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专业21篇)
总结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并改正过去的错误。如何避免拖延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和改进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技巧的案例和解析,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一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谓优秀的学生在于优秀的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由正及反的思考问题。如这样一道题计算:9+99+999+9999,若按常规方法从左到右次相加,运算量一定很大。如果变通一下:即(10-1)+(100-1)+(1000-1)+(10000-1),各数以万计分别添上后,再减4。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的力量,一道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比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老师要学生练习10个百分号,话音刚落,学生认真书写起来,大家还没有写完,叫停笔。老师要学生用百分数知识汇报完成情况,学生的回答精彩极限了。生答:1、写了6个,完成任务的60%;2、任务的30%没有完成;3、如果我少写一个,就刚完成任务的一半,即50%;4、我没完成的占已完成了25%.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而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则可充分发挥想象。
四、开放题的练习巩固。
如:每行种5棵树苗,种4行,可以怎么排?哪种排法用到的树苗最少?这题培养盲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把学生从机械练习转化为探索创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从内容、深度、广度、难度等来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既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优化,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再者,我想任何一个有些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感受的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的变化性。当下小学生,我认为更加开朗与灵活,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也非常懂礼貌,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但是,反过来讲,现代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的家庭教育并不科学,对孩子从小溺爱,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的状况也相对来讲比较常见。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发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滞不前,那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聪明劲儿,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激发式、鼓励式的有效引导方式,而不是主导式、批判式的强行灌输式教育。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者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理解,或者最先解题”之类的话语。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动脑、享受动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我也绝对相信我们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得潜能和优点。
二、尽量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材的朗读者加上翻译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或许可以说成是教师对教学的主观认知或者“一厢情愿”下的方式。教师如果基于自身的理解和站位来对教材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讲并不到位。反而,这样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强力灌输过程。有些知识和道理,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比如,通过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交谈和说话”,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切身体会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讲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短片来进行。另外,我认为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图形的时候,研究它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者通过购买的一些教具来对比研究。
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施力推动教学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存在很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完全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比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我们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校园之中来进行教学。校园景象中包涵许多关于代数与几何的实际教学材料,这样通过充满情趣的切身观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放松,又可以有效地学习。总之,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重提高教学成绩,以满足小学教育需要。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不但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全面创新,还要立足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创新,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在整体教学效果上有所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三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四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1][2]。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五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一种现代认识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概念、规则、命题以及问题等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转化为主题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详细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依靠自身对旧知识和原有经验的积累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但打开了他们思维的线索,同时把他们的智力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促成其完成更新的知识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既有探索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使新内容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设计并使其经过努力才能达到。
二、深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问题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始终基于对教师的模仿而不能超越,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是不足,实际应用能力远远低于解决常规数学问题的能力,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应从数学问题的提出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唤起创新意识与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节好的课是在提出问题中开始,又在提出问题中结束的,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培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应根据他们的认识特点、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不应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起共鸣,并让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问题的特征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且通过思考能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指导或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合作的基本上独立完成。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景,应注意几方面的原则:坚持问题情景与知识内涵的相关性;坚持情景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坚持问题情景的直观启发性;坚持问题情景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中的实例来设景;通过数学故事、趣题来说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冲突,揭示矛盾本质来设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组合点”来设景。体验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激发。只有当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当中,才能培养和提高其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第一,改变上课方式,使课堂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可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正确或不足。首先,教师要尊重、理解、爱护每一名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真正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风气。其次,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错误或不足的地方不要进行批评或责备,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在进一步补充。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一方面也在学生中形成敢于回答问题的风气。课堂开放的目的在于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倡导标新立异。教学观念的创新,意味着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审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表现为认知奇特、策略方法新颖、思维品质深刻。