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雷雨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一
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我有幸读过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并深受其感动和启发。通过阅读雷雨,我领悟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困境以及艺术的力量。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社会现实、道德思考和艺术价值五个方面,谈谈我对《雷雨》的一些体会心得。
首先,剧情紧凑,充满了悬念和冲突。剧本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中的悲剧,以及个人欲望和家庭关系的矛盾。故事中,主人公也就是雷峰迷恋着雷娘,但后者却和乔红梅保持着婚外恋。当雷峰得知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痛苦。整个剧情像一把钳子一样紧紧地夹住观众的心,让人无法释怀。通过这个故事,曹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对人性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思和思考。
其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而真实。剧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如雷峰、雷娘、乔红梅等。雷峰是一个善良、热情、痴情的年轻人,他为了爱情可以舍弃一切,甚至不惜与家族对立。雷娘是一个既傲慢又坚强的女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乔红梅则是一个狡猾、自私的女人,她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通过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曹禺将人性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了,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可悲。
第三,雷雨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困境和压抑。剧中所描绘的家庭,充满了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雷家是一个富裕的家族,而乔家则是一个贫困的家庭。雷峰和雷娘作为富家子弟,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家庭压力的限制,有着种种的束缚和矛盾。整个剧作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弊端和不公,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同时,雷雨也展示了家庭的矛盾与困境,让人们认识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家庭的重要性。
第四,雷雨引发了道德的思考和思考。剧中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们开始思考道德的标准和道德的价值。雷雨中的人物行为都存在着伦理和道德的问题,如乔红梅的婚外恋,雷峰的殴打等。这些行为无不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底线的思考和反思。剧中塑造的一系列有趣的角色和他们的交互作用,使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对自己的道德底线进行反思。
最后,雷雨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通过剧中角色的对白和情感的抒发,曹禺以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为基础,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深处。雷峰和雷娘的爱情悲剧,让人们痛惜和思念,思考着人性的悲剧和现实的束缚。雷雨从整个剧作的艺术结构和语言形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可谓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总之,通过阅读雷雨,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困境以及艺术的力量。雷雨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思考和反思,也让我对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雷雨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人们,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思索。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二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与一般人们所谓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悲剧不同,酿成这场悲剧似乎不是人性中的恶而是许许多多的“人之常情”和一种宿命论的影子。
周鲁两家三十多年恩怨情仇宿命般的纠缠:周家老爷周朴园曾为了门当户对的联姻驱逐平民鲁侍萍和他奄奄一息的二儿子,三十年后鲁侍萍却重返周家,而矿地上那个激烈反对他的工人鲁大海竟然是他的二儿子。这还不算,当周冲这个对未来怀揣着无限憧憬的无辜的向阳的青年毙命于天雷这种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天之谴责时,我们的情感几近爆发:“这真是太残忍了!”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生命本身的无奈,需要我们悲悯‘天地间的残忍’”。我想这里的悲悯应当是人类在面对一些天灾人祸时情感的共鸣,而不仅仅是一种深层次的同情。丰子恺的《护心画集》正体现了这种悲悯:“乱世做人羡狗猫”、“洋房四面是茅棚”以及他观阿里山的云海时写道的:“莫言千顷白云好,下有人间万斛愁”,无一不是这种悲悯的流露。有人批评他“不为穷人喊救命,却为禽兽将护生”。这话也许一针见血: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共情正是悲悯博大的内涵所在,不管这生命是动物还是战争中的敌人。
而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已来主宰着。”《雷雨》所体现的悲悯正是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悲悯,是对任何生命尊重的一部分。悲悯既是对恶的宽容,也有些对“命运弄人”的惆怅。悲天悯人是一种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世的苦难,也许是对曹禺作品中悲剧的最好情感归宿。
《雷雨》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的冲突,不是传统地赞扬人类战胜并改变命运,而恰恰体现了其阴暗面,带有种宿命论的影子,最终带给人心以悲悯之情。怀揣着悲悯之情,我不禁想起《人间世》中一个又一个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患者甚至是那些与命运、死神斗争的医护人员,想起被澳大利亚大火埋没的五亿多生灵,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宿命面前渺小无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而悲悯正是这孤岛间的桥梁,在每个生命的互相尊重中建立起一道爱的屏障,用悲悯用宽容化解恶与宿命。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三
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通过对家族、个人命运和爱情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旧社会的腐朽和贫弱。在文化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我有幸读到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雷雨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家族的力量、人性的脆弱和个体的困境。无论是家庭关系、人生选择还是情感纠葛,雷雨都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
首先,雷雨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家族的力量。在剧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争斗和背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家族这个微观社会的缩影。尤其是华波和奶奶的关系,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奶奶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奸诈的角色,但她对家族的坚守和对华波的关爱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家族的重要性。同时,雷雨也展现出了家族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和弱势,家族成员不得不用命运作为媒介来逃避命运,这让我深感家族的力量是无法逃避和否定的。
