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优质18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要客观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在写之前,可以先列出关键点和重要经历,然后逐一展开论述。这里有一些引人思考的心得体会经典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77年前的12月13日,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惨不忍睹的大屠杀,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遍染血光,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3多万同胞遇难。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动化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也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表达对于这段屈辱历史的缅怀,同时也表明年轻一代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明天就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纪念日了,为纪念这个不能被遗忘的'日子,我们向全院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了解那段过去的历史,记住中华民族经历过的惨痛的遭遇。
二、将悲愤化为动力,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历史不再重演,为事实不被抹杀,为道德得到诉求,为正义得到伸张。铭记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不断地鞭策激励自己成长。
三、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自身科技素养。不忘前世之事,才能成为后事之师。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充实自己,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二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屈辱的历史吧!
南京——中国着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__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2490年历史。这__多年的历史里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可歌可泣的伟绩。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古城空前的灾难降临了。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力分南北两路夹攻南京,中_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苦战,英勇的反击侵略者。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_。暴行猖獗多达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__2万以上的妇女,掠夺文物、财产不计其数,古城南京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浓烟滚滚,断壁残垣,哀号凄惨……史称南京_。
南京_,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不免一阵沉重。为了难以忘怀的纪念,殊不知,这纪念,更是一份哀伤!一份沉痛!一份哀思!
12月13日这个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耻辱日子,想到日本鬼子丧尽天良的兽行,想到日本鬼子在我国犯下的奸淫掳掠,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实现和平、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因此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忘却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带给我们的伤害和耻辱。
然而时值南京_第__个纪念日的到来,让我却有一些难以困惑和忧愤。
二是日本政府无视我国政府的强烈_,多次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湖南常德受害妇女要求赔偿的申诉还没有满意结果;日本政府在对受害者的赔偿和台湾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做出让中国人民满意的举动,至今日本政府包括一些右翼团体不但不承认那场侵华战争,而在美化那场侵华战争,更没有承认南京_。
世界各国一直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努力。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曾经给我们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自日军侵华起,南京_和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直至今天依然铭心刻骨。经历这次战争惨痛,我们对和平的祈求更加热切,要求和平的呼声更加加强烈,我们更珍惜和平。时隔__年后的今天,饱受战争之苦的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借此表达对和平的祈愿,借以呼吁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珍惜和热爱。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三
历史是客观的真实存在,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通过多种途径尽力保存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应持的正确态度。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其意正在于表达对历史的尊重、追忆和缅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华在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余天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是中国历史的惨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通过其特定的仪式和空间建构,可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置身历史的场景,去感受历史的'真实,触摸历史的遗存。国家公祭作为一种周期性纪念,是保存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叙述的重要途径。
同时,从1931年到1945年,日军侵华在中国制造了数万起杀害中国平民的血案。如1932年9月辽宁平顶山惨案,3000余名平民遭屠杀;1943年5月湖南厂窖惨案,3万多平民遭杀戮。日军侵华实施的无差别轰炸,范围涵盖粤、豫、赣、浙、桂、闽、皖、湘、鄂、川、康、陕、甘、青、黔、滇等20余省,大量无辜生命在轰炸中惨遭不幸。国家公祭的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同时也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国家公祭保存的不仅是南京一地的城市记忆,而且是中华民族一段惨痛历史的完整记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不仅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也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一种世界记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政府大量销毁档案、文书等证据,造成还原历史真实、清算战争责任的困难。而日本社会又特别重视其作为战争“受害者”史料、证据的发掘、保存和利用,强调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灾难,由此模糊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作为战争“加害者”的认识。加上中国学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整理、学术成果、文艺作品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力度、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和判断。国家公祭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无疑有助于国际社会建构和保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是以立法形式确立的一种国家行为,它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体现。
日军侵华期间,视中华儿女生命如草芥,不论男女老幼,或开膛破肚、剖腹取心,或作细菌试验的标本,或作新兵练习刺杀的靶子,甚至举行疯狂的杀人比赛,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权利荡然无存。南京大屠杀是对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各项人权的粗暴践踏,是漠视生命、灭绝人性的野蛮行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权的捍卫,也是对死难者遗属和幸存者的精神慰藉。
