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优质14篇)
完成一项任务后,做好总结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更是为了日后的进步和成长。完美的总结应该展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突出自身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下列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提升写作水平。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一
小学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素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必要的。
必须注重让学生写情境作文,写有真情实感的事情,而不是去营造空中楼阁。学生要写出有创新的作文,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要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境下去完成作文。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如果学生对某次作文具有抗拒性,与其强迫完成,不如干脆让他不写。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只有让学生敢说真话,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的宣泄、真情的流露、价值的体现,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然而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写作文,文字最好朴素一些。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癖生冷的字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粗疏一点也没关系。但是,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拓展作文空间。
四、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教学中,要求改革命题形式,创设想象空间,摆脱思维定势。通过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现实的自我,又能设计出未来的自我。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应该算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就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种思维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爱迪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创新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
五、扩大信息交流。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信息的交流基本是单向的,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信息交流基本上呈封闭状态,作文的内容、形式单一,思想呆板。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主动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培养创造能力。另外,还要打通学生已有信息与现有信息的交流通道,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为研究新材料、解决新问题服务,而且创造性地思维活动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作文的内容、形式、思想自然也今非昔比,这也是作文培养创造能力的另外一种体现。
小学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文贵于新”,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二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及认识倾向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动力的激发。
(1)注重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
体育课和其它学科不同,它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活动、教学的,如果这个环境永远是一样的,学生势必产生一种低落的情绪,这样必然影响到课的质量,也更谈不上创新了,我们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场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如在教学生感觉最枯燥的广播操时,我放弃了传统的四列横队,采用了同心圆场地进行教学,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教投掷小沙包时,可以在小沙包上缝上彩带,让学生在投掷小沙包时如空中出现了道道彩虹。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投掷角度,又可激发学生自己创新体育小器材的兴趣。
(2)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动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使自
己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和习惯,要从传播者转变为指导者,要改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充满希望,让学生在融洽的、轻松的、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
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1)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2)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们可用一根小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小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成“满弓”的情况下,小石子根本就飞不起来。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3)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与成功。
三、创新的意识、意念得到实践
以前那样讲解游戏方法、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给每个组一些器材,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教师分配的器材进行游戏(游戏由各组自行设计),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比,评选出组织和设计得最好的游戏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普遍有很高的兴趣,而且能积极的开动脑筋,并且设计出不少具有儿童特点的趣味性游戏,如《切西瓜》、《开锁》、《抢救同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三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固定的思考模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有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不同,发表的意见也不同,这样集众所长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的集思广益。
因此,要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阳光、
雨
露和土壤。只有构建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明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它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创造这种氛围还应当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启发他们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有了这种氛围,教师能够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能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具有竞争性的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活动。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三、教师应善于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法
如:提出自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的“矛盾设疑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的“激励发现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疏导法”;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其在特殊情况下另辟蹊径的“反思法”等等。
四、创新素质培养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改造和发展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改变观念和行为,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真正达到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确定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1.以生为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方法以及教学要求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数学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数学课上要想都有一定的收获,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课上授课的侧重点不同,其结果势必不同。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完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知识的架构。如,在人教版“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在同一堂课上都会有所收获。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数学能力提升
1.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能力
来自 coOCO.net.Cn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创建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如,在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加深训练难度,让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有效鼓励,强化竞争意识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恰当的评价会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之后,要恰当评价和鼓励,并及时将激情的话语传递出去。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知教师的关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教师应实现高效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选择课堂习题,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学法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通过学问卡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教学内容的研讨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教师对其所做的要求并不是很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形式研讨出每一单元每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