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强弱之分,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具有共性的一般过程,又要不断挖掘游离于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火花”,设法引导他们敢于突破常规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改进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动机既有内在的需要,又有外界不断的促进及强化,如此才能凸现出清晰的动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学习。以往的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与解题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方式行为及能力的评价等。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努力实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方式。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其评价应以激励为主,突出对标新立异的表扬。但对于错误的思维方式也不要一味追捧,而应通过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同时,对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应大力表扬及肯定,明确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勇于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六
1.1小学数学教育照本宣科缺失人文关怀:在传统的教育中,小学数学其教学内容多为数学计算,而数学教育工作通常为照本宣科,在进行知识灌输后,运用较为繁琐的数学思维以及相关数学理念进行解析,这种教育方式显得教育乏味,使得学生失去对数学教育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目的,其主要为了各项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立体思维等打下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多为基础学习,如传统数字计算等,亦或于乘法口诀学习等,这些教育内容自身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失一定的人文关怀,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教师态度强硬等现象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知识学习,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生学习兴趣。
1.2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育传统难以有效开发课堂潜能:近些年国家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新课改教育进程,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进行改革,贯彻落实新课改教育思维,并相应取得立良好成绩。但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新课程改革难以推进,在教育中,仍然采取传统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有效利用课堂潜能,对课堂教学仍然采取传统教育方式,因此导致课堂教学资源浪费。
1.3小学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目标,而省略与学生沟通环节,并直接进行下节知识的讲解。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常则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成绩呈现良好时,教师即认定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一方面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扩展,一方面学生长期处于考试状态下,学习压力较大,一旦成绩落后,学生自信心受到挫折,长期以往将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1将人文理念纳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实际上,小学数学教育更应该与“育人”相结合,所谓教书育人,即在获得知识学习后,逐渐剖析知识所带来的思想人文观念,并通过知识以及思想改变传统思维。但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工作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使得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定性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建立师生关系之前,应建立朋友关系,真正的关心与关爱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学生回答不上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尽量运用语言技巧缓解课堂教学感概氛围,杜绝传统课堂沉闷的教学气氛,教师可在知识讲解前,与学生进行沟通。实际上,一堂好的课程,是从课前导入开始的,课前导入一方面可告知学生已经上课,收住学生玩耍的心态,另一方面缓解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进入学习状态。
2.2有效开发课堂潜能开创自主式合作式教学模式:学校教育方式多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都可称为教师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因此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积极进行课堂潜能开发,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选取几名优秀生,并运用优秀生带动后进生的方式建立小组式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完基础知识后,为学生提出本节课知识相关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哪组得出答案后,可选派一人至讲台上为大家讲解,教师相应对学生以及小组表现评分,给予奖励,且每组选派人员采用小组轮流方式上台讲解,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与表现机会。
2.3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育中逐渐引导学生学习: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仍然处于发散状态,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理解,通常处于懵懂状态,各种思维方式未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因此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应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开创多形式化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生状态,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对于数学优秀生亦或者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培养其创新思维,鼓励参加奥数等比赛。此外教师教育应针对所有学生,在讲解完基本知识后,补充学生数学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提前接受新学生知识。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师可在讲解完乘法口诀知识后,可为学生补充其他年级数学知识扩展学生知识学习范围,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出处 cOOcO.NeT.cN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数学学科则为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科,在学生小学阶段,打下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开创学生理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本文认为小学数学应当抓住新课改教学进行,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中渗透出人文理念,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以便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作者:王晓波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七
(江苏省涟水县保滩中心小学)。
摘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的教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改革。数学是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环境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小学生数学开放式思想的形成,注重对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随着小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不断更新,新的小学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发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开放的教学环境与开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放松地来学习,提升全面智力发展。
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授,但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就不能仅将课堂局限于教师或者实验室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学习走出课堂,教室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同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知识的大讲堂。社会这个大讲堂将基础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但是,社会的复杂性较强,教师一定要有机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不要厚此薄彼。开放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下面两种方式:
1.开放式的内部教学环境。
在进行课堂内部活动教学任务时,教师要根据此次数学活动教学的教学特征,合理地安排教室内部的环境,灵活运用教室内部的资源,比如可以将课桌按照活动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摆放,可以摆成圆弧形、马蹄形等形状,改变以往固定死板的教学活动形式,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气氛得到放松,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符合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意义。
2.开放式的外部教学环境。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学习场所,我们不得忽略它的优势,但是在此我们也不能够将其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教学环境,教师在此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合理地安排学生走出教室,找到更加适合本次课堂内容特征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安排在校园内部的操场上,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学生之间的气氛,更加贴近自然,()同样还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成功,活动教学成果更加见效。
