%的文盲以及半文盲出在农村地区,甚至有的西北偏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率甚至不到60%,教育普及率有待提升,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2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匮乏。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在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思想观念上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乡村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形同虚设,文化设施不全,也没有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开展。
2.3就文化宣传方面,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并且农村地区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正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其购买力有限,消费水平不高,并且加之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因此致使农民接触新的信息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
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旅游业,是一个具有旅游资源和设施的综合性产业,专门或主要从事招揽、接待游客、提供交通、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六个环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21世纪被越来越多人选择的新兴项目。乡村旅游也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素质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往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农村聚集。虽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在开发阶段,但我国乡村旅游在开发模式和发展前景上具有很大的空间。本文讨论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状况,并对未来发展的趋势作出了本人的预期,仅供参考。
引言。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已经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钟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不管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许多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某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要是我们能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就不仅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能让我们国家向着强国的方向更进一步。
1.1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主要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城郊型,即城市居民到郊外去休闲娱乐。最成熟的应该是开展农家乐,人们观光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其他形式是去到一些知名的大型景区,这些景区保留着乡村的原始状态。现在很多人都倡导回归大自然,于是选择到一些真正的苗圃村寨里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风景。
1.2.1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不恰当。经营者可能过于追求旅游品牌的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意义。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想找到最真实、最纯真的感觉,并让自己置身其中,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但大多经营者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造得更城市化,却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其实这是适得其反的。要知道,人们到农村来就是想暂时远离城市中的喧嚣与繁华,去领略乡村的宁静与优雅。而且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是很高,在对游客进行服务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会造成不和谐的现象。
1.2.2盲目开发。盲目开发有两种,一是草草开发,二是过度开发。草草开发虽然能保留许多乡村的本来面貌,但在住宿或者某些设施上配备不足的话还是会对游客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开发时只对一些基础性设施稍加改造,没有真正用心去设计自己的品牌,或者是缺乏创新。过度开发是对乡村最具毁灭性的开发。既把大量乡村的本真面貌给抹去,也没有体现出乡村的内涵与文化,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会破坏环境。
1.2.3不注重旅游中的环保。游客去某地旅游,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其实对环境的污染是双方的。对管理者来说,在开发时肯定要用到工业技术,也会产生一些废气。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开发的进行,这些一点一滴的因素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再有就是餐饮行业中产生的污染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话,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游客来说,一些生活用品的随处乱扔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重视,对乡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危险。
2.1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经营者首先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意义,要对乡村文化及内涵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乡村应该是美好、纯真的,不应融入太多其他元素。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本村的独特的文化宣传出去,当然要善于从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具有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其次,在宣传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管理制度。旅游业本来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能把游客服务得很舒心、放松,这才算成功。由于服务人员大多是本地村民,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素养,这不仅对当地旅游业有帮助,对整个乡村发展也会产生作用。
2.2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
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让游客对其产生深刻的形象,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的一步。如何进行开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适度开发。既要有乡村的原本面貌,也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指能让游客在吃、住上面都能舒适,并且也能领略乡村独特的风光。但不能太偏向于城市化,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这非常需要经营者的创新意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品牌是很有商业价值的,其带来的效应也非常大。不过不能因为太过追求品牌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面貌,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2.3加强环境保护。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环境比城市要好。如果在开发和运作过程中使得环境遭到看破坏,那人们也不会愿意来旅游。所以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方式和技术。不能因为某个大型项目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是次要的,没有了良好和优美的环境,不仅游客不会愿意来旅游,自己也难以长期住下去。
在运作过程中,要严令禁止游客乱扔垃圾,餐饮、住宿行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要规定一个排放量,而且排出的污染物也要对其进行处理。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环境部门对各种环境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
3.1更具创新性。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具创新性。常规的旅游方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去过许多知名景点,品尝过各种特色美食后,更渴望有新鲜的东西去尝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肯定会有许多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回被开发出来。
