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研究背景万能 论文的研究背景应该如何写(模板1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一
网络计算技术的便利和高效,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推向了网络化。这种转变,不仅节约了财务管理的时间,节省了空间,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扩大了其控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对财务部门的控制,由于网络的互通性,还可以控制其他部门的运行,而且网络的实时性,节省了大量的管理时间,信息流通便利、快速。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企业正在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财务数据,并且能够快速高效的生成企业的财务信息,而且能够及时的向信息需要者反馈信息,因此,财务管理的掌握能力大大加强,它能够通过直接发布指令的方式来控制财务活动,从而及时校正正在进行的活动。
1.2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远程化控制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空间局限,电子商务背景下这种空间限制可以被打破,财务处理和控制都依赖于互联网,虚拟网络涵盖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财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使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实现“零距离”,想要收集信息,只需对着电脑操作即可,不必出门,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其他部门的运营情况可以实时的反映在财务管理系统中。比如,顾客在网上采购,销售部门的销售记录就会反映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然后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核算、预算等。方便财务管理扩散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对企业进行远程化控制。
1.3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对象大多都是实体,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一般不表现为实体,企业边界也不存在,只有出现市场机遇时它才会出现。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生产结构、运营模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企业的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信息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企业经营的更多精力都放在了对信息活动的处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变成了信息技术。
1.4对企业财务管理处理流程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的计算工具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准确便利的计算机网络,所有的单据都可以在线录入、计算、审核等,每笔业务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是在线实时交易,因此,财务管理不需要再划分各个独立的环节来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核算和汇总,计算机网络可以直接将这些信息流汇集,企业将会重组财务管理处理流程。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二
摘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传统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新课程则强调生活性,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弊端出发,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最后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弊端。
由于受到“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即“重课堂理论,轻生活实践;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教学局限性越来越大,离学生的实践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从本质上说,教学本身就属于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教学却忽略了教学的本质。首先,学校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反而着重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其次,教师不擅于及时引导和疏通学生的学习思维,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和演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最后,学生缺乏主动选择、建构及吸收知识系统的能力,往往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只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才有机会改善地理教学的弊端,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学生一定的地理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一项基本理念。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这一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着重关注人地矛盾的协调问题,向其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地理观念。
(二)指导学生开展一定的观察、实践、探究活动。
提高对探究地理问题的重视度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各个版本的教材为了响应这一新的理念都做了全新的调整,常见的几种改编有:增加教材的阅读量、增加知识窗、添加双语学习的板块等,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即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只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是“杜郎口教学模式”和“綦江模式”,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应制定出更多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都投身于教育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其中,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的涵义就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前进,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提高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就需要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做到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还指出生活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的书本来源不同,生活教育的来源是生活本身,传统教育只是一味地让人读书、考试、升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甚至还会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我国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材。一般来说,教材都是由相关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编制的,具有权威性,但是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而教材无法全部满足这种差异性;而且,时代更新变化的速度远超过课程改革的步伐,将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显然是不明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当作教学中的辅助资料,教师要兼顾课程的共性和学生个性,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让地理教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改善地理教学方式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上的知识,尤其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从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但常常忽略的地理现象入手来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式教学,即让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处处可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题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尤其是地理知识,它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地理现象。
参考文献:
[1]熊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三
第一,多采用一些天然环保的材料。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以及和谐的自然环境的营造,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对于天然环保材料的应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更加重视天然材料的不同性质,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天然材料的性能和优劣,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除此之外,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还要重视在具体实施加工时如何实现对天然材料的最优设计要求。这样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就能通过对环保材料的应用,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第二,加强对污染小和无污染的能源开发。为了实现更多无污染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在环保工作中多尝试、多开发,以达到开发环保资源的目的。尽管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开发环保资源时还不能立刻达到无污染的程度,但是向无污染进军是最终方向。就目前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开发污染小的能源开始,最终实现开发无污染能源的理想目标。在开展环保工作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尽量实现科技材料的广泛应用,避免高污染材料的出现和再应用。
第三,把先进的科技理念植入环境设计工作。科技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状态。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初期要利用高科技,可以将高科技材料应用到工作当中,这样便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能源浪费。总之,将先进的科技理念植入环境设计工作,不但减少了对于环境不必要的破坏,而且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除此之外,现代高科技材料还可以实现对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回收。
第四,以天然环境为背景实现对自然生态的“零破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始终离不开低碳节能的要求和目标,所以要力求将破坏降到最低点。如,可以通过具体的实地考察进行地形与地貌的设计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设计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客户的费用支出。为了使自然生态环境免遭进一步的破坏,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要以现代形势下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同步。
第五,打造高效率的设计理念。对于现代文明社会而言,人们心理上的舒适与成就感显得异常重要,不亚于人们原先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最终的工作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的环境,所以其要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需要,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设计效果。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们不但精神上能够愉悦,物质上也尽可能少付出。环境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要兼顾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在设计工作中,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通盘考虑功能、美观等诸多的因素,不但要满足人的一般需要,还要照顾到人的个性化需求。
第六,多实施环保化的理念设计工作。环境保护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对当时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一个反思与抗议,是为了反对高度工业化的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而提出的口号。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尽可能减少对于生产资料的损耗,提倡环保、无污染的生活理念,将人们的生活环境打造成处处鸟语花香的场所。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益处。
社会经济发展在带给人们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重要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生态理念,秉持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思想、人性化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多元化思想,这样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体系,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全国_期间,_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再次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阐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保障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形势,以_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科学把握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不断增强学习贯彻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_以来,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_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展现了深邃的战略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揭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战略重点、实现路径和重大政策,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_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_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这些成绩,根本在于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指引。
