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一
首先,教育要追求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单纯追求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尝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项目制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果发现,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育要强调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理念中提到“因材施教”,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再次,教育要关注素质教育。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教育理念中,提出要“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协调发展”,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通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实践实习,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教育要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八个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在教育中要强调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理念中强调了“教育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教育的效益要回到被教育者身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确保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平等的关注和帮助。我们要消除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城乡差距,尽力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公正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八个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这些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理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些理念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们积极探索和改进。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二
我是____小学一年级二班的____的家长,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我认为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更是义务。
给孩子鼓励,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家长要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决定孩子一生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爱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是孩子总免不了会发错,但是不要一味地打击孩子。有不好的一面就会有发光的亮点,要懂得赏识孩子,多鼓励孩子,父母认可并赏识孩子,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信心,有助于发掘孩子自身的潜力。
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配合学校的安排。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我们家长都要严格监督并且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仔细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帮助她查缺补漏,对不懂的给她讲解,对出错的让她强化改正。与孩子一起分享老师的表扬,告诉她要再接再厉;与孩子一起分析表现不好的地方,告诉她为什么那样做不好,以后该怎么做。
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时刻牢记“以身作则”。我们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言传身教,身教的作用比起言传要更为潜移默化。
不要太苛求孩子。太严苛不仅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结果成绩未必有提高,心理却留下了阴影。
要学会尊重孩子,培养乐观自信。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可以忽视孩子的感受,随意干涉他们的生活、替他们做任何一个决定。家长不应该自作主张地包干,而是与孩子分析利弊、共同商量、权衡决定。孩子从中也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学会要为自己做的决定负责。
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让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孩子,让他们也能充满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生而有涯,学而无涯,作为家长,加强学习,科学教子,且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同成长!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优秀引路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更广阔的蓝天。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三
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四
空闲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
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对我真的收获不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五
人们常常认为成功是一种结局,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或者生活中所获得的成果。然而,一个人的成功与其说是一个结局不如说是一种过程,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实现的。成功教育理念是指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全面的培养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才华,从而实现个人的成就和社会的进步。通过我对成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成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关注个体差异和重视终身学习。
首先,成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记忆、复制和模仿,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成功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储存和重复信息。通过开展创新的教学活动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其次,成功教育需要关注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采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之相反,成功教育理念认为个体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取得成功。
最后,成功教育需要重视终身学习。在当今充满变化和竞争的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成功教育理念认为,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善于独立获取新知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成长。
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成功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我在学业和工作中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关注个体差异,我找到了自己的才华和兴趣所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通过重视终身学习,我不仅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善于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适应和应对变化的挑战。
综上所述,成功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方式,它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关注个体差异和重视终身学习。通过我对成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我相信,只有通过成功教育,每个人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成就和社会的进步。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学生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作为一名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下面我将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对学生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而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激发学习的动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过去,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做到学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统一,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另外,学生的教育也需要有探索精神的引导。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精神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解决现实问题做出贡献。
最后,学生的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传统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学生教育理念的改变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素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这些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传承并发扬这种教育理念,为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七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终身学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师生平等。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激发智慧的宏大舞台;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的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八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笔者以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新理念。
