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邹碧华心得体会(优秀16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一
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逝世,让全国法律界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向邹碧华学习,就要学习他以下三种精神:
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榜样,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俗话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
邹碧华同志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用些时间来学习,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就证明了邹碧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今,他做到了,他成为人民的好法官,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二
前不久,报上刊登“邹碧华现象”的文章,阅读后心中无限感慨,这种激动直到收看了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我终于明白,是因为他的精神同我选择法官职业时的期望产生的共鸣。
收看报告会后,我深受鼓舞。特别是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和最高院发出的学习倡议后,我觉得邹碧华的所有作为不失为一种“邹碧华精神”,因为在他既是司法改革的引领者,又集中体现出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作为一名法官,学习邹碧华同志,应当学什么?这可能是很多法官心中的疑问,因为我们没有他所处的环境、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我认为,我们有一样的法官职责、有一样的为民情怀,所以,我们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甘当“燃灯者”,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生命倾注在工作岗位上。这样,虽然我们未必能达到他的境界,但是可以在不断追寻法治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他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在通过审判实践的积贮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了《要件审判九步法》,这种缜密的审判思路和办案手册,成为当今法官办案的必备工具书;体现在为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亲自起草并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促进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动。
他锐意进取的精神体现在全力推进上海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是一名改革的先驱者。无论在长宁区法院,还是在上海高院,他始终坚持先进的法院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常抓不懈,并取得实效。他正像其文章《知行合一》中写到的那样,“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度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
对照邹碧华精神,我们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太多,我们要以其崇高的精神为动力,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坚持严格公正司法,使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正逢我院“提升司法素养推进司法文明”
三年规划主题活动的收官之年,结合邹碧华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要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像邹碧华那样具有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强化纪律作风整顿,像邹碧华那样具有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要规范司法意识,学习邹碧华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要强化廉洁司法的养成,学习邹碧华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的方式方法,做一名“邹碧华式”的好法官。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三
“邹碧华”同志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艰苦不俗的作风,做群众的服务员虽然他不幸牺牲,但是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把基层群众的需求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让困难群体笑欢颜是我工作的动力。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学习邹碧华事迹。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近日,我通过上网观看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邹碧华先进事迹深入了解和学习,他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关爱他人的精神触动了我的心灵,在感动的同时,觉自己要学的还很多。
一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不知疲惫、忘我工作,经常是“5加2”、“白加黑”,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践行从优秀到卓越的工作理念。
作为一名普通的街道工作者,虽然平凡,但是我要像邹碧华一样有一颗为爱岗敬业的真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不计较得失,以做好日常事务为落脚点,不能因为岗位平凡而得过且过混日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街道建设和发展,为社区居民生活幸福作出贡献。
二是要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认为邹碧华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我要像邹碧华那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现在我主要负责处理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工作,专业性很强,因此更需进行系统学习,灵活运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提高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更好地开展应急、安全、防灾减灾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
三是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邹碧华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就是这样的人,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世界上最难打开的是人心,最容易敞开的也是人心,真爱暖心”。作为党员,我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事儿放在心上。今后,我要积极参加在职党员“双报到”、“微梦想,微服务”、生活便民等各类志愿服务,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好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带动身边人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邹碧华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敬业精神和博爱品德却愈加伟岸,高山仰止,历久弥新。他的光辉事迹将被一代代传诵,精神和品德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作为一名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工作使命,因为我面对都是基层困难群众中的重点对象,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要成为残障人士的知心朋友,困难与障碍的解决者,温暖与幸福的传递者,这就需要我在实际工作当中发挥优秀党员的优良作风像牺牲的“邹碧华”同志学习,学习他不断努力学习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为基层残障工作的创新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构建基层社区和谐建设做出一名共产党员残疾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在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我也要紧贴工作实际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要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我们工农区正在开展的《暖心行动》《党建》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把残障人士的困境梳理出脉络,利用我区正在大力度打造民生的良好时机,尽量利用人大政协领导下基层的机会呼吁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能多多关注残疾人极其家属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公众形象,我感觉残障人士家属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就树立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就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去搞建设,财政收入增加了就形成了更多惠民生的机遇。百姓开心幸福是学习“邹碧华”同志最好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民政、就业、司法等部门的业务知识为残障人士服务,还要积极帮助他们把实际困难反应给相关部门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邹碧华”同志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艰苦不俗的作风,做群众的服务员虽然他不幸牺牲,但是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我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把基层群众的需求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让困难群体笑欢颜是我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为构建和谐工农作出工农人的应有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能给我更多服务群众的机会,我一定做好表率像人大代表一样做好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