我们要充分认识_以来国家粮食安全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自觉对标看齐,心怀“国之大者”,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折不扣贯彻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要用心领会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树立系统观念,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深刻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特别是_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坚持从全局看粮食问题,从战略上把握国家粮食安全。_多次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现阶段,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我国已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经过多年丰收之后,我国粮食供求出现一些阶段性变化,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坚持底线思维,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是出于战略考量,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二是我国进口粮食具有“大国效应”,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容易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三是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仍有接近1.8亿人,过多进口粮食会冲击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实把着力点放在国内生产能力、必要的储备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掌控能力上来。一是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18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只有两个年度小幅减产,打破了以往“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主要得益于耕地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二是藏粮于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产量却翻了一番多,主要靠提高单产。提高单产,主要靠良种、靠科技进步。三是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国家逐步建立起粮食储备体系,管好用好“天下粮仓”,对于调节丰歉、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在毫不放松国内生产的同时,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与6亿多吨粮食一样,都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积极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探索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
坚持完善政策体系,保护和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一是保护农民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聚焦良种良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农业科研人员创新举措,允许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持股兼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压实地方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即建立粮食省长负责制,目前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调动主产区积极性。
全力以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_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要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紧扣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粮食产量、播种面积、耕地保护和保供稳价等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压实各方责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粮食储备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好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提高稳产增产能力。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挖掘潜力新增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把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抓实,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口粮等必保品种,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着力提高单产。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和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充分挖掘大豆增产空间和潜力,开展盐碱地大豆种植示范。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彻大食物观,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认真组织粮食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强化储备调节。优化政府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合理把握政策性粮食销售节奏和力度,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推进全产业链节约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饲料减量替代,倡导节约消费。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五
摘要:儿童的成长决定了一代人的教育质量,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小学生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小学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本文将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对当代的小学教育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下大力提升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下,我们对小学教育的重视促使了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更加全面化,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从小学教育抓起,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只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当代的小学教育在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在逐渐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一些教育问题,根据本人的观察与经验对其进行简要总结。
首先,我国当代小学教育的模式较为落后。当代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生的学习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当代小学生的教学需要丰富性、强制性等特点去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随着小学教育的改革,许多小学将强制性弱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待学习不够严肃。对当代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较为忽视,许多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低下。教育的模式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学的严谨性与学生学习状态的培养。
其次,小学教师队伍不够强大。当代的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素养与职业素养,但也不乏一些教师的实际能力较弱。同时,在不同的区域与城市,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差异较大,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理应受到相同的教育水平,但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未得到保障。新时期的小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新的教学技术与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基础教育的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化。
最后,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应试教育体制在现代的教育中饱受质疑,但是仍是我国在现阶段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模式,其中包括高考制度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构成的应试教育体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导致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交流更加广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更加具备实用性和应用性,必须能够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改革。
在新的时期,我国小学教育也需要有所改革与完善,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将更趋向于丰富化与多样化,简单的传统式的教学将逐渐被替代。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小学教育中仍存在一部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第一,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更丰富化、多样化。小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控制能力与学习愿望还未养成,需要教师的帮助与辅导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意愿。当代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传授是教学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堂的形式多样化,为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国小学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之一,只有从根本处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二,教师应当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代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最多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只有教师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才能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同时,当代许多地区的师资力量不平衡,这需要学校对人才加以笼络,政府也可以将师资力量均衡分配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全面发展。优秀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校可以采取统一学习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在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中总结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并共同找寻解决的方法,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是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第三,我们应当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实际与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单纯的以成绩为主断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成果过于单一且缺乏说服性,只有在成绩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素质评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小学生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學过程,他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要求老师在评估教学效果时要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基础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可以釆用高校中的学分制,将对学生的评价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逐渐的自我完善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总结。
我国当代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但为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我们仍旧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小学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98(02)。
[2]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