首先,在创造中学习。这里所说的“创造”,更具体地说是“再创造”。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掌握探索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先让学生自由绕篮球场走走,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汇报测算的方法,归纳为三种: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最后再让学生说说那种计算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如,在教学“8加几”时,投影了这样一副画面:一群小学生去逛公园买门票的场景,其中男同学8人,女同学7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7,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1)8、9、10……15;(2)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5=15;(3)把8分成5和3,7和3凑成10,10+5=15;(4)15可分成8和7,所以8+7=15;(5)8+7=15,因为我知道7+7=14,所以14+1=15;(6)8+7=15,因为我知道二七一十四,14+1=15;(7)有一些学生采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结果。这样,学生面对的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数学探究的能力。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
较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中创造”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赖以根植的土壤。例如,教完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整理练习课。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常会遇到那几种情形?请大家分别举一个例子。并分别说说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生一一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们又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1: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
生2: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学生纷纷点头微笑,师表扬了生2,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3:我觉得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都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6/9和1/3,6/9=2/3,因为2/3大于1/3,所以6/9大于1/3。
生4:我觉得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5/6和7/8,因为5/6比单位“1”少1/6,而7/8比单位“1”少1/8,因为1/6大于1/8,所以5/6小于7/8。(师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5: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2/9和3/11,2/9=6/27,3/11=6/22,因为6/27小于6/22,所以2/9小于3/11。(学生不约而同地为他鼓掌)。
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
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要让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延伸至课外,并将伴随终身。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数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体验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形成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布袋,口袋里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正方形来。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正方形物品后,我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教教我好吗?”学生说:“正方形有一个平平的面。”我伸手摸出了一个硬币,学生们又说:“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弯的。”我伸手摸出一块三角板,学生们又急着补充道:“正方形有4条边。”我又摸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是正方形吗?”学生回答道:“不是,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我又摸出一张菱形纸片,学生傻眼了。我则进一步问:“还有哪里不像?”学生说:“它的角。”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一样的。”这回我才摸出了一个正方形。我真诚地对学生说:“谢谢你们帮助我找到了正方形。”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正方形的关键特征。再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手势、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用手指、双臂作量器度量周围实物。最后让学生练习目测,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手去掂一掂1克砝码、1千克物品,体验到1克及1千克的轻重之后再进行估测。随着不断地体验,学生的估测水平不断提高,误差越来越小,有的同学在估测别人体重时竟不超过2千克。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创造”与“体验”的学习中学习数学,是一条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九
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
成功教育理念是当今教育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个体在各个方面的成功。在我多年的从教经验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成功教育理念的魅力和影响力。以下是我对成功教育理念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成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于传统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模式,成功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社会能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我还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学科和文化活动,提高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这种关注个体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识。
其次,成功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成功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在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独立探究,并教导他们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合理安排时间。我还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拓展到自主阅读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们能够主动掌握知识,不断自我提升,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三,成功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文化认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和共同解决问题。我还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了成功的社会表现力。
第四,成功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我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教他们适当地表达和释放情绪。同时,我教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应对挫折和压力,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而且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也能够保持冷静和乐观,持续推动自己的成功。
最后,成功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只有依据其个体差异进行教育,才能使之实现个人的成功。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我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发展动力。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实现了个人意义上的成功。
综上所述,成功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并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成功教育理念的价值和意义,我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成功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一
“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是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中关于“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的一段阐述。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则笑话: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随堂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多了个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校长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来,问题一经提出,便极尽其“循循善诱”之能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试问这样的课堂提问何以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何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形式,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否则就偏离了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提问呢?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哪儿却总是回答不到位,或者答非所问,以致耽误教学时间。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空,使学生找不到抓手。所谓“铺台阶”就是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分层设问。如苏教版第九年级(上)中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对于初中而言,理解其中的父爱是不难的,但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颇有难度,在授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全面概述情节,为此我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寸积铢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可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再如: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可以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了高台阶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
2、父亲有没有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3、但是父亲赢得你的尊重了吗?
4、那么父亲靠什么赢得你的尊重的?
5、对作品中父亲,作者寄予怎样的感情?崇敬,怜悯,抑或其它?