其次,雷雨让我对人性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华波对社会的失望和冷漠,刘心武对华波的自私和背叛,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人性的薄弱和自私无法回避。雷雨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这些混乱和矛盾,通过对剧中人物的观察和思考,我深感应该坚守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而不是被社会的现实所侵蚀。
雷雨还让我对个体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剧中的华波是一个充满抱负的青年,但他却被压在社会和家族的压力之下。他受制于旧社会的种种陈规陋习,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这给我带来了对个体在社会中受限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困境和束缚,面对这些困境,我深知只有不断探索和努力,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和价值。
综上所述,雷雨是一部充满思考和启示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家族、人性和个体的描绘,雷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族的力量、人性的脆弱和个体的困境。无论是华波和奶奶之间的亲情,还是华波和刘心武之间的纠葛,这些故事都在启发我思考和反思。感谢雷雨这部作品,让我在文学中汲取了许多智慧和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四
《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曾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读完《雷雨》后,我感受颇深,不仅被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其中的思想内涵所震撼。以下是我对《雷雨》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段:《雷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雷雨》讲述了清末民初的一个大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故事中以孙维新、陆之昂、何文秀和郑文英四个人的命运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他们之间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纠葛,展示出了封建社会腐朽、虚伪的一面。曹禺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欲望与残酷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读者不禁为角色的遭遇和命运而感到唏嘘。
第二段:《雷雨》所展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病态。
在《雷雨》中,曹禺鲜明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孙维新是一个堕落的地主,追求享乐和权力,且对家族内的女性横加控制;陆之昂是一个自私、冷漠的富家子弟,无视人伦道德,对他人的悲剧漠不关心;何文秀和郑文英则是封建伦理道德下所受的天堑。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曹禺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病态,引发人们对封建道德的反思和质疑。
第三段:《雷雨》中对女性角色的描绘。
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是弱势群体,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男权体制所束缚。《雷雨》中的女性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贯穿全剧。何文秀在曹禺策划下成为了表现封建女性命运的典型。她在父亲的命令下成为孙维新的妾室,遭受丈夫和家族成员的侮辱和压迫,最终自杀。而郑文英则是一个可以通过勾引男人来爬上社会阶层的女子,她的命运同样悲惨。这些女性角色的描绘,令人感叹封建伦理对女性的枷锁和压迫,也使人对女性的命运和地位产生深深的思考。
第四段:曹禺的社会思想与艺术成就。
曹禺在《雷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思想。他深刻剖析了封建家庭的虚伪、腐朽,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呼吁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同时,他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使得整个剧本具有了很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曹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剧作才华,创造出了一个引发人们思考的文学精品。
第五段:《雷雨》带给我的思考。
读完《雷雨》,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感到震撼。这部作品不止局限于封建时代的社会背景,在当代社会仍有普世意义。它呼唤的不仅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还是对当代社会价值的反思。它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正义、个体人权和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它也使我更加认识到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趣。《雷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
总结:《雷雨》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病态,呼唤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曹禺在剧本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思想,使作品充满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通过对《雷雨》的阅读,我对封建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也有了更加明晰的看法。这部作品给予了我很多思考,也让我对文学的魅力和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五
雷雨,不仅仅撕开封建的黑暗,他更多的是将农民朋友的泪水全部倾泻下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雷雨》读书个人。
”,欢迎参阅,内容仅供参考。
《雷雨》,“一个封建社会能有什么才是真爱”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悲情呢?只能说旧封建的家庭不改变思想,主动就是一部悲剧。
很多人看完《雷雨》后,都会有一个疑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周朴元是爱鲁侍萍的,但那种爱仅仅存在于年轻时的那个鲁侍萍身上,即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看完书本后,印象最深刻得是繁漪,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勇于追求真爱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可能这是她最好的下场了。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这场雷雨下了三十多年,这些年的血泪史,足矣淹没一个人的本性,足矣改变人的一生。
这声雷惊天动地,他展现出来旧社会对解放思想的不屈呐喊,这场雨弥漫世间,他用自己的血肉去证明新思想的顽强与不可抵抗,天地被雷雨覆盖,这场斗争注定要洗刷一切的旧事物,去让新鲜的阳光照耀大地,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去沐浴无数沉浸在黑暗中的人民,当真是雷霆撕天破乌云,暴雨喷洒浴众生啊!
周朴园,他因为家族的压力而放弃了感情,伤害了一名纯洁女子的无瑕之心,他的一生不是自己在活着,即使娶妻生子也无法改变他那木偶一般的人生,一名没有思想,没有个人支配权利的生命,他定然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纵然他有华丽的外表,奢侈的家族。
所以,命运的到来是无可改变的,这场雷雨是他命中应有的,鲁大海的工人运动正像是一口警钟,他不光是敲开了无产主义的路途,更是狠狠地向资本主义发出了挑战,鲁大海尽管作为周朴园的儿子,不过自小受尽资本主义的压迫,那种生活是未经者不可接受的。
雷雨,不仅仅撕开封建的黑暗,他更多的是将农民朋友的泪水全部倾泻下来,让那些资本者瞧一瞧,这些用血肉换来的泪水是多么的猛烈,多么的富有冲击震撼力。
当站在工地的工友正在挥那锤头敲打钢筋之时,那来自灵魂深处的雨水突然让他们明白,这个社会应当平当,应该共和。死亡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人活着的时候心却死了,侍萍,这位生活在周家的仆人,作为最底层的她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当周朴园夺取了她的贞洁并将其抛弃的时候,她的心已经死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鲁大海的出世到改革的运行,给这名身在中老年的妈妈带来希望,那是雷霆撕裂乌云背后的光明,尽管很少,但足够她怀着这个希望活下去。
相比而言,周朴园一直站在家族的巅峰,那种荣耀足矣让他自吹自擂,可是事实呢,自己的老婆和亲生儿子居然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在面对侍萍的瞬间居然想到用金钱去弥补那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当真是悲天悯人自作多情,其后的那道雷声彻底的将他变成了活死人,而接下来的暴雨一直下到他发出绝望的同时。
