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优质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和墨守成规,尽量突破创新,展现个人风采。这些范文中的经验和技巧对我们写作总结时会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一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然后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二
“核心词”、“教育价值”、“内涵”等词在每个专题开始都会映入眼帘,迫使读者进行一阵强烈地头脑风暴。渐渐地,我也认识到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亦或是意识?而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的还很不够。
又比如关于统计,原来我的教学中总是把统计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看了《小学数学》以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如今我认识到了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在生活中统计有什么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统计有用,自觉进行统计,从而培养统计意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必须提出好的问题。例如:全球水资源的匮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以及对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等。统计课还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如果只是教学生填写统计表,计算数据,而不去感受统计的作用,学生怎么会对统计感兴趣呢?又怎么会产生统计观念呢?同时还应该引领学生多了解统计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对相关事件做出决策、对随机事件做出预测、对出现的现象做出分析。
《小学数学》让我从更宽的视角来看教材看课程改革,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正确地理解。看完了《小学数学》,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打开新思考网,仔细阅读老师们的帖子和论文,我被她们的文采深深吸引,更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体会到充电的重要性。原来束之高阁的新课标放在了床头柜上,成了我每晚必看的书;原来只会囫囵吞枣地浏览一些杂志,现在它们成了我细细品尝的一道道香茗;原来只在教育教学论坛上作旁观者的我,现在也能参与其中,让自己的思想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升华。我发现,学习正在渐渐地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感谢《小学数学》,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
来自 cOOCo.neT.cN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三
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和积累生活中的数据,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有效改造,设计成学生可以学习的情境。(见教材194页案例分析) 2、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什么。见教材195页案例分析。 3、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
4、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二、引导学生体会到引入统计图表的必要性。 第三、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三、鼓励学生读懂媒体中的一些统计图表。 2、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 (1)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读图: 第一、要读懂统计图表中能直接看见或简单推理得到的信息。 第二、要读懂统计图表蕴涵的信息。 第三、对统计图的解释。 第四、更进一步,就是评价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两点:一是预测需要基于数据,二是有时为了合理地预测,需要我们收集更多的数据。 (2)运用统计量来分析数据 目前小学阶段要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他们都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三、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数据的随机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
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下面对笔者看到的教学中的实验活动做一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第一类:验证(见210页教学片段) 第二类:体会随机(见210页教学片段) 第三类:推断(见211页教学片段) 第四类:运用频率估计概率(见213页教学片段) 第五类: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总之,在统计教学中,要始终抓住统计观念或数据分析观念这个核心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取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培训讲稿(第十六学时)
《实践与综合应用概述》
第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概述 数学课程通常被分为几个独立的领域: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在各个领域中又被分为若干个单独的部分,因此,一方面,使学生建立起数学各领域间和某个领域内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一方面,数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文化价值等机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及特征 1、问题性 2、探索性 3、联系性 4、综合性
活中的作用 2、“综合应用“的特征与目标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检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实践与综合应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它在数学课程中是新内容,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很多努力,探索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充分。可供研究的方面也比较多,例如,供学生活动的问题的选择和呈现,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教学评价,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创造。
作为一对一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考试方向。教学中秉承“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个性化的学生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现在是个性化的.年代,学生具个性化,教学应具有个性化。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必须充分把握住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其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量身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个性化教学。千万不可将教师自己的多年所学,一成不变的教授给每一位学生。 “一招行天下”的思想,在一对一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如汤茗涵和周贝茜两个人都是性格活泼、做题速度快,但是正确率不高。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看清题目就开始做题,而做完题目不是学习的目的,做对题目才是学习的目的。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做题,不如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这个题目教师会做,并不代表学生会做。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更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周贝茜能做出这个题目,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不知道,这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掌握好、弄懂这个知识点,让学生能运用这个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如汪子艺、林璞、徐心芷都很聪明,但是用最好的方法解决数学难题,培养他们的做题技巧则显得非常重要。
三、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孩子存在的问题各式各样,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的问题。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生做错了题目,自己很难检查出来,因此不犯错误才是硬道理。
四、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很重要。
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多夸奖你的孩子。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骄傲和浮躁的心理。如程思睿自信心很足,但是书写过程太简单,而省略过程的后果是计算容易出错。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一部分学生,到考试就紧张,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调整,要找时间和孩子谈心,分析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必要时孩子家长一起努力,克服孩子的考试紧张心理。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我们时刻不能忘了背后希望提高成绩的家长。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一定注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分析学校考试特点,制定计划,让学生取得家长和孩子都满意的成绩。这也是启航教育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求同存异,个性发展。”
叶老师
二0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四