[3]杨又庭,基于目标管理的小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科研,(01)。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六
摘要: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借助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教育观念;课堂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地学习这些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可能一夕之间就改变的,教师要长时间地研究新课改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等理论知识,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学习这些教学理念时,可以和其他的任课教师就课程的开展进行讨论,双方交流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受,提高对新理念的认识。
二、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新的时期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敢于说出自己的质疑。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教学角色的变化。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引导者和课堂主导者之间的差异,摆正自己的态度,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对待学生时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贴近学生的心灵。其次,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之处,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现阶段出现了许多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1、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探究式的问题,将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中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以《全球气候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你们猜一猜这部电影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看过的学生吗?看过的学生可以讲一讲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吗?这时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回答教师的问题,等学生回答完后,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断,在播放视频片断时展示相关的材料。如《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中出现的.海平面上升的现象,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近些年来海平面正在逐步上升及南极冰川正在快速消融的资料。在看完影片后资料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全球变暖的了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所知的与全球变暖相关的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全球变暖现象中的疑惑,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通过课下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共同确定问题的答案,之后和教师就答案的合适与否进行探讨,共同确定恰当的问题结论。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琐碎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方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综合运用。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时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习怎么运用思维导图。在回顾《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师带领学生回想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内容,这部分中的关键内容是全球气候变暖,然后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圆点代表全球气候变暖,随后拓展思维,画出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向外的线条,在每个支线条上分别写上一个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关键词如气温上升,按照这样的方式直到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梳理完毕。在学习思维导图的用法后,在地理学习的预习阶段要运用思维导图,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进行对比,了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之处标上着重学习的记号,在复习时有重点地复习。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注重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并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在向更深层次进行变革发展,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同时,高校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开始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从而使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新问题。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特殊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通过互联网,现代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机会,但独立意识过强,缺乏团队意识,从而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现在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另一方面,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来看,管理体制较为单一,这也是大众所诟病的一点。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的本质存在相悖的地方,如果单纯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的自身发展,那么不符合高校教育的目的。在当前强调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那么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应重新审视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目的和本质,对“互联网+”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高校教育管理未来的变化。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企业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愈来愈多,排出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造成了环境负荷量的大量增加,这明显违背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对环境成本管理进行研究。
自从工业化革命以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自然资源,并向生态环境排放出大量的废物。目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正在接近或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使得地区和城市层面都表现为资源环境的强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如果增长超过了生态阈值,经济不但不能继续增长,甚至还要持续衰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的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环境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根据企业制定的环境目标及要求,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使得环境成本的环保效果、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大量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生产消费模式已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如不加以保护,不对投入环境成本予以治理,最终将会以各类公害形式或各类严重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将严重威胁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一)缺乏具体的环境成本核算准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理论也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而相对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国家尚未以法规、制度、准则的形式确定新兴的环境成本管理的核算和管理规范。目前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还依赖于传统的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没有将生产过程中材料损失、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热量噪音的排放进行相关成本的核算。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是将监管部门开处的污染罚款列入环境成本,忽略上述的隐形成本。
(二)环境成本管理控制模式不全面。
目前企业一般均采用事后处理方法,即侧重尾端治理。尾端治理并未改变企业自身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生产消费基础。它在原材料投入、生产、消费使用等产生环境负荷物质的源头阶段,并未控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易形成大量的废弃物,以致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种方法不但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而且还忽视了生产的全过程性,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失效。
(三)缺乏系统的环境成本方法体系。
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已经从人造资本转移到了自然资本,因此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认识。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构筑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从产品材料采购、库存、生产到销售、回收、废弃等一系列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方法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四)缺少对环境成本的效果评价。
通过比较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环境报告书可以发现,国内的报告书中并没有环境绩效评价这一重要数据。环境绩效是评价一个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尺度,也是环境成本投入的产出标志。它是在企业防治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所取得的综合效率和累积效果。而我国目前还只停留在二氧化碳排出量、废水的排放量等方面的测量。当然,为了更好地起到环境成果评价的作用,企业不仅要注重环境绩效的建立,更要注重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
(一)制定环境会计准则。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实施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则关系到循环经济的是否能顺利发展。基于目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国家应该积极制定有关环境成本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规范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使得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为了鼓励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建立一些环境税收优惠制度、环保型设备补贴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环境成本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原材料的再回收、再利用率,引导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整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末端治理”的发展方式的变在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可以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方面。首先,从产品、工艺设计以及原材料的选择、资源投入开始,充分考虑如何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例如,使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材料,设计可回收、可再利用的产品等。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优化工艺设备。
最后通过再生、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三)构筑完善的环境成本方法体系。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原则,应该根据企业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构筑完善的环境成本方法体系。从生产程序层面构筑材料流、资源流成本计算与环境作业成本法。而在购置设备时,应通过环保设备投资决策方法实现对设备的选择,其实质是通过使用环保型设备在材料的加工环节实现材料的低能耗。
(四)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取特定的方法,对测定对象的行为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过程。环境绩效评价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能帮助了解环境业绩,提供有意义的环境报告,据此可以发现运营过程中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经营决策,降低环境风险,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10).
[2]郭道扬.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05).