合上书本,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记得《雷雨》的序言的有一句话,“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这句话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雷雨》中。《雷雨》在闷热郁结的气氛下拉开了帷幕,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陆续登台演绎,一切都以暴风雨式来开篇和落幕。那封建家的冷酷专横,那为爱情自由的抗争,犹如狂风暴雨袭上心头,震撼一波连一波。
“《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它描写了一个封建色彩很深厚的资产阶级大家庭。周朴园的冷酷专横、周繁漪的敢爱敢恨、周萍的自私懦弱、侍萍的无力抗争、周冲的憨厚热情……都是充满着爱恨的形象,都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让人如此的刻苦铭心。
看完了《雷雨》后,我特别喜欢周冲这个人物。在第三幕里,周冲对鲁四凤说,“不,你不是个平常的女人,你有力量,你能吃苦,我们都还年轻,我们将来一定在这世界为着人类谋幸福。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他愿意把他自己的教育费分给鲁四凤一半上学,他慷慨地忍受着鲁四凤的离开……他萌动着青春的激情,同时对爱情是纯真的。他拥有着自己的理想城堡,对爱情,对人生有着特别的热情和期盼。他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出淤泥而不染,充满着青春的激情。可惜的是,他同样承受着现实社会的痛苦煎熬,父亲周朴园的冷酷无情,被母亲周繁漪丢弃,现实把他对人生的幻梦一点点地戳破,让他在郁热的氛围下走向了悲剧的结果。在暴风雨中,雷电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但是他充满激情的心深深地影响着读者,一个憨厚纯真的周冲永远深植读者的心里。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六
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七
与其叫做《雷雨》还不如叫《孽缘》的好,因为通篇给我们展示了赤裸裸的一段又一段的孽缘,杂乱的情感世界,从后母和继子的乱搞到儿女之间的乱伦,无疑让我们咂舌。
不过在那个时代,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是难免的了,怪只能怪那个社会。那个不讲情投意合,只讲门当户对的时代。不仅造就了父母那一辈的痛苦,痛苦像延伸的藤蔓,一直蔓延到孩子的身上。子承父过,也许这就是的例子。两个无辜的孩子,恋爱,在一起。到头来只听到自己是兄妹的晴天霹雳的消息,这样子的消息想必没有人可以接受吧。选择死亡也许死的结束。
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用理世人的嘲讽的眼神,不用一辈子留下乱伦的阴影。可反过来说,这些阴影就要一直留在两个还留在世上的父母的心中,永远背负着这些,直到生命的结束。这就是这本书最残忍的地方了,谁犯下的错谁来偿还。不仅自己搭上一辈子,还要搭上孩子的幸福和性命。
虎毒不食子,每个为人父为人母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宝贝来疼来爱。因自己的过错而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惩罚,父母就会责备自己一辈子,永远无法忘怀。作者把他们留在世上,让他们遭受自己内心的折磨,是最残忍的惩罚。
同情那个叫鲁侍萍的女人,一个有着小姐气质和容貌但偏偏生在下人家里的人。但也许也只能怪她的不识趣不懂实务,偏偏爱上一个少爷,一个只能用来仰望着的人。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八
高中时学过的这篇文章让人过目不忘,细致完整的读完这篇文章,不仅默默的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感到悲哀。
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的爱情悲剧,酿造了这个家庭的不幸,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工地上带头反对自己,大儿子又和继母发生乱伦关系,同时又跟自己的亲生妹妹四凤互相爱慕产生爱情,所有的一切,都注定了周朴园和侍萍的再次见面,藕断丝连的关系最终让这个家庭走向悲剧。
我喜欢视屏的坚强与正直,她一面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一面又是一个坚强好胜的母亲。因为疼爱自己的女儿,不愿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纵使家里困难她也不愿女儿去给别人当丫鬟。可偏偏她又有一个贪婪爱财的丈夫,将自己的女儿送入虎穴。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种让人感叹的家庭悲剧,也许曹禺先生正是想通过这个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吧!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九
《雷雨》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作品。该剧以充满悲情的家庭纠葛和社会描写为主线,展示出了悲欢离合的人生境遇。通过阅读《雷雨》,我深受震撼,对其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关于《雷雨》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剧作通过家庭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剧中四个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和冲突,以及他们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揭示了现代家庭中的众多问题。他们之间的争斗、厮杀和背叛,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欲望的膨胀。曹禺通过塑造这些复杂的角色,展示了普通人的人性缺陷和对权力和财富的无尽追求。这使我思考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自省,学会接纳和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和选择,并努力弥补人际关系中的裂痕。
其次,剧作中的社会描写令我痛感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在剧中,雷蕾和高淑云这两个女主角,代表了封建思想和现代观念的碰撞。雷蕾是一个独立、坚强和追求自由的女性,而高淑云则桀骜不驯,拒绝接受传统的女性角色。这些女性与社会的矛盾,凸显出封建家庭中的嫉妒和欺凌。作为女性,我深感到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歧视和对女性追求自由的阻挠。《雷雨》让我明白,我们要勇敢地挑战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争取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现代理念。
老雷,他通过不择手段和谋杀来夺取权力和财富。他的行为不仅导致家庭的破碎,也引发了社会的混乱。然而,社会却对他视而不见,继续扶持他的权力。这令我感到沮丧和无奈,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真实地展示在我的面前。但《雷雨》也让我明白,我们不能被权力和金钱蒙蔽,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人。
最后,剧作也展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剧中,雷蕾与钟东之间的爱情被战争所摧毁,他们被迫选择了自杀。这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悲剧感到深深的触动。《雷雨》让我想到,和平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战争只会给我们带来苦痛和灾难。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平,努力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战争的发生。
综上所述,《雷雨》这部剧作通过展示家庭纠葛、社会不公、权力和金钱的腐败以及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性。我们要从《雷雨》中汲取教益,反思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问题,争取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有爱心的社会。读完《雷雨》,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更加珍惜家人和社会的平安与稳定。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
雷雨”,这个名字取得太妙了。“雷雨”,贯穿于字里行间,贯穿于环境描写之中,贯穿于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贯穿于故事情节之中,贯穿于结构形式之中。正如一些专家指出,《雷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开始时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难当,随后,空气的气氛渐趋紧张,时不时伴随电闪雷鸣,随后,大雨骤至,雷电轰鸣,整个宇宙都发怒了。再看繁漪那充满愤怒与压抑,最终走向变态极端的感情,周萍那极度悔恨、惧怕与希望并存,罪恶感与歉然同在的感情,鲁侍萍那饱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运残忍玩弄的内心,哪一样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写照。对制度的批判,对罪恶的揭露,对人物的同情与无奈,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都化作了两个字:雷雨。