3.2更具地方性。像许多其他知名的景点一样,因为独具其地方特色,所以能被更多人所熟知。乡村也是一样,每个乡村都是独具特色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于城市的工业化气息,乡村是原始的面貌,是纯真的地域。乡村的地方性更具有浓郁的气息,因为它是被大自然所包围,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亲近与舒适。在我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开发乡村旅游时,肯定会更具地方性。
3.3更具文化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所组成的。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文化,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挖掘。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是值得人们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才只是了解了其中一部分。城市中的文化大多被高楼大厦所掩盖,而在乡村这种贴近自然的地方会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能更深层次地去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东西,肯定会更具文化性。
中国山水秀丽,风光迤逦,是全世界人民的旅游胜地。在旅游业不断兴起的今天,乡村旅游已经显现出其极大的魅力和商业价值。具不完全统计,中国有75万个村庄,如果能对一半的村庄进行开发,不仅能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还能把各个村落的文化和地方特色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华名族的博大精深。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农村,对乡村进行开发,让人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也是很有必要的。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去开发乡村旅游这个项目,在诸多方面都是很有利的,并且我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郑辽吉.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摘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亲近自然、短暂的郊游小憩已经日渐成为人们休闲方式的主导选择,尤其自驾车市郊旅游者数量的剧增,更是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宽。而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旅游在加大农民收入,整治农村文化,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经济,休闲旅游,环境建设,绿色生态。
abstract:afterdecadesofdevelopment,chinascurrentruraltourismhaeincreasingpressureforcitylife,closetonature,shortoutinghasbecomeawayofpeopleleisuredominatechoice,especiallysincethenumberoftouristshasincreasedsharplysuburbandriving,henewruralconstructionoftheenvironment,ruraltourisminincreasingfarmersincome,theruralculture,adjustmpermainlydiscussesthenecessityof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攀升,人们的出游观念开始转变,集休闲、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城市生活者开始将目标定位到周边环境好的农村游玩,路途时间少,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舒展心情等几大优势吸引着旅游者趋之若鹜。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惠者当之无愧为农村。客观的分析,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自然优势满足了人们拥抱原生态、返璞归真等个体化需求的同时,一系列现代化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立,极大的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中1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浙江乌镇、云南丽江等周边村镇中,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已经占到55%以上,旅游经营户的年收入均值超过40万元,旅游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人气激发了本地百姓投身旅游业的创业热情,从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中,最为直观的效益莫过于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壤贫瘠,并不适合耕地发展,所以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必要有效手段之一。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线路引导、民间技艺演示、民风民俗食宿等内容吸引着旅游者的眼球,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与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本身具有人员需求多层性、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也大幅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光,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一些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正大力发展中西结合新型休闲经济,甚至在西北等一些偏远的农业地区也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开始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三、强化农民素质改善文化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物质和资金的三大流动,也带动了先进与落后之间信息、观念的交互流动。在整合了各种资源、技术等乡村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旅游业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语言沟通、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集体荣誉观等企业管理中的相关观念,正驱动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展示的一言一行来作为本地旅游的“活招牌”,主动寻求各种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农村健康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乡村旅游业的崛起,依托其自然优势及文化优势,促使旅游业反哺文化,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观,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缩短城镇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多方位的缩短了城镇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已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显而易见当地的农民有着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具备着农民最淳朴的民风,他们诚实厚道、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他们又是精明能干、合作互利、团结发展的。这种双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知道作为农民最会做什么,又懂得生活压力渐增的城市人最需要什么,从而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穿梭的城市人有机会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促进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简而言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缩短了城镇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三农”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面貌、精神面貌、文明面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文素质、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推上一个新台阶!
小结:
在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注意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底蕴,扶持形成具地方风格的特色旅游,也要杜绝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保护旅游资源,消除城市旅游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蔓延。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的扩充,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切忌盲目跟风复制,应加强政策性导向,不求立竿见影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求适时发展、突出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的开发,逐步全方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唐德荣.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李静轩.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叶盛斌。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举措。随着城乡发展差异的不断加大,解决农村一系列问题必须从发展经济入手。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对农村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实现了农村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拓展了农村开放度,是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佳产业。