[3]许家林.资源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九
现阶段,为了满足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逐渐产生了多种类型,其中包括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验证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等。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常见到的就是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两种体系的应用。如某地区拟建一座住宅楼,该工程共17层,其中地下2层,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实际施工中,以流水施工方案为主,在实际开展施工以前,为确保工程质量,还积极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验。
4结语。
流程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和全面系统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和建筑系统越来越复杂的现状,在积极提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必须注重并不断加强对流程管理的应用,通过构建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和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两种模式,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为促进我国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变化的总根源和总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同理,全球化作为新兴事物的出现和发展的总根源和总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全球化。科技创新全球化,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和主要形态的全球性表现。它是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突破,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和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国际化市场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的总和。它从根本上保证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全球共同化的发展。科技创新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而且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二是系统性,它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和某一环节,还包括了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工程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全球化能力。三是创造性,这既是它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四是市场性,它是在市场根本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催发和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五是前沿性,现代科技的创新总是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发端处和最前沿进行研究,率先突破,从而推动全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大突破、大发展,推动全人类更加走向全球化。六是全球性,比如因特网就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全球性。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因特网.就无法想象今天和未来的全球化。七是本原性,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决定了全球化的出现和未来。
二、科技创新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本身最根本的冲动性和最强烈的革命性,就是创新化。没有创新,不仅是它自身的生命结束,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因此而结束。我们所研究的科技创新,是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技创新。20世纪的后半期和21世纪初以信息革命化为代表,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与生物技术社会的到来为标志,人类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的重大革命推动力量,使全球化进人了加速和升华的全新时代,其表现如下:
(一)科技创新带来全球加速度发展和革命性变革以及创造出巨额财富。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指数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根据估算与分析,科技知识的总量在近30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总和还要多。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仅美国各公司培训费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800亿美元,而到了20则翻了一番,达到1600亿美元。科技投入的增长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比20世纪初增长了400倍。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通常占到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3%。科学技术的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美国每翻一番,这说明创新的知识劳动在2l世纪成为人类劳动普遍的形态。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作用,到20世纪末所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则使得这一世纪的后1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过去19个世纪的总和,从而推动了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
(二)科技创新带来全球多角度化和高度综合化。
科技创新的高度分化,宏观、微观更加深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技术越来越依靠科学,把一种新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中夫的时间正在非常迅速地缩短,科学正在变成技术,高技术群正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新的突破是线性的、多角度的,新的融合是互补、合炼、集成和系统的。从未来情况看,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伴随着共振现象和共鸣作用,将会产生爆炸性波及的效果。具体地讲,一是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横向联合、交叉渗透明显加强,出现了大批交叉学科;二是形成了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目标的新兴综合学科;三是涌现出了超越学科门类的横断学科;四是“需求型”技术不断地出现,使“科学性”技术日趋减少;五是科学观念、科研方法和科技管理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深刻变化。
(三)科技创新体现在学科领域的全球性集成化和超大集成化,形成科学技术群和高组织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方面遇到的问题日益复杂,涉及范围之广、问题程度之深、解决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绝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胜任的,必须依靠多学科综合合力和总体优势,这就从根本上推动着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提高,形成了人才荟萃、梯队合理、知识密集、优势互补、协调合作、合力攻关的高度集成化、高组织化的科技创新的新形势。
(四)科技创新表现为以数字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化为基础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数学化。
各门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学科从量和质的方面解释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工具及表达方式。即使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也是如此。这不仅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日益精细和抽象化而更加需要数学,而且因为数学本身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和应用,使科学技术走向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创新时代。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知识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和传递,用离散的数学量表示现实世界的模子的量,使信息数字化,成为信息的崭新载体,推动了信息化的产生,同时虚拟化的全球趋势,又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国家、全球实力的象征。现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化社会、生物社会的各种说法遮天蔽日、层出不穷,就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在这方面的全球表现。
这里所指的共同化,主要是指在四者之间的渗透、交叉、融合中产生出来的组织形式的统一。一是四者的共同化在内在的性质上相互融通,不仅出现了“科学的技术化”,而且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不仅深化了更高科技层面上的“生产管理”,而且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管理”,四者之间出现了融为共同化的重大趋势。二是四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使科研成果———技术———管理———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管理作为其中的“中锋”,有效地将规律上的周期缩短,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周期缩短。这样的共同化才真正催生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化。三是四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共同化催生了新的组织形式,产生出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多要素集成的新的组织形式,成为“科学工业综合体”、“学习型组织”等等。这种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了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作用又反过来推动着共同化组织形式的创新。
(六)科技创新表现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当代全球社会出现的任何重大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这种问题的高度综合性质,要求各门学科多方面合作。二是因为自然科学原则上很难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任何重大的综合问题,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方面,而且有社会心理、人的发展的另一方面。因此,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和融合,解决综合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三是因为从主体的行为能力而言,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只能作为主体的硬能力和硬竞争力,而如果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和发展,主体便会缺乏软能力和软竞争力。历史证明,软能力和软竞争力有时候比硬能力和硬竞争力更为重要。有了它,就可能是“事半功倍”;没有了它,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四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社会背景和文化根基,要创造人类的现代文明,就必须有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五是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除了自然科学技术推动的方面外,还有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要自由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只有自然科学技术,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总的看,科技创新全球化应包括四大基础理论和五大基本模型。四大基础理论即是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理论;五大基本模型即是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物质结构的夸克———轻子模型、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机模型,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
