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给革命烈士扫墓,能积极参加祭扫烈士活动,永远怀念革命烈士。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清明节、革命、烈士、四季常青、整整齐齐、恭恭敬敬、行礼、解放、幸福、英勇、怀念”等词语的意思。
3、能将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句子,会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词义。能将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句子,会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难点:能积极参加祭扫烈士活动,永远怀念革命烈士。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1、2段中的7个生字,理解“清明节、革命、烈士、四季常青”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能正确朗读1、2段。
一、导入新课。
1、揭题:8、清明节,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大事?(清明节那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到革命烈士墓前去扫墓。)。
2、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填空。
清明节,老师带着()去()。天空中()小雨,通向革命烈士墓的小路旁,开着鲜艳的杜鹃花。
2、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
5、教学生字。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学课文,用简笔画画一画烈士墓的景色。
3、指导朗读第二段。
4、教学生字。
五、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1、学会3、4段中的6个生字,理解“整整齐齐、恭恭敬敬、行礼、解放、幸福、英勇、怀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3、4段。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字词。
2、齐读课文1、2段。
二、学习第3段。
来到烈士墓前,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1、自学第3段,完成填空。
我们整整齐齐地()队,()纪念碑前,()亲手()的花圈。我们恭恭敬敬地向烈士墓()。
2、读读填上去的词,这些词说明了什么?(我们对烈士的尊敬。)。
3、指导朗读。(我们读这段话时,要注意填上去的词要读得慢一点。)。
指名读、评议、齐读。
4、学习生字。
三、学习第4段。
1、读第四段,思考:为什么要给烈士扫墓呢?
2、理解:“为了祖国的解放”指什么?(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垮国民党反动派。)“人民的幸福”指什么?(使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烈士们是怎么做的?(烈士们不怕牺牲,非常勇敢。)。
4、烈士们的愿望实现了吗?
小结: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地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怀念”是什么意思?(思念、常常想到。)他们指(革命烈士)。
6、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这一段。
7、学习生字“幸、福”。
四、齐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1、能将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句子。
2、会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
二、指导第四题,扩句练习。
1、指名读例句后,让学生说说上下两句有什么不同。(在“花圈”前增添了“亲手做的”。)增添了这些词语后,有什么好处?(比原句更具体了。)。
2、读第1句,问:对照例句,这一句要怎样扩充?(在树木前扩充“怎么样的”,如:高大的,枝叶茂盛的等。)。
3、完整地说说扩充后的第1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扩充。
4、按上述方法指导扩写第2句。
5、按先说后写的方法,独立完成作业。
三、指导整理句子。
四、完成课作。
五、自由读课文。[。
板书:14、清明节。
四周小松柏排好队。
烈士墓四周(四季常青)的松柏墓前纪念碑永远献花圈。
墓前(高大)的纪念碑碑上八个大字怀念行礼。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知道噪音会损害听觉,了解保护听觉的方法。
2.喜欢说儿歌,尝试根据生活经验改编儿歌。
1.《小耳朵》儿歌。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1.请幼儿闭上眼睛,听听活动室外有什么声音,有没有听到嘈杂的`噪音,并说说听到噪音是会怎么做。
2.出示《小耳朵》儿歌,一起说儿歌:
《小耳朵》。
两只小耳朵,最爱听什么?
小鸟来歌唱,美妙音乐多。
两只下耳朵,最怕听什么?
噪音若太多,掩耳躲一躲。
3.与幼儿讨论:小耳朵最爱停什么声音?(小鸟的歌声)。
你的小耳朵最爱听什么声音?(自由回答);。
小耳朵最怕听什么声音?(噪音)。
你的小耳朵最怕听什么声音?(自由回答)。
4.根据幼儿的回答,改编儿歌。
5.老师告诉幼儿,长时间听噪音或音量大的声音会损害听觉。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说说会用什么来代替小黑猫的大塞子,保护听觉。
6.让幼儿尝试戴上耳罩,说说能否听见声音,引导幼儿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有关清明的知识。
2、通过对清明诗的学习,训练诗歌鉴赏的方法。
3、了解民族节日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默写有关清明的诗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你在清明节参加过哪些活动。
祭祖,扫墓,踏青,春游。
通过阅读你了解到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呢。
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放风筝。
(三)简介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奚齐,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重耳——晋文公。
晋文公忘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下令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四)有关清明的诗文你读过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能听信号向指定方向爬、合作搬运物品。
2.提高手脚动作的`协调能力,锻炼平衡感。
3.体验合作运动的快乐。
沙包、皮球、轮胎等。
1.请幼儿一起说说儿歌《蚂蚁小兵》,鼓励幼儿学做小蚂蚁,合作运粮。
2.幼儿自主协商,两人或多人一组,将沙包、皮球、轮胎当做“粮食”或“馅饼”进行运“粮”,可以用背驮沙包、手脚着地爬着运“粮”,也可以两人背靠背驮着皮球,或面对面用胸膛夹皮球前行运“粮”还可以多人合力抬着轮胎、喊着口号运粮,体会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快乐。
3.放松活动。
4.请幼儿整理器械,放到指定位置。
蚂蚁小小兵。
蚂蚁小小兵,行动听指挥;。
触角碰一下,快快排好队;。
触角碰两下,快快运米粒;。
触角碰三下,快快翻个身;。
触角碰四下,快快回洞里。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清明》是语文出版社教材(20xx)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本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古诗两首》分别描绘的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雨中扫墓祭祖的情景。清明节,按照古代的习俗,这一天要家人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杜牧却不能与家人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而是孤身行走在异乡的路上。天公也不作美,细雨纷纷,这更增添了他的离愁别绪,心情自然比较低落,一首佳作便诞生于此。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叙述了事情发生的事件、地点、天气;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语气一转,如何排遣愁绪呢?于是想起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全篇精彩所在。至于行人如何寻得酒家,是开怀畅饮,还是借酒浇愁,那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出极大的空间自由想象,这就是诗人高超之处——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意境生动悠远,值得我们品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转折期,他们逐渐从形象具体思维发展,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学习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朗读、想象、背诵积累、默写……都是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会认“魂”字,会写“酒、遥”字,其中重点指导书写“酒”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并注意“遥”字的笔顺规则从内到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3、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多媒体课件、故事视频、书写纸等。
1、播放视频故事《清明节的由来》。
2、教师简要介绍清明的'习俗:
3、认识作者——杜牧(指名读简介)。
过渡: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古诗记下了他在清明这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在晚唐成就颇高。
4、揭题,板书课题。
1、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3-4人】。(教师随机纠正字音,及时评价)。
2、易错字指导辨析。
字理识字——酒,区别“酒——洒”。田字格里范写生字。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六)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学习歌曲《清明》。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导读、导析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