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毕业论文幼师大专(通用11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一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即使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调整;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爱心、耐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因为爱心、耐心可以给孩子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学会感恩,学会有责任感,学会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的力量又是相互的,孩子们的爱心回报更会给教师温暖和鼓励。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二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的重头戏,但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关键就在于重视阅读,优化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教学;重视;引导。
不久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对天津市14135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阅读,而且年级越高阅读量越少,中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天津,中国读书人口的大量锐减让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感到担忧。
那么这种目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时下由于教育的功利色彩浓重,竞争的压力迫使师生追求速成、速效,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其次,阅读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现在,有不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不健全,即使有,也因为书籍陈旧、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不多、学校缺乏管理而导致其形同虚设。还有,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转变这种状况,我想,首先应该转变我们的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践行“新课标”,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
深入解读“新课标”,明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新课标的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全体师生都能找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二、阅读进课堂,体现阅读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让阅读走进课堂?课外读读还不够吗?”事实上,如果阅读不进课堂,学生的课外时间太少,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而光靠啃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让阅读进课堂,本身就是对阅读的'轻视,让学生觉得阅读可有可无,学校才舍不得让它占用课浅论践行“新课标”助推阅读教学堂时间。相反,有了专门的阅读课,师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三、优化教学策略,收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一旦养成,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绝不能把鲜活的阅读教学变成文学常识教学、字词教学和理由解答,绝不能使阅读成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把学生变成一味接受的工具,这样只会让学生渴望阅读的火苗熄灭在枯燥的功利深渊中。我们要努力探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策略,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之火越烧越旺。
2.引导小组合作,介绍读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活动,每个小组内共享资源,交流阅读经验、阅读体会,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小组间定期汇报成果,评比选优。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如何课堂“精读”,课外“博览”,如何圈点批注,加深理解等。
3.开展活动,推动阅读能力提升。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三
在本人的写作过程中,xxx老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其他帮助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李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张同学,后期因为实习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韩鹤友教授。韩老师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格,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实干精神,值得我终生学习。三年的教诲此刻犹如一幅幅昨日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三年的和培养将让我受益终生。除在科学研究上的殷殷教诲和做人处事上的点拨之外,导师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导师在科研创新上的孜孜以求,而在平日工作的务实作风都将是我追求的标和学习的榜样。
本论文是在韩鹤友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梁建功副教授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梁老师是一位具有敏锐科研洞察力的老师,在本论文具体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以及论文中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建议。在此对梁建功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表示十分的感谢。
另外我还要感谢盛宗海师兄,董飞同学,武红敏同学、胡小凤同学在实验过程和论文写作中提供的热情帮助。感谢原弘老师在部分实验和论文写作中提供的帮助此外,我还要感谢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余安同学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还要对实验室所有师兄弟姐妹们在平时开展相关工作中的支持和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你们默默的奉献是我求学三年来的支持和动力。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四
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culturaluniversal)。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幼儿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幼儿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的意义上,并没有成年人的指导或帮助,就自然存在于他们的世界当中了。在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进行着探索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幼儿的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本论文主要从根据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
(一)游戏的产生。
1.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在最初,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同时,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
在幼儿自发和原发的游戏中,涉及到听觉的比如说“摔泥凹凹”(把潮湿的泥块揉捏成凹形,如手掌大小,摔在地上,泥块爆裂有声的游戏);关于视觉方面的游戏就更是常见了,也可以说各种游戏都离不开视觉的参与。比如小时候经常玩的打弹弓,弹石子等;至于在触觉、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的体验,在那些捉人游戏、泥塑游戏、倒立、踩高跷、爬树等等游戏活动中都要运用到;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儿童过家家时烧火做“饭”时可以得到实时的体验,这些游戏的出现也都起到了利用和锻炼嗅觉的作用。
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从头到颈,儿童可以玩顶牛或顶羊;利用脸上的器官,儿童可以玩“做鬼脸”或者“打鼻子打眼”的游戏;从肩膀到胳膊【】、腕部、手掌和手指,儿童可以玩抬花轿、扳手腕、碰豆豆、捡石子等游戏;从胸腹到后背和腰部,儿童可以玩翻扁担、背口袋、拔萝卜等游戏;从臀部到大腿、小腿到脚趾,儿童可以玩梭坡坡(类似于滑滑梯的游戏)、斗鸡、滚疙瘩(双臂交叉用双手扣住双脚大拇趾,身体缩成团,从松软斜坡上滚下来的游戏)等。因为儿童需要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和潜在锻炼。此外,只要条件允许,儿童甚至会发现用头发做游戏的乐趣。泰勒·何德兰曾记载了发生于1909年的“甩辫子游戏”(时当清末,男孩子要留一条长辫子。儿童将辫子旋转起来,互相抽打取乐的游戏)。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我们忘却这些原始、原发、自发的游戏,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现代因素,组合利用,推动新时代游戏在幼儿感官系统和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主要是单纯地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因为没有人去有意识地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更多层面上的意义是基于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主要是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同样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它所积淀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游戏进行本质把握的思想背景。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活动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尝试探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但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并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他被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局限,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游戏准备观点,对当时的游戏本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幼儿对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干介克提出游戏成熟说,成熟说是当时游戏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指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表现,开始逐渐摆脱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蕴含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意识倾向;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认为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有其必然的社会性;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比以往都要科学的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游戏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向真理靠近,游戏本质观必将向着更加高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
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b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c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
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
