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结构框架(精选1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一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起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笔者在指导时,就让学生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我们看看高考优秀作文《走出旧框框,冲破习惯势力》(1988年全国卷)的结构:
第一段,追根溯源,引出习惯:千年历史,沉重习惯。
第二段,初举一例,习惯可变:人们习惯了“迪斯科”。
第三段,连举三例,强调危害:爱迪生、赵王和猿人。
第四段,辨证分析,指明危害:缺乏创新,永远落后。
第五段,冲破习惯?安于现状?正反对比,敲响警钟。
第六段,联系实际,习惯沉重;呼吁冲破,焕发潜能。
此文就是六段定“乾坤”,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议论文“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值得借鉴。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二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结构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良好的结构能够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有条理,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下是我在写作论文时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引言。引言应该明确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问题或论点。通过引言,读者可以了解到论文的背景和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在撰写引言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确保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论文的核心内容。
其次,主体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开论述,论据要有力、有说服力。同时,要注意合理的段落划分和适当的标题设置。每一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通过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整个主体部分的结构更加紧密和连贯。此外,要注意避免论点的重复和冗余,保持条理清晰,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第三,论文的结论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回顾的部分。在写结论时,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或论点,并总结主体部分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不要增加新的内容或论点。结论部分的长度一般较短,但要确保包含了所有关键信息和观点。
另外,论文中的数据和论据要有充分的依据和支持。比如说,可以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调查数据或实证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要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注释和引用。在撰写论文时,可以使用图表和实例来展示和解释数据和论据,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最后,要注意论文的语言表达和文风。论文应该使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和论证,避免过于啰嗦和冗杂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主观性的描述和评价,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参考相关文献和范例,学习一些常用的学术语汇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良好的论文结构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巧。通过清晰的引言、紧密的主体部分、明确的结论、充分的数据和论据支持以及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达,我们能够写出一篇有条理、连贯、有说服力的论文。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论文结构,充分发挥结构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三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隋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为他服务。当时已体察到自然界和人事关系各地异宜,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可以臆度,必须进行调查,还要经过“分析辨别”。《隋志》介绍:“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并列举齐代陆澄、梁代任(日方)、陈代顾野王等人以及隋朝所编地理官书,可作为我国中古时期地理文献的小结,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文献。
唐初,李泰等撰《括地志》550卷,是空前的地理书巨制。全书虽不传,但从各家辑佚本可窥见当时《隋志》所录各书具在,承先后后,《括地志》实为此后“方志”的先声。现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40卷,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等,以及此后的各朝《图经》、《一统志》,形成“方志”的体例。
宋元之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他区分“文”与“献”为“记事”与“论事”两大类。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门类,网罗面宽,突破“地志”范围;归结于“考制度、审宪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而“舆地”只占一门。
明清之间,顾炎武撰《肇域志》40册,从《一统志》及各省、府、州、县志及其他文献编汇而成。所根据的原书多已失传,赖此书保存。
以上两书虽属全国性的,但可作为利用地方文献的范例。
近人张国(氵金)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版),采录元代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志及地方史约4000余种,有现存的,有已亡佚的。虽然佚失的占大多数,但被征引在其他古籍和类书里经过辑佚的本子不少。如清代张澍辑《二酉堂丛书》,是我国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沙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加以考释。张氏的原稿本已流传到巴黎图书馆。现在国内还可见到的刻本,有人对照稿本,所辑佚文及加按语,缺漏甚多[2],这说明善本的重要,地方文献也应选取善本。
宋元以来的方志,经朱士嘉两次编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据1958年版统计国内外收藏方志7413种,199143卷。最近还进行调查增补,已超过1000种。
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专书,还有的收入类书、笔记、杂著、总集、别集里,供我们采取。地方文献的范畴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项,而图书一项,又可分为区域史、区域地理、方志、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各地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外文书刊、地方书目等10类。要如何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呢?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多次给我们指示:要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古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又指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材料,用最新、最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回顾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太少;今天,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交付给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重要任务,应该急起直追,刻不容缓。
二
分类编辑地方文献的目录资料仅是基础工作,方国瑜曾比喻“犹之开发矿业之地质调查工作,先经勘探、测量、化验,作为施工依据”。[3]以往史学家编写这类资料名曰“长编”,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专论”与“方法论”。
先谈“专论”。
当前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不能等待有关部门提问题,临渴掘井,应主动地先编辑若干专题文献目录及索引,进而编写地方文献的专论。
专论的内容似乎很广泛,从何着手?我认为以三大革命为纲,就能掌握重点,造车合辙。
(一)阶级斗争的知识。
