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崛起、发展和衰落的各个阶段。为了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要先梳理好思路,将重点进行归纳。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一
专业:生物教育。
准考证号:010109105180导师:程双怀。
摘要:本文是对“生态系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情境导入、资料分析、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图片展示、讨论交流和概念图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探究过程中。
总结。
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资料分析、合作学习和概念图,形成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相关知识;通过进一步探究,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播放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获得重要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态系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概念图。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1.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是认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建立生态学基本观点的前提;也是学习后面单元内容的知识基础[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等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内容较多,知识性比较强,属于“概念学习”的课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和归纳式学习等,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特征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难以理解掌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注重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并且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2.1知识目标。
(3)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3.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4课时分配:2课时5课前准备。
5.1教师的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资料、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组织和引导活动;将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并且安排学生活动。
5.2学生的学习准备:搜集生态系统组成和环境受到破坏的图文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池塘或农田)内的生物、各生物间的关系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讨论时用;记录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种类。
6教学理念。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学原理和环保教育[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倡导“因材施教”的理念。
7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述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引导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并且应用概念图策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和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8教学实施过程。
8.1课程导入。
教师开场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和各色各样的生态系统画面,并提出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那么,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吗?(2)各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实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适当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列举实例: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上述设计旨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环节过渡:(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
8.3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生观察、讨论和分析后,可以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而称为分解者。教师分别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后教师提问:“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还缺少什么部分?”,提问后用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图片,以利于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图(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让学生完成。并要求学生完成书中27页的练习1(3分钟内)。
教师讲述: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植物与动物间的关系。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着完成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4连接图,引出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之后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探究问题:(1)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蛇的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学生探究讨论,可以总结出:各食物链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且食物链中某一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食物网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教师补充数食物链条数的方法:从绿色植物数起,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生物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课前准备中记录的一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在另一张纸上写出这些生物的名称,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把那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并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探究结果:可以看出我们人类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最高位置。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小组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养成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8.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否稳定呢?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探究问题的结果补充完整:(1)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因为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天敌也会增加,兔的数量就会减少,又引起草木的繁茂,以此循环下去。(2)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造成土地沙化。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1)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最终危害人类的安全。(2)因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性,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并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4]。教师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的课件,并列举一些实例,比如: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体内发现ddt、日本的水俣事件。学生观看课件,小组讨论、交流,并列举身边类似的实例。教师总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而人类位于食物网的最高位置,这样有毒物质最终会积累在人体中,从而危害到人类自身。所以,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环保倡议: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将旧电池放入回收箱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教师提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已经学完了,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和笔记,回顾所学的内容,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并让学生浅谈通过此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体会。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适当的补充。
此小结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2)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所形成。
6、课堂小结。
10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3。
6(2)阅读课后补充的短文:林业工人的新任务(28页),并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3)做一个课外探究:模仿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根据学过的生态系统的知识,自己动手做一个水族箱,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11教学评价与反思。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精神,按照原先的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概念图策略,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维活跃、积极自动地参与活动,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做的学以致用;所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并且经过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还需改进,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多留心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多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完整的表述,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发挥并作适当的补充。另外教师不应该严守原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来更好的完成教学活动。要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多联系生活中的事物。
参考文献。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二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五、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三
学校开展“五心”教育,开展体验教育,实践育人,从而不断增强未成年人以忠孝、仁爱、诚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以此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互助的人与人关系。“五心教育”是指“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教育系列活动。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使“五心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学校是为学生提倡优质教育服务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心”,用我们自身工作上的行动成为“五心”教育的感染力量和表率,使五心教育通过学校教师队伍向学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传递开。
二、与精神文明、热爱伟大祖国、文明学校相结合。
学校组织相关活动,更进一步确保“五心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例如:组织敬老爱幼活动,健康老人评选活动,家庭互助互帮活动、热爱伟大祖国诗歌朗诵活动等。利用中学生团员的力量,使学校五心教育活动的推动力量得到更大的保证。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他们身上荡漾着青春的气息,是感染社会的最强力量之一,组织他们参与到“五心教育”中来,让他们的行动牵动学校“五心”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利用多种形式,加大“五心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倡导“五心”的社会氛围。
例如:制作及编写一些五心教育有关的宣传品和文字,在校园内张贴及传播,定期出版与五心有关的板报等。
四、结合各种节日,开展相关的五心教育活动,如“十一国庆节”将进行热爱祖国的宣传和活动。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了解“119”“110”“120”“122”等求助电话的作用和拨打的注意事项.
2.使学生掌握拨打求助电话的方法,学会帮助他人,救助自己.
1.如何正确拨打求助电话;
2.清楚认识谎报和胡乱拨打求助电话的严重后果.
多媒体课件、卡片、电话机。
一、课间导入,揭示课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新朋友,请看——(课件。
出示小朋友图片)学生看图.他叫小明,谁来和他打个招呼?请全班孩子一起和新朋友打个招呼.(咱班的孩子真有礼貌、真热情.)。
2.师:今天,小明一个人在家.(播放课件:小偷出现)哎呀,小明有危险了,该怎。
么办哪?赶快帮咱们的朋友想想办法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贴出:尽快拨打“110”)这个办法真英明.对,“110”
就是一种紧急求助电话,那该怎么拨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助电话帮大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拨打110。
1.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拨打紧急电话呢?哪位孩子愿意帮小明给警察叔。
叔打电话?