二、开放式教学内容。
过去,教材一直都是教师与学生的重要连接纽带,是老师传授学生的重要理论工具,在当今我们明白,教材已经不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唯一课程资源。在此我们要结合实际以及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面更加广泛,使学生能够将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在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将数学知识融入平常的生活中,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有更大的兴趣。将数学融入生活其实很简单,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小学生回家对家里的物品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调查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参与其中,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教学原则的制定。
小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的殿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教师应该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开放式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应该遵循开放式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原则,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由地学习、自主地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是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2)遵循开放式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死板地遵循课本,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一方面对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3)遵循开放式教学中的过程性原则,教学成果测定时,最终的成绩当然是一项很重要的测评方面,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重视结果,忽视了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就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4)遵循开放式教学中的合作性原则,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局限于学生在期末的一份答卷,这种评价方式是可以对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测验,但是也存在着缺陷,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小学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主体,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够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多加夸奖,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自信心树立,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优秀的学生会更加优秀,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能有自信加倍努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成绩在日积月累中也能不断地提高。
总之,在进行开放式的数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对开放式教学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小学生又有其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梦青。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与儿童合作能力发展。陕西教育,2011(06)。
[2]王婷婷。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探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3)。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八
回想过去的教学工作,不得不使我想起多年的教学生活片段,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创新教学的情景,我觉得创新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表演,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交流讨论数学,主动探索带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动脑、动手、动眼,自主探索数学奥妙。
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前,可让学生亲自做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等学具模型,教学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拉一拉等。这样的教学效率很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拓展他们的思维,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例如,“把一根木料锯成4节,锯一次所用的时间是1分钟,(每次所用的时间相同)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提示解答数学问题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茅塞顿开,已经做正确了,而有的同学急需知道解题方法,还有少数同学没完成。在这种状况下,我并没有及时评讲此题的解法,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条拿出来,让几名差生轮流上台锯一锯,让差生说一说锯一次所用的时间,锯4节所锯的次数,锯4节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几名差生都能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很轻松地说出了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接下来,在这个题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出有价值的题,出有开拓性的题,出有趣味的题。其中李明松同学出的题为:“把一个铁环锯成4节,锯1次所用时间是3分钟,(每次锯的时间相同)锯4节共用多少分钟?锯1次所用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当时我在全班特别表扬了他,其他同学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我迅速让同学们做做此题,结果答案都不一样。很多同学急于想知道答案,我让他们把此题抄下来回家认真想想。教师可作出提示:回家亲手用一根绳子结成环形,再把环形剪成4节来分析。第二天,很多同学告诉我,那题简单。我让他们把分析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分析思路完全正确,心里十分高兴。我又在班上鼓励大家要向李明松同学学习,勤于动脑,善于出题,出有意义的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让学生表演,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九
在时代的发展下,数学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应用渗透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价格计算需要数学,电量计算需要数学,火箭和太空飞船的制作需要数学数学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社会各界对于高素质数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埋下伏笔。创设情境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的单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单调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一些有趣积极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活跃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图形的时候,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玩具和模型,在课堂上把这些东西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基本的形状,要求学生对这些玩具和模具进行图形分类,玩具和模具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分类的过程中。这些有趣的玩具是学生喜欢的东西,他们除了会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外,也会去关注其他同学的玩具形状,从而增强他们的图形认知能力,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增加了转动脑筋的次数,提高了自身思维的活跃度,帮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培养自己的数学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施民主教学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往往见仁见智,利用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然后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通过聆听别的同学的不同想法,能够帮助自己拓宽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例如某工厂生产了300个产品,5天卖了20%,那么还需要几天才能把产品全部卖完?学生一般的思路是直接计算:300÷(300×20%÷5)-5。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人有没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来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去勇敢地回答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运转,有的学生就会想到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先设还需要x天才能把产品全部卖完,然后建立方程:,这样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智尚未成熟,思考过程可能进行缓慢,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教师本身的引导性作用,用一些微妙的语言来暗示学生应该往哪个方向进行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论,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数学练习题的运算,学生在机械重复的做题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消磨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热情,造成他们思维活跃度的降低,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习题的练习,不在于对学生强化原有的解题方法,习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论,用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频率,从而帮助他们培养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圆形的性质的时候,可以把圆形和自行车的车轮联系起来:自行车的车轮形状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者是正方形的呢?从中又说明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性质差异呢?通过知识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观点,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不合乎常理或者不合乎自己的价值理论就快速地否决学生,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自由思想的火花延续下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更好地激起思想的火花,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的数学教学氛围中感受思考的魅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方法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17):55.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
