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区建设调研报告(实用8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一)影响社区安全的因素多。
1、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一是社区道路密集、弯急;二是社区道路沿线植被茂盛,弯多弯急,视野狭窄形成安全隐患;三是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驾驶技术良莠不齐;四是部分路段安保施设和警示标识标牌不齐。
2、治安安全。社区人流大、类别多,人口结构复杂,由各种利益纠纷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3、其它方面安全。包括学校安全、居家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涉水安全、施工安全、公共场所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类别多、范围广,安全工作形势严峻。
(二)安保基础设施弱。
一是硬件设施跟不上。社区居民聚居点分散,道路交通无护栏、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居环境安全隐患多等现象突出。
二是软件设施跟不上。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网络服务还未彻底实现,社区还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联系上每一家住户。
三是服务水平比较低。人员有限,社区的服务工作并不能真正做到经常入户,实时了解社区居民所需所求。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上下联动乏力。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敬老模范社区,虽然各社区也积极动员参与,发挥了基层创建主体作用。但是,基层组织与市党委、政府沟通乏力,不能将基层的具体实际反映到政策决策上来,导致社区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盲点和弱点。
二是区域壁垒存在。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各社区之间沟通较少,只自顾本社区的安全监管,、方法简单、区域监管乏力,未真正整合力量、相互监督、优势互补。尤其在社区交界处,责任不明晰,遇事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亟需打破偏安一隅的区域壁垒,整合部门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健全安全监管网。
三是工作创新不足。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立足于本地实际,借鉴了其它先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更好的接地气、合民情,在创建中没有新特色、新成效。
合、社会参与,壮大安保监管力量,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排除安全隐患,健全监管机制。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采取政策扶持、项目争取、对口挂帮、社会资助等方式,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民生环境。
(三)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和全民参与机制。各类安全信息沟通做到有载体、有渠道、有效果,结合“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检查”、“六打六治,打非治违”等专项治理活动,建立以民事调解员、治安巡逻员、交通协管员、农业技术员、公益服务员等为抓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大力推进安全网格化管理,形成全民广泛参与、社会力量并肩作战的安全监管格局。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一个温馨美丽的社区是每一户居民的一个美好愿望,因为这个社区是他们日日居住的家园。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我家所在社区变化巨大,还记得,那时我们社区,房屋老旧,水泥、砂石路面坑坑洼洼,“绿化”是自生自灭的灌木杂草,小区照明仅凭几盏昏黄的路灯,社区旁的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总是带有很大的噪声和灰尘。而现在,我们的开始有了便利的服务、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亲善的人际关系、安全祥和的生活气氛,大家都逐步过上一种安居乐业、悠闲自在的生活。正是这巨大的变化,让我对我们长沙市开福区雅雀湖小区的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暑假的此次调研活动中,我就选择了社区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调研对象,进行了我的社会实践调查。
1、调查目的及内容:对社区的建设发展以及目前建设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做了解。
2、调查对象:长沙市开福区雅雀湖小区及附近几个小区内的居民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
3、调查时间:2012年7月15日—8月20日
4、调查地点:长沙市开福区雅雀湖小区及附近几个小区
5、调查方法:和朋友一起,对小区内的的居民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主要是通过询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二、正文
随着社会进步,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社区建设的内涵也正逐步扩大。这些年来,在长沙市政府的号召下,全区社区不断加强建设,使长沙全区社区的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的逐步提升。
1. 创建“先进文化社区”,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及宣传。 经过调查问卷的统计,我发现92%的居民认为我们社区应多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表明了,创办先进文化社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事求是,重在建设的原则,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各项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去年,我们社区启动了“先进文化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着重推出了“舞动社区”活动、“社区小报展”及“社区先进文明家庭评选”等等活动,上半年,我们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社区乐”文艺晚会,吸引了众多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从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60%的愿意度来看,我认为今后社区的文化活动还要继续开展,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出精品活动,鼓励更多居民自发参加,使整个社区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2. 创建“安全社区”,加强安全隐患防御。
一步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社区安全防范队伍。目前。每个社区都配备了治安主任、委员1-2名,治保、调解组织成员5-7名,治安巡逻队员8-12名,以及辖区单位的保安力量,为加大“人防”力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区“三项工程”建设,今年又建成了“技防小区”和“两车安防工程”,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硬件基础。加强了社区警务室的建设,区委、区政府还给每个派出所配备一部社区警务巡逻车,改善了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条件,同时,全面实施警务政策,推动警务下沉,管理服务前移,更好的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
3. 创建“绿色社区”,加强小区场地规划和绿化建设。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两年前的调查中发现,对小区规划和绿化满意的仅占19%,一般的有31%,不满意的占到了50%,这就对小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过小区地陆续整改,现在我们小区十分注重环境的清洁,每栋房子的停车场、小区的垃圾站也都一一进行了修缮。在我的暑假调查中,现在居民对卫生环境的满意度较高,调查统计达到94%。但是我还是觉得,仅有一个干净的环境是不够的,建议各社区应该在绿化和优化上多下工夫,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轻松,并且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场所。
4. 创建“服务型社区”,端正服务态度,积极服务于居民。
缺陷,有34%的人选择了这一项。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多个社区超市、社区菜市场的落座方便居民的生活,改善了居民的购物的环境,还有社区医院的落座,更是社区居民的一大福音。但是据一些居民们的反应,我们社区还有仍有许多急需改善的地方,例如有些社区出现路灯不明,下水道堵塞无人负责的现象,虽然仅占了11%,但是却还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以后我们能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5. 创建“学习型社区”,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居民文化素养。 在以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有社区学院或举办过学习讲座的仅占4%,而这几年,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长沙各社区都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的社区化、社区活动的教育化以及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所以,一直以来,社区工作的一个重心,便是加强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建设,开展一些贴近居民生活,居民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例如书法艺术、古玩收藏等。
6.创建“零待业,无特困社区”,加强社会保障的落实。
进的进程。
三、结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调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许多,比如:社区工作的透明度还不够;社区的基础和硬件设施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各级领导和部门对社区工作重视不够;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各社区间共建意识不强、资源共享力度不够等问题。 所以,我觉得只有全区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方方面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推动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的持久动力。而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的建议和对策是社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视以下四个“强化”:
1.强化社区的队伍建设。
在问到对工作人员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上,大部分的受调查者都给予了肯定,这是对政府工作的肯定,但是今后政府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提高队伍素质,或者由街道下派等方式向社区增派人手,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也可以考虑让区直机关的干部参与挂点社区的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外还要加强队伍的教育学习,立足社区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积极领导居民,服务于居民,构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骨干队伍,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2.强化社务公开制度。
据调查居民认为需要向其公开的事情中财务占了54%,而且大部分的居民抱怨水费、物业费等费用收得高了。可见应该全面推行社区政务、事务、财务的全方位公开制度,所以建议每个社区应该经常更新公布栏信息,定期向社区成员公开,也可以借鉴全国其他优秀社区的经验,组织社区居民代表仪社区建设、谈社区管理、定社区大事。努力做到“民知、民议、民管、民享”,让社区居民充分体验“当家作主”的民主气氛。
3.强化基础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这些年长沙的各个社区的都悄然出现了许多运动健身器械。经过调查统计选择三项基础设施的人占到了70%,可见在社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还有不断完善社区的硬件载体。社区的基础设施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据资料显示这些年我们雅雀湖社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多资金投入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区级多功能公共行政事务服务大厅、街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还健全了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娱乐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让居民充分享用社区的资源。
4.强化社区间的共建联建、资源共享。
各个社区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只有真正的实现了各社区间的共同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各社区的居民才能得到更好的资源享受。
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它仍存在许多不足,居民们也有许多抱怨式的反应,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我们社区,这个大家园的蓬勃发展,在调查过程中,我更是感受到了我们小区居民们的热心和帮助,他(她)们都是我在我们小区这个大家园中的朋友、亲人,我有理由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我们社区的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为更好的指导和开展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工作的工作效率,对全街五个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期间召开社区工作人员座谈会、深入各社区居委会实地调查并收集各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综合意见,现就在新形势下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创新社区体制,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利与弊等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在新势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街道社区建设工作面对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单位功能不断弱化和解体,城市管理出现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等诸多复杂情况下,应运而生有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尚扮演着政府的角色,是政府的一条“腿”,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完成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交办的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员解决社区自治事务和为居民服务。
(二)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虽然大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机制不活,服务队伍不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三)社区自治意识和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
理和自治的意识不强,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较少,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必不高,社区凝聚力不强。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2015年南岗区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吸引大量的年青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其中部分同志,文化程度虽高,但缺乏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思想素质和责任心不尽人意,缺少经常性、专业性的业务提高培训,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还有其他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办公经费短缺,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缺乏规范化,现代化标准,政策落实不到位,全社会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高等问题,急待上级相关部门解决。
二、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体制、强化责任、科学推动社区工作上新的台阶
(一)创新社区体制,大力推动社区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社会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给基层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对此,在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组织体制。完善组织体制,是提高党对社区各项工作全面领导能力的基础。形成以街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各类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从而使党组织对居委会各级工作的领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街道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联系,探索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着重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要求,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3、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一是要完善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社区重大事务和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应由两委联席会议研究形成方案,提交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二是要推广社区事务民主听证制度。凡是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决策前都要实行民主听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进一步规范听证程序,把议题选定、代表确定、会议公示、召开会议、议题办理落实等各个环节。三是要逐步设立楼(门)院联络员制度。推进楼(门)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完善居民自治体制机制。
4、健全社区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与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服务功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工作体制,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快捷、优质的社区服务。要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要在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与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参加的社区事务协商议事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居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等,完善社区工作制度。要在进一步掌握社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区建设。
(二)理顺社区各种关系,加强社区管理,以人为本,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社区是城市的基石,社区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所以在着手抓社区管理的时候,要注重抓好社区各项基础工作、理顺社区各种关系,这是加强社区管理的关键。目前社区管理总的思路就是立足服务、完善自治、夯实基础、健全法制、提升水平。立足服务就是整合资源、拓展社区服务。完善自治就是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改革,推动政治文明。夯实基础就是抓好社区各项基础工作,理顺社区各种关系。提升水平就是改革创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把社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上来。
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保持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稳定,已刻不容缓。近两年来,虽然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有所增加,但仍相对较低,与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差别较大,其工资报酬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而且社区工作负担过重,政府工作部门要求社区工作协助或承办的临时性、非常规性工作相当多,而且大多没有工作经费保障,这样无形中加大社区的负担与工作压力。希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规范“进社区”事项,研究制定“费随事转”、“社区工作准入”等制度,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在新的形势下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的利与弊
