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精选13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一
xx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xx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xx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xx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向上的思维方式。
5、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水沟乡开展“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试点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点。
xx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3096.86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没有一块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年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二是贫困程度深。到xx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还有8.09万人,其中758-1067元之间的3.27万人,758元以下的4.82万人。目前全县还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篱笆房或破房中,极少数特困农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不蔽风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素质低。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的能力缓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县级扶持能力弱。因县域经济增收缓慢,县级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谈不上拿出资金搞开发式扶贫。
(一)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
以1300元为贫困线标准,到xx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42190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兴镇总人口有48094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2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瑶族,分布在牛洪、岔弄等11个村委会;戈奎乡总人口有20507人,其中贫困人口14664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加梅、哈鲁等8个村委会;牛孔乡总人口31414人,其中贫困人口20591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者俄、模东等12个村委会;大水沟乡总人口19174人,其中贫困人口12847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大水沟、龙普等9个村委会;大黑山乡总人口有19862人,其中贫困人口12717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拉龙、老白寨等8个村委会;半坡乡总人口9909人,其中贫困人口6005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二甫、哈的等6个村委会;骑马坝乡总人口12711人,其中贫困人口8643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布在莫洛、杯倮等8个村委会;三猛乡总人口24949人,其中贫困人口17715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桐株、塔甫等8个村委会;平河乡总人口29213人,其中贫困人口20656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分布在大头、东哈等11个村委会。
(二)未纳入规划贫困村数及分布。
未纳入“xx”期间整村推进规划和未扶持过的的贫困村数有426个,其中,大兴镇47个,戈奎乡25个,牛孔乡81个,大水沟乡63个,大黑山乡41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34个,平河乡54个,三猛乡67个。
(三)已扶持过但未解决贫困的村及分布。
截止xx年底,已经扶持过的村寨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戈奎乡32个,牛孔乡31个,大水沟乡26个,大黑山乡32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28个,平河乡28个,三猛乡46个。但都未能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为每个财政才补助15万元,由于xx县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而xx财政薄弱,无法增加投入,内地可建设2个项目村的资金在xx县只能建设一个项目,甚至1个也建设不了;二是自然灾害反贫,由于防灾能力弱等原因,脱贫后反贫现像严重。
(一)基本思路。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进一步加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县级财源,增加群众收入;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开展卫生、文化、广电等设施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十年努力,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户均3亩经济林果,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农户通电率达95%以上,巩固“普六”成果,实现“普九”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二)目标任务。
1、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线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以上;
2、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和困难问题;
3、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贫困群众看病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八难”问题;
4、基本实现贫困村通简易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
5、户均发展1-2项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6、贫困乡(镇)、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为达到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三)具体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县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由县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县直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省、州、县挂钩帮扶单位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2、资金保障措施。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确保中央、省、州下达到我县的各类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加大县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鼓励乡(镇)、村及贫困户加大自筹资金的额度(包括贫困户投工献料折算资金);四是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3、政策保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法规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吸引县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开发我县的各类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内经济发展。
4、技术保障措施。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技术指标体系,从适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搞好技术服务。
(四)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万村建设千村推进的力度和社会帮扶力度。因我县山高谷深,交通不畅,群众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建设成本高,向上级争取每年多增加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每个项目增加到50万元以上,以促进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重视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但由于贫困,使大批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入学,或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者居多,现代耕作方式和实用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因此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在全县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补助一定的农业科技培训资金。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我县尚有142190人分困线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向上级争取每年增加一定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县人民群众缺乏经济来源,无法增加投入,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安居房建设资金,希望每户补助金额增加到6000元以上。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二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内容,不断扩大扶贫开发成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老少边穷等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的现有国情,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笔者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浅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xx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xx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x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xx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x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x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x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x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x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x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x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xx”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三
**村有3个村民小组,面积5.8平方公里,可耕地1468.68亩,有村民325户,现有人口1119人,少数民族1010人,外出人口727人,低保94户共计232人,村干部2人,党员1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该村地理陡峭多山,生态环境较差,缺水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较低,但民风纯朴,无较大矛盾纠纷。以农业种植为基本生活来源,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以家庭散养猪为辅,年轻人大多数出门打工。
二、到村后所做的工作。
在驻村工作中,我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宣传党的十八精神,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真正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知、为广大群众所用、为广大群众谋利;加强实地走访,充分了解目前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对一些村民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积极配合当地村委班子,加强学习与交流,把理论融于现实当中。具体涵盖一下几个方面:
(一)、召开群众大会,宣讲一系列党的会议精神和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共计11次有余。
第一次为交流座谈会议,主要向群众介绍自己,讲述自己的工作性质,目的和意义,旨在与群众有一个面对面的认识。接下来4次主要向群众宣讲了党十八大会议精神、同步小康及省市县的各项会议指要、各项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及其一些普遍的法律知识。后来的群众大会主要是为了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和“两个硬化”工程,两个硬化工程的补助为每硬化户补助20个平方米,共计2吨水泥,9方石沙。召开这一会议一是为这项工程做铺垫,而是将这项工程的相关政策实打实地进行宣传,三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商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同时由于当地村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几次会议开到了农户家里。
(二)、实地走访民情,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现目前的具体状况。
走访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村民的客观情况,二是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形成调研,为后来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走访过程中认真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汇总,并尽最大努力地给群众出谋划策。足迹遍及135户人家,800多人次。其中包括党员同志17人,孤残老人14人(孤寡老人为3人,残疾人士为11人),空巢老人13人,孤儿1人,留守儿童10人,低保户91户228人,离任村干部6人,大学生1人,种植大户1户,其余为普通农户。
(三)、进行矛盾排查,解决群众纠纷,为邻里和睦、乡村和谐尽自身努力。