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逝世,让全国法律界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向邹碧华学习,就要学习他以下三种精神:
一、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榜样,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俗话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同志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用些时间来学习,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就证明了邹碧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三、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今,他做到了,他成为人民的好法官,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四
自邹碧华先进事迹被媒体传开以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而在高度评价邹碧华先进事迹的同时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像邹碧华那样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邹碧华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是时代的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用生命谱写了一个法律人无私奉献的华丽篇章。虽然邹碧华走了,但他那忠诚敬业、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却照亮了后人。有人说,法官当如邹碧华,然所有党员干部亦当如邹碧华。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把事业当目标,把推进公平正义当己任的工作态度的责任担当。就是要我们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融入到工作目标中,把做好本职工作,提服务技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敢于打破常规,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树立勤于思考,善于谋划,能发现问题、会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是要树立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创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
学习邹碧华,就要学他不把群众利益当小事,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和情怀。就是要我们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作理念,切实把服务好、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切实当好群众的知心人。
学习邹碧华就是要学他敢为人先,甘当“燃灯者”的奉献精神和时代楷模。就是要我们树立学习先进,不断奋进,争先创优,不甘平庸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追求,传好继续领跑的接力棒。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五
邹碧华骤然辞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邹碧华人物通讯和评论,并连续刊登评论文章,讨论“邹碧华现象”。
这些报道,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自发追悼邹碧华的人们共同书写的。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他献上“燃灯者”冠冕。因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
采访邹碧华北大同学,他们回忆当年一起求学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亲历这段流金岁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融入他们血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后,邹碧华的同学有的当了律师,有的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远比他这个法官高。在基层法院实习时,事务的琐碎,也曾让他有些茫然。
可时间久了,邹碧华却发现,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和媒体回顾这段岁月时说,这些经历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这种自我价值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邹碧华心中的长明灯,也成为他行动的光源。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儿子说,因为爸爸很少会冲我发火,他和我说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对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讲时曾说,我们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社会。
邹碧华将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走进长宁法院,我们看见,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办公室,面积虽然狭小,但这是要“创造条件,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小隔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甚至,连食堂餐桌设计他都强调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宽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对面吃饭,心生尴尬。
20xx年清明,邹碧华在博客中写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为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后来,他总结自己工作时说:“坚持用理想与激情去影响下属,引导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手头工作做好了,就是推进法治进步。为事业注入理想,就会产生持久而强大的热情,会对下属产生影响力。”
许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年轻法官说,“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邹碧华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为法治进步而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燃灯者,是冲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
“一人逝去而众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艰”。这是一位律师对“邹碧华现象”的解读。
他夫人唐海琳老师告诉我,邹碧华曾不止一次感叹,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像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他感恩这个改革时代,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对改革充满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于担当,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和执着睿智,这是他能够“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的底气”。
他敢于担当,还因为他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邹碧华是“燃灯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显了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期待,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样的共识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六