目前,社区实行社区主任负总责的工作管理机制,社区主任负责社区全面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社区治安综合维稳工作、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城市低保等工作均有专人负责,并实行岗位责任分工包干及责任追究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实行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虽然是一种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的一个突破,但并非良丹妙药,有其利也有其弊。从各个层面来分析社区责任包干管理所产生的效能。
1、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的好处:一是细化责任,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分片包干后,会给工作人员一定的工作压力,促使工作人员主动开展工作。二是分片包干管理有利于提高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办事能力。三是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有利于街工委、办事处及上级有关部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与管理。
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发挥。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以后变成单干,势必削弱集体力量。另外社区很多工作都需要晚上入户,白天居民上班,见面率不高,社区女同志多,一个人入户安全也存在着隐患。三是社区虽小,但工作繁重,每个社区都有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责任分片包干管理,这些重点和难点分给谁,很难裁定。
工作模式虽然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更需改革,但总的一条,要切合实际,适合各社区实际情况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管理体制,才是好的模式与体制。
社区建设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势必会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强列的使命感,好好把握机遇,面临新的挑战,科学谋划、与时俱进,推动社区建设工作上新的台阶。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正在经历空前变革的时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本地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以成为各地市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科学决策是确保执政、施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此次考察主要采取听取工作汇报与实地调研、随机采访、定量分析的方式,以北城办事处平安社区居委会作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根据此次调查,初步发现,社区居民素质不高;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社区服务功能较弱;社区建设资源供给不足等四大问题,是制约当前平安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当前平安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平安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原平市北城街道平安大街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11月,辖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居民1837户,共5013人,驻区行政事业单位6个,国有企业3个,私营企业19个,个体经营户276家。社区居委会干部9名,其中党支部委员会3名。支部党员19名,其中转入11名,新发展党员7名。
2015年至2015年,投资76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736平方米的
社区服务站,2015年7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发动社区居民投资40万元硬化吉祥小区街巷道路7676平方米;筹资70万元为450余户居民安装了天然气管道;投资2万余元建设吉祥小区围墙1230平方米;为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在吉祥小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居委会购置了锣鼓一套;同时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社区支部安装了远程教育网,建立了社区和健身房,并为社区居民配套健身器材8见和图书2000余册;集中治理利民新区和吉祥小区垃圾死角7处;在协调解决吉祥小区今冬供暖时,主动与公路煤炭运销管理站协商,公路管理费降低了70%,直接为居民降低采暖成本近万元。
今年以来,平安大街社区分别接受了省政府、忻州市政府、原平市政府及省、忻州市、原平市民政厅(局)主要领导的考察指导,2015年5月被原平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表彰为“模范单位”;2015年7月被中国社工协会授予了“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两年,夺得北城街道党委、办事处“社区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
二、平安社区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1、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建设缺乏内在动力
社区意识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认同意识,自主责任意识,共荣共辱意识。社区建设的真正建设者应该是社区成员自身,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正是社区成员(从自然居民到驻区单位)社区意识淡漠,不能有效形成推动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
为自己仍是“单位人”,而不是“社区人”,“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化,似乎与己无关。更有意思的是,就连一些社区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并不主要把自己当成是“社区人”,而自认为第一是政府的公务人员,给自己定的工作要求是“勤政为民”。
(2)、社区生活的自主意识淡漠。由于人们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所居住(或工作)社区的一员,也不会自主地去考虑社区的建设发展与自己生存发展的关系。因为,若自己遇到问题,可以去找单位或者政府解决,社区是与自己是无关的。
(3)、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淡漠。这种淡漠任然是与社区身份意识淡漠联系在一起。驻社区单位或个人也可能基于某种特定的考虑,为社区建设捐“钱”、捐“物”,但并没有把社区建设当成自己应尽责任来承担。
(4)、社区文化的认同意识淡漠。由于把自己当成了外人,社区的特有文化就不能引起共鸣,更不会为保护、延伸、弘扬社区文化尽心尽力,而是以局外人漠然视之。
2、服务功能较弱,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要
社区服务主要包括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社区安全服务等。社区服务功能较弱,突出表现在:
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还包括对外来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由于政事不分,机构重叠,导致便民利民服务难以切实有效地全面开展。
(2)、社会保障和救济服务供给不足。对社区内生活的困难群体,多数都只是在国家法定重大节日对他们进行慰问,长久的、行之有效的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尚未完全展开。由于建立这样的工作机制需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提供保证,目前的状况还很难做到,对此我们仅提供方向性建议,以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解决。
(3)、利益团体及民众需求多元化,社区建设难度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催生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新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分散居于城市各社区之中。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就业、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会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居民,不仅要在城市完成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角色与身份的转变,同时其社会需求也逐渐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向政治、社会乃至内心情感和归属意识的多元需求方向发展。这加大了社区工作和治理的难度。
4、资源供给不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
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跟不上社区建设需要,公益性服务设
施匮乏。社区工作经费远远低于社区发展的需要。财政开支不足,活动经费有限,成为社区发展的瓶颈。由于社区组织分散且承担的社会事务十分繁杂,社区服务项目较多,因此借鉴先进社区的建设经验,整合社区内部资源,实现城区与城区,社区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对于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社区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城区、社区间关于就业信息等资源共享系统尚未启动,不利于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社区长远发展。
三、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思路
(一)创新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1、创新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各部门充分认识社区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意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断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并在形成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建议、市政府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社区建设推进会,充实完善有关政策,建立科学考评体系,与部门、街道考核挂钩。
者服务站,推进党组织之间结对共建、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帮困、党员奉献社区。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3、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社区意识才能转化为社区生活的实际内容,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现化公民-意识。
(三)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确保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变现
1、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以建立规范化和服务型社区为契机,设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作为街道办统一管理、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机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以及对外来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对于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实行“社区事务代理制”,成由各居委会福利干事、就业援助员、房屋协管员等组成的社区事务代理队伍,切实将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3、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如戏曲、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社区文化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实际能力出发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建设。
2、共驻共建,大力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会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规和完善,并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摸清我街社区建设工作的现状,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办对我街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主要作法
社区建设工作在街道、各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硬件设施建设,强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以社区为主体,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不断加强社区党建、文化、体育、卫生、环境、就业、治安、精神文明等各项建设,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搭建社区工作平台
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近几年,我街社区建设得到了 1
实质性加强,机构逐步健全。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社区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并通过考评,从居民代表中选派人员充实到社区其他主要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明确了社区党建、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社区建设内容的制度与相关责任人,并在征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示范社区的标准,为全街社区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
2015年我街在继续巩固和完善西沟“精品社区”的同时,把xx、xx-x社区列为“精品社区”的创建单位。xx社区集资数万元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了50平米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了党员、居民活动室。xx社区在科普宣传上狠下功夫,积极与物业协商,建科普学校,在楼道装科学生活知识提示牌,深受居民欢迎,xx社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已经开始运行,在社区诊所的配合下为辖区居民就诊提供了方便。
3、不断改善社区环境
辖区内多年积留的垃圾,清扫卫生死角,改变了辖区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三是发挥社区调解组织、维稳组织、治保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中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我街挖掘和整理辖区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加强文化设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邻里节”、“和谐家庭表彰活动”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各社区文艺队伍纷纷组织开展舞蹈、戏剧、秧歌、腰鼓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文艺演出,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区体育方面,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活动场地和设施,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体质。
二、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在思想和行动上,部分单位和社区居民缺乏“共驻、共建、共享”的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2、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工作力度不大,大部分社区存在面积偏小、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由于今年我街大面积拆迁,西山底社区、西岔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缺乏具有典型效应的亮点社区、精品社区。
3、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社区民主管理机制较为
薄弱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4、社区居委会缺乏好的创收门路,社区经济得不到改善,为民服务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实,服务手段得不到经济支撑。
三、对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仅仅靠街办、社区少数人是不可能做好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
2、创建文明社区。社区建设是龙头,文明社区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载体。要把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两大目标合二为一,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由点到面,连成一片,滚动发展,加快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推动文明社区同创共建。
化、产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
社区建设是一个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西区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地处千里赣江的源头,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发出发地,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受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贫困落后仍然是**最根本特征。我县城乡社区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迫切希望得到上级的关注和特殊扶助。
一、我县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全县辖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188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1.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41万人,非农人口5.27万人。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社区建设方面:从2001年开始,全县相继建立起18个社区(居委会),县城9个,乡镇9个,配备社区工作人员56名,并为城镇社区工作人员解决了每月800元的工作报酬(含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因势利导,发动当地群众自筹自建,目前为止,全县10个乡(镇)1881个村民小组已建有85个村落社区,其中较完善的村落社区有14个;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建设方面:全县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设施78个,社区图书室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个。
二、我县社区建设工作主要成效
1
1、社区建设的政策体制、运行机制比较健全。我县社区建设自2001年10月开始,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先后出台了《**县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抓好村落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成立县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发展领导小组及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四个文件,为我县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居民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社区初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群团组织为依托、各类社会组织为纽带的党群协商议事、协调推进的社区组织体系。
2、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一是通过整合资源,我县积极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如:县民政局为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18台;县文化局、体育局分别为社区配备部分图书、健身器材等。二是通过努力,为县城两个社区居委会(城南和城北)建起了255平方米办公用房;另外还积极协助引导全县16个无房社区(居委会)采取租赁等办法解决社区(居委会)临时办公用房。
结构更加优化。共选出社区居委会成员56名,其中党员干部占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6%,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4岁。一批奉公守法、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工作能力强、热心为社区成员服务的人员,走上了社区居委会工作岗位。
4、社区公共服务有所增强。一是社区服务项目内容逐渐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县有社区工作人员56人,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8个,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近500人;三是社区活动开展经常,社区文体娱乐活动比较活跃,全民健身和**灯彩在全县所有社区不断普及;四是新型的社区服务机制正在探索建立,努力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空巢、高龄、残疾老人提供助医、助洁、日托等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区虽然有一些部门赠送的服务设备,但因无场所放臵让社区居民使用,实际上形同虚设。三是位臵偏僻,办事不方便。不少社区居委会因无钱租用好的地段房屋,只能在地处辖区边角或偏僻地方租房,甚至混杂在居民楼内办公,交通不畅,居民办事很不方便。
