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大全16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有对比的理解、吃透课改的精神,弄清它的要求,灵活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二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的一次划时代改革,对于我来说,我深有感触。在新课程改革中,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发现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课本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更多地是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处于教学的核心。因此,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期待,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上的问题和知识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体会到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性、实践性和未来性,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变得更加紧密。因此,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开展跨学科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中引入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探索关联性,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知识。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们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注重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和实践。我鼓励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调查研究等方式,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之前,课堂更加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老师的授课,而是开始思考问题的本质,挖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这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加有趣,也更好地培养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给学生打分,忽视了对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指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兴趣和发展的综合评价。因此,我开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自评、小组合作评价等,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在新课改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注重学生兴趣和需求、跨学科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对于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和反思,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素养水平。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成才。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新课改。新课改是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参与了新课改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250字)。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自己亲身感受到,当课堂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他们在课堂上愿意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人。
第三段:多元评价的实施(300字)。
新课改提倡多元评价制度,鼓励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认为,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多元评价更能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日常表现观察、项目作业评估、同伴互评等方式,我能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进步。同时,多元评价也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乐趣。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价的实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段:创新能力的培养(300字)。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制和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发现,学生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明显提高。作为教师,我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动力。
第五段:新课改的希望与挑战(200字)。
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变化和希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新课改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进行改变,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新课改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识,要求各方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资源,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新课改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尾(100字)。
总之,通过参与新课改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主体性、多元评价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需要教师与社会共同努力。我将继续积极参与新课改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新课改带来的改革已经触及到我们的每一个角落。从改变课程设置到改变教学方式,新课改为我们的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改变,下文将详述我对于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新课改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新课改作为一次系统性的课程改革,意在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广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新课改的实施,不仅从课程设置、学科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尝到学习的乐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段:新课改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是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走向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的推出,这些创新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带给学生更加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在新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南和引导者。
第三段:新课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具备“探究性、合作性、技能性”等多种能力。因此,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推行当中,强调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视野,拥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第四段:新课改推行的好处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上。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地的教育机构纷纷推出了各种培训活动,让教师能够在学习、探究、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上获得发展,不仅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带来的课程变化,做到知识更新与教育创新的同步发展。
第五段:展望未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新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发掘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行为习惯、自律性和凝聚力的培养,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育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五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主角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自我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忙、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忙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透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职责,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群众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构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我的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六
新课改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新课改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新课改心得体会优秀3篇】,供你选择借鉴。
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如果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些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结果造成了学生厌学,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阅读教学中,不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态度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4月9日至13日,我们莱州市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复赛,选手们分别讲授了散文、诗歌、文言文三种不同的文体,教研员刘东方老师一直对评委和选手强调,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同时,她也从新课标出发,指导老师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凡是听过课的语文老师都说,这届语文优质课评比是最有语文味的。
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再加上和几位专家的网上交流,收获很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新形势下我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每个教师重点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正式版本。每周的教研活动,新课标的学习都是我们活动内容之一。新课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但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自主选择,这更加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谨慎仔细,考虑周全,使必学内容成为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技能学习和身心教育的主要载体,结合自己的经验扎扎实实的落实好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学理论、教材的理解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经验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新课标的学习对我们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有一定影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或方法等的选择上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重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不再是消极的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与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真正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课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上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评价,树立平等、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学习中,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引导,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的一身造成深刻影响。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七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认为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培养。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独立阅读思考。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历史意义”“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在不断探索教育改革,对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全面推进。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新课改,及时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段:新课改理念的贯彻。
新课改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它旨在建立符合21世纪思考和实践要求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将育人作为根本,着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放弃单纯地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体验与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第二段: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很多教师一直坚守的教学方式,但在新课改的推进下,我们应该尝试去跳出自己的教育舒适区。我们应该更多地用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一些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课堂,将线上教学结合线下教学,打造出更为生动、互动性更强的教学形式。
第三段:教师自我修养的提升。
在新课改背景下,任教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深对目标学科的理解,正视和修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有可能在新课改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家校共育的实践。
在新课改的实践下,教师只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家长也无需再只关心学生好成绩的取得,而是更应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个性感悟。教育应该延伸到校外、家庭、社区,把“家校共育”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家庭和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多种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第五段:总结。
总之,新课改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时刻明确我们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落实好新课改的要求,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提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在新课改下做好学习,成长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近年来,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开始在各个学校实行。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名为“新课改心得体会PPT”的研讨会,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实践,也使我对教育改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一社会背景,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更加适合现代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新课改不再是传统的以知识为主,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第二段:深化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过去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而新课程改革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的态度转变,从针对“考试”到针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的态度转变。这就需要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强调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段:解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的走俏,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开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服务,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更加稳定、安全。
第四段:课程标准体系的改革。
新课改重视学生发展全面,要求学生在多方位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在课程标准方面,新课改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素养”为核心,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和教育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干,从而培养成具备思想,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全面人才。
第五段:新课改的实践效果。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发现新课改的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作用显著。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并且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所有的这些积极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新课改的实践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理念上到实践上都需要我们有着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这场研讨会让我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和优秀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育教学领域继续努力改善的决心。我相信,在各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新课程改革一定会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
近几年的我校课改,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更多的是启迪与收获。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我对课改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了,教法也变了.究竟变了什么,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上.纵观课堂,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这令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欢喜了一段时间,可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呆了,学生傻了,为什么呢?我们困惑.