一、引言。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9):180.。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一
来到__学院两年了,一直想着有机会去感受陕北的红色文化,这次以“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终于使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此次为期一周的红色之旅既让我领悟了革命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又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对党的无私奉献。
暑期社会服务团共有26位师生,分为五个小组,我所在的是第五小组,指导老师是__学院校友办的王__老师。本次“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实践活动我们主要考察和学习了延安、清涧、绥德、佳县等地的红色革命旧址,活动形式主要分为参观纪念馆或革命旧址、拍摄照片和收集资料、慰问和走访老党员、开展校友座谈会等,活动中看到的那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都在向我们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怀,更明确了自己的信仰。
在重走转战路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转战陕北时的坎坷和艰辛,也看到了陕北人民,尤其是榆林人民在转战时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毛主席转战陕北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持久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人,这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清涧历史革命纪念馆年过七旬的黄光金老人。
清涧历史革命纪念馆曾名为清涧革命烈士陵园,这位古稀老人在这里守陵。通过与老人谈话我们得知他年轻时毕业于延安农校,后来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土地”的号召回农村锻炼,而且在生产队当了十几年干部,之后在乡镇上班,他的晚年在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就来到清涧革命烈士陵园,成了烈士陵园唯一的守陵人,而且一守就是17年,他还为陵园写了副对联:“满园翠柏守忠魂、遍地春风悼英烈”。
当说起毛主席的时候,老人的眼眶里多了几丝亮光,他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了毛主席在清涧的生活、战斗的情境和对他的深刻影响,并说他永远不能忘记是党和毛主席把我们穷苦人从火坑里解救出来,所以他选择了在这里度过自己的晚年,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下,我们知道革命先辈是最光荣的,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坚持每天为烈士打扫陵墓,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革命前辈的瞻仰,更是在启迪我们这些后来人。最后,老爷爷还说他一辈子心中从没忘记过党和毛主席,因为这个信仰他甘愿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在这里。他还期望我们这些后来人以及更多的年青人不要虚度年华、半途而废,要弘扬革命烈士死而忘我、自力更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为学生一定要铭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中国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老爷爷也不例外。黄光金老人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现在的梦想就是在烈士陵园这片小天地里发挥自己的余热,退休之后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想将自己的晚年献给长眠于地下的先烈英灵。虽然一把年纪,可是老爷爷非常关注时事新闻,关注中国的每一步发展。他对我们说,“如果人人都能懂得我们的革命来之不易,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强大、复兴起来,就像__说的,‘我们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就会实现’但有些人就安于现状,认为该怎样就怎样,那他的梦想就是空想。”并告诫我们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
听完老人的一席话,我突然意识到当代青年人的理想目标是那么模糊不清,随着近几年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增多,信仰教育的缺失俨然成为热门话题。党内的“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危害着社会主义机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思想领域构成了一定的冲击,有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实践证明加强思想教育迫在眉睫,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很多青年大学生从没有考虑过什么是信仰,也很少有人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人生信仰,更谈不上正确、科学的信仰。在生活安逸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都习惯于安于现状、坐享其成,只图索取、不求奉献,宁愿做个“啃老族”也不愿确立理想目标,奋发上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可却不知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要想过上有理想的生活就必须生活得有理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先家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学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理想目标,父母就该言传身教、树立好的榜样。其次,老师和学校与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信息的涌入,在我们当代大学生来不及分清这些信息是好是坏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存有好奇心可能导致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方向。这时,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教育,更多教给学生在处处潜规则的社会中该如何谋生,到底该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当然,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范跑跑”到“女神判”再到马加爵,我们身边负面的社会现象逐年增多,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敲响警钟。许多大学生终日虚度光阴、灯红酒绿,还口口声声说珍惜生活,做一个有理想的人,这些心灵的荒漠让人感觉更加苍凉!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老一辈革命家和前辈们热情饱满、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漫长的白色恐怖年代里,在硝烟弥漫的火光战场,为了解放全国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他们冲在战场的前线、为了革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踩着战友的尸体,他们前赴后继,为理想而冲锋陷阵。
此时此刻,想到那些大学生拿着父母的钱花天酒地、想到他们终日碌碌无为、想到他们沉醉于游戏网吧,我更多的是为他们感到羞愧。毛主席说过:“这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到底还是你们的”,如果我们一直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乱飞乱撞,那再多的理想也只是空想。党旗是成千上万烈士的献血染成的,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团结在以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砥柱,抵达光明的彼岸。现在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时候,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我们前进的灯塔和不竭的力量之源。
这次“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实践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对信仰的坚定和持之以恒,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他们的正能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决心努力学习,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经常重温昔日的革命精神,警醒自己不断去提高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十八大制定的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二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茶亭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2、课程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1、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3、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四、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叶清华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科组长、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五、教学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三
带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进行全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意义。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观察世界、归纳经验、总结事实,学会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分析未知的问题。
