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汇总1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如何塑造音乐课的气质,是这一年中,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参与和设计的内容,什么是具有音乐课的气质?这是一个在每个人心理很模糊的印象,虽然很模糊,但它一定是美的,让人陶醉于音乐,耐人寻味的感觉。当然,这不能离开音乐学科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感觉识谱教学是一个很难把握又必须抓牢的难点,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反思《故乡的小路》这一课。让我感受具有音乐气质方面的有:首先从音乐主题切入,有意境的引入“路”或者用谈话的方式导入。
这样,不仅使音乐主题显现,并有了良好发声练习的感觉。其次,创设情境,教师设计短小经典,带有情感,教学内容铺垫,教师设计精制的形体律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模仿、感受、聆听律动、演唱音乐的美。体会思念家乡的真实情感,联系实际情况来表现。这样,会让学生感受音乐课堂所带来的独特气质。
《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两段体的抒情歌曲,4/4、4/3拍d宫调式,全曲共分为两乐段,第一乐段音区低而深沉,从弱起开始,曲调平稳,在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之后,情绪逐渐得以抒发。这首歌曲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对故乡淡淡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之情。歌曲在第一乐段似乎是在用倾诉的口吻向我们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仿佛像这条童年走过的小路一般沁入人们的心里;第二乐段则是在第一乐段的铺垫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绪逐渐在回忆的梦中升温,将一种忆往事、思故乡的真实情感倾诉出来。《故乡的小路》所要像我们表达的并非是喷涌而出的浓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渐将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爱送达心底,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设计思路的主线以“浓浓故乡情”为情感铺垫,在音乐情境中抒发故乡情,表达故乡爱。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故乡小路上的回忆。家乡的变化。
2、演唱《故乡的小路》学习歌曲。
3、激发对歌曲丰富的情感体验。纵向挖掘不同的艺术作品,归“情”于故乡。
歌唱是学生音乐水平的直接体验,一首歌曲经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表现会更富感染力,《故乡的小路》是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两点进行歌曲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导入时我对歌曲的两个声部进行了两次范唱,并告诉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限,请学生们帮助老师完成歌曲的范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师生合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感知,在歌曲二声部的训练中,启发学生倾听声部的音量,以培养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这当中,有的学生音准、节奏感都很好、乐感很强、学的很快。有的学生接受力很差、缺少乐感、学起来就很困难,加上有的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艺术课,在校外还有课外时间学习,所以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艺术素质有很大的差异,自学互助可以提高层次高的学生的能力,带动稍差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交流,相互学习,同时也可以保护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可大胆的跟老师做律动或者是自己编排律动,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2:歌曲的意境,因为歌曲中乐句的相似性,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中都唱的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体验文学朗读的高潮。有些同学的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弱。有一些同学处理的是前一句强、后一句更强、自己对故乡的无比强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是我们文学朗读中的处理,音乐中的高潮与文学不一样,它必须借助旋律来表现,我们想一下,歌曲高潮的地方旋律有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旋律才有助于我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你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的处理能更好的表现这首歌曲?最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先强后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一定提高。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情感,:“长长来时路、依依寸草心”归情于故乡是整堂课的最终情感归依。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内容较满,但是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忽略了,如二声部合唱部分还是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当然这也与平时的练习有关,学生对低声部的把握有畏惧心里,容易跑到高声部去,以后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总之,这节课最终能按照预想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乐的学习里,我只希望学生在情感世界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而需要我们做的便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使他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以上是一些收获与进步的地方但是与此还有差距的是:对于合唱能力的提高,对于自身声乐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反思这一节课,希望与鼓励自己再接再厉,也从内心很感谢给予我很多帮助的老师同行,我会更加努力的。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中的《大海啊,故乡》一课,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乐曲为f大调,四三拍,整首歌曲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歌曲表达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根据新课标以及教材的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但是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通过多种方式把歌曲的情感贯穿于我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大海啊,故乡》,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哼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歌曲传达出的对祖国、家乡、母亲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启发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教学;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将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学生“大家见过大海吗?”并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联想。同时我再对大海进行一些描绘,为接下来展开本节课的歌曲做了铺垫。当学生对这首歌曲感兴趣时我引出乐曲《大海啊,故乡》,强调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初听歌曲。
首先,初听乐曲,在播放歌曲之前,提出问题:歌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有目的地聆听乐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乐曲。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畅谈听后的感受,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之后,再次聆听歌曲的节拍,通过节拍的感受能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为之后深入了解歌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深入理解。
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弹琴带领学生用“lu”哼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亲自哼唱旋律,并在我的指导下表现歌曲主题旋律,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之后,分句欣赏歌曲的情绪,并进行乐句情绪的对比,在分句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说出歌曲情绪的变化,同时根据歌曲情绪也能够深刻理解情感的内涵,真正做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要求。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候,每一句的力度是否有变化,由于前面已经对情绪、情感有深刻的把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力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又达到了升华,并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课程。
最后,根据多媒体,学生进行简单的哼唱,并强调情感、力度等问题,并且要注意反复记号,并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对于歌曲的理解。
(三)音乐活动。
在音乐活动的环节,音乐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还有其他诗词可以表达思乡的情感,并通过配乐诗朗诵,从而达到情感的多方面体会。这样不仅展现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之后,进行互评,选出最喜欢的一组,激发学生的表演力。
