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大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一
论“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
艺术,从人类起源而诞生而且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现在的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而在中国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但后来,中国的文艺界,和美术界逐渐把艺术和美术分离开来,艺术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便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用来表示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例如墨水画,雕刻,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术巅峰期,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和青铜器,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佛教美术石窟,以及宋元时期多元化的绘画技巧。而这其中宋元时期的绘画经过前面各段时期绘画技巧的不断积累达到中国封建时期绘画的最高峰。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宋元明清时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绘画风格。
首先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两宋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两宋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另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体地位,并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代前期各位画家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花鸟画以梅兰竹石为主体的文人画广泛流行,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水墨花鸟和梅兰竹,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作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绘画传统。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后人将他们称为“吴门四一谈到明朝时期的绘画,我们就会想到唐伯虎,以及江南四大才子,还有就是扬州八怪。诚然,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而称誉画坛。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所取景致,无论是简陋还是宏阔,都强调清宁的环境和闲适的情致,既基于对客观环境的提炼概括,又寓含一定象征意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和品格。另外,明朝即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画家中比较有名气就是郑燮,即是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绘画风格,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另外比较著名的画家,例如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僧),四僧(渐江、髡残、八大、石涛)。晚期的时候,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相应的中国的绘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虽然受到外国各种绘画技巧的感染,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中国绘画的美学基础。他们在写意花鸟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中,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默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对近代的绘画影响甚大。
总的来说,中国唐代以后的绘画,无论从绘画技巧还是从艺术特点上分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最辉煌,最引人自豪的时期,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传统,将古人的艺术结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希腊神话电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
《新木马屠城》。
《奥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
《时光大盗》。
《百劫英豪》《杰逊王子战群妖》。
《米蒂亚》。
《伊阿宋与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爱情冒险》。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记》。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二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艺术的犄角,还记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几百年来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还记得其中的人物画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同时也说明了外方女性人权的发展见证了外方美术史的发展,还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满是创意的小视频小发明,其中趣味索然,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传播了艺术的趣味性,世人离不开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创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独赏识《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首次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勒阿佛尔港口黎明时分的情景,港口作业区的大致轮廓——起重机、吐着烟的烟囱、建筑——透过浓密的晨雾和满画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笔触,观者所能辨出的就是这些。这幅画儿当时在大多数人眼中简直是一团糟。批评家们更是大为恼怒,他们将这幅画的作者莫奈以及与之画风相近的画家的称为“印象主义”。指责莫乃画风太幼稚,其画作不过是小儿涂鸦而已,与勒阿佛尔港日出时的情景何尝有半点相似。几年后艺术评论来了个180度转变,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画家不仅长与用笔而且捕捉视觉真实的技巧已臻化境,令当代画家相形见拙。
为何莫奈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莫奈背弃了关于勒阿佛尔港传统的种种表达方法,而更趋向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感受,传达出自己对日出的鲜活印象,将常识之类搁置一边,竭力捕捉最初朦胧印象,并将其凝固在画布上。他试着画出的是我们打量世界时实际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们料想我们会看到的东西。因此开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抗拒,勒阿佛尔港的日出怎么是这样的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当船衬着城市的背景出现时,在特定的光线下从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里行驶,有时海天会浑然一色,我们实难分辨何为大海,何为天空。