邹碧华是一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我辈学习之楷模。本文是学习邹碧华的。
欢迎阅读。
邹碧华这个名字是这么的陌生而又熟悉。陌生的是我与他并不相识也没有人生中的交集,而熟悉是他与我原是本家,又都从事着同样的职业。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人民法院报上。接下来的日子里,各种报纸大篇幅关于他的报道,但我仍旧对他的故事一知半解,一直到前几天,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的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视频会议上,我才对他的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完完整整的了解。
观看他的视频会议后,我回到家以后久久不能入睡,辗转反思、夜不能寐、思前想后,心情更是跌宕起伏,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对他的逝世只是觉得悲伤、惋惜,我却通过他的故事受到了启发和鼓舞,觉得自己不应该再这样活下去了。
往日的自己对待工作纪律散漫,对待生活无知任性,对待学习粗心大意。奥斯托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邹碧华是一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我辈学习之楷模。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在司法改革中,他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他的事迹我会铭记,他的品格我会学习,他的精神我将传承。从今日起,我将一改往日纪律散漫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踏踏实实地学习法律知识,做一名像“邹碧华”一样的好法官。
生子当如孙仲谋,法官应如邹碧华!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中国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
通知书。
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中国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书记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平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习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书记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书记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习,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xx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平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平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xx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习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习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习,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平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习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
学习计划。
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平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习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平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平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习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
邹碧华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于20xx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法官作为时代的引领者、法治的守护人,有责任以其行动来践行和诠释这个时代的核心精神。邹碧华就是这样的法官,他的精神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学习邹碧华的事迹,我感到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向邹碧华法官学习。
学习之一:邹碧华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从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深深刻下了改革与法治的印记。公正是法治的根本,法官是公正的代表。邹碧华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就恪守着“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的承诺,他把自己称为“庭前独角兽”,因为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独角兽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邹碧华是法治时代的公正法官,同时也是改革时代的先行者,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也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
学习之二:邹碧华是杰出法官的代表。为了追求公正,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无助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当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与律师的“暗战”中,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不仅被人们称为法官,更赢得了“法律人”的美誉。为了追求公正,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
学习之三:邹碧华是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法官。在司法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同时不怕承受由于改革而带来的种种压力,是新时代法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邹碧华是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之一,人们对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始终印象深刻,他说“改革,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他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人们为什么会记住这两句话?因为它体现了当前中国司法改革最重要的特征。改革走到今天,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留下的都是难解的困局。没有对司法改革深刻的体会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而没有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甘背“黑锅”的改革精神,也同样说不出这样的话。
社会各界自发以各种方式悼念、怀念、学习邹碧华,形成了“邹碧华现象”,说明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法官、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唤,对推动依法治国的强烈期盼。
毫无疑问,时代需要更多邹碧华式的好法官,他永远是支撑中国法官群体的脊梁,更是全国法官学习的榜样。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七
人们说,邹碧华是法治路上的"燃灯者",是敢於担当、善於谋事的好干部。从去年12月10日邹碧华去世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追寻他走过的足足,试图还原他充分燃烧的47岁人生。
"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邹碧华说,"不要让我们现在的改革努力,变成未来的改革对象。"在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期间,他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全市首家"诉调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他曾冒酷暑前往一位信访人家中,用了足足5个小时开展沟通工作,最终化解心结。
笔者认为,邹碧华同志一生短短47余载,践行了一个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色,践行了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干部的风骨,践行了一个真抓实干、惩凶扬善法官的气度。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他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办事雷厉风行,作风细致入微,从不抱怨、计较个人得失。他鞠躬尽瘁,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
邹碧华同志非常重视法院的廉政建设,提出"必须提升廉政工作的基本定位,将廉政管理融入队伍管理,将廉政教育融入法院文化,使之成为法院管理的`重要环节,站在法院工作的全局性的角度来确立廉政工作的战略思想".在长宁法院工作期间,他亲自执笔"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给干警家属的一封公开信",他让各位干警家属都来做"家庭廉政监督员",与法院共同担负起监督和保护的职责,共同保护好自己的家庭。