班级
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适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让学生重点感悟、探究。学生拿到由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问题形成的学问卡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将自己已经明白的教学内容写在学问卡上,将自己不太明白的学习内容也要标注在学问卡上。同时,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要将学问卡提交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在五年级
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学问卡供学生课前思考、探究、交流,并要求学生将尚未明白的数学内容标注在学问卡上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2.合作互助,共同提升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合作环节。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的创建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再选择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辅助本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能够自主探究,积极发言,不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然后针对本班学生数学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利用合作小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能力。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四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上来看,高中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不管是从数学知识的含量还是难度上来看,都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而在这中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障碍,无法使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准确的感性认识,使其对高中数学中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及演绎等各种基本思维方式的运用形成一点障碍,进而影响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数学思维上的障碍使高中数学失去了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学意义,更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消除高中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时所形成的数学思维障碍,数学教师应当在起始教学当中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进行高中数学新知识讲解的时候,依照学生在数学认知方面阶段性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强调并发展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数学教学中思维方式的教学,指导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利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解题教学的方式来消除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思维定式和思维障碍,逐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新方式。
4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有潜在的发现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数学,这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共识。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技术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改变。”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信息资源引入常规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总之,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问题互相联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转变观察问题的角度,它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到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不光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借此与同行交流。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其次,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五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借此与同行交流。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其次,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服从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尝试,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思考、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在活动中如果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和引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活动的乐趣,体会问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每次数学活动都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归纳和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经常利用归纳、类比思维来解决观察到的现象,无异于给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了翅膀。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牛顿的伟大成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由很多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素材——教材
仅从数学教学课本上看,其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页上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创新教育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因为无论从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展、公式的推导,还是解题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无不包含着“创新”这一思维过程。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思想化、抽象化、形象化”的处理,充满着创新;各种规律的发现、公式的推导均是创新的结果;对数学例题、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学生最佳也是最主要的创新实践。因此用好用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素材,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从主观上重视起来,充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传统武器——课本,那么创新教育将不再是令人生畏、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的发现学生的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发问、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学生自己能看到、能做到的,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创新,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设疑
科学创新,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只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新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使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能,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六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七
笔者以前在教学中,往往会应用经过多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有时经过抽象的理论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以为学生已经很了然,其实学生很漠然,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科学概念产生误解,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法了解科学结论到底来自何方,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只有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对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较深的体验,才能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中有许多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一般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模式,按部就班,教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却可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式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实验等等。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例如,氧气的制取实验。若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该怎么怎么做,教师先演示一遍,等学生看清楚了,又要强调实验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样也许大部分组能成功制取到氧气,但是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思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再让他们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又什么都不知道。