b自主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充分的发挥、体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由的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的掌握游戏的进度,把握游戏的环节。在此,教师应注意的是,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能因为某个环节不符合教师预备的轨道而加以干涉,这样的做法既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会使游戏失去本质而不能称作自主性游戏。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的发起是自发自主的。游戏的发起是幼儿自发的行为,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加。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幼儿,要玩什么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权利,每个幼儿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
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
4、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分享游戏体验。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要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审美的认知,促进幼儿的语言美游戏,培养幼儿的情感美。
3、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中的幼儿所表现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情绪是愉快、稳定和积极的。因此,适当的游戏对幼儿情感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幼儿在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情感世界中健康成长。
结论游戏概念的变化演绎出游戏本质观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上,人类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经历了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从生物性到社会性的演变。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是当代人们尝试确立的新的游戏本质观,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游戏的特征、价值以及在教育实践的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是在自由活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因此尊重幼儿自主的活动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基本,游戏原有的自然属性和自己的特色。假使“顺然”被改造了,“契机”被忽略了,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致,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感到茫然,游戏本身具有的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也就被异化了。因此,之所以特别强调并提倡开展“自主性”的游戏,是要将游戏中蕴含的顺然与契机交还给游戏,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清楚认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引导幼儿自主发展策略,是本文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刘楠楠。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智,2003(03):105.
[2]张洁清。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教育探索,2001(10):108.
[3]杨静。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与指导策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叶青。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浅谈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性。青春岁月。2013(4).
[5]张静。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学周刊:b.2011(11).
[6]肖玉。幼儿独立性能力培养初探。青年与社会。2012(8).
[5]夏加强,刘颜。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刍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9):33.
[6]王弟惠浅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2).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五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六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幼儿教育时期就是人生中的这个最佳时期。注意孩子智力开发多元性,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从心灵上接近孩子的心理世界,通过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水平。通过对幼儿教育进行区域性的教学,打破传统幼儿教学的思维。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幼儿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学前教育者所必须拥有的素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经过2-3年的家庭教育,就开始融入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说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的工作不可磨灭,而幼儿教育正是这个教育系统的开端,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尤其对于现在‘全托’现象越来越多,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影响在不断的减少。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不是无理可据,幼儿教师的社会责任大大增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已经成为教育者热烈探讨的问题。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幼儿教师科学教学素质以及培育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春秋时期,人们都开始注重幼儿教育,私塾的设立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使人们对礼法有了很多的了解,产生了更多的有名的诗人等,丰富了中国璀璨的文化。例如唐朝是我们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几乎人人都能做上几首诗。
虽然在19世纪末,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分子是这场变化的骨干分子。
然而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继承了科举制所带来的弊端,学习具有了很大的功利性,一味的向孩子灌输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孰不知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在一点点消失。所以对于幼儿教育当务之急即是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幼儿教育,建立具有强开放性,思维创造性强,科学水平高的与国际接轨却又不失办学特色的具有以关注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整合性教育观的幼儿教育系统。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现有幼儿园教师94.64万人。其中,中师及其以上学历者有53.79万人占总人数的56.83%;加上职业高中幼教专业毕业的师资,其总人数为69.08万人,占总人数的72.99%。很明显,我国的幼教师资队伍现状堪忧。尤其与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在近些年得到迅速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相比,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明显处于落伍的状态。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与水准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幼儿早期教育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后,现有幼教师资以及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幼教师资的重组,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幼教师资的学历层次已势在必行。
自《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事业已实现了全新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出现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相比之下,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则相对滞后,并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幼儿园私营化越来越严重,由于利润的考虑,人员精简,而且由于幼儿教育被认为是非义务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不能得到很多的外出交流与进修的机会。幼儿老师自身的素质,自身的思想得不到提高,孩子的教育自然得不到保证。
2:早期教育理念的打破以及创新。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幼儿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得到发展。然而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尤其是在这个功利主义,学习已经被罩上一层功利光环,浮躁的经济社会下,幼儿教育也不能幸免。
这种主要表现为:一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识字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幼儿园把本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过早地搬到了幼儿园里来,诸如识字、心算、外语、绘画、舞蹈、乐器演奏等等都成为幼儿的必修课,过早地把幼儿拉到了应试教育的苦海之中,揠苗助长、好高骛远,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规律,甚至给许多孩童带来了过重的身心摧残。二是盲目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神童教育。许多幼儿园十分注重“培养”这种小“神童”,不少家长十分虔诚地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小“神童”。在媒体的报道下不难发现这样一群能够在5、6岁背诵很多的唐诗等的“神通”。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言简意赅地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据此,我们的智育就应该是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我们的德育就应该是鼓励孩子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我们的美育就应该是培育孩子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代教育理念应以孩子为核心,以促进孩子的正常发展做为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结合实践去引领孩子们认识世界,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发展思想,激起孩子们对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积极的发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既爱上学习,又追寻身体与思想的自由,提高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除了这两个方面外,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等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此篇论文主要研究幼师教育的教学管理方法,通过改革这两个方面,提高幼师的科学素质以及改进他们的创新理念,为创造出更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幼师主观能动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新时期下,教育改革不可或缺,它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创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提供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以及时代的要求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切以孩子为前提,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对于新时期的一名幼儿教师,只拥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想法和能力,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去认识孩子,与孩子进行交流,使幼儿教育时代化,科学化。
