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一
了解西学传播、《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理解它们的特色和影响;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清朝晚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学习,了解西学传播,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近代刊物与出版业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早期的大众传媒产生的基本史实,它们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革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属于识记层次。虽然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课前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西学文化与知识随着洋务运动、传教士不断传播到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
教学过程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
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组织教学,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我会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环节二:描述分析
1、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
(2)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画面描述的是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2、师生共同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教师出示作品《瑞鹤图》,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教师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环节四: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梅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2、画面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件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课题的理解。
环节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最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
安排学生课后选择一幅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四、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四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板书设计: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对比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
2、就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的动脑筋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及其对古今中外的巨大影响。
2、能力目标:①能够比较分析晚明主要科学成就,从中发现晚明主要科技成就的特点。②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和中外文化交流实例,分析晚明科技发展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3、通过对本课学习,以晚明科学家为榜样,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等。
2、难点:领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学的辉煌成就与近代科学的落后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