复习是指把学习过的知识再学习,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构建系统知识化,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知识具有概念多、知识繁、难度大、易混淆等特点。准确牢固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各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现实的学习效果和今后的发展,也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环节,更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总复习时要认真组织复习内容,精心设计练习形式,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不同复习阶段或对不同内容进行复习之前,教师应制订复习计划,主要包括: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分几节课完成,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例如,制订数的运算这一单元复习计划:第一节复习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及其关系,第二节复习运算定律,第三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多,分布在每一册的各个单元里,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回顾梳理、分类整理、整体把握。同时把相关的概念联系沟通,使分散的“零件”组装成“机器”。纵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包括数的意义、性质、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大小比较、互化等。2,几何知识,包括图形名称、性质、特征和分类,有关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和公式,还包括量和计量单位。3,数的整除概念,包括整除、除尽、因数、倍数、素数、合数、公倍数、公因数等。4,比和比例的概念,包括比、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比值、最简比等和相关的名词术语。5,式的概念,包括等式、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例如,复习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把所学的.概念整理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组长负责记录,并向全班交流整理的情况。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一环,绝不是对原有知识简单重复、机械照搬。复习时,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目的、制订计划、有的放矢外,更重要的是练习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针对性练习。主要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疑难问题,分清知识异同点,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主要关注课堂学习中的典型错题,把错题归纳分类编制成针对性练习,做好这项工作是提高复习课质量的关键之一。其基本形式有:(1)对比题,把正误练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练习,以剖析错误原因;把形同质异的习题放在一起让学生练习,以发现异同点。,(2)辨析题,如“学做小医生”“数学医院”等,通过讨论让学生辨析正误。(3)是非题,可组织学生先讨论,明白错误的原因(是知识性错误,还是学习习惯问题),再讲述怎样解答才是正确的。(4)讨论题,可组织学生讨论或质疑,真正理解疑难问题。
2 综合性练习。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发展的脉络,重构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发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脉络,重组或构建的认知结构,避免机械重复地复习。其基本形式有:(1)综合几种知识的练习。例如,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2)“连续”式练习。例如,“小数除法”的复习课,让学生练习下题:156÷13、1.56÷13、1.56÷13。
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数学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再复习的参考。二是评定学生在学习一定阶段后,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便于学生、家长或其他人员了解学习的进步情况。
1 注意全面评价。不仅考查数学基础知识,还要适当考查能力,注意评价数学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2 考查方式多样化。除笔试外,还可以口试、实际操作,还可以根据内容、目的要求,采取分项考查。例如,口算不仅要考查计算正确,还要注意速度,而考查测量、画图、制作统计图表就要实际操作。
3 重视平时考查。平时考查也可以说是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每个单元或阶段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重视学习结果的分析。这无论对教师或者对学生,都很重要。分析成绩好的原因,可以巩固已有的好经验;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便找出改进的途径。不仅教师进行分析,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增进学生自我了解的能力。教师宜以鼓励为主,指出学生的进步情况,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避免使学生感到焦虑、受挫而产生厌学情绪。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五
摘要:
要使小学数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教学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同时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六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通过夺红旗、开火车、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并通过适当的奖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的将孩子自然地引入数学乐园,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去学习,既让学生认识到口算的重要性,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提升自身的口算能力。
二、注重基本口算方法的讲解。
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对每种算法都进行讲解,却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学生由于掌握多种算法而不知所措,这样反而不利于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算法中寻找一种相对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算法,使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入手,在课本中介绍的多种算法中选择一两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大众”算法,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在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算法后,再通过引导、鼓励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创造新算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将算法和算理相结合。
算法和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个方面。算理即计算原理,它是对算法的解释,能够提高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教师不注重算理的讲解,就会导致算法与算理脱节,学生不理解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从而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练习时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思路紊乱、手足无措的情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正确的答案,应该更注重让学生去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思考,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深化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大多数老师只将口算视为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并没有将其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挂钩。口算过程实际上是将计算进行多次分割的过程,需要在人的头脑中将各种信息进行拆分和拼组,以达到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头脑中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短时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口算教学的最高价值的体现。当学生在进行口算时,教师不能仅仅以对或错作为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口算进行自我判断,通过自我反思分析是否正确以及错误的原因,尽可能挖掘教学资源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再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升自己对口算技巧的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切实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口算能力。
六、注重培养口算习惯。
习惯的养成在于积累,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而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在口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口算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也是促进学生深化数学学习的基本保证。口算习惯需要通过反复的、有意识的练习才能形成。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口算实践的机会,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小学生大都积极向上、乐观、勇于表现,只是注意力和耐力较差,对某一事件的热情很容易转移。在口算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不能给学生任何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尝试,不畏惧失败,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口算练习既要保量,也要保质,不能一味地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样反而会打击学生对口算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进行口算练习,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大多数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点和口算技巧,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口算能力。口算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掌握了这些口算规律,就可以提升其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能够将枯燥、烦琐的算术转变成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满载激情地去参与,在快乐中有所收获,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地加强对学生口算的训练,以有效地提升口算练习的有效性,既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七