1:遵循科学的原则,使幼儿教育科学化。
1967年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立的“零点项目”,经过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多元智力理论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在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
然而历时20多年的这一不为心理学家所关注,甚至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批评的理论成果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所以深入研究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是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化教学、创新性教育所必须的理论基础,能够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然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元的,一组能力,而且不像传统认知理论所陈述的,加德纳认为人的这些种能力不是一个整合,而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指向于不同的特定认知区域和知识范畴,而且有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基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基于这个多元智力理论基础,我们曾经传统的单一、平面的智力观以及教学观变得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科学化。回首我们曾经对幼儿的教育只限于识字,认字;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比较片面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以及创设多彩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例如: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比较;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地形,丰富幼儿户外的体育活动等。这样我们就能更科学的进行教学管理,是孩子能够更科学的发展。
2:智力开发背后不可或缺的心灵教育。
拥有这样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能够科学化的开发学生的智能,然而拥有高智力,高才能只是促进孩子人生道路发展的一种力量,然而至于好与坏,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幼儿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在孩子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现时代,拥有高知识水平的时代,大学生投毒害死室友,大学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充分表明了现时代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教育在孩子认知世界的时候是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为以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供优良的基础。所以除了科学化,我们也应该在幼儿教学管理中加入人文化,思想化的要素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全的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是以一种善心来观察世界,做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看到美好的一面,至于有人说这样将会导致孩子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而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全面认识世界应该是一个人生道路上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应该多让他们认识到,接触到美好的事物,形成自己对社会的最基本的美好的认识。而对于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分辨善恶,所以作为幼教老师,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幼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与孩子的交流、生活中,应该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我们应该通过孩子的角度去告诉他们是非善恶,通过笑声,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引领他们。所以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以及人文情怀要求更加的高。如今。很多家长都将孩子进行全托,这样孩子一天中的时间除了睡觉就是和小伙伴,和老师在一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适应这个社会,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幼教老师应该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例如:在孩子面前许的愿就一定要达到,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多微笑,因为笑声能够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
3:独立自主能力的教学培养。
在孩子热爱生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多的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锻炼孩子坚强的心理。现在提倡国际化,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引进先进的幼儿教学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将其本土化。相信大家都知道,和美国的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缺乏的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美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自主能力,这样他们在成长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所以我们也要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切从头开始,从最基础的做起。
现时代,每年有很多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自杀,而且数据吓人,很多教育者分析这个原因。有些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然而我认为中国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一方面:基于传统原因,导致知识分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这是中国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士大夫情节;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家长给与很多的溺爱,再加上有一部分幼教着重发展孩子的跳,拉,弹,背却忽略了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从幼儿时期做起,从第一次摔倒做起,让孩子学会自己爬起来。幼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应该明白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具有怎么样的心理,应该针对不同的人,耐心的给与他们指导。而且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
将生活自理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可开设专门的生活练习角,有计划的提供练习材料,如;给孩子穿脱衣服,叠衣服,整理小床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也能得到练习。
幼儿在3-4岁时候,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出现,孩子们迫切的想向这个新世界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的自主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幼儿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慢慢的培养自理能力。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对幼儿教师的耐性的考验比较大,幼教应该耐心的给予他们不同层次的指导。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所以应该在进行前面两个教学的同时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
4: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波斯纳曾经提出来一个教师成长的一个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经验与时间有关系,而经验正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是在反思中取得经验,所以反思对于一个老师来说非常重要。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反思中,幼儿教师能够通过对不同孩子的智力,采用不同区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经验进行客观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幼儿教师时常进行教育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关理念,实施更有质量更有效果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师自身的专业性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幼儿教师应该以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以及课程设计,与孩子的每一次交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等进行客观性的批判,努力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反思只是一种行为,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发挥,总结出适应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找到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反思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由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可知,我们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拥有独具于别人的自身的智力分配结构,他们拥有自身独特智力作用的特殊领域。所以作为幼师,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孩子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事物都是在运动的,所以作为幼教,我们应该以运动的眼光去看事物。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总结得到的经验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孩子。所以幼教应该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才能在他所倾向的区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与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反思,我们应该经常进行幼教自身的教育评估。幼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各种生活不同的情境下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的',确实考察孩子自身的自主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多方面对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啊,全民观察、分析各个学生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身教学方法和专业素质的不足;并把这些观察作为自己创造更好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使教育评价成为自己反思、进步的有力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科学成长。