2.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在学生对课本上的数学问题理解、分析透彻后,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创新方式,使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一些未知的、较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发挥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数学智力等。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创新方式的教授数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帮助塑造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发展和完善自我意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在一个适合发展的阶段,全面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发展,同时还可以创造性的培养、塑造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初中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现象十分普遍,初中数学教学也没能避免,某些教师似乎也已经习惯于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首先便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创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思想,从而有方向、有计划地培养初中学生创新型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要加快初中数学老师创新理念的转变,也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关系,培养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的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需要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更好地“学”。教师不能够替代学生进行思考,而应该设计更贴近学生的课程,通过正确有效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当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组进行交流和反思,从而有效地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使所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1.创新问题情境设置。
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和探讨问题的兴趣,从而加强灵活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散思维,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们在仔细观察后提出类似的例子,从而了解具有这种结构的例子有无限个。教和学、师与生是辩证的统一,应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对数学思维过程应认真对待,因为教师在教学这个辩证统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问题设置是教学过程的开始,这一过程务必需要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
创新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可采取的方式有创新课堂问题的提出方式,如趣味数学题提出、歌曲提出等,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法,改革以往应试教育经常采取的“一刀切”方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3.创新课堂教学组织。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如向小组合作转变等。像从前教师“填鸭式”的机械教育方法,形式太过单调,学生兴趣不足,没办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该种原因,教师可根据对学生自身情况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组,选出组长,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第二,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实践活动,将创新教学扩展至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被定位为必修课程。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综合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创新教学成果评价。
数学的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当中,但又超出与数学知识的本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很有可能会出现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此时恰当的教学成果检验方法,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学成果的检验,初中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即仅凭借考试分数来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等的评价。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性和数学思维来进行积极的引导,设置出更利于考察学生思考问题方式和思维创造能力的题目,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以及创新力。其次,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这一能力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的意识,实际上就还是利用已有的能力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创造的实践过程。
六、小结。
学生的思维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教学大纲里的规定。初中学生的数学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也来自于数学学习过程把握的差异。但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采取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为此,我们梅堰中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始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有专职分管校长,有教务处主任具体落实,下面就学校这方面的工作作一汇报:
一、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学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2人,兼职1人,学校现有学生机房二个,10m校园网,信息技术教育基本设施到位,信息技术教育也有序的进行。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教师和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开一节网络教学课,着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2、建立实用、丰富的校级资源库。
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网上查询资料,但有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去寻找需要的素材,教学时效颇低,同学科组也可通过素材库的建立达到资源共享。目前几个学科组的题库建设及备课的教案库已初见雏形,学校还将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等。
3、探索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在网络上大量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丰富的信息,因而比较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学习,网络教学时,让学生浏览,在此过程中,有价值的东西,下载到自己的条件夹内,遇到问题,通过网络求助、讨论,学生至少掌握了一条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兴趣小组活动项目化。
往年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任务,因此活动内容比较零乱。在为了加强兴趣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学校也以“项目学习”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基本项目有:课件制作,电子报刊制作及网页制作。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问题和学校实际,贯彻落实。
1、课时安排作调整。
按照初一年级的课时计划,每周一节研究性学习课。但大都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因此,零碎的课时安排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此学校对课时的安排作调整,把每周一节课集中安排一学期中的两天时间,在作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后,集中二天进行活动,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有成效。
2、人员安排抓“两全”
在初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中,学校主要抓好“两全”即全体学生参与,全体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因此做到学生人人参与。教师的参与不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一定要教师来教,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索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和学习方式。
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化。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确实,我们有的组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得到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认识水平内,也很正常,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自主参与。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和吴江市教育局《关于在我市小学、初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综合实践的实验工作。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的生活以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二)、基本目标。
1、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2、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证实的方法。
4、获得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干。
(三)、实施措施。
1、成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导小组。
组长:周惠良(副校长)。
副组长:沈明荣(德育处主任)。
孙向红(德育处副主任兼团总支书记)。
金兴发(德育处干事)。
沈伟明(德育处干事)。
组员:各班班主任老师。
2、实践活动的安排。
根据活动内容可按星期、按月进行,可以分散进行、可以合并进行。
3、实践活动的基地。
敬老院、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4、实践活动的管理措施。
