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通用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陈俊武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称号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七十载,始终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始终体现着强烈的责任担当,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坚守“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和使命,矢志创新,勤奋耕耘,为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充分动员全系统干部员工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追寻陈俊武同志的足迹,学习陈俊武同志的事迹,弘扬陈俊武同志的崇高精神,砥砺家国情怀,坚守责任担当,在本职岗位不断取得新业绩,有力推动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进程,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活动。
20世纪40年代末,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建国前夕,他克服重重困难,带着母亲从台湾返回大陆,投身到国家建设中来。他怀着振兴石油石化工业的梦想,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从事人造石油项目设计与生产。
20世纪60年代,他急国家之所急,刻苦攻关,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催开了我国炼油技术的第一朵“金花”。他持续探索创新,主持完成的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他怀着为国分忧的满腔热忱,将目光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研究,指导完成甲醇制烯烃技术工程放大及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
向陈俊武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以国家需要为使命,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始终涵养家国情怀,始终胸怀全局,把本职工作放到国家、企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立足长远抓当前,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公司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他曾先后主持过多个炼油厂和上百套炼油装置的设计,开创了催化裂化工业实践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准确计算,反复论证,力争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有所创新,每次问题的解决都为日后同类装置的建设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他总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在精细严谨的工作中寻求答案。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一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工业实践。全书在20多年间出版再版3次,内容丰厚、逻辑缜密,材料数据完善翔实,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受到石化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
向陈俊武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对待本职工作始终严细求实,并用这种作风鞭策带动当前各项工作,以最务实的态度抓好安全环保,筑牢安身立命之本;以最严格的措施抓好管理,着力增活力提效率;以最扎实的作风抓好党的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打牢基础。
多年来,他直面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自我加压,持续探索,推动了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抚顺石油三厂工作时,他主动承担炼油设备的技术革新任务。面对技术复杂、资料缺乏等困难,他深入考察国外先进技术,收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创造性应用,在催化裂化领域开创性地研发了一系列反应—再生工程技术,使催化裂化技术从跟踪模仿转变到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入耄耋之年,他以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经济研究,出版《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
向陈俊武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力弘扬担当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思维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敢于打破旧框框、攻克顽瘴痼疾,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空间,突破发展瓶颈、消除重大风险,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中国石化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业绩。
他严于律己,在住房、公务待遇等方面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他谢绝了配秘书、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上报材料时,他主动提出不报自己,而把课题组另一位同志纳入获奖名单。所在公司机关搬迁至广州,组织给他提供了一套住房,也被他婉言谢绝。
他捐出自己的20万元授课费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还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他满怀对科技队伍建设的强烈责任感,悉心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他提出采用学分制进行继续工程教育,勉励青年人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练好内功。他呼吁老专家都要带徒弟,培养业务尖子,以形成“尖刀队形”。1992年至,在集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三期全行业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并亲自为研修班学员授课,为中国石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工程专家。