小学生各种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入学习以及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小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有效性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中的逻辑性;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基本的计算能力的学习,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对于在理解和注意力都不同于成年人的小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又要注意教学的有效性。下文就对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授新的知识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同时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和课堂注意力,从而在问题和兴趣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如观察、比较,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一种学生都能明白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常有的买东西的情境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问学生:“妈妈带你们在超市买过牛奶吗?”这种貌似课外的购物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每箱牛奶有多少袋呀?学生会对不同的牛奶有不同的回答,然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说某种牛奶每箱有15袋。然后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妈妈买了3箱这样的牛奶,那么一共有多少袋呀?这样通过一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引入一个例题。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列出15×3计算式,但是对于15×3怎么计算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将生活中一个问题情境变成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对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还是很喜欢同时也是很有兴趣追寻解决方法的。从而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小学生就像一张需要教师进行填涂的画布,对各种能力进行激发的潜力很大。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4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4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三、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5×14可以换成25×10+25×4,或者是10×25+4×2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多重视对一个正确结果的追求,而忽视了具体计算过程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也将目光放在计算出正确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么算的。这样会使学生在算法的运用上以及计算方法的提炼上很难提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所以教师要重视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在对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算法。例如在进行200÷5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40,算法就是先将200看成20,除5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将200看成是20个10,用每个20除5,得到4个十,4个十就是4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从而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八
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低效的、重复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现象还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地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成员中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广;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合作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这才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思维真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增添面对挫折、失败的勇气,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当然,偶尔的批评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应该的。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有效性。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把从书本上学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从而把数学学习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中。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时,应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教学。像教室中的课桌、粉笔盒等,联系身边的物体给学生讲课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去摆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九
“图形与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在变换几何中,它们分别对应着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相似变换,其中前三种变换是保持两点间距离不变的变换(称为合同变换或全等变换),这几种变换条件下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也不变。而在相似变换下,两点间的距离按一定比例变化。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平移、旋转和对称。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有两个方面:第一、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变换的现象,教学中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第二,体会变化对刻画图形的价值,这提供了动态学习的新角度。
一、要明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本要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管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着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对于小学生就足够,但作为教师要说明三种变换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在小学教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
二、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变换现象,并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直观认识变换现象,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特征,这实际上既代表了教材编写的基本线索,也符合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
其实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通过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反射等的体验。(见教材173页案例8)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操作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
第二、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要求,特别是作图的要求。
第三、对于平移的作图,只要求做基本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平移,对于旋转来说,要求做基本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三、重视加强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的教学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适当延伸,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图形。 第一、可以设计适当活动(如前面提过的圆的旋转与对称性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三个图形的旋转对称有初步感受,包括平行四边形,这也会解决学生的一些困惑(如平行四边形这么“对称”,为什么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可以讨论这些图形对称轴条数的不同,从而感受到圆是一个最具有“对称性的图形”。
第三、可以通过轴对称性来探索或体验图形的性质。
实际上,学生对于图形的对称性质是比较感兴趣也是容易出现困惑的,特别是对平行四边形。(见教材176页案例10)
四、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并设计图案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运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是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学生将在这一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变换的性质,体会变换的应用价值,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二学时)
培训时间:2017年9月11日
培训内容:《图形与位置的教学策略》
第五节、图形与位置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位置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刻画物体或图形位置的方式,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刻画图形的新视角。