2、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紧张,运转艰难。由于我县财政收入小,县财政每年只能拔付给每个社区居委会经费5万元。这些经费包括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养老保险、房租、水电费、报刊杂志费等,经费紧张运转艰难。农村社区无专门经费,导致无专人管理,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3、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社区居委会主任每月工资仅为800 元,其它干部每月仅为720元,未达到最低工资保障水平。然而社区工作任务却很繁重,社区居委会不但要完成计划生育、信访维稳、邻里调解等工作,近年来还增加了社保、医保、低保、住房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等大量日常性工作。很低的工作待遇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极不对称,许多社区居委会干部经常说:“我们这类人员做的是国家干部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对象待遇。”不利于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的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很难吸收素质好,适应社区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参与到社区(居委会)服务中来。
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健、文娱体育、家政服务、居家养老和托幼等综合需求转变。然而,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城乡社区资源严重不足,缺乏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网点不全。导致我县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社区办公和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县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财力有限,除为社区干部解决低水平的工作报酬外,长期以来,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非常有限,致使社区基础建设欠帐大,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政策支持力度小。目前中央、省、市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只有对村委会的转移支付,没有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及办公经费列入转移支付,只对解决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给予了项目扶持,没有对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列入项目扶持。
五、有关建议和请求
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为此需要中央给予更多倾斜和大力扶持。
1、恳请支持新建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县城城区内新建7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扩建2个社区服务中心,新增面积1000平方米。其他9个乡镇各新建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到2015年基本解决我县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为实现以上目标,请求中央扶持解决社区建设项目资金2140万元。
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主要在全县131个村分别新建一个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大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至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为此,请求国家扶持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资金6550万元。
2、恳请加大我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请求将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和工作经费比照村委会标准列入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待遇,解决工作经费。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社区居委会干部城镇社会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从根本上解决好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党的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乡镇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我们不断地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特别是近段时期以来,我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更感觉当前我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任很重、压力很大,急需做的工作很多。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自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认识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定的;在工作摆布上,我们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全县各乡镇的社区建设进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县开工建设的15个社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9亿元。其中,市级7个重点社区,总体规划占地5037亩,整合13615户,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确定的2945套住房建设任务,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经达到1849套,占任务62。7%,已经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务17。69%,建成入住280户,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其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曹营、魏庄、龙头社区在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5个社区水、电、路同期配套,6个社区配套建设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配套,同期进行绿化。此外,赵店的龙翔、赤眉的桃园、桃溪的英华、乍岖的乍岖湖等社区也都进度较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样板房建设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也有部分乡镇在全县社区建设大局摆布上暂时规划在第二阶段的三类镇,但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都成绩斐然,给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各乡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县、乡、村各级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在思想上,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视,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都能在充分认识、深刻领悟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工作,加快社区建设“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转变,并把社区建设当成今后3—5年乡镇工作重中之重来思考、摆布,不图形式,不搞应付,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谋的远,做的细。积极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深刻领悟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县分层次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到平顶山郏县、舞钢参观学习,集中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逐乡镇发言谈体会、谈感受、谈打算。有的乡镇还到新乡、安阳参观学习。马山口镇、灌涨镇、师岗镇、湍东镇参观学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马山口镇超过500人,其他乡镇也都在100人以上。县乡累计参观学习的人员4000余人,掀起了一轮参观学习建社区的热潮,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随后召开的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励,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再添动力。通过宣传发动,使党员干部想明白,对群众说明白,从而干明白。营造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资金扶持到位。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加大县乡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财政专项奖补奖金xx万元,项目奖金3000万元,用于对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奖补和农民购建房补贴。按社区入住户,每户补贴3000元,用于购房;每户再补贴3000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捆绑项目资金。积聚电力、交通、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开辟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产品,为社区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市场运作筹资。乡镇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建社区,通过土地开发、资源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的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五是与企业联建。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企业捐助社区建设。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开源”。通过存量土地盘一点儿,增减挂钩挤一点儿,“三荒”当中用一点儿,整治整合挖一点儿,争取调规添一点儿,集约建设省一点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土地。按照县政府出台文件,各乡镇把县分配的新增用地计划,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亩奖补4500元,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复垦等新增耕地每亩奖补2500元,超额面积每亩加奖1000元。对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标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每亩地给予1万元奖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镇与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写出保证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旧宅能够拆得掉、快复耕,为社区有序推进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抓好“节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杜绝长期以来乱建设、重复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按照“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重点对路边建房问题进行整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向社区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社区用地;社区规划之外原则上不审批新宅基地,也不准再搞旧房翻新和改建扩建;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额补贴;乡镇整理造地,报经县政府同意,满足乡镇社区用地所需,剩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五)督查落实到位。一是机构保障。县委、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相关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组织一班人具体抓,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二是部门协作。明确县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县直单位分包到乡镇,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对口支持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建立半月乡镇汇报联系制度和双月评比制度。定期对乡镇阶段工作排名,召开锅底会、现场办公会和经验交流会,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等相关县领导参加点评,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几条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思想矛盾。失地群众暂时失地失业,感到生活、就业困难、感到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社区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还没有到位或正在建设,多数群众虽然搬进社区居住,但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
(三)、当前社区建设进展不平衡。龙头、魏庄、曹营、牧原等社区始终保持领先位次;河南等社区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但有的社区前一阶段进度很快,但后期缓慢,已经由先进变为后进;还有的社区始终没有明显进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体工作进展极不平衡。
(四)、工程质量不是很高。虽然各乡镇都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但“使用水泥砖、不设防震柱”等现象在不少社区依然存在。
(五)、社区配套功能明显不足。前期社区建设都注重住房建设这个任务,在道路、排水、广场、游园、学校、幼儿园等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明显感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
(六)、急办问题解决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工程进展过程中,部分高压线改线,移动、联通线路改线以及客户区建设用地手续等问题成为影响社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七)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支持不足。从目前来看,15个社区已建和在建住房数量仅占年度任务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营社区也只有75%,其它社区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持续建设,急需项目支持跟进,没有项目支撑,社区后续建设无力,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需倾全县之力,集聚项目、集聚财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社区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引导,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从规划上进行引导、完善,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实现新农村发展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三个优化,合理确定中心村建设规模和范围,适度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强拆旧建新引导,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拆旧建新引导。原来国家规定城乡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指标三年内归还,现在省政府(豫政办[xx]124号)要求半年内归还,这就要求拆旧建新同步进行,尽量在农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旧建新方式“滚动”发展。通过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达到集约用地目的。再用地选址建新区的,拆旧区要按规定尽快复耕,整理复耕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一)切实加快住房建设进度。
从当前情况看,15个社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务62。7%,已经建成的只有17。7%,曹营、龙山、龙祥、张洼四个社区有入住,社区总入住率还达不到一成。从已经建成的住房情况看,师岗、湍东、瓦亭、灌涨、余关社区行动比较快,曹营社区住房建成率占任务71。6%,入住170户达56。6%,龙山、龙头社区建成比例达40%左右,牧原、龙祥社区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涨魏庄、岞曲岞曲湖社区建成比例在20%以上。从住房建设的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还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要组织好住房建设的大决战,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抓紧进行内外粉饰和门窗、水电安装;一层、二层起墙的要尽快封顶,11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处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体框架;除多层和小高层之外不管哪种情况,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好时间节点,多组织施工队伍,确保住房建设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狠抓质量和标准提升。
社区住房事关民生,老百姓非常关注,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保障。湍东龙头社区、灌涨魏庄社区、赤眉桃苑社区在建设的质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结构,一层、二层、顶层全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7级地震。但是有的地方这里我不再点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设的质量上没有把好关,有的使用水泥砖、有的没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墙,更有甚者这几种情况并存,希望各乡镇要发挥村民的力量、发挥乡镇的监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础建设工程,从建材到施工整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管,确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达标,让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将社区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坚决不能出现新的隐患。
(三)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一个社区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设外,最大的吸引点是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为什么城市社区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城市社区有很多农村不具备的配套设施。龙头社区距城很近,前期环境打造比较好,姜坡组60多户入住愿望非常高。师岗曹营社区所建的位置并不优越,原本是一个岗丘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发游园、绿化环境、配套路灯,改善了居住条件,因此才由原来两三户发展到十几户,现在达到了200多户,已经入住了170多户,还有临近村庄的农民纷纷报名交纳定金入住社区,建设供不应求,彰显发展潜力。曹营社区在全县领头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其它社区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基础建设搞好,配套路、水、电,逐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解决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通过社区各项功能的完善展现社区的形象魅力,使社区示范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老百姓踊跃入住。
(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我们乡镇要积极和县直的相关单位搞好对接。特别是同国土局土地治理、扶贫办整村推进、卫生局医疗服务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体局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电业通讯部门的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对接。其中安全饮水、联通移动改线、移民搬迁、省级示范村、新型社区基础建设等项目抓紧实施;其他项目抓紧申报。在项目争取和建设过程中,要与县直部门加强联系,将项目与社区建设衔接好,盯紧盯牢、及时汇报争得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涉及的相关项目单位,也要围绕社区建设主动服务,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向上争取资金,为社区配套完善积极创造条件。
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供水设施、电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讯改线等问题,水利、电业、交通、联通、移动、电信等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定责任人及早解决。