驻村工作当中,由于所派单位的性质,矛盾排查被安排在工作的前端,当然也是干部驻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后经过走访和调查,本村尚无巨大矛盾纠纷,邻里之间相处和睦。这与**村的民风淳朴有直接性的关系,也和当地的民族比列,历史延习及风俗礼仪有重要的联系。源于325户当中,只有5户汉族,故相处之中不易发生族别歧视等问题,同时当地苗族同胞重礼讲仪,团结和谐,不会主动招惹他人。甚至在经过走访和调查后了解到,**村近5年来尚无偷牛盗马等刑事案件发生。连一两起治安案件也没有出现过。
(四)、组织村民兴修水利,解决一组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村的基本情况当中,缺水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在走访当中了解到,**村上沙坝组的村民吃水问题尤为突出。后经与当地村委班子商讨,组织当地村民寻找水源,发现距上沙坝组4000米位置处,有一水源地,位于山腰之上,海拔近800米左右,其流量较大,流速较快,且水源常年不干不断,周边只有两户村民在饮用,大多水流处于浪费状态。若经规划和构建,完全可供上沙组23户人口饮用。通过与上沙组村民的探讨,决定以构建小水窖的方式来解决当前吃水困难这一问题。当初拟定工程建设计划如下:
1,协调水源周边的两户居民,组织当地群众,以熊志发,罗朝亮为首,借鉴其他组和村的建水工程经验,整理水源,搭接水管(水管采用4分管,总计长度4000米左右),引水入户。
2,在距该组村民居住地500米位置构建以蓄水水池,长6--7米,宽3.5--4米左右,高4.5--5.5米,可溶120--150挑水。
3,村民集资,在条件范围内,尽最大力量每户投资150元左右。
4,村民出工,每户平均派出2个劳工人员,共计40人左右。
5,申请政府帮扶,衷心希望当地政府能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助。
6,完善和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工程建成后以户为单位,每户对水利工程管理一月,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追究和解决。
现目前该水利工程已基本竣工,与计划无异,上沙坝组村民饮用水问题已基本解决。
(五)、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政策和内容,组织推动“两个硬化”工程的起步、实施。
与村委班子分工合作,下到需硬化农户家丈量院坝面积和联户路长度,经统计所需硬化农户为187户,院坝面积为2400个平方,联户路总长7891米即7891个平方。
采取就近原则,结合农闲时间,在村委办公室或下到**村各个组召开村民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与群众商讨“两个硬化”工程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石沙的供给;
2、投工投劳的分配;
3、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的配合和分点;
4、建设当中的安全问题;
经过研究,**村的石沙由干部组织,村民自行制造供给。选取好采石点后,村民分大组进行造沙,并同时进行,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成员到岗到点,适时组织和监督。平分下来,每个干部负责两个小点,同时相互帮助与配合,劳动力适时流转,确保建设劳力的充足。造沙过程中严格监督,遇危险迹象和紧急情况及时通知,及时处理,确保安全。
现目前就**村而言,高炉组,**组,上沙坝组3个组村民的石沙已制造完成,其中高炉和**两组的石沙已运到具体农户家中,待到水泥供给到位,便可开始具体操作。
(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各次工作培训。
驻村工作不单单是“同步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它更关系着我们当合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唯物主义理念。为此,县委各部门及领导尤为重视。203月20日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权限94名“驻村干部培训大会”,4月16日县委政府又组织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两个硬化工程的“**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讲大会”。同时院领导多次下到驻村点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并对驻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导。
三、现实困难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诚然,在实地驻村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地发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就对**村而言,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形势及生态较差,降雨少,降水量小,大多土地为砂质土壤,可耕作的面积少。
(二)、经济基础薄弱,种植和养殖结构单一。
该村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油菜小麦为辅,养殖为家庭散养猪和耕牛。种植规模小,收成低,一年算下来,出去成本和投资,所得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村民甚至是收入不够于支出,更加剧了生活的困难。
(三)、交通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
这是该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整个**村的人口居住并不聚集,在本就闭塞的交通环境下,使得运输和进出等更为困难。对于这样一个交通相对滞后的村,致富的瓶颈可见很大。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村民们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能早点通公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通路是农村致富的必要条件。
(四)、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效。
这也是该村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平时当地居民在散居各处的格局下,只能以小水池的形式解决一两户人口的日常普通用水,牲口和家禽的用水则更为紧张。而对于生产用水,变只能是“望天吃饭”,无计可施。
(五)、大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使得**村部分农户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有一59岁的中老年人杨朝风,因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其原本做的大多数土地借丢荒不顾,原因在于劳动力有限,实无法耕种较宽土地。同时随着老龄化加剧,**村劳动力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生儿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325户1119人的村里,劳动力占总人口40%,独居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从这些数据中显示出,全小组还有50%的老弱病残,这些没什么经济来源都要靠40%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因此就造成贫困不断加剧,而个别户头条件富裕的两极分化局面。
(六)、**村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认知程度相对靠后。
大多数村民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皆外出务工。经过统计和调查,**村一千多口人中,拥有大专文化的只有两人,且是最高文凭。这种的情况和局面,直接造成了知识的缺乏和获得与引进新知识的困难,同时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和宣传。最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七),政府投入不够,特别是资金、项目和指导性技术投入不够;缺乏企业的带动。
(八)、干部驻村能带给村民的大多是些政策和指导性思路,无实际速效的路子和实物。
这点在走访中尤为尴尬,老乡总爱问些问题,譬如:“这次你们下来带来了多少钱啊”?“我们村已经搞过很多次种植了,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成功,你们看有什么好的路子,关键是政府能给多少钱支助我们”?再有就是“路何时修通”?“吃水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些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为切身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原由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个人能够解决的,也不好给予一定肯定的答复。
四、原因分析之浅见。
上诉困难不单单只限于**村,甚至对于中国西部而言,大部分农村情况的缩影也都会有这些情况。这些问题的造成,与地域分布,经济水平,政治历史都有一定的关系。要解决起来,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只能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按步而行。就对我所驻的村来说,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四是大多农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某些地方很少积极思变,主动图谋发展;
五是对于农村而言,存在着投入的不够和一定层面政策的滞后性;
六是驻村工作的局限性,单一考政府的插入坏人帮扶远远不够。在除了切实联系群众,走访调查以外,大多工作完成往往限于政府政策带动。干部驻村做起事情来人微言轻,效率不高。一部分起步实施者尚处于开头阶段,经验少,困难重重(以**乡安卓村种植折耳根为列)。
七是缺乏企业的带动,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需要钱,需要技术和多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予的政策和扶持在没有企业的配合下显得势单力薄。
五、几点建议和想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如鼓励发展种植业,组织兴修水利等。但政策到位,往往资金不到位、落实滞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加上当地村民的素质较低。导致**村的面貌一时间难以改变。要彻底改变该村的面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调研,反复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该村实际理出几点发展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对土地进行整合与规划。
将产量低,不易出成效的贫瘠砂质土地规划为退耕还林基地,并组织当地村民进行管理。一方面对退耕的村民给予补助,让其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样既不使土地因丢荒而荒废,同时有助于生态的恢复和保持。或鼓励当地村民用这一部分土地来种干果林木,同时加大扶持和帮组,做到一举两得。
(二)、转移剩余劳动力,鼓励部分青年外出学艺,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
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办夜校、利用周末时间在当地开展一些基本技能培训、技术知识的讲解,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技能,这样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很快的适应新工作岗位、能尽快上岗。一方面减少了家庭生活紧张的压力,又能为在家农民腾出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能让外出的人增加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缺乏问题,加快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还使务工者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回村后帮助发展村的经济,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
(三)、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加大目前“保控辍学”的工作力度,提高全村受教育水平。
**村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贫困村,观念落后,整体文化水平低。近年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家政策下,各级政府想尽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如给上学的孩子纳入农村低保等措施,免收学费,供给营养餐等。但少部分家庭仍对子女上学持放任态度,从不引起重视,导致全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要知道,多一个辍学儿童,将来就可能多一户贫困家庭。所以教育要强抓,狠抓,实抓,加大宣传,加强力度。
(四)、积极鼓励部分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动全小组致富。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一部分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如杨朝亮杨朝康两人课鼓励发展其二户发展药材种植和畜牧养殖,他们有较好的种植经验与养殖理念。在驻村走访期间,发现部分家庭的旱地面积比较多,但由于坡陡、险峻难以种植粮食,针对这样的情况,下一步应该积极动员这些家庭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
(五)、多方协调,整合资金,及时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和吃水用水困难问题。
交通是联通信息与物资的重要渠道,交通蔽塞直接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从村委会到**乡中心步行至少要两个半钟头的时间,由于道路崎岖,坡陡险峻,进出村一直是一个难题。面对道路不通的问题,村民们也很苦恼,如今物价飞涨,各种生活用品在道路坎坷的情况下成本就很高,迫切的希望能够给予解决通村公路的问题。
吃水用水困难也关系这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在驻村走访过程中,经常看见大多村民以人背马驼的方式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加上较为恶劣的地理条件,增加了取水的困难性和危险性。对于吃水用水问题,仍希望各级政府引起重视,应再接再厉,加大力度地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六)、政府主导,下派干部驻村,联系相关企业到农村去搞发展,对农村进行帮扶。
政府可给予企业一些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农村去搞发展,以来结合农村大量的土地,而来可利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三来可处理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四来带给农村技术和资金,带动农村的发展。
(七)、政府加强宣传和监督,加大投入,给驻村干部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提升干部驻村的积极性。
宣传以提升干部驻村的社会知晓度,让跟多人了解,支持,多一份目光投到农村上来,同时加强监督,要严肃驻村干部的纪律性。加大投入一是能直接给农村带来惠利,二是给驻村工作多一些后盾和助推力量。多一些鼓励和支持,使干部驻村多一份兴趣,多一份积极,更好地全身心投入都驻村工作去。
总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能够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契机、全市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创建任务的工作实施,结合客观实际,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团结全村及其一切力量,发展相关民生工作,切实改变落后村庄的面貌,提高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努力!
