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专业21篇)
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检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反馈。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一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二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为了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生,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李忠春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有效性主动能动性创新性区别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三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
(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
(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
(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四
2005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中考,新疆自治区中考命题的趋势是什么?很多教师心里都没底,参加了中考物理阅卷,让我们眼前一亮,出乎我们意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内,试题即重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考察,而且能将基础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情景中考察,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了学生去思考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题从控制变量题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其中有一道开放题被全体阅卷老师认定为整个试卷的亮点,其精彩之处在于学生的答案有近百种,甚至有的答案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令我们拍案叫绝,我们不由感叹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开阔性,学生是充满智慧的,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试卷共分三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20分,第三大题综合题共60分,综合题中的.21题: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学过的物理现象中哪些将不再发生(请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物理现象中任选两种作答)。
参考答案:氢气球不会升空,看不见“海市蜃楼”,或:听不见声音、做不成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里我节选一些学生的答案,来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答案:说话听不见声音;没有了大气层,高压锅用不成了;太阳光射到地球上不会发生折射、反射;星星不会一闪一闪的;太阳在地平线下时,地面上是黑暗的;人无法呼吸,动植物不能生存;天空中不会出现彩虹;太阳光在天空中不会散射、天空不会是蓝色的;白天气温很高,晚上气温很低;水的沸点不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水不会烧开;人无法用吸管喝饮料;飞机不能升空,小鸟不能飞翔;托里拆利实验做不成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流星了,宇宙飞船不会因和空气摩擦而坠毁;没有美丽的彩霞和晚霞了.......
在这道开放题中,学生的答案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角度思考,甚至和生物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引起了我们反思:“创新是民族的的灵魂”,基础物理教学,学生由记忆掌握性学习,转向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社会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物理知识和其它相关基础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收集、储备信息,扩大视野、虚心交流、互助合作,注重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还要跳出过去那种“要我教,要我学,要我改、要我研”的被动误区,主动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存在的问题、困惑等情况展开探究,进而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发现的机会、动手的机会、思考的机会;还在精彩的讲解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的讨论、发表的机会;还在题海的战术的压迫下剥夺了学生多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学生错过了多少参与和锻炼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教育失误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做题、精选精炼,余下的时间学生可以广泛阅读,接触新鲜事物,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开放题的训练,问题涉及的知识不要局限于物理教材,而要涉及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设计成开放性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答案不唯一,不强求思维的统一,启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五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摘要: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立足校本实际,总结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尝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素质教育区别于过时的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这个要求对于点多面广,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相对滞后,却又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初中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校本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重要尝试。
一、在活动中教学,融趣味性和能力培养为一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列出了13种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对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口头表达式。
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笔者即将讲述相关内容时,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资料,推举一人或两人登台讲一个故事,每学期全班学生各轮流一遍;小故事资料必须整理成文,字数可限制在800字以内,学期结束时,将全年级优秀文章编订成册,供全体同学传阅。
2.阅读与书面表达类。
开办历史图书角活动。配合教材内容,让每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可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带到学校,书皮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然后将各班书籍收齐后,打乱班级顺序,发给每人两本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两周内至少读完一本,且每本书均要制作一张读书长卡,注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读后感。两周后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报告会,每组推选一两名读书最有收获的学生介绍读书心得。
编辑历史小报。小报以历史知识为内容,尽量图文并茂。
3.学生观察类。
组织识读甲骨文活动,以字证史。例如,笔者在讲述商朝历史时,将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的甲骨文,“田、囿、禾、籍、猪、羊、牧、鼓、磬”等字分别用幻灯片打出,让学生猜认。结果多数学生能够依照甲骨文的形状猜出文字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与今天相应的文字。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经济的繁荣情况。
探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活动。学习汉代历史时,笔者将散见于教材各节的画像砖、石制做成幻灯片,并依画像砖、石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组向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理解每幅图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每组图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
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排疑解难的方法,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游刃之时特别注意诱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
1.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大胆地变教师设计课堂程序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实践中采用学生阅读―自主提问―精选重组―构建知识板块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从旁点拨,适时总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大胆质疑。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权威”,教师是“权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当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的道理。
