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可能性教学反思(通用1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属于[统计与概率]里中概率的起始知识之一,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进行运用。其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对于这点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高于经验,如果在的过程中,发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数量少的反而出现的次数多时,学生可能将生活经验与之相联系,产生认识的迷惘,一旦处理不好会使整节课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处理起来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球”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认知的关键之处。因此,我采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组织小组摸球,比较、分析数据,体验概括出当摸球次数少时,是有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但当摸球次数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显,从而使学生站在了的高度。最后,通过“摸奖”游戏,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通过体会单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3.通过猜测验证感悟,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学习态度。
4.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会到和生活的联系。
通过简单的试验让学生感悟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况,并能作出判断,进行描述与运用。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
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近于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可能性》一章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例1进行了教学,旨在突破难点,学生轻松掌握重点,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伊始,我用抽签表演节目的游戏引入,引导学生猜想,既可引出“可能”这个词,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实践,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情境中建构“可能性”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抽签验证。
3、对比操作,体验公平。四色转盘和三色转盘的对比,长方体骰子和正方体骰子的辨识,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公平的。
4、小结草率学生在小结时,没有适时点评并加以指导。主要原因是内科不够充分所造成的。没有做到根据学情预测课堂的生成性。5.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学生对这种时间性比较强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孩子在新授前进行了提前学习,所以新知讲解还算顺利,看到学生反馈的状态,把时间调整得有些仓促,练习时间较长。另外,学生学具准备不够充分,借学具致使课堂秩序比较混乱。以上是我上完课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仍需不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能性》是五年级上册数学里的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我在本学期“金烛杯”活动的参赛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本课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并从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我的设想是希望课堂上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规律。这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等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学校在月底要召开秋季趣味运动会了,为了这次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认真地设计各种游戏规则,而学生们正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比赛活动的练习中,运动会上有各种比赛项目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或练习,这样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清析,环节紧凑,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学生也感觉到今天的学习好像是在开“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动脑学习一系列的数学内容,这样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设计与讲课中,将教材中的“做一做”与练习中的3道题组合成了两道练习,置身于两个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鹰捉小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对比,发现必须平均分转盘,必须采用正方体,保证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才能使游戏公平,这样做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足球赛活动中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抛硬币,每组抛40次,观察抛硬币的结果,发现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数都很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通过“猜想”,如果继续抛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历史上的科学家做的抛硬币的统计表,发现抛得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感受到科学家持之以恒和不畏难的精神。在其他活动项目中,我也注重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培养了学生公正、公平的意识,同时结合摸球游戏联系生活中的中奖,理解摸奖游戏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学生不要参加摸奖,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课讲完了,突然没有了那种紧张和激动,心理上是一种轻松和一丝淡淡的遗憾。------心里总是想着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跳棋比赛中应设计成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飞行棋”的形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玩一次,由理论到实践,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三个队,由队代表来参与到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激励性语言较少,课堂上心里紧张,不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组织教学,缺乏一种亲切、自然、清析流畅的感觉;课中语言点拔不到位(抛硬币实验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导致在这一环节上用了较多时间引导点拔;还有是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应不够敏感(黑球个数是2,蓝球是20,黑球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先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课标”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学时基本采用了这些情境材料:如主题图、例1、例2的情境图以及练习题等,但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例1之前,我先设计一个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动再来解决例1的问题;主题图的教学充分挖掘多种“可能性”。例如节目形式的可能性、选择节目方式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选中节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内容,尤其“可能”、“不可能”与“一定”之间会因情况变化可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变性,感悟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节课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对比还掌握得更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中认识“可能性”。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课中通过猜想、实验、分析、运用,充分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还会运用可能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
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特意结合学生熟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开始时,通过足球比赛片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此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想出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二分之一,让后通过实验验证,由于实验的数据较小,不容易发现,导入科学家的数据,最终感受到当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抛硬币总次数的一半。可能性就是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感悟到游戏的公平性原则,学会判断一个规则公平与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合作交流和阅读资料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思想。
2、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转盘游戏、飞行棋游戏等游戏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不是机械和枯燥的,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最后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通过消费者、经理、中立者的角度去设计转盘,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到关于可能性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节课遗憾的地方在于第一个部分,抛硬币实验时,没有针对学生的生成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学生在观察数据时较难的说出正反面出现的情况各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我应该在合并数据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正反面出现次数与总数的关系,最好可以取整数,这样比较容易比较,然后再与红色部分的总次数一半作比较,这样就应该较为容易的得出二分之一的结论。在后来观察科学家数据时,如果也是这样出力,能够说出二分之一的学生应该会更多。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下面是我对可能性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
学生做好名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名片的活动,我问:如果把你们每个组的名片合在一起,每人摸10次,一次摸一张,每次摸完后再放回,打乱顺序再摸,猜猜看,会出现什么状况。
生:我们组8个人,6人属鼠,2人属猪,我认为可能摸到鼠也可能摸到猪。
生:我猜我们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我们组属鼠的人多。
生:我猜摸到属鼠和属猪的可能性一样大,因为里面既有属鼠也有属猪的名片。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猜的合理。
生齐喊:摸摸看。
就在每个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其中那个6人属鼠2人属猪的小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第一个同学摸的时候,第一二三次摸到的都是属猪,他们就向我求救,我就对他们说:继续摸。但第四五六次摸到的依然还是属猪。我的额头也开始冒汗,心里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呀!于是,我故作镇定的说:这才轮到第一个同学摸,还有好多同学没有摸,别着急,继续摸!