虽然四幕长剧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天,但我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还不止。一天之内,人物的感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节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实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繁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繁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繁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这惨剧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必定造成这悲惨的结局。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让矛盾相互交织,无处不在,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谁爱谁,谁恨谁,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鲜明,让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也是剧中人性扭曲最大的人物。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主要体现在繁漪身上。周冲在剧中是最无辜、最悲惨,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年仅十七岁,天真烂漫,虽出生在阔家庭,但没有丝毫强权思想、等级观念,他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待人真诚,对下人四凤真心相爱。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在封建家庭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白白地毁灭了。周冲的死是最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周冲的死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一
《雷雨》是曹禺先生久演不衰的代表作之一。其成功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给读者、观众呈现了一些个性丰富、情感饱满的形象:虚伪的周朴园,隐忍的侍萍,懦弱的周萍,天真、单纯的周冲和四凤,猥琐的鲁贵,斗激的鲁大海——而最有“雷雨”气息的就是敢爱敢恨的繁漪。她,作为一个受了新教育的中国旧式女人,为了挽留她转瞬即逝的爱情,她不顾一切地燃烧了自己,也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枷锁。或许,曹禺先生想说:一只飞蛾扑火只能牺牲自己,可无数的飞蛾呢?那将会是一场雷雨。
在繁漪出场前,曹禺先生给了她一段冗长的舞台提示,清晰刻画了她的形象。这是个绵里藏针的女人,一个内心燃着野火的忧郁太太。“当她陷于情感的冥想中,忽然愉快地笑着;当她见着她所爱的,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脸上,两颊的笑涡也显出来的时节,你才觉得出她是能被人家爱的,应当被人爱的,你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女人,跟一切年青的女人一样。”毕竟,“她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所以,这段提示就写出了繁漪的本质特色:她敢爱,她敢狂热地用真心追求爱情;她敢恨,她能反抗一切阻碍她守住爱情的力量。于是,在接下来的七次出场中,三次对周萍的倾诉,三次情感的爆发,三次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她唯一的动机就是——阻止周萍离开,留住她的爱情!虽然悲剧发生的直接推动力是她,可她的动机就决定了,这是个可怜可爱可敬的女人。
在第一次出场中,她与各主要角色的关系就在对话中一览无余。对四凤,她有难以掩饰的嫉妒,可还没忘端着太太的架子;对周冲,她爱儿子,可又不能全心全意地做个好妈妈;对周萍,她表面客气,可话里藏话;对朴园,她反抗的同时也努力压制愤恨;还有知道她秘密的小人鲁贵,在旁存在威胁。她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次出场她与萍独处,直接向萍诉衷肠,也是首次情感爆发。她对他揭开周朴园的虚伪面具,希望萍能和以前一样同情她的处境,救人救到底。可萍一味退缩。“(一字一字地)我希望你不要走。”繁漪直接吐露心声,可萍依旧不理会。她大骂:“都是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我恨着我早没有知道你!”“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她的敢爱敢恨,她的反抗精神,随着这几句话声声砸在观众心上。
第三次出场,繁漪为着留住周萍,采取了首次行动——说服鲁妈将四凤带走。这个行动,使得鲁妈有可能来到周公馆,从而与周朴园重逢。但其实,这个行动也能反应出她的可爱之处。她作为有地位的太太,完全可以直接将四凤辞退,甚至迫害,在那个年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她客客气气地与鲁妈交谈,聪明地让鲁妈自己提出将四凤带走,还送四凤旧衣服。所以繁漪也是无可厚非的。
接着第四次出场,她得知萍要在晚上去找四凤,激起了对萍的第二次挽留。上次她还企图诱发他的同情,这次,失望的她直接威胁他:“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的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小心,现在风暴就要起来了!”这为她之后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果然,她第五次出场就开始了报复行动。这次出场十分短暂,连一句话也没有。她只有一个动作——在窗外关上了窗户。这个行动使周萍与四凤的关系暴露在鲁妈面前,矛盾进一步激化了,真相也愈发有机会浮出水面。
到了第六次出场,她的脸惨白而冷酷,“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只有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见了朴园,她轻蔑而暴躁地反抗他的意志,倒真有些病态。而见到周萍,不甘心的她发出了最后的挽留。开始她和之前一样,想用自己即将成为疯子的可能博得萍一丝怜悯,可萍却一了百了的激怒她。这时,她的情感第二次爆发,“眼睛里射出疯狂的火”。然而这次的疯狂并不是表现在大吼大叫上。她压制了自己,变成了低声下气地说话。一直是无畏反抗,尖锐威胁的她,此时一反常态,扔掉了她最宝贵的尊严。这最后的恳求实在令人酸楚,然而还是失败了。
她很清楚她留不住周萍的心了。可她不愿放过最后一个机会,哪怕只是为了报复,不让任何人有好日子过。于是,她第七次出场了,进行了最关键的行动。在周萍就要带四凤私奔的时候,她锁了门,还叫来了周冲。没想到善良的冲丝毫不阻拦哥哥和四凤,一气之下,她的情感彻底爆发了。她不顾一切地把她的爱情公之于众,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虽然明明知道爱情已逝。众人愣在原地时,她借着火样燃烧的勇气,便拿出最后一张王牌,喊出了周朴园,让全家人面对面。至此,她自己一个人,一步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推向了真相。最后再让自己跌落下来,成为彻底的疯子。
就是这样的三次挽留、三次行动、三次爆发,繁漪,一个单薄的女人,用她对爱情的执着、对压制的反抗,飞蛾扑火般地燃烧了自己,却打碎了一个封建家庭维系了一个世纪的辉煌假象。在那个只能制造悲剧的时代里,这么个扑火的飞蛾,恰恰也是星星的希望之火。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二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大核心人物,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鲁侍萍,那时的他是爱鲁侍萍的,他们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的,那时的周朴园也是有一丝纯净可言的,但是他却听从父母的劝告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娶了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繁漪,一个可以说和周朴园门当户对的女人,但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周朴园选择了退缩,他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也使得他逐渐变成了有金钱利益观念,等级之分的人,也随着雷雨的情节发展走向败落。但是曹禺还是给了周朴园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在最后他主动告诉周萍鲁侍萍是他的母亲,然而当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刻,也便是雷雨走向结局的时刻了。
当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见的那一刻,周朴园其实是爱鲁侍萍的,只是他喜欢的'是以前的那个温柔而美丽的鲁侍萍,现在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已经老去的鲁侍萍,因此周朴园的反映中更多的是带有恐慌与害怕的,他担心鲁侍萍的出现会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地位。