(1)师资配备。按照要求,班主任作为活动召集人,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全体教师“配合指导,协同教学”。(2)项目责任书。考虑到学生活动小组的数量,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必须参与小组的活动。(3)奖励。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并予以相应的奖励。(4)学习。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需协调解决的有关事宜等。(5)学生安全保障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安全保障是实施实践活动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开放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学生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注意学生校外活动中安全问题,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校外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经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作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事故。第二,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第三,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方式来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的意识。
3、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确保学生在开展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我校与科技教育相整合,以项目学习为切入口,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优势。
1、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劳技课中积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实效大有裨益。如笔者在教授电子电工课的焊接技术一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原来学生原本看不大清楚的教师示范,变为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和连续播放的电影及简单的操作步骤,在银幕上滚动播出。这样学生看得清楚,不会时可以再看一遍。学生很快掌握了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腾出时间来个别辅导。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劳技课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工具。用教学媒体等构成环境来改变教学,在人与媒体的互动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的福音。
2、创设灵活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以初一工艺课为例,按照工艺教学的要求是利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制作工艺品。课程安排很好,制作也很精美。比如用易拉罐制作小凳子、狮子,用可乐瓶制作花篮、果铲等。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热情不高,许多同学敷衍了事,作品质量可想而知,通过与同学谈心、调研,笔者发现教材内容的陈旧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学生比较偏爱于有点“水平”的内容。在制作中同时让他们探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他们有所创新,以制作飞机模型为例,不仅引导他们如何去做,还让他们探索如何让飞机模型飞得好。(平稳且滞空时间长)于是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实验、问老师等多种途径各显神通去探求。在探求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劳技和科技的结合点,学到了一些飞行原理,有些学生还写出了一定水平的科技小论文。在以后的几年中我校参加大市级航模比赛和江苏省科技发明创新大赛中屡屡获奖与此举不无关系。
(2)在劳技课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科技信息。根据劳技课的特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而且要具有掌握科技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此笔者在课上实行“一分种科技信息”活动。利用劳技课前少量时间请同学们发言,谈最新科技信息,这项活动受到学生的重视。还以飞机模型制作为例,因为有这样一个专题,所以课后同学们格外关注这方面的科技信息,上课时每个同学都要求让他发言,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同学们谈到了世界武器大国最先进的飞机,使全体同学了解了兵器世界的科技动态。初二的一位同学对垂直起降飞机情有独钟,为此他收集了十几页的有关垂直起降飞机的资料,并写了一篇详细介绍这种飞机发展史和性能等的文章,我请他利用活动课时间在班上作了专题讲座,受到全体学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关心科技信息的习惯,提高了综合素质。
3、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形成。在以高质量的技术教育著称的德国,项目课程被推崇为技术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解决跨专业问题的教学活动形式。我们在劳技教学中引入“项目引导”教学模式,通过“做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相关知识、发展相应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自己设计项目产品、制定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问题、试验、实践或制作,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进行评价等。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完全体现了科学探索的模式,促进了学生手、脑、心协调全面发展。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科学领域,如技术史、技术原理、技术标准、产品和原料、信息、产品形象和设计、信息交流技术、社会分工、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生通过“做项目”不仅仅是为完成一个作品而操作,更广泛、深刻的是接触到各种信息,促使学生切切实实地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性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一位同学在学期小结中写道“……通过项目活动,我们不但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认为在劳技教学中,“项目引导”教学模式是体现现代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劳技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劳技教学在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方面的优势,以强化劳技教育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创新,闯出新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五
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育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助推器,当然在深受重视的教育行业必然对也是非常推举创新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新精神也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有效的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一)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仍采用陈旧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有效的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自然无法提升。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有效途径去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课堂气氛较沉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调查,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学生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数学题所占据,没有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基本上没有玩耍的时间,课堂的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经常性的开小差,数学活动方式单一,创新性不够,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
(一)将课堂交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育课堂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思维,或是思维被局限于教师所呈现的框里,无法有效的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章节时,在碰到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这道题要怎么算,一下子就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道题面积的算法,等待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这道题时哪些点没有考虑清楚,教师在对学生做的题目进行点评后,再系统的给学生讲解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开发学生大脑。
小学数学是一门包含算数、图像认识、单位认识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开始的任务是对一些知识进行认识,但是随着对课文认识内容的加强及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是认识数字,但是慢慢的学生就要学会算数的运算,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投身于实践中,学生才能有效的发挥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小数除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多出一些类似的题目,或是通过小数除法的学习延伸出其它数学知识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计算,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探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的进行大脑思考,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总之,活动教学和创新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综合这两种教学方式,将其更好的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六
摘要: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动学习创造思维想象。
现在社会人才的成长主要决定因素,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应该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来评判,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功是20%的智商加80%的创造力,由此可知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几点本人的浅见:。