因此,在讲授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如果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实验,在学生探索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和问题:有些组水槽里的水变红了;有些组试管破裂了;有些组收集不到氧气;有些组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情境中,学生兴趣就很高,整个实验室议论纷纷,他们猜想有些试管破裂是由于试管外壁有水珠引起的,有些是试管口朝上引起的,有些是受热不均引起的……针对这些猜想,再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试管口朝上会引起试管破裂?为什么受热不均会引起破裂?为什么会收集不到氧气?为什么实验结束后得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在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时,加以启发引导,经过分析、归纳、提出合理的正确的.解决方法。经过以上的分析和改进,不但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索、思考、联想的能力。既学到必要和扎实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又培养了求异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讲述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就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水里来还是从二氧化锰来还是从双氧水来,又或者是从它们的混合物中来?让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做探索性实验来说明问题。再引出实验原理,导出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这样,学生在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探究“电路连接”的课题时,本人事先把三盏灯串联在一起,开关闭合后,三盏灯都亮了。然后提出问题:不拆断电路能否只让一盏灯亮,另外两盏灯不亮呢?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这样设计探索性实验后,学生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探究出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法。学生参与意识浓,探索欲望强,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的兴趣也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巩固。
教师只要根据教学目标,以探究性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通过整合增减、换序、改编的方法确定探索性实验,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观察、探究、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组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策略,做足开好每次实验,让一堂课变成学生的一个“发现―探究―推理―判断”的过程。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整堂课中,随着知识点的转移,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推理再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参考文献:
[2]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初级中学)。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八
创新教学就要教学创新。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是作为培养的主渠道。要想使这条主渠道变得畅通、顺利,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
平常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并通过亲自的体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严谨、相联性的本质,以便于学生品尝创造性数学活动的趣味,这能让学生对中学数学产生及其浓厚的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能是只有一部分内容适合,针对这类数学内容的教学,一般在解决问题方面采用发现式,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探索中去,从而去探究、发现、解决。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度、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在课内课外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通过竞赛、亲自制作模型、参加游戏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热爱中学数学,以便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热情。
面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数学课堂的重视。通过合作型的教与学,促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探讨、沟通、交流、合作的有效集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启发、思考,就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合作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的启动数学的抽象思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它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生动、具体、实在的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图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图像等。通过多媒体声、像、音、图一并展现初来,有效的连接了数学知识的内容。例如,在双曲线、抛物线的轨迹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功能将其轨迹的过程展现出来,不仅简易了学生的理解度,还能加强了学生创新兴趣。
1.2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创新能力并不完全是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的,还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兴趣。首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基于这一点,中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方面就要新颖、适度,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在问题的解答中创新思维、提出新疑问并自行的解决。其次,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适时的制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最后,要借助数学的美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形的认识、理解,来解决几何知识中的难点;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图形的美感、线条感、结构感、对称感等,让学生在视觉中充分的感受数学图形所带来的美。
首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亲自操作有助学生创新、想象、求异。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反思和运用。教师在借助相关的教学用具,动手操作、总结、实践、思考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和作用,加强学生的时间活动能促使学生积累有效的经验。利用数学竞赛、专题讲座、问题的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启发,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九
发表就是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东西通过报纸、书刊或者公众演讲等形式公诸于众。笔者认为,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的平台上发表,扩大每一位学生习作的读者范围,能够比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就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些都告诉教师,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发表”的实践与研究是源于一次普普通通的投稿。
9月刚开学的一天,我饶有兴致地读起了学生们在暑假里写的周记,许悦的一篇《淘气包小宝》(一只小鸟)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
那天,我正在睡午觉。突然,我的鼻子里好像进了什么东西,痒痒的,后来又被什么东西撑开了。我急忙睁开眼,哟,原来是小宝在作怪!只见它将细细的小嘴探进我的鼻孔,再撑开嘴,像一个医生在给我做检查,两眼好奇地看着黑洞洞,似乎在问:“里面有啥?”我哭笑不得。
晚餐时间到了,小宝作为家庭一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妈妈的手臂上。妈妈饿了,夹了很多菜吃,也给我夹了许多菜。我正狼吞虎咽时,听见妈妈说:“瞧瞧它这德行!”这真是不瞧不知道,一瞧就笑倒呀!看,妈妈正夹了一筷子菜,小宝以为是给它吃的,也张嘴,妈妈把菜送到嘴里的同时,小宝也合嘴,眼神馋馋地盯着妈妈碗里剩下的菜,两三次后,它什么也没吃到,终于主动出击了。妈妈刚夹了一筷子菜,准备送到嘴里呢,说时迟,那时快,小宝闪电似的把脖子一伸,嘴巴一夹,菜就被它从空中劫走了。妈妈还什么也没发现,刚张嘴,咦,菜呢?再一看,菜居然到了小宝的嘴里!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立意,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心、童趣与童真,似带着花草馨香的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迷醉,其中涌动着的对小生命细腻关爱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
突然,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金陵晚报》――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上面有一个发表小学生习作的板块。那上面的习作我细细读过,都像我身边的孩子写的一样纯朴自然、天真可爱。我通过电子邮箱很快把这篇习作寄出to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许悦的这篇习作就发表了,而且还被评为那一天的最佳习作,得到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
当我把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拿到班上时,许悦的小脸因为兴奋而变得绯红,双眼也闪动着特别明亮的光彩。而其他习作也写得比较优秀的学生,羡慕的神色之下,也有一份跃跃欲试的不服气。(语文教学论文)从此,发表的意识开始植根干师生的心中,发表成了学生们写作的新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发表的作用太大了。
1.发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发表,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高峰体验。”因成功而激发出来的强大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写作乐此不疲。
