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一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当经过自我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十分羡慕,而把自我应当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我的本事,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到达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必须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综合本事。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很多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齐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可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齐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一样。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可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二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适时的自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三,讲得是钟会请众名士拜访嵇康却被无视,当他准备离去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这实际就是句车轱辘话,但在钟会这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钟会面对嵇康率性的问话,以问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时,展现了与嵇康相同的旷达的生活态度,留下了这段佳话。
这就是自嘲的妙处。
其次看场合、气氛等。大家都是不羁之人,钟会适时适事的侃上几句,不仅能让自己体面脱身,打破尴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何乐不为呢?而如果不分场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三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终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来《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一定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而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四
不好意思现在才写,是我太懒了。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不过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有趣,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接受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知道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五
读了整个暑假,我终于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一个道理,虽然很枯燥,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实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籍,确实文如标题“新语”。他用最朴实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显示了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思考。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宽容”。现在社会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到底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80后,在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候,常常听到外界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之大人们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这样的批评之语听多了,久而久之便有点信了,于是自己似乎都不太自信了起来。从校园走向社会,即使上了班,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还是受到质疑了。可是慢慢的一年,两年,三年,生活工作中的一点一滴让别人认识了我,也相信了我。周边的许多朋友同事也是如此,在经历了这样的蜕变之后终于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因为80后已经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过头来,很多人发现原来担心会垮掉的一代并没有垮掉,反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当我成了大人之后,我猛然发现我似乎在用经历过的这一切对待这90后的孩子们。第一届的学生就已经是90后了,当他们不认真,调皮捣蛋,犯错误的时候,我也曾无比忧虑地拿过去的话批评他们。现在想来我们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呢,生活会教会他们很多东西,但是我们好像太着急了一点,总想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和经验提前交给他们,但其实人生是要一点一点去经历的不是吗?哪怕经历一点挫折,又如何呢?奥运结束了,很多获奖的选手就是我们口中所责备的难以担当重任的90后,但事实是他们做得很好,而且将来可能更好。
刘墉说得好,他认为我们只看到了学生们身上的缺点,却忽视了他们身上的优点,于是总觉得一代不如一代。90后的孩子身上的确有些时代大环境所带来的缺点,但是他们身上其实也有一些时代所赋予他们而我们这些60后,70后,80后们身上所没有的优点。所以,宽容一点吧,先学会基本的做人道理,其他的可能只是我们和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太一样,或者是走向终点的方式不太一样吧。
因此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就算目前成绩再差,再不听话,只要我们用心去沟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用暴力的变相体罚。我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论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以及个人的日常糊口习惯有关,只要泛泛糊口作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以泛泛心看待、长幼有序……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以是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每一个从教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来改变学生,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身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用爱的教育方法,有气质有涵养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引领。但是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愿望虽然非常美好,却难以付诸实践。当某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时,我会气愤于他的不懂事理,会恼怒于他的“顽固不化‘,于是原本的耐心宽容就会演变为怒不可遏的指责,原想拥有的气质风度也会荡然无存,不仅自己会恼怒地伤肝伤肺,也会在无意中伤害学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古人说”明刑弼教“,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是帮助教育。作为老师,要懂得处罚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体现合理公正的原则。处罚时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偏爱或成见,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当。其次,处理事情面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原则,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不管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违反了既定的原则,都应该让他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再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所谓”赏罚分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我们要给学生犯错的空间,身为教师,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谈话就能让学生大改以前懒散的模样,多点时间,多点劝慰,多点理解,才能让学生慢慢地纠错成长。
教育之路漫长曲折,教育方法丰富多样。但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需要学习着拥有比家长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说新语2》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现在的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让我们反思学习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让我们”艺术“起来吧!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比如说他孜孜不倦、礼贤下士、读书很用功等,我也记不住那么多。世说新语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们学生很烦的那个文章。