雷雨中曹禺安排了周冲这个角色,他是黑暗的社会中的一盏明灯,他具有正义感,敢于为无产阶级说话,在知道鲁四凤喜欢的人是周萍是,他主动选择了退出,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是雷雨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封建观念束缚的人。也许他的死时理所应当的,在雷雨所描写的整个社会现实中,他是格格不入的。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三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曾经写给胡兰成的话,虽时隔了半个世纪,我认为这依就是最理性的话之一。
张爱玲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苍连、凉无望的,牵手过后便是放手,“死声契阔”却还要说永不分离。是啊,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谎言的世界,当爱情之花温柔的凋谢时,才明白真爱只是美丽的童话。其实,所谓的爱情在冥冥之中,苍天早已有所注定。
想起了繁漪,一个在《雷雨》中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子。繁漪,她就像一个活死人,有着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冰冷的心。但是爱情始终是女性永恒的期待,无论你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你依然渴望一把像火一样的爱情点燃你内心冰冷的坟墓。,正如繁漪一样,她十八年来陪着一个暴躁专横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而周萍,正好是点燃她内心之火的救命稻草。
我认为在《雷雨》中,繁漪是个罪人,也是个受害者。她就像在黑暗之中铿然而泊的血莲,冷漠.诡异.妖艳。将生命之火点燃到像光电一样白热,但你却如同灯丝一般短促,将生命顿时化为乌有。“也许爱与恨正是《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哪一个不是恩怨情仇,只是繁漪将爱与恨诠释的更加淋漓尽致罢了。”
喜欢繁漪,觉得她很可爱,也许这样的用词不是很恰当,但我认为她的可爱就在于她的不可爱,她用一种传统一种端庄,一种贤妻良母去野性的爱一个人。套用《士兵突击》许三多的说话方式,这比大胆还大胆。
至于周萍,我不喜欢他。他根本没有爱过繁漪,他说“我尊敬父亲”,我敬佩父亲,多么虚伪,他见着四凤,觉着她有“青春”她有美貌,就因为这一点,他根本就配不上繁漪。
周萍死了,在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爱与恨的嘶杀之中死了,当一切又回归平静时,我们应该明白,爱恨终究不能长久,繁漪只是做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爱是什么?“只不过是你伤我,我伤他,痕已请,痛尚存”,为此而已。它就如同神与佛与轮回,与一切宗教信仰一样,一直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心证罢了。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四
初读《雷雨》一书是因为高中的语文书上有雷雨的片段,那时候刚刚接触戏剧就被情节里的人物所吸引了。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一书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剧本的思想。剧本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烂与罪恶。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这个悲剧是因为封建主义家庭的权威不容他人打破,在封建权威的笼罩下,人们如同跌在沼泽里的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沼泽里。掌权者也失掉了可贵的本真。周朴园生活在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断层中。年轻时,他曾经试过跳出封建的束缚,追逐自由,真心地对待所爱的侍萍,然而他的懦弱使他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背叛了侍萍,饱受摧残的侍萍便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她没有权力去爱她所爱,恨她所恨,而是将一切罪责都担在了自己身上,这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又是一位对封建权威的臣服者。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读后感是:是时代和命运在扭曲的人性中塑造的这一出悲剧。这就是我的雷雨读后感。
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曹禺用巧妙的构思带给我们一次精神世界的冲击,使我们对爱情和阶级意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的相遇是《雷雨》第二幕的一场戏,这场戏是《雷雨》最重要的一场戏:从内容上看,《雷雨》的所有内容都是由这一场戏生发扩展出去的;从结构的角度看,第一幕戏是这场戏的交待,而第三幕和第四幕的戏则是这场戏的发展。这场戏的情感冲突是在周朴园和侍萍之间展开的,惊心动魄的“雷雨”也是由这场戏酝酿的,没有这场戏,《雷雨》的戏剧冲突和情节主题变没有办法展开,所以把握了解周朴园与侍萍思想性格的关键在于对他们三十年后相遇情节的理解。因此,他们三十年后相遇情节是《雷雨》只能够最值得研究的一场戏。
周朴园和侍萍带着近三十年的不同人生经历,带着近三十年的不同人生感受,带着近三十年的不曾变化的阶级观念和不能忘记的爱情记忆,在三十年后相遇。他们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各自的阶级观念,《雷雨》三十年后的相遇情节也是由他们的阶级矛盾意识展开的。
(一)阶级矛盾下周朴园的选择和内心潜藏着的爱。
周朴园和侍萍的再次相遇,是因为侍萍想找她女儿四凤回家而意外地在周朴园的家相见的。为什么说周朴园阶级矛盾下的选择呢?《雷雨》中描述,周朴园保留着侍萍当年屋室原来的样子;周朴园特意把使用过的大柜搬来并一直放在被保留侍萍居室内;周朴园一直把侍萍的照片放在居室的镜台上;周朴园还保留着侍萍当年生产不开窗的习惯。那么周朴园既然把侍萍抛弃了为什么还要留有侍萍的习惯呢?为什么不从侍萍的影子中走出来呢?这一切都源于周朴园在阶级矛盾意识下的选择。
周朴园与侍萍是真的相爱的,那周朴园为什么抛弃视屏呢?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周朴园抛弃侍萍,去了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思想也会变得复杂,他树立起阶级意识、创造家业意识,可他为什么会改变呢?周朴园和侍萍恋爱时,虽然是“阔公馆”的大少爷,但那时周朴园是没有家庭门第阶级意识的,他像梅侍萍一样单纯,像周冲一样浪漫。他是本着人的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单纯、天真,自然和美好恋爱的,当时他还有反抗意识,知道去争取幸福,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成长,还没有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旦他步入社会角色,那他的思想自然会复杂化,自然会有“门当户对”的阶级思想,那么他的爱情悲剧就是发生在阶级矛盾意识的萌芽上,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个人角度的选择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得已而为之。
周朴园阶级矛盾下的选择也表现在对自我婚姻的选择。从《雷雨》中我们会发现周朴园在梅侍萍之后的两次婚姻都是不幸福的,繁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任妻子,但繁漪并没有在周朴园那里得到她所渴望的爱,因而才把爱转向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四凤说“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他对繁漪性冷淡,长时间不与繁漪住在一起,这些都是周朴园在阶级矛盾意识下作出的选择,他选择了把自己的爱留在过去,然而过去爱已经过去,已经无法挽回也无法重现,所以他只好选择将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上,来求得心灵上的平衡。
周朴园还是爱侍萍的,只是默默的爱着。两个人相遇后,周朴园深情地回顾这三十年前的爱情,在听了梅侍萍的“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会老到连你都不认识了”之后,他诧异地说:“你,侍萍?”这种惊诧表现了他内心对侍萍的思念和爱恋。那为什么他不去想认呢?其实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周朴园强烈的阶级观念,驱使他维持他周家“阔公馆”的家业,那么就必须注重社会形象,从而要拒绝在人们面前与侍萍相认,他阶级观念选择的这一举动,致使他只能将对侍萍的爱放在心里,从而酿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二)阶级矛盾下侍萍的选择和内心潜藏着的爱。
强烈阶级观念的侍萍的选择主要来源于“阔公馆”阶级人物的不可信,他对女儿说:“你不懂,你不知道这世界太——人的心太——。(叹口气)”。这里有多少难以言说的内容呢?相遇后侍萍没有选择欣喜继续抱有幻想,而是指责周朴园说:“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赶紧要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却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大门”。她强烈的选择要求要把女儿从周家带走也是因为她有着被阔家大少爷抛弃的悲剧爱情和悲剧人生经历,她担心自己的女儿也会重复她的命运,一切源于她强烈的阶级观念。虽然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侍萍对周朴园还有爱恋可言,可深厚的阶级观念压抑了她的内心,从而使他们的爱情走向绝谷。