2.发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读者在读自己的习作时,就会驱动他们主动去留心生活、深入思考、认真写作、积极评价,努力地提高自己习作的水平。
3.专家学者对“发表”的充分肯定。从一线的教学专家,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都对发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4.发表符合新课标关于习作教学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5.发表使学生写作获得各方关注与支持。通过发表,学生获得来自伙伴、家长的鼓励,也争取到了家长对学生习作更多的支持,为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如何搭建各种平台给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如何发挥这些平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呢?近两年来,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习作园地――班级文化墙上的百花园。
在我班的班级文化墙上,有一面是“习作园地”。这是我班学生在校内展示自己习作的主阵地,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把学生们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的奥妙,让学生迁移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小练笔。我进行批改后,会把其中优秀的小练笔及时地复印、粘贴在“习作园地”里。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发现语言、运用语言的劲头更高了,切实增长了他们的言语智慧,提高了习作能力。还有学生的《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中的练笔,每一单元习作教学后学生们的佳作,都会被展示在“习作园地”中。
在学习完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学着课文的第三部分,把你的一两点感受写一写,可适当引用原文。我班陶b怡的练笔不但让我赞叹,而且令我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爱丽丝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让金钱统治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能让它统治我们的心灵。心里有爱的人,他知道挣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目标。”是啊,金钱有时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败它。但是,当金钱闪烁着爱心和美德的光辉时,它就不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呀!只有爱,才能战胜金钱。一个愿意把自己的钱分享给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二、班级习作小报――每周共享的精神大餐。
班级文化墙为学生的练笔、习作提供了一个迅捷的发表平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读者的面不广’仪限于同学和老师。如何让更多的人读到学生们的习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成功的喜悦呢?在这种情况下,班级习作小报应运而生了。
习作小报每周一期,学生人手一份,请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每一单元的大作文,往往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结合非常紧密的,是学生本单元语文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每一次大作文,我都把学生的习作汇集起来,以小报的方式呈现。习作小报上,更多刊登的是学生们的周记,那一篇篇真实再现学生生活的周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深受家长的好评。
看看学生们周记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生活多么丰富、精神多么充实、语言多么鲜活、感情多么真挚,并且还对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三、班级博客――评改习作的自由空间。
有了班级习作小报,为什么还要班级博客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吗?不是的。班级博客,我是作为学生们评价习作的主阵地来利用的,利用博客这一便捷、高效的平台来锻炼、提高学生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每到双休日,学生们都要写一篇周记。周记发到班级博客上,学生们必须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进入班级博客,对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把评价写在博客后“评论”那一栏当中。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从篇章结构、语言、立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甚至对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进行评价。得到评论多的学生,说明他的习作赢得的关注度高,就是这次习作的获奖者。评价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修改能力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评价水平是很高的,不乏真知灼见,而且充满了童趣、童真。
学生评语一览:
1.读了这篇作文后,我发现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2.你的人物对话写得很好,有生活气息,又符合各人的身份。
3.在描绘千岛湖景物的时候,你融进许多丰富合理的联想,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令人神往。
4.你很用心地选择了这两件事情,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5.对老师不能用“刁难”一词,因为老师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
6.习作中用了不少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给习作增添了色彩。
7.用两个小精灵吵架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犹豫不决,非常有趣!
四、报纸杂志――展示习作的更大舞台。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班级内、学校内发表自己的习作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他们渴望去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渴望自己的习作变成真正的铅字。现在,儿童报刊如雨后春笋,学生发表习作的机会是很多的。一些面向整个社会的报纸,也专门开辟了小学生发表习作的板块。像南京有《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和《扬子晚报》等比较有名的报纸,每周都要刊登小学生的习作。这些板块的编辑们是非常懂得儿童习作的,也是非常懂得写作真谛的行家里手。他们不在乎学生的习作立意多么高深、文采多么飞扬、语言多么优美。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习作有没有童真、童趣,是不是从小处、实处着手,只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都能受到他们的青睐。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凡是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习作投稿的时候,自己动手修改,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保持学生习作的“原生态”为好。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窦睿雅,平时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有一次,我看她写的一则周记《姥姥的生日》,是用心写的,特别是这一段相当有情趣:
中午,我们去大排档吃饭,因为要给姥姥祝寿,妈妈点的菜都是姥姥爱吃的。不巧的是,服务员第一个端上来的就是长寿面,姥姥不高兴了,对服务员说:“面是最后吃的,怎么第一个端上啦?”我看那个姐姐站在那里很尴尬,就眼珠子一转,说:“姥姥,这面里有绿的青菜,红的辣椒丝,黑的木耳,黄的蛋丝,漂亮极了,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包罗万象’好不好?”“好,好!我的豆豆就是有知识。”听了姥姥的称赞,我更来劲了,又说:“这‘包罗万象’就代表着我们许多许多的爱。”姥姥更高兴了,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我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金陵晚报》投了稿,没想到,很快就刊登了出来。窦睿雅的习作发表了,这在班级中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比那些平时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发表了文章更令人振奋。学生们都相信:她的习作能在报纸上发表,只要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也可以。
经过几年的努力,事实证明,这样多层次地创造学生习作发表的机会,消除了一些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了全体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们乐于习作,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习作50多篇,参加区、市及全国作文大赛,有十几人获奖,每位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十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方法之一,认为“当学习者自己可以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并且对自己学习的所有方面负责”。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不但可行,而且必行。
小学生数学学习得怎样,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
一堂课临结束时,教师要给学生反思自问的时间,如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内容?我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反思,检查对照,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确定补习的方向。一个单元学完了,用一张试卷,学生自测一下。教师做好样卷并附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张贴于教室外墙。学生参照样卷,批改自己的试卷,用红笔在错题旁打“×”,同时写出错题原因,自己订正;如果订正不了,就在旁边打“?”,请求老师帮助;然后自评分数,上交试卷。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对照学习目标,找出差距,今后的数学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还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设置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情境,使要解决的问题包含其中,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长期坚持,学生会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我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我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吗?”“答案是否正确、合理?”“这种解题策略还适用哪些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数学日记。学生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自己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每周一次利用十几分钟时间,学生在班级里集中反思,好好回顾自己在近阶段中的课堂表现、作业状况。