终于,这位同学第七次摸到了属鼠的名片。
孩子们高兴的直拍手,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摸名片的活动继续进行。
但是,在每个同学都摸完10次后,刚才出状况的那个小组又遇到新情况了,原来他们统计的结果是58次摸到属猪,22次摸到属鼠,这与他们的猜想很不相符。
于是,我非常尴尬地对他们说:实验也有与猜想不符的时候,你们只要知道应该是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就行了。学生一脸茫然,带着困惑的表情坐下了。
这节课我上过好几次了,但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出现。下课后,学生那一脸茫然的样子始终浮现在我面前,刺痛着我。
怎样正确认识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现象呢?很多学生和我都认为:第一次摸到属猪的,第二次就应该摸到属鼠的;连续两次摸到属猪的,那么第三次更应该是属鼠的。正因为如此,当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时,不但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连我都感到困惑。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我们受自我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当连续多次摸到属猪的后,就会产生下一次应该摸到属鼠的的心理期望。首先,对某一次摸名片而言,会摸到什么属相,这是事先无法确定的。而且,不管前一次(或前几次)摸的结果怎样,都不会对下一次产生影响,就是说即使已经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名片,但下一次摸到属鼠和属猪的可能性依然一样大。其次,连续六次摸到属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事件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那么,最后摸到属猪比属鼠多的结果又该怎么解释呢?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仅出乎一部分学生的意料,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就引发了我对可能性本质的思考。我想起了有关概率的一句话:概率可以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一般情况下,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一频率偏离期望值将减小。既然是理论上的期望值,那么实际当中就不排除偏离期望值的情况,即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有了以上的理解和认识,再来审视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由于我对可能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所以没有抓住可遇不可求的时机,没有利用好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了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本质的绝好机会。
学生经过讨论会认识到每次摸的结果在之前是没法预料的,连续多次摸到属猪的名片也是有可能的。前一次摸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产生影响,即使已经连续摸到三次属猪的名片,那下一次仍然有可能摸到属猪的,这样学生就会初步感悟随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心理期望值没有任何关系。
2、连续六次摸到属猪后,引导讨论,真的摸不到属鼠的名片吗?
学生会明确,只要有属鼠的名片,只要不停的摸,总有摸到属鼠的时候。
3、讨论交流其他小组的活动结果,把全班摸名片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对照全班同学的属相进行讨论。学生会发现他们组的结果是一个特例。这样设计,即使个别组出现了特殊情况,但学生通过统计会发现,全班在一起汇总还是摸到属鼠的次数比摸到属猪的次数多。(班上属鼠的比属猪多很多)从而使学生在猜想实验统计汇总分析的全过程中既体验到了统计的作用,又认识到实验次数不充分时,很难确定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有了前三次讨论,学生对可能性的随机性和意外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问:你对可能性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说出对可能性的理解。
以上教学历程引发了我对自身素质的思考。概率是高等数学领域的内容,小学教师在师范学习中并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可能性作为新课程新增加的数学内容,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是比较陌生的。以其昏昏,使之昭昭,显然要误人子弟。可能性有关内容,我上过许多次,也听过多次,自己也犯过一些错误,也看到一些老师出错,感触很深。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在新课改的雨露阳光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九
晚上又像平常一样,哄儿子入睡之后,自己拿出了数学、语文书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其实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再高效一点,(班级人多,根本没有时间去过多的辅导每一个差生)只能前一天把要上的课自己大致过一遍。这节课也不例外,播放一遍过后,自己的思路整理之后,便睡觉了。
第二天被推门很惊讶。但是也正常的完成了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可能性》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难。所以我安排了“抽签游戏”、“摸球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本节课“数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的重点内容。自己感觉重点讲授的可以。但是半节课过去了,我渐渐进入了平时讲课的啰嗦状态,老师说得多,老师读题老师讲。其实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每次嗾使这样。
两位评课的时候,和我自己认为的一样。最大的毛病就是说得多。其实我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对自己说,我要在课堂上等待花儿的静静开放,我要学会等待。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一
生:不可能。
师:老师在袋子里又放入一些黄球。这时候会摸出白球吗?可能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也猜测得非常正确。像这样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
(教师让多个学生上来摸球,摸的都是白色的.。)。
生:都是白球。
师:为什么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生:因为盒子里可能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教师打开盒子,结果发现全部是白色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一定性。
教师板书:一定。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三
本周四上午,在我校举行了四年级数学教研活动。第一次讲公开课,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很荣幸有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我选的课题是《可能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定性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却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课前我准备了小球、塑料袋,扑克牌、表格等教具。课堂一开始,我用师生玩“石头剪刀”的游戏导入,吸引了学生兴趣。接下来主要通过摸球游戏、摸扑克牌游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中学习。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之后的评课环节,各位老师都对这节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并不理解,最好老师能用这次词语举些例子,然后让学生理解后自己能说出一些这样的句子。讲“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部分重点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内容多说几遍,便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路老师指出:课件是课堂的'辅助工具,课件不能代替课堂。重点内容要在课件上呈现,老师一句话就能表达的没有必要都写在课件上。同时对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途径。
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自己在教学时的不足,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改进的方向。一次锻炼,更是一次成长,整个活动下来,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充满了斗志。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四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五
这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一块内容。可能性是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分支——概率论里最基本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基本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天气预报、彩票、扑克牌等)的情景,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创设游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让学生思考中让已学知识得到拓展、解释与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