其实,过去中学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错误,其中大多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况且,随着历史学科新成就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念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甚至证明是错误的,而教师由于个人知识能力和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尤其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其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不盲从的思想。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笔者不回避,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来获得“真理”,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殊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励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数学的“集合”概念,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途径。
而在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四、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师权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承认错误,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威信,可笔者以为教师的作用和威信恰恰来自学生的成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谐振”的状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师需要建立民主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践中真诚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并适时加以点拨,而不能动辄训斥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表现不良者,不做简单的批评,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中的浅薄探索,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本身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2]李萍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
作者简介:李宏高,男,1970年1月出生,福建清流人,职称:中学一级教师,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六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第二中学)。
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等相关要素进行互联互动、整合建构,形成良性的历史教学环境。
一、贯彻“三维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从当前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掌握知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应让学生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展开讨论、归纳结论。例如,在讲“大一统的汉朝”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导入问题,“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你认为西汉之初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你是汉初的统治者,你准备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统治维持下去?”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创设下,学生再去阅读教材,自然而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突出爱国主义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强化自身综合素养。
1.高度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的特殊作用,备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概念。
2.确立新的教育目标观。
新的教育目标重点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要鼓励学生冒尖,也要允许落后的存在。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要确立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观,还要确立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3.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形成知识的三个层面。(1)基础层面,追求知识的广博;(2)要有若干门专业知识技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观点;(3)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方面知识。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合理应用。
4.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
教学是讲究方法的。同样的录像内容,切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放映效果比集中放映好得多。平铺直叙的讲解远不如学生自由讨论效果好。同样,教学活动也包括教学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记忆,激励学生分析、研讨比强制性考试好得多。
三、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学生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时候,如果是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就有可能只知道大运河的起止点,分为哪几段,连接几条河流,有什么作用等。这都是些表面上的知识,但如果是主动学习,就有可能和当前的南水北调等联系起来,从历史、地理、社会的角度去探究,学生们可以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去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综合分析。
总之,教师不仅应具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只有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其中心任务和目标,历史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张国权。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七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体”“套”的“过关”,让学生写作时战战兢兢,担心离题,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的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
[1][2][3][4][5]。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八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科教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且各科成绩发展不平衡。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内容。本册教科书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八个专题。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略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九
红妮师《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报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
其中“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个观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性、趣味性,让化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化学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学”为主。
强有力的占据了化学课堂,对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观察多思考。要化学的头脑去看待生活中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化学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
化学学科的培训,是我第一次参加,对于初代化学的我,此次培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让我脑中的很多疑问都有了答案!
首先,让我明白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如何去教。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它有特定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专门的化学语言,还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对于这样的学科,我们旨在教会学生用专门的化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其次,让我找到了复习的方法。
赵瑞玲教授的“记住它,提升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化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我们只有先让学生记住应有的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其中的“分类整理法”“归纳提升法”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三,让我明确了老师在课堂上应有的角色。
红妮师《做一个智慧型老师》的报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其中“解放自己,让学生动起来”这个观点,以学生为主体,天天都在喊,但实际却做不到,每次上完课,似乎都是老师喊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看不到任何效果。听了汤老师关于“如何巧记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原来化学课可以这么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最后,让我清楚了化学教学的方向。
郭新峰老师对初中化学新课标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今后化学学科课改的方向及其范围!化学实验要真正的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课堂教学要达到开放与实效的双赢;知识教学要转变观念和方式;评价要多样化、有发展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对化学的兴趣!