2.尝试拨打:请你来拨打这个电话,其余的孩子请仔细听,看这样拨打,能让警察。
叔叔及时赶来救小明吗?(指名尝试拨打110,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发现问题,获得新知.)。
3.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并在黑板上贴出卡片:注意事项(详细地址、简述情况).
1)关注学生的表情、语气,提醒学生说出拨打的电话号码.
2)若拨打电话的学生,没有说清详细的地址,师:这样我们能及时赶到吗?追问:为。
什么?(没有说清具体的地址)对,一定要说清具体的地点、单元、楼层、门牌.
3)指名拨打紧急电话,教师与生配合表演.
4)勇敢、聪明的孩子拨打了110之后,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
播放小偷被抓的片段),师:正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智多星的帮忙,小偷被捕了.听!(课件播放掌声)这掌声是送给英勇的警察叔叔的,也是送给咱们班助人的小勇士的.看来,拨打110向警察局求助来抓小偷还真管用.
(二)了解其余的求助电话及其作用.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知道了拨打110向“警察局”报警,可以“抓住。
2.指名说,教师随机贴出:119、120、122、急救中心、消防队、扑灭火灾、救护伤病员、处理交通事故.
3、巩固练习:设置情境,请生判断该拨打哪个求助电话?向哪里求助?a.我上街去,
看见两车相撞了,幸好没有人受伤.b.老奶奶乘坐公交车晕倒了,其余的乘客真为她着急。
啊!??请学生来假设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其余学生判断:该拨打哪个号码求助?
4、孩子们,紧急情况又发生了.看,(课件出示火灾图片)加工厂的主人肯定很伤心、很难过,咱们帮帮他吧!像这样的情况该拨打什么电话呢?学生说:拨打119.
5、指名尝试拨打119,评价.
6、出示结果:接到这位勇敢的孩子的求助电话,结果怎么样呢?(课件出示:消防车。
声音及消防队员灭火图片)消防员叔叔迅速赶到火灾现场,相信这场大火会迅速扑灭!谢谢咱班热心助人的孩子.
(三)拨打120。
1.过渡:小朋友,生活中的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你们看(课件出示:车祸图)。
3.请生上台,表演拨打.点拨,评价.(并指出,同时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平时过马路时一定要特别小心.)。
4.出示拨打后的结果.(课件播放消防车声)这位叔叔得到及时的救助,感谢两位孩子!(四)小结:(指着板书)看来,要正确呼叫紧急电话:就要尽快拨打、说清详细地址或环境特征,还要简要地说清事情发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得到救助.
三、情景模拟。
1.过渡:孩子们,生活中的意外实在太多了,看(课件出示图片),这些人多么需要你们的帮助,赶快帮帮他们吧!选择一副图片,帮助图片中的小朋友求助.
2.学生同桌之间内自由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要说清详细地址.
3.请生上台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4.学生评价.
5、师小结.
四.读儿歌,巩固求助电话知识.(视时间灵活而定)。
五、拨打紧急电话的注意事项。
1、师:孩子们,关于求助电话,有几点老师可得提醒你:(课件逐条出示)110、119、120、122等求助电话,随时、随地使用任何通讯工具都可以免费拨打.
目前,我国有部分城市已经将119、110、122等求助电话统一为110,以方便市民拨打.即使在信号全无的地方,“110”能一拨就通.
谎报和胡乱拨打110、119、120、122等求助电话是违法行为,要负法律责任.
2、为什么谎报和胡乱拨打这些求助电话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小结:谎报和随意拨打求助电话会耽误许多宝贵的时间,会误了大事,所以千万不要随意拨打.(板书:千万不要随意拨打)。
六、谈收获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七、总结。
孩子们,在这愉快的40分钟里,你们不仅知道了拨打110向警察报警,可以快速抓住坏蛋;拨打119向消防队报警,可以及时地扑灭火灾;拨打120向急救中心求助,可以使病人或伤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还掌握了正确呼叫紧急电话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成为自救和救助他人的好孩子!
八、作业。
查一查:你还知道哪些求助电话?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拨打时要注意些什么?(视时间而定,还可请生谈谈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作业..)。
演练设计。
1、“做一做”
(1)和小伙伴合作,练习拨打电话的求助技能.
(2)大家都记清楚了吗?表演看看,巩固记忆.
2、“写一写”
(1)在课堂上书写并反馈交流.
(2)督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行为要求.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b,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b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六
1、熟悉校园,老师,同学。熟悉班级上课形式。
2、学习十二字行为规范要求,为以后养成良好的行规习惯打基础。
教学重点。
1、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几班的学生,知道教室的位置。
2、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及自己的特长、爱好。
教学难点。
1、整体认知“十二字行为规范”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自己认识新朋友。
一、谈话揭题。
1、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张庄小学读书,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老师”(请同学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也应答“小朋友们好!”或“你们好!”
二、认识校名、年级、班级。
全校的老师和同学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所学校。我们这所学校的校名谁知道?(请学生回答)。
1、出示带有拼音的校名小黑板。
2、教师按拼音正确地把校名念一遍,请学生跟老师念,请个别同学念。
3、教师边画边讲年级与班级。
4、说一说。
我是()小学()年级()班的小学生。
三、
自我介绍。
我们这个班有这么多小朋友。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我们要互相认识。
1、老师示范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什么?我最喜欢什么?