以云南为例。从古以来,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上虽然有割据的朝代,但为时不长,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因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互相挹注,协力前进,这是主流。而历代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封建地主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写地方史和民族史的文献,也必须掌握这客观存在的规律。
上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上,杜玉亭根据云南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社会历史调查,以现代资料和历史资料相对照作为历史分期准则的参考;马曜、缪鸾和也根据傣族奴隶制与周秦社会作比较研究,他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利用有关民族史的地方文献,提供有益的论证。建国以来,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征引地方史料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而这些成品又作为新的地方文献。
抗清斗争的大西军李定国历史和以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彝民起义,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也经史学界采集专题资料编写出若干史料选辑、论文和专著。李生勉选辑《清实录》、《东华录》有关云南史料,也收集了农民起义的档案记录。
云南是边区,近代史上,边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史料,于乃仁遗著《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资料选编》、《史稿》、《史话》,做了大量工作,也属地方文献。
(二)生产斗争的知识。
现仍以云南为例。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各地地下发掘的遗址和实物,对证书本上的资料,了解到云南采矿冶金史应上溯春秋中早期,即在楚庄跷来滇三百多年前已有本地冶炼的铜器。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很早,《史记》记述“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不是楚人来此才开辟的。清代王崧和近人秦光玉编辑的《云南备征志》及《续志》,从历代史籍节录有关云南矿冶和农业史料,还有若干专书,如《云南铜志》、《滇南矿产工器图略》、《茂隆厂记》、《云南水道考》、《六河图说》、《盘龙江水利图说》等,或提供现在生产和设计部门参考,或经外国人翻译传播。云南开发盐田盐井也有悠久的历史,从盐矿的分布、质量、采煮、产量以及供销等均有文献记录。还有富于地方与民族色彩的工艺,如大理石、永北棋子、乌铜走银等,也见于方志和笔记杂著中。
(三)科学实验的知识。
有人认为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污蔑。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许多科技的`创造发明权经世界公认,归之中国。英国李约瑟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著作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李著是全国性的,各省地区蕴藏着不少的地区性的科技史料,有待发掘。
就云南省看,在方志和其他著作里,有自古以来当地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记录。例如,日食、慧星、飓风、地震、旱涝和气候变迁等。我与陈一得曾辑录过这类资料,不但获得地区的自然记录历史事实,也借此学习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又如农家谚语,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因地而异。陈一得编《云南气象谚语集》,秦光玉编《滇谚》都汇集了农民的宝贵经验。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图书馆配合有关单位采辑地震及气候资料,提供科研部门探索自然规律,大有潜力可挖。数理化的文献,如清代宋演著《勾股一贯述》,李彪著《筹算法》均已收入《云南丛书》。近代数学家熊庆来著《高等算学分析》和袁丕济的数学著作,是国际知名的。浦汉英的《数学论稿》也是毕生精力的结晶。明代葛中选著《泰律》,赵讽给予好的评价[4],不但有乐律上的见解,也涉及物理方面的声学。云南古代人民对酿造、炼丹和化学制品等的卓越贡献有史料可查,生物方面更多。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和云南民间许多草药书,是记述药用植物的素材;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有在云南采到的一部分标本,也有云南文献中记载的植物资料。此书很早传到日本,屡次整理传播。云南植物王国,也是“文献有征”的。植物分类学上许多植物种名、属名曾采用云南土名。关于中医和地方病的著作,是写地方医药史的第一手材料。从地方文献取材为写地方科学技术史备料,也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篇页。
当前,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介绍风景名胜古迹,也须取材于地方文献。
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文献,云南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选取资料。例如,要写文学理论史、音乐史、美术史、歌舞史、滇戏、白族大本曲、花灯史以及民族、民间文学史等,不根据地方文献是不能凭空杜撰的。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都是重要课题,例如,赵式铭撰《白文考》,李霖灿撰《么梦象形文字典》,方国瑜、和志武撰《纳西象形文字谱》,姜亮夫撰《昭通方言疏证》等书,都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新课题。
文献工作者应就上述各类地方文献作“考镜学术,辨章源流”的探讨,以充实地方文献学的“通论”。文献学涉及每一门科学,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就文献观其汇通;再分别省、市、自治区写更详尽的“各论”。
以下谈方法论。
地方文献学方法论应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金石书画学,以及有关技术和绘画、统计、索引等脱胎而出。
我国目录学自西汉刘向校书、刘散创“七略”分别部居,发凡起例;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和专科、专门目录,风起云涌,还有公私收藏及提要目录等成为治学的门径。
书的目录给人以更明亮的眼睛。中国目录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掌握“类例”。宋代郑樵撰《通志・校雠略》提出“编次必谨类例论”,他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郑樵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抓住“类例”这个关键,不但以之处理文物、图书、资料,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便利管理使用,也是发展学术的有力武器。所谓“书守其类”,就是要掌握学术分类到图书分类这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规律,而不以每个工作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所谓“谨类例”并非一成不变,正是精益求精,使“专门之书”形成“专门之学”,沿此道路发展,适应客观需要,再产生新的“专门之书”与“专门之学”。写任何一科的学术史,都须先绘蓝图,即编写这一学科的专题目录,使胸有全局再深入研究,才符合严格认真的科学精神。吸取历代目录学家所探索到的治学方法与规律,用以研究地方文献,这是老一辈地方文献工作者的有益经验。
版本学原属目录学的一部分。顾廷龙认为“应成为一门专门之学。……不要把版本之学看得很狭,好像仅仅限于讲究宋版、元版一些旧的版刻鉴定,应包括雕版以前的简策缣素以及写本和古今中外的图书。”[5]这意见很中肯。地方文献学也应研究“地方版本”。顾廷龙的《唐宋蜀刻本简述》为示范之作。我们结合编辑善本书总目工作,也就“滇刻本”、“黔刻本”以及其他地区的版本,就便采集原始材料,考查各地区雕版的创始年代与刻书中心、地区分布及官刻、私刻、坊刻、民间刻本的具体事例,俟积有成稿,写入“版本史”中,这也是采取地方文献的门径。
校勘学又名校雠学,《汉书艺文志》、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等记述了校勘学的资料。我认为以往校勘附属于目录学,今天,在地方文献学里应独立作专节。校勘学应指校订图书之文字异同、正误,以及断句、标点、分段和音注、语译等,还有从别的书里辑录已佚失的古书引文俾还原书面目的辑佚方法等。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提出《中医文献急待整理》的呼吁。要求“本身是中医而又具有训估学知识的人”担负这一任务。这就属于校勘学的范围。对地方文献的校勘也应作专节研究。
我国谱录之学,是一部一个专题,如家谱、族谱等多以“地望”作标识,有地区性的特点;又如人的“年谱”,按地区编录,也丰富文献的内容。
金石与书画也具有地方色彩,研究地方文献,应熟悉本地区的重要金石文字与名书画家的历史和作品风格。
表与图及排字、索引方法等,有各地通用的,也有从地方版本发掘到的特殊体裁可供外地参考的。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清初建水人万龙山编绘的《公车图》稿本和《大地新游》里介绍昆明民间刻本《云程万里》两书,图文相参,诗画相配,形象与写意间错,引人人胜,通俗易懂,富于地方风味,即其一例。
三
要使地方文献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科学,必须吸取现代科技情报学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
“文献、史料、情报”是否一回事?应怎样区别?