土地和资金是两个老问题,也是两个大难题。我们要转变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与三项整治结合,城乡增减挂钩,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腾;另一方面要与老百姓签订拆旧建新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把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这种愿望体现出来,把占补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过新增土地指标来逐步审批解决用地手续。在其他建设资金上,积极动员社区百姓及时交纳建房款额,发挥农民购房、建房的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向社区集聚靠拢,也让参建企业充满信心和活力,调动参建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鼓励参与公益性建设。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家群体帮建新型社区,鼓励有实力的人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转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农民与企业家的双赢,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社区后期管理。
社区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有些社区将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个社区。当前曹营社区、龙山社区、龙头社区、魏庄社区、七里坪张洼社区等陆陆续续都将由不少农户入住,形成规模。这些农户集聚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要承担治安、户籍、计生、信访稳定、党员管理、邻里纠纷、农民培训、政策宣传、卫生整治、垃圾处理等各项社会化管理职责。从现在的情况看,一些社区成立了社区办公室或项目办,这个机构现实的职责只是抓社区建设,还没有赋予它管理的职能。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前期,我们要负起责任,组织所在的行政村暂时代管,待社区形成,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后统一管理。同时,提前谋划、预留位置,及时提出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办法,为社区后续管理奠定基础。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为推进全县新型农村社区的有序发展,近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长山、韩店、黛溪、西董、好生等镇(街道)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镇(街道)新型社区的建设情况,实地查看了新型社区的进展情况,并与县直单位、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邹平的重要内容,按照“镇驻地村向城镇集中、壮大中心村、合并偏远小村、保留特色村”的原则,探索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工新农村社区84个,涉及129个村,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完成投入37.4亿元。,我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按照建设模式,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城中村改造型:按照先建设安置房、后拆迁安置的原则,统一规划,将土地征为国有后公开出让,再综合开发。如北关、黄东、黄西等19个村开始实施,建成公寓楼90栋。
二是村企发展联合型:社区建设依托企业注资,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村企双赢。如:韩店镇西王社区以西王集团为依托,联合开河、小言等村建设社区。企业先期注入资金用于社区启动,村民入住社区后,收回资金归还企业,置换出的土地由企业优先使用,既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也缓解企业用地紧张问题。
三是行政村整合型:对规划不再保留的弱小村、偏远村,实施规划控制,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中,由强村带弱村、由大村带小村,村与村合作搞社区建设。如:长山镇光明社区由小牛、大由等6个村联合建设;好生街道规划建设了十大社区,每个社区辐射3—5个村,十大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建设用地6838亩。
四是经济强村带动型:由群众出资、村集体出面组织,自发进行以公寓楼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如西董北禾社区、焦桥后三社区。
五是中心辐射型:由企业投资在小城镇开发建设社区,以优惠价格卖给群众,吸引群众向镇驻地集中,如明集镇四季花园社区。
六是整村迁建型:对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部分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如好生街道李营村建设了7000平方米的公寓楼,64户居民全部迁入山下新居。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多措并举。各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长山镇规定,群众入住社区并及时拆除旧房、上交宅基地,在享受成本价购房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三年分别给每户每处宅基地3万、2万、1万元的补贴。同时对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后,由镇财政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好生街道规定,每建设一幢30户以上的社区居民楼,财政补助10万元;对达到标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给予1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推进社区建设和农民群众积极搬迁入住社区的积极性。
(二)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全县共建成以一站式服务中心、生活超市、农资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点560个,生活垃圾中转箱265个,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均建有“三室一点一网一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即图书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基层党建远程教育网和文体活动广场)。同时,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
(三)典型带动,强力推进。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载体,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思想认识和建设新型社区的信心。同时,制定出台了《邹平县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和步骤,进一步规范了建设程序。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农村群众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且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社区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加之数万元的楼房搬迁资金,部分低收入群众难以承受,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规章制度落实有待加强。《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型社区要坚持先拆后建的原则,手续完备后方可开工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先拆”群众安置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社区建设多为“先上车、后买票”,先建后拆,在手续不完备情况下开工建设,导致后期因“拆迁难”等因素,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村变两村”等不良现象。
(三)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短缺仍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目前,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靠建设方垫资,同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慢,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缺口。
(四)社区建设土地协调难度大。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难题。国家虽然给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一方面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不少村民个人利益至上,还存在一些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
四、几点建议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通报等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简化办事程序。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和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由责任区党书记或从合村并居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二)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要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要做好增减挂钩和土地出让等融资方式,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兑现时限。同时,各镇(街道)要认真研究省、市、县制定的资金、信贷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做好对接工作,最大限度的用活、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三)完善政策扶持,积极破解土地难题。要探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健全土地调整置换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各项配套政策,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从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综合整治、用地指标周转及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破解用地瓶颈和拆迁难题。
(四)制定发展规划,做好设施配套服务。在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上,各镇(街道)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详细规划及养老、医疗、计生、交通、环卫、金融、信贷、社会救助、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专业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等通盘考虑,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严格落实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民心工程”。
(五)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社区规范建设。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社区建设房屋拆迁、用地指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切实避免“先上车、后买票”、“一村变两村”的不良现象,促进社区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启动,严禁强推硬上、“一窝蜂”。同时,要根据“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原则,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区建设模式,避免“千区一面”。
(六)推动产业发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优惠发展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引导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强化技能培训,吸引劳动力就近到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就业,扶持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帮助社区居民增加收入。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馨泰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对社区建设进行了调研。
馨泰社区开发于1994年,地处苏州市高新区商贸中心。面积约1.99平方公里。由馨泰花苑、名城花苑、御花园、吴宫丽都等11个小区组成。居民住户有6800多户,居民人数2万多人。社区内服务配套设施齐全,配有小学、幼儿园、银行、超市、集贸市场、社区卫生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配套服务单位及150个各类服务网点等。
馨泰社区是苏州高新区首批成立的社区之一,社区以“宣传文明,服务居民”为突破口,筑起“十分钟生活圈”方便居民;并围绕“建和谐社区创亲情家园”目标,及“双全品牌”,全力打造“全方位活动全天候服务”的和谐社区。
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绿色社区”,“江苏省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绿色社区、科普文明社区、民族工作示范社区、充分再就业社区、优秀住宅小区、安全文明小区、健康特色社区”及“苏州市文明标兵、科普社区、法制建设社区、党建示范社区”等50多项荣誉。
自馨泰社区成立以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来加快促进社区建设,社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社区工作正逐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化、科学化的轨道。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本文目录。
地处xx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7万,辖16个乡镇、136个村(居)、8个城市社区。县内有丰富的矿产、药材、茶叶、蚕桑、毛竹、水电、板栗、森林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xx年,xx县结合村级规模调整,借鉴本县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选择了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不同类型村(其中4个为乡镇政府驻地所在村、2个为城郊结合部村),分别组建了狮山、与儿街、俊卿、金茗、上元街、城东6个农村社区,开始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步探索。xx年,xx省民政厅将xx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确定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同时,按照省、市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县里又选择了4个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捷、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进一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社区11个,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农村社区建设在增强基层政权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农村事务社会化管理,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在试点过程中,各试点村的。
工作方案。
工作措施,都通过召开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提升了居民自治水平。各村还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为主导,以村民代表会议为民主决策形式,先后成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委员会社区理事会班子,建立起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委员会-社区建设理事会-村民志愿组织-农户”为框架的新型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模式,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及议事规则,从而使农村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协调开展。
目前,先行试点的各个村基本上都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有奉献精神的老村民等“五老”为骨干的农村社区建设理事会,全面协调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卫生保洁、维护社会稳定、民事调解、扶贫帮困、生产技术培训等社区事务,引导村民有组织地开展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服务活动,让群众性组织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和服务职能,创新了村民民主自治形式,构建了新的农村自治体系。各试点村从原来单一的围绕村民开展工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逐步转变为服务辖区、服务居民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了农村多年存在的社会管理盲点问题,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规划先行,做好村庄建设。各村在开展社区建设中,积极整合资源,争取项目,多方投入,大力做好村内道路、水、电、通信、集镇房屋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全面改善社区环境。山王河村通过实施小集镇建设带动了整个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今整齐划一的集镇建设,环绕全村的水泥路,生态环保的沼气池,干净卫生的社区环境等,让社区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化坪镇金茗社区结合本镇茶叶市场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的金茗路茶叶街,实现了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清洁化。各试点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缩小了城乡差距,方便了本村群众生产生活,还吸引了周边乡镇村的群众来此购房居住,社区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是重点建设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村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把建设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平台,全面提升公服务水平。山王河村先后投入60多万元按照“7+x”模式,新建起76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便民服务、信息文化、村民议事等9个中心,实行一道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其它试点村也都积极行动,抓住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时机,相继建立了设备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制定了服务职责,明确了人员分工,使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方便优质快捷的政府公共服务和各种便民利民服务。
三是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诸佛庵俊卿社区建成了全省首家集休闲、锻炼、教育、环保于一体的农民公园。黑石渡社区建成了农民文化大院,内设功能齐全的棋牌、图书室,给村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娱乐、学习场所。山王河社区建成了垃圾填埋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兴建了福彩小学和设施齐全的村级医疗室,进行了改水改厕,户户用上了沼气。目前,投资15万元的农民休闲广场和农民篮球场正在建设中。如今,各个试点村均通过多种渠道整合资源,建立起了高标准的社区服务活动场所,开展社区综合服务,村民基本实现了治疗小病不出村、文体娱乐不出村、了解信息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
(三)广泛开展社区服务,群众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各社区都积极从农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需要入手,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让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到实惠。
一是开展生产生活服务。各村在开展试点过程中始终把带领群众致富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先后成立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4个,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如俊卿社区的毛竹加工、黑石渡社区的蚕桑、漫水河社区的百合、金茗社区的黄芽茶、西溪社区的板栗等,都已形成规模并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开展环境卫生服务。通过大力宣传卫生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卫生意识,形成人人爱社区、个个讲卫生的良好氛围。山王河社区通过实行环卫改革,建立垃圾填埋厂,实行垃圾袋装化,将垃圾运送到集中填埋厂处理,并制定了村级环境卫生公约,对社区内环境实行定期大检查,评“清洁户”,并聘请多名义务综合管理员,负责社区卫生、治安环境,对脏、乱、差现象实行全面整治,改变农村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引导农民共同爱护、建设美好家园。如今,山王河街道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开展精神文化服务。各试点社区通过开展农村图书室援建活动,建立农村书屋,开辟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阵地,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群众情操,提高群众素质,增加社区文化品位。黑石渡社区的社区秧歌队、俊卿社区的农民文艺剧团等,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愉悦民众身心。同时,各社区还积极开展评比“十星户”、“五好家庭”、“致富先进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睦邻里关系,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四是大力开展志愿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和鼓励社区村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民间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和协会组织,目前,多数社区均拥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志愿者协会、专业经济协会等各类社区自治组织3-5个,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助老、扶贫济弱等活动,为广大村民提供多层次的服务,真正实现了村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求有所应”。