26载的法律生涯中,邹碧华同志崇法尚德、慎思明辨,他喜欢毫无保留地与人们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和人生感悟,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法官培训教学,或在公共论坛开设讲座,把自己多年所思所悟的思想成果传播到更广的范围。他在新浪网开设个人微博"庭前独角兽",宣传法院工作,弘扬法治思想,不遗余力地播撒智慧的种子。他说,这是一种"予人玫瑰的快乐".邹碧华同志用自己的行动,矢志不渝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并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完美超越。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八
有这样一位法官,他学识渊博、业务干练,他不辞辛劳、充满激情,他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他是改革航船中的舵手,是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他树立了为官无愧于心的正能量,他弘扬了党员干部的浩然正气,他就是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这样一个勤政务实的好干部就这么永远地倒下了,他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挚爱的他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他的离去让人唏嘘不已。
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他生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还有另一个头衔——上海司改办主任。他曾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我们为他的离去感到痛心惋惜,我们更应该沿着他足迹、秉承着他的信念和理想继续走下去。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们怀揣梦想、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在司法改革这条道路不辞辛劳、披荆斩棘,为我国司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首先要树立成为一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的梦想。公正是司法的原则和根本,霍尔顿是小说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法官则是社会中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做一名公正为民的法官,需要具备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法学家丹尼尔•韦伯斯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能够比学识渊博、公平正直的法官职业更加崇高和纯净”。做一名公正为民的法官,需要拥有一颗仁爱和体谅之心。在法官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处理成千上万的案件,接触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当事人来说,他们这辈子,可能就进一次法院。我期盼,每一起案件中,我们都能以仁爱、体谅之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我期盼,每一位法官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对法律和正义充满信仰之情。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要怀揣成为一名勤勉务实的好法官的梦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向世人宣示了法治中国的愿景。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每一分汗水,只有勤勉谨慎地办好每一起案件,求真务实、克己奉公,才能无愧于人民法官的光荣称号。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邹碧华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司法改革的潮流中,主动担当起肩头的重任;在司法体系建设的进程里,主动承载起法治中国的希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沿着邹碧华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实现法治中国的梦想而不断奋斗。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九
在最高院的组织下全国法院干警聆听了邹碧华法官先进事迹报告会,我院也通过视频的方式聆听了邹碧华报告团的报告,通过聆听五位报告团成员的报告后,使我心灵上得到重新的洗礼,精神上得到再次的换发。他把审判工作当作艺术去追求,当作生活去品味,当作生命去呵护,让我为之感叹。通过这次报告会我从中得到以下的心得体会:
坚持不懈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报告使我深刻了解到邹碧华法官是如何钻研法学知识,他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既要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他还不断充实其他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为审判事业服务。可以想象他付出了怎样的艰辛,这种学习的境界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正是因为他不懈的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让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作为一名新加入法院队伍的法官,要以其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充实与审判业务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天道酬勤,虽然我不能达到向邹碧华那样高度与深度,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所提升,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能为审判事业做出我的小小贡献。
公正司法,廉洁奉献。
邹碧华法官一生,以公正司法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以廉洁奉献作为一种信仰,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一名年轻的法院工作者,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当作得去争取,把服务大局当作得去拼搏,把司法公正当作得去奋斗。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地位观、金钱观、价值观,做到得知欣喜,失之坦然。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身份,就要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履职,堂堂正正做人。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邹碧华法官自从事审判工作以来,为无数群众解决了难题,法律法理是死的,而人情思想是活的,他遇到问题从不退缩、善于思考、攻坚克难。他敢于改革,不怕困难,在司法改革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发展法律事业建立法律共同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一名年轻法官的我,他的这种精神是我要学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群众工作问题多样,不能遇到问题就退缩,要敢于迎难而上,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借鉴他们宝贵的审判经验,取其精华用到自己的审判工作当中;敢于创新,有什么新想法、新思路,多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我想在今后探索创新方法中,在工作的实际展开当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不断学习思考中找到答案。
人民法官植根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公正无私是法官的本分,社会评价是人生的价值,邹碧华法官用他的一个个事例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我要以此为榜样投身于审判事业当中。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
2014年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走了,全国法律界震惊之余,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的热潮。全国法律同仁都十分惋惜邹碧华法官的离世,感叹这是不同领域法律人的共同损失。
听取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后,作为一名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我深受感动,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向他学习:
人们都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产品经理",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可以看出,邹碧华同志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了多少时间用在学习上!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点,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做到了。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一