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教育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幼教进行日常的生活反思,不应只停在原来的脚步,应该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反思。这就需要幼教能够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修,这样才能保持幼教专业素质的先进性。通过上面中美幼儿教育的对比,我们应该发现,幼儿教育方面我们还落后许多,这就要求我们幼教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多出去和别人进行交流,寻找差距,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保持幼儿教育的先进性以及时代性、国际性。
在新时期下,教育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对幼儿师资力量的改变及培训、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以及教育课程设计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们幼儿教育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时代化以及国际化。然而这么多的改革只能在宏观上对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幼教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幼教的专业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在科学化的教育同时,我们应该多加重视细节化的教育以及长远性的教育。打破只注重发挥孩子逻辑上的才能的传统,运用智力多元化的理论指导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结构以及智力倾向区域,从而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在学习方面更加自由,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自主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在思想,心理,科学方面给予他们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幼儿老师的反思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时间的反思者,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专业方面的不足,才能通过交流引进先进教学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
[2]:中国学前教育协会编:《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
[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6.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七
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英语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且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英语故事讲述与表演能够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院校,讲故事训练在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们在讲故事训练方法上所做的尝试。
1.要选好故事。
这里的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不同的故事。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2)要考虑到教育要求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要求来选择故事。
2.认真阅读熟悉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前,幼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并充分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特别要仔细研究故事的高潮部分。这是在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幼儿的部分。还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讲故事的人透彻正确地理解整个故事,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讲故事时把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并感染幼儿,使幼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3.语言的要求。
(1)轻重音的变化。
幼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这种层次是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会自然地加重某些字或词,这就是所谓的强调重音。在一句话中被重读的字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讲故事时,语气和语调也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突显故事内容的生动活泼,并能显示出故事的重点。否则就不可能把整个故事内容表达得清楚,故事中的趣味性也没法传达给幼儿。
(2)停顿的适当。
讲故事时我们都会在一些地方停顿,这除了原文的标点决定之外,还可以控制语速,更能够很好地向幼儿传达句子和段落的整体意义,使语气自然顺畅。但有些幼师在讲故事时有随便停连的习惯。如,我的,名字,叫,狐狸。这样的停顿让讲故事的人感觉累,听故事的人也会累。怎样停,在什么地方停,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并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停。如,“不要吃,不要吃,那是不能吃的”。情形比较紧迫,说的时候不用按照标点停顿。
(3)态势语的使用。
态势语的运用在讲故事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与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结合得好,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也能将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认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幼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摹拟动作,比划几下。应把动作与表情、语调融为一体。讲故事是以语言为主,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态势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多,更不能又跑又跳。那样会破坏故事原有的氛围,也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
1.播放视频或教师示范。
利用光盘、网络等资源,选取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资料给学生播放,先让学生进行观摩。例如《threelittlebutterflies》、《theveryhungrycaterpillar》、《threelittlepigs》、《thegoodboywhostoleanapple》等。教师示范其中一则故事,并让学生注意讲述人是如何处理故事的语调、停顿和态势语的。
2.模仿讲故事。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进行模仿讲故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要求学生模仿《themonkeyandthemoon》(《猴子捞月亮》),要求学生惟妙惟肖地讲述故事。大约模仿3~5个故事。让学生仔细揣摩讲故事的技巧。
3.练习巩固。
教师选取10篇优秀的幼儿英语故事印发给学生。要求每人选取一篇,自己设计语音与动作。准备时间为一个星期。教师根据班容量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故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后要求学生讨论优缺点及改进办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1.讲故事表演。
要求各组学生选取一个故事分角色表演出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身材、相貌、声音特点等选择适合演绎的角色。在角色确定后,学生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记忆故事台词,并能够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准备一个星期后,分组进行讲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故事,让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加深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讲述故事。
2.个人讲故事比赛。
在平行班进行完讲故事教学活动后举办一次大型的讲故事比赛。讲故事内容自选,选手讲故事时间为2~3分钟。比赛要精心组织。例如选好比赛地点,制定评分标准,选好评委等。对获奖选手要进行奖励。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就是让学生为准备比赛,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合作地学习,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杜威说:“做中学”。cipateandiun-derstand.通过讲故事比赛既锻炼了胆量,也纠正了他们的语音语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无论是个人讲故事还是小组表演故事,教师都要进行评价与考核。否则,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尽全力去准备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应将学生讲故事的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而此项分数可分为两部分计算,例如学生个人讲故事占50%的分数,小组表演故事占50%的分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
[1]安奈特西蒙斯,故事的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m],海南出版社,2003。
[2]鲁兵,中国幼儿文学集成[m],重庆出版社,1992。
[3]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1996。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八
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对于理论教育中的“静”,体育教育中的“动”似乎更接近孩子的天性,正确把握幼儿体育教育的方法尺度,对于幼儿在生长发育初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弹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们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二章幼儿期身心特征。
那么,如何把握弹性的尺度呢?这要从幼儿的身心特征说起。
2.1幼儿的生理特征。
幼儿期骨骼的骨化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但仍比较软弱,容易弯曲变形。肌肉系统正在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还非常软弱。幼儿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作用进行得非常强烈,因而对营养的需要量也特别大。三岁儿童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开始完成,但是大脑皮质上的抑制作用还很薄弱,对于动作的有意识地控制的能力还很差。
2.2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幼儿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
由此可见,在组织学习各种动作时,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所谓的弹性教学,正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三章弹性教学的各个环节。
3.1环境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而事实上,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园,以上关于场地的规定几乎是一个奢望。另外建园较早的幼儿园有相当的一部分已被禁固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这些幼儿园地处横街窄巷,无论是向空间发展,还是向周围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各类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事实上能享受充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活动大部分是室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