方国瑜以“史料”为大类,下分文字(语言)之学、器物(金石)之学、年代(谱录)之学与图书(文献)之学。
编辑科技情报者,以“情报”为总名,而“文献”则属于“情报”的一部分。
以上两说,就各自专业要求立论,“文献”置于从属地位,指的是狭义的文献。
我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史料”贯穿于三者之间;“情报”专指调查报告,应隶属资料范围。情报有时间性,而其中也有地区性的,可以纳入地方文献,指的是广义的文献。
外国有“区域地志”的编写,其体例采取近代和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自然区划和经济地理以及对某区域的特殊情况的论述,可作为我们研究本国区域地理的借鉴。徐近之著《地理文献学浅论》(1962年商务版),介绍440种基本的地理文献图书资料。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汇集了1966-1976年的国外科技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图书论文3668条,写成《文摘》,提供我们对科技情报的搜集、调研、分类、编录及有关技术科目的认识。地方文献学也应讨论地方性的科技情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四
人的视觉、听觉借助于工具,可使所见、所闻向深远发展;工具书帮助人们了解问题和其他工具一样,不但便于考查出处,并能增进理解,加强记忆。
在研究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每每遇到有关年代、人物、地名和文物、图书、资料的问题,凭个人的知见是有限的,一般工具书也查不到。为此,我和几位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以业余时间,分工合作,进行编辑《世界纪年表》、《云南人名辞典》、《云南古今地名辞典》和《云南文献手册》的倡议,己结合业务,开始备料。这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实践工作的项目之一,通过采集、编写和校订这四种工具书,将发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实事求是,征信存疑,期望编成这几种工具书以便利工作和促进研究。
作为地方图书馆对待地方文献,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并举。如编写有关地方史地的通俗读物和地方文献的专题书评,以供读者参考。建议今后由地方图书馆学会发动和协助会员进行这类工作。
五
地方文献建立为专门之学,也与其他边缘科学相似,有它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比如“天体物理学”与“射电天文学”是从天文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发展出来的新科学,是适应人类进入更遥远、更广阔的宏观世界而产生的。社会科学也如此,如政治经济学决非以往政治学、经济学的旧貌,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有它的新内容,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回溯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每每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因而产生新学科,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诸子百家,西汉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作了总结。但像“史学”这一门范围广的学科,当时还没有“史”的位置,司马迁著《史记》,在《汉书艺文志》里只以《太史公百三十篇》附庸于“六艺略”的春秋一类之后。直到魏荀勖《中经》与后代的“四库”,“史”乃成为独立的大类。今天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决非凭空想像,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历史积累,适应现实需要,有待于我们进行科学的整理,综合比较、分析挹注,从实践中探索理论与方法,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认识,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起到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2.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商务印书馆,1958。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弁言。
4.赵讽.读《泰律》札记.图书周刊。
5.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1978(11)。
6.见《人民日报》1979年5月26日第3版。
〔出处〕《文献》,1979年第1期。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四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研究的展开,论文已经成为评价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除了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立思考外,还需要关注论文的结构安排。在我自己的论文撰写经验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引言、主体、结论、参考文献和排版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首先,引言部分是论文撰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言应该具有“点题-交代-概述”的三段式结构。首先,点题部分应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可以使用有趣的事实、名人名言或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读者关注到研究的主题。接着,交代部分是对该主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叙述。这一部分应该阐明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激发读者对研究的兴趣。最后,概述部分是对整个论文的大致内容进行简要概述。通过引言的巧妙结构,可以使论文的开篇引人入胜,让读者对后续内容保持充分的期待。
其次,主体部分是论文撰写的核心部分。主体部分可以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可以进行细分,从而形成有层次和逻辑的结构。在每个章节中,应该有一个主题句,即本章节的核心观点,并以此为线索进行论证。同时,每个主题句下面应该有一到两个支持的论据或实例,以加强论证的可信度。此外,在主体中还应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论文的权威性。在结构上,可以选择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对比、分类或问题和解答等不同的逻辑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研究目的。
第三,结论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对研究成果的阐述和评价。结论部分应该简明扼要地回答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同时,还可以针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和改进的建议。在结论部分的撰写中,要避免重复论文中已经讨论过的内容,而应该对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总结与提炼。通过恰当的叙述和条理清晰的结构,结论部分可以使读者对整篇论文的内容做出清晰的把握。
第四,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论文中使用到的其他研究成果,必须在参考文献中详细列出,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标注和排列。在撰写参考文献时,可以参考相应的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如APA、MLA等。此外,要注意在引用其他人的观点、研究成果或数据时,要准确标注出处,以避免抄袭之嫌。正确使用参考文献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也是增加论文可信度的重要方式。
最后,排版也是论文撰写中需要注意的一部分。对于不同学术机构或期刊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排版时要注意检查格式要求,如页眉、页脚、字体、行间距、标题的大小写等。此外,在论文中应避免拼写、语法和标点等错误,以保证文章的流畅和准确性。另外,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文采的协调一致,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论文撰写的结构对于一篇好的论文至关重要。引言部分引人入胜,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结论部分简明扼要,参考文献正确引用,排版整齐规范,这些都是构建一个优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些建议和心得体会能对其他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起到一些启发和帮助。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才能使论文的内容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从而打造出一篇令人满意的学术作品。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五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质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的结构,从横向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林、畜牧、渔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比例和相互关系。从纵向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缺陷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落后性以及结构升级、演变的不适应性、滞后性。落后性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层次低于其他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不适应性、滞后性是指农业结构演变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升级动作迟缓,赶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节奏[2]。
湘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亿元,增长4.1%,占湖南省比重2.2%,其中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6%、0.7%、3.6%、4.6%和5.8%。农、林、牧、渔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由的66.5∶7.2∶24.1∶1.6调整为69.8∶5.9∶22.2∶1.5。从总体上看,湘西州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在1995—20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3.5%上升到年的69.8%,林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6%下降到2010年的5.9%,牧业的发展不稳定,有升有降,先由1995年的26.1%上升到30.5%,再下降到2010年的22.2%,渔业比重由1995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1.5%。以当年的价格计算,在1995—2010年间,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95年的3025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091万元,年均递增11.4%。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9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70900万元,年均递增12.8%;林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27万元,年均递增14.4%;牧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337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2143万元,年均递增7.9%;渔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61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1960万元,年均递增2.6%;农业、林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快于农林牧渔的增长速度,牧业、渔业总产值的增速比较缓慢。
1.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和层次较低,畜牧业所占比重过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不断下降,其他各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和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同一国家(地区)或资源禀赋类似的不同国家(地区)畜牧业和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越大,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低[4]。2010年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的产值比重占到69.8%,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0.71%,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4.38%,高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牧业的产值比重占到22.2%,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32.25%,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29.52%,低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如表2所示),湘西州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层次还是比较低的,畜牧业比重过低,不到总体的1/3。
2.种植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2010年湘西州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8.87千公顷,饲料作物仅占到总播种面积的10.8%,相比以前种植面积降低了,且同畜牧业的发展相比也是不适应的。在种植业内部,一方面烟叶、椪柑、药材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5%,另一方面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占到56%,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