一、明确小学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内涵及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明确所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和教育价值是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前提,首先介绍一下小学确定位置与方法的数学内涵,目前,教材中有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即“某行某列”和“方向和距离”,他们实际上分别对应了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他们都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重要方法。
教师经常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问题是如何判断其价值并适当引导呢? 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判断学生想法的价值,从而采取了忽视学生做法或简单处理的方法,只是表扬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马上去介绍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只否有价值,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与别人想法的联系,以及和书上结论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刻画和描述图形的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
(江苏省涟水县保滩中心小学)。
摘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的教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改革。数学是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环境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小学生数学开放式思想的形成,注重对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随着小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不断更新,新的小学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发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开放的教学环境与开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放松地来学习,提升全面智力发展。
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授,但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就不能仅将课堂局限于教师或者实验室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学习走出课堂,教室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同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知识的大讲堂。社会这个大讲堂将基础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但是,社会的复杂性较强,教师一定要有机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不要厚此薄彼。开放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下面两种方式:
1.开放式的内部教学环境。
在进行课堂内部活动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根据此次数学活动教学的教学特征,合理地安排教室内部的环境,灵活运用教室内部的资源,比如可以将课桌按照活动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摆放,可以摆成圆弧形、马蹄形等形状,改变以往固定死板的教学活动形式,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气氛得到放松,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符合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意义。
2.开放式的外部教学环境。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学习场所,我们不得忽略它的优势,但是在此我们也不能够将其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教学环境,教师在此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合理地安排学生走出教室,找到更加适合本次课堂内容特征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安排在校园内部的操场上,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学生之间的气氛,更加贴近自然,()同样还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成功,活动教学成果更加见效。
二、开放式教学内容。
过去,教材一直都是教师与学生的重要连接纽带,是老师传授学生的重要理论工具,在当今我们明白,教材已经不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唯一课程资源。在此我们要结合实际以及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面更加广泛,使学生能够将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在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将数学知识融入平常的生活中,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有更大的兴趣。将数学融入生活其实很简单,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小学生回家对家里的物品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调查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参与其中,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制定。
1.教学原则的制定。
小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的殿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教师应该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开放式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应该遵循开放式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原则,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由地学习、自主地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2)遵循开放式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死板地遵循课本,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一方面对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3)遵循开放式教学中的过程性原则,教学成果测定时,最终的成绩当然是一项很重要的测评方面,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重视结果,忽视了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就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4)遵循开放式教学中的合作性原则,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2.开放式教学评价模式制定。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局限于学生在期末的一份答卷,这种评价方式是可以对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测验,但是也存在着缺陷,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小学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主体,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够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多加夸奖,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自信心树立,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优秀的学生会更加优秀,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能有自信加倍努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成绩在日积月累中也能不断地提高。
总之,在进行开放式的数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对开放式教学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小学生又有其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梦青。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与儿童合作能力发展。陕西教育,(06)。
[2]王婷婷。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探析。教师博览:科研版,(03)。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一
教学情境可以说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有了一定的活动情景才能激发学生进入教学状态。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有机融合,还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浓厚兴趣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如我们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第一天,喜洋洋和美羊羊帮助羊伯伯收南瓜,羊伯伯把6个大南瓜按1:1的比例分给喜洋洋和美羊羊,那么两个各能分得几个呢?分得的个数是同样多的吗?第二天,喜洋洋总结了经验,偷偷动手帮羊伯伯收了非常多的南瓜,羊伯伯一看就高兴了,迅速把6个大南瓜按2:1的比例分给喜洋洋和美羊羊,那这时他们两个又各分得几个大南瓜呢?羊伯伯还是平均分配给他们的吗?这样学生就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就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情况,就能激起学生迫切想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引起学习的求知欲。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玩中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说。
