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优质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一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多篇关于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结而成,被誉为现代版的《呼兰河传》。花地文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的女孩,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高贵。”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给李娟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虐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大雁南飞时的情景她看得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着点花芸豆时,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劳作,让她不禁感慨:“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透过喀吾图当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当地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所说“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在红土地,生活已经坚固了许多。但坏天气仍然动摇着我们的心。春天里,风沙中的红土地,从天到地全是极不耐烦的咆哮,远处田野边的树木被剧烈地来回撼动。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天空昏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房间里暗得不得不点起了蜡烛。我们早早地做饭、吃饭,然后上床躺着。由我们的房屋替我们承受整个世界。”
“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
……。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作者将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笔端,贫瘠的土地里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琐碎的生活因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韧性而变得极富张力、妙不可言。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二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每次旅行都不得不放弃这个地方。或许是因为得不到,心中对新疆的向往不断加深: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丽。但看了李娟的《阿勒泰的一角》、《冬日的牧场》等系列书籍后,新疆的.形象一点点在我脑海中浮现。感觉自己正走在凉爽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漫步在茂密的丛林中。有时会感叹生活的沉重,有时会被人们的乐观精神所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女。她跟随母亲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杂货店和裁缝店,与以水草为生的哈萨克牧民生活在一起。他们跟随牧民进山换田,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山聚居地艰难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稀缺的物质和恶劣的环境。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孤独而谦虚,宽容,刚毅,乐观。一切的悲欢离合,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成为一切生命生起灭亡过程中的常态,坦然接受,无怨无悔。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可以创造一切的“巨人”。她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建造了家园,并不断地翻新修缮。哪怕只是一个临时住处,她也要抱着一辈子都住的态度去“折腾”。她靠着胸口零下20度到30度的体温,把在阿勒泰从未见过的废金鱼带到了戈壁滩,只因为“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像一种山上不存在的花”这个世界。”她的努力或许并没有给一家人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少改善,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支撑着韩家在远方的阿勒泰扎根。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三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四
有幸拜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作者以轻松自在朴素的文字描写了冰天雪地、戈壁滩沙漠、移动的羊群牧民和随地扎下的毡房子……,这些在我有生以来都是没有见过的。那些山峰、那些河流、那些森林、那些牛羊骆驼、那些人、那些事,在作者的笔下灵活生动,仿佛置身其中。
文中作者一家在语音不精通,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居然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所以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你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这种信任,大概也就这种意思了。
想到了前年3月份,在跟人做生意,对这家公司资质了解的很清楚,对这个人也算是相处甚久。基于对朋友信任,没有任何押金的情况出售了一台机台,当时说好是一个月后债款付清。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你的信任在别人眼里是一分也不值。在一个月后迟迟不到款。于是断断续续的催款,催款是很头疼的事情。开始这个人于各种困难跟你说暂时资金不到位,说得真是声情并茂,痛哭流泪的样子,心一软算了,再给他一点时间吧。时间久了,这家老板继续于各种理由搪塞。于是一台一两万的机台款就一拖再拖。
都说欠钱的是大爷,这话一点儿也不差。毕竟都是辛苦钱,供应商的款是现结的,而卖出去的机台却分毫无收,那叫一个心急,急的时候真的是骂这人不守信的王八蛋。于是我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拿着催款单,手机开着录音,到他公司要钱。继续说没钱,再问具体什么时候付,承诺说年底前付5000千。我也不再信他的话,强烈要求他在催款单上签名,催款单上有备注,如有如期付款,以千分之五的日息付违约金。
在这种情况下,在年底前收了5千元过年,可是等到年后来,竟然的人去楼空,什么也没有了。于是只有走法律途径,各种证据,在历经八个月后终于结案。虽然胜诉,但对于一个失信的人来说,胜诉也一个说法而已,货款照样没有。
所以当看到流动的牧民中,很多人都是记不住,仅仅是一个签名就是缚束,在羊群南下,膘肥体壮时,路过喀吾图一带时,还债的人千打听万打听,打上门来结清倒债。亲眼看着记账的本子上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这让我特别的感动。虽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你给我的信任,我定不辜负,这是一种最起码的为人尊严。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五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六
总以为这样的一本书一定写了很久吧,写得快些,那些角落里繁琐的小事怕是要被落下,任何一点仓促都是对它的亵渎。她像个絮絮叨叨的女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在你耳边说着什么。细碎时恨不得把什么都念叨一遍,可若是开朗起来,又似乎什么都算不得重要了。她把光阴拆散了讲给你听,她笑,哭着笑,恨不得把她的全世界都搬过来,真实得仿佛在眼前发生,但又总是隔着什么似的。当你终于习惯了他的磨人,准备好好听听她的或想想你的人生时,她却俏皮地转身离开,像书中一样对你说“一辈子,还早着呢!”
