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名人的故事简介(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名人的故事简介篇一
卡罗·道恩斯原来在一家银行工作,但他认为待在银行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便来到了杜兰特公司也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通用汽车公司。
在新的工作环境干了6个月后,道恩斯想了解一下杜兰特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他便给杜兰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能否在更重要的职位从事更重要的工作?杜兰特作了批示:现在任命你负责新厂机器的安装,但不保证升迁或加薪。道恩斯接受了。但他手里只有杜兰特给的一张施工图纸,而他从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任何训练。面对那么多完全陌生的困难,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道恩斯心里清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如果就此退缩,可能就再也没有机遇会垂青他了。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地投入钻研图纸,找相关人员分析协商,终于提前一星期完成了公司交给他的任务。
当道恩斯去向杜兰特汇报时,吃惊地发现紧邻杜兰特办公室的门上竟赫然写着:卡罗·道恩斯总经理。杜兰特对他说,他现在就是公司的总经理了,而且年薪在原来的年薪后面加了个0。杜兰特说:给你那些图纸时,我知道你是看不懂的,但是我要看你如何处理。结果我发现,你是个领导人才。你敢于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赏你这一点,因为机会总是眷顾那些能拿出勇气主动出击的人。
有些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愿去做,只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很困难。其实,更多的困难只是盘踞在人们的想像之中,只要你能拿出勇气主动去试一试,也许你很快就能排除想像中的障碍,铺平走向成功的道路。
名人的故事简介篇二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惩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1.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2.蒸汽机与产业革命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瓦特大事年表1819年在詹姆斯·瓦特的讣告中,对他发明的蒸汽机有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瓦特大事年表1736年1月19日詹姆斯·瓦特诞生于苏格兰的格里诺克。 1755年瓦特离开苏格兰,到伦敦寻求仪器制造匠的培训。他被康西尔的约翰·摩根所接纳。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任命瓦特为其正式数学仪器制造师”并在校园里安排了一个车间。 1763—1765年瓦特在修理纽科门泵时,设计冷凝器解决效率低的问题,罗巴克把瓦特的发明用于商业上。 1774年瓦特将自己设计的蒸汽机投入生产。 1776年博尔登—瓦特蒸汽机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首次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 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同年他发明了一种标准单位马力。 1800年瓦特蒸汽机专利期满。与博尔登合作结束,64岁瓦特退休。 1819年8月25日詹姆斯·瓦特逝世,享年83岁。
名人的故事简介篇三
关于 华佗的记载还有很多,如《三国志》: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伦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本段与后文不相符,后文中:
华佗治头痛身热要诀表外实,下内实,忌 世治外实,多用表剂,表则外虚,风寒得入,而病加剧。世治内实,多用下剂,下则内虚,肠胃气促,而肢不畅。
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余屡试之,果屡见效。(孙思邈注)
我不是医生,所以不清楚表证宜汗还是宜下,但此文前后矛盾,望管理人员能明查实据。
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当夜,顿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卧床,华佗前往探视,徐说:“自昨天请医针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烦而不得安卧。”华佗诊察后,说:“误矣,针刺未及胃管,误中肝脏,若日后饮食渐少,五日后恐不测。”后果如所言而亡。
某郡守患疑难症,百医无效,其子来请华佗,陈述病情,苦求救治。华佗来到病人居室,问讯中言语轻慢,态度狂傲,索酬甚巨,却不予治疗而去,还留书谩骂。郡守原已强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杀,踪迹全无。愤怒之下,吐黑血数升,沉疴顿愈。原来这是华佗使用的一种心理疗法,利用喜、怒、优、思等情志活动调理机体,以愈其疾。
关于华佗医术记载还有,他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他(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果然陈登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39岁时就是因为这个病去世的,其实华佗的医术是很好的,只是那个广陵太守运气不好,没能等到他采药回来,这是华佗医治的所有病人的唯一的一个例外。(依据见《三国志·陈登传》)
无论内、外、妇、小儿各科的疾病,只见他用药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多随手而愈。华佗更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尤其特别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的“麻沸散”,更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使患者以酒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药学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是由中国传去,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华佗本是士人,一身书生风骨。数度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手捏金箍铃,在疾苦的民间奔走。行医客旅中,起死回生无数。他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他并不滥用药物。他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但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华佗对民间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常吸取后加以提炼,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当时黄疸病流传较广,他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螫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螫后的肿痛;用蒜亩大酢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如此等等,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是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说完,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来了。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名人的故事简介篇四
