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大全1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一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苏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学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课,就必须达到入课即与学生达成最好的默契,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有效、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抄背《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语段,课前就以“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关的术语:对偶、对仗、七律、五律等,实现解题的导入,既让学生对这些新名词有所感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接着,我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这是属于“初读感知”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去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大意,最后汇报、交流,邀请个别同学接受大家的补充、质疑等,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个语句,能经得起别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当然,最后都必须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表现出来。
然后,遵循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太持久的原理,我适时让他们放松,听《长征之歌》,同时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紧接着,我又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性质的飞跃。
最后,再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流程:
一、激趣、解题导入(5分钟)。
1、对对子,感知何谓“对偶”。
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会吧?比如,我说云,你们对雨;我说雪,你们对风。
预设1):谁愿意先来试试。
我说“春”,我对“夏”。
我说“晨钟”,我对“暮鼓”。
预设2):接着到谁了呢?
我说“两只黄鹂鸣翠柳”,我对“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再说“两只黄鹂”,我再对“一行白鹭”
预设3):最后一位,谁来呢?
我说“天上广寒宫”,我对“人间清暑殿”。
我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语法渗透:同学们,其实像刚才的对子,一般叫对偶。而古诗词中的对偶,又叫对仗。
2、解题,何谓“七律”、“五律”?
这对仗啊,可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文体“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学特别厉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话要对仗。)。
学法渗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学能举一反三,来说说“五律”的特征?
3、好,来,一起来读读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二、讲读结合,初读感知(10分钟)。
1、读通读顺。
a背景介绍:
同学们,《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34年10月,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们一方面要抵抗几十万的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时间里,整整跨越了11个省哪!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要胜利了,毛主席回顾踏过的征程,激动地写下了这首一起读出来——“长—征—”!
b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c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请你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能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
d齐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三、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句话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呆会与同学们交流,你读懂了哪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我读懂了什么?
预设重点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丸。
(1)学生汇报、补充。
知识点: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达。
假如学生未讲明,可通过质疑交流的环节实现。
(2)老师要考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其他同学对这句话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他。
学生质疑,“小老师”作答,教师适时补充。
(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时,相机用简笔画勾勒帮助理解。)。
b能给大家说说理由吗?
c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知识点:“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a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b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c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3):讲到其他语句的,点评其中的关键字词,如“只等闲”“尽开颜”等,一笔带过。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一起把这两句话读出来!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难
(逶迤与细浪的简笔画)。
七律长征 精神。
(磅礴与泥丸的简笔画)。
只等闲。
教学反思:
眨眼之间,四十分钟时间飞逝而去。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一些相关知识、相应学法的渗透,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细思这堂课,在师生的关系上,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是较为不错的。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我通过自己较为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较为民主的氛围。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我觉得自己在中间的环节上,确实还不能够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学的必要环节,担心万一在这些环节上浪费时间却见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吗?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啊!所以,在今后还值得我更进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以便生成的内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现,给学生极大的震憾力,让极大部分学生一节课都能神采奕奕地认真听课。同时,我也在“写”的环节中,充分认识到了,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时间写,才能最为有效地表达,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
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能通过朗读,形成自己的诵读观,从而去评价别人朗读的节奏、重音,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感情。
4、能通过书写对联、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怀。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
教学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1五图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巧渡金沙江视频 飞夺泸定桥视频 朗读声音文件 歌曲声音文件。
4词语卡片:逶迤 磅礴 岷山 等闲 泥丸云崖。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着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一读:读出问题,理解诗意。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3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将字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先查阅资料,同桌或临近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1)学生质疑问难(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交流:逶迤 磅礴 岷山 三军 等闲 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二读:读懂内容。
