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通用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一
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评价,一句话概括就是:诸葛亮是一代贤臣名相,是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小的,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却是治理最好的,采取依法治蜀政策,并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可以看出诸葛确实有治国之才,而且其高风亮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诸葛亮是杰出政治家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认为诸葛亮也是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认为他神机妙算,能出奇计、献奇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大家所了解的诸葛亮所出过的“计谋”都是罗贯中帮他出的,要对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评价,就必须要抛去小说《三国演义》里面那些虚构夸张的事迹(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算华容道、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空城计、遗计斩魏延、祈禳星宿等等)。
相信抛去上面那些“诸葛亮的计谋”,恐怕没人再能找出证据来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足智多谋”了,事实上诸葛亮作为政治家没得说,但是实在是个不合格的军事家,更说不上是谋略家!所以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样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三国》里孔明之智简直近乎妖”了!
纵观诸葛亮对蜀汉集团一生的事迹贡献,其实没有一样是在军事上出奇制胜的,在刘备时期贡献主要是三条:1、隆中对策帮助刘备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与蓝图,起的是策划的作用。2、刘备兵败当阳,诸葛亮奉命去出使东吴,联合孙权,起的是使者的作用(事实上,孙权答应联盟是从自身考虑,主要是鲁肃贡献大,诸葛亮影响不大)3、刘备出兵入川、攻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起的是管家的作用(刘备入川带的谋士是庞统,攻汉中带的谋士是法正)。以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主要是镇守后方,根本不曾领军出征,更谈不上出奇谋、献奇计。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不是夸张到那种“如鱼得水”。
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当时蜀国确实没别人可托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庞统、法正、许靖全死了,赵云不受刘备信任,魏延镇守汉中不在身边),诸葛亮才开始掌管蜀国军权,但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没得到中原一寸土地,而且在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毫无防备、长安守将还是怯战无谋的夏侯楙、天水等三郡都“叛魏应亮”的大好形势下,却小心谨慎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错过了攻打长安的最好机会,可见诸葛亮绝不是能统领三军的大将之才!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以攻为守的策略,不是真的去统一中原。话虽然也有道理,但六次北伐,劳民伤财,却无寸功,也说明诸葛亮不是将略之才,诸葛一生唯谨慎,不敢兵行险招,不能用奇谋,实在不适合做三军统领。
哀哉!诸葛亮只能做萧何,做不了张良,更做不了韩信!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二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题记。
最近读了一本书,本来读它是因为老师要求,可后来却被它所深深地触动。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用的青春的意志与拼搏,希望与向往以及执着与顽强写成的“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简·爱》。
主人翁简·爱是一个出生贫苦的孤女。成年以后到桑菲尓德庄园当家庭教师。虽然没有美丽容貌,高贵出生,但她却有着自强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美好的理想。她像极了夏洛蒂·勃朗特。夏洛特·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她也曾是一名家庭教师。由此可见,《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生活中经历过的,甚至可能可以称作是她的自传。
幼小的简·爱在父母去世后被寄养在舅父家。舅父去世后,简·爱过了十年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来,简爱被送进了孤儿院。在离开孤儿院后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一天黄昏,简·爱外出送信时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她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可在他们婚礼进行的时候,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十五年前已经结婚了,她的妻子原来就是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
当简爱发现他已经有妻子时,并没有受金钱的诱惑而屈尊作他的情妇,而是选择了离开。但她对自己所爱之人忠贞不渝,当她回到桑菲德尓庄园后,并没有因罗切斯特已经双目失明,不如以前富有而抛弃他,而是选择了留下。
简一直在一个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中努力的独立。无论是在孤儿院,桑菲德尔庄园还是在逃离罗切斯特的时候,她都在努力自给自足,从未想过要依赖于他人,从未想过要放弃自己,放弃梦想。她在反抗在和命运作斗争,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未来和爱情。
《简·爱》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安稳舒适的生活确实可贵,但是,我已经不在欣赏。我宁愿在生活的暴风雨中颠沛流离,尝尽人间的艰辛和痛苦之后,再来渴望我如今身处其中又十分不满的安宁”。
十四五岁,正值青春。让我们像简一样用意志和拼搏酿成琼浆;用希望和向往编织彩虹;用执着和顽强筑起铜墙铁壁。敢闯敢博,不负韶华。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三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大人物—诸葛亮,他专心致志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回就是草船借箭,更是凸显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华,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害他。两军交战,急需弓箭,而周瑜却有意让手下将造箭的材料短缺,好让诸葛亮在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以此将受军法处置,诸葛亮却利用曹军水寨,借得了上万支箭。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才恍然大悟,之所以他能向曹操借箭,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有大雾漫天,而曹操的多疑心也帮助了他。