2、学生轮流说。
红花奖励做得好的同学。
第二环节认识我们的学校。
到教室外站队,按高矮顺序排队,依次排座位。
一、学习要求:
1、通过参观校园,感受到名校园的美,生活在其中的快乐。
2、在参观过程中,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常规,争做名校园的名学生。
二、学习过程:练习集合:
刚才大家在教室的表现真好,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去参加校园,大家想去吗?
1、学习集队。(要求:快、静、齐)、请女孩子安静地由矮至高排一列纵队,男同学静坐观看。
3、孩子离座按要求排队。
1、听到“齐步走”的口令,大家安静地向前行走,不说话,注意对齐前面、旁边的小朋友。
2、下楼梯时要向右走,(老师说明原因)不跑步,不从扶手上滑下去,要注意安全。
3、走到楼梯的最后一级台阶时,第一排学生要停下来稍作停留,以保证队伍的整齐有序。
组织学生上厕所。
1、帮助学生认识男女厕所,说明要求:下课后要抓紧时间上厕所;上完厕所后要洗手;不在厕所周围玩耍。
2、让学生上厕所。
(四)参观校园。
1、认识白线,注意上下楼梯靠右行。
2、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
3、校园文化、楼道文化,评比栏和宣传栏。
4、参观办公室,告诉学生喊“报告”,老师同意才能进。
5、参观饮水处,学会饮用方法。不洗手、不挤不插队、不乱扔、不用嘴巴直接含,节约用水不浪费。
6、参观厕所,清楚要求。认清标志,手纸入篓,不在厕所攀爬疯打聊天。
7、参观操场和体育乐园,明确要求。不准自己进入,要有老师安排带入。所有运动器械需在教师同意及教师看护下接触。
四、放学训练。
1、整理好自己抽屉和座位附近垃圾,依次扔入垃圾篓,把椅子放入桌内。
2、集合整队。做到“快静齐”。口令“不说话,把手牵,安静走到巷子口,大家一起说再见。”
3、行进中“沿白线,靠右行”。
第三环节我们这样上学。
一、现在我们要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小学生。
二、了解“十二字行为规范”
请同学们向后看黑板上的十二个字。会认读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师带领大家齐读逐字讲解,初步感知全班再次齐读。
三、演示导行部分口令静息。
请座好——头正、身直、肩平、脚并拢学习课间操向前伸手向后仰头向左弯腰。
向右伸手配音乐练习。
第四环节学习儿歌《我会做》。
一、出示儿歌。
《我会做》。
进学校,笑一笑,右边走路不乱跑。校园教室真美丽,纸屑入袋才干净。上课座正不乱动,先听再说不插嘴,耳听眼看举手说,发言站直声响亮。可见常把笔盒看,铅笔橡皮在不在。放学之前站路队,不说话,把手牵。安静走到巷子口,大家一起说再见。只要同学都做好,我们班级人人夸,每天我都要做到,三好学生我来当。
二、师范读,讲解。
三、师带读,学生跟读,配动作。
四、尝试背诵记忆。
五、将抽象的要求编成具体的儿歌,形象生动,直接导行,帮助孩子记忆并形成习惯。再次练习站队,准备站队——教室门口整队——下楼,校门口整队——门外一年级放学区内集体再见。
我的名字是„„。
我们的学校是道明外国语学校。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七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
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
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素质,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
是理论性与实践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性并举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在我院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本课程最初称为《幼儿教育学》,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
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缺乏适宜的《学前教育学》教材的现状,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构建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初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涉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了本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
学会用所学的理论。
能知识去评价教育教学活动;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教学现象和幼儿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培养他们热爱幼教事业的思想,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
~~。
实践中的问题。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沿革。
多年来,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在完善课程体系、选用合使该适的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教改成果,使该学科成为一门受到学生喜爱的学科。
1、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两级师范教育体制,专。
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来说是一个空白。
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
性和丰富性,夯实了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积极改进实践教学。
生的直接经验,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讨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学以。
致用。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非常注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经过学习、培训,目前我们所有主讲教师及。
了解最新辅导教师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师们还常常上网浏览信息,教改动态和教育研究成果,并充分利用其他的现代教育手段如录像、录音等设备,播放专家的讲座、幼儿园课堂教学实录等,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具趣味性、直观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在教学中的种种改革和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得到了校内外专家。
充实完善自己的一致肯定,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教师们也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步,的知识结构,整个学科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分专业教学用书的内容,结合当前本课程发展的实际状况,通过有机整合与大胆的尝试,创造性地构建起了以基本原理为根基以注重实践运用为目标的内容体系。
解当今幼儿园发展的新动态,了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新需求,根据学生个性不同、就业需求不同给予不同满足,体现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
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教育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并较好地处理了本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的关系;以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职业能力。
目标观察能力。
专业知识目标。
专业技能目标。
价值取向目标。
了解观察的基本要求、方法,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