她的日子没有过完,我们的也还早着。
书里的光阴是稀释了的,仿佛是被人催促着。作者很善于抓住那么一两件事展开,或者说她只是信手拈来,把从记忆里浮现出来的,哪怕给她一点触动的东西都写下,却不经意间感化了许多人。她写着关于普通人的文章,可细细品味,却似乎很遥远,她的.生活总让人觉得干净得有些飘渺。可一字一句的人间烟火又无比真切。
它的缓慢惊艳了多少人?我以为阿勒泰的角落,毋宁说角落中的阿勒泰。它仿佛是坐落在世界角落某种孤独的具象,可却又不自知般的以为,或许世界就这么大吧。一份从容轻易抹去了孤独中忧伤的成分,还剩平和与那绵柔的亘久,流连文字的长河后,缓缓地浸润着每一颗从它身畔掠过的心灵,一点点溶解着他们的躁动。
生命终究只是一种形式,生活也不过是个过程。有人轰轰烈烈,最后也只是暗淡在夜空中烟火的灰烬;有些人平平庸庸,但时间也泯灭不了他们曾经在这世上激起过涟漪的事实。当一切趋于虚无与平淡,抑或我们的所有都成了到达高潮的前奏,最重要的是此刻,此刻我们存在着。
时间会对懂得生活的人手下留情,这或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七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书里没有什么逻辑,平平淡淡的叙事,却在我的眼前为我展开了一幅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美丽的地方的生动、自然的画卷。没有什么悲悯的话语,却总能带给我感动。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书荒的季节,图书馆看到阿勒泰直接拿着去借了。后来翻开的时候,读了两页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写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画面感。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无论是可爱的孩子,还是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都显得那么纯净。在那种厚重,贫瘠的生活中。透过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个纯净、干净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牧林,优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别样的温暖、丰盈和喜悦。
正是因为很久没有读到这么优秀的书籍,所以才会激动。看书的好处就是在作者的叙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脑海中那独一无二的那个胶片集。读了几遍,每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动。每当我想写下一些感想时,总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从书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现在写是不是还是太早了些。最终,我写出来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小感受,对于这本书,任何的评价可能都是多余的。不敢写,也写不来。只能读书的人自己去体会。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享受过写作这件事,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管是我的心还是我的语句都处于一种束缚当中。这种束缚来自于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读的书、我的见闻阅历、我所处的环境……我无法越过它们。而我想说的,想表达的都似曾相识。好像这世界的所有的见解、情感都已被人抒发到极致。而我的那些像风一样的细微感受,总是难以捉摸。
最后,节选一些段落,我希望未来自己无论是处于人间的角落还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样游牧在广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够去享受那清辉月光落在身上的美丽,能够抓住那些难以捉摸的细微感受。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八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萌生了写《格竹》的冲动。我把我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格竹》拿给小鱼看,他看完之后说:“绝!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啊!”小鱼的评价里有10岁的孩子对妈妈的爱与鼓励,但我想说的是《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的魅力,以及它对我的影响。
它是那样纯净与美好,而且是那样宽广的纯净,那样高远的美好。
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如此纯净而丰富,如此细腻而美好,它就像是枯燥、苦闷的生活缝隙里生出的美丽的花,它又像是苟且的眼前孪生出来的远方的诗,我无比欣喜于见着生活与诗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了。那一片没有喧嚣,不受污染的广袤无垠的空旷的绿草地,仿佛就是我们纯净的心灵绿洲。
特意去搜了新疆地图中阿勒泰这个地方,它实在是离我太远太远,太偏太偏。它偏远到光看地图我都能想象到它的贫瘠与寂寥,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知道这个地方。
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贫瘠与寂寥的荒野上的作者李娟却让我看到了生命最本真、最美好的姿态。书中的文字,是作者李娟在河边洗衣服时,在炉灶边做饭时,在店里缝衣服、熨裤子时,在讨价还价做生意时,在买东西的路上,在不停地搬家的路上,在去玩的路上……自然流淌出来的。每次沉浸到这些文字里,我都被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深深地感染着,这也是我现在每天想要写一段的灵感来源。
摘录三段我最喜欢的文字:
“还有那些没什么花开的植物们,深藏自己美丽的名字,却以平凡的模样在大地上生长。其实它们中的哪一株都是不平凡的。它们能向四周抽出枝条,我却不能;它们能结出种子,我却不能;它们的根深入大地,它们的.叶子是绿色的,并且能生成各种无可挑剔的轮廓,它们不停地向上生长……所有这些,我都不能……植物的自由让长着双腿的任何一人都自愧不如。首先,绿色就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啊!当我们看到绿色,总是会想:一切都不会结束吧?然后就心甘情愿地死去了。这一切多么巨大,死去了都无法离开它……真的,一株亭亭地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许就是我们最后将到达的地方吧?”
“石头们则和我一般冥顽。虽然它们有很多美丽的花纹和看似有意的图案。可它是冰冷的、坚硬的,并且一成不变。哪怕变也只是变成小石头,然后又变成小沙粒,最后消失。所有这一切似乎只因为它没有想法,它只是躺在水中或深埋地底,它在浩大的命运中什么都不惊讶,什么都接受。而我呢,我什么都惊讶,什么都不接受,结果,我也就跟石头差不多。看来,很多事情都不是我所知的那样。我所知的那些也就只能让我在人的世界里平安生活而已。”
“我坐在炉门前的小板凳上,不时地喂柴,用炉钩小心拨弄炉膛里的燃柴,使火苗更充分地抿舔着锅底。脸被烤得绯红滚烫。抬头往炉膛之外的地方看去,已经适应了火苗之热烈的视线陡然间跌进黑暗之中。房间黑暗深远,而灶膛里热烈辉煌,极度明亮。另有一处明亮是灶台上的马灯,它的火焰拉得又长又稳,宁静平远。马灯、灶膛之火、房间里的黑暗,这三者在我的视野里互不侵犯,互为反差,牵扯出一幕奇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