向陈俊武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不图名利、修身立德,以良好的人格品行和渊博学识提携后人、培养人才,加快构建科学精准的识才机制、系统高效的育才机制、人尽其才的用才机制、有效激励的聚才机制,着力建设矢志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深入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活动,对于教育广大干部员工牢记“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和使命,推进集团公司“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要以学习弘扬陈俊武同志的家国情怀为引领,以“追寻陈俊武足迹、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通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员工政治学习等方式,组织学习宣传陈俊武同志的先进事迹,引导员工以陈俊武同志为榜样,找差距、明方向、添动力,为中国石化改革发展而努力奋斗。
各级领导干部要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深刻领会“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的深刻道理,始终绷紧责任之弦,挺直担当腰杆,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对各项工作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出成效。
各单位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工作者要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涵养家国情怀,勇担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牢牢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在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努力实现石油石化技术向“并跑”“领跑”转变,加快打造竞争新优势。
广大员工要向陈俊武同志学习,牢固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立足岗位,坚守职责,勤勉敬业,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宏伟愿景,努力建功石化、奉献石化,为集团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从张桂梅老师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她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她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要以学习先进典型为标杆,对照党章、准则、条例查找差距、检视剖析好自身存在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陈俊武,男,汉族,1927年3月生,福建省长乐市人,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煤化工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参加工作,到1969年扎根洛阳至今,陈俊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新中国建设,融入党的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祖国无私奉献了70年,为党的事业忠诚奋斗了65年,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辛勤付出了50年。20世纪,他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进入新时代,他仍坚持上班,坚守岗位一线,以87岁高龄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与使命的高尚情怀。陈俊武于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俊武同志是洛阳的宝贵财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楷模,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典型,是新中国成立70年勇立潮头、为国无私奉献的时代先锋。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为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市委决定,在全市深入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活动。
一、学习陈俊武同志,就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爱党报国的家国情怀。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是青年陈俊武树立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
20世纪40年代末,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克服困难,带着母亲从台湾返回大陆,投身国家建设,怀着振兴石油石化工业的梦想,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市,从事人造石油项目设计与生产。195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20世纪60年代,他急国家之所急,刻苦攻关,打破外国技术封锁,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推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9年,根据国家需要,他随单位搬迁到条件极为艰苦的宜阳县竹园沟,从此扎根洛阳。即使在“”时期,他依然紧盯世界炼油工业形势,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板房中,与同事一起研制出被称为“一顶二”的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改革开放后,他在催化裂化领域猛追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一项项科技突破,推动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现实,他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技术工程放大及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按照60岁退休,他比很多同志多工作了30多年。如今,已有65年党龄的陈俊武语气依然坚定:“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陈俊武同志,以党和国家需要为使命,努力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始终涵养家国情怀,始终不忘初心,始终胸怀全局,持续抓好家风建设,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二、学习陈俊武同志,就要学习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使命担当。