南京大屠杀是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战争酿成的苦果。没有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悲剧的形成。要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唯有反对战争、远离战争,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诉求、对战争的唾弃。在国家公祭仪式上,77名南京市青少年宣读《和平宣言》,向世界发出了和平的声音。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屈辱的历史,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能坦然面对这段历史,彰显了国家富强之后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_”时期,保存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努力曾被批判为“长敌人的志气,灭人民的威风”;改革开放后,恢复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努力取得突破。1985年前后,建成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中山码头、燕子矶、草鞋峡、煤炭港、上新河、汉中门、武定门、花神庙、普德寺、清凉山、北极阁、东郊丛葬地等处,建成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1994年起,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主办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未曾间断。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举行,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还原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表达和升华。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挑战历史,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一再否定南京大屠杀铁一般的事实,力图推翻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和日本战犯的判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从国家层面宣示了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抗议和不满。“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讲话,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回应,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待日本右翼势力的基本立场和鲜明态度。
历史是教科书、营养剂,历史智慧可以启迪后人、告诉未来。1877年,在纪念1848年二月革命30周年时,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写下这样一段名言:“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火炬”的功能在于照亮现实与未来,给人启迪与智慧。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同样具有启迪后人、传递智慧的社会功能。
来自 cOocO.NeT.CN
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在于当时中日之间国力的差距。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入先进工业国家行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则未能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仍属典型的农业国家,综合国力日渐式微。“落后必然挨打”,这是南京大屠杀留给国人的惨痛教训,也是总结日军侵华历史得出的基本认识。国家公祭能告诉国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从而致力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担当历史的责任。
铭记民族的历史,感知国家的苦难,是爱国主义萌生的力量源泉。经历大灾大难的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道理也就在这里。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再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能唤起国人的觉醒,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国人的爱国力量,使国人明白个人与国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系。国家公祭是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和平是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但和平的实现与维护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能使国人重新审视和平对于国家发展、民族生存的价值,从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为了和平,我们可以不计前嫌,但不能不记前史,忘却历史的记忆;为了和平,我们应做和平使者,播撒和平的种子,但不能乞求和平,讳言历史的伤痛。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不是要延续民族仇恨,而是要在牢记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通过国家公祭这一平台,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和交流。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近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是为了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而不是激起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挑起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在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时,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注意把日本右翼势力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并寄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先后确立各自的国家级哀悼日。德国早在1995年通过法律,将1月27日确定为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馆,毎年都定期举行国家公祭。举行国家公祭悼念惨案的死难者,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有利于增进与国际社会的对话、沟通与交流,推进我国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国际潮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也是鸣谢国际友人的重要契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对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众多国际友人,如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谢意。这种感谢,既有利于塑造文明大国的形象和协调国际关系,也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
总之,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包含智慧、彰显理性的决策,国家公祭的延续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固化与传承将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四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全中国人民应永远牢记的日子。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耻辱。历史将永远铭记。
相信许多人都听到过“九一八,九一八”这首《松花江上》的歌曲。每当听到这样雄壮的歌曲,都会让我们想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都会勾起中华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画面。时隔几十年后,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更不能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当中逝去的中国同胞!
对于我们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年代的中华儿女,我们没有切身体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社会动荡、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没有经历过亲情分离、隐姓埋名的痛苦;没有经历过外来入侵、被人践踏的无奈……。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我们只是偶尔在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电视剧或者影片当中看到过,大多数人或许也就一看而过,最多被感动抹两把泪。
生在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的华夏儿女都是幸运的,因为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我们可以享受革命先烈打下的千秋基业,共享革命胜利的“果实”,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生在改革开放后的炎黄子孙都是幸福的。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一扫过去的“阴霾”,全国上下都在加油干,一项项伟大的工程不断推进,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路伸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时代在变,祖国更是在发生“剧变”。生在新时代的当代儿女更是甜蜜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日新月异,物质条件、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等都在不断改善。
现在的我们,面对过去的峥嵘岁月,仅仅能在教科书的课本里读到发人深省、警醒世人的文章;仅仅能在影视作品当中看到英雄的情节、感人的举动。我们无法体会敌人的屠刀向我们砍来时的恐惧,更不能体会敌人子弹射入我们胸膛的剧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下一代,警醒自己:珍爱生活、珍爱生命、珍爱和平!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五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屈辱的历史吧!