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就应该提供给学生动口说话的时机,让学生在语言的诉说中理解数学知识。比如我们教学这道题时:“一个圆行物体的直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一样都是20米,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呢?冶多数学生都会用以往的方法,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进行比较(20伊20=400平方米;3.14伊(20衣2)伊(20衣2)=314平方米),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有一次,我教学这一内容时,忽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可以不用计算也能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大。这时全班同学都惊讶起来。他说: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0米,可以看出正方形就在圆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积就一定大于圆的面积,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所以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就能让学生思维得以展示。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进行实践、有效探索、优化课堂的途径之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我们例举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使学生认识到圆与图形的区别,关于圆的画法就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尝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就会调动起来,从而主动探索。大部分学生很快就会借用圆形物体来画圆了。通过动手操作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教学时把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积极,既可增长感性认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使数学教学在轻松的活动中完成。
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上的成功,能把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起来,使学生有获得成就感的体验,产生出学习的强烈内驱力,给教学的新知教学和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动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尝试与探索,在完成中体验到成功,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激发和鼓励有进步的学生。教学中让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更应注意培养与转化,对他们要多一些时间进行辅导与关注,给予他们希望与期待。班级中的优生要扩大知识面进行培养,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无限乐趣,有效树立热爱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二
小学数学几何的教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而“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其教学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的空间几何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落实这项任务,我认为如下的一些教学的组织策略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一、 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段的儿童来说,通过操作与协调行为已经建立的经验是学习几何知识的起点,是发展他们空间观念的基础。在儿童生活的现实空间中有着许多的几何图形,儿童在自己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几何经验,如他们在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搭一个“人”时,已经注意到了积木的形状的区别,他们会用“圆球”形状的积木来做人的脑袋,用长方体形状的积木来做人的肢体,而用圆柱体形状的小棒来做人的四肢等等。又如,让他们用积木搭一把椅子时,他们会注意到凳子的四条腿的长度要一样。而他们在搭建房屋的时候,会注意到某些地方的对称性。
操作中通过尝试来对直观的物体对象进行一定意义的重构。比如,给定学生一个图形,可以让学生用火柴棒来重构一个相同形状的图形,可以加深他们对图形形状特征的感觉。又如,给定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就显示着他们对对象形体特征的表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去进一步概括图形的性质特征。
二、 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是基础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而儿童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的认识,往往是从对具体对象的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儿童才有可能建立有关图形的形状特征,才有可能认识图形的性质特征,才有可能了解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观察是一种多样化和多侧面的活动,儿童在几何学习中的观察活动,从其对象看,有不同的侧面:
的观察,要让学生发现长方体12条棱的性质特征可能并不容易,但是,如果通过由多媒体建立的模型,采用“动漫”的方式将同方向的“棱”运动到一起,性质特征的观察就容易多了。
有的是观察对几何模型的操作演示,目的是通过对对象的多种组成要素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构建对对象的本质以及对象间性质关系的认识。如,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的观察,让学生发现,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将一个图形转化为另一个图形。
三、 强化动手操作
儿童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是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儿童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象的。
四边形、梯形或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方法,则是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来推得的,而不是依据几何的公理体系,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而或等的。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三
一、基础知识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总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状况是教师导学、导思的依据,教师要通过对话、作业分析、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了解阻碍学生学习的困难。
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初步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揭示矛盾,从中提出新的问题。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新课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和分相加满十时,就是1角,就在角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时,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就能轻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找钱的情景。
二、培养能力要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基本计算训练,如果基本计算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较复杂的计算能力也会随着提高。
一般地说,口算与估算是计算的基本能力。随着各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计算能力也有所不同。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是一种基本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三、
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出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协作,动手操作“割”、“补”、“拼”、“摆”,自行探索,发现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要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与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经。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有一位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了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它有长和宽,没有高,我把这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所以它是长方体了。”通过质疑问题,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数学课堂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师要灵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精致阅读如需请下载!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四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内容。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能更好地帮助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建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对于思维的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主性是智慧教育的主要内容。智慧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智慧课堂因此也就应运而生,智慧课堂更多地加强了技术和教育的交流,必然会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含义。
知识的接受者,其智慧能力可以在智慧教育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教育的学习环境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同时智慧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内容的多元性以及探究性等,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智慧能力进行综合锻炼。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路线。