虽然全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足。部分乡镇村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理念和建设内涵仍较模糊,把农村社区建设简单的看成是原先村委会换个牌子,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社会共同参与意识等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二是试点村之间的工作存在差距,进展不平衡。在已开展的11个试点村中,县直单位、乡镇和社会各界从物力、人力、财力给予了大力支持,社区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社区服务活动开展正常,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试点村之间的工作存在差距,进展不平衡,甚至有个别社区还是按原先的村委会模式运行,更谈不上有开展服务的机构和人员。
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社区服务活动正常开展。在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少。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和服务开支很大,但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限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很少或没有,上级投入又有限,维持社区正常工作运转都有一定的难度,开展经常性社区服务活动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几点体会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深刻感受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抓好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但农村社区不是村委会的简单翻版,更不是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在农村的照搬照抄,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即必须以当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必须把为民办实事摆上突出位置。结合此次调研情况,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公开栏、标语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宗旨和目标,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试点村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实效,宣传群众从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的实惠,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
2、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出台全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成立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主抓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县委政府加强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民政部门业务指导,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乡镇党委政府主抓,村级两委具体实施,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社区的领导和指导力度。同时,加强检查考核,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乡镇、村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加大农村社区干部培训力度,利用“一村一名大学生”、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和选派县乡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以建制村为单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将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村民自治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郊结合村、政府驻地村、中心集镇村到一般村,从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到城乡差距大的地区,循序渐进,重点突破,逐步完善,形成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中心集镇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4、多方投入,提升成效。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县、乡镇财政每年应为农村社区建设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农村社区以奖代补。各部门要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动员村民以自愿投资、义务投劳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建立县、乡镇机关单位和城市社区结对帮扶农村社区建设制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资金、单位帮扶投入为辅助,以村民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成效。
返回目录。
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在体制创新、社区整合、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
1、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街道、社区整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地缘关系、资源配置、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市辖三区开展了街道、社区撤并整合工作。镜湖区原有14个街道整合为11个街道,97个社区整合为56个社区;鸠江区原有22个社区整合为14个社区;弋江区原有27个社区整合为21个社区。通过整合,实现了社区规模相对合理、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科学。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弋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xx年7月1日,南瑞街道办事处正式撤销,南瑞三个社区居委会直接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开展工作。撤办之后社区各项工作有效衔接,各方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强化社区自治。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普遍推行。目前,市辖三区基本上实现了由全体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如镜湖区,11个街道56个社区全部采取直选方式进行了选举,共登记选民311804名,参加正式选举投票的有235893名,参选率达75.64%。直接选举强化了居民自治和参与意识,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议行分设”稳步推进。社区“议行分设”试点不断扩大,镜湖区在西洋里社区首家试点基础上,又选择了5个居民自治意识较强的社区进行“议行分设”试点;弋江区也在荷夏园、锦申园、李巷、西利民、兴隆街、沐春园等6个社区实施“议行分设”。“决策议事层”和“执行层”的分离,推动了社居委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当好群众代言人,切实为民服务,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3、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设立200-300万元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社区办公经费由每年1万元调整到每年2-3万元,纳入年初区财政预算。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考核评议,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区工作者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达到社居委主任每月850元、副主任750元、一般社区工作者650元的标准,并为其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市辖三区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均达到300m2以上,鸠江区甚至有8个社区用房达1000m2以上,占57%;有5个社区用房达500m2以上,占36%;并做到统一悬挂社区标识、统一主外墙立面、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资料上墙。还配备了电话、电视、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社区办公软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4、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功能,以“六进社区”活动为抓手,全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创新社区服务手段,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体系。文化进社区。如镜湖区,深入持久地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组织社区巡回演出250余场次,举办以“和谐的镜湖”为主题的大型彩车巡游活动,深受居民的好评。卫生进社区。各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点建设,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价廉、质优、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如鸠江区将四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风鸣湖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立为惠民门诊,为符合条件的惠民对象减免部分费用,改善了民生。警务进社区。各区以“零发案社区”、“平安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建立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治安巡逻“五位一体”治安管理机制,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教育进社区。镜湖区构筑了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分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单位、学校和楼院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保进社区。各区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咨询、培训服务。社会救助进社区。各区大力开展对优抚对象、残疾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务。如弋江区在弋江桥街道和南瑞社区设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类施保”的低保户及突发性事件的困难居民发放物资救助。
5、健全社会组织体系。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随着党政机关和区境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下岗失业人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社区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最多的达330多名,最少的也有50多名。各区、街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较多的社区建立党委或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形成了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三级组织网络,成为党在城市基层严密的“组织网”和有效的“工作网”。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社区党组织成员与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大力开展“五个好”先进党组织、“社区示范党组织”创建工作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一方面,个别区及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不够重视,在社区的管理、监督、引导、服务、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现象;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氛围尚不浓厚。二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社区居委会该干的事没有干,不该干的事干了一箩筐,社区工作者整天忙于经济普查、房屋普查、大拆违、门牌编码、土地估价等全市性工作,疲于应付门类繁多的各类创建考评,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三是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不够,服务层次不高,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石,是各级政府的“聚力点”、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级各部门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出发点,以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做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促进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1、强化社区工作领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在社区规划、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领导。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以及市直相关职能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区政府要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制度,与社区共建帮扶对子,帮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2、完善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我国已经存在和运行了半个世纪,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赖以生存的“单位体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动摇,其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事务,街道办事处“块管不到边,条管不到底”,反而束缚着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的发挥。撤销街道办事处顺应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是推动基层政治民主建设的客观要求。从撤销南瑞街道办事处的实践来看,成效是明显的,实现了平稳过渡,既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下一步要扎实完善试点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全部移交给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全部移交给社区,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无街道办事处层级的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机制,以及社居委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面,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3、科学界定社区职责,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相互关系,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统一。通过调研,结合外地经验,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部门在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筹措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管理和维护公共资产;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等。积极实施社区工作许可制,对不属于社居委职责范围内的下派任务,社居委可以拒绝承担;若确需社居委承担和配合的,必须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进入社区。
4、顺应城市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要把握三个环节:一要处理好社会事务。按照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剥离的方法,将原村民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属地划入所在社区居委会管理。二要处理好集体资产。对原村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将原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科学设置股权结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资产管理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企业利润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红权利。三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对“村改居”原农民要切实落实市民待遇。在劳动就业方面,凡在劳动就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没有就业的,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原农村救助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事个体经营(包括自由职业者)或未就业的,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和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享受居住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从农民转为居民之日起,3年内可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经批准的农民自建住房或集体集中建房,缺少“一书两证”,由镇、区政府审核后统一申报,经市规划局、国土局批准,向房管局申请办理房屋产权证书。自建住房和集体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产权证后,补交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可办理上市交易手续,上市后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后原农民住房拆迁安置,在不享受优惠集中建房的条件下,缴纳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享受市区拆迁政策。