南京——中国着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60__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2480年历史。这__多年的历史里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可歌可泣的伟绩。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古城空前的灾难降临了。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力分南北两路夹攻南京,中_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苦战,英勇的反击侵略者。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_。暴行猖獗多达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__2万以上的妇女,掠夺文物、财产不计其数,古城南京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浓烟滚滚,断壁残垣,哀号凄惨……史称南京_。
南京_,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不免一阵沉重。为了难以忘怀的纪念,殊不知,这纪念,更是一份哀伤!一份沉痛!一份哀思!
12月13日这个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耻辱日子,想到日本鬼子丧尽天良的兽行,想到日本鬼子在我国犯下的奸淫掳掠,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实现和平、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因此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忘却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带给我们的伤害和耻辱。
然而时值南京_第__个纪念日的到来,让我却有一些难以困惑和忧愤。
二是日本政府无视我国政府的强烈_,多次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湖南常德受害妇女要求赔偿的申诉还没有满意结果;日本政府在对受害者的赔偿和台湾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做出让中国人民满意的举动,至今日本政府包括一些右翼团体不但不承认那场侵华战争,而在美化那场侵华战争,更没有承认南京_。
世界各国一直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积极努力。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曾经给我们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自日军侵华起,南京_和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直至今天依然铭心刻骨。经历这次战争惨痛,我们对和平的祈求更加热切,要求和平的呼声更加加强烈,我们更珍惜和平。时隔__年后的今天,饱受战争之苦的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借此表达对和平的祈愿,借以呼吁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珍惜和热爱。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六
国家公祭是对死难者的祭奠。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纪念战争中的死难者已成为国际惯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国家纷纷设立国家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比如: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的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_年,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85年前的12月13日,一个比今天还要冷的日子。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星期的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血腥屠杀,使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这是历屈辱的一天,这是让我们中国人心痛的日子,这是一段永远无法让中国人忘却的国耻。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种种罪行,不能忘记30万中国同胞的遍地尸骨和鲜红血浪,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与顽强抗争的历史。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是为了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是为了揭露和批判侵略者凶恶残暴的战争罪行和日本右翼势力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不轨图谋,是为了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重演,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国家统一强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少年强则国强,民族的未来,中华的伟业,重任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在于我们青少年。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用自己的行动,爱我祖国,强我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不懈努力。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七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xx周年纪念日。颇有感触。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xx周年。xx周年,我们和着血与泪,以无比悲愤、沉痛的心情祭奠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30多万冤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内心中一遍遍默念:勿忘国耻!勿忘历史教训!高唱国歌,发愤图强!
巨大的创痛令人不堪回首。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逢人便杀,见房就烧,奸淫虏掠,无恶不做,有计划地对南京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大屠城。妇女、儿童、老人概不放过,我同胞被集体枪杀和活埋19万多人,零星被杀害者仅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人!城内城外尸积如山,扬子江水血浪翻滚!人类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有谁听说过杀人比赛吗?有,绝无仅有!那就是日本侵略者!两个恶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魔就杀我200多位同胞!他们对我中华民族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9·18”开始的侵华战争,日寇恣意践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三光”政策、细菌战、奴役劳工、强征慰安妇,一个个万人坑,一片片无人区,始作俑者都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们将被永远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3000万牺牲和死难的英魂冤魂永不瞑目!永远地昭告历史!
12月13日,不是普通的日子;12月13日,是我们的国耻日!这巨大的伤痛无法平复。我们在理智上实在不愿再抚摩这伤痛,不是我们太狭隘,揪住历史旧帐不放,而是日本有人不断地朝我们的旧伤疤上捅刀子。教科书掩盖侵略历史;首相、阁僚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周边事态法及近日出台的新防卫大纲指针矛头直指我国。令人气愤的是,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铁血罪行,他们竟然赖帐,死不承认,谎说“南京大屠杀虚构”!又是出书,又是开会,群魔乱舞。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受尽屈辱和祸害的中华民族岂能容忍!我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症,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自己不争气的话,怨天尤人有何用!
