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们仨读后感(精选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在世纪联华看完了《我们一起走,迪克》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只小狗,主人嫌它丑,就把它扔了。小狗被扔到了森林里。这只狗却很聪明,很勇敢,很灵敏。后来,它和一个小阿炯成了朋友,小阿炯给小狗起名叫迪克。后来,迪克惹了祸。所以,他们开始流浪。路上,他们碰上了许多好人和坏人。最后,小阿炯终于找到了妈妈。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看一样东西,既要看它的'外表,又要看它的用处。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今年九月上日,华东航校举办了五十周年校庆,重逢了阔别数十年的老同学孙中逵,昔日青春少年,而今都垂垂老矣。感慨了一番江湖秋水,星汉遥隔,几十年颠簸之后,说起他原先所在的江西小三线厂,编了一本回忆录,以记念小三线,过二天托快递赠我一阅,激起了我的兴趣。但我初先以为大概是小册子,想不到几天后收到的是厚厚上下册二本。按我阅读长篇的经验,约有七八十万字,先给了我一份惊讶。再稍稍端详了纸质、封面、扉页、衬页、目录等等,精美,优质,缜密。还没有看文和图,就立时起了敬意,了不得!我有过业余编刊的经历,深知出书难。近几年也见到过不少缺页少字、烂污汕兮的所谓新书,而这套《我们人民厂》,至少从出书这个角度讲,是很上得了台面的。
编委中的赵仁才,孙中逵都是很哥们的校友,我熟知他们的办事能力比我强,但谁知强大得多。这过程需要耐心,细緻,毅力。我对此书的.所有编委致敬了,並感到,这些老兄,应该都经过一番"三线建设锤打磨炼",然后才有的这份能耐。
接下来我就读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这部的震撼并没有前两部那么深刻,应该是自身还没有完全看懂的原因,又或许是因为碎片化的阅读使得体会没有那么深刻,又或许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
每一部的`续写都好像是扎根于当下却也从微小的部分中预示了未来,希望泯灭人性,消失自我的未来不会到来。
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词,可是不应该只是注意我们,而丧失了我的存在,每一个我们的存在都应该是由单独的我构成的整体,那么这个整体,也从来不应该忽略个人的色彩。
我们仨读后感篇四
文学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过一件事,爱恨别离。
钱钟书一家人在古栈道上相遇,也在古栈道上相失。三个人或紧紧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蹒跚走在路上,灵魂却倚靠在一起。南柯一梦,如同星河般缥缈,但也似山峰般坚定。诗书,庖厨,分离,相聚...生活是这个家庭做了一生的梦,落在层峦耸翠中。一种坚韧把他们缠绕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对时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扰,仍然“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坚韧似金丝银缕,把他们郁郁青青的岁月编成了一场盛世。
钱钟书和杨绛可谓是伟人了,他们的一生称之为盛世,原因却并不在于此。因为纵然声名远扬,但面对生死,人还是人,还是沧海一粟。漫说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爱不朽。杨绛先生曾说“因有两人陪伴,可相依为命”,他们进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奋力前行。爱情的热烈与冲动,已经交织成温柔绵长的亲情。钱钟书在前面慢慢地走,杨绛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这样的小梦被拉成万里长梦,才是他们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茕茕孑立,一边看着这样那样的梦,一边不自知地坠入自己的梦中。我们赞颂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坠,不是我们的坚韧吗?风雪满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们相互的扶持啊。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感情却是可以延续的。其实我们和身边的人早已被那样坚韧的丝线缠绕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气如斯的坚定,而且也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还有所恃知己,肝胆相照的友谊。一步步探索而来的,这些是我们自己的盛世啊。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我们仨》是杨绛晚年的一个盛世回首,而脚下的路才是我们现在要去奔赴的。
我们仨读后感篇五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我们:读书,要与人生、生活相伴,如影随形;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日常阅读,犹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又如呼吸空气般不知不觉。
家里有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很早就买来但有时只是随便翻看,听她轻轻讲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苦难,一同承担,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情都变得甜润快乐。一家三口是不寻常的遇合。”
1997年春天,他们的女儿阿瑗去世,1998年年末,钱钟书去世,一家三口从此失散,2016年5月,杨绛先生去世,三个人的故事从此剧终。正如书中所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写的,书中讲述了一个知识家庭两代人求知、求学的奋斗之路,以及家人之间相亲相爱、相互牵挂的感人之情,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时代不同,但每个时代都有“我们仨”。就像当前疫情之下,不断感动着、温暖着我们的爱情亲情。医疗队队员黄秀峰隔着玻璃和妻子的吻别;在楼道里短暂相遇拥抱的医护夫妇;“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的最美情话。身着一袭白衣,他们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脱下重重的防护服,他们是爱人眼中的至亲,是父母眼中永远的孩子。疫情是灾难,也是教材,教会我们珍惜此刻在身边的亲人,教会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我也体会到一个温暖美好的家庭环境是多么重要。女儿瑗瑗这颗“读书种子”,“过目不忘”的“本领”难道是天生的吗?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适当正确的引导。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最好的模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的行为是家长教育的结果。电影《美丽人生》中,智慧的父亲用爱成就了孩子的美丽人生,宅家学习的日子虽单调,但孩子们必须有父母的陪伴、监督和督促,用父母的爱和照亮帮助孩子成长。