最后归纳出这样的主题:赞扬中国农民的坚韧,审视前辈的生活价值观,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问题。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新婚之夜,苏小妹为考新郎官出了这样一则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让新郎官对出下联方可入洞房,秦少游思妻心切一时就是出不来,这时苏东坡令家人向水中央投去一石子,听到石子入水声,看到水中波光,少游思路活了,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东坡这种启发式用得好!在妹夫发窘时令人向水中央投去一枚石子,可谓适时、适量、准确,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授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帮助学生欣赏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我是这样设计的:刚上课时我们欣赏的那首《我心永恒》作为《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如今已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世界经典名曲,每当听到这缠绵哀转的旋律,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罗丝和迈克迎着风浪相拥于“泰坦尼克”号船头的那个美丽瞬间,可见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将《“诺曼底”号遇难记》也改编成电影,也需要给他配上一首主题曲,请问用《我心永恒》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都认为用这个曲子不妥。就在这时我又抛出下一个问题:既然《我心永恒》不妥,那你认为选怎样的曲子比较妥当呢,请阐述理。短瞬的寂静后教室里又热闹开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上甘岭》的插曲《英雄赞歌》,有的建议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有的说不出乐曲名,干脆自己描述乐曲的的基调旋律,总而言之同学们的回答都说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到这里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不仅巍然屹立于大海上空,更铸刻在每个读者心里。在这种提问方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即设置悬念,卖点关子,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动力,这种动力有时是一节课的,有时可能是一阶段的,有时甚至是一生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课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篇书序,更是一篇美文,就文章本身的语言、章法以及文学的内涵而言,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如果仅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授这篇课文,教者以为该文不失为一座引导学生通向文学殿堂坚实的桥梁。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先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中外文学名篇,但都只有高潮,没有结局,只有梗概,没有具体情节,故事讲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几个悬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那苦命的祥林嫂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了吗?还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于勒等人最后的结局如何?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又是怎么死的?没想到还真有几位同学能说出结局,但我让他们立即打住。可以想见,能在此时回答出问题的同学该有多自豪,而尚不知答案的.又该怎样羡慕和着急。就在这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事实证明,在后来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我班的学生与文学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明显高于同一阶段的其他同学。现在想来,这种阅读兴趣的产生应当归功于我一开始的卖关子。
现在的教辅资料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一些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音频视频资料有不少的确为精品,可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运用资料,让资料“为我所用”。比如有一段关于《春》的朗读视频,其中“春花图”中的“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视频上实实在在显示了累累的桃儿、杏儿、梨儿,播放前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找茬,结果不出我所料,学生竟然就发现这一画面与文中的“仿佛”一词不吻合,由此自然归纳出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这种“找毛病”的课堂提问法往往可以运用于借鉴资料辅助教学的课型中,当然,事前教师一定要熟悉资料,考证资料,切不可随意否决,弄巧成拙。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假如我们故意唱点反调,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社戏》一文中,对于理解1—3小节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就不必直接问出来,而是说: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尽快入题,不要兜圈子,绕弯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以不写,本文题为“社戏”,可见文章应该写在赵庄看社戏,可作者却花了整整三小节内容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看来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因此,我宣布现在将其去掉!当教师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你可以想见课堂上的反对声有多高。紧接着教师就要趁热打铁,穷追不舍发问,这种唱反调就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二
成功教育是当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方向。成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有幸参与了成功教育的实践,一年来,我深感这一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对成功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成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通常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但成功教育认为,学科知识只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成功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例如,在我们学校的成功教育实践中,学生会参加各种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领导力,同时,学生也会经常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成功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教育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其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育往往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成功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在我校的成功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修课程,培养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同时,学校也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第三,成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学术知识,而成功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成功。例如,在我校的成功教育实践中,学生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学校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实践,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第四,成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成功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我校的成功教育实践中,学生会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自主设计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具备了在未来社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他们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成功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成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引导;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成功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成功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方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深感成功教育的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也希望全社会对于成功教育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而努力。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三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不仅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而扎根教育理念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深刻认识到扎根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创造力和反思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将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实践育人、养成高尚品质、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激发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扎根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扎根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尝试不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开拓他们的思维边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扎根教育理念注重实践育人。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最好验证工具,有效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作为教师,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探究和社团活动等,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魅力和实践的乐趣。通过实践,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第三,扎根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和气质的培养。扎根教育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育健康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倡导公平、尊重和互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善良。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品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他们成为了学校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第四,扎根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扎根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我注重教育学生正直、勤奋、合作、创新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并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调整和完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扎根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扎根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自由发挥、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他们将来将成为社会的创新驱动力。
综上所述,扎根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创造力和反思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性、实践育人、养成高尚品质、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将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才华的未来栋梁之才。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四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1、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2、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五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扎根教育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受到重视。扎根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教育视为培养学生根植于本土文化、乡土环境的能力和品质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和实践扎根教育理念,我深感其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