学会观察和分析一个教育活动中幼儿发展行为的表现,探讨并能提出教育对。
策。
热爱尊重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
观。
社会交往。
能力。
心发展规律,形成对幼儿行为敏锐的观察力。了解与幼儿及家长交往基本。
要求。
1、在见习实习中观察幼儿园教师在各。
种教育场景中与幼儿交往的情景,掌握幼儿教师的教育、交往技巧。
2、创设场景,初步体验与幼儿、家长。
沟通的技巧。
1、分析一个教育活动计划的构成要素。
和内涵要求。
力、反思、评价能力。
了解幼儿园课程要素的构成和内容,学习掌握幼儿园教学、游戏、一日活动的组织方法与要求,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要求。
认真思考、质疑的品质、学习表达和交流研讨,初步形成教育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与儿童学习的关系,反思和评价教师的教育技巧和实践能力。
3、观摩和参与实训半日活动,学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半日生活的组织内容。
与要求。
环境创设能力及评价能力教育资源的利用能。
力综合应用。
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规划要。
求。
了解家园合作、社区合作的意义和方。
法。
理解幼儿园教育目。
形成科学的环境。
观。
形成生态学视野下的大教育观。
例,学习评价家园合作、社园合作的方。
法。
调查一个幼儿园幼儿。
“四育”发展的形成专业基础理。
~~。
能力。
标、发展内容和实施途径、工作评价的要求,初步形成幼儿园教育工作及其规律的认识。
情况,学习分析评价幼儿园教育现象,形成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能力。
论及职业素质。
知识延伸及学习拓展能力。
了解学前教育思想发展史、主要教育理论流派及其思想主旨理念、了解国际上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模式与当前的园本课程研究。
爱。
扩大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素。
养。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章次第一章第二章。
课程内容绪论。
讲授学时。
64。
实践学时。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早期亲子教育。
544436554。
12。
212332。
~~。
合计5418。
总学时。
五、教学、实践环境与教具设备的设计。
1.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在于为学生联系可以观摹和实。
习的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我们建立的实践基地有。
摩室,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
2.网络教学环境及资源:目前,本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多媒体。
教学资料,对于提供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学院也购买了一套清华同方知网,并有专门的电脑中心,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专业信息、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支持。
同时,学生还可。
以通过电子邮件、qq与教师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及时消除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
困惑。
除了到托幼机构的真实教学环境见习、实习以外,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儿童心理观察室、幼儿游戏模拟式、蒙台梭利工作室、奥尔夫音乐实验室等实训场所,让学生训练相关技能。
(2)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
进来”传经送宝或开展座谈,开阔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反思:
~~。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八
幼儿性别教育不仅包括幼儿性生理(生命起源、怀孕与出生过程、生殖器官、身体结构和特征、两性差异的认识)方面的知识,也包含心理方面(性别角色的认识与发展、爱与情感的建立),以及社会发展(两性交往互动、家庭的初步认识、性别保护和性别尊重)。因此这次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科学、社会教育的形式,让幼儿认识生命,爱惜生命,感恩父母。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资源。自然界的生活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丰富的,是目的、意义与价值的源泉。因此这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参观周围环境,了解周围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生命的美好,萌发幼儿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保护、尊重各种生命的情感。
1、在户外参观过程中,幼儿感受到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每个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
2、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生命是脆弱的。
3、初步萌发幼儿的生命保护意识,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珍惜生命。
1、幼儿园有种植园和饲养区,幼儿具有种植蔬菜和饲养动物的经验。
2、关于动植物的图片、动植物生长变化的片段视频。
1、观看图片,认识有生命的事物。
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观看视频,了解生命的生长变化。
播放植物的种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萎过程,以及动物的生长繁殖视频。
幼儿讨论:植物和动物分别是怎样成长的,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碍呢?(了解生命成长的不容易)
1、种植区、饲养区观察。
幼:······
2、到幼儿园的花园观察,渗透保护花草、动物的感情。
组织幼儿观察花园里都有哪些植物、动物。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花园美吗?为什么呢?
幼:······
师: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花朵、小草,还有小鸟、蝴蝶等等,让我们的花园很美丽。所以我们不可以摘花儿,随意践踏小草,不能伤害小动物。爱惜每一个生命,即使它是很微小的。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看了图片、视频,还在户外寻找观察植物、动物,了解到了这些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努力成长,就跟小朋友们一样,在父母亲人的照顾下慢慢长大。我们要小心呵护每一个的生命,即使它很微不足道,像周围的小花、小草、蚂蚁等等。
让幼儿在家里种植喜欢的植物,或者饲养一只小动物。将植物或动物的成长过程、幼儿的照料过程记录下来。感受生命的成长,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九
1、感受和表现歌曲《粉刷匠》的活泼快乐及诙谐情趣。
2、能大胆地根据歌词内容与同伴合作表演,体验协调一致的和谐感。
3、知道要从小就做个勤劳的孩子。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粉刷匠》。
歌曲动画《粉刷匠》。
一、欣赏图片:粉刷匠。
1、教师:看!这个新朋友是谁呀?他在干什么?
2、小结:粉刷匠在把新房子刷得很漂亮。
二、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1、教师:粉刷匠一边刷一边还唱着好听的歌曲呢。
2、教师范唱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3、教师:粉刷匠刷了房子的哪里?粉刷的时候刷子像什么?最后粉刷匠的鼻子怎样了?