**县人民法院派驻**乡**村干部:刘-安-林。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二号。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四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县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县地处**边界,下辖十个乡镇,总面积728 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5%,有19个贫困村,全县现有人均收入低于2763元贫困户12264人,通过调查分析,致贫的原因:1、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3820人;2、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致贫的1160人;3、因孤寡残、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4225人;4、其他原因致贫3059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2017年度上级扶持我县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310万元,安排扶贫计划项目3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建水泥公路24条32公里;水利设施4条1350米;绿化、亮化工程1处;文化活动广场9处。近几年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乡、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全县1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极大的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灯,铺上了水泥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二)、以促进生产发展,全力推进产业扶持。
今年是产业扶持第一年开始,上级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我县19个扶贫村以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力求通过整村推进,使各村级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具备脱贫的能力。通过反复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帮助全县19个贫困村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计划,使19个贫困村在整村推进中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中发展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的难题。
(三)、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中心,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了做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同时,我办领导班子深入基地调研检查指导培训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对培训输出学员家庭遇到的困难结对帮扶,为输出人员创造良好的外出的环境 。今年我县完成“雨露计划”培训共210人,下拨资金19.8万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80人,拨付资金12万元,转移就业培训130人,拨付资金7.8万元,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贫困对象手中,转移就业率达100 %,有效的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为重点,确保移民搬迁的政策落实。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因此,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要求有关乡镇及部门要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同时要求县级相应资金配套到位,确保全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
2017年省下达我县扶贫移民搬迁任务598人,通过乡、村、组层层把关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的意愿下,全部进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确定在长平乡淡塘村“工业园安置点”,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起动,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一是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扶贫开发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和帮扶部门,确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加强检查,严格奖惩,确保完成各阶段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对照整村推进开发目标,通过重点突破,示范建设,圆满完成了 “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任务。三是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动贫困村干部培训工程,不断增强贫困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扶贫开发能力。四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等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访贫问苦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各部门、机关干部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并且每年年终岁末,县委县政府领导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走访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找资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讲扶贫、议扶贫、干扶贫的良好氛围。
《农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村村屯道路,人饮、通电、贫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生存难”等实际问题,为消除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障碍,奠定发展基础创造出良好条件。
(三)坚持以贫困村产业培育为支撑,着力解决贫困农民增收问题。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选准果品、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实行片区开发,综合布局。
(四)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积极开展扶贫方针政策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法纪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脱贫的信心,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二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能力。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抓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务工技能,拓展就业门路。
(五)落实项目资金监管措施,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使用报批制、公示公告制、专户核算制、县级报账制、监督审计制等“六项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
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实施全方位的扶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四是贫困对象综合素质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难度大,脱贫致富能力低。五是现阶段扶贫政策及力度在不断加大,而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贫困人口致贫和返贫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群众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重点村所要解决的问题多,面很广,所需的财力很大。几乎所有的重点村修几条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几十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本身都不够用,还要群众自筹几万元,才能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自筹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间,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几个自然村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资金就加大很多,自筹资金量和财政资金量投入几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贫困村自筹资金的筹措难度很大,工作极其难做。加之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主要面向全村群众,对于绝对贫困户没有扶持资金。
五、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饮水、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开发壮大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
《农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并做到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扶贫项目的确定要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二是选定贫困对象要与低保政策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五是项目整合与资金整合相结合;六是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鱼泉村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17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17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17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五
中国的贫困线主要以是否达到温饱为标准来确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县扶贫工作。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扶贫办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县直有关部们的密切配合和乡(镇)村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从县乡机关抽调人员,专门负责承办全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的日常工作。各乡镇都设立了扶贫工作机构(扶贫办),明确了扶贫专干。对全县“”期间的4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基本情况及扶贫成效进行了的基期调查,并把内容录入了重点县扶贫统计监测系统,上报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县16个国定贫困村“”规划,上报到了省市扶贫办。
两项制度项目全面启动,今年考核的任务是帮扶贫困农民8850人。截止目前,我县已帮扶贫困户9549人,发放扶持资金300万元,已超额完成今年考核的任务。帮助贫困户发展白鹅养殖白鹅72466羽、笋竹林3304亩、油茶1070亩、药材1100亩、茶叶475亩、造林1200亩、牲猪1786头。雨露计划有序进行,今年考核的任务是贫困农民培训180人,截止目前已完成194人招生任务。分春秋三批选送62名农村的种养大户到湖南生物机电学校的农村科技骨干培训,重点学习种养业相关知识与技能。我办与林业局、农业局、福来喜鹅业公司等部门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贫困村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1800余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5人。
斤年,列入国定贫困村的第一轮整村推进村项目总投资8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7万元,整合部门、社会资金48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自筹103万元。目前已完成新修村组公路2.4公里,维修改造村组公路4公里,修建独立桥1座,新修和维修水渠9公里,维修改造村级小学1所。完成80亩油茶林示范基地的土地平整,发展油茶林300亩,高标改造笋竹林2200亩,新种金银花200亩,新建1个红砖厂,发展高山特色水果200亩。
经过多方艰辛的争取,我县扶贫项目资金达到了1000万,纳入了罗霄山脉特困地区连片扶贫开发范围。
2019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整村推进、“两项制度”为平台,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等重点工作,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努力把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目标任务:在2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扶持6个国定贫困村。在全县15个乡镇全面实施“两项制度”产业扶贫开发,计划通过项目扶持,实现脱贫人口3000人。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2019年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帮助2019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科学制定好规划和实施方案,项目选择坚持与当地的发展思路、产业结构相对接,与贫困群众的意愿相统一,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机关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集中投入,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推进。
一是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不断加大“雨露计划”的组织实施力度,采取专家上门、学校培训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二是抓好扶贫干部培训。突出抓好乡镇分管扶贫工作党政领导和贫困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组织、领导扶贫开发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督促各乡镇明确扶贫专干,专门负责两项制度的日常工作。制定并上报相应的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帮扶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到“三到户”“三到人”,即:项目实施到户、检查验收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责任到人、服务监管到人、工作联系到人。三是继续完善贫困农户的信息数据。以乡镇为单位分类整理存档,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电子档案”。四是加强调研,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扶贫新机制。
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履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手续,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措施,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完善项目村扶贫工作基础资料,建立好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台帐,健全档案,完善相关手续,巩固已取得的扶贫开发成果;加强扶贫宣传、政策研究及督查工作;按要求做好各项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多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收集整理本区域内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信息资料,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完善“项目库”建设。
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
规章制度。
加强扶贫方针、政策理论和业务的学习切实提高扶贫干部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树立良好的扶贫干部形象。切实抓好机关党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推进创先争优、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坚持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
我县共辖14个乡镇、4个街道,363个行政村,人口61.5万。列入市级欠发达地区的共6个乡镇、2个片,130个行政村,5.95万户,17.2万人。
20xx年,市、县两级用于扶贫资金达9583.1万元(不含助学),其中市扶持资金4528.5万元,县财政4254.6万元,市内区域对口协作帮扶资金800万元。经初步测算,2019年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09元,比上年增长15%。
20xx年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动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20xx年我县共有16个村列入整治建设提升,占全市年度计划的1/3。项目建设严格按市农办的要求开展,主要集中整治拆除危旧房、保留房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建设、村庄及庭园绿化、村庄及村内河道卫生保洁机制建立等五大必须整治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不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其中财政补助4800万元,市、县按1:1补助,平均每村补助300万元。全年共完成拆除危旧房90000平方米,新建安置房7800平方米,保留房外立面改造95000平方米,村内道路建设168000平方米,村庄及庭园绿化36900平方米,新建公厕39座,整治村内河道10700米等,极大地提升了欠发达地区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项目于11月底全面完成,12月初完成验收。