20_年,第15次提名金像奖的刘青云终于拿到他的第二座影帝奖杯,离上一次他拿奖已经过去8年。
青云拿奖,他本人当然高兴,但社交媒体上欢呼的人显然比他本人更高兴,每个id都在替他扬眉吐气。从1982年入行,刘青云身上似乎就有一种奇怪的观众缘,在银幕上也好,在生活里也好,他似乎永远憨憨傻傻、不争不抢地站在一边,反而格外惹来群众爱怜。有一次夺金像奖他输给刘德华,facebook上居然发起过一个有名的行动叫“一人一票,支持青云”,意即大家投票选举他当人民的影帝,民意之深,可见一斑。这次刘青云拿奖简直就像一个普通人用一己之力默默守候,终于登顶的励志故事,再加上他与妻子郭蔼明那闪闪发光、此情不渝的爱情故事,厚嘴唇的刘青云成为实力派男神、好男人的样板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上,人们似乎都曾经爱过帅哥靓女,但私底下,又会偏心那样的老实人。
就如刘青云所说,他的人生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苦,“我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他自己都说。跑龙套跑了两年,21岁演《新扎师兄》也算是声名鹊起,虽然没有同剧男主角梁朝伟那样的声势,但好赖也算被人所知。1992年转战电影圈,第一部戏就是《新不了情》,“这部电影让我在电影圈里站稳脚跟”。好景时他一年拍十来部戏,不好的时候,他也是几位导演的心头好,总有工开。私生活更是顺利得不得了,他娶得史上最高学历的港姐老婆,两人恩爱无比,有机电学硕士、既温柔又聪明的贤内助打理内务,他得以心无旁骛地在电影路上慢步悠游。除了没有生孩子,他的生活没有缺点,而没生孩子,是他自己的选择。
毒舌演员黄秋生曾用八个字评价刘青云:大智若愚,绝顶聪明。也许,他就像我们中学时班上那种长相平常、嘴笨木讷的聪明同学吧,虽然一开始他一点儿也不惹人注目,但他捺得住性子,看得到机会,一早知道自己要什么,选准了路就不动摇。事业如此,爱情也如此,就像刘青云悟出的人生道理:“我觉得人生跟堵车好像,一堵车我就会埋怨自己为什么不选另一条路走,其实自己也知道,走另外一条也是一样的,它可能也在堵。你选了哪条路就应该径直走这条路,不要再去想另一条路上的风景,因为最后其实是殊途同归。”
所以,好好地、认真地选一条路,努力地向前跑,往往到最后就活成了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有一次,功成名就的刘青云接受同班同学曾华倩的采访,曾小姐当年是艺训班最出风头、最漂亮的女生,曾经是梁朝伟的女友,后来嫁人、生子、离婚,当了单亲妈妈。曾回忆当年的情形,只觉得刘青云是个内向的男孩,“你好cool,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我同吴君如、陶大宇一帮人玩得好癫,你就坐在一角!”刘青云的回答则颇有意味:“啊?我不觉得是这样的,可能我怕人多吧,但我有赔笑啊!”
赔笑,多么辛酸的词,当年的班花可能怎么也没注意过这个又黑又土又穷的男同学吧,她和她那帮朋友甚至在背地里怀疑过这个怪同学是不是从来不换洗裤子。好多活动他又不肯去,其实他只是太穷了,穷得只剩下自尊,有时连搭公交车的钱都没有,每天步行来去,吃方便面度日,每天都在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一行。李安说人蹲得越低,看得才越透,怎么说呢?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上,在这条充满帅哥靓女的星光路上,对于一个长相普通的人来说,成功也许是一件更需要耐心的事,要等运气降临,要等机会来到,要让自己慢慢被人们看到。没有足够的天分和不够漂亮,在上半场拿不到球的人千万别放弃,积攒体力等下半场吧。
虽然成功并不是什么必须要做的事,人生说到底没什么意义,殊途同归。但人活一世,到底也要努力盛放一场,漂亮的人盛放得早一点儿,普通的人盛放得晚一点儿,像刘青云一样,不是也挺好?而且,只要一路坚持,就算曾是那个并不显眼的随跑者,也终有超越众人冲向终点的那一刻。
名人的故事简介篇五
1953年1月2日,他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到大,他一直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习好、钢琴好、绘画好、篮球也棒,就连玩游戏,也远胜同龄孩子一筹。
“有些人,生来就是做主角的。”当有一天,从书上读到这句话时,他激动了好半天:“这分明就是用来形容我的啊!”
他更加发奋努力,很快就脱颖而出。那时,李小龙的电影风靡神州大地。做一名像李小龙似的娱乐巨人是他的梦想。1971年,凭着过人的表演天赋,他如愿以偿进入了香港无线电视演员培训班。在这个40人的班级中,精英辈出。他的同学有周润发、任达华,还有一个叫林岭东,后来成为香港著名导演。尽管如此,他的成绩仍然稳稳居于班级前三名。
从1971年年末开始,陆续有剧组来班上招演员。可是,他几次都与主角的机会失之交臂。一个导演真诚地对他说:“你的长相,太过老气,又不帅,只怕很难演主角。”他不信:“我成绩这么好,怎么就演不了主角呢?”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他去了许多的剧组应聘,但都没能担任主角,反倒是班里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演了许多主角,开始成名。他为了生计,也演了几个配角,可是因为缺乏热情而表现平平。
就在他情绪低迷、感觉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老师找到了他:“香港每年拍摄多少部电影?”
“有一二百部吧。”
“每部戏里都有男女主角,这样算来,足有几百名主角吧。可是这些人里面,成名的又有几个呢?”老师又说,“若是演技平平,演了主角又能怎样?若是真有功力,配角何尝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他听了,大受启发。从此他认认真真地饰演每一个配角。每一个角色,他都仔细地看剧本,琢磨很久。有一次为了演好一个乞丐的眼神,他跑到天桥底下,混在一群乞丐里待了3天。就这样,他先后与刘德华、梁朝伟、周润发等多位大牌明星合作,备受好评,尤其是与周星驰的合作,更是将他的演艺事业推向了巅峰。
1990年,他获得了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男配角奖,从此成为华人娱乐界最具实力的演员之一。
他的名字叫吴孟达,在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他没有担任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全是配角。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亿万影迷心中那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艺术成就不逊于任何一位主角。
在吴孟达的办公桌上,有着这样一条座右铭:“做剧情的配角,做人生的主角。”
是啊,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力高强之人何止千万,哪能都做得了主角?配角,才是人生的常态啊!做主角固然风光,甘做配角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把配角做足做绝,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