(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增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品种,打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现阶段,一方面,应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种粮效益。小麦以改善品种、品质为突破口,通过产量提高来稳定总产。玉米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压缩普通玉米,大力发展优质饲料专业玉米,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加大玉米品种的调整力度,适度扩大高蛋白、高油、高赖氨酸、鲜食等优质玉米的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优势,如油料、烟草、茶叶、药材、柑橘和猕猴桃等,以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要在稳定猪鸡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牛羊等草食型、节粮型动物的发展,适度发展奶牛、水产及特种养殖业,加快饲草资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扩大经济林的种植范围,加强“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力度,增加义务植树基地个数,力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要保护发展生态林,改善扩大干、水果经济林,推广新优苗木品种,推广粮果、果药、果菜等间作模式,适度发展用材林。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加快村间道路硬化建设,完成200个行政村村间道路硬化,加强村级公路管养,提高村级公路养护标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修集雨节水窖1000口,抓好1700万元的烟基工程建设,完成25座病险水库治理、2万千瓦小水电装机,继续实施四县亚行防洪工程;抓好人饮安全工程,新解决1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生态建设,造林1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5.1万亩,中德合作森林经营4.3万亩,长防造林0.6万亩,搞好“八百里绿色行动”抗旱保苗、补植造林、抚育培蔸工作;积极发展农业装备,完成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面积220万亩,向上争取农业补贴万元以上,推广新农机具8000台套以上。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在湘西州7县1市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运用专项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
2.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机制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在机制的核心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完善,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等,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公平的利益分配。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提供和培训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发布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六
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层次结构,还应注意构段,毕业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充分运用段中主句;适当的容量。
(一)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段,有规范段与不规范段。规范段是指统一、完整的单义段。.所谓统一,是一段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所谓完整,是一段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样的单义段叫做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和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而在实际表达中是应该不再分段,把它集中在一个段里写完的段。
在一般文章中,规范段与不规范段是可以同时运用的。特别是文艺写作,随着事件(或情节)的发展,人物、景物的描写,人物对话的表现,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的运用是大量的。
毕业论文的构段则要求统;、完整的规范段。这是因为毕业论文是逻辑的构成。从整篇文章来看,毕业论文是由一个基本论点(中心论点)和若干个论据(其实是若干个上位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和论证组成。从文章中的一个小的局部来看,它也是由一个论点,若干个论据和作者的论证构成的。这样看来,毕业论文的一个小的构段单位,除了少数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之外,一般的段应该是有着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即使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所以,毕业论文的构段,由于这种逻辑构成上的要求,应该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把表达一个意思的论点、论据、论证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规范段。
这样构段的好处是:对作者来说,一个意思写成一段,这就要求他在动笔前必须对表达的意思想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这是有助于明确观点的。同时,由于一段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成,势必要求他严谨地考虑每个段的组织安排的完整。对于读者来说,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规范段是便于阅读、理解的。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读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是最感头痛的。
许多毕业论文都是用规范段来写作的。甚至有些学术论文,在严格的规范段前加上序码,以表示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大家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学习的。
(二)充分运用段中主句显示段旨。
段的中心意思是段旨,也叫段的主题,段的论点。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叫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
毕业论文中的段是逻辑构成,最适宜于以段中主句来显示段旨。这无论对于作者,对于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
段中主句对于作者的作用。作者先把一段的主句定下来,这是一段的主题、中心。作者把握住它,以它为中心铺陈、展开,不致把话说到别处去。段中主句能起到统领全段的作用。有了段中主句,可以避免段的不统一和段中的观点发生变化。
段中主句对于读者的作用。它能鲜明地告诉读者,这一段的中心写的是什么,它能使读者不致误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善于读文章的人是很会寻找段中主句,把握一段要点的。
段中主句在段中的位置:
1.通常在段首。
就是在段的开头第一句。段首是个题目的位置,它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目,把段中主句放在段的开头处,以领句地位出现,领起下文,这不但对于作者来说,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同时,也便于读者,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
2.有时在段尾。
就是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把段中主句安排在一段的末尾是顺理成章的写法。
3.也有时在段中。
段中主句在段的中间以腰句出现,这不是很容易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但有时确有这种必要。当段中主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好放在段的中间。段中主句放在段的中间是比较少见的,总是由于叙述条理的必要,万不得已时才安排在这里。
4.兼置于段首、段尾。
长段,为了使读者对段中主句增强印象,常常把它放在段的开头领句位置,又让它在段的末尾,以结句再出现一次。这么前后照应,对段旨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段中主句的写法,要求概括性。要以短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那么,一个句子很难概括出来怎么办?也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接着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说的意思说完全。
(三)适当的容量。
这是谈段的长度问题。段,究竟应该有多长,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一者因为,段的长短不能从形式上规定,而应该由每个段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二者因为,段的划分有伸缩性,是可长可短的。因为全体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而不同。有人把可以分开的几个小段并到一起,写成了一个大段;有人把一个可以合拢的大段又劈开写成了几个小段,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毕业论文的分段,一般说来应该长一点。这是由它的内容的充实性所决定的。在一个小段里,很难对某一论点展开周密、细致的论述。如果用几个小段来论述一个观点,有时又会把论点、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割裂开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还是并列一起写成一个大一点的段为好。
有的毕业论文在写作上分段过于零碎,妨害了内容的表达。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当然,毕业论文也不是一律都得写成长段,特别是写很长的段。段过长也不好,不便于理解。所以,我们提出,段的容量要适当。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七
随着大学教育的深入,论文写作已成为每个学生必经的一道坎。在整个学术道路中,论文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篇论文组织、展示和阐述观点的框架。在我多次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总结与体会,我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而合理的论文结构的重要性。本文将对论文结构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导言。
在论文的导言部分,我通常对研究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这有助于读者对论文的背景和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导言部分通常会概括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此外,我还会简要介绍论文的结构和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整篇论文。
第二段:方法与材料。
在论文的方法与材料部分,我会详细阐述研究的设计、方法和材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阐述方法时,我会确保清晰地描述实验设计、样本的选择、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此外,我还会提供相关参考文献和数据的详细描述,以便读者可以验证和重复研究的结果。
第三段:结果与讨论。
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通常是最复杂和最核心的部分。在结果部分,我会按照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顺序进行详细的呈现。无论结果是积极还是消极,都需要客观地描述和解释,避免主观倾向。在讨论部分,我会对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并与相应的研究问题和已有研究进行比较。此外,我还会探讨研究的局限性和潜在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第四段:结论与展望。
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我会简洁地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回答研究的核心问题。此外,我还会强调研究的意义和贡献,以及对实践和理论的启示。在展望部分,我会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拓展。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引发读者对于该领域的长远关注,并启发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第五段: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一篇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作者对已有研究的了解和参考。在论文的最后,我会列出所有引用过的参考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确保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读者查找和进一步阅读相关研究。
总结起来,一个合理和完整的论文结构对于一篇成功的论文是至关重要的。导言部分引导读者进入论文主题,方法与材料部分提供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结果与讨论部分阐明研究的发现和意义,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和展望研究的未来方向,而参考文献则展示了对已有研究的引用和参考。通过总结与体会,我逐渐认识到这个结构的重要性,并努力在每篇论文中运用。我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论文结构的完善性和逻辑性,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为学术界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八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韩国明确提出于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高一国或某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整体效率。
