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二
讲完这节课,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的学案指导自学的方法具体,尤其是四个问题的设置将自学活动引向深入,课堂自学效果较好。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我不应该带着学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错点,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最后,由于对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应该在练习结束后适当课堂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里有底儿,反思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以及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以便课下有针对性地练习。
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学生在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对于有理数混合运算,关键要把握好两点,运算顺序和符号,不必让学生训练太繁琐、太复杂的计算。
反思本节课,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式单一,由于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忽略计算基本要点,又担心学生做题很慢,影响教学进度,因此给学生单独练习的时间很少,基本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算,这样并不能看出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没能及时给予纠正。在作业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各类运算中不能够正确确定符号,对绝对值的处理不当,尤其是乘方运算的不同形式,如(2)3和-23这类计算出错率较高,部分同学将五种基本运算混合在一起,就乱了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对待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把教材钻深、吃透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然后去发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知其义而不知其理,这样只能是依样画瓢。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例题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计算的书写格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同时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学情分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四则运算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已有所体验,这是学好本课的基础。为了能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我立足教材为学生创设既有趣味性又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并以问题导引为主线,激励评价为手段,任务驱动为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把四则运算的顺序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四则运算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的顺序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四则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季节最美的景色吗?
生1:我喜欢春天,春天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非常漂亮。
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细雨蒙蒙。
生3:我喜欢秋天,秋天果实收获的时候黄橙橙的,可漂亮了。
生4:我喜欢在夏天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跑……。
生5: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锻炼我们……。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冬天,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特别向往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到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去欣赏美丽的雪景,好吗?(课件出示雪景图,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师:生命在于运动,看我们“冰城”4.2班的同学在“冰雪天地”里玩得多高兴啊,咱们也一起到“冰雪天地”里去感受下一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说说他们正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溜冰,有的在滑雪,有的在做冰雕……。
师:“冰雪天地”分为几个区域?在图中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们从图中可以知道: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滑雪区比冰雕区少多少人?
师:你提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生1:用减法解答。
生2:滑冰区的人比滑雪区多多少人?用减法解答。
生3:三个区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解答。
师:根据三条信息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还懂得解决的方法。同学们真棒!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展示成果,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发现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上黑板展示)。
方法1:方法2:方法3:
=113(人)=113(人)。
(三)交流评价。
师:这几种解题方法都对吗?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方法2和方法3,在计算的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方法2是先算减法,方法3是先算加法,哪个在前面就先算哪个。)。
师: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和方法3,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1:它们都是加减法混合运算。
生2:它们都没有小括号。
师: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先算前面的一步,再算后面的一步。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练习巩固。
师:“冰雪天地”参观完毕,4.2班的同学依依不舍的乘上了回校的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到校了,部分同学直奔图书室,图书管理员给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来比赛,看谁能最快解决问题。
师:学校在新学期安排了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这是部分同学调查到的一些信息,我们一起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好,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第一、二组完成第一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题,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
(2)城北路口1小时内各种汽车通过的数量如下表。这个路口1小时共通过多少辆汽车?
种类公共汽车小汽车货车。
数量/辆98703594。
五、巩固提高。
师:运动会上同学们如火如荼地参加竞赛,场面是那么热闹,这是同学们参加比赛人数情况,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吗?(课件出示题目)。
希望小学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啦:
(1)参加集体跳绳比赛的人数是160人。
(2)有96人参加团体接力赛。
(3)参加50米短跑比赛的有58人。
师:以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
六、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延伸拓展。
根据老师给出的三个数据(3;987;6),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四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能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读目标。
40)428+63÷9-17×575+360÷20+5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
二、用心思考,独立完成。
通过例4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1、对学要求:对子间互相检查独学答题是否正确。
2、群学任务:对学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与合作,讨论。
3、展示提升: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拓展提升。
4、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解惑。
四、当堂检测。
1、教材33页做一做要求:先想想如何求梯形的面积,再列式计算,做完后对子互相改。
2、教材35页第9题要求: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完成教材35页10、11、12题。
教学反思: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六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2、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内容:
式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云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培养学生计算四则混合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
(2)250×200÷50。
(3)250+200×50。
提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如果只有乘除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做?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式题。
2、概括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2)250×40÷125×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
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什么顺序计算?
师:我们通常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把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问:(1)题里只有加减法,我们就说它只含有什么运算?
(2)题呢?
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当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结论: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3、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
(2)136÷17+12×4。
问:第(1)题中含有哪些运算?第(2)题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师: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3024÷。
师:“”叫中括号。
这道题有哪几种括号?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板书:3024÷。
=3024÷。
=3024÷252。
=12。
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20÷。
(2)×6。
三、巩固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作业:
p35-1、2、3。
五、板书设计: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八
2.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96-16+20、96÷12×4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96÷12+4×2含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4.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已经总结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96÷12+4×2)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6.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4)×2),再给这个算式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自主学习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例4。
二、研学提示(自学例4)。
1.画一画:红笔画出关键知识点,标清疑问。
2.想一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3.议一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4.算一算:完成学习单上的例4。
三、汇报展学(学生板演)。
1.96÷(12+4)×2:计算顺序怎样?有小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2.96÷【(12+4)×2】:认识,读法,写法,算式读法。
计算顺序怎样?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与96÷(12+4)×2比较,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3.小括号和中括号在一个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四、练学:接下来,我们运用新知识,巩固练习。
1.p9——做一做。
先说顺序,再计算,学习单汇报。
2.你知道吗?
猜一猜:一个算式里,有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是什么?
3.p11——3。
先分别说一说每组算式的计算顺序,再计算每组最后一道题。
学习单汇报。
4.p11——2。
书中完成,展台汇报。
(1)注意320要写在算式最前面,中括号的正确用法。
(2)注意×34要写在算式最后面,小括号的正确用法。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九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
cai课件。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1、板演:5/8×181―3/44/5÷3/4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4/7×1/6+4/7×5/6=×(+)。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心血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由简短的谈话,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授例题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让学生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加深了对综合算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好,拿出自备本赶紧算一算吧!(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3=15(元)。
15+20=35(元)。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3本笔记本多少元)第二步?(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元)。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5×3+20=35(元)。
这个算式可以吗?这个算式和前面的算式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
交流小结:前一个是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叫分步解答。而这个算式是把前面两个算式合成的一个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也有自己的书写格式,想了解吗?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
同时板书:5×3+20==会算吗?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交流:为什么先算5×3?(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上“=”,先算出5×3的结果15,再把后面暂时不算的加号和20照抄下来。
第二步再写一个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计算15和20的结果35。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上答。
强调:用递等式计算综合算式,横式后面的结果不用写。(擦除=35(元))。
板书:20+5×3=20+15=35(元)。
师:同学们,这两个综合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者后面,我们都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小晴买了什么文具。
课件: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怎样算应找回多少元?应先算什么?(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这应该先算哪一步呢?求的是什么?会计算了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着用递等式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交流。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比较:这个综合算式和前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生齐读)。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16×6-938+4×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和同桌说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自脱式计算,指定3人上台板演。
(3)共同交流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提问: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我们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首先我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处理“新知感受”与“运用练习”两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二是学生的基本的口算能力还比较差,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看来,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
(二)、情境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3、课件呈现。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1、课件出示:72-(47+16)=。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