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 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一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三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四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五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目标1、2。
1、你了解唐诗吗?说说你熟悉的唐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
2、王湾,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因为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首诗就是《次北固山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出示课题)。
3、解题次。
1、自读。
2、读诗有哪些要求?
朗读指导一: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朗读指导二:读出节奏。
朗读指导三:读出韵味,找出韵脚。
1、这封家书写给谁的?猜猜他会写些什么呢?
2、诗中哪些句子写的是他看到的美景?王国维说:“诗中有画”,请你在颔联、颈联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联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合作学习)。
3、赏析名句。
(1)这两种景物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时序交替的景物。
悟诗情。
(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愁有关吗?
5、出示“鸿雁传书”故事。
朗读指导四:读出感情。
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无数的诗人创作了无数的乡愁佳作,你能想起表达乡愁的古诗吗?我们一起分享吧!生展示积累的古诗。
2、师出示乡愁诗歌,生齐读。
1、背诵诗歌;
2、积累表现乡愁主题的诗歌五首(积累本);
3、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六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七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诗词美读。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
1、诗歌知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龟虽寿》。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叫颔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联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它们相同的韵母为所压的韵。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走进作者:王湾是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时,写下了这首诗《次北固山下》。该诗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
1.听录音范读。(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所压的韵。)。
明确:韵脚为“前、悬、年、边”
所压的韵为“an”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展示。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等奖篇八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研读童年生活中的两个片段,感受童趣与童真,初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童年时代与学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差异,作者故乡老北京与学生故乡的地域差异。
教学准备:
师:搜集老北京、骆驼队相关资料。
生:预习课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时的生活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揭题,检测预习。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品味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及作品。
3.说说课文与《城南旧事》的联系。
4.出示课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全文。
1.书写生字:傻咀嚼。
2.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3.找到写“学骆驼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块:研读片段,感受童真。
(一)“细”学咀嚼。
1.指名读,读正确。
2.自己读,﹋划出描写骆驼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随机归纳。
4.圈出重点词,再读。
5.指名读,评价提升。
6.骆驼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读。
7.她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交流,指导读。
8.想象画面,整段连读。
9.补充“看金鱼”片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天真、可爱)。
10.回到课文,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出你脑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练读。
11.指名填读。一起背诵。
(二)“趣”谈铃铛。
1.文中作者还回忆了哪些事?交流小结。是不是傻事呢?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充满情趣)。
5.分角色朗读。
6.其实,“想剪驼毛”和“追问去向”这两件事也透着“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与爱心。
第四板块: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整体回顾。
2.感情升华。
3.总结结课。
板书: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天真。
议驼铃美好。
怀念想剪毛傻?
问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业纸。
姓名:
练习一:填一填。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的样子:那样()的脸,那样()的牙,那样()的态度。它们()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大鼻孔里()热气,白沫子()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练习二: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