5、完善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强化社区建设合力。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强化社区建设保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一是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确保有人办事”。今后社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职能,社区工作者由原来的“婆婆妈妈”变成“小巷总理”,这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行社区工作者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党校要举办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班,抓好专业轮训,推动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要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大都在600-800元,较以往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全市平均工资相比,都有相当距离。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者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增强社区工作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有钱办事”。市政府应逐步提高社区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强化“以奖代补”;各区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补贴和社会保险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社区设施建设。三是优化办公条件,推进资源共享,确保“有地方办事”。通过开发商支持、驻区单位资源共享以及新建、调剂置换、租赁和购买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进一步配备配强相关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驻社区单位在将大量的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向社区提供服务,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返回目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被我们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个人的思想认识上,也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社区,又在农村,如果简单一点儿,可以理解为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在农村建的社区,但它又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加上“新型”两个,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主要是指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改善,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农村社区。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推动城镇化,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我们商丘市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也作了调整,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个层面,明确要求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改革。过去的城镇化是单纯的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被城镇化”路子,现在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农民自主“进城”的新机制。目前,四个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在全国逐步达成共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逐步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我们商丘市已经实现了“八连增”。在目前的基础上,要使农业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实现继续增收、继续增效,专家论证,实践也证明了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土地流转,把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支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利用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使他们从生活理念上脱离传统的农村、农业观念,便于土地流转。我省农村土地利用呈现“一高一低”的态势,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商丘市更是如此。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撤村并点,可以集中集约利用原村庄占地,将农村分散的土地要素重新布局,重新调整土地使用结构,从而整理出大量闲置用地用于补充耕地。根据初步测算,如果全市全部建设成新型农村社区,可节约土地70万亩左右。这些土地其建设用地指标可以飘移到城区或工业集聚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复耕留下的土地,可用于粮食高产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上走在全省前面。如何走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对商丘来讲,就是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方面,两者也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新型工业化发展到今天,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制约,一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二是劳动力的缺乏。目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两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可供工业发展用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问题。我们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问题带来的,像原来在深圳办厂的富士康转移到郑州发展,就要求在一年时间内提供10万个劳动力。而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撤村并点,可以腾出大量的原村庄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把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另外,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撑。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制定了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目前,我省的城镇化率才刚过40%,如果按2个点的较高增长速度,到2020年还达不到60%。也就是说,我省还有4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谋生,这不能叫全面实现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问题,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就地城镇化,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使生活质量、生活理念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小康目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目标,它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包括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同样迫切要求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设施,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得问题,可是这些配套设施谁来完善。
投资商只是为了赚钱,建起了一排排的楼房。等待着农民购买和入住,可是新型社区内没有建设医院和学校以及公共娱乐场所。农民们看病和上学和生活环境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致使农民的购房思想意识不高。
我认为在建房的同时,应该把医院、学校以及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同时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提高农民的购房意识。
(二)加大依法治理“双违”建设。
目前,我县虽然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虽有明显的成效,但‘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要全面开展‘违法违规’建设的综合整治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目前的宣传,仅限于宣传车和过街条幅以及宣传标语进行宣传。我认为这些宣传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否通过电视台,广播等新闻媒体来宣传。通过学习和培训,首先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群众的舆论氛围,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认识和转变。
(四)群众购房能力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在各乡镇都已不成程度的有所规模,但群众的购买能力已经成了严重的问题。目前,并不是每一户农民都能买得起房住得起楼。针对这些农户,政府能不能制定优惠政策。我们公务员,教师等工人阶层可以用公积金实施贷款按揭购房。我们农民群众是否可以享受这个待遇,政府制定出方针政策让群众也能按揭购房。同时开发商的利益应该最小化、政府的政策合理化、群众得利益最大化。这样既解决了群众购不起房的问题,也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
(五)村庄合并,补偿资金哪里来。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将面对着一场村庄合并和拆迁的攻坚战。有的群众认为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地方不愿意搬迁,这就面对着一场新的‘思想革命’。村庄合并,对于农户的一些房屋是不要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能否整合资金,对于村庄合并的拆迁户给于一定的补偿和鼓励。
(六)安置自建问题。
面对一层层的别墅和洋楼,不少群众发了愁。特别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岁数大了上楼不方便怎么办?像这样的大龄弱势群体,住在楼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认为,各个社区在建设的同时。应该规划出一定的自建区域,让群众按照规划自己去建。这样既解决了老年人上楼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拆迁难的问题。
(七)安置就业问题。
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农民工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村庄的合并,民对着社区人口增多。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但一部分农闲时候的群众怎么就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加强组织和招商引资力度,在社区周围和附近招商办厂。组织群众多学栽培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种植果业的同时发展蔬菜种植和手工业作坊。这样既解决了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0月30日随我县县委党校的领导和学员到城郊乡、王集乡、利民镇考察学习,他们在项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气魄和成果,令人震撼,很受鼓舞。特别是听了各乡镇领导的点评,对他们的基本做法、主要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
现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这两项工作,汇报这次考察学习的几点感受。
1、主要感受。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思路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这些经验大家都知道,但他们能联系本地实际,通过具体的途径解决难题,推进工作顺利开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点高。新型农村社区要实行城市管理模式,这就要求设计标准高、建设起点高。城郊乡的和谐,北大花园社区三十几栋楼同时开工,王集乡、利民镇的社区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社区规模大,设施档次高,施工要求严,质量标准高,很受鼓舞。
三个人体会。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受益非浅。不仅是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还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群众有一个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切实体会到党的优惠政策和惠农政策。这次考察学习,我们深感解放思想对社区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思想解放应成为工作创新的永恒动力,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思想解放永不停滞。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概念,做到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新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发展快,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社区工作也要根据形势变化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高为居民服务的形式与质量。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
我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强学习和实践。
同时,衷心的感谢组织上给了我这次学习考察的机会!
返回目录。
为认真贯彻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关于贯彻省委卢展工书记在我区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区政协联合组织部、民政局等12个区直相关单位成立调研课题组,从3月13日开始,深入民政局和兴门、宝泰、莲新等8个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专题调研,对社区的办公设施、人员配备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调查。本文基于此次调研结果,对我区社区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区从xx年在中城街道开始先行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社区建设卓有成效。截止目前,全区建成4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属纯居型社区33个,村改居型社区12个。一批单位和个人荣获上级各类表彰,区社区志愿者协会、东城街道社兴社区居委会分别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志愿者协会先进单位”和“万家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学习型社区’先进单位”,中城街道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东城北龙社区居委会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东城松涛、南城兴晖等10个社区被评为“龙岩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两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先进社区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一位同志荣获“省先进社区工作者”称号。目前,中城街道正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南城街道溪南社区居委会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
1、领导重视,打牢社区建设基础。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街道、社区,调研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社区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的意见》、《新罗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制度》等文件;成立了由区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抓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的领导管理机制。各社区还吸纳了驻区单位领导加入社区建设工作小组,共商社区建设发展大计;建立了社区建设考评机制,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相关部门、街道目标考核管理,建立了严格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全区上下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和运行机制。
2、认真组织,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原有居民区规模小、设置不合理、资源分割等问题,本着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对原居委会进行了重组调整,建立了新的社区居委会,逐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组织。目前,全区社区书记、主任的平均年龄47.97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1.01%,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
3、加强管理,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
一是完善社区各项制度。在各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议事、社区主任、副主任职责、居务公开,居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广泛开展居务公开,总结推广凤凰社区、北龙社区民主评议制度,全区社区居委会干部民主评议合格率达到96%。二是做好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内容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每年均对社区主干进行一次培训,从理论和能力上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委会的整体效能。三是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从xx年2月起,我区将社区主干的工资提高到700元,一般委员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提高到500元,大大调动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积极组建社区兼职志愿者队伍。按照“自愿、规范、长期”的原则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党员志愿者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在服务项目上,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宣传、社区维权等“十大服务项目”和科普培训、居校共建、创卫宣传等服务内容。现全区共有社区志愿者组织62支,专职人数495人,兼职人数10239人,注册志愿者62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5%。
4、多方投入,加大社区居委会硬件建设。
积极采取“五个一部分”的筹资办法完善社区工作条件:即市财政、市社区办解决一部分,区财政解决一部分,街道财政解决一部分,辖区单位赞助一部分,社区投入一部分。多年来,区、街道两级财政都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市、区财政、街道、社区自筹及其他渠道共投入社区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社区活动场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等。各社区居委会也采用购置、调整、更换、改建等形式,使社区用房和服务用房的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全区45个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到240平方米,达到省示范社区标准用房100平方米以上有33个,占73%。社区居委会的服务站、警务室、文化阅览室、社区活动室等样样俱全,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5、强化服务,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发展。
一是加快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至目前,我区已成立了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站)47个,各类服务设施6413个(不完全统计),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区级1个、街道级4个,社区级42个;青少年教育站61个,托幼机构166个,托老机构8个,餐饮服务网点1164个,商业零售网点2294个,维修服务网点472个,咨询服务站75个,其它服务设施24个。同时抓好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劳动保障服务,积极建设一批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截止xx年度,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登记造册的下岗失业人员共有4963人,为城区下岗、离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机会4070人;二是推进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目前已有26个社区居委会合建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投入使用。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三为主”方针,建立了“街道-居委会计生专干-计生小组长”等三级计生服务网络;三是扶持社区文化。各社区都十分重视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积极组建诸如夕阳红文艺宣传、腰鼓、棋牌、舞蹈等队伍。一些社区已经培养出一批专业表演队伍,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常年活跃在社区里。各社区还充分利用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法制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东城街道开展“温馨社区”,南城街道开展“学习型社区”,中城街道开展“诚信社区”,西城街道开展“文化社区”等;四是推进社区平安建设。充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治安队伍综合治理网络。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各社区实现了“一区一警”,设立了“社区警务室”。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努力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成立的社区义务巡逻队达30支。
1、组织管理体制问题。
一是社区组织领导体制不完善。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的规定,社区建设实行的是以街道管理为主的组织领导体制。目前社区建设中办公场所规划实施、建设资金筹措、辖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等问题,仅仅依靠街道和社区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