是否实现了提升学生智慧能力这一目标是判定一个智慧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智慧教育的实施,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提升自身能力,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路线为:将日常教学任务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智慧教学的理念,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不足。
教师对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较为欠缺,更多的只是简单往网络学习空间上传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类似小图书馆的空间。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没有在网络学习空间的环境下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网络学习空间在提供信息的快捷等方便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使得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二)对于教学实施的不足。
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过于形式化,更多的是将教学内容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相结合,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工具没有更好地利用,以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反思和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往往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在第一次上传的基础上,只是增加了一定的习题资料,没有重视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记录以及交流等其他功能,对于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没有真正了解,在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做到针对性的教学辅助,智慧课堂中提倡的提升学生智慧能力这一目标,也无法得到真正实现。
新的教育改革也要求教育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网络学习空间就是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良好工具,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究:
(一)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设定教学目标。
能够较为自主性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对于智慧型学习人才的判定标准。网络学习空间因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特点,为智慧型人才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受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更多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能够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目标。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时,传统教学方式会将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表,包括对于时针分针的区分以及钟表的基本构成、认识整点时间等。智慧课堂则可以将教学目标优化,对时针、分针以及秒针进行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的读法等方面。
(二)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在进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设置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问题或者任务的设定,既要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超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能力,避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对问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进行思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避免学生落入思考能力僵化的窠臼中,使学生在自主积极性的探索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开展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同时,利用小组的合作竞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竞争意识。
(四)注重学生在智慧课堂中的情感变化。
智慧课堂的建立需要更多考虑学生自身的情感变化,学生之间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展示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学习空间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帮助,增强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诸多的优势,决定了教师需要对网络学习空间下的智慧课堂教学认真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六
1、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以老师为主体。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却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老师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对课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关注了黑板上的画面,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问题,更是没有对其进行独立的研究。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和表面的了解,在老师的牵动下对问题进行回答。虽然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快的将学习内容讲解完毕,但是却忽略了学习的渐进性特点,学生也没有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难点就是由于小学生还处在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在此时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很难将抽象的数学图案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但是数学知识他本就有具体性,即如果把抽象的数学图案转换成一定的数学模式,就会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数学概念形象化,容易将数学概念和数学现象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接受复杂的几何图案和数学公式,并且很清晰的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小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3、教学资料单调,学生缺乏探索的领域:
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教材,教师并没有去利用其他的工具进行详细的了解,即这样获取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就会很少,根本不足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走不进数学的天地,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甚者会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局面,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也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讲的具体化,所以学生就会一直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4、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真正地懂得学习的真谛:
像数学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定时的预习和复习,并且需要多做一些课外的辅导功课。但是小学生面对着大量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只是一心的进行做题,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本来学好数学就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却在故意和不经意中减少了原本属于学习数学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数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篇十七
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有了很大帮助。
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善于与人合作和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之间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自主建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的。
1、在交流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做出判断的时间,正如杜威所说:“许多儿童由于缓慢,由于不能迅速作出回答而受到指责,其实,他们那时正花费时间积聚力量以便有效地迅速处理他们面临的问题,在这种场合下,若并提供给他们时间和闲暇,从而不能做出真正的判断,那就是鼓励迅速的但却是仓促的浅薄的习惯。”
2、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特别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教师不一致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想法,其次就是捕捉学生想法中的`价值。
3、促进生生交流要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价值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激发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突出不同做法的价值之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让精彩的做法每个人都能试一试,在做一做中加深学生的认识。
4、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不希望看到学生出现困难和错误,实际上学生的困难和错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并在课堂中巧妙利用,同样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和深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正确面对,不但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灵活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