而就我个人而言,独爱徐老的作品,徐老一生以画马闻名世人,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出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其中不得不提曾经轰动一时的《八骏图》。其中主角——八匹骏马,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光,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影,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外国的名画家还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其中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引人入胜,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极具表现力的写实功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外方世人所称赞不已,当镜子被放置在蒙娜丽莎的右手和右肩膀一侧,就会看到“戴着头盔的耶和华”。此外,他们还在这位艺术大师的另一名作《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前方的桌子上发现一个倒置的圣杯。有报道指出,西方某艺术调查组织的这一“镜子理论”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达·芬奇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有所指向性或凝视着远方,就好像在寻找神圣的东西。据记载,达·芬奇经常以镜像书写(注:他喜欢从右至左写字),一方面是防止“对手”剽窃他的创意,另一方面是想隐藏他的一些科学理论。
综观中外美术芊芊作品,各具特色。相比而言,中方更重视作品的意境,而西方作品则以体现事物的多种内涵和更注重色彩的运用为特色。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三
电影精彩画面重现:
十面埋伏电影讲述了唐朝官府捕快与江湖门派飞刀门之间一场惊险刺激、扑朔迷离的追捕与反追捕的故事。而最经典的莫过于竹林打斗这一场景了。“小妹”(章子怡饰)在一片竹海中遭到官府的追杀,在危机时刻,“金捕头”(金城武饰)出现了。在竹林逃命一幕中,小妹和金捕头在官府追兵的追杀下寸步难行,上有在树梢间穿梭的捕头,下有尖竹阵拦路,腹背受敌。在被锋利的竹筒架在中间后,眼前两人不能再活,必死无疑。千钧一发之际,终于!飞刀门的人出来了,居然是“阿母”(宋丹丹饰),于是两人获救。画面赏析:
2004年,在张艺谋的这部《十面埋伏》的电影中,布置了一场非常诗意唯美的竹林打斗场面,而这个打斗场面的发生地就在重庆永川茶山竹海。
http:///view/?fr=ala0_1)在《十面埋伏》的这场竹林一战中,可以说色彩非常明丽,气韵很独特,整个画面满满的全是一片翠绿,即使是画面的几个人物也是着深绿色服装,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舒服很清新,独具有一种诗化的东方美,特别是通过电影手段的放大和强化,使这一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妙享受。或许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可能更多的是忽略电影的具体情节,而被唯美的画面所迷住,在看完之后,电影画面还深深地留在人的大脑中,许久以后还会历历在目,细细回味时感叹画面精致之余,更是产生了对茶山竹海的神往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现在我也记不清楚了,也并不重要了,但对于这个竹林打斗的场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大脑中,无论何时提到《十面埋伏》,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这个画面。同样的,对于国外西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同样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东方美景与古老文化的好奇和想象,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我自认为,这个电影片段充分体现了导演张艺谋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应该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难得的精彩片段。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素来有着极高的地位,它被赋予了刚正之节、虚心之德、柔韧之力和孝义之情等等美好的意义,似乎已经成为东方中国的代表词汇,具有一种神秘的图腾力量。而在电影《十面埋伏》对竹子的使用重点没有单单放在竹子本身的柔韧性,对竹本身的描写上面,而是在竹林间安排了几组人物错落的位置关系,并着力营造了这种微妙关系所带来的气氛和情调。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的利用,它不再为打斗而打斗,而更有了在电影中的群像演出。通过精心、独到的场景设计,在这个场景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的神韵。
人们常说美的体现并不是单单通过几个“漂亮”、“绚丽”、“迷人”等形容词就能做到的。的确如此,真正的美不是源自外表,而更多的是要我们内心去细细品味、感受。《十面埋伏》中是这场竹林打斗画面美,然而其内在的那种神韵、气质却需要我们以细细去品味。或许我们就会被这秀美风景所深深牵引。
《十面埋伏》剧照。
导演:张艺谋。
主演: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四
计算机网络只是获取资源的一种渠道,要真正使用它,还要有一定的技术设备。过去电脑价格比较昂贵,只有少数单位和个人能够拥有,而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商家之间的价格竞争,电脑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不少。如今走进学生的宿舍,往往可以看到桌面上摆着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学生们正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上网。在课堂上学生甚至会用手机查找学习资料,帮助理解课堂知识。所以,个人电脑的易于取得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准备。
2.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简单易学。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懂得使用络浏览器上网阅读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平台进行资料查找也很简单,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使用方法比较简单。通过电子邮箱收发邮件,通过聊天工具交流信息,传输数据,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是很方便的事情。而这些为互联网辅助教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学生对网络的喜爱。
作为年轻的一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很快。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校园里的电子阅览室常常是座无虚席,宿舍里也经常能够看到学生们上网的身影,学校周围的网吧也总是生意兴隆。上网在学生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们对互联网的热情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大有益处。
1.互联网上具有美术鉴赏课所需的丰富教学资源。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图片、文字、数据、视频等参考资料,现在网络当中已经存在有大量与美术相关的网站,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具有检索功能的图书期刊数据网站。
现在许多院校向这些数据网站交付一定的使用费后提供给本校的师生免费使用。这些网站有几大好处:一是资料可靠,二是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三是能够满足同时查阅资料的需要,四是下载后可以长期阅读,不必担心借阅超期问题。这些检索系统的数据是直接把纸质的材料直接转换成电子数据,中间几乎没有数据的丢失或者修改,资料的可信度较大。这些资料也是大部分来源于一些正式的出版物,在质量上是有一定的保证的。图书馆的藏书是有限的,如果出现许多人同时要借某一个资料或者是某一类资料,就不一定能同时满足借阅的需要,而网络上的资源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供许多人同时下载,而且没有借阅期限,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是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学习时很重要的一个资料来源。
(2)介绍画家个人艺术创作为主的网站。