第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同样明显,国与国之间、国际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结构变动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也影响周边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而一个区域的结构变动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区域。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2.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的开放促使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提高。
首先,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要开拓国际市场就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促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其次,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在当代经济开放和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一个国家来看,外资的流入流出都伴随着产业的变动和发展,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利用外资,缓解本国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的发展;资金富裕的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并以此突破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国外销售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的流动是与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相联系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使出口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化,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开放的经济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对我国的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看,顺应世界潮流,选准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国经济保持长足增长的关键。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在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主动权,发展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顶尖的位置,并出现了被经济学界称为“新经济”的现象。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针对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之间的矛盾,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确定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2.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经济的兴起,也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通过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以信息、知识为重要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普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使各产业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各产业整体素质的的目。第三,通过实施产业战略性重组,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投资开发力度,抢占各类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先机,加快我国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高起点,以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为核心。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技术进步缓慢,设备、工艺陈旧,因此,不仅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更要重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高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要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要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订完善的风险投资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始终应是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在集中力量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过程中,要加快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态结构调整。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还可以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一部分,按新的运行机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4.产业结构调整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全球资源配置过程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体现该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整但产业技术结构多层次的大国,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分工格局正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要争取主动、赢得市场,就必须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实施产业差别化策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一部分一般制造业将从发达国家中淘汰下来,我国应利用这一机遇,把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以新技术武装起来,提高内在质量,形成新的制造业技术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占领世界市场。一些幼稚产业也要立足高起点,注意规模效益,提高技术水平,强化整体素质,成为能替代进口、增加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从目前具有的比较优势环节入手,逐步向核心技术领域推进。
5.产业结核调整要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
国内市场,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适度开放,引进外国农业技术、资金,通过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商贸、运输等服务业的外资引进,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引进”的同时应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将国内成熟的工业技术转移到海外,加大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九
写作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需要严谨的思维、深刻的见解和合理的分析,也需要清晰的结构来展现其内容,这对阅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很多人往往没有充分重视论文结构,导致论文结构混乱,难以表达分析思路。归纳总结一些经验方法,对于提高论文结构的能力和有效撰写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何文章都需要有明确的框架和逻辑结构,论文也不例外。其基本要素包括导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导言部分是论文的门面,可以用简介的方式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引发读者的兴趣;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要全面、准确地分析研究对象,清晰地展示研究成果;结论部分主要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突出研究的新发现和价值;参考文献部分是对论文所引用的文献的介绍和罗列,要注明文献的作者、出版年份、出版地点等相关信息。这些部分紧密组合在一起,构成整篇论文的内容架构。
第三段:如何设计好的论文结构。
设计论文结构是一项需要逻辑思维和细致性的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和细节上考虑。首先,要根据论文的研究对象明确论文结构,列出适当的主题,遵循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和思路,确保逻辑分明、各部分拍马均整;其次,通过对论文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内容进行剖析和概括,有效的引入各部分的内容,设计合适的段落,尤其是在正文部分,要结合分析结果和结论进行条理和层次的安排,以清晰的方式呈现;最后,注意使用合适的连接词和语言技巧进行衔接,确保论文内容通透流畅。
第四段:如何评估论文结构的质量。
一篇好的论文结构应该具有清晰的思路,简洁明快的表述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那么如何评估论文结构的质量呢?首先可以注重概括整篇论文的骨架,确定每个部分的内容,并确定各单位置;其次可以评估每个部分的层次结构,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完整全面;其次可以检查每个部分的语言处理,是否简明易懂;最后应该着重考虑是否符合学校或学科的要求,是否对答辩有帮助。
第五段:结论。
优秀的论文结构是论文成功的基石,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调整,才能让论文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而论文结构的设计和评估也是在论文写作中朝着学习素质迈出的重要步伐,通过实践及反复总结提高认识,提高论文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论文结构,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争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
第一段:引言(大致150字)。
论文结构是科学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于展现研究成果、观点和论证的逻辑关系至关重要,还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评估作者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我的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良好的论文结构应该具备清晰的引言、明确的目的陈述、合理的论证和结论总结等关键要素。本文将总结我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旨在提供一些有关论文结构的实用建议。
第二段:清晰的引言(大致250字)。
一个清晰的引言能够在短短几句话中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和问题。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我常常使用背景介绍、问题陈述和目的说明等方式来构建引言。首先,背景介绍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论文主题的重要性。其次,问题陈述需要明确阐明研究还未解决的核心问题。最后,目的说明则是说明论文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论文的核心目标。
第三段:明确的目的陈述(大致250字)。
一个明确的目的陈述能够指导读者理解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我常常通过提炼主题句和提纲来明确目的陈述。首先,主题句需要突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和研究重点。其次,提纲可以通过列举和安排论文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关键论点来梳理目的和结构。这样的目的陈述能够帮助读者在整体把握论文框架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和逻辑。
第四段:合理的论证(大致250字)。
合理的论证是确保论文结构严密有效的关键。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我常常使用证据、数据和案例来支持论点。首先,证据可以通过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来加强自己的论证。其次,数据可以用来支持论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案例可以用来说明论点的实际应用和有效性。通过这样的论证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论文的观点和结论。
第五段:结论总结与展望(大致300字)。
结论总结是对论文整体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的重要环节。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我常常通过列举和概括每个章节的核心结论来进行总结。此外,我也善于运用归纳、分析和展望的方法来深入探讨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样的结论总结不仅有助于读者回顾和巩固理解,还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总结(大致150字)。
通过总结与心得体会,我认识到良好的论文结构对于科学写作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到清晰的引言、明确的目的陈述、合理的论证和结论总结等关键要素。这些元素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评估论文的内容和方法,也能够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希望本文能够为写作论文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一