4、教师可以用歌词来对幼儿的回答做个总结。
5、重点引领孩子做一做“哎呦!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一句的幽默与开心、可爱。
6、教师:现在老师做粉刷匠,你们做新房子,我们开始刷房子喽。(幼儿一人做房子造型,教师表演唱)。
7、幼儿两两做房子,教师表演唱,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8、邀请部分幼儿做粉刷匠,和教师一起表演。
9、分角色表演唱。(一半幼儿做房子,一半幼儿做粉刷匠,第二次交换角色。)。
三、完整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幽默、可爱。
1、教师:今天我们玩了小小粉刷匠的游戏,粉刷匠的歌曲你们会唱了吗?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吧。
2、幼儿跟随琴声演唱歌曲。
3、幼儿戴上“粉刷匠帽”进行表演唱。
音乐活动《粉刷匠》是一首波兰儿童歌曲,她以活泼、风趣的曲调和轻松、幽默的歌词相结合,描绘了小小粉刷匠愉快劳动的情景。韵律清晰明快,歌词浅显易懂,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我这样组织了教学:首先利用粉刷匠的图片来吸引幼儿,以此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欲望。然后,在“小小粉刷匠”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学做房子或粉刷匠,在教师一遍遍的范唱中,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首歌曲。最后让孩子随着音乐一起挥动手中的小刷子,给房子进行粉刷。从一个小房子到一个大房子,在游戏中感知音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以下启示:
1、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学会这首歌,我多次让孩子唱,激发不同的情感去唱,来体验这首歌中的滑稽,轻快的情景。但是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带着孩子们唱,我的声音一直非常的大,其实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我可以声音轻一点,让孩子声音大一点,主动权交给他们。
2、评价单一。
一个活动的好坏,还缺不了多元化的评价。而在活动中,我也针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了评价,但大多是集体评价,也比较单一。在活动中多一点个别评价,比如在孩子刷墙壁时,对他们进行不一样的评价,如:你的房子刷的真漂亮,啊,你里面都刷了……相信这样的评价,幼儿的兴趣会更高。
3、教学动作再夸张一点。
好的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的教态。教态也包括语言和肢体。而粉刷匠,需要用动作来表现粉刷匠的滑稽幽默的风格。课堂上我还是放不开,如果我放的更开得话,可能活动的效果还会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
201103040034。
傅少红。
11思政。
一.教材分析。
1、与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这一框题的内容是原高三教材“政治常识”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四个框题的教学内容,课改之后,它是一个框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题下“政党观”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新教材对知识进行了浓缩和删减,但仍然有所侧重。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框题的内容是本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体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观”的集中体现,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上,学生都已十六七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学习热情高,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政党制度的新闻,但尚不能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知识体系。
2、学习态度良好,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会主动做练习题复习巩固知识。
3、最后,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乐于接受新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本课是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本框介绍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探讨它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重点把握。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及其优越性有一定难度,同样这也是难点。加之,他们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仅观其现象,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五、教法学法及依据。
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和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形成认知,培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结构和学情的客观分析。
学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小组竞赛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学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应把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4.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一个课时,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6分钟)。
(一)说一说:要求学生说说一个关于我国政党的新闻或有关影视。
(二)论一论:通过课前说说的讨论引入特色的政党制度一课。2.讲授新课:(15—20分钟)。
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
党制度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第一目“共商国是同舟共济”。本目的情景导入选择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对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召开的五年间,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协商会的回顾;另一个是引述一位原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对多党合作的形象比喻。通过两个镜头,教材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学生有印象,但并不懂得。运用这两个镜头,可以让学生在求知心切的状态下,进入下面的学习和探究。
2.执政参政特色鲜明第二目“执政参政特色鲜明”。首先,教材介绍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指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教材绘制图表,向学生介绍我国民主党派概况。接着,教材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色。这里安排了探究活动,列举各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种种缘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包括:一党领导、多党共存、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和政党监督。
一、一党领导。所谓一党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领导。
二、多党共存。多党共存是指中共和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存在这个现实。
三、
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重要事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民主协商的原则,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酝酿和出台重大决策之前,通常要和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并征求他们对决策的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争取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
五、政党监督。政党监督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
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第三目“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在了解我国政党制度鲜明特色的基础上,教材首先归纳出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从四个方面。
总结。
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教师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和确信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它既可以帮助教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课从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等各方面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利完成知识点教学,力争做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点还需认真把握,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爱好。
3、懂得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培养学生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行礼貌教育,学会礼貌用语;能作自我介绍,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姓名,另一个就是大家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小学生(出示带拼音的课题)。跟老师读“我是小学生了”。当了小学生,说明你们已经长大,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生更多的本领,这是光荣的。
二、认识校名、年级、班级。
开学第一天,大哥哥大姐姐把小红花戴在你的胸前,这说明,全校的老师和同学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所学校。我们这所学校的校名谁知道?(请学生回答)。
1、出示带有拼音的校名小黑板。
3、教师边画边讲年级与班级。
4、说一说:
我是( )小学( )年级( )的学生。
谁能看着小黑板,看着图连起来大声、清楚地说一遍?(请预先准备好的学生讲)。
三、自我介绍。
我们这个班有( )小朋友。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那就得互相认识一下。
1、示范引路。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家住哪里?(请先预习过的学生示范,教师评议)。
2、介绍爱好。
(1)起来介绍。
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姓名、家住哪里,自己喜欢什么连起来讲给全班小朋友听。讲的时候人要站正,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清楚,用普通话讲。(请预先准备好的同学先讲,教师评议)。
(2)“开头车”介绍,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好。
4、课堂小结。
四、说、演、练,体会情感。
