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春节民俗 民俗春节心得体会(精选1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一
第一段:引言(介绍春节的背景和重要性)。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的来临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人们欢庆丰收,迎接新生活的时刻。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每逢春节,鞭炮的声声、红红火火的庙会、丰盛的饭菜和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使这个传统节日彰显出独特的喜庆氛围。
第二段:细致的民俗描写(包括庙会、拜年、舞狮等)。
在春节期间,庙会是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之一。我记得每当春节到来,我总是和我的家人一起去附近的庙会上游玩。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灯笼在高空中飘动,五彩缤纷的彩灯点缀着整个庙会,给人们带来一片喜庆的氛围。不同的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拜年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人们互相拜访亲朋好友,互道新年祝福。拜年时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先长辈后晚辈,每次拜访都要准备红包,以表达对长辈和小孩的祝福和喜爱。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表演舞狮的习俗,伴随着锣鼓喧天,舞狮者以灵活的身姿和高超的技巧,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喜庆。
第三段:美食与家庭团聚(描写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和传统美食)。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刻,我记得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会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姑姑舅舅一起过年。年夜饭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全家人会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美食和快乐。年夜饭菜色丰富多样,有鱼、有肉、有蔬菜、有汤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肉象征着富贵,蔬菜则寓意健康。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饺子,馅料丰富多样,外皮白嫩鲜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食物,比如炸年糕、糖果、花生、瓜子等等,每一样都是儿时的回忆,都与家庭团聚的温馨情感紧密相连。
第四段:欢乐迎接新年(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希望)。
春节是新年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以驱逐邪恶、迎来好运。除夕夜我们还要守岁,守夜的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唱歌、吃零食,以欢乐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会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加努力学习、健康快乐。我期待新的一年,期待成长,期待自己变得更好。
第五段:结束语(总结春节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这篇文章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重要的节日,更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美食和家庭团聚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的温暖。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要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并发扬下去,让春节的独特魅力继续传递下去,带给更多人温馨、喜悦和希望。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人从小就开始识与知的过节方式。在庆祝春节的日子里,中国人会进行很多的民俗活动,不同的地域,民俗活动也可能大不相同。今天,我将分享我所接触的春节民俗活动,以及从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对春节的期望。
每人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时其有自己的期望。对于我而言,春节是一个可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转的节日。然而,年年岁岁都不同,此次的春节依旧会有一些差异。因疫情的困扰,我无法回到家中,这也让我在这一天之前,更期望能够找到能抵消思乡之情的民俗活动。
第二段:外出观看灯笼展。
在春节的时候,许多城市都会张灯结彩、灯笼高挂,举办各式各样的灯展活动。于是,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出门欣赏奥光灯展,那里展示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灯笼、结构特别的灯笼以及表现特别的灯笼。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些红色的照明物品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的喜悦,特别是那些表现传统文化与奇特造型的灯笼,不仅诠释了传承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彰显着人们的智慧与灵动。
第三段:参加庙会与猜灯谜。
在中国,庙会是春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我们便找到了一家距离不远的新春庙会。在庙会上,我们尝试着品尝各种美食,并利用小钱参与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我们还加入了猜灯谜的游戏,只需要找到一家位于庙会中心的角落便可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游戏展现出的文化和智力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能逆向挑战你的思维,让人沉浸在游戏中忘却时间流逝。