三、科技创新成为决定全球化的革命性力量。
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标志,新时代之所以区别于旧时代,就在于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又正好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成果。因此,科技创新催生了先进生产力,从而催生了新的全球化。全球化作为新兴事物,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全球化时代,以高新技术群作为科技系统,以人力资本的独特作用作为未来发展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全新的知识生产力。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以机器大生产为先进生产力的时代早已经被以知识经济的、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力所代替,这样,世界性也就让位于全球化了。因此,正是科技创新成为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否则,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
(一)科技创新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出现了群体突破的态势,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常态和趋势。二是各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使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的交叉领域,科技创新越来越综合化。三是科技发展与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渗透,互为促进,高度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有机合成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突飞猛进的重要力量。四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大大催化了国际分工,使当代生产、交换、消费的规模、速度和结构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消费全球化的共同化趋势。五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如前所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近10年,美国有2/3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值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则连续登上了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三大台阶。六是全球经济结构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比例不断下降,服务业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化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七是科技创新领跑了全球范围的新经济,特别是美国的新经济和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发展。这场新经济使全球经济质量的两个指标走向新形态。八是原始性。自主性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因此,各国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原始性创新,建立起国家创新能力和体系。
(二)科技创新对全球化革命性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一整套的传导机制和规律上。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知识又难以让创新者隐瞒和保密,因此,投资的积极性内生地由技术溢出所决定。技术溢出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比起前辈能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之实际成本的下降阻止了利润的下降趋势,于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内生地带来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溢出及效应是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交往的手段和方式,强化了各国互通贸易的动机和促成世界贸易共同化的成果,使各国经济互相日益开放,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全球经济向人性化方面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这样的运动过程带来了全球人财物、信息资源能力的前所未有的大流动、大分化、大分层,从本质上讲却带来了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文化也开始走向全球化。在此基础上,全球政治、各种力量也同步发生了大震荡、大分裂、大重合,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在这样的传导规律和趋势下,一方面人们正在创造全球化并享受着其成果,另一方面,飞速变化却带来一系列人类过去从未像现在这样遇到过的全球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本上构成了人类社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共同利益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重要性、可能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所能解决的,必须依靠新的全球秩序来解决。这样,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球的多元化与传统的一元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人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出新的共同性,以适应这些大变化带来的多元化。通过合作进步,克服过去残酷竞争的两败俱伤的局面,找到大家都能赢的游戏规则,以实现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人人共享全球化的成果,让全球化造福于全人类。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就是全球的科技创新。
(三)科技创新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一是科技创新是整个全球化的基础和根源,更是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说,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全球化的内在性质和发展趋势。二是科技创新还在加速发展,其速度令人惊叹,其变化令人怀疑,其发展令人无法预测,未来世界真正难以想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程参与。三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根本核心和战略重点。四是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具有自我开发、自我创新动力机制和源泉力量。五是某些技术时代可以跨越,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后发优势的可能。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如奉化楼房坍塌事故等。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业必须根据现代建筑工程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力度,确保该体系能够包含建筑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工程质量。而基于流程化基础上构建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实现流程管理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融合,这对于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流程管理概述。
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过程,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提升构造活动的规范性,最终实现促进组织提升的目的。流程管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较多的技术和工具,而各项技术和工具在使用中,都紧紧围绕提升相关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持续化等目标展开。根据流程管理这一特点,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当中,该流程体现呈现出来的高效性、合理性,极大推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
2流程管理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系。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快发展,各个领域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还需要面对跨国企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中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内部管理入手,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质量管理作为内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流程化管理的有效实施,加大了对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力度,对于提升整体生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内部系统呈现出复杂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基于流程化的建筑工程项目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建立并应用的。流程管理的实施,要求相关部门首先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制定,该管理措施注重实现系统化和过程化的管理,从而加大对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力度,为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1]。由此可见,流程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化、规范化等特点。近年来,在建筑领域中,因质量管理不科学导致的重大事故逐渐增多,为了提升工程质量,流程管理被有效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实现了提升项目绩效的目的,企业管理部门的.质量管控能力也有所提升。现阶段,我国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都有效融入了流程管理相关内容,然而,针对项目流程化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提升流程管理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指导性[2]。但是,现阶段流程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二者的融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助于价值增值在项目工作流程中的体现,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其次,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系统更为复杂,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充分应用流程化理论势在必行。现有国际化的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中,都对流程管理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二