1、报名说一说。
2、创设情境,进行表演。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学校.一(×)班的小学生,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学文化,学做人的道理,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也爱老师。我们每天见到老师都要问好,同学之间也要讲文明、讲礼貌,团结在一起快乐地学习。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由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是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来体现的,所以在此次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中心,来设计、安排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曾经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过多次变革和试验,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又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可以看出绩效是相当低的。究其原因,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因素不是硬件投入不足、也不是教学资源缺乏,而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得太少,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有偏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形成培训的主线。这一点构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也是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的分界线。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设计”这条主线,才能顺利达成培训目标;也只有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作为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首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提出这门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出适合课堂教学的知识单元和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主题活动)的知识单元,然后分别进行基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基于主题活动的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而不只是孤立地设计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摆摆样子。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中,因只有50课时,所以只能要求被培训的教师重点完成一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并选择、加工或开发这个方案中所需要的媒体和资源。通过这项真实任务的完成,使被培训的教师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促进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的认识。
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将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体会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的两套培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案例、模板和量表,为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资源部分包含了大量文本材料和多媒体材料,为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支持;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得到启发,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培训教材中提供的模板,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书中的量表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评价样板,为受培训的教师在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提供了参照。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排除干扰,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不足之处是受训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学习负担较重。分散培训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每周培训一个单元,有利于教师的消化吸收,又不耽误教学工作;前提是当地必须有合格的培训教师,能够指导学科教师的学习;而且,培训的时间拉长,对培训工作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校本培训可以联系本学校的实际,把培训和教研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进。校本培训是一种好的培训形式,但是必须要具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有所收获。
不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都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培训,不仅使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乐意与同伴游戏。
2、初步感知空间方位概念,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相应的位置,提升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以自身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空间方位,理解物体前后方位的相对性、可变性、连续性。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空间方位概念,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相应的位置,提升辨别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学习以自身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空间方位,理解物体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兔子、企鹅、青蛙、鸭子)、环境创设(房子道具、玩偶等)。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当老师说到一个词时请你说出它的相反词。”
教师依次说出大小、上下、长短、高矮、前后。
1、师:“小朋友,刚才的游戏,我们最后说到了哪个相反词?”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我们身体上有哪些器官、部位是在我们身体的前面?有哪些器官是在我们身体的后面?”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作出肯定或更正。
小结:我们身体前面有鼻子、眼睛、嘴巴,我们的身体后面有屁股。
2、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的身体器官、部位外,你的身体前面还有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你的身体后面还有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咦,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一体机在小朋友的前面,可是老师说一体机在老师的后面,为什么一体机位置发生了变化?谁来说一说?”
(发散幼儿思维,自由回答)。
小结:原来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前后的物体也不一样,物体的前后是有相对性的。
3、师:“现在听老师说名称,请小朋友说出它们在你的前还是后。看谁说的又快又对。”(如:教师说钢琴,幼儿回答前)。
1、师:“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前面坐着谁?你的后面坐着谁?”
2、师:“请小朋友告诉老师,xx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在你前面的这座房子,它的前面有谁?房子的后面有谁?”
师:“看一看后面的那座房子,它的前面有谁?房子后面有谁?”
(教师将前面的房子调换方向)师:“现在在看一看房子的前面有谁?房子的后面有谁?”
师:“为什么房子前后的小动物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有谁说一说?”
小结:原来房子面对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房子前后的小动物就会发生变化。物体的前后是有可变性的。
3、师:“现在小动物都跑来要跟小朋友做游戏,邀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帮助小动物站好队。”
教师说出动物名称所在位置,幼儿操作。如:企鹅面对自己站在最前面,企鹅的后面是鸭子,鸭子的后面是青蛙,小兔在青蛙后面。
师:“队伍要有变化了,青蛙的前面是企鹅(企鹅站在青蛙的前面)。”(教师变换动物站队的次序,引导幼儿操作)。
师:“现在请所有的小动物向后转,请问青蛙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教师说出前后让幼儿说出动物名称)。”
师:“现在请企鹅站在小青蛙的前面兔子的后面。(教师变换要求,重复练习)”
1、幼儿变换位置,感知物体前后的可变化性和连续性。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变变变的游戏。请小朋友听清老师的。
要求快速说出他们的相应位置。”
问其中一名幼儿前后各是谁?变换座位后再问前后各是谁?反复几次游戏。
师:“为什么这位小朋友刚才前后的人和现在前后的人不一样了?”
小结:中心发生了变化,所以前后的事物也就发生了变化。当人或事物向前或向后移动的过程中还具有连续性。
2、师:“请小朋友轻轻起立站在椅子前面,现在将小椅子推进桌子里面站在椅子的后面。”
师:“面向老师向前一步走,向后退一步”。
师:“请小朋友按要求站成两列,请xx站在老师的前面,xx站在xx的后面,xx站在xx的后面,xx站在xx的前面xx的后面。”
师:“其他小朋友迅速站在xx的后面,现在请小朋友跟随老师到外面休息一下吧!”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认识平面图形(综合实践课)。
任教班级:启智四班(一年级)。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课型综合实践课。
1、知识目标: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能根据他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识别这些图形,感受这四种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物辨别、操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堂是有趣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四种平面图形的区分及特征辨别。
1、通过看、找、认、画、拼等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创设现实情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3、课前稳定情绪,多利用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尽量将课件演示内容活动情境化(用操作活动来帮助理解课件内容)。
课件演示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代币法(奖励刺激)。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图形纸制品若干、学具(数数棒)、奖励用品若干。
活动一:变魔术。
在讲桌上一字排开四种物体共4个,用纸盒围在讲桌上,用盖印章的方法,在纸上用物体变出平面图形,展示给学生。
师:谁知道怎么变出来的?谁想来印?