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关系,如果不是他努力学习兵法、地理、天文以及他的细致观察,也不会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的任务。
诸葛亮一生实践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的目标,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他给我们留下宝贵而又值得学习的历史经验。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四
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付诸东流。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五
18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他这一生,为了战争拼搏了二十多年,从隆中对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一生托付给战场。他能言善辩,却从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极高,却从不张扬个性;他神机妙算,却从未孤傲轻敌。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六
诸葛亮当政时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蜀汉政权和蜀汉军权于一身,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刘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摆设了,只是一个象征,而实权都在诸葛亮手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权力非比一般。
当然,诸葛亮的权力,来自刘备和刘禅,特别是刘备,刘备在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八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
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
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诸葛亮的功绩其实有被夸大的成分。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只有20岁左右。刘备怎么可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诸葛亮刚来到刘备军中,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立马就带兵打仗,而是作为一个税务局局长。刘备也是看中了他是一个战略家才去找的他。
啊,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都有为了它过高的艺术追求而对人物刻意的加工。有很多本不是诸葛亮身上的事,都被硬生生的夹在了她身上。例如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玄乎。都是人家周瑜带兵打的仗。嗯,诸葛亮借东风更是无稽之谈,不过舌战群儒确实是他的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三国演义中有夸大的成分可是历代帝王对诸葛亮的成就是非常认可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都是他们为了管自己手底下人而树立的一个标杆。意思就是你看人家诸葛亮那么大能耐还忠心耿耿,你们还不都得听我的话。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九
《三国志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只有你文武全才,聪明睿智诚实,受先帝托付,辅佐我施政,延续衰微的汉室,心中存着平定天下的志向。你整顿军队,经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海内,将在季汉建立的功勋,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我们怎么能不吊丧呢?在事业就要成功的时候,你却突然因病去世,我非常难过,心肝都要裂了。我们要崇扬你的品德和功劳,记载你的言行,昭示后人,让你不朽。现在,我派左中郎杜琼,追赠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追谥你为忠武侯。如果你在天有灵,就接受这份荣誉吧!真令人悲痛!真令人悲痛!
从刘禅的这份诏书里,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认可了诸葛亮的功绩,刘禅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敬仰诸葛亮的品德,赞叹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的去世,非常悲伤。
如果刘禅真的恨诸葛亮大权在握,那么,诸葛亮死后,他应该欢呼雀跃才对,根本不可能给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刘禅还是很尊敬诸葛亮的,并不恨诸葛亮。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十
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付诸东流。
这一年,董允也病逝了。费祎推荐陈祗接替董允的尚书令职务。陈祗擅于迎合刘禅和黄公公,深得刘禅的欢心,黄公公则开始干预朝政。当然,这对很会做人的费祎来说也没什么。他下令在全国大赦,大司农孟光说他闲着没事儿突然大赦是收买人心、姑息养奸。费祎无法反驳,孟光的前途也就此止步。
而姜维在这一年正忙着应对少数民族的叛乱,他恩威并施,迅速平定。这份功劳加速了他的升迁,同时也引起了费祎的“高度重视”。
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首都卫戍司令),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姜维要出兵北伐,费祎没说不行,但是交给姜维的军队不超过一万人。姜维不气馁,就凭这一万人的军队,抓住羌人反叛魏国的机会出兵接应,成功为蜀国增添了生力军。
公元248年,在上一年度取得战果,腰杆儿正硬的姜维再次提出北伐,费祎说:“我们都比不上诸葛丞相,他老人家都搞不定的事儿,何况是我们呢,不如保境安民,以后什么时候出了天才,再由他去克复中原好了。不要老想着搞个大新闻,指望打一仗就能怎么样,万一有个闪失,后悔可来不及。”
费祎率领主力部队去汉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务都要送往汉中经他同意才能办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维,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书令陈祗。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大将军曹爽一党,朝野震荡。魏国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眼看司马氏要篡权,弃魏投蜀,被蜀汉封为车骑将军,单看官职的话,比姜维还高,相当于张飞生前的职务(张飞的老婆、刘禅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给蜀国当向导。
这下姜维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这不就是丞相《隆中对》中指出的“天下有变”吗?而且现在还有了活地图夏侯霸的帮助,这让一直以来都很孤独的姜维倍受鼓舞。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夏侯霸说:“他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但有一个叫钟会的人,年纪虽轻,如果得到重用,将是吴、蜀两国的心腹大患。”
再看费祎,他也是真有原则,面对这样的机会丝毫不动心,还是只给姜维一万人,让他放手去做!