如何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跨越发展对高校来讲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在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应对挑战,结合区域特色、学科优势、科研水平等因素积极探索实现发展的路径,并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3.1加强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高校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参与整个区域创新建设的基石。高校应进一步巩固其基础研究基地的地位,从源头创新的角度深化知识创新,发展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产生强大的辐射和示范效应,推进区域创新的发展。同时,开展高校内部以及与其他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催生创新成果。此外,营造创新环境,创新要有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和宽容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通过民主管理,走创造性、学术性、开放性、民主性之路。尤其是行业背景明显的高校,特别是在基础能源和基本设施建设领域拥有学科优势的,应成为这些行业创新的引领者和支撑者。高校还应该主动与企业、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提高科研成果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效率。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高校是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的双重核心行为主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行为主体,是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要实施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使区域内高校的创新资源投人到本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和潜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去,建造一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这些产业成为区域的核心经济增长点。
3.3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创造高校与其它创新行为主体的新型互动模式。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重大科技项目上的联合攻关.以建立能整合区域内所有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结合。优先培育和扶持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提出的科技计划项目。鼓励高校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形成国际先进的创新组织和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三
两化融合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需求的巨大体现,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购买力逐渐加大,使得企业的经营必须要满足于社会的巨大需求,这就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企业就必须在管理模式上狠下功夫,不仅要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下,以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带动企业产品与技术的融合,同时也要改变自身发展的局限,抛弃传统的粗糙集中型生产模式,改走以技术为核心的高端节约型发展模式,同时还要树立企业的管理创新理念,根据国家的政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达到促进企业自身结构升级,增加经济收益,扩大市场优势地位的目的。两化融合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联系为企业发展综合类业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究也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四
时代的多元性为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新时期的百花齐放,文化教育又有了一种新的内涵:为学生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流行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又要顺应多元文化教育的趋势,推陈出新。文章简析了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对流行音乐教学的影响,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指出了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几点可行性举措。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有言: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地道出了文化的精妙、高深之处,哪怕是在当今多元文化教育下仍具有现时意义。可见文化的多元性为教育领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流行音乐教学来讲,无疑是一剂强行针与核动力。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在教学中且在不回避其他市场属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提高它的艺术性,以实现教者有其法,学者得其道,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尽享流行音乐的艺术熏陶。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就音乐来讲,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淬炼积淀,成为我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然而教育要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形成也是情理之中。流行音乐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逐渐转变了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为顺应现代流行音乐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虽多为积极、昂扬的正气之声,但也不乏污浊之气。加之接受流行音乐教育的学生多为行为意识尚未成熟,极易受不良文化信息侵染的青少年群体,所以在教学中,学校与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时的干预和指导,从而能够让学生趋利避害,同时选择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完成流行音乐的课程学习。
1.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化教育背景较为单一、保守,致使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一度陷入困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就是要弥补传统流行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让音乐教育能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流行音乐的艺术魅力与乐趣。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引入游戏机制、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从自然。音乐教学是一种美育教育,流行音乐更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难把流行音乐的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加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也包括流行音乐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更贴近于生活,所以很多流行歌曲能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流行音乐教学在创新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抓住流行音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某中学在进行流行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与兄弟院校强强联手,开展教学研讨、流行歌曲演唱竞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2.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教育者本身也是音乐爱好者,如何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堂堂轻松愉悦的音乐课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学有所成,乐在其中,是每个音乐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演唱技巧,同时还要熟悉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舞蹈、戏剧及相关知识等艺术门类,这些知识的涉及都会为流行音乐学科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一般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延伸。所以仅依靠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要依据音乐课堂的基本理念,主动搜集、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丰富课程资源,关注流行音乐群体,了解世界著名流行音乐体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多样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河南省辉县某中学在流行音乐教学中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在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流行音乐学习小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值得学习与借鉴。总之,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要摒弃陈腐不堪的观念谱例,选择国内外著名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经典谱例,从乐句的构成,和声与旋律的关系,音型与音乐语境语义等方面由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可见当前流行音乐教学要利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其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做一名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水平的流行音乐学者与传承者。
[3]田梅荣.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五
两化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而是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要求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指出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以两化融合为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时要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框架,实现企业的发展理念与两化融合高度一致,为了具体的规范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出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等,进一步指出了在两化融合背景下企业管理体系构建的要求,不仅要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流程上要扩大对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高效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同时也围绕技术的革新以及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结构,明确管理职责,同时优化企业管理环境,树立企业文化,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扩大经济优势地位的目的[1]。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区域之间的联动性,增强企业的整体性,采用统一管理的模式,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循序渐进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环境的联系,注重外部市场的动态变化,增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灵活性,有效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六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托国家政策平台,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各院校纷纷兴起创新创业训练高潮。我们在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现状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训练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希望本文能够给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业训练创业教育创业群体。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个人、企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性机遇。高校拥有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特别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积极投入就业创业训练中,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项目,在训练的大潮中努力转变就业创业理念,在双创的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现状。