《雷雨》周朴园与侍萍三十年后的相遇情节,最后仍以分手而告终,这也使我们感觉到,在他们的内心,爱情和阶级性冲突的“雷雨”还会继续下去的。其实,他们内心深处的“雷雨”也是当时几乎所有人的人生体验的象征。
人是既有美好又有阶级性的。人的美好人性的东西就是人的纯真,善良,美好的品性,阶级性是由人的社会地位生发而来的劣性。选择人性的美好的东西就得放弃社会性利益;而选择社会性利益也得必须以放弃美好的人性为代价。正是对这两者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结果的衡量就常常使很多人在两者的冲突矛盾中选择阶级性而放弃了人性。
《雷雨》周朴园与梅侍萍作出的种种人生选择,证明了在人性与阶级性矛盾冲突中,选择又不仅仅是在个人内心中,选择还必然带来不可料想的灾难性后果。
“轰隆隆”,一场雷雨从天洒下,给人震撼,不禁又使人想到那部惊世之作《雷雨》,想到那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曹禺,想到以感恩的心来读它。
四幕情节,高潮起伏,跌宕不已。
第一幕,四凤与鲁贵的对话,周朴园与周繁漪的冲突尤为精彩。只贪幕钱财,轻个人感情的鲁贵只是为了那几十元钱与女儿闹,逼迫四凤,若不给钱就说与大少爷的事,可见他对金钱的追求的了何种地步。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东方葛朗台般鲜活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与周繁漪,虽为夫妻但没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药,吃腻了,不愿意吃了,而周朴园却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为了建立一个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形象。
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周朴园在家遇见鲁侍萍,他开始并不知道他是侍萍,只是打听一下关于侍萍的事情,后来经过对话知道了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态度立刻转变,喝问:“你来干什么?”后来想用钱来打发她走,而侍萍却撕了支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被抛弃人的悲惨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述在鲁贵家中,鲁贵与鲁大海的冲突。
第四幕,最精彩的一幕。四凤与周萍想要一起走,侍萍知道真相,不同意,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侍萍双手合十,祈祷着上天若要惩罚这违背人伦道德的事,就来惩罚她自己,刚要放他们走。周繁漪却冲了出来,在于周萍的对话疯狂起来,叫来了周朴园,最终周朴园说出了真相,周萍呆在那,四凤冲了出去,周冲也跟着出去,伴随着两声惨叫,两人双双触电身亡,周萍也饮弹自尽。
悲惨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无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爱情却发展到最终的死亡,这只能怪这腐朽的旧制度。是这旧制度产生的人导致这一切,人们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钱,去不顾别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鲁贵与周朴园。正是由于这,进而产生了悲剧的鲁侍萍与四凤,疯狂的周繁漪,以及无辜的周冲。
作者曹禺这篇著作,揭示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寄托了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有人评价:作者追求的,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他包含了人类戏剧的精华。是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融合,是东方文学与西方的融合。
我们记住了《雷雨》,亦不能忘记他的伟大的作者,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去读书,且不止这,应该怀着感恩的心读千万本书,感恩这些伟大的`作者们。
但凡家族式的故事,总是离不了悲剧的结局。《红楼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它之后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著)、《金粉世家》(张恨水著)、《京华烟云》(林语堂著)都是这样,一个封建式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落,一直到崩溃,就是一个悲剧。
《雷雨》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曹禺先生用不同于小说的文学剧本的形式讲述了这个悲剧故事。更令人觉得奇巧的是,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就揭示出了30年的恩恩怨怨,只有8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蜘蛛网,纷繁复杂。让人觉得刺激紧张,加上“雷雨”式的渲染,更觉得让人震惊,令人潸然泪下。
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说,周蘩漪是一个最具有“雷雨”性格的女人。嫁给周朴园,本应相夫教子,可是,周朴园对她的压迫,周萍,也是她的所谓继子的出现,令本应压抑的爱情之火瞬间迸发。她可以说是对爱专一,因为周萍爱上四凤的时候,她千方百计要抓住这份爱,即使这份爱早已不属于她。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她披头散发地出现在四凤家的窗口时,在她当着周冲的面失去了母亲的本性,揭穿她还忘不掉周萍的爱时,也同样是爱,让她突然像暴雨一样瞬间爆发,也让她走向了悲剧的边缘。
周冲,是一个充满阳光又有着悲剧情结的人物。他心里有着浪漫的梦想,有着美好的空间。他爱着四凤,这也是他17岁的初恋。花季雨季,谁没有做过美好的梦?可是,悲剧的是,就是他的美好的梦。他明白,他最爱的女孩心里有着他的哥哥,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他没有放弃这个梦。当梦境破碎的时候,他在说:“不,不,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我并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也许,他爱的,并不是四凤本人,而是那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梦。这个时候,也是他梦醒的时候。而这个梦醒,也是他的悲剧。他很可爱、很可怜、很可悲,他为自己的爱献出了生命,不知道四凤会不会感受得到。
周朴园、鲁侍萍。三十年前的相爱,三十年后的反目成仇。其实这个故事,是再也屡见不鲜的。富家子弟爱上平民丫头,不知是真爱还是玩弄。本应是人人羡慕,却成了常见的结局。就好像现在嫁入富家豪门,不到几年就被人遗弃是一样的。悲剧的起始也源于他们,或许,就没有周萍与四凤的那段孽缘,如果没有他们,周萍与四凤只是朴园与侍萍爱情故事的翻版,也正因为有了父辈的孽因,这一对同母异父的亲兄妹才有了这有因无果的悲剧爱情。蘩漪也是这个悲剧的搅局者,是她将这个悲剧更近了一步。鲁贵也是悲剧的催化剂,如果他不将四凤送到周家做着和她的母亲一样的工作,重复着和她的母亲侍萍同样的命运,她也不会遇到周萍,更不会有着这样的悲剧。鲁大海也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因素之一。悲剧的是,他与周萍同父同母,却要面对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是阶级的悬殊,构成了周萍与四凤悲剧爱情的一个原因。
《雷雨》是个悲剧,8个人物,各有各的悲剧。是时代,是当时的社会,是人物的性格,构成了这个悲剧情结。我们可以抱怨为什么曹禺先生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心堵的结局,我们也可以抱怨为什么命运将这几个活生生的人推向悲剧的火炉。我们可以为悲剧命运流泪,但是我们不可以陷进悲剧的阴霾当中。作为文学作品,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虽然人们乐于接受,但是,悲剧自有她的魅力,不然,一些作品不会流传到现在。悲剧可以令人回味,可以令人怅惘。只要你的心境是乐观的,你可以不被悲剧的结局所影响。只要我们肯以阳光的心情面对生活,再悲剧的故事,它也是美的。
《雷雨》是曹禹的代表作,作于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之际。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描写了一个具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崩溃。故事发生在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其中真实而又形象的表现了周家内部的种种冲突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其中又交织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没矛盾冲突,所以它成为了中国话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蘩漪了。曹禺先生曾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在周家18年,不但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摧残。她知道丈夫的荒唐事,她眼睁睁看着丈夫为纪念另一个女人而保留的房间。在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下压抑这的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当她发现周萍抛弃了她,她彻底的爆发了!最后,周萍自杀,四凤和周冲被电死了。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的如此淋漓尽致,她疯狂到让人心痛!