陈俊武说:“我从20多岁就开始搞创新,几乎没有一天停歇过。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创新下去。”多年来,他直面制约国家发展的技术难题,自我加压,持续探索,推动了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在抚顺工作时,他主动承担炼油设备的技术革新任务。面对技术复杂、资料缺乏等困难,他深入考察国外先进技术,收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在催化裂化领域开创性地研发了一系列新技术,使催化裂化技术从跟踪模仿转变到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他在担纲国家“六五”攻关催化裂化技术组组长时,顶住巨大压力,突破固有瓶颈,创新建设了同轴式和烧焦罐嫁接在一起的新的催化裂化装置,实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关注与瞩目。进入耄耋之年,他以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经济研究,出版《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陈俊武同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不断推动洛阳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学习陈俊武同志,就要学习他专注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科研人员不能讲可能怎么样,一定要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是陈俊武的一贯工作作风。他不喜欢经验主义,反对不求甚解,更不以权威自居、以专家自诩,每当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总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对待不同的观点和争论,总是坚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在他70年的工作历程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生产建设一线。在他主持过的多个炼油厂和上百套炼油装置设计中,无论面对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他都以专注踏实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一线,精确计算,反复论证,不但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力争每个项目都有所创新。为了能够掌握国际前沿动态,除英语外,他还自学掌握了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四门外语。每次国外考察学习,他都要给同事当翻译。20世纪90年代初,他离开领导岗位之后,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专著稀少的情况,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各类技术资料分类整理,精心选取案例,核对数据,历时两年编撰出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专著,成为业内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20多年间,这部专著多次再版,每一次他都会本着对国家负责的原则,根据技术进步的具体情况,亲自主导增删修补,对书中内容进行充实更新。耄耋之年,他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时,和年轻人一样上班加班,多次主持讨论会,先后8次到陕西华县试验现场,坚持走遍装置的各个部位,还登上“两器”最高平台了解情况。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陈俊武同志,坚持“清新简约、务本责实”作风导向,用专注踏实的工作态度沉下心、钻到底,“钉钉子”“剥洋葱”,深入基层一线吹糠见米,用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把自己负责的每一项工作做实做优,进一步开创我市各项工作新局面。
四、学习陈俊武同志,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
陈俊武曾说过,“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凡是花国家、集体的钱,他都特别小气,去外地出差,常常会为省点出租车费、住宾馆的钱而斤斤计较。走上领导岗位后,他谢绝了配秘书、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因业务发展需要,组织为他提供了一套广州市区住房,被他婉言谢绝。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申报其他重大科研项目成果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头,有时还直接删掉。他把自己的奖金和积蓄捐给幼儿园和优秀民办教师,还捐出20万元授课费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遇到党的重要纪念日,他都会多交一份数额不小的党费。他满怀对国家科技队伍建设的强烈责任感,打破门户之见,开办高级研修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工程专家;提出采用学分制进行继续工程教育,勉励青年人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练好内功;呼吁老专家都要带徒弟,培养业务尖子,以形成“尖刀队形”。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陈俊武同志,淡泊名利、修身立德,以奉献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始终把事业发展放在首位,把公道正派记在心间,把人才培养作为己任,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坚守。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开展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活动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对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坚持从严从实,全方位对表对标,多维度检视反思,高标准整改落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现实问题,为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四
在福建宁德市委政法委、市局党委、蕉城区委分别作出向杨春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宁德市委于26日决定,追授杨春同志“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在宁德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杨春同志学习活动。