(二)持续推进资源型机耕路建设。根据县政府“保重点、出成效”的工作部署,今年机耕路建设在里程和资金安排上,继续对毛竹资源丰富的乡镇、片进行倾斜。共修建67条131.8公里机耕路,其中竹林道30条59公里,涉及16个乡镇(街道)67个行政村(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857万元,补助资金894.6万元,使2.5万亩毛竹、茶叶、小水果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推动山区经济加快发展。
(一)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开展低收入农户微调工作,调整增加671户1778人,取消997户2580人,调整后全县共有省级低收入农户16550户35840人。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发展扶持,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帮扶”措施,通过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来料加工经纪人)带动、来料加工等有效途径,促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全年共争取帮扶资金525万元,帮扶低收入农户开展创业就业550户,其中经营组织带动300户,低收入农户自身发展种养业250户。
(二)开展子女入学援助。认真把握档案,仔细摸查低收入农户入学子女,配合县教育局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子女助学工作,先后援助1279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11035人,补助资金2058.95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农户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一)加大村级运行保障。对年经营性收入不足10万元的95个重点扶持村予以补足10万元,共争取市级补差资金386万元,县配套386万元,切实增强了薄弱村的村级运行能力。
(二)稳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来源。一手抓扶贫标准厂房使用,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实现标准厂房租金收益,量化工作正在开展。一手抓工作创新,继续通过资产盘活、资源挖潜、异地购建、联合开发、服务创收等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物业项目,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争取帮扶资金154万元,完成岔路镇岔路村和桑洲镇桑洲村市场改造项目。
(三)增强产业支撑带动力。加快对低山缓坡的规划与开发,大力扶持发展种植白枇杷、水蜜桃、猕猴桃、香榧、草莓、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扶持特色产业基地、扶贫示范点56个,补助资金332万元,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抓移民搬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加快向城镇、中心村转移。通过采取“加强调研,规范程序,严格督查,健全台账,管好资金”等措施,共实施移民搬迁603户1833人,涉及2个乡镇,4个行政村中的4个自然村,拆除旧房面积45000余平方米,平均每户补助1万元,市县按1:1配套,补助资金603万元,超额完成市考核我县500户移民任务。二抓安置小区建设。两个移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三抓新一轮移民规划编制。10月底前全面完成2019-2020年移民规划编制,为下一轮山区库区移民政策出台提供了基础性数据。
(一)努力做好市领导慰问工作。扎实推进市领导慰问联系项目,落实市领导慰问资金100万元,完成村饮用水改造升级和村内道路建设,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喝水难、通行难问题。
(二)认真做好市内区域对口协作帮扶工作。加强协调联系,做好xx市四个强镇街道、xx区四个强镇街道对口协作帮扶我县6个乡镇2个片工作,争取帮扶资金8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1个,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欠发达地区村庄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六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从这八个字上来看,贫是问题,扶是手段,脱是目的。我想找到了问题的出处,辅之以正确的手段和措施,目的就会达到。
一、**县的基本情况。
**属老、少、边、穷和库区移民重点县,是国家实施**山片区开发的试点县之一,也是**山片区实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全县国土总面积3351.6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22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重点贫困村118个,非重点贫困村204个。末全县农业人口为41.5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扶贫对象53982户、17.25万人(按3072元标准)。
为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真正把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贫困原因搞清楚,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县按照“选主持、定地点、明对象、讲政策、听意见、贴公示、核信息、留痕迹”八步走的标准在全县所有村庄召开屋场院子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倾听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想法、让老百姓当“裁判”、民主评议筛选贫困户对象,精准识别到人,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全县共召开屋场院子会5000余场次,收集村民意见建议6万余条,拟定帮扶措施近10万条,对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共筛出12539户38350人,对原未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内但又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共纳入12344户34094人。(20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栏目,以《建档立卡“回头看”确保扶真贫》为题,播发了**县精准识别屋场院子会的情况。湖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批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精准扶贫来不得半点虚假,确保扶真贫,必须抓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六个精准是以识别精准为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屋场会’上到了中央《新闻联播》,是**县委、县政府最讲认真的结果,我们推介**的做法,号召全省向**看齐”。**委书记**在全州大会上指出:“**县的这种做法值得全州各地学习借鉴”)。
按照“五个一批”的标准锁定了全县“六个对象”,找准了贫困原因、贫困程度。一是我县地处偏远山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全部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是“老、弱、病、残”群体,再加上缺少新型农业技术和能人帮带,传统的耕作模式还根深蒂固,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贫困人口对发展产业信心不足,增收门路不多,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全县需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866户115360人;二是我县地处**山区,最高海拔3005米,最大相对高差2938.2米,地表平均坡度28.6度,其中25度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6%,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37.09%,800至1200米中山区占33.07%。再加上地表崎岖,峡谷幽深,沟壑纵横,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地震和滑坡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导致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需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757户26607人;三是需要通过生态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事天然林和集体公益林资源管护等生态补偿政策来实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28户45696人;四是因贫困户家庭子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和劳动技能培训,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家庭知识结构需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429户42719人;五是因病因智因残等情况导致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弱需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113户41824人,其中需通过低保、五保政策兜底对象有11960户24284人,需通过医疗救助扶持对象有7428户17814人。找对了穷根,为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准施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措施。
(一)强化脱贫举措,实施“五个一批”政策。**县“五个一批”政策文件已经全部出台,根据贫困原因实施政策,根据政策找到、找准脱贫措施和手段,让政策到户到人、措施落地生根,解决好了“怎么扶”的问题。一是坚持把发展生产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要实现脱贫致富,既要靠政府扶持,也要靠社会帮扶,更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我们坚持“烟畜茶果药菜”六大传统特色产业不动摇,又把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电子商务信息等新型产业模式作为富民产业来打造,制定重点针对贫困群众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逐步实现就地增收脱贫。二是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自然条件差,有不少贫困人口居住地生存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很难就地实现脱贫致富。在贫困户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将严格按规定、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三是坚持把生态补偿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就地将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努力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绿色产业等措施,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四是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我们将努力争取国家教育经费向**地区倾斜,推动**的教育资源、资助政策、招生政策向贫困学生倾斜,决不让贫困代际相传。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加快推进教育均等化。五是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之策。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推动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等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对低保、五保对象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对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实行大病救助。
(二)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提。融合交通、水利、国土、住建、文体、电力、通信等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集中,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农网改造、危房改造、宽带乡村等工程,优先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信息化程度低、公共文化设施落后等问题。
(三)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到户工作机制。严格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四个到村六个到户四项工作机制”工作模式,完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全面推进扶贫政策资金到村到户。二是建立扶贫利益链接机制。按照“121+x”模式(即:发展一片特色产业基地、组建两个左右农村合作组织、对接一个以上龙头企业、链接一批贫困户),总结推广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探索实施“基地+合作组织+涉农企业+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组织共同发展的利益链接关系。鼓励贫困劳动力通过外出或就近务工增加收入。三是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着力解决金融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扶贫贷款贴息力度,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金融扶持实现脱贫。加大金融扶贫创新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允许采用过桥贷款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入。
四、精准推进让精准脱贫见实效。
(一)落实“五个一批”政策,让贫困户得到实惠。一是发展生产脱贫方面,依托县域“烟畜茶果药菜”六大特色产业,发展产业49.2万亩,通过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扶贫开发模式,全县现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34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1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95家,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1万余人;发展电商近500户,举办信息赶集13期,参与农民7万余人、带动农产品交易1.8亿元;已向1857户贫困户和157家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5983万元;发展农家乐5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04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计划实施44万千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其中,溪丘湾乡谭家湾3000千瓦试点建设预计于8月中下旬可全面完成安装并网发电。二是易地搬迁脱贫方面,已精准摸清贫困户安置意愿,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初选了11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4443户13490人,并按照“12×2”模式,每个乡镇选取了2个集中搬迁安置点,现在已完成地形测量、环评、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三是生态补偿脱贫方面,目前已落实贫困人口生态公益林46.42万亩,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561.85万元,聘请贫困人口护林员389名,发放护林工资116.7万元;贫困户退耕还林还草退耕2万亩,兑现资金1000万元。四是教育脱贫方面,今年春季学期已发放学前教育补助、义务教育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助学金、中职生免学费、中职生助学金1316万元,教育救助资金将于8月底全部发放到位。五是社会兜底保障方面,我县现已整合资金1.5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兜底,并按照国家新标准实施兑现,县财政也追加资金3000余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医疗保障问题。
(二)驻村帮扶责任到人,贫困户帮扶实现全覆盖。让每一户贫困户家庭有一个熟悉国家政策、掌握相关技能的帮扶人在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路上给予参谋和建议,是落实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的初衷,同时也是解决“谁来扶”的问题。省、州、县136个驻村帮扶单位,组建40个工作队,选派118名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及镇直单位全体党员干部、村支两委干部、种养能人大户组建380个工作队。全县动员544名常驻工作队员及全体乡镇干部,共组建420个工作队,按“一对一、一对多”的原则,对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县1200家民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捐款捐物、发展基地,结对帮扶贫困户5000余户。持续开展“结穷亲”活动,1349名党员领导干部、73名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结穷亲”1422户。