总之,此次培训,我收获颇多,对我今后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第二中学)。
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等相关要素进行互联互动、整合建构,形成良性的历史教学环境。
一、贯彻“三维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从当前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掌握知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应让学生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展开讨论、归纳结论。例如,在讲“大一统的汉朝”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导入问题,“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你认为西汉之初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你是汉初的统治者,你准备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统治维持下去?”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创设下,学生再去阅读教材,自然而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突出爱国主义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强化自身综合素养。
1.高度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的特殊作用,备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概念。
2.确立新的教育目标观。
新的教育目标重点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要鼓励学生冒尖,也要允许落后的存在。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要确立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观,还要确立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3.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形成知识的三个层面。(1)基础层面,追求知识的广博;(2)要有若干门专业知识技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观点;(3)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方面知识。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合理应用。
4.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
教学是讲究方法的。同样的录像内容,切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放映效果比集中放映好得多。平铺直叙的讲解远不如学生自由讨论效果好。同样,教学活动也包括教学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记忆,激励学生分析、研讨比强制性考试好得多。
三、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学生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学习隋朝大运河的时候,如果是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就有可能只知道大运河的起止点,分为哪几段,连接几条河流,有什么作用等。这都是些表面上的知识,但如果是主动学习,就有可能和当前的南水北调等联系起来,从历史、地理、社会的角度去探究,学生们可以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去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综合分析。
总之,教师不仅应具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只有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其中心任务和目标,历史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张国权。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20)。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一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
(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
(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
(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第二学段(小学3-4年级,亦称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实验教材,对小学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研究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优化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措施,保证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避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实验教材的学习,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理解,并就开学以来在教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堂操作的建议。
一、潜心处理教材?用心钻研教参。
1.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注重单元整合。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专题。所以,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忽视导语。每个单元的导语一般都是两段话,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第一段话用来激发兴趣,点明专题,适合朗读,有的也可背诵;第二段用来提示学习重点、学习方法,明示读写训练点,适合让学生默读,以快速找到这样的“点”。
2.区别好精读与略读课文的教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二、精读课文的教学。
要求精读的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的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读词语,熟字组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要弄懂词句的意思,我们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三年级上册《风筝》(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科利亚的木匣》(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铁罐》(“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孔子拜师》(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再次,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本网网)并学习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如,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中反义词的巧用、《赵州桥》的过渡语、《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关于枝条的描写等。
2.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第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二者同样重要。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在教学上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只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我所提出的建议仅供大家进行教学研究时参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价值的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必定会上得更加扎实、有效。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三
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中考,新疆自治区中考命题的趋势是什么?很多教师心里都没底,参加了中考物理阅卷,让我们眼前一亮,出乎我们意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内,试题即重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考察,而且能将基础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情景中考察,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了学生去思考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题从控制变量题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其中有一道开放题被全体阅卷老师认定为整个试卷的亮点,其精彩之处在于学生的答案有近百种,甚至有的答案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令我们拍案叫绝,我们不由感叹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开阔性,学生是充满智慧的,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试卷共分三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20分,第三大题综合题共60分,综合题中的.21题: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学过的物理现象中哪些将不再发生(请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物理现象中任选两种作答)。
参考答案:氢气球不会升空,看不见“海市蜃楼”,或:听不见声音、做不成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里我节选一些学生的答案,来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答案:说话听不见声音;没有了大气层,高压锅用不成了;太阳光射到地球上不会发生折射、反射;星星不会一闪一闪的;太阳在地平线下时,地面上是黑暗的;人无法呼吸,动植物不能生存;天空中不会出现彩虹;太阳光在天空中不会散射、天空不会是蓝色的;白天气温很高,晚上气温很低;水的沸点不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水不会烧开;人无法用吸管喝饮料;飞机不能升空,小鸟不能飞翔;托里拆利实验做不成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流星了,宇宙飞船不会因和空气摩擦而坠毁;没有美丽的彩霞和晚霞了.......
在这道开放题中,学生的答案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角度思考,甚至和生物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引起了我们反思:“创新是民族的的灵魂”,基础物理教学,学生由记忆掌握性学习,转向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社会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物理知识和其它相关基础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收集、储备信息,扩大视野、虚心交流、互助合作,注重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还要跳出过去那种“要我教,要我学,要我改、要我研”的被动误区,主动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存在的问题、困惑等情况展开探究,进而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发现的机会、动手的机会、思考的机会;还在精彩的讲解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的讨论、发表的机会;还在题海的战术的压迫下剥夺了学生多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学生错过了多少参与和锻炼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教育失误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做题、精选精炼,余下的时间学生可以广泛阅读,接触新鲜事物,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开放题的训练,问题涉及的知识不要局限于物理教材,而要涉及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设计成开放性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答案不唯一,不强求思维的统一,启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四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我们要善于赏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习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我就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历史在初中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因此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贫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因此,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也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在学习时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注意总结提高,定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五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进入整体感悟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生阅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刚才我已经说过了,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次--那感觉特难受。
生2:我很敬佩李京京。我觉得他很自信。遭到老师拒绝后,敢于站出来指正其他同学的错误,结果又遭到同学的数落,即使如此,在公开课上居然还有勇气站起来。
生3:课文中的赵小桢,她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4: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平等对待,给大家同样的机会!
生5:我最不喜欢像程老师这样的人,弄虚作假!