一读,我们解决了诗的字词句的意思。但我们还需要理解诗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再读。理解诗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七律:(齐读)。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c.它分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首联高屋建瓴,总领全诗。它是全诗的中心。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理解远征:课前我们交流了关于长征的大量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倔强的小红军》那个故事里,12岁的小红军为什么会牺牲?在大雪弥漫的冬天,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除此外,红军还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方面的风雨雪 人为的:敌人的围追堵截 生活条件的艰苦)。
2) 这些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3) 红军25000里长征,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条河?指名读资料袋。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看来:只等闲。
4) 再次齐读第一句。
出示5幅图在一起的灯片。学生逐一配诗。
打出灯片乌蒙山:乌蒙山怎么样?可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分组读这两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体会?这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毛主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五岭,乌蒙山极度缩小,将他们想象成浪花,泥丸。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毛泽东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这两句是写山,接下来写水。
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又来到金沙江畔,大渡河边。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两次着名战役。请大家看大屏幕。打出视频。
而我想到了赞美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挥豪且用兵,古今无人敌。
千里岷山,白雪皑皑。困难比前面更大。但长征即将结束,革命胜利在望。战士们无限喜悦。请同学们齐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理解三军。这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始说不怕,这里是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意旨。这句要读出欣喜的语气。读。
而25000里行程,对张牙舞爪,穷凶恶极的敌人不置一词,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傲视山川!
三读,读出感情。
我们除了读懂诗的内容,还要读出感情。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在诗歌史上永远璀璨。有人将它谱作了一首歌。请听歌曲。
听完后再谈感受。歌气度恢弘,气势磅礴。诗也如此。试着读一读。
要将这首诗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注意诗的节奏。出示范文,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
老师朗诵,学生评价。出示原版录音。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展示读。毛泽东以长征为题材写过四首着名的诗。齐读。
四读:读出内涵。
读了这些诗,你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当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送大家两句话: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三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2、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定能胜利达标。
二、初读,整体感知。
l、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字:岷逶迤磅礴。
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研读,理解内涵。
(一)自学指导。
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
1、流利地背诵诗歌;
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附:探究练习一、二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检查、交流。
1、背诵诗歌。
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
诵,而且声音响亮。
若学生不能熟练背诵,则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背诵一遍。
指名四到五名学生背诵;师分别作简要点评,并激励学生比赛。
老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
师生背诵诗歌。
2、交流探究练习一:
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概括画面的意思。
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并相机投影剪辑的画面。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交流探究练习二:
(1)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2)指名回答第二小题。
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若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简要讲述历史背景。
四、美读,品味感情。
1、自由准备两分钟。
2、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朗诵,分别指名学生点评,师适当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昂的语调读出革命者乐观无畏的豪情以及必胜的信念。
五、作业: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四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预设: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板书设计]。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毛主席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毛主席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文档为doc格式。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六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1、同学汇报有关“长征”的知识。
结合课前的预习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随机选出同学汇报预习成果,点评,班优加分。
2、课堂练习,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检测同学们对长征路线的掌握情况并再次巩固。
(随机抽选一名同学,完成课堂活动)。
3、交流了解诗体。
(板书:七律?长征毛泽东)。
1、齐读生字。
2、学习“会写字”,根据白板上的“汉字”工具出示生字笔顺,学生学习并书空。
1、自由读。
2、生读。(班优随机选生读――评价)。
1、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2、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给大家六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学生汇报,诗歌的大概意思。
多种形式朗读。
1、齐读。
2、男生读、女生读。
1、生字读、写各一遍。
(注意笔顺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磅礴气势。)。
本节课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如下不足:
1、在朗读环节,缺少了“范读”,缺少了学生学习朗读的“范本”,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出彩。
2、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结合的相关画面的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如果能结合更好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觉,相信学生在理解诗意上会更透彻,更深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七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1、了解时代背景: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八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九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一课时。
1、预习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经历等,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一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
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教师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1、学生自由朗读,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讨论本诗的内容、感情(全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着自豪、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从重音、语调等方面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
4、学生齐读课文。
(一)、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二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一课时。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