三是强化资金统筹,实行项目对接。全县统筹精准扶贫、重大项目、城镇建设三大平台,整合财政专项资金23.6亿元,统筹项目101个,其中整合涉农专项资金16.6亿元,用于精准扶贫项目建设73个,并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集中用于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县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也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发展的扶贫之路,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在十三五期间,**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七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一)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4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1、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与国家数据平台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2、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和标准。一是要搞好贫困农户的识别。贫困户识别执行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20xx年2500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20xx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建档立卡人口规模控制数为29470人。二是要搞好贫困村的识别。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2013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3、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步骤。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确定建档立卡对象、标准及规模,编制工作方案,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这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展识别工作。要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审定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规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积极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第三个阶段是联网运行。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这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在今年xx月20日前完成。
4、准确把握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一要始终坚持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的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二要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识别贫困对象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要统筹安排各类帮扶资源,结合需求与实际,研究提出对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方案,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结对帮扶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三要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此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整合资源,将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镇(街)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专用电脑、档案柜等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推进工作,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中的识别标准、工作方法和步骤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任务。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标语、专栏等进行宣传发动,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到每个农户和每个村,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力量的宣传发动。这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仅靠镇(街)的工作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要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动员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等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严肃纪律,确保实效。这次建档立卡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镇(街)要细致调查核实,做到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在识别过程中,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杜绝平均分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确定的识别标准、识别规模、识别方法,从严把好贫困对象识别数据核实关,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详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无偏差,政策执行到位不走样,坚决杜绝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现象,坚决防止漏报、虚报、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经民主评议、科学核定的识别数据客观真实,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八
本文目录。
根据区委工作安排和七届区政协第13次常委会协商通过的《xx区政协xx年度委员调研视察课题及常委会专题协商议题》,经七届区政协第26次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20余人由区政协主席陶贵萍带队,于xx年7月2日至3日,在听取区人民政府关于今年4月以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后,深入大河镇周家寨、大地和大箐等农村社区,实地走访视察了3个社区乡村旅游、精品水果及中药材种植情况,与国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对xx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为期两天的专题调研后,调研组成员在总结座谈会上对区政府结合区情,按照省、市精准扶贫工作安排部署,扎实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积极构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档立卡摸清底数。
1、xx省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于今年4月上旬召开后,区“两办”于4月下旬印发《xx区xx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
工作方案。
》,同时将相关表册和指标解释编印成册,印发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镇乡街道、村和驻村小康工作队,便于指导开展建档立卡等基础工作。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关于补充下达我省贫困人口识别规模的紧急通知》要求,我区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为识别标准,识别规模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61万人作为贫困人口识别基数,经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上浮比例为10%,全区贫困人口识别控制规模调整为1.77万人,并行文下发到各镇乡街道,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数符合要求,通过了区扶贫开发局审核认定。
2、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关于下达我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规模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和“”整村推进工作需要,区扶贫开发局已按程序将省下达xx区22个贫困村(其中:一类村12个、二类村5个、三类村5个)指标任务数进行了安排分解。根据省、市要求,为加强工作督查和调度,一是成立了由区人民政府区长为组长,区委联系领导和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扶贫局、区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扶贫开发局,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分片指导,成立了分片指导组,负责方案制定、宣传培训、督促检查、工作调度、情况反馈等;三是各镇乡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建档立卡领导小组,安排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3、为保障建档立卡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明确到位工作经费6万元。为加强扶贫建档立卡宣传动员工作,组织编印了《六盘水市xx区精准扶贫“十问十答”》,发放张贴到村到组,用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人员培训150余人次,并将大湾镇定为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示范点。
(二)按标准开展贫困户(村)识别工作。
1、贫困户识别严格按照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标准执行,发放农户。
申请书。
6000份,最终通过两公示(贫困户名单先在村公示无异议,经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后在镇乡办公地点进行再次公示),符合条件的申请书5231份。两公示结束后,区对各镇乡街道报来的贫困户拟定名单进行审核确认,并于xx年6月19日在xx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告,共识别出农村贫困户5231户17697人。
2、贫困村识别工作也是严格按照“一高一低一无”(贫困发生率高于27%、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低于4819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进行识别,区乡两级严格按照“一公示一公告”的程序规范开展工作,各镇乡街道对各村上报的贫困村申请书进行了审核,于xx年6月上旬对22个贫困村名单进行了公示。并于xx年6月中旬,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对各镇乡上报的22个贫困村名单进行了公告,现已完成公告。
(三)全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
按照省、市“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要求,xx区积极改进扶贫项目实施方式,全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确保扶贫取得实效。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制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紧抓好,初步拟定全区干部职工与农村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台账,使全区62个农村社区5231户贫困户都有至少一人帮扶,为下一步制定帮扶计划,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开展“千企帮村”活动,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
工作计划。
(xx—xx)》中“以县区对接为载体,将帮扶工作落实到实处”的要求,认真包装项目,拟定招商引资手册,积极与大连市西岗区对接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完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2、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由乡镇根据群众意愿选择项目,实行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把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的产业项目上。xx年立项批复财政扶贫资金项目60个,投入资金9332.2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8100.2万元,省级减贫摘帽及项目管理费等资金1222万元,市级支农资金10万元。60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目前已竣工项目21个,已拨付资金5564.9万元,拨付率为59.63%,已报帐资金1820.4万元,报帐率为32.71%,项目共扶持农户19827户68547人,其中贫困户8397户28888人。xx年立项批复财政扶贫资金项目6个,投入资金3223.4万元。现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已拨付资金1250万元,拨付率为38.78%,项目共扶持农户2317户8750人,其中贫困户504户2048人。
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xx年全区培训任务1190人,投入扶贫资金25万元。其中:十大产业(核桃、精品水果、蔬菜、乡村旅游、中药材、马铃薯、烤烟、茶、草地生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普训1000人,培训资金2万元;十大扶贫产业骨干培训50人,培训资金6万元;“三位一体”培训100人,资金1万元;“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40人,资金16万元。现已完成“三位一体”培训100人。
4、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逐村逐户建立档案,xx年计划危房改造1000户,投入资金1500万元。
5、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农民自愿、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鼓励探索的原则,积极稳妥,稳扎稳打,让每一户搬迁群众都“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xx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541户2306人,投入资金2767.2万元。目前已累计完成主体施工298套住房,占住房任务的55.08%,正在主体施工243套,占住房任务的44.92%。
6、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抓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我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总体进展顺利。目前共完成投资8578.86万元,为年度目标任务25007.23万元的34.31%。其中:小康水计划投入3950.16万元,已完成投资2217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6.13%;小康寨计划投入2679万元,已完成投资1515.8万元,占年度任务的56.58%;小康讯计划投入384万元,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39.06%;小康电计划投入3090万元,已完成投资97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31.39%;小康房计划投入6614.07万元,已完成投资1867.06万元,占年度任务的28.23%;小康路计划投入8290万元,已完成投资1859万元,占年度任务的22.42%。
xx区精准扶贫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基础工作稳步推进,但面临的问题困难也不容忽视。
(一)我区社会帮扶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百企帮村”多数停留在形式上,企业帮村实效不明显。
(二)与其他农业县相比较,我区属于市中心区,虽然贫困面较小,但要在全省、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扶贫开发依然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根据省市要求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由于人口素质普遍偏低,“造血”能力有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差,脱贫工作任重道远,扶贫开发的任务越来越重。
(三)根据国家和省、市扶持贫困县发展的有关项目资金申报要求,因我区不属于贫困县,许多项目资金可望而不可即,能向上级争取的项目资金较少,扶贫开发争取资金难度较大。
(四)由于前几年机构改革,目前乡镇一级未设置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均由镇乡农业服务中心或其他站所临时抽调,兼职较多,精力有限,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五)中办发〔xx〕25号文件关于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分类很细,政策性又强,临时抽调的一些基层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对政策的理解力和工作的执行力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亟待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xx区具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困难,为进一步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十年扶贫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扶贫联席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区、乡(镇)、社区(村)三级要加大对《xx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2020年)》和精准扶贫工作相关知识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和完善精准扶贫开发方式,确保精准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进一步加快建档立卡等基础工作。底数清、情况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区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xx区xx年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区办通[]52号),将基础工作做深、做透、做实,给每一户贫困户建卡立制,做好每一户人员情况、房屋情况、贫困原因、发展意愿的收集整理工作,落实好扶贫到户到人员的基础材料,有的放矢地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摸清底数对推进“精准”对口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至关重要。