杨春,1969年5月出生,生前担任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以及各类专项先进个人等荣誉。1月23日凌晨,杨春因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在单位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9岁。
宁德市委指出,杨春同志是宁德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好模范,是用生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的好典型。
宁德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杨春同志学习。要学习弘扬他忠诚担当、献身使命的政治品质;学习弘扬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铁警风范;学习弘扬他心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公仆情怀;学习弘扬他扛旗领跑、勇挑重担的赶超精神;学习弘扬他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此前,宁德蕉城区委已追授杨春同志“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五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__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自己几十年坚持信念的结果,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团队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疯狂’。”李作森告诉记者,好几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到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六
英雄的连队,坚强的“堡垒”。
这个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在挑战考验中历练成长的英雄连队,历经风雨却永葆先进、长期过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连队坚持43年开好两个组织生活“例会”:干部调入调出召开“接风洗尘会”,围绕讲政治、强素质、练打赢提建议送诤言;完成重大任务取得成绩进步召开“庆功揭短会”,查不足找短板,助力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
去年6月,老连长胡迟越级提升任旅侦察营营长,连队按惯例召开党员大会,组织21名党员和3名群众代表给老连长“洗尘”。从新兵代表到老兵党员,批评不留情面、一针见血,一连指出了“对班长骨干信任不足、放权不够”“五同六到位落实不严格”等批评建议,胡迟听后顿时满脸通红、泪湿双眼,哽咽道:“感谢大家的诤言,这些火辣味的声音将不断激励我成长进步。”
同样,连长赵松怀揣满腔抱负走马上任不久,连队就为他召开“接风会”。“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了问题不问原因,张口就批评,缺少人情味”“为人过于强势,凡事没有商量、没有余地,与大家的交流太少”……每条意见后面,还讲了具体事,语言犀利、直击问题,没有一句恭维客套。
那天夜里,赵松辗转难眠。一连几天,他甚至不好意思见大家。痛定思痛,赵松很快调整心态,给自己制定了整改计划,并请大家监督。
如今,这78条意见建议被工整地写在赵松的笔记本上,随身携带,时刻鞭策自己。
“战士问题不出班排、党员问题不出小组、干部问题不出支部”,这是六连的一条管理经验。党员身上出现毛病,党支部就带着“显微镜”看、拿起“放大镜”纠,无论是谁,都要交清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四笔账”。
“当面不说好话、背后不说坏话,依靠组织管干部、严格制度管党员,这个传统已经在连队延续了43年。”指导员冯杰说,党员干部是连队建设的“领头雁”,只有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让支部堡垒坚强了,连队才会更加兴旺。
今年年初,连队有一个推荐学习卫生员的名额。支委会上,书记和副书记的意见很一致:“下士樊铮锋专业技能不突出,送学是个机会,给他提供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
然而,士官支委唐雄却有不同意见:“作为新晋士官,樊铮锋军事素质不过硬、日常表现难服众,应该多下功夫弥补不足。”
对要成绩有成绩、要口碑有口碑的唐雄,连队两个主官既“怕”又“爱”。“怕”他直言不讳,有时让人下不来台;“爱”他心系连队建设,意见说得中肯、建议提得在理。
“每个岗位都事关连队发展,送学本身也是树立一个导向……”唐雄力陈自己的理由,并建议推荐素质全面的下士廖飞作为人选上报。最终,经支委会研究,采纳了唐雄的意见。
对人不分干部战士,一把尺子量长短;对事不论党员群众,一个标准定是非。这是六连的一条铁律。
去年,中士向开行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没想到,在民主测评这一关就被卡住了。
由于擅长艺术设计制作,向开行长期担负荣誉室、活动室等场地建设完善工作。“本以为自己为连队做了些贡献,大家会看在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给个机会……”
“每个人都是连队的建设者,不能借着工作之由钻小空子,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连队的不负责。”班长一一点出他融入集体不够、训练勉强达标等多个问题,让向开行哑口无言,意识到自己和党员标准还有一些差距。
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向开行加强学习训练,一步步朝着党员的样子靠近。前段时间,正在休假的向开行接到连队通知:经过党支部研究,确定他为重点培养对象。
去年10月,一排整治环境卫生,一名上士借故“溜号”偷懒。部队带回后,第一党小组组长唐雄立即召开党小组会对其进行教育帮带。那名上士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的在全排党员面前作深刻反思。
六连坚持严格落实组织制度,始终做到“建制打乱、制度不乱;人员分散、组织不散;点线再长、标准不降”。
去年7月正值野营驻训期间,支委成员分散在4个点位,每个点位党员都不足半数。有的支委建议,这个月连队发展势头很好,支委会往后推一推,但支部书记冯杰态度坚决:“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有规定,必须严格落实!”他们利用视频系统的形式,开了一次特殊的支委会。
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困难上帮扶。六连官兵认为,平时互助互爱、同甘共苦,战时才能齐心协力、生死与共,打赢强敌。
下士鄢树清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期间,母亲发生车祸,连队党支部及时靠前开展思想帮带,并向上级申请经济补助。组织的关心激发了鄢树清精武建功的动力,他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与战友一同夺得优异成绩。
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上。初,六连一班参加“岭南尖兵”比武竞赛。深夜,上士党员唐雄刚躺下不久,天空突然下起阵雨,帐篷外的衣物被淋湿。为了不让队员穿湿衣服,唐雄寻柴生火,将队员的衣服、装具一一烘干,一夜未眠之后,又转入新一轮的考核。事后,有人问唐雄当时为什么不叫大家一起来烘衣服?唐雄回答道,“我是党员就该比别人付出更多!”