出处 cOOco.NET.cN
生6: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公平、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相信其实每个人都有他闪光的一面。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曾经忽略过某些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让同学们更喜欢的老师--因为这是你们的心声。
生1:我觉得除了李京京希望老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声外,还有就是李京京希望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而不是每天回到家都听见父母的吵闹声,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家庭。
生2:我觉得还有的就是这是作者的心声。我读了他这篇文章后,觉得他好像想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在所难免,但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敢于自我肯定,永不言弃,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生3: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来就是一块净土,哪里容得弄虚作假?如果教育者都弄虚作假,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还能讲诚信吗?所以教育家们正在呼吁教育要返璞归真。
(师小结。略。)。
该教例中,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提升了学生对“心声”的更深理解。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
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
材料二:草坪绿得可爱,像铺上了用纯羊毛织出的最精致的绿毯子。(《骆驼寻宝记》)。
材料三:(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六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数学的整合等,可以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人最佳思维状态,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首先都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要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组合,在小组内部责任要确定到每个学生;其次要注意调控,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循序渐进,通过设置分级学习目标,让师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要有作为,开展有效地讨论。
2、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赫尔巴特等也提出,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人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高中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我们强调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七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八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过程,要迎合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授课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历史教学随笔呢?请往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陈述性知识,如名称、事实、有组织的论述等。对于此类知识,通常采用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有人认为,记忆能力的增进,是组织的结果,因为学生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的线索,从而减少回忆时的负担。在历史教学中,我一直在试图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使学生不仅能够有序地组织材料,而且能够弄清这个组织性的框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学生陌生的思维导图和熟悉的漫画方式。思维导图和漫画,都属于组织策略中的表象策略,通过建立系统的可视化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当然,二者也有区别。
思维导图【7】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来的。他认为,放射性思维是一种新的、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形式,而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性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既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漫画是学生用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形象、符号,将自己理解的历史信息可视化的展现出来。“漫画”历史,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信息,加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我相信,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脑,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导图和漫画作品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课标要求基本是了解这个层次,但知识点丛生,我常常不知如何处理。于是,我尝试思维导图和漫画这种图·画style的方式。例如,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自己觉得讲起来索然无味,干脆带着学生“画”了一节课。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我也尝试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课后还有学生给我写了体会:学生辩证分析了思维导图的利弊,利在动手动脑,帮助学生贯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普通的填空题更能促进记忆,而且色彩丰富,愉悦身心,但弊在费时。相信只要正确引导,运用思维导图还是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就让时间来证明吧。
漫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在上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复习课时,我也引入了这种方式。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课堂教学也曾经采用漫画形式。对于很难出彩的必修三课堂教学,我尝试采用思维导图和漫画形式,带领学生图画历史,使师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受益良多。
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所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时候,我们是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
从教学结构来看,我们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和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进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很明显情感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我实际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完全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在课内课外下大功夫,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挖掘教材、多学习、多听课,在历史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更好的完成历史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走进高中课堂已有一段时间了,它使我校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教学实践看,制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因素有很多,但关键在于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师。可以说,课程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文化知识素养和教育理论修养。
壹、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
过去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是很难驾驭综合性、弹性加大的新教材,自己都感囊中羞涩又如何与学生交流呢?如何改变人们所说的“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的观点呢?我想,在新课程下,教师除了更新填充知识能量外,还要及时、坚持记教育。
日记。
写教学反思。“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是教师身体力行的。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否则要被学生抛在后边被社会抛在后边。
贰、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
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即: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在新课程下,课程不在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教辅书、电子教材、现实教材等学习材料。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编写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三者的关系是课程[教材(教科书)]。
弄清以上三者的关系,有利于教师重新领悟教科书。教师根据课标规定的内容领域,对众多教学材料包含教科书进行重组,加工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新课程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构造了很好的平台。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对于教科书,我只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在日常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情况不多,我都要对教材进行钻研、处理,通过各种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重组各种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对课标、教科书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理解和把握表现在:
1、明了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系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宏观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模块间的关系。模块与专题之间的关系。明了这些,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方法。
2、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景,这是由教科书走向创生课程的生长点。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实际举现实生活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上冲突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也就成为空谈。
叁、组合多种教法,提高课堂实效。
大家都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但是却长期受不到学生的重视,认为历史是死的,学历史枯燥无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出在教师的教法上。历史学科内容多,很繁杂,我觉得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老师所起的作用是巨大。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学科的独特魅力,把历史教活,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在教法上下功夫。在课改中,我既运用一些传统教法,也尝试着运用一些新的教法。
1、把握新教材特色,运用情景教学法,构筑多维互动的课堂。
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如:语言优美,图文并茂,题型多样开放,让人耳目一新。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针对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图片、历史问题等,创设问题情景。如:学习专题一第四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图片:“玉玺“、“瓦当”、“乌纱帽”、“腰牌”等。我鼓励学生课前上网查找这些他们感兴趣的历史图片的信息,课堂上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收获学习历史的信心。教师适当补充,课堂上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这恰恰是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展示了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
2讨论交流法。
我是这样理解这一教法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是讨论交流的关键。讨论中主要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谈,相互倾听、提问、解释、争辩、启发,从而达到相互学习。