(三)进一步制定完善精准扶贫科学规划。要根据国家、省、市扶贫纲要,结合xx区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扶贫规划、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我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加大全区贫困村贫困户的普查力度,摸清底数,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乡镇、村要结合区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四)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要以职业教育“9+3计划”、“雨露计划”、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等为载体,加大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乡镇、村居的工作积极性,把扶贫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增强自主“造血”功能。
(五)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扶贫效果。要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实现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以“百企帮村”、“千企帮村”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做好产业带动。结合区情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兴建“农家乐”等),村(居)“两委”要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发展村级积累,带动村民致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要巩固现有产业化建设成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产技能,指导扶贫对象加强产业管理,发挥产业脱贫效益。
(六)进一步拓展开发式扶贫资金渠道。要继续争取省、市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政策支持,增加我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联合金融部门开展好政府主导的贴息或无息创业贷款,扩大互助合作社数量,政府要尽可能将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要认真总结整合资源资金、合力开发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整合各类资源资金投入到重点贫困村,用于推进重点村项目建设。整合各类农村工作项目资源,合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实效。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强沟通、协调,尽最大可能地将各类扶持资金加以整合,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效益。要继续开展社会扶贫,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类机构和个人扶贫帮困积极性,构建规范的社会帮扶体系,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七)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在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项目资金的年度审计、报账制。区、乡、村三级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各类资金使用程序,把民心工程做好做实,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八)进一步加强扶贫目标考核和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并结合下派“村支书”等活动,加强贫困村村支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好用好致富“带路人”。要继续加强扶贫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扶贫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推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按照《xx省扶贫开发条例》规定,提请编制部门考虑可否在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定编定人,划归区扶贫开发局管理,为进一步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返回目录。
为了充分掌握区(县)一级扶贫工作实情,找到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江津区,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网上调查等方式,对全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xx年,江津被列入重庆市级贫困村共有29个(新建制为25个),贫困户36377户,贫困人口111147人。
(一)贫困村的情况。25个贫困村分布于津南山区丘陵地带。xx年,紫荆、东胜、燕子3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xx年,太和、常乐、渔湾、四合、滚子坪、硐寨、大垭、龙山、红砖、骆来、关胜11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还有xx年启动的清溪沟、凤仪、福德寺、龙穴、兴农、青堰、四面、金银、周岩、大塝、百燕11个贫困村,将在xx年全部实现整村脱贫。
(二)贫困户的情况。xx年(xx的数据未核定)全区建卡登记的贫困户共有22830户,按照贫困发生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8个镇街按四组进行分类:第一组(津北片区)为几江、鼎山、德感、双福、珞璜、白沙、油溪有贫困户6120户;第二组(綦河片区)为支坪、先锋、李市、杜市、广兴、夏坝有贫困户4576户;第三组(津西片区)为石蟆、龙华、慈云、吴滩、石门、朱杨、贾嗣有贫困户3014户;第四组(南部山区)为柏林、中山、蔡家、嘉平、西湖、永兴、塘河、四面山有贫困户9120户。其中,大部分贫困户集中于第四组地区,占到全区贫困户数量的40%。
(三)贫困人口的情况。xx年(xx的数据未核定)全区建卡登记的农村贫困人口共有73792人,其中五保9121人、低保45419人、扶贫19252人。
(一)农村低收入对象的致贫原因。以重庆市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农村低收入对象填写的致贫原因来看。一是五保户主要是因缺乏劳动力。五保户大多没有子女、年龄偏大,缺乏劳动力致贫的占42.3%,其他原因和患疾病次之。二是低保户主要是因身患疾病。低保户大多为身患重病或者有残疾,其家庭用于治疗方面的支出远大于其他支出,其中,扶贫低保户因患疾病导致贫困的占39.6%,纯低保户因病致贫的占44.7%,次要原因为因缺劳力和因残。三是扶贫户主要是因供子女上学负担重。扶贫户中因供子女上学导致贫困的占42%,次要原因为患疾病和缺乏资金。
(二)其他深层次的致贫原因。除从低收入对象分析外,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还有以下共性的致贫原因。一是交通条件落后。贫困村距离城区较远,大多位于南部山区,未实施整村脱贫前,交通条件堪忧,实施整村脱贫后,其村主干道交通条件已有改善,但通社到户道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二是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农户收入主要为打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多数贫困村在实施整村脱贫前根本无主导产业,实施整村脱贫后,每个村虽然明确了“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思路,并依靠扶贫资金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其致富带动效应尚需时间。三是务农人员素质较差。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贫困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务农人平均年龄57岁左右,只能选择需要劳动力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业。同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使其在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碍。四是社会文化事业落后。贫困地区的儿童因贫失学、贫困村学校校舍建设情况差、场镇公共设施建设落后等的情况仍然存在。
(一)工作形势的变化。中央扶贫工作会召开,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贫困村概念的消失,重点帮扶村相关概念尚在筹划,工作的重心应随之由“面”向“点”倾斜,由“村”逐步向“户”转移。
(二)工作对象的变化。按照“开发为主,救济为辅”的扶贫工作思路,工作对象将不再局限于建卡贫困户,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将涉及劳动力转移招工、培养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针对患病受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等。
(三)贫困标准的变化。xx年按照重庆市扶贫办的相对贫困标准,贫困线为年人均纯收入1583元以下,xx年的贫困线按照xx年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为2300元,这意味着更广泛的贫困人口将成为扶贫工作对象。
(四)扶贫目标的变化。扶贫目标已经由解决温饱转为实现小康。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五)扶贫内容的变化。扶贫工作的内容已由单纯的搞经济发展转为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一)高度重视,确立科学的扶贫观。扶贫开发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户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规划上加以体现,在部署上加以贯彻,在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与时俱进,强化扶贫工作力度。一要加快贫困村整村脱贫步伐。善始善终地将这项工作开展好,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继续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二要加强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把建卡贫困户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坚决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三要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坚持“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同时要做好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政策优势,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四要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在扶贫贴息贷款投向和方式上,在培训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都应积极支持,让富人带穷人发展。
(三)对症下药,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一要加强患病建卡贫困户的帮扶措施。现有建卡贫困户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对象的患病信息方面,只简单以健康状况一栏加以描述,不能有效反馈对象户实际病患困难。可请民政、卫生部门协助,参考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申请表格内各项目,将患病对象户所患何种具体疾病,近年来医疗支出等信息内容填入,便于区分应重点帮扶对象,方便下一步救助工作的开展。二要考虑设立扶贫对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市级扶贫部门作为扶贫对象的管理部门,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但在针对贫困个体方面,缺乏帮扶救助性质的资金项目,仅靠区级自行组织、统筹解决,难度较大,可适当考虑将现行的偏向“开发”性质的扶贫政策向“救济”性质方面作一些回归,先行在部分镇街试点,以2千至3千元不等的少量资金对患大病、重病的扶贫对象进行救助,并在扶贫信息系统备案管理。三要强化鼓励扶贫对象子女就读政策。扶贫对象户因收入低下,容易忽视子女教育问题,应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加强社会舆论,鼓励个人、集体对扶贫对象进行捐资助学,在鼓励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同时,减轻扶贫对象户在教育方面支出成本。另外,贫困多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但学校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同样落后,尤其是大量村小学、镇中学,应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现今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建设机制、人才流动交流机制问题。
返回目录。
为摸清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促进我县精准扶贫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xx年8月28日至9月30日,xx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县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高平、河江两省的苗皇、河广、通农、保乐、保林5个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23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公顷,辖有2镇7乡127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县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世居民族有壮、汉、苗、瑶、彝等5个,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xx县贫困人口量多面广,扶贫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快xx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促进边境繁荣和边疆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年6月,xx县按照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开展了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全县召开县级工作动员部署会3次,召开乡镇级工作启动会10次,培训人员达5962人次。贫困村申请98个,贫困农户申请27309户,按照国定、区定任务分解,拟定59个贫困村20816户81952人为精准扶贫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一申请、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方法,把真正的“穷人”识别出来,真实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状况,并全部完成识别和通过乡镇审核公示和县级审核公告,确保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顺利推进,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自治区扶贫办下达的专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不利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屯级公路建设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如xx年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2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26万元。xx年建设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5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30万元,但这与交通、发改等部门建设补助标准仍相差较大。四是产业开发资金有限,产业开发难于形成规模。围绕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只是软枝油茶、水果种植和养母猪养殖,实施的项目分散,形不成大规模。如去年参加全区扶贫示范工程“十百千”软枝油茶项目申报和竞选,和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竞选中,xx县没有得到专家评审团的认可,项目落选,连片产业开发无法实施。五是“兴边富民”试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暨“兴边富民”先行先试点建设中,共有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涉及扶贫、发改、住建、水利、文体、卫生、电业等部门,虽然得到区内外有关部门的一些资金整合,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贫困村、贫困农户进行分类:一是将贫困村分一、二、三类进行优先扶贫开发投入建设发展。第一类是开展以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第二类是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进行帮扶;第三类是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进行扶贫。二是对贫困农户再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贫困村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对59个贫困村,要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扶持贫困户“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返回目录。