在回忆和整理知识时,要让学生做复习的主人,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加深了理解,印象深刻,而且感到通过复习和整理确实有所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首先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我设计了猜天气、彩票、摸牌等有趣的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实际问题。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相信再完美的课也有缺点,而我的课就是多缺点,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看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就会提高。我给自己的忠告:尝试!努力!再尝试!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六
《可能性的大小》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108—110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分析,我们知道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并能用 “可能 ”“不可能”“一定”这样的词语描述这些现象。本课时的学习主要是在二年级的的基础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很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经常”“偶尔”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以及用数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整节课的设计,我贯彻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这一主线,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时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 摸球游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三、 聪明屋——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四、 实际应用、拓展
1、幸运大转盘。(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小小设计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中奖的机会变大呢?)
3、 操练场——连一连。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强调重点字词的的理解)
4、 你说说,我说说(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描述)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参与评课的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实在获益良多。
首先肯定的评价让我深有感触。具体摘录如下:
1、 体现了较充分的教学预设。在摸球游戏(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结束后,通过观察摸球情况统计表,反问刚才猜选黄球的学生,现在让你再选一次,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大?(白球)师追问,你为什么要改变主意呢?通过质疑、推理、验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认识更加深刻。
2、 体现了个人的教学机智。在“聪明屋——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环节
中,(盒子中装了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闭上眼
摸出1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结果?请列举出来。)
老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学生根据“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
小”的规律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少.
接着,小组开火车试验摸球,结果出乎意料:小组共8人摸球,黄球4次,白球3次,红球1次。教室里马上出现的了3——5秒钟的停顿,包括上课的老师、同学,以及在场听课的老师。这时老师及时反应:不对啊?同学们,怎么跟我们刚刚猜测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时候,一学生反应:“继续摸!”好及时的三个字,马上激发了所有同学的思维活跃性,重新启动了课堂。在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下,得出只有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结论。经过这一停顿,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冲突”,而且很好的拓宽了学生动思维广度,让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庆幸这次课堂上出现的“插曲”,虽然有点“险”,但在老师与同学的默
契与机智中及时“化险为夷”,这不仅锻炼了我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也为我积累了难得的教学经验。
3、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生活照、校园实物等),
让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中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4、 “操练场——连一连”,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判断数据与文字表述之间的对应
关系后,动笔进行匹配连线的书面练习作业的;能够强掉圈出重点的字词。
5、 “幸运达转盘”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的知识,去理解、
分析商家促销活动的营销策略的;“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按“顾客”的意愿,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设计抽奖转盘。
另外的一些改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包括下面几点意见:
1、适当调整教学容量,把握课堂时间,不宜拖堂。
2、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引导学生“耐心听别人发言”。
3、板书设计可以把纵向的结构改为横向结构,找准清晰与简洁的平行点。 最后廖胜斌老师小结了这次水藤片青年教师展示课的情况,对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积累给予了肯定,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把年段内的知识点了解透彻,站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抓好平时课堂的学习习惯培养,如坐姿,倾听的习惯,回答问题的组织性等等,像“圈出重点字词”的良好听课笔记习惯,值得提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找准新知识切入点的重要性,如何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反思再三,《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对我来说是又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突破。我深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往后数学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成绩。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七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快一起来阅读《统计与可能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xxx均数的必要性。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八
理解现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的联系。例1以教师的两个问题“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和小精灵的一个问题“小雪会抽到什么?”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学生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不可能是跳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可能会抽到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体验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这节课我通过猜一猜引入课题,然后通过玩扑克游戏,墨粉笔的游戏,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玩中学,在玩中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ppt出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生活中的可能性,数学中的可能性,成语中的可能性,故事中的可能性。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整节课都是教师引导,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学。学习生活中的可能性时只是按照我的ppt来学习,如果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找出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就更好了。
1.认真学习教材,教师用书,把教材内容搞透彻。2.要认真备教材,更要认真备学生,基本做到因材施教。3.多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让他们学的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