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的稳。一个巍巍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民族,谁要想再欺侮我们,它首先得摸摸自己的爪子有多硬!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八
悲惨啊,30万军民惨遭日军屠杀。鲜血染红了扬子江,尸体布满了石头城。恶魔在肆意流荡,无所不至。听,受辱妇女撕心裂肺的惨叫;看,下关江面残缺不齐的尸骸……悲剧使人目不忍视,惨状使人出离的愤慨……。
人们或许会控诉鬼子的残暴,人们或许会悲悯民族的苦难,但望着那几十万束手就擒的军队,望着那一张张绝望而麻木的面孔,悲愤之余,我眼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浓黑的沉默!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九
泛泛而论,祭祀作为一种典型的仪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文明成熟,才有礼典。华夏文明发育较早,具有完备多样的礼典仪轨,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并依此创立了专门的祭祀日。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为国家活动和家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曾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典仪式现在已渐趋消亡,不再是常规性的重要活动,其规范也逐渐瓦解。这其中,有国家形态在近代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的原因,过去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复现,对祖先的崇拜也由于家庭结构向原子化演变而削弱。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其一,它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重要时刻。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军民付出的牺牲,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77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军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其三,日本近年来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
还原历史,需要一面真实折射历史的镜子。警惕历史反复,告诫历史的行径,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传递和平声音,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而无论从反法西斯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他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文档为doc格式。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
在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81年前古城南京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惨案,仍是让人不忍卒读。和平之不易,国耻勿忘,历史必须铭记!南京大屠杀带来的伤痛从未被时间抹去,人们对国家公祭日这个纪念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多么重要。国耻难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是对侵略者最好的回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铭记历史、唤醒记忆、开创未来的举措。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近代悲剧的极致,那么当历史翻开这一页,我们最终看到黑暗的离去和光明的到来。筑梦中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我们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造创新的不竭动力。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的传承。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人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每一个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中国人民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中国人民更加爱国。
“卅万冤魂招不去,百年凄雨惕重来”。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铭记南京的疼痛、南京的眼泪;每一个中国青年要不断前行、振兴祖国的动力。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2周年纪念日。颇有感触。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82周年。82周年,我们和着血与泪,以无比悲愤、沉痛的心情祭奠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30多万冤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内心中一遍遍默念:勿忘国耻!勿忘历史教训!高唱国歌,发愤图强!
巨大的创痛令人不堪回首。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逢人便杀,见房就烧,奸淫虏掠,无恶不做,有计划地对南京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大屠城。妇女、儿童、老人概不放过,我同胞被集体枪杀和活埋19万多人,零星被杀害者仅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人!城内城外尸积如山,扬子江水血浪翻滚!人类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有谁听说过杀人比赛吗?有,绝无仅有!那就是日本侵略者!两个恶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魔就杀我200多位同胞!他们对我中华民族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9·18”开始的侵华战争,日寇恣意践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三光”政策、细菌战、奴役劳工、强征慰安妇,一个个万人坑,一片片无人区,始作俑者都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们将被永远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3000万牺牲和死难的英魂冤魂永不瞑目!永远地昭告历史!
12月13日,不是普通的日子;12月13日,是我们的国耻日!这巨大的伤痛无法平复。我们在理智上实在不愿再抚摩这伤痛,不是我们太狭隘,揪住历史旧帐不放,而是日本有人不断地朝我们的旧伤疤上捅刀子。教科书掩盖侵略历史;首相、阁僚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周边事态法及近日出台的新防卫大纲指针矛头直指我国。令人气愤的是,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铁血罪行,他们竟然赖帐,死不承认,谎说“南京大屠杀虚构”!又是出书,又是开会,群魔乱舞。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受尽屈辱和祸害的中华民族岂能容忍!我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症,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自己不争气的话,怨天尤人有何用!
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的稳。一个巍巍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民族,谁要想再欺侮我们,它首先得摸摸自己的爪子有多硬!