1.1.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增长。
作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改善了非农就业结构,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乡村旅游业也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外部经济有聚集作用,对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带动了交通、餐饮、手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2.农村资源与环境开发实现了可持续。
乡村旅游业展开必须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开发、保护农村资源环境,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只有低强度开发的农村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同时也降低了乡村旅游发展成本。此时农民环保意识、环保消费理念不断提升,间接推动了环境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发展[1]。
1.3.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
乡村旅游业也是服务业,农民经济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尤为关键,作为文化产业积极改善了农村文明生活形式,在开展旅游业中,外来文明思想不断涌入,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农民生活风俗习惯,同时也改善了村容村貌。发展旅游业,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非农产业、环境、生活方式、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是加剧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2.1.丰富的旅游资源。
农业、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可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品尝、购物、体验等,旅游产品综合了农村畜牧业、农副产品、林业、渔类养殖业等资源。与此同时,农民拥有的庭院、农作物等都增加了乡村旅游业的资源特色。通过服务游客形式实现家庭经营,带动游客体验农家乐、采摘园、古风建筑等乐趣,可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
2.2.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应当大力落实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以及重点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等举措,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系统化、产业化发展。增加财政预算,提出并落实培增计划,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热情。
2.3.大规模景区建设。
积极增设景区景点,提高景区等级,积极构建乡村旅游业发展环境。如各地区a级景区的设立,不仅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2.4.发展远景规划。
结合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制定的远景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重点建设乡村文明,根据旅游业项目,积极优化农产业结构。其次发展绿色农业项目,实现生产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持续展开。最后必须具备生态旅游、农业生产方面的配套教育,具备上述几点要素,才能确保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
3.1.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各地区的旅游产品、项目趋同化,农村生态旅游缺乏特色,导致游客体验疲劳,参与积极性下降。古风或是现代建筑的大量植入,与农村村容村貌有着较大出入,引起了游客的反感[2]。
3.2.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
介于资金等因素影响,导致乡村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加之旅游项目单一,民宿、交通、文化游不合符标准,卫生条件不到位,导致经营主体参与不积极。
3.3.乡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旅游业中各种消费活动的展开,以及旅游人数的增加,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也随之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增加旅游活动,在道路交通、背景环境盲目开发,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超载利用问题普及,必须加强重视。
3.4、村民生活秩序严重干扰。
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大部分的经营主体会超载接待游客,各项服务活动的展开,会间接影响村民正常生活。尤其是旅游旺季,加之物价上涨,正常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安静的生活环境也直接受到影响。
4.1.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业。
围绕经济理念,本着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政策,综合发展农业、水利、道路规划、扶贫规划、生态效益规划与旅游规划。充分挖掘、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注重人文、自然等要素的结合,创新旅游业项目。如广東汕尾陆河县利用当地梅园(种植果园)开发世外梅园、万亩梅园观赏梅花项目、莲藕种植园开展荷花节项目、油菜花种植园春节期间的油菜花观赏项目,城郊乡村观光休闲型的特色旅游模式,并成立了美食节、梅花节、荷花节等特色旅游品牌。
4.2.强化基础设施布置。
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环境整治全方位开展。成立景区管理秩序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景区乱象、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经营行为重点整治,积极打造良好旅游氛围。
4.3.借助先进技术实现规范管理。
对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必须本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进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水电节能技术等,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科技含量。新农村建设必须实现各方面的科学管理。构建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交流平台,提高品牌知名度,确保游客体验成果。
4.4.科学培训实现全民参与。
乡村旅游业发展,必须本着低碳环保原则,积极展开村民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素质、服务意识。借助现代媒体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绿色生产、健康消费理念,潜意识影响经营主体、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循环性乡村旅游业建设[3]。
总结。
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经济增长新突破口,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着现实意义。构建循环型旅游业,必须与农村发展实际结合,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畅.浅谈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知音励志,2016(23).
务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到“五个新”:
一、正确实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有力的、群众信得过的司法保障。