一、着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变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抓住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时引入学具。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启迪创造思维。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足学生时间去发现和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分数应用题“妹妹比哥哥矮1/6,妹妹是哥哥身高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妹妹比哥哥矮1/6,哥哥比妹妹高1/5,妹妹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妹妹的6/5倍,妹妹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创新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固定是5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我总是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实施创新教育,我相信,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大胆改革,大胆实验,认真总结,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创新,造就一个又一个的创新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七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掌握知识应该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手脑并用,视觉、触觉、嗅觉结合。要想让小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概念,只有直观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他们身上还具有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所以,我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特别注意他们手、脑、口并用。比如,在教学加法时,我会拿出粉笔、火柴棒、黑板擦这些实物,问同学们“一支粉笔放在盒子里了,如果我再放进去一支,大家一起看看盒子里有几支粉笔呢?之前我们一个手指数一个数,那么现在该伸出几个手指了呢?小学数学注重的是数学基础和实用性,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鉴于这一点,我也会采用实际情景设定问题,如分给学生纸板,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剪裁三角形,让学生们一起开动脑筋思考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了数学逻辑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智力基础,同学们不仅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了,还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调动出来,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为学生成功创造条件。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创造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最后,展示成功,为学生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图画、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4.建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应注意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是过多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高质量的引导。我认为,如果教师引导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就不能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有所区别的,人类的认识是直接曲折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是以间接掌握知识为主。所以,小学生的向师性十分强,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寸步难行。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高效率地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数学。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活力,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维持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又让他们对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鼓励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规律。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4.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单向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对学习的帮助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家长辅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课下,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家长,所以家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影响。现在,我们与家长建立一定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联系,及时通知了教学进度,让家长在生活中引领学生进行实质的数学练习也是很必须的。比如,一年级时,我会做到给家长联系好我们认数到多少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在帮家人买东西的时候使用。再有,就是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的数学作业,如做三角形模型。这样,家长也可以从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也及时反馈给我,这样形成的双向互动,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培养,可以在生活和课堂上双方面进行。
作者:杨祖兵工作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三铺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八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趣味性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趣味性的数学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地探究和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他们的数学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大胆探索,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探究、分析,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他们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大胆探索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点内容给他们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掌握探究内容。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学校教育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直观的图片和动态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有效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究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效果,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中;在进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知识只是生搬硬套,不能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运用有效的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高探究的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和体验知识,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在体验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内,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把实际问题和数学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用心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中获得发展,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在积极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归纳和总结数学知识,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学科,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取得实效。
作者:赵明霞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十九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单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实践证明,科学家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趋势下产生的,比如牛顿就是看到苹果落到产生了好奇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前提,有了好奇心,才有探究结论的欲望。比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内容的时候,课前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制作凸多边形,在课上让学生把每一个内角的度数都量出来,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只要你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是几条边以及这个多边形(n-1)个内角是多少度,老师就能马上能猜出剩下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你们想考考老师吗?”