(四)课堂小结。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由于我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辛苦了!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三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的基本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从分析人物提升主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六班的学生,这是本学期重新组合的班级,除了十个优生,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好,学习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有限。《故乡》的教学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一课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对重点人物分析及主题的把握,第三课时把握其他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课时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体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十分熟悉课文内容,认真组织排演情景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来把握人物形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及本文写作背景和情节结构
2.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朗读2、12段)
由问题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点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谁是主人公(以辩论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谁,“我”或“闰土”)
教师归纳:小说的主人公不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举例 《七根火柴》
2.分析闰土
(2) 为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征,更直观的感受人物的变化,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少年闰土与‘我’”和“中年闰土与‘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从而把握的主题-------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简析杨二嫂
因时间的关系让学生以杨二嫂自我介绍的表演形式来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对主题把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综合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或父母的故乡的变化及感受。 以此联系既可提高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由小变化看社会大问题),又可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故乡的诗句。以此积累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素养。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由于课文内容离现今时代较远,有些句子比较深奥,人物较多,学生在主题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在设计本篇教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排演课文片段,深入把握、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使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理解学生没有深刻体验,教师归纳的稍多这点我认为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学生方面考虑欠缺,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学弱点。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五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有点肤浅了。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故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即《故乡》这篇小说按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部分。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所见到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通过叙述与议论,景色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的主题。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1)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3)了解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教学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通过让学生预习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在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和议论来揭示主题这一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把重、难点逐一突破。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师生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尤其是“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2.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点拔法:教师做出指导与解释。
它的依据是:整体感知一篇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且语言的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与背诵,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出来的。采用合作交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保持兴趣与注意力。点拨法,是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必要的指导与解释。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堂课,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1.朗读分析法: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2.词句揣摩法: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鲁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作品中耐推敲的词句比比皆是。我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揣摩,以期透彻理解文章,感悟作者的爱憎情感。
3.合作探究法:对本文的难点部分,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认识封建等级观念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大家都学过了历史,想不想知道191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呢?(学生答)。
那么,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到他的故乡去看看,一起去感受当时的农村农民的生活吧!
2.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完成以下的文学常识题:
a、鲁迅原名,籍贯,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b、我们学过以小说为课题的课文有,小说的六要素是。
老师介绍小说写作背景:《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引出课题,以旧引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个了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一种成就感,使学生得到肯定与激励,教师只是点拔、小结。
3.析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检查预习。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要求学生简述故事梗摡。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完整、简明扼要。(学生简述后,教师归结)。
(2)情节结构分析。
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的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
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教师评析修改。
板书:
时间: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乡原因:卖屋、搬家。
景象:萧索、心情悲凉。
1、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2、回忆少年闰土。
3、见到杨二嫂。
第二部分: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第三部分:离开故乡1、船上的谈话。
2、“我”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1),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学讨论得出结论。把学生放在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讨能力,学会相互交流获取知识的技能。由于提出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迅速的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形象。
(指名两名学生,分别朗读12——30段、54——76段,其他学生也边听边按课后练习二要求,划出有关语句,并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项类。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提问:
1.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前后的不同变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中年闰土变化是什么造成的?揭示了什么样的事实?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得出两者的不同变化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坤形成的,也便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闰土的遭遇是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形象的具体写照)。
第二课时:
1.析读课文,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指名学生朗读39——52段,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提问:
(1)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形象?
(明确: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2)20年来,杨二嫂的变化有哪些?说明什么?