要从讲政治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打击“涉农”刑事犯罪的重要意义。根据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特点,重点打击影响农民群众安全、严重扰乱和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危害农村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一是要严厉打击聚众赌博违法犯罪活动。针对我县少数乡镇地下“六合彩”、“扳砣子”等赌博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的问题,检察机关必须加强立案监督,引导侦查,快捕快诉,联合公安、法院等坚决打掉一批赌博团伙,铲除一批赌博窝点,查破一批大要案件,严惩一批涉赌违法犯罪分子,彻查严究为违法犯罪行为充当“保护伞”的党政领导干部、政法干警、国家公职人员。同时,要帮助有关乡镇建立防赌、禁赌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实现长治久安。二是要严厉打击农村多发易发的盗窃、抢劫、杀人、投毒、放火、拐卖妇女儿童、吸毒贩毒等严重危害农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特别是对农村带黑恶势力犯罪和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乡霸”、“村霸”,要予以坚决打击。三是要加强沟通协作,加大对破坏换届选举、合村并组选举和哄抬农资物价、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资、农机产品,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坑农、害农,危害农业生产的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四是要坚决查处各种非法占用农用地、破坏耕地、盗伐滥伐林木以及重大环境污染等破坏农村生态自然资源的犯罪活动,保护农村改革成果,维护农村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充分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刑事和解政策,对农村因邻里纠纷产生的轻微刑事案件,要积极调处,及时引导当事人具结悔过,自行和解,以减少矛盾对立面,促进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重点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的基层站所和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一要严肃查办贪污、挪用涉及农民利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救灾、扶贫、粮种补贴、农用油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土地征用补偿、农业综合开发等国家支农惠农资金的犯罪案件,确保国家对农业投入资金的安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二要加大对医药卫生、教育系统存在的各类商业贿赂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对教育、卫生系统乱收费、乱拉赞助、私设小金库等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治理,帮助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孩子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的难题。三是要坚决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非法占用农用地、盗伐滥伐林木、重大环境污染、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犯罪,以及利用职权非法拘禁、破坏选举等侵犯农民群众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促进依法行政和基层民主管理。
针对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及时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程序。要帮助乡镇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推行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外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工作,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特别是要结合办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资金要开展针对性专项预防工作,有效防止和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要探索乡、镇、村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联络室的建设工作,推动职务犯罪预防联络室的扩展,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网络。
妥善解决的。我们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观点落实在维稳和信访工作中,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工作理念体现在检察工作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民行监督职能,认真办理“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重点是涉及农村征地拆迁等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案件,要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协助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做好法律宣传和预防化解工作,竭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实现“五个新”服务新农村。
湖北省**供电公司创新电力营销模式,开通了电力网上营业厅。这是践行“四个服务”宗旨,实现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成就:
一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全天候服务。客户可以登陆网站,或通过电子邮件、qq等方式,实现网络在线实时沟通,网上营业厅完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向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二是对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作出了技术和制度上的承诺。传统营业厅的内部管理渠道较为单一,内部控制效率相对低下,而网上营业厅除了强大的外部网络系统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内部网络,使营业厅的内部经营管理电子化、网络化、系统化、标准化。同时,网上营业厅提供的服务比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
三是为完全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电力网上营业厅提供了交互式的沟通渠道,客户可以在访问站点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网上营业厅与客户之间采用一对一用电解决方案,使电力营销机构在与客户的互动中,实施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网上营业厅的开通不仅仅体现在对客户带来的方便和效益上,电网企业也收益颇多。网上营业厅可以减少固定网点数量,节省投资成本,降低经营成本。现在有了网上营业厅,增加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规模效益得以实现。
应该说,网上营业厅带来的最大变革是使“大营销”的理念变为现实。传统的营业方式按区域开展业务,一个地方一个营业所,农村客户不能跑到城里缴费,更不能坐在家里缴费,所以称之为“小”。网上营业厅的出现使营业厅一下子变大了,大到电力客户可以跨越地理限制,到电网公司所辖的任意区域办理用电业务。客户即便坐在家里,也能享受电网企业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由此看来,网上营业厅是一个有利于客户、有利于企业的双赢模式。在这个营业厅中,消费者身份可虚拟化,消费行为可以网络化,但对电力服务的要求和客户对服务的监督却转变为数字化,具体而透明。网上营业厅把服务时间、服务环节以及服务过程全部暴露在客户的监督之下。
过去,很多供电公司提出“阳光服务”、“零距离服务”,依笔者体验,没有网络化的支撑和具体的实现形式,是很难理想实现的。在这一点上,**供电公司网上营业厅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山东省海阳供电公司近日举办以“强化责任意识,推进精细化管理”为主题的辩论赛,参赛选手从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入手,结合公司开展的“爱心?平安”活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不断将活动推向高潮。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有力推动了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的深入实施。
我镇是农业大镇,“农业”是三大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先把农业经济搞上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电力服务水平也和城市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其中电力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农村电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本文针对农村电力服务问题展开探讨,以提高农村电力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1
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农村经济不断发生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多元化的农产品、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的兴起使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合的农电服务却在规模上、技术上难以适应,应农民、农村对电力服务的需求,提高电力服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在必行。目前,电力企业实施了“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等惠民措施,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大幅度提高,但如果服务水平跟不上,付出的努力将很可能付之东流。为此,实施新服务也是让农民早用电、用好电,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增加企业效益的需要。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
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电力服务水平是电力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具体要求。电力服务水平提升,有助于农民生活正常用电、有助于农业产业发展、有助于农田灌溉。
1.2。