二是共建共享机制难实行。目前,社区辖区内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医院、学校的服务及设施和闲置资源共建共享,听任所在单位领导意愿,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难以全面做到共建共享。公安、计生、劳动等网络资源自成一体,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三是社区组织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组织管理一直实行的是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准行政机关”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务为主的“被动式”工作方式。除居委会以外,其它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发育不足,而且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社区特色。社区居委会除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政府机关单位或部门交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为一级准行政组织,使得其根本无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诸如向居民收取城镇义务兵优待金,涉及面广,征收难度大,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仅完成任务的三份之一。居委会普遍反映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2、办公场所保障问题。
目前,还有12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其中6个无办公场所,6个办公场所面积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见附表一、表二)。
一是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城建规划部门编制城市规划时,对新开发的小区没有预留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用地,造成“无地”建设问题突出,如南城莲东小区和西陂龙岩大道、龙腾路沿线新开发的小区等。
二是相关文件内容不明确。市规划局《关于规范城市社区服务用房规划审批管理的通知》(龙政规〔xx〕147号)文件规定,从xx年开始,各开发小区按5万平方米以下的预留3%,5万平方米以上的预留2%作为社区服务用房,但由于该文件没有明确执行主体,这些要求都未能得到落实,部分新开发小区预留的社区服务用房包括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相当一部分小区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简单地用物业服务机构用房替代,居委会办公场所被排除在外,造成社区居委会“无址办公”的问题普遍存在。如南城街道清泉社区居委会(所辖恒宝豪庭小区)、中城街道北关社区居委会(所辖阳光翠庭小区)等6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标准。
三是社区办公用房审批手续难办。全区12个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的社区居委会,其中6个社区居委会有现成的土地可供新建办公活动场所,却无法取得城市规划和用地审批手续。如:东城街道永兴社区居委会,在龙岩第二医院附近铁路边有一块160平方米的空闲安置地,可兴建居委会办公用房,但规划部门至今未审批同意。东城街道东宝社区居委会在老火车站附近有一块2亩地可建设居委会办公用房,规划部门已经批准,但用地指标至今无法办理;西城街道莲新社区有一块尚未开发的空地,规划部门也划出了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蓝线图,并办理了选址意见书,但在用地审批时无法办理红线图;中城街道北关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仅办理审批手续就用了30多万元,因无后续资金,只好搁置停建。
3、经费保障问题。
一是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xx年以来,市、区、街道和社区建设中虽已投入1000多万元,但年均投入仅130多万元,供需矛盾相当突出。按目前的规定,新建一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分别需交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60元、人防易地建设费28元,所占的建筑成本比例大。目前全区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达33个,占73%。这些居委会居财收入匮乏,仅依靠市财政对一个新建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补助10万元,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办公场所建设问题。
二是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偏低。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待遇,其主任、副主任的财政性生活补贴原则上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50%;专职委员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30%”,按xx年最新调整的新罗区最低工资570元/月标准计算,我区社区居委会成员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社区主干应为855元/月;一般委员741元/月。但目前社区居委会主干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为700元;一般委员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为500元。与《纲要》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社区办公经费不足问题。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居委会协助办理本部门业务的,要求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实,增加了社区工作,也就加大了社区办公经费压力。目前,我区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主要是按照省财政厅的规定每年下拨补助5000人以上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1万元,5000人以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8000元。这样的标准远远无法满足我区33个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要求。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体制。组织领导体制是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最重要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领导,明确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街道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针对社区用房建设、文化、环境、治安、卫生等等分属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民政部门牵头的职能不能落实的现状,建议设立市和区两级社区建设管理局一类的政府机构,统一行使社区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检查、指导、协调职能,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推进。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驻区单位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驻区单位自觉遵守、积极参与、热情支持所在社区的社区建设管理,主要包括驻区单位的文化、体育、科研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换届选举,参加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配合社区做好计划生育、治安管理工作,支持社区的公益事业建设,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活动。社区辖区内各级党政机关、驻军、大中小学校、厂矿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要积极支持所在地社区的工作,参加所在地社区的活动,要主动与社区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帮助解决社区工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驻区各单位要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作为办公、服务和活动场所,要将单位的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打破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分别建立信息网络体制,建议建立市、区各部门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减少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三是先行先试,完善社区功能。按照省、市的部署,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在城区每个街道抓好1-2个社区试点,拓展社区建设内容,提高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任何级别的部门、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社区挂牌、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报刊征订等事项以及社区职能以外工作进社区的,应持上级有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向所在区社区办提出书面申请,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后,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给社区。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或不执行。理顺市、区、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和街道在管理区域性公益事业、公共事务以及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把社区居委会当成自己的“下属单位”,层层向下压任务,坚决杜绝社区行政化。建议落实区委已经制定的政策,城市义务兵优待金由区财政统筹,减轻社区工作压力。
2、切实保障社区办公活动场所。
一是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同步规划建设。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及福建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市规划、土地、民政以及新罗区政府部门,按照社区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区划以及“布点合理、选址适当、设置集中”的要求,尽快编制出台龙岩中心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规划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力争居住区的规划与社区居委会设置规划同步进行,确保居委会办公用房有地选址,有地建设,尽快解决“无址办公”以及面积达不到省定标准的居委会办公用房问题。同时提前规划预留即将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地块(近期急需新建华莲、龙腾、东肖开发区等14个社区居委会,详见表三)。按照“五个一”(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警务室、一个文化阅览室、一个体育健身场所)以及预留一定的停车场标准来规划建设,独立建设,占地面积不少于1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以上。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本文目录。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乡镇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我们不断地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特别是近段时期以来,我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更感觉当前我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任很重、压力很大,急需做的工作很多。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自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认识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定的;在工作摆布上,我们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全县各乡镇的社区建设进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县开工建设的15个社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9亿元。其中,市级7个重点社区,总体规划占地5037亩,整合13615户,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确定的2945套住房建设任务,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经达到1849套,占任务62.7%,已经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务17.69%,建成入住280户,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其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曹营、魏庄、龙头社区在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5个社区水、电、路同期配套,6个社区配套建设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配套,同期进行绿化。此外,赵店的龙翔、赤眉的桃园、桃溪的英华、乍岖的乍岖湖等社区也都进度较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样板房建设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也有部分乡镇在全县社区建设大局摆布上暂时规划在第二阶段的三类镇,但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都成绩斐然,给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各乡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县、乡、村各级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在思想上,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视,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都能在充分认识、深刻领悟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工作,加快社区建设“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转变,并把社区建设当成今后3-5年乡镇工作重中之重来思考、摆布,不图形式,不搞应付,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谋的远,做的细。积极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深刻领悟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县分层次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到平顶山郏县、舞钢参观学习,集中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逐乡镇发言谈体会、谈感受、谈打算。有的乡镇还到新乡、安阳参观学习。马山口镇、灌涨镇、师岗镇、湍东镇参观学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马山口镇超过500人,其他乡镇也都在100人以上。县乡累计参观学习的人员4000余人,掀起了一轮参观学习建社区的热潮,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随后召开的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励,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再添动力。通过宣传发动,使党员干部想明白,对群众说明白,从而干明白。营造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资金扶持到位。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加大县乡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财政专项奖补奖金xx万元,项目奖金3000万元,用于对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奖补和农民购建房补贴。按社区入住户,每户补贴3000元,用于购房;每户再补贴3000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捆绑项目资金。积聚电力、交通、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开辟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产品,为社区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市场运作筹资。乡镇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建社区,通过土地开发、资源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的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五是与企业联建。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企业捐助社区建设。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开源”。通过存量土地盘一点儿,增减挂钩挤一点儿,“三荒”当中用一点儿,整治整合挖一点儿,争取调规添一点儿,集约建设省一点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土地。按照县政府出台文件,各乡镇把县分配的新增用地计划,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亩奖补4500元,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复垦等新增耕地每亩奖补2500元,超额面积每亩加奖1000元。对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标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每亩地给予1万元奖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镇与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写出。
保证书。
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旧宅能够拆得掉、快复耕为社区有序推进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抓好“节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杜绝长期以来乱建设、重复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按照“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重点对路边建房问题进行整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向社区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社区用地;社区规划之外原则上不审批新宅基地也不准再搞旧房翻新和改建扩建;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额补贴;乡镇整理造地报经县政府同意满足乡镇社区用地所需剩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五)督查落实到位。一是机构保障。县委、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相关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组织一班人具体抓,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二是部门协作。明确县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县直单位分包到乡镇,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对口支持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建立半月乡镇汇报联系制度和双月评比制度。定期对乡镇阶段工作排名,召开锅底会、现场办公会和经验交流会,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等相关县领导参加点评,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几条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思想矛盾。失地群众暂时失地失业,感到生活、就业困难、感到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社区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还没有到位或正在建设,多数群众虽然搬进社区居住,但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
(三)、当前社区建设进展不平衡。龙头、魏庄、曹营、牧原等社区始终保持领先位次;河南等社区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但有的社区前一阶段进度很快,但后期缓慢,已经由先进变为后进;还有的社区始终没有明显进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体工作进展极不平衡。
(四)、工程质量不是很高。虽然各乡镇都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但“使用水泥砖、不设防震柱”等现象在不少社区依然存在。
(五)、社区配套功能明显不足。前期社区建设都注重住房建设这个任务,在道路、排水、广场、游园、学校、幼儿园等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明显感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
(六)、急办问题解决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工程进展过程中,部分高压线改线,移动、联通线路改线以及客户区建设用地手续等问题成为影响社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七)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支持不足。从目前来看,15个社区已建和在建住房数量仅占年度任务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营社区也只有75%,其它社区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持续建设,急需项目支持跟进,没有项目支撑,社区后续建设无力,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需倾全县之力,集聚项目、集聚财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社区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引导,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从规划上进行引导、完善,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实现新农村发展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三个优化,合理确定中心村建设规模和范围,适度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强拆旧建新引导,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拆旧建新引导。原来国家规定城乡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指标三年内归还,现在省政府(豫政办[xx]124号)要求半年内归还,这就要求拆旧建新同步进行,尽量在农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旧建新方式“滚动”发展。通过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达到集约用地目的。再用地选址建新区的,拆旧区要按规定尽快复耕,整理复耕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一)切实加快住房建设进度。