首先,扎根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它们是地方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扎根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要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我曾经参与一次扎根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们一起走进自然村落,感受田园风光、领略农耕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扎根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责任感。乡土情怀是指对家乡土地、文化和人民的深深情感和热爱。通过扎根教育,学生能够与乡土环境亲密接触,了解乡土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培养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我记得在一个扎根教育项目中,学生们一起参与整治村庄的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添砖加瓦,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同时也感受到对家乡的责任。
此外,扎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扎根教育强调学生从本土文化中获取灵感和启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扎根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看到学生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技术,创造出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农具,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让我深感扎根教育的价值。
最后,扎根教育理念提倡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互动。在教育中,学生不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扎根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贡献精神。我参与的一个扎根教育项目中,学生们拜访了一家社会福利机构,陪伴孤寡老人度过一个美好的午后。这次互动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对弱势群体的责任,他们从中学到了尊重、关爱和奉献的品质。
综上所述,扎根教育理念是一种注重学生本土文化传承、乡土情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互动的教育模式。通过深入了解和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我深感它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扎根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六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压力愈发增加,教育改革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这个背景下,指南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方式。我有幸接触到指南教育,并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下对指南教育理念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指南教育强调学习的个性化。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各有不同,指南教育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注重课堂的集体教学,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然而,指南教育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提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接受指南教育的过程中,老师总是会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给予我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这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培养了我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其次,指南教育注重思维的发展。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掌握知识,而忽视了思维的培养。与此不同的是,指南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思维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创新,从而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指南教育以编程思维为例,引导我进行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这种思维模式使我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性地分析,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再次,指南教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机会。然而,指南教育认为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指南教育的引导下,我经常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区服务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我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指南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指南教育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指南教育的提倡下,我开始参与各种艺术和体育活动,如合唱团、足球队等。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不同领域的魅力,也使我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
总而言之,指南教育理念的实施给我带来了诸多的益处。在个性化、思维、实践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指南教育理念都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不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将秉持指南教育的理念,不断努力追求全面发展和个人进步。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七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讲述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
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现代数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因为探究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这些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对理论的学习教师应不断的进行。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八
指南教育理念是一种注重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我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其积极影响和益处。从个人发展到全面素质培养,再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指南教育理念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将从自我认识、学习方式、道德品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体谈谈我对指南教育理念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指南教育理念让我找到了更好的自我认识。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我一直倾向于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缺乏对自己的深入思考。然而,指南教育理念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它鼓励我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通过思考和自主学习来实现个人成长。具体来说,在指南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主动寻找学习资源并独立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建立了更牢固的自信心。
其次,指南教育理念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逐渐从“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运用。指南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依赖单纯的知识点掌握。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我学会了加强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我开始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互动,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第三,指南教育理念加强了我的道德品质。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直的品格。通过课堂以外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我学到了温暖与善良的力量。在这些活动中,我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这样的参与,我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愿意主动为他人做出贡献。指南教育理念不仅让我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也让我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接下来,指南教育理念培养了我的人际关系能力。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人际交往往被忽视,学生们往往只关注个人竞争。然而,指南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并为他人带来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我学会了与人合作、沟通和协商。我发现,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彼此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实现更好的成果。由此可见,指南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指南教育理念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指南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我积极参与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指南教育理念教会了我独立思考、勇于批判,让我有能力识别并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积极的社会参与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成就感,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责任。
总之,指南教育理念是一种富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教育理念。通过自我认识、学习方式、道德品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指南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指南教育理念将继续指引着我前行,并成为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动力和支持。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篇十九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教育的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的性质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语文教学的评价的思想性、情感、合作、交流、创新的渗透就应该有综合的体现,所以我认为课堂评价应从思想性,适用性进行引导。
语文这门学科是无处不在,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文章,我觉得应把它当作是“工具”的范文,教师在处理教材上的字、词、句、篇、段上就应该把一篇文章作学生以后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范例来对待,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本身的特点,去搭建平台,让学生去表现自己。例小学课堂中的《詹天佑》一文,每段文章都体现了一个思想性,表现詹天佑对工作负责,不怕吃苦,为国争气,不被洋人取笑等等,假如拿一段文章,勘察现场这段文章后,搭建一个描写不怕吃苦,工作认真的语言叙述的平台,让学生的叙述,学生就有表现的机会,也体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原则。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对于你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靠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许多人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个数无关!
但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我认为语文教育中,是有没有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的重要因素。
发掘文章的本身思想性,我觉得比容易,但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需要通过教育及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肩膀上的,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能有多高,学生就能有多高。
为此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评价,要将品德教育,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学校中垃圾捡起来,这就是爱清洁的好思想,乱扔垃圾就是不爱清洁,影响学校校容就该批评,我觉得这样做符合语文教育的批判性原则。
要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一方面教育及社会各界、家长都应做好表率外,还应当让学生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学生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评价,要符合语文本身的特点,做到思想性和适用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