其实不仅是学生,老师本身对课改后的教学认识也不够.普遍认为教学设计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情景,课堂热热闹闹,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的确我们的情感目标可能达到了,但知识目标却经常达不到.
通过进一步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知道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所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气象。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下面是我对新教材一点体会:
(一)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初教新教材时,觉得整个知识体系大变样,心中有些迷茫,不知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但经过亲身任教几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使知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些,这也正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例如,函数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一直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新教材则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编排。先是七年级入门以最为基础的一次函数入手,再是八年级设置了反比例函数,最后到九年级学习一次函数,教材将原本集中的难点分散到各学段,由浅入深,各个击破,从而顺利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函数的困难。
(二)新教材在导课、例题、习题等方面大量引入了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再创造空间。
起初总是觉得以实际问题为情境导课过于麻烦,先要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继而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解决问题,实在是浪费时间,但不知这样对学生受益匪浅。在长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渐长,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恰恰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材在设计《勾股定理》这一节时,首先是以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为背景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来观察地板砖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从特殊到一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分析归纳得出了勾股定理,乃至后面勾股定理的证明,无不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结论的形成与证明过程,所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劝也就更加深刻了。
除了对教材的认识以外,在课改历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与“课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实质的问题。
课改推行以来,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这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活泼”,摆“花架子”,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我们说数学课的实质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应该强调数学的特点,学生应该学习数学知识、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考。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应该是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而服务。
(三)如何真正更新教育理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一种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感悟、领会。正如目前的课改,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潜心学习新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就很难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一讲到底,按部就班,没有一点新意,打着课改的旗帜,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而教育的病根能否根治,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教育界不断推进新课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受其益,有了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和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想起前段时间老师让我们制作课程PPT并展示心得,我回顾了自己的PPT,深感新课改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接下来,我将就新课改心得体会PPT展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传统课程的弊端。
在传统课程中,老师往往是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难以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课堂上总有很多枯燥的知识点需要记忆,也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新课改采用了更加开放和自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同时,新课改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和多种学习场所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生发挥主动和创造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段:设计PPT的意义。
课程PPT的设计是新课改的一种具体实践,我们可以通过PPT把新课改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PPT呈现出来的内容具有生动、直观、方便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制作PPT也是一种锻炼,提高了我们的表达和设计能力。
在制作课程PPT的过程中,我是以学科教材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和呈现知识点。面对不同的学科,我学会了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来展示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观感更好,而且能够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此外,PPT的制作还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通过这次PPT展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与目标。新课改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才能,同时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只有通过实践和不断尝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改的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升级和更新,它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推动了学生的注重主动精神,让我们的教育目标更加多元化。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我将一直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努力学习和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二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通过“竞选焦作市市长”的情景设计,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煤城焦作。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发散学生思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同时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地理,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地理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后,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改革必须始于课堂。因此,当我们的学校开始实行新课改后,我感到非常兴奋。在这个过程中,我参加了许多培训和研讨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感悟和思考。
第二段:认识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这种教育模式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学生发掘潜力和提升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段:新课改的实践与挑战。
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是学生反应。由于学生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一下子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同学会觉得这样的课程太“慢”,不喜欢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讲座。其次,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也带来了老师的困扰。在老师对课程和教学方法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当然,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进步的源动力。
第四段:新课改的启示与认识。
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我逐渐发现,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担当教育的普通教师,还要承担教育者和教练的角色。这需要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和学术水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才能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其情况,调整课程和教学方法,如此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段:结语。
总之,新课改带来的教改模式变化是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动力。虽然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机会来挖掘我们的潜力并更好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也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探索教学经验提供了新的方向。最后,让我们愿意用心体会、积极研讨新的课改模式,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四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领域一项重大的变革,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一变革的发展过程,并且参与其中。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其重要意义,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接下来将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学生参与程度的提升。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新课改下,我结合教材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同时,我发现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段: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经常使用课外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来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能力。例如,在一次自然科学实验课上,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我还引导学生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小型风车实验,从中学习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段: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我找到了一种平衡,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兼顾课程要求。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选择,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个别辅导成了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不仅仅教会了他们知识,也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新课改的实施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会逐渐深入人心,最终成为教育的主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我将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我也将鼓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共同探索学生培养的新路。
总结:
新课改的实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新课改所取得的可喜成果。然而,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创新和改革,新课改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五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用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篇十六
x月x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成为多面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一些的浅显的认识和感悟: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以往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鉴赏课,鉴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
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我们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3、经过几日的学习,听了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而为了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和不同发展要求的个体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课程设置了五个模块9个部分供学生自主选择:a、美术鉴赏,b、绘画、雕塑,c、设计、工艺,d、书法、篆刻,e、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绘画与设计)。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还在一步步的尝试当中,也许这些新课程我们还无法完全在学校开设,但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深为我们所接受,并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逐一实践。
4、课改培训使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观点;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应有教学的基本能力;有个性、特色;个人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诙谐的言谈;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特长;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否定与自我否定,建立与重新建立的勇气、能力、见解;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美术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培训,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训过程中,授课的老师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师德修养建设,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为指导思想,不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要做点燃孩子学习、生活、交往的明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尝试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