12月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法官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7岁。邹碧华以他毕生的精力,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司法事业之中,在法院管理、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司法改革、裁判方法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用并不太长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华美乐章。邹碧华无愧是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和前行者。他的不幸离世,震动了整个中国法律界,也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被称之为“邹碧华现象”。
在学习了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工作者,我深受感动,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但是作为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在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同时,他还请来各类专家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正是因为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使他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xx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邹碧华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长期工作在上海司法领域第一线,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无论是做理论研究,还是做司法实务,邹碧华都始终保持着一名优秀法官必备的敬业勤勉,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心无旁骛抓发展,雷厉风行干工作,身先士卒做表率。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他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作风细致入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他呕心沥血、不畏艰难,他不知疲惫、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法官最明亮的印记,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三、学习他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他主导推出了“律师网上服务平台”,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作为一名负责司法改革的领导,他不仅对改革怀有充分的信心,也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寻找啃硬骨头的路径、方法和措施,给这场“改革大考”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答案。
邹碧华以自己无比光亮的职业生涯和无可挑剔的崇高品行,将司法的光亮投向社会,不仅为中国审判事业的后来者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更是为全社会法治理念的养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指引。我们每一名政法工作人员,都应该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发扬奉献精神,敢于担当、勤政敬业,勇于直面和解决困难矛盾,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二
3月2日,我参加了最高法院电视电话会议,聆听了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邹碧华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使我们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这是邹碧华所说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他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向邹碧华同志学习。这样的殊荣前所未有,邹碧华当之无愧。英魂已逝,浩气长存。邹碧华同志是全国法官的骄傲,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学习“邹碧华精神”,以典型为榜样,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是乐于学习。26年前,刚做书记员时,邹碧华通过一字一句地抄写法律文书来学习老法官们的审判实务经验;进入上海高院五年后,他又重回北大攻下了国际经济法硕士、经济法博士,并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屡屡解决了审判实务中的难题;为了学好英语以便研读国外的相关资料,他连骑自行车等红灯时都在背英文单词,著书时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天天晚上坐地铁去上日语班,一年“啃”下了日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邹碧华在法院的每一天都处在不断地学习中,这是一名法官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要学习邹碧华同志的工作理念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和司法能力,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敢于担当。改革需要破釜沉舟和冲锋陷阵,当仁不让地“当先锋”“打头阵”,不打退堂鼓,不存私心杂念。邹碧华就走在司法改革的最前沿,当司法改革需要他时,“我愿意!组织上信任我,我一定会尽全力把它做好。”邹碧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是邹碧华精神的生动写照。斯人已逝,灯火长存!邹碧华的“灯”已经传递到了更多的法官、更多的法律人手中,更多的“燃灯者”将在中国法治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要像邹碧华那样富有担当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担当意识,激励我们无论是做普通法官干警,还是庭长、院长,都要始终知行合一,坚定法治信仰,恪守司法良知,用全身心的投入和激情践行法治理想的道路。
三是勇于创新。邹碧华同志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要件审判九步法”、“裁判文书‘八个一致’制作法”……邹碧华以勇于创新的精神直面问题,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难题,让勇于创新成为其敢于担当的重要体现和一大亮点,为我们迎着困难上、朝着困难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和榜样。我们要学习邹碧华同志践行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安心。
四是追求公平。公正既是法院追求的目标,也是法官坚持的底线。邹碧华同志秉持公正忠实履职,努力守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他说要“做一名有良心的法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遵循职业道德、恪守法官良知,依法公正高效地办理着每一起案件。他担任法官22年来,先后指导审理了上海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中国首例涉及英国皇家建筑协会jct文本建筑工程案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赢得大家对他的尊敬和信赖。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自觉公正执法,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是无私奉献。奉献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邹碧华同志将改革作为事业在做,而不是作为一件事情来做。当上海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后,推进司法改革的重担再次落在邹碧华肩头。他带领司改办团队对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的道路,专门进行了梳理。无数个“5+2”、“白+黑”,15次座谈会、34稿的反复淬炼,方案终于出炉,而邹碧华却倒下了……。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埋头苦干,无怨无悔,恪尽职守,切实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通过学习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把“邹碧华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以榜样为动力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开创蒲城法院工作新局面。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个名字让我们不同领域的法律人感动,他就是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20xx年3月2日下午3时许,鸡东法院组织全体干警观看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全面掀起了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高潮。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xx年之20xx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xx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xx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这样的一个好法官的英年早逝,让我们惋惜流泪!