这类网站包括了艺术家的个人网站、艺术家个人美术馆所办的网站。艺术家的个人网站一般包括艺术家的个人简介、作品的在线展示、艺术观点和评论文章,以及艺术活动、出版著作和获奖收藏等等。这类网站往往能够较好地选择出代表艺术家创作面貌和整体水平的作品。对艺术家的介绍也比较概括、简练。同时网站往往还放有艺术家所撰写的文章、访谈以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等。艺术家个人美术馆所办的网站由于有专业的艺术研究团队以及固定的资金的支持,网站规模就要大得多。对艺术家的介绍文章一般要更加的细致深入,在线作品范围更广,包括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著录也较为详细,而且这些美术馆里因为收藏有艺术家的大量作品,所以在这些网站上还可能看到一些在别的网站不常见到的作品。网站上表现艺术家自己艺术观的文章、访谈以及评论、研究文章更为丰富和齐全,能够让学习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这些网站也是比较可靠的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料来源。
(3)美术史课程学习的网站。
这类网站专为美术史学习、爱好者设计,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编排严谨,科学合理,可靠性强,能够为课程学习提供大量的参考。
(4)美术组织机构的网站。
这些网站中包括了美术中各个门类艺术协会所主办的网站,地方及全国美术家协会的网站。这些网站里有协会展览、学术动态、艺术新闻、艺术家介绍、艺术理论、新作展示及博客、论坛等等。这些网站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而且对了解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有很大的帮助。
(5)美术的综合性网站以及综合网里的美术部分。
这些网站包含了和美术有关的大量信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的受众面较广,常常还包含了收藏方面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理论、方法等和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可以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6)百科类网站。
这类网站往往包括画家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介绍、艺术特点、艺术主张、社会评价、市场价格、收藏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部分这类网站在制作上不是由网站专业人员编辑,而可能是由会员上传、编辑资料,内容上可能有重复编排或者逻辑不清的现象,质量也参差不齐,所以在可信度上应当引起注意。但是,由于其资料相当丰富,查找方便,所以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但一定要注意辨别。
(7)贴吧、论坛和微博。
这些网站上也有大量的图片、文字、数据资料,但这些资料随意性较大,对其真实可靠度要注意鉴别。
2.互联网为美术鉴赏学习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图片、文字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习的伙伴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如果大家能够交流经验或者是发出一些有意义的评论,通过相互的交流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交流可以有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
(1)同步交流。
通过qq、msn等软件可以实现在线同步交流。交流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如果接上摄像头、话筒等设备,还可以进行同步的语音和视频对话,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2)异步交流。
通过一些离线留言功能以及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可以实现异步交流。比如学生可以给教师发邮件或留言,也可以在论坛上相互讨论,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与美术鉴赏相关的信息,交流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加深学习。
美术鉴赏课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家的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鉴赏,同时还需要了解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艺术家人生经历、创作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鉴赏的角度和方法来讲,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常见的几种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多种的鉴赏角度。所以美术鉴赏课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运用网络来辅助教学。
(2)因材施教的需要。
每位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学习的程度、兴趣爱好都是不相同的。如果说仅仅通过课堂上相对统一的教学是不能完全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学生们应该从因特网上巨大的资源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开拓一个课堂以外的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行一种个性化的学习。
(3)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它最终要形成的是实际生活中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因此,美术鉴赏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学生在众多信息的选择、感受、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互联网辅助美术鉴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学习的局限性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围绕着教材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展开的,着眼点是知识的传授。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理解问题的角度也比较单一。而要真正对一件作品形成深入的认识,就要了解这个作品创作者的其他相关的系列作品以及和这件作品相关联的大量作品以及参考资料,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判断。而且美术鉴赏所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无论是对图片还是文字资料,都要有一个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而互联网上存在着学习的巨大的资源库,它是一个除了课堂之外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上网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加深对于知识、概念、理论的理解,对画家、作品、流派能够形成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认识,还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拓展或者深入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具有开放式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上课时不要对讲授的内容过早地下定论,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的空间。通过课前、课后的思考题以及上课时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到互联网上去查找资料。应当让学生知道,学习具有多元性,不仅仅要在课堂里学习,还要懂得、擅于使用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可以将美术鉴赏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和加深我们对课程的学习。
