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一
9月23日,我局全体人员集中学习了县委十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了勇当“五个表率”、建设“五个枣强”的大讨论活动,并观看了“发飙女警”警示案例。通过学习讨论,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加强对国家、省、市新形势下,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跟着形势走,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利用,政治理论知识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的基础,只有丰富的政治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和《失业保险条例》,熟悉精通自己工作的业务知识,为群众搞好服务。时刻遵守局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无论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装在心间,只有心中有了人民,你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就不会存干好干坏都与自己无关的想法。其实我认为干工作就是认真履行自己神圣职责,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特别在劳动部门工作就应把群众随时装在心间,站好岗,履行好职责,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对得起自己从事的职业。
提高自己的素质,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劳服处工作繁琐,涉及面广泛,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打交道比较多,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来访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时刻笑脸想迎,给他们一个座位,沏一杯温暖的茶。耐心细致的`解答国家的政策法规,使群众尽量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觉得有时间或抽出一定的时间观看违法乱纪警示教育案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会起到警钟长鸣,警示教育的作用。通过观看,自己就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或甚至不会走弯路,因为案例经常会提醒自己,让自己摆清位置。
总之,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自身素质,才能为我局在“十二五”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二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_》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_》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学习了新《教育法》使我感受到新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因为它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利国利民。
首先,新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义务教育的特征与性质。明确了: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从这点看来,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的法律原则,必将惠及全国的广大适龄儿童、少年。特别在农村,蕴含着大量的人才,还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从法律的角度给他们一个平等就学的机会,作为乡镇中学的我们也将是的受益者。我想这些内容也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其次,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教育均衡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都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再次,,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这一规定将目前中学教师职务系列和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了起来,将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修订案还明确了诸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等规定,对保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都会有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新法规定了学生家长在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或者在家里自我教学、送个人私塾等,都属于违法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最该学习法律的不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是学校、学生和家长。只有我们都了解了义务教育法,具有了相应的_意识,才可能形成更严密,更有效的监督体系,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三
训练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念。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化:各地间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训练后在当地参与升学考试的政策,“流淌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讨论生训练深化改革,将推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讨论生分类考试;”学校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剧烈、制约训练事业科学进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动身,深化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训练改革扎实稳步推动。
人才培育模式是训练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审慎、科学地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将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高校,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疆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高校,正是得益于“面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方案'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高校梦。将更多优质高等训练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讨论生招生改革、通识训练与创业训练、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热词'。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连接贯穿的高技能人才培育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动各级各类训练体系的连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训练阶段还是高等训练阶段,无论是职业训练还是一般训练,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育朝向“共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渐渐搭建。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训练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训练资源配置,提高训练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6月,《关于推动中学校训练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看法》出台,通过品德进展水平、学业进展水平、身心进展水平、爱好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同学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养训练和为同学“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分散、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训练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拥有一支素养过硬的老师队伍是训练事业进展进步的根本,老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训练事业的成败。
训练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老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老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老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育一支素养过硬的老师队伍成为训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训练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看法》和《义务训练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亮,”一票拒绝'措施严峻,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老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状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老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头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老师培育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育'模式,学校和幼儿园老师实行全科综合培育;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学校老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老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老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举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日,中国训练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状况、新问题、新冲突,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究。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四
xxx太原十九中正高级教师(教授)、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研教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骨干教师,太原市优秀教师、太原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太原市优秀人才(龙城之星)、太原市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被山西省教育厅聘任为山西省义务教育学科建设指导组成员、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山西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核类行政审批专家等学术兼职。
20xx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教育系统,组织了深入的学习宣讲活动,我校也在学期末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领会方案精神,指导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方案的制定,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从事三十年教育教学工作,深感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蕴含的意味。如果说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那么评价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统编新教材的实施、教研活动的指导等方面相继推出新政,极大地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但是,教师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面对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文化轻德育、体育、美育,重分数轻能力和素养,“刷题”、“机械记忆”、“不注重实践”等等现状,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出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要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要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要更加科学。改革学校评价,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引导我们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因此,通过深入学习领悟,使我们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对学校办学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坚定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敢于真正放开手脚,践行素质教育,落实好方案的要求。
方案中指出改革教师评价,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这些有关教师评价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使我们教师再次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身高为师、行为世范,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潜心教书育人,做好学生知识和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提出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贯彻落实方案改革学生评价的具体要求,作为思政教师,就是要在学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心、强国志,努力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将不懈奋斗,执着前行,为20xx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五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xx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xx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六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七
深化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工作高瞻远瞩的一种部署,也是实现教育进步和思想进步的关键因素,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
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
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xx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xx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xx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xx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学习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
2、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虽然这几年,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还认识到,作为基层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各种教学。
规章制度。
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这次学习后使我明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八
教育改革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有着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深化教育改革。
希望大家喜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xx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xx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
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九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学习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
2、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虽然这几年,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还认识到,作为基层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这次学习后使我明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关键在于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质量立校。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每个国家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内容和特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近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把爱国之心化为爱国行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