板书:
20年前年轻漂亮老实本分。
20年后泼辣尖刻自私庸俗。
2.品读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结论: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逃脱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厄运。小结:作品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处境,我们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
本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课文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由易到难深入浅出探讨,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目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获得知识是有个过程的,通过动手自己查找的实践来取得答案锻炼了学生的求知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动手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通过辩证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思考、动手、再小结的循环。
3.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是学生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于运用,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表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完成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
开端回故乡(1-5自然段)时间。
原因中。
所见景象及心情心故乡发展与高潮在故乡(6-77自然段)闰土变---原因思。
杨二嫂想。
结局离故乡(78段-结尾)希望。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六
《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探讨。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着重通过对“我”的情感体验,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围绕课文最后三段的议论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对于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尤其结尾一句话鲜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解读。最后是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再次让学生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基于还塑造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貌似当年的“我”与闰土的形象,而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现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为宏儿和水生今后的命运编故事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关于板书,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
整个课堂教学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后三段文字时,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在讨论无果时或是引导无方时,我的做法就是结合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直接讲授了,这样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这也是我在这一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很善待闰土,但对杨二嫂就比较苛刻,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与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即使是被社会挤压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他也应该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的学习中真正地把握住这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会把文中的“我”与作者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对于杨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说鲁迅作品难教,难懂,可能还是因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杨二嫂的身上就不仅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时,众多的资料都在显示是因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闰土,根源在社会,其实再追问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细读会找出很多不和谐之处。而作者鲁迅先生本就是一个敢于、严于自我批评的一个人,我想“我”对于闰土的态度上也应该体现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评,所以对于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为所谓的权威性的观点而论,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是一个困扰着我的难题。还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说,对于本文的教学,应该紧扣小说固有的特征,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环境,也再现了社会生活,但忽略了小说的情节,这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节歌唱课。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内心激动的心情。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仿佛感受到人物对故乡小路的真情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嗯”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歌曲轻松、自然的情绪特点,同时能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由衷的赞美故乡,并抒发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聆听、分辨等方法,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并唱好变化音,了解变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觉,并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体验旋律的美感,并能够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难点是唱好变化音,了解变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觉。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谈话法,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美景,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了解到同学们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魅力,我会引导学生今天来看看故乡的小路上又有什么美好的事物,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播放歌曲并提问:从歌曲中同学们能听到哪些美好的事物?
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总结出:歌曲描述了故乡的小路,路上的小花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
紧接着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我会总结出:歌曲婉转优美,稍慢,给人一种舒缓、愉悦的感受。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能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哼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变化音,这个阶段他们对变化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变化音,随后用钢琴带着学生反复演唱变化音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引导他们说出歌词表达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歌曲中描写了故乡的小路美好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之情,抒发自身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变化音;演唱熟悉后分成高声部、低声部两个小组进行演唱,请学生跟着我的指挥手势共同完成这首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创编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
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强弱规律的搭配。
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把今天学唱的歌曲唱给家人听,并搜集一些关于故乡的其他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课程结束前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作业的布置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学生能够更好的传递作品表达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主要罗列出本节课的难点变化音的内容,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八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浙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导。如何引导呢?
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我们就从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起,可以讲讲辛亥革命的成败,叙叙鲁迅的生平经历,谈谈鲁迅的家庭成员,说说绍兴的风土人情,最后当我们讲到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时,可以把学生的视线拉回课文,再牵出一条学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启后的线索——闰土。接着便可过渡到分析学生不大熟悉的与闰土相关的“我”和“杨二嫂”了。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九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八)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展示目标,落实目标”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抓住“三变”直奔主题的写法,好比牵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从头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兴趣,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中的《大海啊,故乡》一课,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乐曲为f大调,四三拍,整首歌曲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歌曲表达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根据新课标以及教材的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但是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通过多种方式把歌曲的情感贯穿于我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大海啊,故乡》,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哼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歌曲传达出的对祖国、家乡、母亲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启发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教学;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将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学生“大家见过大海吗?”并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联想。同时我再对大海进行一些描绘,为接下来展开本节课的歌曲做了铺垫。当学生对这首歌曲感兴趣时我引出乐曲《大海啊,故乡》,强调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初听歌曲。