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各个产业已经趋于饱和,各类企业或个人将目光瞄向农村,农村凭借其地域位置优势开始成为了各行业重点投资的对象。投资可以加快农村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捷径,但任何建设都离不开电能的可靠供应,所以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是维持农村建设的前提要求。
1.3。
满足行业改革要求。
供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保持供电的可靠性,能够维持正常的供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数目与日俱增,而且许多企业由城市转移至农村,这就带来了农村电力的巨大需求。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改革创新,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1.4。
满足农民生活要求。
电力行业发展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尤其对农村影响巨大。在夏季到来以后,城市用电量急剧增长,国家电网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电,会对农村实施限电措施,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如果电力企业适时调整服务项目或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就有可能在不影响城市供电的前提下,保证农民的日常用电质量。
2
2.1。
加强领导,夯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基础。
为了推进新农村电气化这一惠民工程,必须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把新农村电气化纳入到经济建设规划中来,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各部门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电气化乡、每个电气化村成立了由乡、村主要领导参加的乡、村级用电协调组,形成了三级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为新农村电网规划、用电管理、安全管理、电力设施保护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形成了建设合力。在这个前提下,农村电力服务本着“总体布局、示范先行”的原则,坚持农电改革,保证家电服务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明确远景目标与规划,制定工作方案,为推进项目整体建设提供保障。
2.2。
政府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
对农村电力服务这一总体目标,单纯靠电力企业还是势单力薄,必须在国家大方针的指引下才能改善民生。在新农村电力服务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的切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设立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对积极改善农村用电环境的电力企业予以奖励,对来回扯皮、未付诸行动的给予处罚,从而为提升农村电力服务保驾护航。
2.3。
改变观念,强化管理。
电力企业要不断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形象。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对农村电力漠不关心的态度,首先,要把阳光服务送到农村,要懂得换位思考,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解决用电问题,始终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为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农村用电管理。供电效率不高的最大原因是电力线路老化、电力设备陈旧不堪,所以应尽快完成农村电力设备的改造工作,为农村电力服务水平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向农村派遣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对已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岗位绩效制度,改变旧的懒散作风。实行岗位竞聘制,让有技术、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才进入到基层,在出现电力事故时,能够快速组织调查服务小组,快速排除故障隐患,给农民以最好的用电质量。根据时间段和用电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用电应急预案,确保广大村民正常的用电需求。最后,对于电力项目建设,要做好前期的考察工作,掌握适度原则。我国农村众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电方式,而电力项目建设一定要慎重考虑,确保是在保护当地人文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对占用村民土地的,一定要做好拆迁和善后工作,让农民感受到的是服务而不是强迫。
2.4。
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
广大的农村群众是农村优质电力的受益者,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质量,电力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把与电力相关的一些信息传递给村民,让他们对相关政策有更多了解,进而促进电力服务工作,提高农民的服务满意度。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每个农村进行电力知识的讲解,也可以与村委会协商,建立电力信息宣传栏,定期更新栏目内容。另外,多与村民进行面对面沟通,争取村民的配合与支持,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
2.5。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
电力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更新电力设备,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还要建立起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专门的农电服务窗口,改善服务环境;通过95598接受农民的咨询、故障报修、投诉建议等业务;建立快速故障反应机制,实施全天候抢修服务,使故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简化业务流程,加快报装速度。
3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高农民供电服务质量势在必行。因此,电力企业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和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实现“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战略目标。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一
在村级组织中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战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的重要保障。通过“一肩挑”,加强了党的领导,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有效化解了村“两委”班子内部矛盾,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但“一肩挑”带来的问题也应引起警惕。
“一肩挑”易形成“一言堂”。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势必造成权力的集中,权力的集中很容易形成“一言堂”,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大事小事“一人说了算”的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落实,甚至造成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同时,“一肩挑”容易造成监督人员成为“一把手”管理的“圈内人”,导致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对村级财务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检查,更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一”的本领。要揽瓷器活,得有金刚钻。面对党的重任,必须交由思想素质过硬、“战斗”本领过硬的“挑担人”手中。县级组织部门、民政部门要结合农村实际,以县级党校、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定期组织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村书记参加集中培训,重点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廉洁自律和法治意识教育,提升党性修养,提高防腐拒变能力,以解决党性不强、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议事规则培训,注重加强脱贫攻坚、乡村建设行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定向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提升专业技能。按照“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采取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名村挂职”、乡镇党委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干事本领。
健全监管机制,提升“肩”的担当。解决“一言堂”“微腐败”问题,关键在制度,重点在监管。建立健全“按流程办事、以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抓手。规范村级议事规则,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工作法,明确议事内容和议事程序,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用制度破解“一言堂”难题。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出台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实施办法、村集体经济规范使用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健全村级事务规范化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乡镇监管机制,确保作用发挥,强化监督约束,预防“微腐败”。强化执纪问责力度。制定并严格落实村干部问责办法,列出问责清单,明确问责情形,对侵害群众利益、“损公肥私”等作风问题从严从重进行问责,加大执纪问责,强化“不敢腐”的威慑力度。