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例如,合理分配现有的户外空间,将各个班级活动时间分开,轮流进行活动,同时相同年龄段班级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进行活动,通过多次少量的方法使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如果遇到有些教室采光、通风效果较好,窗外环境宜人,可以试着把自然搬到教室来,通过在室内布置一些无副作用的动、植物,营造一个贴近自然的环境,这样即使是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孩子们一样能感受自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园外的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加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当然,这个做法从安全性上讲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就要求园方在组织活动之前,必须统筹周密地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来进行现场安全的维护。
通过这样的调节,孩子们感觉到户外活动的空间不再那么紧张和狭窄,心情上得到释放,教师们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体育过程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结合其他教育内容,产生多方效益。
3.2生理方面。
前面提到过,幼儿因为其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行体育活动时运动量应当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通常说来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例如,我们在平衡能力锻炼如走平衡木、滑旱冰等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负荷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正式练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一些简单的辅助活动来调节幼儿身体的承受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先进行拍球的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慢慢活动开,此时孩子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进行滑旱冰的项目,此时孩子们身体紧张程度慢慢达到最高值,当孩子们适应了练习的难度之后,身体状态趋于稳定;最后再进行蹦床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状态逐渐放松,趋于平静。通过这样的联系,孩子们的身体状态经历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强度与密度相结合的问题。一方面为了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教师既要作为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又要观察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幼儿的生理负荷高低结合。另一方面幼儿活动的总体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幼儿的闲置时间,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通过运用多种方法适当增加每个幼儿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3.3心理方面。
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基本以感性为主,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很快会感到厌倦。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观察观察孩子们的情绪波动,适时作出调整。
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中,应选择一些容易学习的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师要善于调控幼儿的学习情绪,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幼儿。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幼儿才不会感到沉闷、呆板和压抑,才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感染和激发幼儿学习和克服困难参加锻炼的信心。此外,还应该注意几点:
1.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内容饱满、幽默而不俗套。呆板的语言会让幼儿觉得昏昏欲睡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发展幼儿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幼儿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能够提高其兴奋性。
2.合理搭配场地、器材,要尽量做到新颖,不重复搭配。天天对着同样的一块场地或者一套器材,幼儿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每天接触不一样的场地或器材,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幼儿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
3.教材的选用和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材枯燥乏味,试想如果幼儿每天进行的都是一些跑、跳的练习,那么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也会一点一点消失。一方面在教学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让幼儿学到新的知识,后半部分则宜安排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将教材内容游戏化,结合音乐、故事、道具等因素,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的新颖。
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个性培养方面。
幼儿期也是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幼儿的思维以感性为主,他们更容易受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影响,小则产生情绪的波动,大则形成负面的个性,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4.1前提条件。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因此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可能会不同意园方的某些做法,甚至有抵制行为,在孩子面前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应该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做到家园合作,为园方合理开展幼儿个性培养创造条件,能使也能让幼儿更加轻松自然地投入到体育锻炼过程中。
3.4.2过程事例。
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对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个性的形成其实是由点滴的影响积累起来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事例1:刚开始,幼儿都能积极的遵守基本安全行为规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些调皮的孩子按耐不住了,时不时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时候,是阻止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幼儿期同样也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尝试增加了活动的危险性,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能够培养幼儿应付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例如,我们选择一些幼儿较有兴趣,但又带有一点危险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结合理论和实际生活经验,教育幼儿如果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但总有一天他们也要到室外去经历风雨,在成长的初期,多一些允许范围内的历练,对于他们培养坚韧的个性,非常重要。
事例2:在教学中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或是自己的观点,这是其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标志。事实上毕竟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观点不一定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当让他们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幼儿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幼儿如果直接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那么当其再次产生新观点的时候,他还敢向老师表达么?如果幼儿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联系到其他事情,也都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很可能导致其消极的个性,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事例3:教学过程中,个别孩子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活动热情不是很高,甚至给人一种游离于群里之外的感觉,这样的孩子特别值得重视。如果说这种个体的差异是先天性的,无法避免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后天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中。例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比较活跃的孩子跟起其分为一组,让团队的亲和力使其不再孤独;或者对其委以重任,让孩子有一种被大家重视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只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影响,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采取科学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帮孩子培养阳光的个性,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第四章结论。
所谓弹性教学,其实就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让孩子尝试不同的感觉,当然,是正面的感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创设多种条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是体育课,其他课程中也要把握弹性的尺度,让孩子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我们相信,通过弹性模式下的培养,孩子们的身心定能健康发展,祖国的花朵将更加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论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2]合理利用狭小空间开展体育活动。
[3]幼儿体育游戏化。
[4]关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思考。
[5]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九
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对于理论教育中的“静”,体育教育中的“动”似乎更接近孩子的天性,正确把握幼儿体育教育的方法尺度,对于幼儿在生长发育初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弹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们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塑造自己的个性。
那么,如何把握弹性的尺度呢?这要从幼儿的身心特征说起。
2.1幼儿的生理特征。
幼儿期骨骼的骨化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但仍比较软弱,容易弯曲变形。肌肉系统正在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还非常软弱。幼儿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作用进行得非常强烈,因而对营养的需要量也特别大。三岁儿童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开始完成,但是大脑皮质上的抑制作用还很薄弱,对于动作的有意识地控制的能力还很差。