不久后,唐雄回老家结婚。婚礼当天,全连官兵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他送去特殊礼物——党支部委托参加婚礼的士官向他表达诚挚慰问,连队还以视频的形式,为他送上美好祝福,令他深受感动。
蹈海踏浪,履险砺剑。在六连,打头阵的永远是支部一班人。一次实兵对抗演习,到了关键阶段,冯杰临阵挂帅。旅党委考虑,要不要减轻六连的任务?然而,连队党支部态度坚决,主动要求担负前沿防御任务。冯杰带领官兵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制定方案、摆兵布阵,7次击溃红军进攻。
比武考核,支委跑第一棒、打第一枪;险难课目,主官驾第一车、乘第一舟……排长李锡超是从连队当兵提干的,一直坚持训练标准高于战士、自身要求严于战士、平时付出多于战士。他说:“不敢叫响‘看我的’,就不会有人‘听你的’,上了战场更不会‘跟你上’。”
风正人心齐,心齐事业兴。近3年来,连队选晋士官56人、发展党员18人,立功嘉奖76人,评上的硬气、落选的服气。官兵都说:在六连虽然很苦很累,但有人爱、心里暖,苦得值、累得值。
革命战争年代,六连锻造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昂首阔步新征程,六连牢记领袖嘱托,扛起时代使命,用实际行动证明,硬骨雄风的本色始终旺盛不衰:“永不服输地挑战,永不满足地超越,永不停步地拼搏!”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七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的高价要买朱有勇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的技术,被朱有勇严词拒绝,却又愿意把这项技术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在朱有勇眼里,科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而是让所有老百姓受益。从此,朱有勇就定下了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的规矩。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数十亿的巨大财富面前不为所动?也许只有理想信念足够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朱有勇的初心并不是为了研发出天然有机三七来谋利,而是他看到三七容易生病,常年困扰农民,为了帮农民解决困难而进行科学研究。在朱有勇看来,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民,让自己深爱的土地长出健康的庄家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多年没有攻克的难题也没有让他放弃。如果选择放弃,在他那里只是没有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但对很多农民而言却可能是困扰他们谋生的大难题。
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很多高考状元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选择了金融类或互联网专业,而选择医学和科研类专业的寥寥无几。在金融类和互联网专业的背后可能是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将来更优质的物质生活,他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选择医学类专业将来可能要常年站在手术台上,也许可能连休息和吃饭都无法保障,选择科研专业可能要做好此生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准备。
过去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是因为过去最体面最优质的职业就是出仕,现在可以说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之说,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最优质的物质生活。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每一名具备高能力的人都在为自己谋福利,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任又该由谁来扛?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盛锦云教授,今年85岁高龄依旧坚持每天看40位病人,医院想让她多休息,一天只给她看10个号,但在她看来,看好一个就是造福一个家庭,只要她的身体条件允许,她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八
要向“硬骨头六连”学什么?最近几天,各连队在学习相关事迹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六连所在旅组织科科长叶鹏,看完“硬骨头六连”的视频后深有感触,“我也想当一名‘硬骨头战士’”。在他印象里,六连很重视传统,有过硬的战斗精神,战斗作风顽强,大家都以赶超六连为目标。三年前,叶鹏所在单位与六连一起换防到广东惠州。他觉得,这次六连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对移防部队的日常练兵训练是很大的激励。
看到谢关友给儿子骏骏写下的诀别家书,李亚玲忍不住流泪。她是来自云南丽江,大学毕业后入伍,现服役于某旅防空营。她们连队与六连同在一个旅队,新兵入营时参观“硬骨头六连”展览馆,李亚玲就觉得热血沸腾。“我们同在一个旅队,也要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这份使命”。
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官兵,第74集团军某旅班长薛镭表示,要将“硬骨头精神”转化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担当,坚守好每一个维和战位。在某装备中修基地,正在执行中修任务的第74集团军某旅二级军士长高中卫认为,虽然他们的战位在幕后,“但更需要能啃硬骨头的韧劲,做瞄准战场的修理尖兵。”第74集团军某防空旅女子导弹连指导员赵艺璇指出,党支部永远是“主心骨”,要像“硬骨头六连”那样,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用忠诚和热血书写新篇章。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九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是全国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中国工程院确定在澜沧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时年60岁的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从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澜沧“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在云山村种植冬季马铃薯,因种植产地较少,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同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是三七等名贵中药材最适合生长的环境,针对这一当地区位优势,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在澜沧县建立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和育苗基地。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朱有勇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