摘要: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给予重大关注的经济要素便是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收集广西玉林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gdp的数据,系统的阐述玉林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玉林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广西玉林市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位于广西东南区域,和广东接壤,背靠祖国的大西南地区,交通十分便捷,是对接协调广西沿海城市和广西区内腹地经济区最为重要的端点城市之一,作为中国大陆走向“东盟”的最重要大陆通道和节点,依靠多个经济圈互相重叠的巨大优势,玉林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由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分析玉林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能够帮助玉林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更好地促进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1广西玉林市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现状。
1.1.1产业结构的涵义对于产业结构的涵义,我国一般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我国目前将产业按一定标准划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主要有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其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不同于物质需要的需要,主要包括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1.1.2玉林市产业结构比率玉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原则上按“三二一”模型的产业结构比例来调整和优化。具体调整模式为:逐年调整第一产业,使其比重逐步下降;以及调整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使其比重增大;而第三产业则在不断拓展优化。2016年玉林市的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9:42.7:39.4。可见玉林市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第三产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也较大。当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三次产业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使得玉林市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1.1.3农业结构方面玉林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以工业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带动生产总值增长,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上升。玉林市的农林牧渔业变化不大,与2013年的总值404.75亿元相比,2014年总值增长到426.6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41%,林业产值占6.1%,牧业产值占42.4%,渔业产值占4.4%,其他相关占6.1%。1.1.4工业结构方面玉林市即将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占据玉林市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产品产值迅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2014年玉林市工业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2337038万元增加到14299751万元,占玉林市gdp比重大,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4%,推动着全市的经济发展。1.1.5第三产业结构方面玉林市大力投资项目,扩大对外贸易,拉动内需,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以及形成多样化的新市场格局。消费市场逐渐兴旺,第三产业稳步上升,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71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62.8亿元。第三产业总值由2013年的428.0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1.08亿元。
1.2玉林市经济增长现状。
1.2.1玉林市经济发展现状玉林市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等大型活动的优势,利用原有基础优势以及政府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打造新产业基地。制定战略部署,以玉柴为主导企业,建立汽车动力制造基地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带动工业企业发展;建立以服装、皮具、编织主体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发挥玉林市大量劳动力资源;构建以玉林制药企业为主体的中药生产基地,以陶瓷产业为主体的陶瓷产品生产基地,还有水泥生产基地,以及将农产品发展成食品加工基地,加快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基地的构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群,促进玉林市经济发展。1.2.2经济总量增加,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从2014年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4年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41.7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4%。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了248.8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9%;第二产业比上年增加长了591.6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3.3%,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4%;第三产业比上年增加了501.2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9.8%。全市的财政收入则达128.17亿元,比同期增加了12.6%。总体来说,三次产业发展迅速,玉林市的生产总值逐步上升,2013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0年实现十位数以上,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至个位数。这些数据说明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关系。
由数据分析可知,玉林市第一产业比重在逐年降低,但比重相对来说偏大,其劳动生产率也偏低;第二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大,数据表明工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效益没有最大化;第三产业发展较落后,且是由玉林市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发展的,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相对缓慢,并且产业结构内部之间存在矛盾和不足之处。将玉林市产业结构和广西产业结构相比较,广西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2.9%、37.9%、39.2%,到2014年的15.4%、46.7%、37.9%,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呈上升趋势,而玉林市产业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但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变化是有区别的。
2.1第一产业。
2014年玉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高于广西,数据表明玉林市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城市。分析其部结构,2014年玉林市农、林、牧、渔业或其他相关的比重为41%、6.1%、42.4%、4.4%、6.1%,传统农业所占的比例仍较大,其他产业比重有所增加。虽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比例降低,其他产业比重提高,但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在农业运用上受到限制,农业的发展在区域上有所限制。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备,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且分布不合理,以及农产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化不足、经营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使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上的供需求变化,即使玉林市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大,但在收益上还是有所偏低,不光影响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影响玉林市的经济增长速度。
2.2第二产业。
玉林市的工业在持续发展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大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增加,企业总体效益明显,工业对玉林市的增长贡献不断地提高,拉动全市的经济发展。比起广西工业贡献的水平,玉林市第二产业比重是偏低。根据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小型企业多于大型企业,先进技术有限,即使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地提高,实际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内部结构升级和转型慢,在技术和创新上的水平是很低的,新兴产业少,传统工业比重偏大。玉林市在高新技术产业这方面发展缓慢,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2014年工业增加值来看,玉林市的新兴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加快玉林市工业现代化,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
2.3第三产业。
玉林市第三产业比重是37.4%,低于广西水平。玉林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国内外理论上情况相符合,且其内部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玉林市以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所占比重偏大,发展意识不够强,在其他市快速发展时,玉林市许多行业处于劣势,竞争力压力大;新兴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缓慢,数量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竞争力水平也较低。即使现代化服务业中,如信息服务、电子科技、金融、新闻、出版社等信息化行业发展较快,但其发育不足,吸纳就业潜力还未得到充足的发展。
3对策建议。
玉林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若玉林市科学、充分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和本市的区域优势,对产业结构采取恰当的措施,则能更好地实现本市经济良好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整体规划,注重产业结构内部协调,制定适合玉林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遵循“增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升华第三产业”的指导方向,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
玉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某比例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引导产业转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对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制度,定时对现有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由所得结果,采取相关措施,使各产业按经济规律相互竞争达到动态平衡,有效地实现动态优化。
3.2从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和优化。
3.2.1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化。因地制宜,发挥玉林市地区特色,加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从品种多样化、技术创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强力打造玉林市主导农业。大力引进投资,发展产业;通过各渠道进行筹资,建立农业园、示范企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3.2.2发展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改造传统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玉林市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形成产业群。目前,玉林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园区,引进投资,优化传统,提高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发展机械、健康、水泥陶瓷、服装皮革四大行业,打造玉林市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产业全面升级,加快传统工业向新兴型工业转化。3.2.3优化第三产业,促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制定适当的优化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对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加快对现代服务业的开发,尤其是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通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掘服务业新优势,提高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通过参与交易会、博览会、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大型活动,以及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促进玉林市经济、创意发展,将东部第三产业向玉林市转移,提高新兴服务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超,李宇普.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0(5).