2.2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幼儿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
由此可见,在组织学习各种动作时,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所谓的弹性教学,正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3.1环境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而事实上,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园,以上关于场地的规定几乎是一个奢望。另外建园较早的幼儿园有相当的一部分已被禁固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这些幼儿园地处横街窄巷,无论是向空间发展,还是向周围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各类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事实上能享受充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活动大部分是室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
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例如,合理分配现有的户外空间,将各个班级活动时间分开,轮流进行活动,同时相同年龄段班级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进行活动,通过多次少量的方法使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如果遇到有些教室采光、通风效果较好,窗外环境宜人,可以试着把自然搬到教室来,通过在室内布置一些无副作用的动、植物,营造一个贴近自然的环境,这样即使是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孩子们一样能感受自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园外的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加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当然,这个做法从安全性上讲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就要求园方在组织活动之前,必须统筹周密地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来进行现场安全的维护。
通过这样的调节,孩子们感觉到户外活动的空间不再那么紧张和狭窄,心情上得到释放,教师们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体育过程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结合其他教育内容,产生多方效益。
3.2生理方面。
前面提到过,幼儿因为其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行体育活动时运动量应当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通常说来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例如,我们在平衡能力锻炼如走平衡木、滑旱冰等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负荷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正式练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一些简单的辅助活动来调节幼儿身体的承受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先进行拍球的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慢慢活动开,此时孩子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进行滑旱冰的项目,此时孩子们身体紧张程度慢慢达到最高值,当孩子们适应了练习的难度之后,身体状态趋于稳定;最后再进行蹦床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状态逐渐放松,趋于平静。通过这样的联系,孩子们的身体状态经历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强度与密度相结合的问题。一方面为了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教师既要作为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又要观察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幼儿的生理负荷高低结合。另一方面幼儿活动的总体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幼儿的闲置时间,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通过运用多种方法适当增加每个幼儿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3.3心理方面。
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基本以感性为主,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很快会感到厌倦。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观察观察孩子们的情绪波动,适时作出调整。
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中,应选择一些容易学习的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师要善于调控幼儿的学习情绪,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幼儿。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幼儿才不会感到沉闷、呆板和压抑,才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感染和激发幼儿学习和克服困难参加锻炼的信心。此外,还应该注意几点:
1.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内容饱满、幽默而不俗套。呆板的语言会让幼儿觉得昏昏欲睡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发展幼儿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幼儿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能够提高其兴奋性。
2.合理搭配场地、器材,要尽量做到新颖,不重复搭配。天天对着同样的一块场地或者一套器材,幼儿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每天接触不一样的场地或器材,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幼儿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
3.教材的选用和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材枯燥乏味,试想如果幼儿每天进行的都是一些跑、跳的练习,那么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也会一点一点消失。一方面在教学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让幼儿学到新的知识,后半部分则宜安排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将教材内容游戏化,结合音乐、故事、道具等因素,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的新颖。
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个性培养方面。
幼儿期也是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幼儿的思维以感性为主,他们更容易受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影响,小则产生情绪的波动,大则形成负面的个性,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4.1前提条件。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因此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可能会不同意园方的某些做法,甚至有抵制行为,在孩子面前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应该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做到家园合作,为园方合理开展幼儿个性培养创造条件,能使也能让幼儿更加轻松自然地投入到体育锻炼过程中。
3.4.2过程事例。
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对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个性的形成其实是由点滴的影响积累起来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事例1:刚开始,幼儿都能积极的遵守基本安全行为规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些调皮的孩子按耐不住了,时不时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时候,是阻止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幼儿期同样也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尝试增加了活动的危险性,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能够培养幼儿应付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例如,我们选择一些幼儿较有兴趣,但又带有一点危险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结合理论和实际生活经验,教育幼儿如果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但总有一天他们也要到室外去经历风雨,在成长的初期,多一些允许范围内的历练,对于他们培养坚韧的个性,非常重要。
事例2:在教学中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或是自己的观点,这是其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标志。事实上毕竟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观点不一定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当让他们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幼儿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幼儿如果直接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那么当其再次产生新观点的时候,他还敢向老师表达么?如果幼儿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联系到其他事情,也都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很可能导致其消极的个性,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事例3:教学过程中,个别孩子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活动热情不是很高,甚至给人一种游离于群里之外的感觉,这样的孩子特别值得重视。如果说这种个体的差异是先天性的,无法避免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后天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中。例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比较活跃的孩子跟起其分为一组,让团队的亲和力使其不再孤独;或者对其委以重任,让孩子有一种被大家重视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只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影响,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采取科学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帮孩子培养阳光的个性,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所谓弹性教学,其实就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让孩子尝试不同的感觉,当然,是正面的感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创设多种条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是体育课,其他课程中也要把握弹性的尺度,让孩子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我们相信,通过弹性模式下的培养,孩子们的身心定能健康发展,祖国的花朵将更加茁壮成长!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十
现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看看下面的幼师专业的毕业论文吧!