随着双创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创业。教育部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出台大学生质量工程项目,广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推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培育项目、创业训练营项目、创业产业园等等。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大学生创业训练营。
设立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由专业导师主持训练,通过专业的集中培训,开展公司决策和执行、路演ppt的制作、项目路演、答辩技巧等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设置户外游戏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设置互联网思维等课程、讲座,开拓创业者思维。
创业训练营一般在毕业前一段时间进行培训,可以给准备创业的学生一些专业上的指导,有的地方政府、学校提供创业平台,为学生搭建创业者的圈子。
2.设立创新创业标准园区。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组织专项专用资金,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标准化创新创业园区,与政府部门共同推进区域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涌现一大批开放式的,成本低的便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降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3.资金上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在资金上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比如组织专项路演、共建实训基地等等。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4.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课程。
很多高职院校建立创业学院,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优化师资队伍,校企协同育人等等举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抓实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训练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目前尚属起步和发展阶段,一切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有多少热血男儿,正怀揣梦想,整装待发,准备高举起创业的大旗,义无反顾当老板,寻求实现自身价值,为自己赢得一份精彩。但是目前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的认识不清晰。创业过程洒满了汗水和泪水,充满了辛酸和委屈,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洒脱和自如。这是一场耐力的比拼,是一份坚持的忍耐,既需要雄心勃勃,激情四溢,也需要客观理性和踏实严谨。在校大学生往往认识不足,困难估计不足,以至于创业过程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2.急于求成,被别人意见所左右,摇摆不定,四处张扬指望合作。不会保守商业秘密,往往被外界刺激一下就会透露战略战术,不懂得先建立稳固的根基。
3.好高骛远,失败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艰苦创业,小有成就;然后被成就鼓舞开始更大的计划;最后以微薄之力图谋宏伟之旅。最终只能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4.照搬照抄人家的成功经验,不懂得借鉴,不会审时度势,没有找出最适合自己创业之路。别人成功有其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特定条件,不一定适合自己,他人的经历是没办法复制。
5.创业的持久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和想象力慢慢消耗殆尽。激情能鼓励创业者时刻保持一种干劲和活力,想象力能帮助创业者克服资金、管理、营销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克服遇到困难时的无助,保持希望和梦想。如果激情和想象力消失,创业的成功就失去了推动力。
6.片面强调自我意识,不善于很好跟同伴合作。创业者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没有客观评价合作者的优点和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创业如同冲锋陷阵的打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配合,要学会与人相处,给人利益,形成一个坚强的团队,积极储备人才,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对待团队成员的彷徨和犹豫,不到最后关头不轻言退却和放弃。只有经历风雨,见过世面,创业者才能洗去幼稚和单纯,不断走向成熟和老练,处理困难问题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创业离不开团队合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拼搏奋斗的路上切忌拔苗助长,千万不能将自身的优势变成前进的障碍。分析以上创新创业训练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不到位。
很多创业教育盲目迷信经典案例,例如用各种各样的模型分析市场,本来一个小案例,分析的时候却加上国际金融、股市、期货等概念,以及通用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然后,很多学习者学以致用,将书本的东西照搬到企业中。因照搬书本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理论,只学其形,不学其神。如果呆板套用,管理理论就成了经商八股文,成为创业大碍。
2.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集体的智慧才可以提高成功的几率。有的和作者会临阵逃脱,一去不返,此时此刻创业者千万不可唉声叹气,更不能泄气,而是应该马上着手招聘新人才,招兵买马,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3.资金匮乏。
创业永远离不开资金,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不可能有自主的经济来源,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配套资金,创业可以申请贴息贷款,但是有效期往往只有在毕业后2年内。大学生毕业2年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低,还贷能力有限,更多学生担心创业失败还不起债务,影响个人征信,大学生的创业贷款几乎形同虚设。
4.创业思路不正确。
大学生创业大致分为几种,开小店,开公司,做电商。打算开小店的,马上就会想到租房、装修、进货、招人。打算开公司,马上就想到注册公司,租办公室,买办公用品,招人。做电商马上就想到设立漂亮的网站,购买高端相机,设立摄影棚,请光鲜靓丽模特。这些都是正常的思维,对于资金充足的创业者来说,都是必须的。可是对资金缺乏,没有经验的初次创业者来说,配置好这些设备,估计手头的那点启动资金早就用完,而正式业务还没开展呢,创业还没开始就失败了,估计又要回到贫困一族。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5.创业指导师资力量缺乏。
学生升学仍然不能摆脱由传统科目考试成绩决定,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思想任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创新思维不强,灵活度不够,这种情况需要大量创业指导教师到位的帮助,但是实际情况非常不乐观。
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的考核激励机制。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按照岗位及工作量对教师进行考核,与其他课程相比,创业教育更需要对对各行各业进行咨询和调研,而这些投入在现行考核机制下很难进行准确评估。导致相关教师面临收益少、风险大的窘境,创业指导教师不愿意对社会实践投入过多精力,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解决途径。
1.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时,指导教师应围绕创业者兴趣,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创业理念。兴趣是创意的根基,通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将学生兴趣转化为动力,用专业化的方式科学引导创业的力量,让创业者能够学会经营管理一家企业,直至发展成一项事业。
2.做足功课,创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营销模式变化太快,新商品,新市场不断出现,创业者首先应该关心、主动学习财经资讯、国家政策、互联网络,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创新创业训练、拼搏需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开拓事业的前提和有力保证,必需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能忽视,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劳累的创新创业中去。
3.团结创新创业同伴,形成统一的`价值核心理念。
一个团队里要有统一的价值核心理念,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的目标拼搏。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作用,创业者要永远记住一个人是不能创业的,例如取得巨大成功的联想集团柳传志、百度集团李彦宏,表面看似个人努力的成功,实际都是一个团队在共同发挥作用。
4.创新创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
创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业大学生应该先到企业打工,时间最少应持续半年到一年,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在意薪水多与少,不要在意安逸与劳累,而是要尽可能多的学习企业管理流程,学习企业领导是怎么管理公司,有效的方法应该好好记得,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也要心中有数,那么自己创业的时候,打工生涯的经验、学习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创新创业无法一蹴而就,会经历种种波折,只有坚持,闯过各种各样难关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创业者最好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擅长,整合自身资源,找准项目,大胆尝试,能够承受刚开始时生活质量和水准暂时下降的心理压力,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5.把准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寻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6.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
高职院校应对现有学分制进行改革,制订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让创新创业学生做到专心致志,既不耽误学业,也可以谋求创新创业,还学生以自由之身,机动灵活,做到创新创业、学业两不误。
7.建设低成本的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型行业缺乏资金,资源不足,应该想尽办法借资源,借渠道。作为创业者,必须牢记一个天条:那就是手里必须维持现金流。做生意可以暂时亏本,但是不能没有现金,一旦现金流枯竭,资金链一断,创业者有多少不动产多少产品都没用,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创业时期,能不先付款的要尽量拖后,能租赁的东西不要买,少做后付款的业务,少跟别人攀比,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创新创业者可以先不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而是可以先找一个现成的公司,挂靠一下,用别人的办公室,别人的执照,一个月付一点手续费,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开支,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一旦业务开展不起来,可以很快撤退,把损失降到最小。如果业务能顺利开展,对业务的发展前景有把握,胸有成竹,这时候再注册公司,租赁办公室也不迟,创业者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时期,允许有缓冲时间,对创业者绝对有利。