从当前情况看,15个社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务62.7%,已经建成的只有17.7%,曹营、龙山、龙祥、张洼四个社区有入住,社区总入住率还达不到一成。从已经建成的住房情况看,师岗、湍东、瓦亭、灌涨、余关社区行动比较快,曹营社区住房建成率占任务71.6%,入住170户达56.6%,龙山、龙头社区建成比例达40%左右,牧原、龙祥社区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涨魏庄、岞曲岞曲湖社区建成比例在20%以上。从住房建设的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还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要组织好住房建设的大决战,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抓紧进行内外粉饰和门窗、水电安装;一层、二层起墙的要尽快封顶,11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处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体框架;除多层和小高层之外不管哪种情况,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好时间节点,多组织施工队伍,确保住房建设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狠抓质量和标准提升。
社区住房事关民生,老百姓非常关注,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保障。湍东龙头社区、灌涨魏庄社区、赤眉桃苑社区在建设的质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结构,一层、二层、顶层全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7级地震。但是有的地方这里我不再点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设的质量上没有把好关,有的使用水泥砖、有的没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墙,更有甚者这几种情况并存,希望各乡镇要发挥村民的力量、发挥乡镇的监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础建设工程,从建材到施工整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管,确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达标,让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将社区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坚决不能出现新的隐患。
(三)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一个社区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设外,最大的吸引点是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为什么城市社区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城市社区有很多农村不具备的配套设施。龙头社区距城很近,前期环境打造比较好,姜坡组60多户入住愿望非常高。师岗曹营社区所建的位置并不优越,原本是一个岗丘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发游园、绿化环境、配套路灯,改善了居住条件,因此才由原来两三户发展到十几户,现在达到了200多户,已经入住了170多户,还有临近村庄的农民纷纷报名交纳定金入住社区,建设供不应求,彰显发展潜力。曹营社区在全县领头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其它社区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基础建设搞好,配套路、水、电,逐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解决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通过社区各项功能的完善展现社区的形象魅力,使社区示范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老百姓踊跃入住。
(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我们乡镇要积极和县直的相关单位搞好对接。特别是同国土局土地治理、扶贫办整村推进、卫生局医疗服务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体局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电业通讯部门的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对接。其中安全饮水、联通移动改线、移民搬迁、省级示范村、新型社区基础建设等项目抓紧实施;其他项目抓紧申报。在项目争取和建设过程中,要与县直部门加强联系,将项目与社区建设衔接好,盯紧盯牢、及时汇报争得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涉及的相关项目单位,也要围绕社区建设主动服务,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向上争取资金,为社区配套完善积极创造条件。
(五)着力解决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供水设施、电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讯改线等问题,水利、电业、交通、联通、移动、电信等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定责任人及早解决。
土地和资金是两个老问题,也是两个大难题。我们要转变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与三项整治结合,城乡增减挂钩,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腾;另一方面要与老百姓签订拆旧建新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把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这种愿望体现出来,把占补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过新增土地指标来逐步审批解决用地手续。在其他建设资金上,积极动员社区百姓及时交纳建房款额,发挥农民购房、建房的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向社区集聚靠拢,也让参建企业充满信心和活力,调动参建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鼓励参与公益性建设。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家群体帮建新型社区,鼓励有实力的人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转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农民与企业家的双赢,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社区后期管理。
社区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有些社区将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个社区。当前曹营社区、龙山社区、龙头社区、魏庄社区、七里坪张洼社区等陆陆续续都将由不少农户入住,形成规模。这些农户集聚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要承担治安、户籍、计生、信访稳定、党员管理、邻里纠纷、农民培训、政策宣传、卫生整治、垃圾处理等各项社会化管理职责。从现在的情况看,一些社区成立了社区办公室或项目办,这个机构现实的职责只是抓社区建设,还没有赋予它管理的职能。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前期,我们要负起责任,组织所在的行政村暂时代管,待社区形成,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后统一管理。同时,提前谋划、预留位置,及时提出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办法,为社区后续管理奠定基础。
返回目录。
构建法制化社区。
按照“一居一特色”的方案要求,结合我社区自身实际,通过多方面了解,形成特色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通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学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一部分人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社区法制建设仍呈现出一系列问题:社区。
规章制度。
不完整,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懂法、用法的实际能力欠缺;辖区单位经营守法中存在问题,有些抱着侥幸心理与现有规章打擦边球,只图眼前、不顾长远;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工作中存在无头绪现象;特殊群体及弱势群体得不到针对性的和及时的帮助;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二、自身专业特点及优势。
我在大学所学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类、法律类、管理类、行政类、社会类、经济类、心理类和操作类等。这些知识的学习是我大致了解了各行业的基本特点及具体问题,具有了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让我从更广范围着眼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为建设特色社区出力献策。
三、构建法制化社区的整体思路。
通过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对象及内容,不断努力丰富活动载体,时刻铭记具体要求,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法制化社区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为构建和谐社区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构建法制化社区,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沟通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单位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以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三)工作对象及内容。
1.社区居委会。
学法、懂法、用法应从自身做起,包括工作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办事流程等等,以便使社区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普遍上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年龄、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得知法守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局面,应加大基本法律的宣传力度,以切实提高居民法律素质;针对特殊领域的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特殊群体需要特殊关注,弱势群体需要特别帮助。
3.社区单位。
辖区单位呈现多样化特征,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众多经营性门店,有的依法经营,有的无证无照,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对机关及事业单位要经常沟通、了解法制化建设情况,对经营性的企业及门店要加强监督和教育引导,将其纳入法律宣传教育体系中,有需要法律服务的给予力所能及的服务。
(四)工作方式、方法。
1.开设法制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社区网络平台或另外开设宣传专栏,有步骤、有计划的将社区居委会规章制度、居民学法内容、优秀事迹刊出,加强正面引导和学习教育,提高全社区法律素质及社区法制化水平。
2.搞好宣传活动,让法律深入社区。采取临街宣传活动或邀请专家学者定时不定点、定点不定时的上法制课,将新出台的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时事问题相关的法律知识传达给民众,让宣传进学校、进单位、进小区,从而让法律真正走进社区,最终提高社区法制化水平。
3.加强法律服务,发挥志愿者作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将一部分懂法律、有精力的群众组织起来,成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要配合社区主动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当好人民调解员,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遇到需要法律援助的对象则帮其申请法律援助。
(五)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
联系区司法局、办事处司法所相关负责人,当好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指导员。同时成立以社区主任任组长的社区法制化建设领导小组,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好法制化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理推进的局面。
2.注重宣传。
注重学习宣传与社区居民尤其是与社区重点普法对象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同时,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事迹,加强正面引导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社区法制化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返回目录。
社区建设是今年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宣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建设工作力度。为及时掌握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我办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今年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规范”的社区工作主题,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文海英副省长等一批省市领导相继视察了我市社区建设,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社区活动房建设进展顺利。在完成城东、城西、北园三个试点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完成其它6个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工作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立足现有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除南河社区活动房建设正在积极的筹划当中外,其它五个社区活动房建设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桥西社区活动房投资25万元、改造公用房面积700平方米,桥东社区活动房投资15万元、改造公用房面积750平方米,均已投入使用;城南社区活动房建设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拟于10月份交付使用;城中社区与九洲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初步达成协议,将社区活动房设在即将开发的山门中路生活小区;城北社区拟在津恒幼儿园综合楼购置一层用于社区活动房。五个在建社区活动房面积均已达到400平方米以上的规定标准。
(二)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通过竞争择优,充实社区工作力量。今年年初,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民政局、教体局联合办公,通过考察、考核,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调了9名年轻同志到各个社区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在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修订编印了《社区建设工作手册》,作为各级干部推进社区建设的工具用书,各社区居委会分别组织了学习。宣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市民政局又会同有关部门先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对社区干部进行了专业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社区干部开拓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
(三)社区服务功能逐步趋向完善。在加快社区活动房建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注重在逐步规范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下放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兴办社区服务站。民政、计生、卫生、公安、劳动、市容、司法、文化等部门,在社区服务站设立服务窗口,并按照“责权统一,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将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工作职能下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目前,计生、民政、劳动、公安等部门进驻社区工作已全面完成,卫生、市容、司法、文化部门已全部进驻城西、城东和北园三个试点社区。此外,各个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当前社区建设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解决社区活动房上尽管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社区居委会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区活动房建设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据统计,全市社区活动房建设资金“缺口”累计116元,其中桥西社区“缺口”8万元,桥东社区“缺口”5万元,城南社区“缺口”25万元,城中社区“缺口”10万元,城北社区“缺口”20万元,城东社区“缺口”10万元,城西社区“缺口”18万元,北园社区“缺口”20万元。社区建设资金紧缺,导致社区债务沉重、社区干部工资无法按时发放,有的拖欠工资达5月个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是《宁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实施办法》尚未落实。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一定年流动性,一部分已完成工程建设的开发企业已离开宁国,再要求其提供相关资金难度较大。二是“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不够明显。在前一阶段工作中,市直部门在下放一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未将有关工作经费一并转入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普遍感到是在为市直相关部门做“义务工”。
(三)社区干部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目前我市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社区干部的考核、奖惩、“进出”和福利待遇等规定。一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着“老无所养”的思想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全面完成今年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使社区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仍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尽快完善《宁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实施办法》。根据我市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建议房地产企业向社区提供活动房采取以货币折算为主,分规划设计和工程竣工两个阶段兑现的方式进行。建委等有关单位要切实承担责任,确保这一政策落到实处。
(二)尽快研究制定“费随事转”的具体标准和方式。“费随事转”规定过于原则是导致这一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民政部门会同下放社会管理权限的其它市直单位尽快商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费随事转”工作经费或补贴的种类、标准和运行方式。
(三)尽快研究出台《宁国市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对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进出口”问题和管理办法作出详细的规定,加强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管理;同时,研究制定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标准,切实解决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xx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xx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近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xx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1005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115个,中心村107个,基层村374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420亩。节约土地经政府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近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