(2)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当中,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生所了解的往往只是书本及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占有的材料比较少,能够进行主动思考的余地也就不大。如果依托于互联网上的资源,学生通过建构式学习,采用讨论的学习方式,就能够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在这样的教学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定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到网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在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带着这些观点来到课堂上,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大而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讨论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方式,它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将所需要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当中,也做到了个性化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这种讨论不仅仅是在课内,互联网大大扩展了人们交流的范围。除了同班同学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交流观点。另外,还可以通过qq上的兴趣组,贴吧、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
(3)学校和家庭要做好监督工作,做到安全、健康、文明上网。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利用好这一技术条件。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美术鉴赏课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美术鉴赏教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和提高。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五
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德国—学者。
上面一段话很形象精辟地比喻了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看到这段话,我如一个苦苦念经的和尚顿悟一般,参透了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喜欢,被学生吸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具有无穷的魅力,为什么不少学生还厌学?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之美。为此我们要担负起“美容师”的角色,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富有美感,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流光溢彩,青春靓丽”。
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象)则是抽象和简约的。而我们的教材正是由语言文字和图画汇集成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欣赏作品时,都要透过语言文字、图象把他们所表达的实际事物想清楚,把课堂搞“活”起来,从而把两者真正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则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境。一次讲到罗中立的《父亲》,学生首先被其领袖式构图感染,我趁机讲中国“遗失”的几个词“小姐”、“同志”、“农民”,曾几何时“农民”与“土佬帽”“不讲究卫生”划上了等号,我教育学生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没有农民工就没有现在的现代化城市,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热爱农民。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幅作品的理解。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情”。(美术教学论文)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识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境”。
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单元专题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让学生达到未见其境如临其境的感受。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如古人般畅游在幽静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在我为大家创设的“境”中进入山水画的鉴赏之中。
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我根据五段式的画面内容,用音乐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箫合奏,引导学生随音乐感受作品的具体情节;再如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穿插影视讲述,引发同学对古希腊文化的向往与兴趣,我还邀请同学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到欣赏的乐趣,增强作品的感悟能力。
以上这种充满情境式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感受“身临其境”意境。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的“孩子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理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情境教学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当然,我们都注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不少教师对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偏差,创设的“情境”要么目的不够明确,师生的调侃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缺乏价值取向过于花哨。如果设置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一味地挖空心思地在教学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美术’、‘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美术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美术鉴赏课。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时,还必须更深入地研究美术教材及学生。还有一种现象,有些创设情境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时,教师从奴隶社会的陪葬讲到世界各地的葬礼竟然用了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样就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了。
另外“情境”的创设并不时时处处需要,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情境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是为美术教学服务的。我们应根据美术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