[2]岑佳霖,邓国和.玉林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3]刘松竹.柳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
[4]梅文文.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北大学,2015.
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二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还需要具备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思路。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的论文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主题句、段落结构、论证层次、开头结尾等方面,结合个人写作经验和学习体会,探讨一些关于论文结构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主题句的重要性。
写作的第一步是构建清晰明确的主题句,由主题句引出文中的论点和分论点,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撰写主题句时,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1、简明扼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避免过长过短;2、准确明确,能够清晰表达作者的意图,具有一定的争议性;3、具有引导性,主题句应该直接引出后面文段的讨论内容,并指明文章的论点,为后续的论证打下基础。在撰写主题句时,需要反复修改,确保其精准度和凝练度。
第三段:段落结构的合理性。
论文中的段落结构也非常重要,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主题句、论证部分和过渡段。主题句引领段落的引导方向,论证部分详细论述主题句所涉及的内容,过渡段则是将前后两个段落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撰写段落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点:1、主题句和论证部分必须息息相关,统一主题、领域、角度;2、段落长度应该适中,太短会显得杂乱无章,太长会让读者感到疲劳;3、段落之间要有明确的过渡句,才可以形成整篇文章的连贯性。
第四段:论证层次的推进。
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需要注意层次的推进和逻辑的清晰。首先,需要将整个文章按照不同的论证点进行排序,构建一个线性的框架。其次,在论证每个点时,需要分布讨论观点和反驳观点,要合理地在每个段落中涉及多个方面的细节问题,使文章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最后,需要在每个段落结束时总结一下,指出段落内部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以及整体文章的主旨。
第五段:开头和结尾的处理技巧。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具备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引出文章结论的功能。开头应该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使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而结尾则需要进行结论性的总结,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强调或预示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在写作开头和结尾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凝练、思路的明确和重点的突出,让读者产生对文章的深刻印象。
第六段:总结。
通过以上几点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构建有效的论文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的意图和论证过程。在实际写作中,需要学习和运用一系列语言和逻辑技巧,保证文章的逻辑性、可读性和说服力,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结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三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作者:郭建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名:学术论坛pku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forum年,卷(期):“”(6)分类号:g02关键词:旧邦新命别共殊文化类型抽象继承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四
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分为两类: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基本结构有以下两种: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二、采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即归纳推理),或由一般到特殊(即演绎推理)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体现纵式层进结构。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五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发展的不均衡性,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在第二产业中主要表现为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的转变趋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正常趋势相吻合。第一产业以为其比较优势差而基本呈降低趋势,第二产业经过略微的波动后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二产业。
二、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随着资源型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林牧渔业的总值总体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农业比重在不断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牧业比重逐年增加,说明资源型城市牧业、养殖业发展趋势很好。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一直较弱,林业比重在波动中下降。
2.第二产业。大同的第二产业呈现出以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状态。从产量来看,工业产品以原煤及相关产业如焦炭、洗煤等为主,化学原料、钢材产量较低。随着原煤产量及增速的波动,与其相关的产业产量及增速也相应地有所变动,这说明原煤行业对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
3.第三产业。资源型城市高科技类型、高技术类型产业所占比重偏小的结构缺陷。交通、物流、邮电通讯业和批发业、零售业及餐饮业是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少,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总体规模不足。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较小,总体发展滞后。由以上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三种产业存在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出现“两端小,中部大”的局势。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实现途径。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限制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文化古城、资源能源大城、地域区域名城”三大优势,将大同打造成有北方特色的农业产区、现代加工工业基地、物流商贸集散地风景文化旅游胜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设生态产业强市。重新构造产业体系,走一条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煤-洁净煤、煤-发电-高耗能产品、煤-焦化-煤气-发电-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加快中海油煤基清洁能源等项目建设工程,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二)以旅游、商贸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龙头,以云冈石窟———恒山为两翼,辐射四区七县的文化旅游大格局。实行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模式,吸引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加大城市开发,进行古城修复工作,如华严寺、代王府、北魏都城三大殿的.复兴,充分展示大同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
(三)加固农业基础,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作为我国著名的高寒杂粮生产基地,特色的农产品如黄花、黄芪、苦荞、花麦、荞麦和糜黍等为大同发展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增加蔬菜、杂粮以及优质名特产品的生产,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要建设一批行业带动性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项目形成小杂粮—小杂粮加工—小杂粮包装营销、林草—畜牧—畜牧产品加工—畜牧食品包装以及中药材种植—加工等农业产业链,形成绿色农业体系。
四、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多元化。把推动国有经济战略转型与发展个体、非公有制经有机结合起来,消除政策障碍。开放市场,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加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转型提供可靠载体。
(二)充分利用调产中的“煤炭因素”。煤炭和与其相关的行业在大同的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主体地位,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煤炭因素”。以同煤为核心的晋北煤炭生产基地,在西煤东运中以大秦线为核心的煤炭运销,全国重要的电力输出基地的同朔地区的建设都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应抓住煤炭战略地位提升的有利时机,积聚煤炭反哺资金,为调产积累资金。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可持续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要求。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现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发展不景气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大同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从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着手,利用“名城、资源、区位”的优势,将原有产业链条延伸和新兴产业逐渐接续原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六