为了进一步加强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实现贫困农户早日脱贫,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召开了专门会议,落实具体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现将做好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如下: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xx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1、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要求,xx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与国家数据平台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2、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和标准。一是要搞好贫困农户的识别。贫困户识别执行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xx年2500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xx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建档立卡人口规模控制数为29470人。二是要搞好贫困村的识别。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xx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3、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步骤。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确定建档立卡对象、标准及规模,编制工作方案,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这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展识别工作。要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审定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规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积极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第三个阶段是联网运行。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这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在今年10月20日前完成。
4、准确把握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一要始终坚持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的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二要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识别贫困对象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要统筹安排各类帮扶资源,结合需求与实际,研究提出对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方案,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结对帮扶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三要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此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整合资源,将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镇(街)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专用电脑、档案柜等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推进工作,按照《安塞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中的识别标准、工作方法和步骤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任务。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标语、专栏等进行宣传发动,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到每个农户和每个村,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力量的宣传发动。这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仅靠镇(街)的工作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要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动员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等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严肃纪律,确保实效。这次建档立卡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镇(街)要细致调查核实,做到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在识别过程中,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杜绝平均分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确定的识别标准、识别规模、识别方法,从严把好贫困对象识别数据核实关,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详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无偏差,政策执行到位不走样,坚决杜绝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现象,坚决防止漏报、虚报、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经民主评议、科学核定的识别数据客观真实,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九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产业扶贫。
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9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19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19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19~2019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9~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19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19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19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9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十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云南省领导干部转作风下基层析民情奔小康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要求,xx县委于6月26日召开了十二届四十次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为进一步摸清我县贫困状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思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县挂钩处级领导、县挂钩扶贫单位、新农村指导员组织各挂钩联系的镇村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了全县扶贫摸底调查工作。现结合各乡镇调研组的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根据本次摸底调查统计,我县贫困人口总数为24768户96118人(超出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分解下达给xx县总数80135人的19.95%,超出净人数15983人)。其中: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有14557户56055人,占总数的58%;需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有5311户2xx63人,占总数的22%;需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人口有3850户15000人,占总数的15%;需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人口有xx50户4000人,占总数的5%。目前,全县贫困状况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总量为24768户96118人,占全县30.82万农业人口的31%,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高寒偏远山区、深山石山区等重点贫困村,也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2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村。全县现有住房困难户18814户,其中破烂茅草房2080户,丧失生存条件的有1725户5304人。
(二)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生产资金、缺致富办法、缺技术、缺劳动力、缺水、交通不便、用电困难、通讯及社会事业落后等13类。其中,因病致贫1558户、因缺生产资金致贫8237户、因缺技术致贫6679户、因缺少劳动力致贫xx42户、因交通不便致贫5412户、因学致贫1xx1户、因灾致贫183户、因缺水致贫992户、因残致贫202户、因缺致富办法5307户。致贫原因比重较大的为因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办法、交通不便,占总人数的80.84%。
(三)贫困农户收不抵支、增收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全县现有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共xx42户,这部分农户基本无任何收入来源。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文化落后、观念保守、自我谋生发展能力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加之产业单一,更无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且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贫困农户增收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会加深贫困程度,返贫率反而有增无减。此外,因劳动技能低,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外出务工多选择在建筑工地、矿厂等生产一线,不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工资相对较低、务工渠道更窄,收入也极为有限,增收脱贫十分困难。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数据显示,全县用电困难的贫困户有680户,农村中住危房的农户有20894户,占总量的25%;饮水不便的农户有14812户,占总量的18%。全县还有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286个,通路不通车的村民小组930个,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村组之间道路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贫瘠。全县55个贫困村普遍地处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想发展但苦于无门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了产业,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无法形成,使得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取消扶持,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农民看不见增收前景,产业也壮大不起来,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基本为零。
(六)公共服务不足、社会保障有限。调查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缺技术的共有9540户,占总量的38.52%。由于卫生医疗保障、社会救助能力不足,致使贫困人口看病难、上学难、获得救助、减免和技能培训更是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只会造成贫困的代际相传和扩大蔓延,出现原本贫困的人会越来越贫穷的情形。
(七)重视不够、人员不整、经费缺乏。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需要全县、全社会更加重视扶贫、关注扶贫、共同参与扶贫。目前,由于县、乡两级扶贫办工作人员较少,尤其乡镇扶贫办人员大多为事业人员且身兼多职,流动性较强,其工作业绩既不能参与评职称,又不能享受其他方面待遇,工作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队伍难以稳定。同时,因乡镇财政困难,人员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扶贫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个别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受建档立卡对贫困对象总数控制的要求,贫困对象统计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我县的实际情况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因灾因病返贫对象较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二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三是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确定多由村干部决定,村民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关系户、人情户依然存在。
(二)精准实施难。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运行机制也不够成熟,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扶贫干部、乡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为难情绪。二是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差,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过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油水,现在实施精准扶贫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求项目要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乡村无利可图,工作热情减退。同时,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认识还把握不清,在政策宣传层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扶贫政策讲的不详不透、宣传也不到位,在组织实施上也欠周密严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等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而部门资金都有各自考量和使用要求,整合使用资金难度大。同时,在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项目时,一些部门认为扶贫只是扶贫办的事,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四是扶贫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地位不高。县扶贫办现有工作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处于小牛拉大车现状,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不重视、不关注,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对业务把握不清,政策不熟,对本地方情况不明,扶贫人员不能专职专干,部分乡镇扶贫办业务人员更换频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实施开展。五是财政预算无法充分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当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面攻坚期,工作任务量成倍增加,乡镇是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体,而乡镇没有扶贫工作经费和项目管理费,致使工作难落实、难推进。
(三)精准到户难。一是一户一策实施难。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虽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明白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受当前经济大环境影响,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呈现不稳定、阶梯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一直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但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也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准帮扶难。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和单位部门要挂钩帮扶9.6万贫困人口,平均每名干部就要帮扶2户贫困户以上,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也要帮扶多位贫困户。很多机构较小的单位和部门也相应安排挂钩联系1个村,由于机构小、单位干部职工也少,任务相对也更重。全县一个村就有贫困户几十户、甚至是上百户,县、乡干部按照县领导每人包联3户,县直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2户,县直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联1户的帮扶要求进行帮扶,结对帮扶剩余的全由村干部帮扶,大部分村干部每人包联8户以上。由于精力有限,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实施帮扶被动应付,甚至不少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
(一)瞄准贫困对象,切实做到扶真贫。