商机无处不在,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巧,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把握商机,给客户带来更大、更多的新价值,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一个小小的需求,便可获取回报,这就是创业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钟坤峰《创业者核心素质研究述评》商场现代化31期。
[2]毛翠云《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统计与决策第24期。
[3]陈方写在评选之后创业者素质关系企业兴衰科技创业20第1期。
[4]宋洪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5]彼得·f·德鲁克著(美)张炜译《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7]吴吉义,柯丽敏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2-4)。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七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教学困境和对策做出以下总结和探讨: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从而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因此,有的老师就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少讲,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来衡量自己所上的这堂课的质量,更有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不讲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目前还是有不少学生希望教师采用新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堂课中教学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是活动—讨论—发言这种模式的循环。其实质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最终导致了课堂活动的泛滥。
课堂提问除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书本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但是不少教师却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提问的多少来衡量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上教师就不停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加强记忆。
政治课堂提倡教师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但绝对不是为了追求片面的课堂华丽形式而忽视课堂本身实际的内容需求。但是不少政治教师却误解了新课改这一精神,过分地追求新颖的形式及过分强调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哗众取宠、活泛失度”的后果。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实质。其次,围绕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如:新课型、新教法观摩研讨;组织骨干教师到新课改成果较好的实验区观摩学习,并将学习心得通过讲示范课、交流研讨会等形式传播下去;听有关课程改革的专家专题报告等,在活动中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最后,在学习新课改实验区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思想政治课堂评价细则,以便更好地指导、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其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针对我国以思想政治课为主的道德教育的现状,作者认为:首先,德育为首的地位不能变,但在德育过程中要讲求实效,制定切实有效的、持久的、具体的措施,将德育切实落实到位;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调动社会、家庭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将德育的地位从单纯口号上“首要”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一方面,对那些对新课改持抵触情绪的教师,进行思想上的积极开导,安排这些教师多参加优质课教学活动,使其亲身体会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标准及相关要求,并将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中,研究各种教学方式,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如对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融洽师生关系,为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选修课,不仅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而且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达到获得良好教育的目的。可以说,选修课将成为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选修课不仅要开还要开好。
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途径,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利用;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经验、教学设施、教学时间、社区教育场所及学校附近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等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途径和目标。
总之,要做好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教学素质的修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密切配合,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才能到达思想政治课教学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论文研究背景万能篇十八
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而企业的两化融合必须要以实现经济上的增长为目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在管理创新上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融合。我们知道,影响社会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环境、制度政策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不能用单纯的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做出考量,因此,基于当下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要扩大业务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因此,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管理创新上的信息化,能够长期保证企业具备优势因素,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优势地位,扩大经济收益上的增长。但是,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企业必然会加大对信息化的重视力度,采用各种手段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因此,为了能够保持优势发展的可持续,在管理创新上必须要做到动态发展模式,不断探求新型的发展模式,注重管理制度上的灵活性,提升两化融合的操作性,使两化融合的成果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管理创新上,实现企业两化融合的闭环控制和良性循环[2]。
3.2重视企业战略的高度一致性。
企业的两化融合必须要依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制度上的变革,只有企业配套设施及模式上做出了调整,才能确保在两化融合背景下,实现经济收益的增长,达到规避市场风险、扩大优势地位的目的。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战略的高度一致性,要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未来发展决策的重要内容,只有确定了两化融合的地位,才能在企业单位内部的结构升级与优化中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企业经营战略方面,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的力度,能够有效地统筹与协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管理活动,能够合理地规划管理创新模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深化了两化融合的力度,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的管理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明确企业各部门的权责,为了保证企业战略决策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保证信息来源的全面与可靠,要借助企业两化融合闭合管理模式的特点,增加企业决策战略的可靠性,助力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3采用开放协助的创新管理模式。
两化融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是时代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要坚定两化融合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的意识,采用系统化的管理创新方法,循序渐进,不断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向与内容,达到适应当前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目的[3]。为了能够扩大两化融合的经济价值,必须要采用开放协助的创新管理模式。由于两化融合形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企业只有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同时保证较高的市场敏锐度,才能有效发挥两化融合的作用,才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具体的管理创新中,企业要注重实现动态改进与全局优化,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善企业管理上的不足,不断以系统性的改进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扩大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3.4重视构建员工考核制度。
企业两化融合的效果直接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予以体现,而企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入的参与,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依靠于员工的付出,因此,企业的两化融合必须要注重与企业员工的互动。随着两化融合力度的不断加强,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完善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要满足企业各阶层的切实需求,同时也要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各阶层的现状,才能保证企业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必须要重视构建企业员工的考核制度,在考核制度中明确企业的发展利益与员工的发展需求,落实国家的改革政策,在管理制度上体现企业的文化,同时透明、健全的人事制度还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员工的职业规划,健全的员工考核制度,能够有效避免生产环节上的风险,避免人为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对于企业员工培训,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两化融合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就是实现了人与器械的完美配合,因此,重视员工的创造能力,能够有效发挥两化融合的经济作用,提升企业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重视可持续的优势发展、重视企业战略的高度一致性、采用开放协助的创新管理模式、重视构建员工考核制度等策略。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发展,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还能不断调整两化融合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路,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注入实践的内涵,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调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我国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