摘要: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演奏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而钢琴课则是幼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幼师钢琴教学的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入门,抓好基础教学,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幼师;钢琴;兴趣;教材;教法。
我们深知幼儿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办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提高,很多幼儿园对幼儿音乐素质的开发和培养日渐重视。这对每位幼儿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势必对我们职业学校培养幼儿钢琴教师的目标和水准提出了严肃的、不容忽视的挑战。
钢琴课是幼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鉴赏能力。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这一复杂训练过程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坚持,而在坚持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而这枯燥和乏味往往只是在初学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学生有坚定的信念,教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给予学法上的指导,行动上的鼓励,那么学生学起来会轻松愉快的。作为幼师专业的钢琴教师,要上好钢琴课必需注意很多问题,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材选材、教学方式。只有注意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一、开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琴兴趣。
兴趣,通常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被教师的行为所吸引;学生一旦有了兴趣,马上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全神贯注。爱因斯坦曾今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人类潜能的“原动力”。
在传统钢琴教学中,老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而对课下学生练习情况不大过问。事实上,课堂教学和课下练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重要;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布置一些既不是很难又有趣味的作品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建立了弹琴的兴趣,增强了练习的信心。教师在指导时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信心,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多点耐心,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其练琴的勇气,提高他们学琴的乐趣。
二、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教材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是对其根本的重新定位。在幼师教育实现改革的进程中,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对于专业的钢琴教学来说,教材的选择很多,但对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真实适合她们的教材却很少,这是由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幼师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师范的学生既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也不同于一些钢琴爱好的人,并且对于刚踏入幼儿师范学校的的学生来说,她们大部分都未曾接触过钢琴,也未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要在三年或五年之内让她们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须的音乐技能,熟悉幼儿教育所必须的音乐与内容,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选材以外,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幼教专业学生起点低、在学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她们不可能像钢琴专业的学生那样长期而系统地学习钢琴,也不像业余爱好者那样短暂而没有目标的学习钢琴。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能够突出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又要注重适用性。所以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又适合她们的练习曲,且要以儿歌弹唱曲目为主,从而训练她们的基本功,培养她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处理。总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上,幼师钢琴教学与专业音乐院校钢琴“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一对一”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幼师钢琴教学中存在很多局限性。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由一位钢琴教师任教,学生的程度随着学琴的时间逐渐拉大距离。因幼师学生具有成年人的特点,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幼师钢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线的原则,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有目的地、理性地学习。因此,在幼师钢琴教学中我们尝试采取集体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集体课,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学,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授作品的分析、乐曲的演奏和手指的技巧型练习等,这些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大课中一次讲述,省去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讲授的无谓的重复,而且讲授得更系统,更有条理。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在钢琴上练习、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师生之间解决问题。
小组课,是将水平相当的4—6人分成一小组,每周上课一次,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上课时,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直接将教学法内容运用于课堂实践。例如:给一个组的学生布置同一首曲目,让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配上伴奏,课堂中逐个分析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其优点有:一是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增加了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及学生上课的总时数;三是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开发式”教学,增加了公开教学的观摩性,对教师要求更高,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在回课时可刺激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可锻炼学生的演奏心理。
幼师钢琴教学不同于大中专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特具有特殊性和速成性。因此,教学上既要注重它的实用性、科学性,又要不偏离一定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分阶段、分学生的能力来进行训练,合理运用三或五年,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逐步的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总之,幼师钢琴课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适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代百生.钢琴教学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牛韶静.浅议幼师钢琴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08)。