第四段:剪福字和贴春联。
发自内心的福字是每一位人民的日子期望,所以我研究了如何剪福字这个技巧。我先用纸板的一边剪出了初步的矩形,然后剪成“口”字形,再把下面的角剪成“人”字型,最终剪出了一副福字。然后我把福字贴在门上。另外,为了彰显春节的氛围,我还制作了属于我自己的春联,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充满自豪感地把春联高高地贴在门边。做这些小活动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春节民俗活动的无尽乐趣。
通过这样一个密集的春节活动日,我更深入地认识到春节民俗的风貌和乐趣。每个活动的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是在多年历史的积累中形成的,就像是中国大地上浓郁的土壤,繁荣的中国文化是从中源源不断地生长而来。春节,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价值的生生不息,通过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的独特气息,同时也感悟到那些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这对于年轻一代来讲无疑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这个春节无法返回家乡,但我依旧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丰富文化以及累代传承的精神与智慧。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三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四
春节是同学们盼望的节日,但是与此同时老师会留一些作文作业,你是否还在为怎么写作文而苦恼,以下是考试吧为大家整理搜索的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五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六
现在在大城市节日不允许燃放鞭炮。一些人反对它。但我支持这个想法。
一些人认为燃放鞭炮是庆祝重要节日的传统方式,尤其是春节。它可以显示人们的幸福,他们的感情和节日的气氛。人们可以欣赏烟花的美丽景色。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放鞭炮可能会引起很多麻烦。它可能带来大火和空气污染。它会伤害人们的眼睛和听力。如果鞭炮燃放不正确,会造成人员伤亡,甚至死亡,这将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多的缺点,所以我赞成不放鞭炮,我们应该寻找其他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快乐。
放鞭炮的利与弊。
现在大城市在节假日里不允许燃放鞭炮。有些人反对这么做,但是我赞成。
一些人认为燃放鞭炮是庆祝重要节日的传统方式,尤其是春节。它可以展示人们快乐、热情的节日气氛。人们也可以欣赏美丽的烟火。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燃放鞭炮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它会引起大火以及空气污染;它会损坏人们的视力和听觉;如果鞭炮燃放不正确,它全使人们受伤或致残,甚至升起死亡。这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燃放鞭炮弊大于利,所以我赞同不放鞭炮。我们应该寻找其他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喜悦之情。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七
传统的年,固然说是农历初一,可尾月二十四,人们就开始了迎新春的第一项任务——大翦灭。现在,人们越来越不高兴愿意大翦灭了。由于大翦灭得把家中大小物件搬出去,然后打扫房间。殊不知,这大翦灭有扫去晦气,扫去霉运,辞旧迎新的含义。大翦灭后,尾月二十五——二十九的日子,大家就可以筹备美食啦。在食品中,馒头是最讲究的。点心包子豆包可以不限数目,枣花和大馍有数目限制,还有两个大面盘,两个刺猬和一个面枣花。
大年三十那天,有个特别的习俗,叫做”请坟“。上午,人们贴好对联后,备好黄骠、锡箔、枣花、鞭炮、石灰,吃过饺子,就要请坟了。人们会将备好的东西放到一个篮子里,到祖先坟前祭拜,按老一辈的说法,叫”把白叟的魂儿请到家里“。回到家后,用石灰在大门口,屋门口,窗台下圈个半圆,有时还配以各种装饰。每年爷爷在撒石灰时我都在旁边盯着看,有时自己还撒两把石灰。石灰圈的.传统造型是一个半圆上面插着三把古代刀兵,中间一把最为精美。不外,造型一代代流传,也发展出了其它的各种样式。
大年初一,这是人们都期盼的日子,小孩子在拜年后可以随意嬉戏玩闹。年的传说,我所知的有两个版本:一说是个白胡子老头识破了年怕红色、烛光和鞭炮声;二是说有个小孩,枕头下放了个红纸包成的小包,里面有几枚铜钱,镇住了年。尽管这些只是传说的,但过年的红福字、”守岁“、放鞭炮已成习俗。
按我家的规矩,初二拜姥姥,初三拜老姨,初四拜老舅,初五拜老姑。初五这天一般人家都拜完了亲戚,这天就俗称”破五“,按习俗,这天不能用剪刀剪东西。
至此,”年“这个忙碌的节日就过完了。这些经历是我在家乡过的新年。不知道城市的新年和家里有什么区别。但一定也是这么欢乐,暖和,其乐融融。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八
每逢春节总让人不禁想到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诗,那热闹的景象就如放电影似的在我脑海中浮现。
传说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十二月三十就会跑到村子里“为非作歹”。终于在以为道士的帮助下,村子恢复了正常生活。后来我们发现“年”怕爆竹声和红色,所以我们开始在那一天放爆竹和贴对联来驱赶它。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过年”这个传统节日,而过年的风俗习惯也因地域差别有着或多或少的不一样。
每到农历正月初一,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去买饺子皮来包饺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还会去别人家拜年。
一大早,妈妈就会带着我家家户户的去拜年。没一会儿我就会收到了好多红包。当我回到家后,我便会跟着妈妈一起包饺子。先拿起一个饺子皮,再加了一点肉馅,再在旁边抹上一点水一点一点的'往中间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你可别小看包饺子,小小的饺子里也包含着大大的学问呢!没有包好的饺子会躺下去,能站起来的饺子才会更显得有精神呦!