提高待遇保障,提升“挑”的底气。全面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主要制约因素仍是人才不足。如何把优秀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是解决部分“一肩挑”书记“难胜任”的有效举措。拓宽选人渠道。对没有“一肩挑”合适人选的村,建立选派、选聘等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等方式,拓宽“一肩挑”村书记选配渠道,切实解决“能人不足”“瘸子里头挑将军”等问题,确保“一肩挑”真正能挑起任务、挑起责任、挑起担当。提高待遇保障。适当提升“一肩挑”书记的待遇报酬,同时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险、住房公积金等,切实提升待遇保障,让“一肩挑”书记“不想腐”。拓展晋升渠道。健全晋升选拔机制,建立“一肩挑”村书记考录乡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机制,制定优秀“一肩挑”书记可享受乡镇副科级待遇或直接进乡镇领导班子等激励措施,让“一肩挑”书记有干劲、有盼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治理有效”是乡村建设行动“二十字”总体要求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建设行动的社会基础,是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离不开“家风”及“乡风”的培育。
培育优良“家风”,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重视家风建设,有利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要开展好“家风”建设,传承传播优良家风。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传,教化世人。培育优良“家风”,一方面要强化农村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亲人互爱,积极促使“幼有所爱、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另一方面,要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为群众树立学习榜样。
培育文明“乡风”,凝聚乡村建设行动“精神动力”。培育优良“家风”,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最终,使群众“内心有戒尺,行为有准则”。要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一方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破除丧葬陋俗,强化村规民约建设,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扫黑除恶工作,下大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村霸”“路霸”等黑恶势力及涉农犯罪,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树立清风正气。
以“家风”促“乡风”,乡村治理“和而不同”。在要把“乡村治理”与“家风”“乡风”建设有机结合,让“家风”促“乡风”,“乡风”促“治理”。更重要的是,在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村(社区)人员流动性大,治理难。一个村(社区),尤其是城中村(社区)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如果政府在家风建设过程中,仍用统一的标准,以“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则必然会“适得其反”,引起群众的排斥、反感、怨愤,甚至纷争不止。因此,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治理原则,精细化治理,包容共性,尊重差异性。唯有如此,方能以家风建设的“最大变量”引发乡风提升的“最大增量”,助推乡村建设行动。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的重大决策,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家风”与“乡风”的培育能为乡村“治理有效”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切实为乡村建设行动“保驾护航”。2021年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5篇】学习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2021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体会[6篇]村干部贯彻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体会[6篇]学习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感受[6篇]党支部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
总结。
[6篇]党支部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心得[6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暨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6篇]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乡村建设行动)。
xx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积极探索推行“党建+合作社”产业发展新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基层组织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致富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行动的新路子。
“筑巢引凤”吸引能人回乡助力发展。畅通对接机制,采取“流动党支部+工作联络站”的方式,加强与在外务工人员、意向返创人员的联系,由镇党委书记、分管招商引资副镇长定期召开线上联席会,解读引才回乡创业优惠政策,建立项目台账清单10余份。实施好《安州区返乡创业二十四条措施》《安州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等,用好经济试点镇相关优惠政策,制发“秀水镇农村优秀人才回引三年计划”,重点梳理本地区在外农村优秀青年和务工人员等优秀人才20余人,分类建立人才台账库。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设置镇营商环境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规划编辑、政策宣传、后勤保障和对上联系,联合区人社局、创业服务中心、团区委等部门成立“返创服务站”1个,定期收集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意向,征集项目计划,帮助对接。目前,累计回引25人返乡创业,建成紫金庄园、桂家湾乡村印象、安州农腾农机等返创品牌10余个,增加就业岗位1200余个,帮助就业2000余人,集体经济增收70万余元。
“党建引领”激活专合组织内生动力。依托安州区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园,采取“部门指导+乡镇引导+村委会主导”的方式,分区域、类别、特色在沿线村和相邻村成立专业合作社25个,发展优质特色产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借鉴“三湾改编”先进经验,加强党对专合组织的工作领导,在专合组织中建立党支部4个,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微党校”等党性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专业合作社组织中的先锋引领作用,同步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鼓励支持村“两委”其他成员、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使党支部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互促融合,积极发挥党员“头雁效应”,吸收培育农村土专家、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等各类优秀人才60余人加入专业合作社组织,扎根基层参与乡村建设行动。
“关爱激励”激发专合组织社会责任感。用好用活《农民合作社法》中的七条税收政策措施,采取“在线服务+上门服务”“一对一”“跟帮带”同步推进的方式,给予政策解读、暖心服务,避免因信息渠道闭塞错失政策享受机会。创新服务机制,组建秀水商会和镇国有平台公司,季度性开展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讲座和创客沙龙活动,通过“专家辅导+金融扶持”模式,帮助拓宽融资渠道和业务面,降低创业风险,提高成功率。组建“专项问题收集”志愿服务队18支,采取“1+1+2”(1名创业导师、1名政府工作人员、2名村干部)的方式,定期入社了解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根据不同问题,由乡镇统筹邀请农业农村等部门专家制定可行性措施,解决专业性问题150余个,以安州农腾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发挥龙头效应,不断激发专合社社会责任感。目前,全镇25个专业合作社累计帮助1500余名贫困劳动力解决就业,助力60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康,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128余场次350余小时,累计为秀水镇基础设施建设捐款近100万余元,整治丘区土地撂荒近60余亩,流转农业耕地近2.2万余亩,带动沿线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余元以上。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二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教育担负着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完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要重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社区教育建设工作。