我们要学习他们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由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管是交朋友,或是父母和儿女之间良好的关系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养呢?这就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只要平常生活作息正常、面对任何事物都以平常心看待、长幼有序……等。只要具备这一些准则时,相信距离良好的德行就不远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德行吧!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婢女还要解释。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她毅然为自己申辩。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六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s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七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八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甚至觉得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据了解《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网站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网站收录故事吗?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有兴趣,感觉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一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网站收录了需要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样,《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譬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很多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成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或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读起来就仿佛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很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阅起来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大家就会了解,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程”。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想到历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伙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大家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九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境好时大家没事,心境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欢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
我们做老师的是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平时处理班级事情是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过去私塾是要靠“打”的。,好像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现在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在改善!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是用来教育的,曾听说一句话,学生成绩好不一定是我们教出来的,但学生成绩差我们老师是要引起反思的。换句话说,学生成绩差是我们老师没有“用心”较好。
文档为doc格式。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一篇微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夜晚出行的灰鹭家族。在一天上午,它们被人类用鞭炮炸醒,惊慌失措地飞出窝。人类满足的离开,而灰鹭妈妈的两个孩子,在鞭炮声中离开世界。
它们太小了,它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大的声音,以至于它们一个掉下了窝,一个摔断了腿后身亡。
这个地带住着两种鸟家族。白鹭家族晨出暮归,灰鹭家族暮出晨归。人类在上午来到这个地方,理所当然是看不到鸟的。可是他们为了一饱自己的眼福,点响鞭炮,吓鸟儿们出窝。人们急忙拿出望远镜观赏着,脸上露出陶醉的神色。而这些可怜的鸟儿们,则不知所措地盘旋在蓝天中。人们满意而归,小鸟们也离开了世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希望人们不要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真正做到和谐共处才是的,这样,整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二
《世说新语》的作者并不能详知,但是《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当时世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所思所言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因此,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读到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及社会上所流行的思想言论行为等特征。
在《世说新语》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冲击,玄学思想开始流行,道法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然而也并不尽然,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王辅嗣(弼)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尊崇儒学,以为比老庄更高,而实际上是用老庄思想来改造儒学。就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是外儒内法的做法,只是圣人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着。《世说新语》一书中开篇即为德行第一这一章,可见编者对德行的重视,且儒家中对士人君子要有德行,守仁义的要求一直存在,崇尚贤德之人,希望与贤德之人结交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如德行第一中的第一篇即是“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讲的就是陈蕃为了见到被人们视为是世间典范行为的徐孺子,在听到其消息后,刚坐下连席子都没坐暖,就去找徐孺子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我们才可以有后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名句。这个故事就是对当时的人们求贤若渴,或者说是对贤德之人的仰慕与乐于学习的精神的映照。对自己守德行的要求是从中华有其文明以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遵守的事情。《世说新语》中对德行的见解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直的延续。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三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
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四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自由洒脱,他们的生活率性纯真,永远都不会屈服眼前的苟且和困难,而是更加重视着诗和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一轮初阳,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挂着的一弯明月,则和那烈酒烧断了多少诗人思念的愁肠。指点江山的铁面帝王,更有着无限的志向,身在红砖金瓦的宫殿之中,而心在决胜千里的战场之上。中国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国人更是善于表达情感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那些金戈铁马和战火硝烟都早已经化为空气,那些皇宫城阙和传奇帝王也早已成为历史。而古人们留下的精神宝藏却是永远存在的。它带给后人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这种埋在中国人的灵魂中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亘古不变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中国的诗词歌赋是最经典的,《世说新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个影响我们一生的道理。文言文是精炼的,是像中国人一样将所有的精华都锁进了自己的内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点一点向深挖掘,找到最深处的真谛。中国文化的精髓,仿佛就是在大雾中找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朵,虽然会遇到无限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当你拨开层层浓雾,看到绽放的花时,内心的喜悦,和这一路来的发现,将是你最最宝贵的财富。读书,读古人写下的一串串美丽文字,仿佛就是在端详中国的文化瑰宝,仿佛就是在读五千年来的中国。中国古人所向往和倡导的“大同世界”,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要不断努力的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以下面得一个故事足以概括: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先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完美含义:子路,春秋末代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都没有,子路翻山越岭到亲戚家借了一点米,满足了父母的要求,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果然,他也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子路的孝道何不是启发到了我们所有人,我们从父辈那里得到“勇敢、理智、仁爱、善良”等这些人类精神中最美好的品质。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给自己生命和优良品德的'父母,再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许,就是感恩,就是传承。
