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通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一
春节快到了,大家以高兴的心情筹备新年的一切。
除夕的早上,我们家各干各的,搞扫除贴好春联,便拜神保佑来年顺景。妈妈摆好拜神的贡品,准备拜神。晚上,在远方读书的姐姐回家了,妈妈早已做好丰盛的晚饭,一家有说有笑地吃团年饭。吃完饭,妈妈忘不了包利是。
新年初一,我和姐姐穿好新衣服,向爸爸和妈妈恭喜,“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然后,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给我们利是,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我们太早起来,吃过早餐。客人来拜年了,妈妈总是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摆上糖果、水果、瓜子、年糕……来款待客人。这时,大人们问好后,总是谈及他们的.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这些孩子就是爱闹、爱玩。我和叔叔的女儿丽丽提着红灯笼到大街小巷玩个痛快,真有说不尽的高兴!
不久元宵节又到了,杏坛文化广场可真热闹,前来观看,舞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龙、舞狮在空中威风地舞着,真是栩栩如生。怪不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看。花车到处巡回游,给杏坛增添了不少生气。
春节总令人盼望,因为我喜欢那种日子呢!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二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民风民俗初中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三
今天,我们一起去往泸沽湖。
泸沽湖也被称为女儿国。为什么叫它女儿国呢?原来湖边住着一群摩梭人,他们现在还保留着母系社会大家庭,至今还有走婚的习俗。远看沪沽湖,湖面上有许多小岛,小岛上的寺庙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碧辉煌,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有许多的小船在划行,星星点点煞是好看。
走近泸沽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草在涟漪中摇摇摆摆,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晚上,我们观看了摩梭人原生态的歌舞表演—《花楼恋歌》。通过歌舞,我们了解了摩梭人的风俗习惯,信奉的宗教,知道了他们是纳西族的分支,家庭中女的`地位至高无上,但男的地位也不卑。
泸沽湖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它宁静而美丽,象摩梭人一样质朴、热情、好客。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四
每年的正月初九,在佛山乐安,都会举行一场热闹的花灯会。
正月初八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门挂上了各色各样的灯笼,照亮整条大街。人们在家里备上清果、花烛、斋碗,拜苍天,求天公祈福,盼望新年有好运气。
正月初九这天,花灯会是热闹非凡的。今年初九,我与爸爸妈妈去赏花灯会。
街道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都挂着各色各样的花灯,十分绚丽,犹如一条彩虹。看久了,便会融入这彩虹里去。它们忽而随着风朝你扑来,忽而退去……路中横着座桥,带有“牵线搭桥”之意。不少人都在上面许愿。
街上,许多青年夫妇都提着“观音送子莲花灯”,求新年生个漂亮宝宝。莲花灯是一朵白中泛着红的莲花座上,盘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老人们都买鲤鱼灯在家里挂着,是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小孩子们会买一些好看的花灯来玩,就是贪图个高兴。
我也买了一个漂亮的花灯,走在街上,看到人人喜笑颜开,个个提着灯笼,整条大街都充满了喜庆……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五
今年五一,我和妈妈去了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位于安丘市东部,是沂蒙山的残存脉,从东北向西南,绕安丘市半山腰。听了阿姨的介绍,我迫不及待地想变成一只小鸟,飞到青云山。
当我们来到青云山脚下,抬头一看,整座山都被雨和雾笼罩着。山上,宏伟的寺庙若隐若现。
我们开始爬山。
青云山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云杰寺”。《月亮塔》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云杰寺。云杰寺由四部分组成:正殿、偏殿、麦谷寺和奎阁。我们先去了黄三圣父居住的大殿,然后来到了偏殿,那里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看完云杰寺,我们需要一座吊桥。游客使劲摇晃着桥,使它摇摇晃晃。我脚下一滑,摔倒了,大家都笑了。
当你过桥时,你将到达少数民族村庄。就是这里。我喜欢傣族、佤族和哈尼族的风俗和特点。他们载歌载舞欢迎游客。我看到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衣服。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56朵花,各有各的风俗和特点。我喜欢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我会记得很清楚。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六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间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容丰登。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八人广席,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典型食品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七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住房的改善,许多人告别了建筑群,纷纷搬进高耸的建筑。以前拿着饭碗出门的情况越来越少;过去,芝麻糖、年糕等年货都是自己做的。孩子可以熬通宵等着第一口吃的,现在什么都可以买,随时买,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盼着过年。再吃;以前过年从第一天到第十五天都是拜年,现在几乎都被电话或者手机信息代替了。所以总听大人说年味越来越淡。
今年,我来到家乡过年。我以为我只是在家看电视吃零食。没想到今年村里组织了一系列的灯会活动。
灯笼?我们城市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是芜湖民间春节期间以戏剧形式进行的一种表演活动,也被列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灯笼里的人物都是三国演义和杨家将剧中的英雄。我演岳飞的儿子,——岳云。走灯的方式也很特别,是根据《孙子兵法》演变而来的。我们孩子要提前一周被师傅领着,每天训练几个小时!否则你一个人出了问题,会影响整个团队。
正月初一,我们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准备。要穿京剧的妆容,一顶华丽的'戏曲帽,一匹假马,一套戏服,裤子上有两个铃铛。忙到9点,我们就用鞭炮开始了“表演之旅”。
我们要去一个关系很好的邻村演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表演。我们会随着锣鼓变换位置,包括:八卦图,四马亲亲,莲花水,龙虾戏水。
中午,村里会给我们准备好吃的。这里也有很多门道:进门不能踩门槛;安排你坐在面向门口的长椅上,坐着不能走动;不能自己夹菜,进门不能说话,不要挥手;吃完饭,你要围着他们的餐桌和床转圈,两边互相绕圈才能走路。
就这样,我们一直忙到晚上八点才到家,每天还要走四五十英里。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尝到了灯笼的乐趣。
在串灯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邻居之间的热情问候,村庄之间的浓浓乡愁。同时也体验了民间灯笼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今年,我的中国年,很有味道!
家乡民风民俗手抄报篇八
那天早晨,我被老妈赶鸭子似的赶去上学。憋了一肚子的起床气没有发作。到了班级,一进门,同学a先生将腿翘在桌子上,悠闲自在地哼着小曲,见我来了,便斯里条慢地从抽屉里拿出优化,拍在桌子上:“组长同志,请您审阅!”“啊!”我接了过来,摊开正准备改时,同桌突然大声嚷嚷起来:“过去点儿!”因小女子的地位“卑贱”,而他又是高高在上的“贵公子”,我只好将优化往右挪了挪。本以为他会消停下来,可他仍是嫌位置不够……就这样谦让他了十几个回合,我终于忍无可忍连同起床气一起发泄了出来,将他的铅笔盒使劲一推“你够了!”铅笔盒摔了个腰腿骨折,躺在地上“呻吟”着。他一愣,随即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你干嘛啊!”我呆住了——这个蛮不讲理的男生还会哭?我定了定神,不甘示弱地回击:“明明是你自己先……”这时老师的声音传了过来:“你过来!”显然,尽管a先生有错在先,可被骂的,却是我!
瞧!这就是我的同桌——仗着自己被上级宠爱便大胆放肆的a先生,令我十分气恼……。
唉,同桌的你,什么时候能不再那么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