一本好的书籍,一些好的片段,如同街角盛开的花朵、深夜家里的灯光,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读一本书,能带给我们平静、专注和思考的力量。杨绛先生温和恬静的性情,温馨守静的生活,坚韧温文的品格,值得我们敬重,《我们仨》这本书也值得我们细读品味。
我们仨读后感篇六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遇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杨绛先生在作品《我们仨》中写到的一句话,它好似午间的一束暖阳,直射到我的心底,让我理解了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内涵。
可是这种简单平凡的日子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奢望,杨绛先生在文中引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句话来表达对淡然美好生活转瞬即逝的悲伤心情。可是也是曾经的恬淡安闲的生活支撑着杨绛走完最后十七年的孤独岁月,完成了《我们仨》这部著作,给更多精神迷茫的人照了个亮儿。
这部书的褐黄色的封面像极了小时候包点心的牛皮纸,使人感到无比的安心。像是杨绛先生的气质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笼罩在我的周身,带着印刷时油墨的香气。它牵引着我,走进书中去,走进杨绛先生那个万里长梦。全书由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是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它描述到家人团聚时的欢乐,女儿钱媛出生时的欣喜,女儿和爸爸打闹时的顽皮。这些都使得他们简单的生活多了几分趣味。可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在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群众揪出来,成了“牛蛇鬼神”,杨绛还被剃成了阴阳头;钱媛必须走过众目睽睽的大院,贴上大字报,和父母划清界限。但这就像史铁生所说的“你要知道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钱媛在贴了大字报后立即转身上楼,依偎在妈妈身边。他们依旧是那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我们仨”就算经历风雨,也是共同面对。他们彼此相爱,有着炽热的心,所以它们不会轻易被困难所拆散。他们三人相守相助,相离相失,共同踏过布满尖利荆棘的地狱,也一起欢乐在温暖的天堂。这些人间至暖至真的情,如同和煦的阳光,洋洋洒洒地落在杨绛那颗长满了“饱含热泪的眼睛”的心上,伴她熬过独自一人前行的路。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则是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梦境开头,写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在梦中的驿站、柳旁,跟自己的女儿丈夫“死别”,字里行间流露着“无可奈何花落去”悲悯;流露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渺小感、飘泊意。失散后曾经的热闹欢乐通通烟消云散,就只剩下一位耄耋老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了。
我在一本书上读到,钱钟书先生离世后,有人去看望杨绛先生,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先生孤身一人,她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先生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这该是一种多么坚强的精神,又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啊!老人说到做到,在心力憔悴之时,又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帮着提前“逃走”的钱钟书整理他所遗留下来的东西,完成钱媛没能完成的心愿——《我们仨》,为自己的灵魂清点行囊,完成这一切属于她或不属于她的工作后,才带着自己平静的灵魂,从容不迫的走向自己的下一个旅程。
92岁的杨绛伏案写作时,佝偻的背影在昏黄的台灯下显得更加瘦小,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在一程又一程地目送自己最爱的人渐行渐远后,又将这辈子破碎的美丽琉璃全部拼起放入口袋,放入《我们仨》中。让读这本书的人,在身处困境时,看到悬挂于前方的光亮;在陷入迷潭时,找到内心最坚定的方向。
我们仨读后感篇七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我们仨读后感篇八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晚年回忆自己一家三口而写的一本书,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文学家庭的聚散离合、悲戚与共。也许这本书并不是作者最好的一本,但或许是最感人、最发人深省的一本。
在书中,作者通过平淡如水的文字,将所有的举案齐眉、舐犊情深、相濡以沫凝聚在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琐碎之中。
在这个安详而又真切的世界里,他们不求闻达,一辈子以书为伴,与世无争;他们安贫乐道,即使陷入困境,也会用平常心武装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正是凭借这份不世出的豁达,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享受着生活的甜润,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这种大爱无言、宠辱不惊的情怀,支撑着“我们仨”结伴同行,即使在最动荡的时期,也没有随波逐流,扭曲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纵使三个人的感情经受住了柴米油盐的考验,但终究抵不住悠悠岁月的无常,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仨”走散了。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在丧女、丧夫的双重打击中倒下,而是凭借着从容自若的情怀在最后的岁月里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我们仨”的故事用平缓的笔触串联了起来,让平淡而温馨的故事变得鲜活,散发出珍珠一般的璀璨。
作者是不幸的,她在两年之内连续遭遇了女儿与丈夫的离去,作者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仨”六十年来积累的温暖、快乐和温馨充实了她的绵长思念。
而且正是凭借着这些平淡的画面让“我们仨”真实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完美的复活并得到了永生,这些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在洗尽铅华之后折射出了一种平淡的美丽,这种美丽让我们学会了豁达与从容,教会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温暖自己的心灵。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和快乐。用心去体验每一份平淡的亲情、友情、爱情,品味平凡与不平凡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忘却得失,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