总之,情境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利也有弊,对其弊端要克服,更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六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梵高说。他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他是世界著名的画家之一,他英年早逝,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对二十世纪西方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已成为了一个象征。《向日葵》作为他的作品之一,是何等的让人惊叹。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当你注视这些向日葵油画时,首先注意到它们的外表,它们似乎从一个流向另一个。色彩是那样的明快,强烈地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用亮丽的黄色来表现盛开的向日葵,沉闷的褐色来呈显向日葵的萎蔫和死亡;整个发展过程通过两个极端的对立面被表现出来。也许这种特别的表现手法被采用在油画里;通过观查生命的各个层面,以深刻的理解来表达所有生命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亦是如此。《向日葵》可以说是梵高的化身了。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是世界最名贵的二十幅画之一。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向日葵》可以说是融入了梵高的生命。模糊的,隐约的,朦胧的,说不清道不明。梵高的生命力,也许一样充斥了这种忽隐忽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吧。强烈的思绪,也许自己都未曾发觉,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而生命灿烂的气息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漫画布,最后,会诧异自己笔下的那些舞蹈的色彩,舞蹈着的对生命渴望,舞蹈着的光芒。这其实就是《向日葵》。不管怎么说,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已经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和艺术的观念。这些油画只用了纯碎的美就深深地吸引了你的注视,并震撼了你的心灵。你可以注意到,流畅的萎蔫的情绪及可爱的黄色的张力,在这幅向日葵画里是那么的和谐,它们并没有破坏整幅画的平衡。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常常被复制,但从未有人达到梵高完美的境界。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心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向日葵》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鉴赏梵高的《向日葵》,不仅仅要去了解梵高的一生,更要去感受向日葵的生命意义,虽然短暂,但是活得灿烂。人的一生就应该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的微笑。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七
摘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自从问世,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和鉴赏从没有中断过,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字: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
引言:
《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对画家张择端的了解,进一步探索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意义和启发。
正文:。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啊!
全画分为三个部分: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身临其境。他并不注重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细致描绘每个角色,甚至画中的树木都做细致的刻画,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远近也层次分明。画家在作画时线条清晰自然,颜色深浅浓淡事宜,人物表情丰富,直达内心,景物自然和谐,与人物相应成辉,所体现的朝气和谐的繁荣景象,充分反映了张择端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下面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八
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
中国动画史。
漫画在中国,不足百年历史。最早推至清朝末年,陈师曾氏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报》上有即兴随意之作,小形、着墨俭省而意趣颇浓。惜其战火频仍,尘封烟袭,刊物散失,难窥全貌,只是鲁迅、郑振铎氏所辑《北京笺谱》内,搜集陈氏类似漫画之作,尚能一睹初期漫画之余韵。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更准确地说到了1925年,丰子恺有画刊载于《文学周报》,编者特称之为“漫画”,漫画之名始见于大众。自此及今七十年间,中国漫画后来居上,备极绚料,如奇花异葩,毕呈瑶苑,蔚为大观。漫画家们以创造性的精神、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造诣,发展光大了漫画这门绘画艺术,尤其是漫画更多地贴近和反映现实,使得七十年间的漫画作品显示出七十余年的人间相和世间相,从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揭露和讽刺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反映了民族争取解放的画卷,宣传了民主思想和时代风貌,抒发了个性的艺术品位,这样使得漫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76-1990经历了文革之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片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理念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为给小孩子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的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1990年——2002年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使制作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使制作质量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这个理念问题,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了解了许多,但仍然许多方面不了解。但在未来闲暇时间,一定更深入了解西方艺术。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九
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鉴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鉴赏,如在鉴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美的情境。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入多媒体。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文档为doc格式。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论文篇十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甚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此画分三个部分:
一是汴京郊野的春光,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拉开了序幕。
二是繁忙的汴河码头,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是热闹的市区街道,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这里交通运载工具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非常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具体说它的意义体现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我们每个人来看,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无限的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所以,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璀璨,从而更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所以,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从而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熏陶渐染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进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由此可见,美术鉴赏意义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