“12·13”,国家公祭日!一场在最寒冷的时节进行的最沉痛悼念!以国之名祭奠82年前被侵略者血腥屠杀的平民死难者,是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也是对那段伤痛历史的集体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它给国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苦难记忆。30万遇难同胞,是“国之难者”,正是由于当时国家的贫弱交加,国民才会遭此大劫。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也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014年2月,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将这段灾难记忆固化,对全民族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一次全民族的集体补课,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两年多来,近2000万人次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万人坑”遗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诉说伤痛的历史铁证,让参观者感到悲痛与震惊,由此不断强化的警醒意识,是公祭日设立效应的有力体现。
南京大屠杀历史已过去近80年,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每逢12月13日临近,无数国人仍会感到阵阵刺痛,历史的伤疤难以愈合。在悼念逝者、缅怀历史的特殊时刻,国人应从灾难记忆中汲取家国情怀,以更加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重演。这也是国家公祭的要义之所在。
每念及此,必有深省。第三个国家公祭日之际,让我们一起静听凌厉的警报声、悠扬的和平大钟声,从伤痛历史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中国社会对于历史悲剧的记忆和反思日益深入,以国家公祭日为代表的相关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关注。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积极参与了今年举办的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并从中得到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国家公祭日的举办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严肃性与庄重性。在纪念活动现场,我看到三分钟的默哀令整个场面肃穆而肃静,人们的眼神凝重而深沉。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这种庄重的氛围使我进一步意识到,历史悲剧不能被轻视和忽视,我们应该以认真和负责的态度面对过去,以免再次重演历史的悲剧。
其次,国家公祭日让我意识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活动中展出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对中国的影响。例如,通过展示二战期间的战争照片和文物,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害,以及中华民族为了和平和自由而作出的艰辛努力。这种历史教育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还能够引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对于和平的珍视。
第三,国家公祭日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与一些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相似之处。例如,在二战期间,种族歧视、军国主义等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让我意识到,只有深入思考和反思过去的错误,我们才能更好地改变现实,避免历史的重演。
第四,国家公祭日让我意识到个体行动的重要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密切相关。通过参与国家公祭日的纪念活动,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和平和正义努力。无论是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捐款支持活动,还是通过传播历史知识和警示大家关注当前社会问题,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进步和和谐作出贡献。我深刻体会到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变者,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在历史长河中发出闪光。
最后,国家公祭日让我体会到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历史悲剧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社会的不和谐和不公平。通过国家公祭日及相关活动的举办,我们传递了对历史的警醒,呼吁社会各方共同维护和谐与和平。只有在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才能真正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人民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全。这样的体会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每个人的行动都走向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综上所述,国家公祭日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和现实、反思个体行动和呼唤和谐社会的平台。通过参与纪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严肃性与庄重性,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个体行动的重要性,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这些体会将成为我日后行动的指南,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和平,为社会进步尽一份力量。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二
又到一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上,这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国家以立法形式将这个日子确定为国家层面的纪念日,集中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心声。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82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所有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值得我们永远悼念。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公祭日,让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纪念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为的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为了警醒全世界人民时刻共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翘舌抵赖而消失。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意志。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铭记历史,越不能忘记我们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越不能忘记无数英烈先辈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牺牲。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13亿人民就必定能完成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三
1937年,侵华日军攻破南京前夕,20多位留守南京的正义外籍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为界,在战火中的南京市中心设下一片“安全区”,先后庇护了25万多名南京难民,使他们免遭杀戮。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为了纪念这段“无国界”人道主义感情,从20xx年起,纪念馆在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前夕,都会组织国际和平徒步活动,“边走边看,重温历史,感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当天的徒步线路全长8.2公里,环绕当年的“南京安全区”边界: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出发,途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宁海路5号、宁海中学最终回到南京师范大学。
只是,随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年事已高,在徒步的队伍中,越来越少的“老面孔”令人黯然。不过,尽管已年过九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今年仍坚持参加了徒步活动。在儿孙的搀扶下,老人颤抖着为魏特琳女士雕像系上围巾,“魏特琳小姐,我又来看您了!”