当哪个雨夜过后,归于平静,只有我们的心,还在颤动……。
在爱情的国度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偏偏在现实的世界中,悲剧却一再上演。就像发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样,充满了无可奈何。
身为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实一直都缺少两样东西——快乐与幸福。她会回想过去,忆起当年的周朴园追求年轻貌美的她时,对她种种讨好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他,冷漠,甚至是残酷的,这时在她心里泛起的不仅是酸楚,更是一种悲哀。
繁漪是可怜的。对于周朴园来说,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颗在家族利益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牺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在当时的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而几乎大多数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所以寻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当年的繁漪是单纯的,也正是因为单纯,她看不透周朴园温柔背后的冷漠和体贴背后的算计。她相信了那张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脸,更认为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这种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剧。
繁漪,是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对爱情的执着,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掏心掏肺,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被无情的鞭挞着。女人在爱情里不是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得到幸福。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那种处处以利益为准则的心理,也只能预示着繁漪的悲剧了。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与一般人们所谓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悲剧不同,酿成这场悲剧似乎不是人性中的恶而是许许多多的“人之常情”和一种宿命论的影子。
周鲁两家三十多年恩怨情仇宿命般的纠缠:周家老爷周朴园曾为了门当户对的联姻驱逐平民鲁侍萍和他奄奄一息的二儿子,三十年后鲁侍萍却重返周家,而矿地上那个激烈反对他的工人鲁大海竟然是他的二儿子。这还不算,当周冲这个对未来怀揣着无限憧憬的无辜的向阳的青年毙命于天雷这种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天之谴责时,我们的情感几近爆发:“这真是太残忍了!”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生命本身的无奈,需要我们悲悯‘天地间的残忍’”。我想这里的悲悯应当是人类在面对一些天灾人祸时情感的共鸣,而不仅仅是一种深层次的同情。丰子恺的《护心画集》正体现了这种悲悯:“乱世做人羡狗猫”、“洋房四面是茅棚”以及他观阿里山的云海时写道的:“莫言千顷白云好,下有人间万斛愁”,无一不是这种悲悯的流露。有人批评他“不为穷人喊救命,却为禽兽将护生”。这话也许一针见血: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共情正是悲悯博大的内涵所在,不管这生命是动物还是战争中的敌人。
而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已来主宰着。”《雷雨》所体现的悲悯正是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悲悯,是对任何生命尊重的一部分。悲悯既是对恶的宽容,也有些对“命运弄人”的惆怅。悲天悯人是一种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世的苦难,也许是对曹禺作品中悲剧的最好情感归宿。
《雷雨》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的冲突,不是传统地赞扬人类战胜并改变命运,而恰恰体现了其阴暗面,带有种宿命论的影子,最终带给人心以悲悯之情。怀揣着悲悯之情,我不禁想起《人间世》中一个又一个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患者甚至是那些与命运、死神斗争的医护人员,想起被澳大利亚大火埋没的五亿多生灵,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宿命面前渺小无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而悲悯正是这孤岛间的桥梁,在每个生命的互相尊重中建立起一道爱的屏障,用悲悯用宽容化解恶与宿命。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五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这幕话剧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对于周朴园,充满了厌恶和怜悯。很难想像一个男人可以绝情到大年三十把儿子他妈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薄情寡意至极,他又如何还懂得爱?在我看来一个不懂爱的人是最可悲的人。而他对旧时的留恋反而显得有些可笑了,似乎太形式化了——那些家具,那些摆设,那些习惯,还有那些照片和旧时的回忆。有人说,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于是他就要抛妻弃子吗?我以为,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才可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有人说男人为了事业要有所牺牲,但如果代价是牺牲了爱人的能力,代价未免太大。不知道他是否有感情,不知道他是否爱过侍萍,分明看到了他的想念,却又被他无情的言语刺伤;不知道他是否有对子女的爱。
对于周冲则充满了欣赏和钦佩——他浑身上下充满了生命力,他敢爱敢恨,虽然年纪轻轻却很有责任感并且为了爱情和生命的信念敢面对陈旧的封建礼教宣战。爱的时候果断,即使被拒绝也大度又慷慨。特别是他的善良让人感动不已。即使在当今社会他也一样充满个性,是男生学习的楷模。他是一个能温暖心灵的人物,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向往,相信美好并不惧现在。
很欣赏侍萍,因为她的坚韧,独立还有气度。很难想像一个未婚女人在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下与一个和自己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恋爱并未婚生子所需要的勇气。她让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女性的勇敢。她就像一团火焰为了爱情炙热地燃烧,她对爱情的追求就仿佛飞蛾对火的执著,让人敬佩和感叹。
繁漪是最无辜地被牵扯进来的女人——先是被扯进周朴园的婚姻,再是被扯进与周萍的**恋。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始终是在忍受。
四凤自然有她吸引人的原因,开始有些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喜欢周萍,我以为周冲的性格更有吸引力。认真思索一下,周冲年轻又具有活力,可能和他在一起更像朋友或者只是弟弟的感觉。而三十岁的周萍,他虽然懦弱和疲乏,为生活和命运所困,有些颓废和无助,却又不乏男人的成熟,正是他这种忧郁的气质激起了四凤的母性情怀,这种成熟的韵味让四凤更有安全感。四凤的朝气让周萍找到生活的动力,仿佛回到年轻的岁月,有了前行的动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所以周萍会选择独立勇敢的四凤,而不是依赖和同样懦弱的繁漪,性格上会更互补一些!
我从书中跳出,终于摆脱了重重心理折磨。回到现代有如挣脱了大山的压负。我十分庆幸我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可以经营我自己的生活;可以掌握自己航行的方向盘;我们可以谈理想、谈追求。我们是女性,但我们不是被压迫者,不是服从者。我们拥有自己的明天。我们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将我们女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我们也不曾少夺过胜利的光环。生活在这里比《雷雨》中的每个角色都幸福。我们即使命途坎坷、即使面对种种现实的不公,我们敢于反抗、敢于追求,我们仍然风雨无阻的拼搏自己的未来。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六
看了曹禺的《雷雨》后,深有感触。尤其是被其中纷杂的关系所震憾,没想到在两家人之间有这么多的爱。从父母到子女,错杂纷乱。
引发矛盾的爱——周朴园对梅侍萍。
他们的爱情非常脆弱,或者仅是周朴园对梅侍萍的爱太脆弱。脆弱到一点也经受不住金钱的考验。或许周朴园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对侍萍没有任何爱,只是与有钱有教养的小姐呆多了,一时的烦腻才选择了侍萍。所以周朴园才能下得了狠心,让侍萍在生下鲁大海的第三天离开他们家,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取那位有钱的小姐进门。他在得知侍萍死后非常害怕,所以才会在再次见到侍萍时,那样卑躬屈膝,因为他也愧咎,怕遭天遣。