一名学生上来变魔术,出示印好的图形,下面学生猜由什么物体印的,初步巩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也可分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动手的过程)。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设计意图:此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了一个由立体图形变出平面图形的魔术,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
活动二:记记画画。
教师出示纸制图形、实物,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感观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名称既特征,识记图形特征的同时带学生一起说话练习,并带学生书空,画一画每个图形。
活动三:折、剪,图形互变。
教师演示课件,结合纸制图形,让学生来辨认图形,同时也变化形式,轮流让学生辩认,加强学生辨别四种图形的能力。
(变化形式:用课件演示,将正方形对角剪开和水平线剪开后,让学生辨认剪开后的图形,同时也可实物操作让学生辨认。)。
活动四:找朋友。
准备:教师边讲边用课件演示,并且先示范一次,让学生清楚活动操作程序后开始。
1、分发给学生图形纸片,让学生找到黑板上相对应的图形并粘贴上去。轮流让学生找朋友。
2、事先在墙上张贴好几种图形,并空缺一些,空出的部分让学生从盒子里的各个图形中挑出相对应的补到墙上!
(设计目的:此活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巩固提高学生对四种图形的辨认能力。)。
活动五:摆图形。
1、用小棒摆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课件先演示一遍摆法,教师再在黑板上用贴的形式示范一次,接着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尝试,也可让学生上讲台摆,其它同学在桌子上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用图形摆成小人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摆放成一个小人。
(说明:此活动对启智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上一时学不会,视课堂情况灵活处理。如果课堂完成困难,可另做练习课,或者安排作业: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个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摆出一个小人)。
(设计目的:通过动手摆的操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各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回顾所学内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带领学生再次认识各个图形。总结课堂学生表现,进行食物奖励。
教学设计思路:本堂课首先用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觉融入课堂。整堂课围绕活动展开,将“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观察,既富趣味性又具生动性。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突破本课重、难点,将知识生活化,切合智力障碍孩子的认知特点。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
因此,阅读应是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普通而经常的形式。《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的,并且是以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口吻来写的,很是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阅读起来较为从容,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学生易于从这本书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从而把阅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消除了由于材料陌生产生的阅读障碍。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愉悦和兴趣,从而扣开阅读之门走进阅读的世界。
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抓住这本书的主题:“爱”字,从情感入手,阅读过程中始终围绕爱阅读,抓住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展开。突出了师生之爱、母子之爱、同学之爱、祖国之爱,自身也努力投入情感,尽可能地把学生也带入了书中爱的境界里。
我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环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学习、交流、畅谈体会,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各种问题去考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不是强性要求学生应读什么,不应读什么,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思考,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今后,我将会继续加强宣传,通过家长会、班级博客等方式让家长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能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家庭进行亲子共读,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我给爸爸妈妈讲故事”等亲子共读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使广大家长成为书香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为孩子创建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1、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社会关爱的道理,体会得到他人关爱的快乐和幸福,拥有感恩惜福的健康心态。
2、引导学生珍惜学习、生活的机会,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服务社会。
3、使学生不仅有感恩的想法,更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感恩的意识;
难点:如何投入真挚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波澜,如何使学生不仅有感恩的想法,更有感恩的行动。
转载自 coocO.net.Cn
1、花生。
2、花生成长的课件。
3、感动中国孟佩杰的视频。
4、歌曲《感恩的心》。
一、品尝花生,懂得珍惜。
活动一:
2.看花生知生成(播放课件)。
师:是农民在春天播下了种子,精心管理,种子也拼命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终于种子发芽了,它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努力生长。可是不久嫩叶上就长出了虫子,农民又要忙着除草、捉虫……就这样日复一日,在150天后,花生终于成熟了。
3.同学们,品尝了花生的味道,了解了花生的成长,你想说点什么呢?
二、师小结揭题:
不仅仅是花生,我们所吃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一起对农民伯伯说声:“谢谢农民伯伯!”
1.学生交流:
生1:父母。
生2:爷奶姥爷们。
生3:教师们(还有食堂、宿舍的教师)。
生4:同学们。
生5:接送我们上学的校车司机们。
生6:生病时为我们治病的医生护士们。
四、案例启发,知道感恩。
活动二:情景剧表演(学生表演)(师板书:案例启发,知道感恩)。
2.启发明理:预设:同学们笑了,为什么呢?
生交流:
生1:这样的情景是否曾发生在你的身上呢?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生1:李若宁做得不对,她不应该随便对妈妈发脾气,难道她没看到妈妈生病了吗?她太没有礼貌了,一点也不尊重妈妈。
生2:妈妈生病了,李若宁应该学着去照顾妈妈,而不应该因为妈妈没给她做饭就冲妈妈发火,这样,妈妈得多伤心呀!