我在新课程中实践这种教法学法,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1)精心设疑,坚持问题的开放性,即所提中心议题能启发学生进行多项思考。如:在学到专题六古代西方政治文明时,我使学生在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谈谈你对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它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学生从不同角度、史论结合,进行思考,四人一组讨论,发表看法。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探讨后得出的结论,有时会超出教材的阐述,拓展了教材,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2)鼓励质疑,提倡思考,所提问题教科书上基本没有答案。如:在学习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时,我补充了一些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有益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产生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我将这些教材上没有的但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知识开发出来,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讨论交流心得。通过这样的尝试,使学生认识到“死”的历史可以活起来,历史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自由空间,真理只会越辩越明。在实施着一方案时,我觉得教师尽量少说话,不能暗示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否则教师会很快发现讨论变成了自己的独白。因为一旦教师表明了什么最好,学生就很难提出其他的看法。教师可有鼓励性的语言。当讨论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时,教师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采用新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力。利用以上新教法打开了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好的开头,在一定程度上提起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今后的课改中,我将不断组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十九
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并对实施策略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之际,切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胡平作者单位:河北定兴中学,河北,定兴,0727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633.51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模式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二十
我认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以实现教学优化,主要包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我把教学设计阶段的六要素视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的6个主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学生活动压迫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体验,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总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历史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
向,制约着历史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4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存在差异的层次原则;教学目标要坚持难度适中、明确、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发展的3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然,它们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科书的特点。
2、课时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4个:行为主体(是学生非教师),行为动词(应明确、具体、可测评),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按照低耗高效的原则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
择等,是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把“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无疑成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三、学情景的设计。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
1、教学情景的类型。
教学情景一般包括:?事实情景。包括历史事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及能体现历史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隐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2、教学情景的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情景的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静态构成要素,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动态构成要素。基于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构成就是要将这两个要素中的四条线索逐一确定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情景素材线索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中提取;核心内容线索可以从教材的正文内容中提取;问题线索隐含在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之中,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学生活动线索则可从教材中的活动性栏目中提取。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象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象)、视觉媒体(动态影象)、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等。
鉴于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适应性的局限性,而媒体之间往往有互补性,即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媒体的选择应力求组合优化,以发挥媒体的最佳功效。
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或图案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模块特点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
假如课程和学科专家以及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科书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就是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主要指教师在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9个模块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历史教学教材,从而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新的教材资源。
历史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优化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决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何将教科书中隐含的教学设计构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思策略。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以学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历史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即定的目标。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
评价要力求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途径多元化,即要评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分享篇二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克服单纯、机械记忆数学结论和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绝对值概念时,要使学生明白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指这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从而不难得到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的重要结论。再如负数为什么没有平方根?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要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意义,明确了平方根的意义,对求解在的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就可容易确定为解不等式。
二、数学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学生对数学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活动来处理新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按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整体性和联系性两方面,抓某些数学知识的“源头”,抓知识的“板块”,帮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在初二年级第二学期讲授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时,首先要联系到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正整数指数幂这一知识点,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为正整数)。
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及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关键在于对二次三项式配方的掌握。事实上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函数有关问题的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确定多数情况下是用配方法来完成的。“配方”显然成为这一部分知识“板块”的“源头”。
三、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学活动,而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了,要看是否有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辨,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讲解课本习题: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方程组的解。可向学生提出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是怎样联系的?变元、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图像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的认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使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法的设计,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在解题教学中,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的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个性化解题经验和方法,倡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会探究解题的乐趣,展示他们解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照,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面对差异在教学中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动员没有长期从严从难的艰苦训练,不可能在国际竞赛中夺魁。学习数学也不例外,总得做一些练习,实践所学知识,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及规律。在练习上除弄通各类例题之外,首先必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这是最基本的数学训练题,也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对其中的个别难题教师要做到精讲。课堂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做练习的时间,课外一定要加强作业的收交管理。其次,现在教辅书上的题很多,在使用教辅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题,题目不易难,注意选与教学要求相匹配的题,应加强基本题目的训练,这样学生负担轻,易于完成,在学习上就有信心。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难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练习题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避免题海战术,但没有一定数量就难以保证一定的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