明知费祎在耍他,姜维还是不愿放弃机会,真的带着一万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光是名将就有三位——司马懿的亲密战友郭淮、天下士族领袖陈泰以及后来灭亡蜀国的邓艾。这种局面,就是姜维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无能,可他竟然能与魏军对峙许久,直到司马昭率领大军来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时,负责断后的部将句安、李歆向魏军投降。
公元250年,一个不会给读者增加记忆难度的年份。姜维再次带着他那少得可怜的人马北伐,这一次他联合了羌人部落但依然没有攻下一寸土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北伐是姜维十一次北伐当中最有收获的一回,因为他俘虏了一个身世成谜的奇男子——郭修(不同的史书分别写作郭修、郭脩、郭循,但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人)。根据《三国志》的说法,他是魏国的中郎将。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坚持认为他只是一个老百姓。这个人的身份非常重要,眼下先暂且不提。在一百零四回,殒大将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丧胆中,更有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之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却秘令姜维断后,蜀军退回汉中,姜维利用诸葛亮的木像瞎跑了司马懿。事情是这样的,司马懿见一斗大的将星坠落,知道诸葛亮很有可能病死了,夏侯霸引军到五丈原前去查看,得知蜀军已经撤退。
司马懿于是令魏军全力追击,他引军在最前面。追至山脚下,突然山后一生炮响,伏兵皆出,树影中飘出诸葛亮的中军大旗和木像,姜维大喝:贼将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司马懿大惊失色: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十一
姜维北伐的主要经过:
第一次,公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与魏军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等率众来降,维“居之于繁县”,就是安置到蜀国。
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维进攻雍州,围困洮城,邓艾守城不出,无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50年,姜维出西平,打算联系羌胡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第四次,公元253年,姜维围攻南安,不克。
(这一年,长期节制姜维,每次只给他不超过1万军队的大将军费祎,被刺杀身亡。费祎死后第二年,蜀汉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又隔了一年,姜维被升为大将军。)。
费祎的死对姜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姜维开始大举伐魏。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十二
也就是说,刘备给了诸葛亮几乎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高于刘禅,这不仅是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更是对诸葛亮的信任,所以,给的权力如此之大。
此后,诸葛亮也为了蜀汉事业,尽心尽力,不惜五次北伐,亲率大军出征,战斗在第一线,最终,也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北伐前线。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磊落的,明明有取代刘禅的能力,但是,他始终还是忠心耿耿,不像司马懿篡权曹魏。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十三
重点,还是陇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曹魏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进围襄武破徐质军,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合军,结果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被魏将邓艾大败于段谷,死者甚众。
姜维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维得到魏国发生诸葛诞叛乱的消息后,乘着关中军队东调淮南平叛的时机,率大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等人坚守不出。
不久之后,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撤军。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撤军。
综合来看,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相拒不克四次。单就军事成就而言,胜败大致相当。但如果考虑魏国与蜀国综合实力对比的话,姜维面对强大的魏军,不仅能坚固防线,而且多次重创敌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评价:姜维继蒋琬、费祎之后独力支撑蜀汉,但是连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国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曹魏本来是先灭吴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诏书中写道“蜀,撮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十四
大家都知道《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那你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蜀国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国派兵伐蜀,刘阿斗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请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诸葛瞻从来就没有打过仗,但在蜀汉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率军到绵竹抵御邓艾,但终因敌强我弱而惨败,诸葛瞻本人也战死于沙场。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不愧是诸葛一门,也是忠烈之士。当他看到父亲阵亡后,也不顾一切地冲进魏军阵中同邓艾拼命,结果也以身殉国。
所以说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都是为国尽忠而死的,这样的英雄子孙,令人敬佩不已!但从另一方面讲,诸葛瞻的军政才能和他父亲的确沒在一个档次上。
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为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刘备为报兄弟之仇,亲率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一把火烧了七百里,最终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立为王”。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儿子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当皇帝的料,你就废黜了他,自己当皇帝算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是一个群雄四起,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