生3:李若宁没想到妈妈也会难过吗?妈妈天天给她做饭,今天只是因为太难受了,如果我是李若宁,我就应该理解妈妈,应该问问妈妈吃没吃饭,然后给妈妈买点饭。因为妈妈爱我,我也得爱妈妈。
生4:这里的妈妈太伤心了,没给孩子做饭,她心里肯定特别难过,她多内疚呀?孩子没吃饭就上学了,她得多惦记呀?唉,做妈妈真难。
(预设:师评价一下学生的发言:同学们发言很积极)。
过渡: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情景剧引起了我们这么多的思考,我想,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一定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但,下面的这个真实的故事,会更加触动我们的`心。
五、榜样示范,学会感恩。
(师播放视频)(师板书:榜样示范,学会感恩)。
六、活动延伸,情感升华。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感恩的行动却刚刚开始,它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珍惜,学会表达爱,学会感恩,让我们共同谱写一曲感恩的乐章!师播放《感恩的心》,生慢慢离开教室。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本课由五幅图画组成。
第一幅图以“老师欢迎新同学”为主题。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新同学,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老师面前。小同学向老师问好,老师亲切地向小同学问好,并问小同学叫什么名字。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体会到小同学对老师的尊敬,以及老师对每一位小同学的喜爱,并愿意向图中的小朋友学习,见到老师行礼问好。
第二幅图以“学习语文很快乐”为主题。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学习生字“马、牛、羊”。黑板上贴着马、牛、羊的彩色图片,一位小同学高高兴兴地把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女教师亲切地望着她,愉快地微笑着。其他同学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专心地看着黑板。此图可以帮助学生简单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
第三、四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第三幅图上,一位男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第四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 本平放,小女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面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这两幅图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第五幅图以“校园活动”为主题。漂亮的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同学们在校园里荡秋千、滑滑梯、玩跷跷板、拍皮球、跳绳、踢毽子、踢足球、观察树木……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了解学校生活,并愿意遵守学校的一些常规。
1指导学生观察。学生初入学,对学校生活不了解。五幅图画是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窗口,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如,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知道入学以后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2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画面的内容。如图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入学第一天,小朋友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老师会对小朋友说什么?同学讨论之后,教师再把对话框中的语言告诉大家。教师切忌答案求同,只要意思正确,都要鼓励。
3联系学校实际。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要把观察画面和观察校园结合起来。如,我们学校的旗杆设在哪里,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那里上什么课;我们学校的操场在哪里,那里有哪些体育和游戏设施,课间、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在那里游戏、锻炼;等等。
4进行模拟练习。观察、讨论之后,要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如,进行图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和某个学生或部分学生或全体学生一起模拟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进行图五的教学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同时向学生简述参加升旗仪式的要求,并播放一段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5培养良好习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如,观察第三、四幅图时,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模仿图中人物练一练,教师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依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
6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观察第三幅图时,可以设计提问:同学们在上什么课?这些字你认识吗?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这样,使那些认识一些汉字的孩子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多识汉字的愿望。同时告诉不认识这些汉字的同学,学习汉字并不难,很快大家都会认识这些汉字,经过语文学习大家都能看书、写字。让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语文课很有趣。
7课时安排:教学本课可用3-4课时。
1观察画面。观察提示: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观察后,可以请同学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每个人物的身份。如:“这是老师。这是新同学。这是新同学的妈妈。”
3情境演练。老师读出对话框中的话,并告诉同学们每次见到老师都要向老师问好。老师可创设情境,和同学共同模拟练习。
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王洋同学……。
王洋(起立):老师早!
老师:王洋,你早!
(老师继续创设情境,相遇的地点可以分别是学校门口、校园里、办公室前、教室里……点到哪位同学的名字,哪位同学便起立,向老师问早、问好。)。
1指导学生初步观察画面,了解大致内容。
2初步了解语文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在上什么课?你是怎么知道的?初入学的孩子可能会沿用幼儿园时的说法:他们在上语言课。也有的孩子会说:他们在上认字课。教师要耐心地听,并清楚地告诉学生:他们在上语文课。让学生知道语文课和语言课不同,不仅练习“听”和“说”,而且还要学习读和写(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会了读和写有什么用)。
3能够喜欢语文课。可以请学生说说:黑板上有什么?(有图片和汉字,汉字上有汉语拼音)问问学生:谁认识黑板上的动物图片?谁认识图片下的汉字?然后老师拿出识字卡片“羊”字,请认识的同学读给大家听,问问他: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个字贴到黑板上,你愿意吗?如果愿意,你应该怎样做?引导同学看图,向图中黑板前的那位小姑娘学习。让学生了解,上语文课能学到很多知识,知道许多有趣的事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愿意上好语文课。请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上语文课的,如,坐端正,专心看黑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等,启发同学们共同努力,上好语文课。
1观察画面。观察提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说出游戏的名称)。
2情境讨论。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大家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耍,是因为大家都遵守秩序,团结友爱。讨论提示:假如你来到滑梯前想玩滑梯,可是这里人很多,你应该怎样做?假如好几个同学都要拍皮球,可是只有一个皮球,你应该怎样做?假如你想和别的同学一起玩跷跷板,你应该怎样说?(可以把讨论与观察、讨论与演练结合起来)。
图五“参观校园”部分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观察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