到了晚上,我会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去放烟花爆竹。
过年真是太开心了,我也长大了一岁。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九
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过了紧紧张张地腊月30日,终于迎来了2022年的春节。对了,为什么要过年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总是会出现,并欺负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袭击,只有那些门上挂着红窗帘和门前生着火,十分热闹的几户人家没有受到袭击,应此人们知道了“年”就怕这三样东西,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用这三样东西把这只大怪物赶走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来成了习俗。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了团圆饭,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一边飞一边还发出了“吱吱”地声音,好像在上天之际还想呼唤同伴一起去天上偷东西,把我们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十分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魔术……十分好看,比如,那一个叫“我忍不了”的相声,这是讲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个人看了连声叫忍不了,可是他却以不文明的形势提醒别人,当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美妙的音符,刻画在我的心里。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不复杂,除去那较为简单的仪式外,剩下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无尽的欢声与笑语。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一阵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同惊雷般震天撼地,数不尽的.烟花在天空诞生,宛如万千朵仙花,异草般美丽,在天空中争奇斗艳。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大家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来接待客人,我们小孩子更开心,因为可以收到压岁钱。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开始了新一年忙碌的生活,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令人难以忘怀!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一
大年初一就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和新年礼物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就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二
春节作为最重要,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代表了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你知道春节民风民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春节民风民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汉族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民间流传着“灶王爷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职,初一日五更时分回来归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汇报工作”的说法。旧时百姓就在此时进行祭灶活动。
祭灶仪式往往在晚上开始。当夜色降临时,以往的此时,农村大地已是万籁俱寂。但在祭灶节的夜晚,只要是与祭灶有关的事,人们总是尽量去办,大家都渴望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祭灶节,期待来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尘过后,就要贴。
春联。
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贴完春联,就到了年夜饭的时间了,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
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吃完年夜饭的同时就要进行好守岁了。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其中民间传说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光,响声,于是就燃放爆竹吓跑年兽,一直流传至今,后来春节燃放爆竹逐渐演变成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派“红包”是汉族春节的一种习俗,汉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到了正月初五,汉族民间传说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接完财神爷,自然就要送穷神了。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七宝羹。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要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由于各地物产不同,“七宝羹”所用的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一般常见果菜包括芥菜、芥蓝、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
二米子饭。在中国北方,有的人家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隔年饭”,意思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这盆饭通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做成,俗话叫“二米子饭”,又叫“金银饭”。
五果汤。是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尤其陆丰市东海镇人们最爱的传统宵夜之一。春节时常用来招待客人。由薏米、芡实、桂圆肉、莲子和小豆煮成,有的不用莲子,加柿饼煮时加入白糖,清润可口。
春饼。北京民俗食品,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烙得很薄,又称薄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江南也有春饼,但做法不同于北方。
春节前夕,以画孔子闻名的“孔子画派”代表画家郭德福历时三年在沈阳创绘出专题贺岁历史组画《孔子过年》。该组画由《青年孔子阖家守岁讲古过年图》《孔子师生枣山守岁弦歌“南风”迎新图》《孔子与家人戏雪图》《孔子阖家爆竹迎春图》等五幅国画作品组成。首次以年文化的专题艺术视角描绘出孔子与家人、学生过年迎新春的生活场景,展示出孔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庭、热爱学生,追求美好理想的人文情怀。也展示出春节文化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青年孔子阖家守岁讲古过年图》描绘出除夕之夜,青年孔子与儿子孔鲤、女儿、妻子亓官氏阖家燃灯守岁,孔子为儿子、女儿讲历史故事的温馨瞬间。画中孔鲤手臂悬挂的傩戏面具既增添了年俗气氛,又暗示出历史故事的传说色彩。《孔子师生枣山守岁弦歌“南风”迎新图》,首次描绘出孔子师生在周游列国期间,在异国依家乡年俗,垒枣山守岁弦歌古诗《南风》的过年生活场景。《孔子与家人戏雪图》《孔子阖家爆竹迎春图》则将绘画视角定格在孔子与儿子、女儿、妻子燃竹、堆雪人迎春过年和谐快乐的节日生活。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三
大家一定知道,每个国家在迎接新年时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在这方面的内容更为丰富。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过年时最常见的几种习俗吧!