1社区教育在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1)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施终身教育平台。当今社会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学校生活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所以,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再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而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成为一种现实社会人的需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当前,现代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农村的社区教育成为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
(2)社区教育有利于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加强社区教育还能够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促使农村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市场主要是农村文化宣传材料、文化出版物、网吧管理、科技文艺活动等内容,对这些方面管理好了才能建设好农村的文化市场,消除农村文化市场中的落后与弊端的地方,维持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
(3)社区教育为农村培养出更多文化人才。社区教育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农村也存在一些具有高超技巧的人才,他们传承了当地农村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农村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要想发展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些人才,同时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挖掘出并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才,为农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
(1)创新理念,改善硬件。加强新农村信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普及社区教育理念、灌输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农村的信息化普及率还比较低,很多人没有掌握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只能通过现场讲座和读书的形式实现终身学习村民想要接受新知识快速融人城市生活的愿望和聘请专职教师的'高额费用,构成了供需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宣传和经费投人,使通过社区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深人人心。
(2)整合资源,课程研发。建立农村社区书屋和远程学习的平台等硬件设施后,还要考虑课程开发和资源整合等软件为面的建设现阶段图书资源、音像资源和课程开发的侧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农村居民提高素质适应城市生活和掌握生存技能上我们需要通过调研了解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和技能需求,制作、编写一此简单实用、通俗易懂的市民化学习课程和书籍,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这此未来的新市民,同时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也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统一资源建设渠道。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三
“十四五”已开局,新的篇章正在眼前展开,新的征程正在脚下延伸。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我们正乘胜而进、再接再厉,向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砥砺前行。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更需要我们以宣传引导促意识提升,以意识提升促行动自觉。
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涵,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事业,建设美丽中国、守护美好家园,同每个人息息相关。面对新起点、新征程、新形势、新任务,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我们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发出催人奋进的声音,凝聚众志成城的力量。
使命在前,重任在肩。确保《行动计划》目标如期实现,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促使每一个相关主体都围绕重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扎扎实实推进,使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深入学习宣传,激发动力。我们要将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深度挖掘和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念理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研讨、加大宣传宣讲力度,通过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念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进一步深化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激发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动力。
加强典型引路,增强活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需要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宣传,挖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和优秀案例;挖掘树立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事务,事迹感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宣传推广。通过典型宣传,增强全社会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活力。
广泛动员社会,凝聚合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方参与,同频共振。一方面,要发挥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合作平台;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责任、推进青年参与、发挥妇女作用、培育社会组织,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让各行各业、各年龄段都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中来,推动全社会形成履行环保责任、倡导生态文化、恪守生态道德的合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提升是一项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长期任务,需要一点点渗透,一点点熏陶。生态环境部连续三年开展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行动,在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行动计划》要求推广并不断创新。
五年蓝图鼓舞人心,五年目标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推动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全民参与行动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汇聚更强大的奋进力量。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四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伟大战略,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的深层推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作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有一个向着幸福奋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用好人才资源,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而通江县的“人才回流”,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大胆探索,是就近、综合使用人才资源的有效方法。
如何选拔、使用人才?早在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之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儒家学者们就托名孔子答问,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其中的“选贤举能”实际就是“唯才是举”的意思。因为所举之“才”,不是用来供奉摆设的,而是用来“持家立业”的,在专业方面没有“两把刷子”,无论你“来自何方”,都不能胜任,更不要说取得多大的成就。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能”是基本因素,而从本土“走出去”的“能人”,更具振兴地方之“才”。