中国,一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度,她历史悠长,她饱经风霜,她用我们脚下的土地哺育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女。我们总是从先人的脚印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我们总是从先人的错误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寻华夏起源,探文化精髓,在一条条阡陌中,寻古代韵味,在一支支花朵中,品文化之美。文人墨客,笔下的行云流水,优美诗篇;游侠浪子,剑尖的侠肝义胆,铁骨柔肠;英雄豪杰,麾下的千军万马,刀光剑影;龙袍加身,头顶的无上冠冕,万里江山!中国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中国的腾飞,一代代的希望!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五
近日,教学之余,在翻阅《世说新语》时,读得其中一个故事,觉得挺有味道,但细细品位之余,对其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郭洗马入洛,听伎人歌,言佳。石季伦问其曲,郭曰:“不知。”季伦笑曰:“卿不识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见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马看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凭感觉去认识美,“不识曲”照样能言其“佳”,--就像见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样可以“知美”一样。
我感觉这是浅尝辄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体可感性,或赏心悦目,或动听悦耳。审美欣赏活动首先是凭感觉和直觉来把握事物,或者说,感觉和直觉是审美欣赏活动的起点。因而,美育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艺术化的程度。但是,审美欣赏活动仅有这个起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起码还需要知识、趣味、心境三个条件。
知识条件指的是丰富的知识修养。郭洗马“不识曲”也能“言佳”,这里的“佳”,只是一般人说的“好听”的意思。若进一步问“佳在哪里?”“为什么佳?”他是断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国有句俗话:“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郭洗马所说的“佳”,充其量不过是听着热闹而已。若是要听出门道,即能讲出“佳在哪里”“为什么佳”,则不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有人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知觉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悦耳的感觉;二是“情感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三为“理智的欣赏”,指听音乐而能对其结构、主题、技巧加以剖析。一个人要真正领略音乐之美,就应该努力达到“理智的欣赏”的层次。因此,感觉到东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田园交响曲》,一个音乐修养高的人会听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而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却会听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你已经懂得了乐理常识,又对贝多芬的时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听《田园交响曲》,那时的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六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世说新语读后感10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此中,我感觉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陈说出一个个发人寻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以及他开打趣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而已。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以及简文帝。顾悦以及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水杨的资质,临近秋天就残落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高深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如其分;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七
支道林喜欢养鹤,住在剡县的峁山上。有人送给他一对小鹤,不久小鹤的翅膀长成,想要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它们,把它们的羽毛剪短了。鹤高举着双翅却不能飞翔,回头看看翅膀,垂下了头,心中仿佛有说不尽的懊恼。支道林说:“既然你们有直冲云霄的心愿,又怎肯给人做玩物呢?”于是,喂养到羽翼长成,就让它们飞走了。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读完这文章,我发现它蕴含了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们爱护动物。连古人都能意识到不能以一己私意来限制小动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难道把小鸟关在笼子里,给水给食,就能关住它们的心吗?我看做不到,只有给他们自由,才能算真正爱他们。
第二重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有直冲云霄的志向。文中的一双幼鹤正是因为有了直冲云霄的向往,而表现出对蓝天的渴望。被支道林发现后,才圆了它们的蓝天梦。鹤都有志向,何况于人呢?人也要有直冲云霄的志向,只有有了这样的志向,才能激励你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己的志向。
一部《世说新语》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我所读得不过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这一滴已经告诉我:我们要做一个志向远大,并且爱护动物的人...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八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很多的观点,我都很赞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局限了,方式越来越单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败,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寻求适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有的家长常常认为学校老师如何如何,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以为,孩子到学校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体成长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点在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在逐渐改变,我发现孩子又愿意与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诉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任。——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极其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发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也是造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原来的一位年轻的同事,曾帮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次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生理和心理),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一种和谐,要启发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思想变成视野,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前行目标,无论如何,只要不断坚持,总有实现自己的一天!
世说新语读后感篇十九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