在过年时,人们往往都会在自家的门上贴上写着吉利词句的春联,在窗上贴上鲜红的窗花和倒写的福字,以此来辞旧迎新。其实它们的来历还都从一个古老的神话说起呢!传说在过年时,有一种怪物会出来为祸人间,但它惧怕红色,于是人们就想出了贴对联、剪窗花等红色装饰来驱赶年怪、确保平安。同时,人们希望来年更幸福,于是就把好听的话语写在对联上,讨个吉利。
在除夕夜里,大家一定会聚在一起吃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这顿饭最受人们重视,平时不管大家相隔多远,也会尽量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年夜饭不仅最为丰富,也是一大家子人欢聚在一起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谈话,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习俗就是拜年了。春节期间,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彼此送上一份浓浓的新年祝福。当晚辈恭敬诚恳地给长辈作揖拜年时,往往能领到一份装着压岁钱的红包,那代表这长辈对晚辈的希望。
虽然上面只介绍了几种习俗,但过年的传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富饶啊,这正是我国的特色。中国的过年,不但隆重,而且包含着亲人之间浓厚的情意。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四
在除夕夜里,大家都要熬夜守岁。古时候,有个人曾以吟诗、打麻将来打发时光,可是现在不同了,科技发达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子也喜欢看呢!不过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相传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做“岁”的怪物喜欢吃成年人与老年人,不喜欢吃小孩子。可是,它特别坏,每当遇到小孩子时,就会施法把小孩子变笨。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时候,一个财主给了他儿子一点钱,并给他系在锦囊里,结果当他儿子遇上“岁”时,“岁”见了这个金光闪闪的东西竟掉头就跑。此后大家不仅夜里守“岁”,谨防“岁”的偷袭,而且也会适当地给自己的孩子一些零花钱,命名为“压岁钱”。
新年就快到了,有那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好期待啊!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五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怀念故人。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守岁。
除夕守岁,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守岁含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叫“馈岁”;酒食相邀,叫“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叫“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岁”。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全国多数地方守岁,女的包饺子、洗菜、准备大年初一的饭菜,或者准备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扑克牌、麻将,或者喝酒娱乐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7、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前晚辈及小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除夕吃完年夜饭,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个习俗自汉魏六朝开始流行。《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因为是守岁夜给钱,所以又称“守岁钱”。
8、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提到了春节燃放爆竹,可见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了。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11、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龙灯舞”“舞龙灯”等。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隆福消灾。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祈雨的活动。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赤龙或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舞龙时,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场面十分热烈。每一个动作都有名号,诸如:“二龙戏珠”“二龙出水”“黄龙过江”“白龙出洞”“穿越龙桥”“打草惊蛇”“银龙翻江”“金龙倒海”“海底捞月”。如果两队舞龙相遇,一定大摆龙门阵,争夺高下。有的地方,败北者一方要为胜者一方奏锣鼓、放鞭炮。云南、贵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龙,同时家家户户堂屋神桌上摆糯米糍粑和酒肉,点燃香纸蜡烛,敬奉“金角老龙”,含有欢庆丰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狮。