毕业论文幼师大专篇十一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孩子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所以常会因争抢玩具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就赌气独自一个人玩游戏,不愿再与同伴交流。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喜悦,获得合作的快乐,我们借助游戏这一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使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积极创设交往环境,激发幼儿合作意识。
1、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优美的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其身心愉悦。游戏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不同内容的区角,如娃娃家、理发店、医院、商场、表演区、益智区等,能让幼儿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活动和交往;区角中琳琅满目的材料,如各种商品、形象的理发用具、娃娃家的炊具、医生的听疹器、表演区中的头饰等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交往机会。
2、和谐的人际环境。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有的钉扣子,有的装饰。大家一起合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2)同伴的交往氛围。
同伴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及团结协作的交往氛围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比如:在表演区,可选择热闹的“音乐伴舞”场面:有的小朋友敲锣打鼓,有的小朋友则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唱歌跳舞,还有的小朋友帮助小演员精心打扮。这些小乐手、小演员、小化妆师们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一台热闹而出色的节目,真是快哉快哉!这样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可见,环境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营造游戏中的合作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是一种交往的有力武器,从而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合作行为。
规则不仅是幼儿的活动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成为幼儿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
1、制订游戏规则。
以往,都是老师规定游戏的要求,幼儿只是机械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游戏中出现交往上的障碍时,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说的!”为了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我们让幼儿自行制订游戏规则:先让幼儿集体或分组协商、讨论出每个游戏区的一些交往规则,然后让他们用别人能看懂的示意图画下来,再贴到相应的游戏区里。如,在娃娃家,幼儿设置了标志图“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娃娃手拉手、头靠头,脸上笑眯眯的;爸爸拎着菜篮子、妈妈在做饭、孩子在给客人拿吃的东西。幼儿解释为: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一家人,要商量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关心家里的事情,关心家里的每个人;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他们用“一家人”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暗示了他们在行为上要合作。幼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规则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别人遵守规则,使相互间的合作行为变得更自觉、更主动、更规范。
2、执行游戏规则。
规则制订出来了,就应该认真地贯彻和坚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执行规则,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提醒、暗示幼儿的合作行为。如在理发店里,两位理发师都要抢着帮客人洗头,于是就发生了争执。这时教师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参与进去,用语言来指导:“听说你们理发店为了使生意更好,为了让顾客更加满意,采取了新的规定。”接着,教师可以假装很认真、细致地看贴在区域中的标志图,还可以让幼儿讲一讲,提醒他们要分工合作。教师还可以请幼儿来扮演角色,监督大家的合作行为。如让幼儿扮演城管、检查员等,去每个区观察,把合作行为和不良行为都记录下来,还可以当场给予奖励,以此来提醒和诱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3、强化游戏规则。
经常反复、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能使规则得到强化,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提升为良好习惯。在这里,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地开展每一次游戏,严格地执行每一条规则,反复地进行提醒和督促,以自身的严谨和踏实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如在游戏评价的时候表扬和奖励合作好的幼儿、用良好的合作榜样来激励幼儿、用情境表演再现各种合作行为、用摄像机现场拍摄幼儿的游戏交往情况、用评选“文明顾客”和“服务明星”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三、合理运用游戏评价,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游戏评价包括游戏中的指导和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教师合理、及时的指导和公正的评价能引导游戏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以尊重幼儿的活动意图为前提来指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充分激发幼儿的合作欲望,并通过活动后的肯定性评价,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行为。
1、认真观察,灵活引导。
通岗,有的继续当玩具制造商……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顺利完成了合作,而且合作得很愉快,效果也非常好。
2、善于发现,及时指导。
幼儿在活动中常有需要合作的时候,但他们却往往意识不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如大班幼儿开展了剪染纸活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吸引着幼儿,他们玩的很投入。但老师在指导时发现,幼儿在剪纸后要收拾好纸屑,放下剪刀,还要去拿笔来蘸色,再染纸,所以就会出现一系列小问题:笔滚下桌、拿剪刀时碰翻碟子、染料洒了一桌子;染纸时把未折的正方形纸片全都渗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对一刚剪完纸的幼儿说:“你剪的真棒,我帮你染吧!我俩合伙办个剪染纸厂,怎样?你是剪纸师,我是染纸师,好吗?”教师的介入一下子就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剪染纸的兴趣,他们纷纷学样,有的专剪,有的传染,忙得不易乐乎!
3、公正评价,巩固行为。
游戏后的评价能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请大家把游戏中开心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你到哪些地方去玩的?他们怎么招待你的?”“你们那里来了哪些客人?”等等,给幼儿更多的机会把自己在分享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合作行为。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合作意识。如在表演区中,教师发现几个幼儿都争着当猫和画眉鸟,谁都不想当狐狸和公鸡。在整段晨间活动时间里,他们始终在争角色,而没能去表演。于是教师就利用晨间谈话时间,与幼儿展开了讨论:“玩表演游戏时,怎样选角色,大家才会玩的高兴?”有的幼儿说:“剪子、包袱、锤,谁赢了谁当!”有的说:“每个小朋友都演一演,谁表演的好谁演!”有的说:“轮着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好主意。通过这次评议活动,孩子们意识到要想玩的好,玩的高兴,就必须相互协商、友好合作。果然,在以后的表演游戏中,他们能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问题,合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面对21世纪的竞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从幼儿抓起,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抓起,从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抓起,并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