魏特琳是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名美籍教师,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不顾个人安危,放弃离开南京的宝贵机会,在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
当时年仅10岁的葛道荣和两个弟妹,就是在魏特琳等国际友人的保护下,躲过屠戮的幸存者。尽管过去八十多年,葛道荣对这段恩情依然刻骨铭心,“魏特琳小姐给我们的是‘涌泉之恩’,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是‘滴水’相报。”
在今年的徒步队伍中,也有更多年轻人和外国友人的加入。
19岁的奥地利高中毕业生linusmayerhofer,是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一名国际志愿者,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告诉记者,“从今年八月份来到南京,通过志愿者工作,对南京大屠杀也有了一些了解。但以实地探访来感受这段历史我觉得更有意义。”
“在今日的世界,和平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通过了解历史,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平的内在含义。”正在南京大学任客座教授的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学系burckhardduecker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各国年轻人愿意‘接近’历史,这是一件好事。”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四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庄严而又庄重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怀着凝重的心情,共同缅怀过去的历史,铭记伟大的牺牲,反思人类的责任和使命。近日,我参与了一次国家公祭日的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了日子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国家公祭日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带给我一种肃穆的氛围。当我走进纪念馆,看到烈士牺牲的照片和壮丽的景象时,我不禁感叹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无私奉献。整个场馆内弥漫着庄严而庄重的气氛,人们都默默地凝视着照片,仿佛在思考着历史带给我们的血泪与教训。这种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生活,面对困难时更加勇敢和坚强。
其次,国家公祭日活动给我带来了思考人类责任和使命的机会。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烈士的事迹和殉国的情景。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投身于危险和困苦之中,最终为我们赢得了和平和幸福。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肩负起属于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宝贵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当下的生活。在纪念馆的墙上,我看到了很多烈士家属与亲人的合影,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亲人,却依然坚强地生活下去。这一切让我思考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我们身边的人也许在下一秒就会离开我们。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心对待每一个人。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此外,通过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伤痛和和解的意义。历史是残酷的,带给我们无数的伤痛和痛苦。但是,正是通过对历史的正视,通过向烈士的敬仰,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和解与发展。只有通过面对历史的真相,承认历史的错误,我们才能走出过去的阴影,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是对历史的一种正视和反思,是向和解的努力和愿望。
最后,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共同的记忆和坚守,我们才能真正铭记历史,奉献现实。国家公祭日是一个让人反思人性的特殊日子,是一个宣誓继续前行的里程碑。作为每一个公民,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永远不忘先烈们的牺牲和付出。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努力奋斗。
总之,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体会。这一天是我们纪念先烈的日子,也是思考人生和社会责任的日子。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的伤痛和和解的意义,更珍惜身边的人和当下的生活。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让我们铭记这一天,珍惜当下,为了伟大的梦想努力前行。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五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4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4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六
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队闯进南京时,城内的军人们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可这些都无济于事,日本军队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了人墙,把军人们踏在脚底。大肆的闯进南京。
正如电影里所说“中国不会亡!”是的,中国没有灭亡,但祖国现在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英雄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平,他们何尝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过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这样的生活。为了祖国他们必须要上阵杀敌。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经过沉淀的历史符号。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他们理应得到尊崇,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需要仪式,也需要载体。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日等纪念日的设立,就搭建了这样的载体,以一个国家的名义缅怀遇难人民,致敬烈士英雄,让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英烈永远受到后来者的缅怀和敬仰。每一个纪念日的背后,都是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光辉历史,挺立在民族身躯里的不屈脊梁,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源源动力。每一个纪念日的到来,都是一次圣洁的悼念,一次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国民意志的`激励。设立纪念日,并不意味着仅仅把纪念局限在某一天,而是为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却纪念,就像春节团聚、清明祭祖一样,一代代人的传承,积淀下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接续使命。铭记英烈,同样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日犹如一座丰碑,树立在每一个人心中,时刻不忘今日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纪念日也是一座灯塔,照亮前方的道路,提醒人们唯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是对英烈精神的弘扬,对英烈遗志的继承,对英烈遗愿的反馈。
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体会篇十八
清晨,寒风凛凛,国旗护卫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今天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大早,朋友圈、微博便被各类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消息刷屏。然而,不同于平时看到双十一商家刷屏信息、明星犯罪刷屏信息,在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我会不厌其烦的每一篇都点开仔细阅读。每一次看到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文字,我的内心都会剧烈波动,似乎悲痛的历史就在眼前。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追思和呼唤,追思逝者,呼唤和平。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一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幸存者逝世,照片墙的灯变会熄灭。今年,有了些许不同,因为这一年,有太多的幸存者离开了我们,活着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在时间的长河中努力挣扎、抢救,让这一段悲痛的历史被国人所牢记,被国际所认可,希望能够得到给予中华民族如此惨烈灾难的国家的道歉、忏悔和追思。然而时间,并不会为我们的心愿而停留,哪怕只是那一秒。
幸存者葛道荣说过一句话:虽然这里的灯都会熄灭,但记忆不会熄灭;幸存者们不会被忘却,真相更不会被忘却。
那一天,一定会悲壮的到来,但他们永远会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记忆不会被抹去,历史不会被遗忘,真相不会被掩盖。牢记历史,牢记灾难,是为了明天的崛起、强大和坚韧;是为了昨天的灾难不会重新出现在明天的时间长河中;是为了让逝者安息,让生者追忆。
今天,南京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全国人民为死难者默哀追思。相信在今后的每一天,每一位国人都会记住这场灾难,牢记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