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聪明绝顶的诸葛亮看透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世袭禅让,子承父业,数千年的传统了,谁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拱手相让一个异性人呢?精明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也深知刘备对他并不信任,早怀有防备之心。还在刘备入川时就能看出,当时刘备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为防止诸葛亮因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诸葛亮后来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诸葛亮也没有很大的权力,地位也在糜竺、孙乾等人之下。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意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旁敲侧击,要安守本分,尽力辅佐,不要僭越本分,别有用心。刘禅再差也轮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块烂泥,你也得想办法扶上墙头。因此诸葛亮听到刘备的托付后,当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忠尽孝的诸葛亮不想做汉贼,不愿担负篡汉(蜀汉)的骂名。
刘备的驾崩,无疑是诸葛亮上位的最好时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否则他早就终老在隆中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个群雄四起,众人都抢着当皇帝的时代,不想当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说诸葛亮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那绝对是假话,只是精明的诸葛亮有着自己的顾虑。刘备逝于白帝城后,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自然也能称帝,但诸葛亮称帝必然引发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必然加速蜀汉的灭亡。虽说在蜀汉的建立中诸葛亮功不可没,但蜀汉江山终究是刘氏父子的,蜀汉中的众多文臣武将孝忠的也是刘氏父子,你诸葛亮当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悦诚服,也未必会买账,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因此,拥刘(禅)派和拥诸(葛亮)势必会展开一场你死我亡的内部斗争,即便诸葛亮获胜称帝,也终将胜之不武,必将像曹魏篡汉一样背负汉贼的骂名,这对于一直打着讨伐汉贼、兴复汉室。
口号。
起家的蜀汉而言,无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三国时代号称双雄并峙。两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两人才干难分高下,伯仲之间,但发迹时间却相差很大。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司马懿生于光和二年,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但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出山辅佐刘备,从此出将入相,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司马懿则属于大器晚成,他出山时间和诸葛亮差不多,但在曹魏阵营中一直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直到曹操死后,司马懿已经四十出头,才得以担任魏国尚书、侍中等要职,跻身曹魏重臣之列。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曾身为托孤重臣,受命辅佐幼主,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所不同的是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忠臣典范,而司马懿则成了背义忘恩的盗世奸雄。诸葛亮是忠臣,司马懿是奸臣,仿佛是毫无疑义的定论。但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有关史料,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魏略》记载,魏明帝曹叡在迎击诸葛亮的北伐时,就曾专门发布檄文,痛斥诸葛亮“外务立孤之名,内贪专擅之实”。《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刚死,蜀汉大臣李邈就向刘禅上书《丞相亮卒上疏》,请求朝廷“批判”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使得蜀汉上下“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是类似于西汉吕禄、霍禹那样的专权乱政的奸臣。看来无论是敌对阵营,还是蜀汉内部,都有人注意到诸葛亮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现实。
那刘禅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对他又是怎样的评价?《魏略》记载,刘禅曾用这八个字评价过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朝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身为一国皇帝却仅仅担负礼仪性的名誉元首,听起来有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不想背负蜀汉灭亡的千古罪行。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只是暂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然灭亡,必然成为被吞并的对象。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反观魏国,随着司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权,魏国政局趋于稳定,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人辈出,人才济济,东有羊祜,西有钟会邓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国的实力日益膨胀。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见之明。早在诸葛亮未出庐时,就在隆中曾给刘备规划,成就三国鼎立的霸业后,若天下有变,便可派一上将直取中原,统一大业即可实现,然而一个简单的“变”字却有无数变数,诸葛亮也只是猜测,有很多不确定性,那时已显出他对统一的信心不足,那么在《后出师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刘备的王业终究保不住,迟早要葬送,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葬送在谁手中的问题,与其等着人家来灭,还不如自己拼一拼,说白了就是以攻为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无不如此,也无一例外地无功而返。
评价诸葛亮字画的句子篇十五
在历史长河里,对于诸葛亮的评论评价数不胜数,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对此,唐庚表示:秦昭王以范雎之故至质平原君,移书赵王,以购魏齐之首。李广诛霸陵尉,上书自劾,武帝诏曰:“报恩复仇,朕之所望于将军也。复何疑哉!”国初郭进为西山巡检,(案:西山原本作山西,今据宋史郭进传改正。)民诉进掠夺其女,太祖怒曰:“汝小民也,配女当得小民。今得吾贵臣,顾不可耶!”驱出之。(案《宋史·李汉超传》:汉超仕关南,人有诉汉超强取其女为妾及贷而不偿者,太祖召谓之曰:“汉超,朕之贵臣,为其妾不愈於农妇乎?”责而遣之。密谕汉超曰:“急还其女并所贷,朕姑贯汝,勿复为也。”汉超感泣,誓以死报。据此责夺女事乃是汉超所为,此云郭进,疑一事而传闻异词。)而三人者,卒皆有以报国。古之英主,所以役使豪杰,彼自有意义,孙盛所见者少矣。)。
北魏军事谋略家,自比张良的崔浩对丞相很有偏见:
筹笔驿。
(余为蜀从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题)。
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
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
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游嘉州后溪。
(开元观闲游,因及后溪,偶成二韵)。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早春书事。
百蛮降伏委三秦,锦里风回岁已新。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
何年道胜苏群物,尽室天涯是旅人。
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