邹碧华为司改呕心沥血,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把自我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法治中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法律是冰冷无情的,但却因邹碧华的努力散发出光和热,闪耀出温暖。他在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为被父母抛弃的患白血病男童索要抚养费。作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他深知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弱者的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用法的精神更好的服务百姓。
邹碧华始终冲在司法第一线奋斗和奉献,他的学术水平很高,说话却又很平和,是一位高瞻远瞩接地气的领导干部。在20xx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但他始终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忠诚的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但他的精神却继续传递着光和热。他曾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这个世界,希望他的墓志铭上能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他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邹碧华做到了。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还依然活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我们不该只是把邹碧华同志作为一个英雄来仰望,不该只是用鲜花、掌声或赞歌来纪念或歌颂他,而是应该继承他甘于奉献、充满激情,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他为人高尚、公正执法、热爱事业的品格。循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让“邹碧华精神”踏着春天的脚步继续出发。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四
20xx年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走了,全国法律界震惊之余,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的热潮。全国法律同仁都十分惋惜邹碧华法官的离世,感叹这是不同领域法律人的共同损失。
听取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后,作为一名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我深受感动,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人们都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产品经理",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可以看出,邹碧华同志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了多少时间用在学习上!
三、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点,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做到了。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五
邹碧华的法律传教来自于对审判工作的不断深入。10月至6月,他先后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在这重要的五年中,他不负众望,先后处理或参与处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系列大要案。尤其在上海社保基金追索38亿元陷入僵局时,他提出了“先予执行”的破解方案,作出了贡献。面对当事人的上访,他会主动走访实地查看,并对法官说,做法官要既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要将心比心,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从邹碧华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邹碧华的法律传教来自于对职责履行的不断探索。邹碧华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探索如何将群众与司法形势对接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司法回归司法,为让当事人方便联系法官,建起法院“小总机”,安排专人接听,成为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成为了司法为民与信息化结合的载体。针对执行管理薄弱的问题,邹碧华改革了执行流程机制,将执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强制四个环节,改变了以往的“一人一案”管理模式。这种专业化、集约化的优势,在案件增加而人员未增的情况下,使得法院执行绩效跃居全市法院前列,执行投诉率比改革前下降了76%。
邹碧华的法律传教来自于对学术的不断研究。他是一名富有学者气质的实践法官,先后攻读了北京大学经济法硕士和国际经济法博士,曾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其间还短期前往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他对法律事业饱含激情,不断开展理论研究,他一口气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本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的人索性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邹碧华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每名党员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凭实绩立身,邹碧华同志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严三实。严谨求实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法律人所推崇的精神,更是我们所时刻提醒自己的警言,从邹碧华同志身上,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尽自己的努力如何做到把法律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妥善处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将本职工作做得踏实。从邹碧华同志身上,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极高的业务水准和职业道德,我们更应该学习他的责任担当,任职期间从不拖泥带水、推脱任务,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认认真真体现成作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法律人,一个完美主义者。
邹碧华心得体会篇十六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12368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每个周末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准是一头扎进该项目中。正如他家属所说,他真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