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更换,应该纳入而没有纳入的要及时加进来。二是对五保户、低保户和无发展潜力的对象,与民政部门做好有效衔接,纳入民政保障。三是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让其早日脱贫。四是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调集有限的资源,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二)记准扶贫理念,切实做到真扶贫。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群众的扶贫理念,带着真实感情真扶贫。一是落实第一责任。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二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要把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转移到边远高寒落后的山上。要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每年对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考核问效,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实行问责机制。三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强配优县乡扶贫队伍,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扶贫干部能够专职专干,队伍稳定。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因村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选准致富路径,切实做到真脱贫。
脱贫致富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选准致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否则会出现一边扶贫、一边反弹现象。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要与市场衔接。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引导贫困户加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建立惠农政策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四是将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破行业部门限制,进行扶贫资源的大整合、大规划,在片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贫困特征和不同的制约因素,从点、线、面不同层级立体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问题,使最贫困的人群既能够分享到精准扶贫开发的资源,又能够从片区扶贫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集中各方力量,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四)精准帮扶责任,切实做到真落实。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就是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包村、包户任务,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一是明确帮扶责任。各级帮扶单位要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为挂钩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办实事;要加强对社会扶贫力量的动员、整合和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一方面要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参与指导贫困村扶贫各项工作,尤其是产业培植上,另一方面要做好督促监察工作,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二是加强情感帮扶,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要积极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积极鼓励其增强信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三是形成帮扶合力。要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要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建立健全技术扶持体系,用足用好农业科技人员到村到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不断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保证贫困户户均有1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充分显现出科技扶贫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各界帮扶资源也要向贫困村、贫困对象聚集,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精准扶贫的最大合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通过开展此次全面摸底调查,彻底摸清了我县贫困人口现状,也有效掌握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为今后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下步,全县将以实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为目标,以xx县贫困村扶贫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苦干、合力攻坚,确保到2020年完成减贫脱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体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批精准脱贫总体思路,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一)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4557户56055人。计划从20xx年至2020年分年度实施产业扶持增收和劳动力就业引导培训,逐年逐批完成全县14557户56055人的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符合此类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扶持、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发展种养产业,并配套建设好水利、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实施,充分实现贫困户稳定创业、就业,达到增收脱贫。
(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311户2xx63人。计划从20xx年至2020年分年度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安置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生存条件恶劣的5311户2xx63人的搬迁安置及脱贫任务。各乡镇要将现仍居住在高寒、偏远及生存环境恶劣复杂、不适宜发展生产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安置地分配新的土地给搬迁户发展生产或是转移就业,确保贫困户搬得来、住得下、能脱贫。
(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850户15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20年分年度对无劳动能力及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全覆盖,逐年逐批完成全县残、孤贫困人口3850户15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灾、因祸、因病等原因而致残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给予低保救助,保障贫困户生活,缓解其困难,逐步减轻其贫困程度。
(四)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xx50户4000人。计划从20xx年至2020年分年度对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贫困户,采取医疗减免补助、社会救助、助学帮扶等措施,逐年逐批完成全县病患贫困人口xx50户4000人的减贫任务。各乡镇要将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其中,通过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同时,实施社会救助、助学帮扶,对因灾、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活救助和助学帮扶,缓解其实际困难,阻止其再次返贫,从而巩固扶贫成效。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一
按照省委、省的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年全面脱贫的要求,月日第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从月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月日,我们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心选派了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98个重点村、后进村、难点村第一书记,并动员45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即全县所有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村、后进村和难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县领导联系乡镇包重点村全覆盖,县直单位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重点民营企业联系重点村全覆盖。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的肯定,见《》第25期。月日上午,县委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并举办了业务培训。当天下午,800余名工作队员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工作队基本完成贫困户识别、复核、确认工作。
四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月日,县委书记在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月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五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月日和月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月日召开了县委届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六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七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月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八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是正在开展各种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1、扶贫搬迁示范点城投公司率先已争取到6.3亿元农发贷款,计划县级办6个示范点,每个乡镇办1-2个示范点,然后全面推开;2、办产业扶贫示范点和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示范点;3、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示范点;4、电商扶贫示范点。各示范点创建工作由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以及各乡镇具体负责落实。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高潮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二
为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我局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现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胡“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x大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安排布署,把扶贫工作做为我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达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的。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目的,不断增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使其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项目、尽早尽快地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工作原则。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有分工领导和专抓人员。把扶贫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扶贫先扶志,变“输血”为自身“造血”的原则。结合贫困户的不同特点,教育引导贫困户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重点在帮助掌握农村实用技术上下功夫,在种养项目上找门路。
三、工作措施。
1、强化扶贫项目。确保做到“三个一”:扶持100个低收入农户发展致富项目;扶持一个高效农业或工业项目;扶持一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使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农民致富。
2、强化扶持活动。继续搞好牵手致富、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总结以往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突出扶志,增强他们发展的信心;突出实物扶贫,增强造血功能;突出扶头,重点提升村集体班子的能力。
3、强化资金管理。要一分不差地将扶贫资金及时地运用到扶贫工作中去。严格按要求使用扶贫资金,确保每笔资金都用到困难群众、扶贫项目和村集体事业中去。
4、强化工作责任。把扶贫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做好调查研究,熟悉各方面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帮助群众办实事。与当地党委、政府保持经常沟通,协同配合。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良好形象,增强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三
根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全市、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我镇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
县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会议后,我镇立即组织召开了党政联席会,研究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建立了独立办公室,明确2名业务人员到办公室工作。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会,党员说事会、小组长会等平台,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四个一工作法和市书记到的4篇调研报告等进行了学习传达。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驻村干部走村串户、镇工作信息平台、党务村务公开栏、《》期刊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为了加强学习力度,我镇专门将精准扶贫四个一工作法、六个到村到户好和精准扶贫十子歌等宣传资料印发各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干部等进行学习,同时组织群众自编自演精准扶贫十子歌、快板表演等。强化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1、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九个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1330户5091人和8个贫困村识别的建档立卡工作。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4个县直单位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干部、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一共282名帮扶人员,各村建立了一支由驻村组长为组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村里致富能人为成员的15个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326户1250人的贫困户,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到村到户1次,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镇和15个村(社区)的1+7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3、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在稳定粮烟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建立了村575亩烤烟东部试验站,镇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社区、村、村共300亩核桃基地,村500亩蔬菜基地,村、村共1000亩的大葱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协调贫困户到基地打工提高收入。目前,共流转土地3975亩,群众在基地务工收入共240余万元。通过县122工程的实施,目前正在实施村林下养殖黑土鸡6000羽,共覆盖贫困户30户和困难农户60户,村王沟养羊项目500只,覆盖贫困户25户。镇村年脱毒马铃薯优质薯种植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覆盖农户265户,可使农民增加收入30万元。
4、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到、等村组织农民培训2期1289人,职业院校到村举办培训班1期60人,农民讲师培训10次600余人,计划输送60人到职中学习培训。
5、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实施涉及、、、、、、、等8个村的通村水泥路共26.4公里硬化工程,现已完成路基13.6公里、路肩8.5公里、基础垫层1公里、路面硬化0.3公里;投资各200万元的村、村的烟草扶贫新村建设工程,一事一议部分已基本结束,涉及招投标的项目,目前正进行人饮工程水池的修建、管道的铺设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等设施施工中;清塘村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总投资226万元,目前进度已过半;、、等村计划农网改造1057户,新水村已改造51户,村、村正进行线路施工中;区对口帮扶项目已落实规划和制定方案上报;烟草机耕道建设项目正在协调中;村移民整村推进及避险解困项目也正在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