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总结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应对自己的计划与准备工作作出评价。检查自己对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时间等是否有个大致的安排,是否准备了相关的工具,是否调节好了自己的情绪与精力状态。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应对自己的意识、方法和执行情况作出评价。要对自己是否对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等有清楚的认识作出评价。要判断自己是否激活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激活了对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注意。还要根据学习目标,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依据学习任务、学习材料与个人特点制定了学习计划,选择了适当的方法,确定了相应的程序。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要随时对学习活动中各种因素是否相互适应作出评价。若学习者意识到各种因素相互适应,就作出决定维持学习行为;若意识到学习活动中各种因素至少有某些不相适应,就要采取措施修改学习行为。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还应对自己是否对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补救作出评价。检查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若发现存在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通过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十一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分析,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如利用逆向求索,突破思维定势;运用类比推理探索事物。
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有些创造型学生可能比较顽皮,爱争辩,常有越轨行为,经常提出各种怪问题。老师应该善于引导,保护他们创造的萌芽,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毫无顾忌地提出各种设想,不要过早批评,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另外,鼓励和支持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培养其韧性和恒心。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十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没有创新,就难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数学学习也如此。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为了教而教,也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上,过多的机械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会使课堂氛围更加呆板、沉闷,使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致力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侧重于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基于问题学习,进行启迪创新。
“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新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中,教师从身边或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新知识的引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在数学课上,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当下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要求相关数学教师要转变原有观念,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有趣、有挑战性的内容,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积极性,主动去观察、推理、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锻炼,且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3.合作学习,激励创新。
在当代教育理论中“,合作学习”是一个被广为推崇的理念,甚至有教育评论家将之列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理论。根据“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小组为主的教学活动。在分组之前,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于公平竞争的开展。然后,教师再选一名表现优秀的学生做组长,或者让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想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理念,使学生明白互助合作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原则。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为使小组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组长和组员也会更具积极性和动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钻研,往往能对同一道题目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法,使自身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4.应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
课改实施后,教育机构和教师更注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新颖、生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将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学后,使信息的传递更具双向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更具积极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重组和创作,使其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如此一来,在演示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的多重刺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教材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展示一段与之相关的动画故事:孙悟空公平分饼。在鲜活、生动的画面中,孙悟空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其他猴子,第一块饼被孙悟空平均分成了四块,将其中一块分给了甲猴子,乙猴子看见了,嚷着要两块。孙悟空便将第二块饼平分成八块,乙猴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两块;丙猴子看见了,嚷着要三块,孙悟空将第三块饼分成十二块,丙猴子如愿分到三块。这样的画面非常吸引人,在观看动画故事的同时,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无形中完成了对课堂知识和内容的重构及创造。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被列入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十三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学生时,教师说:“同学们,老师很希望和大家做朋友,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今后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我这个朋友。”想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该从哪几方面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老师让学生和周围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讨论。
三、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鹅不会飞走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五、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六、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疑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创新的基础。发明家瓦特因对水壶冒出的水蒸汽产生疑问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而在我们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就要积极去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在教学中营造好民主氛围,是培养质疑能力的起点。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孩子们常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超乎寻常的问题,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想摸一摸、尝一尝、动一动、问一问。但是,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评价一个学生是否表现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他们是否“听话”,要“乖”,完全按照教师设计的意愿去做事,不能跟老师顶嘴。否则,就是“坏”孩子,那“坏”孩子是要经常被批评、被罚站,甚至被罚作业等。久而久之,小孩子的思维变得封闭、僵硬,儿童善于发现的天性也慢慢地被磨灭了,简直是个老气横秋的“小老头”。
创造力最大的源泉是质疑,要让质疑在教学中而已运用,就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张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处在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位置上,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发扬民主、平等,赏识、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把真挚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精神,艺术的语言,优美的教态,丰富的表情,甜蜜的微笑,激励性的评价去感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不怕失败的精神,只要敢表达,就是好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在《小数加减法》一课,有学生因受到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影响,就提出这样的见解: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末位对齐,并且让这名学生上台板演例题,说明算理。25.12+18.88=,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不能直接给予否定,首先要肯定他能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而且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出示多种练习,12.05+27.45=45+2.07=28.43-8.075=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小数加减法计算必须要小数点对齐。又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本上是把除数变成整数,那么,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这样也能算出同样的结果吗?”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就更加自信,表现活跃,情绪高涨,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创造想象思维能力就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方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惊奇、疑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质疑问难”的兴趣。