最纯洁的爱—周冲对鲁四凤。
四凤做为周家的一个丫环,并没有过人之处,但因为她的善良,让周冲对她充满了希望。希望她能和自己一样,是个进步的大学生;希望她能和自己一起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社会,去过平静的日子。从小就生在周家,这个由周朴园霸道无理掌控的家,他不会反抗,纵然有无尽的希望,进步的思想,他的胆小孺弱注定他的一生都要在周朴园的控制之下。
违反伦理的爱—周萍与鲁四凤、周萍与繁漪。
周萍在剧中是最乱伦的一个。四凤是他的妹妹,他不知道,这不怪他。但繁漪明明是他父亲的妻子,他却要和她在一起,做那些对不起父亲的事。我想这应该是他对父亲的专政、霸道的报复吧。如果他还是这样,那么即使他知道四凤是他妹妹,他还是会去爱她的。到最后他与繁漪不该有的爱阻碍了他与四凤在一起,也使四凤和她的孩子,还有周冲都死在雷雨中。四凤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先前就有她发誓的铺垫。但周冲的死似乎有那么点冤枉。心上人没得到,连性命也没有了。但换角度想,这或许是离开他父亲魔爪的办法,他终于随着他的梦想解脱了。周萍最后开枪自杀有两个原因:1、因为四凤死了,他觉得失去了存活的意义;2、因为得知自己的母亲是待萍,难以接受。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七
和许多人一样,在曹先生的《雷雨》中,唯独偏爱繁漪,始终为她的不幸感到难以释怀。喜欢她,是因为她的偏执与不幸,因为她的美丽与落寞,因为她的聪慧与无奈,总之她就是那么一个如精灵般美妙的女子,不幸的是却受到命运最无情的戏弄。
尽管她是一个那么值得同情的女人。
比周萍可敬一万倍,因为她敢作敢当。
繁漪因为爱而坚强,又因为爱而软弱,因为爱而痛苦,又因为爱而挣扎。
繁漪你是错的。周萍理想中的妻子是四凤,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天真善良,洋益着青春的活力,并且是服从的,拯救他脆弱的灵魂。而不是具有独立反抗意识的你。
繁漪你又是对的。你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幸福,敢于呼吸自由的空气,舒展自己的灵魂,释放最真的你。
现实让一切变得渺远而感伤,爱已不复存在。周萍近乎忍心的决绝将理想的晶球一次又一次地击碎。洁白的希望变成哽咽的绝望。
可惜天意弄人是受了命运的摆布。其实,繁漪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人,从爱上周萍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走上了绝路。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八
与其叫做《雷雨》还不如叫《孽缘》的好,因为通篇给我们展示了赤____的一段又一段的孽缘,杂乱的情感世界,从后母和继子的乱搞到儿女之间的乱伦,无疑让我们咂舌。
不过在那个时代,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是难免的了,怪只能怪那个社会。那个不讲情投意合,只讲门当户对的时代。不仅造就了父母那一辈的痛苦,痛苦像延伸的藤蔓,一直蔓延到孩子的身上。子承父过,也许这就是的例子。两个无辜的孩子,恋爱,在一起。到头来只听到自己是兄妹的晴天霹雳的消息,这样子的消息想必没有人可以接受吧。选择死亡也许死的结束。
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用理世人的嘲讽的眼神,不用一辈子留下乱伦的阴影。可反过来说,这些阴影就要一直留在两个还留在世上的父母的心中,永远背负着这些,直到生命的结束。这就是这本书最残忍的地方了,谁犯下的错谁来偿还。不仅自己搭上一辈子,还要搭上孩子的幸福和性命。
虎毒不食子,每个为人父为人母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宝贝来疼来爱。因自己的过错而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惩罚,父母就会责备自己一辈子,永远无法忘怀。作者把他们留在世上,让他们遭受自己内心的折磨,是最残忍的惩罚。
同情那个叫鲁侍萍的女人,一个有着小姐气质和容貌但偏偏生在下人家里的人。但也许也只能怪她的不识趣不懂实务,偏偏爱上一个少爷,一个只能用来仰望着的人。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十九
三十年前,他是少爷,她是侍女,他们相爱了。但周家人的反对拆散了他们也拆散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带着被抛弃的悲愤,她留下大儿子,独身带着小儿子,选择了一条河流作为自己命运的最终归宿。然而故事到这里还只是开端,她被好心人搭救。最后她嫁给了下等人,一个管家,并生下了女儿。而他住在大公馆里娶得是小姐,也生下了儿子。原本以为是两根平行线,此生彼此再无瓜葛,但是命,命却让他们相遇碰撞。他叫周朴树,她叫鲁侍萍,他与她的碰撞在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也是少爷,也是侍女,也是相爱。也是家人的反对,然而这一次的反对已不再是三十年的那么简单。后妈的反对不再是出于母亲的角度,弟弟的反对也不再是出于弟弟的角度。四个人的纠缠割断了两个人的幸福,但这只是序幕,真正的斩断还在后头。当鲁侍萍以侍女母亲的身份再次踏进周家大门,一场雷雨就真的开始了。几个人的回忆揭穿真相,留给他和她的只是残酷冰冷的现实。他是周朴树和鲁侍萍的儿子,她是鲁侍萍和鲁贵的女儿,他们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他与她的这次碰撞比三十年前更痛彻心扉。
在这场碰撞里,没有谁对谁错,这就是命,是命运把他们拉到了一起,再怎么挣扎也终究逃不过宿命。盲目的争执的结果,是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想要用心来拯救自己,但不管怎么挣扎,怎么呼号,总是围困在命运的圈套里。
看着这场碰撞,我们会心疼四凤和周冲成了这场雷雨的牺牲品,也会心疼周萍难以忍受痛苦的自杀,也会心疼最后的周朴树望着痴呆的鲁侍萍和疯癫的繁漪的无奈。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关系,就在短短一天内被彻底引燃了导火线。是谁先碰撞了谁,没有答案。真正的答案隐藏在当时的社会黑幕下,如果没有那时的`封建观念,周家就不会反对周朴树与鲁侍萍那段不门当户对的爱情,也就没有后来周萍与四凤虽然真挚却不对的爱情,也就没有这场碰撞,这场雷雨。
如果说命运给你一场雷雨,就请微笑,别去埋怨。也许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里你会崩溃,在雨点纷纷洒洒落在你肩上你会心凉,可一定要记住雷雨过后就是晴朗的阳光。在那个时候,之前被淋湿的所有心伤都会被治愈,因为你在新的生活里,你挺过了碰撞,挺过了那场谁都会受伤的雷雨。走过了那个艰难的过渡,另一岸的春暖花开都等待着你。
雷雨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篇二十
生活更是一个解不开的迷,需要你去亲身尝试……。
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两处房屋,却将这三十年来的恩怨情愁浓缩在这短暂的时间和空间内。
对他们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文章开头从一对小姐弟的对话倒叙十年前的故事,让人饶有兴致。接着,在开始的场景里,作家通过人物的对话侧面反映天气的闷热,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它更是全文的线索。这场大雨冲跨了房屋,冲倒了大树,也摧毁了一个罪恶的封建大家庭。
笑声,是周冲见到四凤时天真的笑、是四凤得到周萍承诺后幸福的笑、是鲁贵看到那张大钞后得意满满的笑,还是夫人绝望后肆无忌惮的笑?哭声,是伤心的哭、后悔的哭、无奈的哭,还是绝望的哭?无论是哪一种笑,最后都走向了沉默。无论是哪一种哭,都成了悲哀。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原先的人物一个个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鲁大妈在看到自己的儿女,把所有的一切都归咎在命不好上。其实,造成她们母女相似命运的不是命的驱使,而是他们自己的软弱。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也许这样的话,她的心理负担会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
以前有看过一些《雷雨》戏剧的片段,还有看过由《雷雨》改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看影片的时候对于那个人小但是野心大的小皇子是没有什么怜悯的,但是真实剧情里的二少爷的确很无辜。他还是一个孩子,他天真善良,希望可以帮助四凤读书。在他身上没有少爷架子,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有的是青春活力。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希望。因为,只有他是纯净的。但,一切仿佛像是注定好了的,他美好的生命终究还是被黑暗所吞噬。这黑暗是什么?是时代的黑暗,这个家庭只是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
遗憾于作者没有写到鲁大海继续的抗争,联合工人将这个社会摧毁。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这就是时代所赋予所有人的局限性,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就像无论诸葛孔命多么聪明,也造不出火箭的道理一样。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只能说,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