舞狮子活动在河南豫西一带称作耍狮子。耍狮子活动比较经典的动作有:狮子蹦上高桌、狮子过独木桥、狮子翻跟头。广东海丰盛行春节“听鼓手、看舞狮、听唱曲”。舞狮主要有麒麟、狮、客仔狮、外江狮四种,唱区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种。鼓手就是唢呐,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铜钹,一人打小鼓。一般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到商铺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热闹。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舞弄,到了人家门前,说声“恭喜”之后就开始吹奏起来,直到主人掏出红包,带队的拿到红包才离去,紧接着到下一家去舞狮。
13、踩高跷。
踩高跷娱乐活动历史悠久。表演者双脚绑扎木制1~3尺高的跷棍,扮演成各种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动作。踩高跷,北京称作高跷或高跷会,陕西、甘肃、河南等黄河流域称作“扎高脚”。踩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活动之分。文跷以边走边唱为主,夹杂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大年初一回娘家有什么忌讳。
在传统的风俗中,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是在大年初二。
大年初一回娘家在民间普遍流传两种说法:
另外一说是:民谚有“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之说,因此女儿如果在大年初一回娘家,不但不会为娘家带来喜庆,反倒会把娘家吃穷,让娘家变得穷困了。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
出嫁女回娘家要注意什么。
不能在祭灶日这天回娘家。河南一带,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有不宜回娘家的习俗。一般来说,新妇回娘家住的时间不宜太长,住的时间太长,一是误婆家的事,二是误娘家的事,已出嫁的闺女是客人了,不免要认真对待。很多旧的习俗在当今也渐渐被人遗忘了,因而只要遵守地方风俗就好了。
不能回娘家的日子。
除了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回娘家,其实还有一些日子是不能回娘家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团圆节,但也不能回娘家,必须在婆婆家过年。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也不能回娘家。清明节,这一天也不能回娘家,而且女人是不能去扫墓的,不管是在婆婆家还是在娘家,女人不能去墓地。
武汉市春节民俗篇十六
古人云:“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年又复一年,春节即将来至,这平静的生活即将热闹起来。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妈妈就早已买好新鲜的蔬菜,将他们切好。等待着新春的到来。今年与往年不同,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不一样的习俗。
举杯欢碰,大家喜笑颜开,那早已爬上奶奶头上的皱纹,瞬间消失。可是我还是有一种想要睡觉的感觉。
告别厨房的杂声,接下来的声音真让人毛骨悚然。“楠楠,起床了。”爸爸用那温柔的声音似棉花般,让人昏昏欲睡。“奥,知道了。”禁不住爸爸的声音,只好忽悠一下,反正还早呢!嘻嘻……嘻嘻……“陈家楠,起床。”不知过了几分钟,爸爸又来了,这次可不是似棉花般而是似将军命令般,反正爸爸好说话,不会把我怎么样,再睡会。我自我安慰着,又顺口说了一句“知道了”。这一次的作为引来了爸爸情绪的大波动。“陈家楠,我在最后警告你一次,马上给我起床,否则我马上拿棍子来请你!”呀呀,爸爸吓死命令了,这声音如狮吼般,以防万一,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马上”,天哪,我还想睡觉……都怪这该死的团年。
以前从没有在常州守过岁,这应该是平生的第一次。以前看《步步惊心》时,见过若曦守过岁,她那副模样就可以看出,这守岁谈何容易。不过只要有东西吸引我的注意力,我想应该差不多吧。可是,这一切似乎想的很容易。“不行了,不行了。”才过了几个小时,我就坐不住了,只好钻进我那朝思暮想的被窝了。
入乡随俗,既然来到了湖北,就要遵守这里的习俗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