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六一节前夕,为了给孩子过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大、小两个孩子,大的分得块,小的分得块。大的心里想:弟弟只有‘2’,而我有‘4’,应当是多些了,而小的看到自己只有2,哥却有四,我少了,于是,就大吵大闹,说妈妈分得不公平……这时教师就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帮助妈妈怎样给小的孩子一个满意的解释。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自然数,不用笔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哪几个数分别能被2、3、5整除。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顿然生疑,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学《圆的认识》,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早晨,在辽阔的大草原中,在一个蒙古包旁边,有一个木桩上面用绳子栓着一匹马,到傍晚时分,这匹马周围的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拿出图钉、细绳、铅笔分别代表木桩、绳子、马,画出被马吃掉的草地形状,从而认识到圆的圆心、半径和基本特征。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有亲近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趣味无穷。通过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使数学课呈现出活泼生动,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智力基础,加强创设实验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被活动吸引。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的演绎推理,合理想象和思考,大胆地推测和尝试,积极地猜想,从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木棒,两根长,两根短,让学生动手把小木棒组成一个四角边形,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加深对“围成”二字的理解。但是有的学生手中的四根木棒怎么也围不成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疑问,从而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用钉子固定围好的四边形,然后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发现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新知识过程中,可以带些实物,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建立圆的周长概念。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际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合作,发散思维,主动探究。有的小组拿出毛线在圆上绕,想出“绳测”的方法,有的小组推出自行车进行滚动一周,想到“滚动”的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初始数据,让学生悟出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思维,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动力去思考,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新知。因此,我们要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各种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动向,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培养未来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篇十四
摘要:
数学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相对较难的一门学科。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小学这个时期,是学生们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关键就是对数学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1秉承严格的教学态度,增强学生数学基本技能。
要想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师,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秉承严格的教学态度。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学生们学习数学计算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管理与督促。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秉承严格的教学态度。如果我们不对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加以严格的要求,那对于小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要想培养学生们在数学计算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就要让学生们把该熟记,必须背下来的内容充分掌握。乘法口诀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来说就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计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学生们对于乘法口诀都不能熟练的掌握。那么,在进行数学计算方面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想使学生们完全掌握乘法口诀,我们就要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多次对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提问。我们在讲相关习题时,也要把与乘法口诀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们来回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小测试的方式,把乘法口诀变成小题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独立的完成。并且给予分数,让学生们知道口诀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就会利于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帮助数学计算的乘法口诀掌握了,数学计算的能力才会增强。所以,要想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具备严格且负责的教学态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增强,数学计算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采取多样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要想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关键就在于要使学生们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们对数学计算产生了“感觉”,乐于进行数学计算方面的学习,才会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进行“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们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切积极的学习。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就可以把数学计算方面的教学“游戏化”。例如,我们要想锻炼学生们在计算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学生们分成适当的小组,并把每个小组都记录在黑板上面。这样,我们来分别对这几个小组进行数学计算题的提问,如果哪个小组回答正确,就在黑板上累积一分。并且设立抢答的环节。到最后回答题目多且正确率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类似于竞争式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思维的反应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数学计算的教学中,做一些前期的,利于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准备工作。例如,我们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各种水果形状的图片,并且涂上相应的颜色。这样,当我们讲数学计算课程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并且使他们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听课变得认真,有兴趣。自然会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们养成有效且规范的数学计算习惯。
只有学生们养成了有效的且规范的数学计算习惯,才更有利于提升数学计算方面的效率,以及增强能力。我们要想使学生们具有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当学生们每次做数学计算练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不要立即去做题,而是把之前学过的有关知识点认真的复习一下,并且在复习过后要独自的进行相关的练习。还要引导学生们进行做题后的检查,以免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不认真产生不应有的错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在学生书写计算步骤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学生们的做题步骤与格式一定要做到应有的标准。因为凭借学生们的做题步骤与格式,我们就可以判断学生的做题思维以及方法是否正确。例如,在学生们做完数学计算的练习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把他所做题的步骤与格式写下来,并让学生们判断对错。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们在数学计算方面所欠缺的地方。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所以,要想培养学生们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引导学生们有着良好的习惯。总之,要想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我们一定要秉承严格认真的教学态度。并且激发学生在此方面的兴趣以及养成好的习惯。当然,在这条道路上还需我们不断的去探讨与学习,来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