首先,初听乐曲,在播放歌曲之前,提出问题:歌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有目的地聆听乐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乐曲。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畅谈听后的感受,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之后,再次聆听歌曲的节拍,通过节拍的感受能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为之后深入了解歌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深入理解。
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弹琴带领学生用“lu”哼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亲自哼唱旋律,并在我的指导下表现歌曲主题旋律,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之后,分句欣赏歌曲的情绪,并进行乐句情绪的对比,在分句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说出歌曲情绪的变化,同时根据歌曲情绪也能够深刻理解情感的内涵,真正做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要求。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候,每一句的力度是否有变化,由于前面已经对情绪、情感有深刻的把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力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又达到了升华,并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课程。
最后,根据多媒体,学生进行简单的哼唱,并强调情感、力度等问题,并且要注意反复记号,并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对于歌曲的理解。
(三)音乐活动。
在音乐活动的环节,音乐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还有其他诗词可以表达思乡的情感,并通过配乐诗朗诵,从而达到情感的多方面体会。这样不仅展现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之后,进行互评,选出最喜欢的一组,激发学生的表演力。
(四)课堂小结。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由于我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辛苦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十一
一、熟悉鲁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和积累“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惘然、恣睢”等词语。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四、理解环境描写及作用。
五、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
六、理解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七、学习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八、了解旧中国农村的境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爱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学生具备小说的的基本知识,但缺乏运用小说知识阅读小说的能力。“故乡”所描写的农村生活以及人物形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理解教难。
教学重点:
一、归纳故事情节。
二、分析闰土的形象。
三、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环境描写及作用。
二、对比手法及作用。
三、主题的理解。
4.1第一学时评论。
一、熟悉鲁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和积累“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惘然、恣睢”等词语。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四、理解环境描写及作用。
五、了解旧中国农村的境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爱。
归纳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及作用。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鲁迅,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鲁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2、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识字解词。
二、朗诵诗歌,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三、检查预习。
1、请你简介鲁迅。
参考资料。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教师下水练习:
鲁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了一生。他以笔为武器,向封建制度和黑暗势力宣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的爱国誓言。
2、请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背景链接。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一九二一年初,作者以此为素材,写出短篇小说《故乡》。小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3、检查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惘()然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谋食:谋生。
无端: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重现。
鄙夷:看不起。
瑟索: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放纵,凶暴。
四、速读小说,把握情节。
1、用五分钟的时间速读全文后,请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复述故事。
参考:二十多年后,“我”回到故乡,故乡已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昔日的小英雄闰土变成了木偶人,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离开故乡时,希望人们创造新的生活。
2、提炼故事,分析情节。
根据小说内容,在方框内填入恰当的词(一个字)。
故乡_____故乡_____故乡。
3、复习:小说的情节包括哪几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的见闻和感受。
5、思考:如何选材和组织材料?
五、走近故乡,感受“物非”。
1、重回故乡时,“我”看到的故乡是怎样的?
2、“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3、离开故乡时,“我”想象的故乡是怎样的?
4、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象的特点。
写景的作用。
现实的故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死寂。
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记忆的故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
的碧绿的西瓜。
明丽,充满。
生机。
烘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与现实的故乡形成对比。
想象的故乡。
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明丽,充满。
希望。
象征故乡的希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质疑,引导练笔。
1、如何选材?如何组织材料“。
2、用二三百字描写你现在的故乡。
七、教学反思。
1、归纳能力是阅读的基本能力。本文篇幅较长,归纳情节相对较难。如何突破难点?一是引导学生静心默读,二是要鼓励学生复述故事,三是教给学生归纳情节的方法。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十二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 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
(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
(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 “杨二嫂” 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
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念故乡说课稿教学过程篇十三
对家乡,我们永远都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一直跟着我们,无论我们走的多远,它永远是我们心里的一个结。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一篇关于思念家乡的文章,它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课《故乡的芦苇》。作者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 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小组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1、课堂上注重融情。在语文课堂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在音乐的感召下,放飞孩子想象的空间。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新课程改革,更提倡我们的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更要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上,李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感情经历。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感受游子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之情。
板书课题:看到题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
二是小组合作,解决生字生词;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三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乡的芦苇。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古的感情?
(三)、精读课文
1、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生汇报: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以此为主线,展开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在文章的哪些段落你能感觉到作者的快乐,找一找,然后读给大家听。学生首先找到描写家乡美景的的句子,指导朗读,然后找到描写家乡趣事的段落,说一说写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学生边读边汇报,说一说你的理解。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快乐,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教师指导朗读,适时点拨,有层次的找出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几件童年趣事。针对描写芦苇的句子,体会美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作者心灵相通。
5、回归全文,播放《小城故事》的音乐,教师范读文章,又一次在轻柔的音乐中,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在音乐中引起无限遐想,想着作者的故乡,也想起我们自己的故乡。
6、拓展延伸,教材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学教材,在这一环节安排了小练笔,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融入生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老师能够充分的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学教材,而且把握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