论文是每个学术研究者成果展示的重要方式,而论文结构则是论文写作中最为基本的规律。经过个人多年写论文经验的积累总结,在此我特别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论文结构的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我会详细介绍论文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和结论。同时,还会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如何使论文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第二段:标题。
在写论文时,标题不仅是文章的重要主题,也是引导读者进入论文主旨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设置一个恰当、精准的标题非常重要。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供几点参考意见。首先,标题应该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避免使用过于繁琐或含糊的词汇。其次,标题应该能够贴切概括文章的内容,避免使用与文本不相关的词语。最后,关键词在标题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检索引擎的搜索效率,建议根据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特性合理使用。
第三段:摘要。
摘要是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简要介绍研究工作的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为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提供便利。对于摘要的撰写,应首先明确摘要的篇幅,尽可能精简论文中重要内容。同时,摘要应尽可能包括必须回答的问题,如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结论等。最后,摘要应体现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和贡献,强调自己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以此提高文章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第四段:引言与正文。
引言和正文是整个论文的核心所在,需要结合语言、图表、实验和其他科研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写引言时,要特别注意引言中的内容重点,要尽可能的精简明了,使引言直达论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论文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要充分发挥表达能力,使论文的表达清晰、简洁,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第五段:结论。
结论是对整个研究结果的概括和总结。在撰写结论时,应客观、理性地分析论文的研究结果,并结合论文内容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反思。此外,还应对论文的知识贡献和未来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论文结构的合理安排是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在论文结构方面,每个学者都有各自的心得体会,本文所共同分享的方法仅能供大家参考,希望借此能够帮助正在写作论文的学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为自己的研究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七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核心理念,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更加公平的现代化社会。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社会进步的红利,实现了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权利。因此,探究共同富裕的实践和心得体会显得极为必要。
第二段:探讨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践。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全面的社会进步,涵盖了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企业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文化建设等。这三方面的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第三段:谈谈个人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感悟。
作为普通市民,共同富裕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身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微薄之力。比如,我们可以少乱扔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我们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只有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共同富裕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第四段:分析共同富裕的现状和困难。
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局限和困难。比如,收入差距的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都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制定科学的政策,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协调。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使命,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努力,不断推进。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强国之林。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共同富裕这一理念,不断激发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论文的结构框架篇十八
命题是教师应有的基本功,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促使你自觉研究课标和考纲、认真钻研教材、让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现就如何打造“好题”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感知好题(好题之初体验)。
好题往往具有以下之特质:
1.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凸显人文性。
2.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清新自然之感。
3.能从历史、现实等不同角度设问,彰显学科综合特色。
4.设问有梯度,学生有话可说,试题总体较平实。
5.试卷开放有度,设问指向明确,答案具回归性。
6.能力立意突出,注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答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二、探究好题(好题之再判断)。
我觉得打造好题可以从这些维度去努力:(附结构图)。
1.有“魂”
“魂”就是目标指向,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要求:
考试要求: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的考查突出综合性和人文性,思想品德的考查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命题要求: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改进日常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高中段各类学校选拔新生。
为此要依据课标命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体现“四性”,即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2.有“思”
即有思想,思想决定高度,国际上比较流行的pisa理论,主要从三个维度衡量学生的阅读等能力。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否从所阅读的图文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后,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三是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有“度”
要处理好试题的长度、难度、开放度、区分度、广度、信度,使试题科学有度。
4.有“生”
有“生”是指心中有学生,试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不能太成人化。
有“生”还要注重生活化,背景材料应贴近学生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
生态化:除非试卷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否则都要简洁明了。
5.有“型”
有“型”是指要注重试题的有效呈现方式,即题式,它属于材料、设问、立意的外在形式,是开放性问题的载体,是题目内容的表达形式。考试的呈现方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考试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题式设计上,我们要力争求新求变,图文并茂,体现新与活的特点。我在命题实践上也作了如下探索。
以下是学生小芳的心情日记,请回答问题。
(1)结合“心情一”,从法律和道德角度谈谈表哥这样做的理由。
(2)运用所学知识对汪峰的行为进行评析。
(3)评析小芳想暴打该青年的行为?
(4)“权大”还是“法大”,请判断并说说你的理由?
6.有“效”
既要考查出其所要考查出的东西,内容效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根据课标制订考试目标,课标把考试目标分为a、b、c三级。
(2)从考核的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上明确要求。
(3)通过“命题多维细目表”进行控制。
(4)原创试题,科学性高的更能体现信度。
7.有“序”
要倒序命题,先主观题后客观题;要先易后难;学科内容排列也要有序,各学科知识要相对集中。
三、打造好题(好题是可以复制的)。
1.知识储备。
源于对课标的`学习研究和教材的分析。要多学习,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
2.材料储备。
(1)源于对热点素材和学生生活的持续关注;平时要多积累。
(2)掌握充足的素材是命出好题的基础。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学会理“材”
对于积累的命题素材,要掌握“理材三步曲”的要领。
(1)简化(概化)。
剔除无效信息,留下与教材知识和考点有关联的内容;
(2)精化(细化)。
提炼组合再加工,使材料和考查的知识相结合;
(3)美化(活化)。
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活泼化,图文结合,生动鲜活。
4.技术储备。
源于对优秀试题的分析和命题实践。要多分析,多实践,多捕捉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