近年来,“招商引资”是发展项目的热词。如何“招”,怎样“引”?在一些具体的用人单位似乎形成了定势,宁可“一掷千金”从外地聘请人才,却不去关注“本土能人”。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认为外地人才素质高,有能力,利于工作开展。但从骨子里说,有的领导就是不愿使用“本土能人”,因为当地人群众基础好,对单位、部门“知根知底”,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一言堂”作风可能吃不开。再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弄不好稍有不慎就会“引火上身”。在这种与其自找麻烦,不如避而远之的理念下,“本土人才”往往就被忽略了。
其实,这样的思路完全错了,错就错在总是从领导干部的单方面出发,只考虑到“好管理”,没有从大局出发,更没有深入思考过工作的效率、事业的兴衰。对于“本土能人”来说,只要是真正的“能人”,工作起来有诸多的优势。特别是“群众基础好”的人,很多基层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变以前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城归族”回到农村投资兴业就显得举足重轻了。那么,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们,就当在如何“筑巢引凤”上下足功夫,打造地方发展的“磁石”,吸引“本土人才”有效回流。
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邻里关系的重要,而对于人才使用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的使用上,眼光不能只盯着遥远的天际,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上去发现人才。因此,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梓,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效战术,能从根本上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值得全面推广。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五
致全国所有冶金钢铁企业: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最严《环保法》也顺势出台,冶金钢铁企业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肩负起打造“更好的钢铁、更好的生活”的梦想,我们联合倡议:
一、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在企业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进企业发展。切实肩负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坚持符合环保法规要求是我们的最低标准。加强企业节能减排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保证制造过程中不故意添加法律法规禁止的对环境和健康有害的物质,同时降低产品在使用寿命中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达标排放。主动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制订科学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环境安全。
三、打造绿色产业链。开发高能源效率和高资源效率的制造工艺,开发和推广高能源效率和高资源效率的产品和系统,积极为客户提供绿色解决方案,与用户分享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和技术,向社会提供环境绩效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优先与环保绩效良好的供应商、分包方合作,提升供应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和绩效,致力于共同打造绿色产业链。
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诚信意识,恪守环保信用,将诚信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品牌。扎实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自觉维护好群众的环境权益,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绿色钢铁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实现钢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倡议人:
时间:xx年xx月xx日。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我区借鉴x“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强化统筹部署,实行高位推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调度、考评、激励机制,扎实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全力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扎实落实乡村建设行动。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中心村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完工;
道路、活动广场、改厕等其他建设项目均已启动。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制度完善,注重合力推进。制定了《x县美丽乡村定期督查制度》、《x县小型零星工程改革试点方案》、《x县美丽乡村资金管理办法》、《x县美丽乡村管护办法》等制度。健全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定期调度、动态巡查、对标督办。充分发挥“双联系”作用,推动区直部门与镇村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实行部门职责具体化、具体工作项目化,细化任务、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二是突出群众参与,注重共建共享。切实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规划项目尊重民选。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召开中心村村民大会、入户征求意见、规划初稿上墙公示等方式,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实现项目供给和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鼓励群众参与,吸纳民间智慧,获得广泛认同。工程建设顺应民愿,公共建设引入群众自建,在总预算外增设x%的零星工程经费,针对房屋换瓦、外立面改造,引导群众按照统一设计方案自主施工,验收后通过按标准奖补。突出村民自我管理,制定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村庄设施维护、环境保护、卫生管护、绿化养护等工作。
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篇十七
据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胡璐、于文静)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8日在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40年来,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减贫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正确方略。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取得扶贫成就的根本动力。我国将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推进扶贫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有效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题目预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强调了在脱贫攻坚的决战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要让贫困群众明白幸福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和实现的。
其一,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幸福更加来之不易,比起以前的“供给输”更加有意义,也让贫困群众明白不依靠也能实现脱贫,能更加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二,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代表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起来了,也从单纯的“输血”变成了“造血”,群众在遇到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更加能都应对,避免“返贫”的出现。其三,只有贫困地区的志气鼓舞起来了,自我发展能力成长起来了,形成外部多元帮扶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共振,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贫困地区任然存在按预先转、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一方面是贫困户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在抓脱贫攻坚工作时,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物质脱贫,而忽视了精神脱贫。
为此在今后的脱贫工作中,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一方面,脱贫贵在立志。要把扶贫和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大力开展“自强脱贫”“自力更生”“和谐奔康”等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脱贫必须扶智。要通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保学控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