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新颖,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的难度要适宜,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论,进而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利用学生善于表现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如果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断遭遇失败,那么其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所以,要让学生有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题,选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演示,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下可以鼓励他们找一些有难度的题去练习,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多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巧,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比如“真好”“你真棒”“你的想法独特、到位”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和获取知识,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好途径,因为只有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有效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靠记忆和被动接受来完成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观察、大胆实验和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步骤,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以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并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以其生动的动画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信息经过集成处理传递给学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多媒体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对于数学和学习很重要,学生一定要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华。创新的前提是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功的数学课堂是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而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只要让学生验证真理,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而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基本上都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有回答的权利,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际上,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放置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树立质疑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好奇心理,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向权威挑战。
七、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敢于创新,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让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当作一个金矿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吧。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二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下面就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特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创新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去想象和联想应该想的`东西,他们的活跃思维才能得以施展。素质条件的教学就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进入到创新的优势环境学习中,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敢于想象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他们只是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记忆,他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未被书本上知识的规律。这就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的环境创设,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导语营造一堂课的教学气氛。比如,我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的时候,我把20个不同颜色的篮球按照红、粉、绿的不同颜色编成号码。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序号来考老师,老师就会轻松地说出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一表演,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对这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就非常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步入了创新的参与中来。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要把各种问题的思考都要引导学生来完成。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1.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传统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地做着老师讲的课堂知识,他们丝毫没有想入非非的问题,认为老师是唯一的主宰者,没有可疑问的问题,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的,是知识的尊崇者。因此,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2.给学生一定空间。数学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学生自然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分析中。培养他们的敢字精神。比如我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对时针所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就指导孩子们结合教具钟表的模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讨,很快就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了。许嵩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它要体现在小学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学生身边所经历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比如我在“相遇问题”一节,就谈到大伟和莉莉的事情,当大伟的笔记本落在家里的时候,莉莉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激烈的探讨和争论,导出了三种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们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有着更多的广阔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努力提高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篇二十一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时,总会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此进行分组教学,使得这种形式完全成了教师所提出的单方面要求,学生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这种被动的状态,又怎么会产生热烈的合作氛围呢?因此,教师们需要想办法让合作成为学生内心所求。
二、让学生增加合作探究,淡化知识水平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高效接受,还能够很好地淡化不同知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差异,有效抑制两极分化的产生。其原因便在于,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共同讨论、交流思想的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其他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与思路,进而影响到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一个理想的数学思考方式。长此以往,便可以达到一个小组学生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在传统的师生单线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如何,而无法知晓其他学生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各自为战”的孤立学习氛围之中。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实时了解,两极分化也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下降,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合作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新出口。
三、为学生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合作学习成果。
如何进行巧妙引导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对一些问题设计进行合理优化,能够很好地达到完善小组合作思维导向的作用。
四、促学生合理分工合作,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想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最大化提升,除了从外部形式上进行科学构建之外,还要从内部展开细化布置。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将这一模式真正落实。具体说来,一定要从小组分工上进行关注。这是开展小组合作的首要环节,也是提升小组合作实效的关键一步。例如,在进行旋转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旋转的过程及规律,我将模拟图形旋转整个过程的任务交给了小组。在分组时,我有意识地让每个小组中都能分别有动手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制作图形道具,有的负责分析其中的规律所在,有的负责利用代数的方法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此节奏清晰的合作过程,使该部分知识的探究效果非常出色。如今的小组合作,早已不是我们惯常所认为的,将学生简单分组,一起听课、一起讨论那么简单了。除了共同解决问题之外,还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普遍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等。可以说,小组合作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新形势之下,已经成了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不断对之进行挖掘与创新,对教学实效的提升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