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 卢沟桥烽火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二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三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四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1、(课前播放斑竹清唱的《卢沟桥之歌》,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停止播放)。
(当苍凉悲壮的歌声萦绕在教室里时,“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是“不绝转入此中来”。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相信同学们心中那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在激荡。课未始,情已生,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上,都已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与准备。)。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形象的直观显示“激活”了文字,促进了学生的正确感知。使学生对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录象。(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多媒体的'运用开放了信息资源,形象的视频展示重演了屈辱的历史,也成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愤慨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同时被激起的,还有与守城官兵同仇敌忾的心理。可以说视频展示为学习新课扬帆导航。)。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5、交流(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完善)。
要求:找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
时间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全副武装气势汹汹蓄意挑衅恼羞成怒喝问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哭爹喊娘同仇敌忾举冒。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抱头鼠窜手握腰佩悄悄英勇顽强。
相机板书。
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大举进攻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主动出击。
6、展示读。(相机作好朗读前的指导)。
7、有感情地齐读2—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敌军的气势汹汹、无理取闹的可耻下场以及我军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8、指导复述。(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不惜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可谓是浓妆艳抹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已无须再多言语,学生已涨溢满腔激情。)。
(二)、学习第三段。
2、交流。
(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增强语气;“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范读第9小节。
2、最后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齐读最后一小节。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内化为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感情便在激荡与碰撞中得到了深化与升华,于是,异彩纷呈的感想让人感觉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确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学生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发读书的情怀。中华儿女曾经因为国家落后而饱受凌辱,但是炎黄子孙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听出带着童稚的话语中是掷地铿锵的坚定决心。说者动情,听者耸容。语文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已在不知不觉中了。)。
2、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3、同学们,在结束本课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一点,多行不义必自毙!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头目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多媒体展示补充日军头目的最后下场的信息)。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拓展、延伸上。“善恶到头自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卢沟桥事变的挑衅者头目到头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补充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在愤慨之余大快人心之外,也激发了学生向善除恶的自觉性,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的。)。
4、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3年了。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多媒体放飞和平鸽,播放蒋雨莲的《和平友爱永在我们心中》)。
(曲终谙情情未了。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六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卢沟桥烽火
敌军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敌军。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八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九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表现,激发对侵略者憎恨和对我军民打击侵略者行为的敬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和课文插图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和观看图片,给学生直觉上感受。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入新课1、听写词语。
咽喉妄图挑衅狼狈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
指名板演反馈讲评矫正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问:卢沟桥事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在不懂处做个记号。
3
引导学生抓住“蚕食”、“魔爪”、“东北三省”、“华北”、“咽喉”等重点词语朗读小结板书:
日寇蚕食,欲占交通要道。
过渡: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二)品读第二段。
浏览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位交流,指名说师摘要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举动关键词语。
体会1937年7月7日深夜敌人我军。
第二天凌晨敌人我军。
当天晚上。
敌人我军。
敌方:全副武装气势汹汹首先我军:喝问严词拒绝还击。
4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小结:可见事件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板书:
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日军:人仰马翻狼狈我军:同仇敌忾举冒。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生通过抓重点词语、句朗读并想象体会日军的残暴以及我军民不怕强敌的英勇气概。
播放录音片段学生边听边想象。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小结板书:
同仇敌忾大举进攻。
当天晚上。
日军:猝不及防抱头鼠窜我军:手握腰佩悄悄。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卢沟桥烽火教案幼儿园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b)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c)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