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优秀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第一章,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财产;(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点,人自身内在的素质。拥有不同内在素质的人看待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角度与内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意识。
第二章,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是无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匮乏所造成的;无聊是由于内在的空虚所造成的,因此无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临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生活匮乏所苦恼,但内在素质不丰富的人容易感到无聊,从而需要寻求外部刺激来排解无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闲暇时刻,只有在闲暇之时能够享受到自我意识与自由,而除闲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与劳作中度过,所以不要为了挣钱而放弃了闲暇,这是本末倒置。产生快乐的有三种生理能力,(1)满足机体带来产生的快乐,比如吃饱、休息;(2)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比如运动;(3)施展感觉方面带来的快乐,包括阅读、观察、写作、学习、冥想等。而第三层次由感觉带来的快乐是最幸福与长久的。
第三章,不要挥霍财产,学会储备财产,保护财产。
第四章,对幸福至关重要的是平和心境与独立自主,要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在他们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与我们展开合作。由此,在前述这个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质上仍是从自我出发。所以,如果因为过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我则本末倒置。(我们喜爱比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给我们的好处。)。
第五章,(1)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每一天都是独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乐,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痛苦,而不是获得享乐的机会;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计划太多,事事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随着环境在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未雨绸缪的计划也许到未来并不会用上,而我们为此付出的损失可能过大。(2)对待他人的态度,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学会容忍;对待朋友,不要太多迁就与热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气与疏忽,与人交往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到他人的缺点是认识我们自身不足的机会;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沉默,不要诉说太多自己的东西,否则容易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剑。(3)对待命运的态度,精明、时运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生不要太过执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化变化才是永恒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要透支时间否则会尝到恶果;人之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困难,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琐碎烦恼,学会放宽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当做锻炼的机会,并且对不幸的事物要有预判与防范,以减少不幸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第六章,童年时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是在意欲的驱动下去行事,所以儿童看待客观事物总是十分专注,心无旁骛;教育儿童,要让他们通过直观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给予他们准确清晰的认知,以此不断地拓宽,而避免以后需要纠正重新认知的过程。但与对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驱动下,所以追求与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时期,认清了人生的幸福不过在于减少痛苦,而不是寻求欢愉,也更能拥有闲适与平静的心态。因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是漫长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未来则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三
最近入手了叔本华一套书,包括《关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卷一卷二),其中《附录和补遗》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单独拿出来先阅读的,它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单独阅读,那就单独写一下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阅读难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学著作语句很晦涩,有很多专业术语。这一方面是叔本华写的好,能深入浅出,另一方面是韦启昌老师翻译的好。如果有朋友想读一下,建议也是看韦启昌老师翻译的这本,比较经典。
《人生的智慧》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鸡汤文,确实,现在心灵鸡汤太多了,多的让人已经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鸡汤,没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学书,并且它最大的优点是适合各个年龄段尤其适合年轻人和没有哲学理论基础的人读的书,毕竟大部分的哲学书语句都太过于晦涩,而本书很好的规避了这一点,这让它的受众群体范围扩大了很多。本书放弃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义,教导我们如何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叔本华把人所处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和客体。主体即作为人的部分,客体即作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他认为同一个外在事物或境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决定因素在于主体。他从“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等)、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名誉、地位和名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且指出决定我们幸福指数的是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也就是说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幸福指数,其它的都是间接影响因素不起主要作用,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而非物质、名誉或其它。
针对人所拥有的财产,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这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人痛苦,例如食品和食物;第二类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满足性欲的需要,要满足这类需要就已经相对困难一些;第三类则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那就是对奢侈、排场、铺张和辉煌的追求,这些需要没有止境,要满足这些需求亦是非常困难。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在拥有财产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绝对数量的财产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相对数量,亦即由这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产和他已经实际拥有的财产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这一点很好理解,一万块钱给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月只有五千元薪水的工薪阶层带来的幸福指数明显不同。事实上,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推高我们的期望,但同时其它妨碍我们达成期望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因此,客观理性的给我们对于财产的愿望界定一个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中非常困难,因为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我们所展现的表象,也就是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我们应该要抑制这一人性的弱点,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是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是悬挂在同一根线上,否则,我们就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因此,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会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每个人首先并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一个真正珍视自己价值的人面对侮辱、诋毁都会淡然处之。
叔本华是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位宗师级的哲学家,尼采称他为“我的伟大哲学老师“,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如今我确信叔本华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并不代表他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剥离出来指给我们看,指导我们怎么去规避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幸福的过完这一生。肉眼可见的一切都作为可见性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可见性,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现实。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读懂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就能感觉到他的思想其实是透过“悲观”的表象去“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既然注定会遇到痛苦的事情,明白了所有该发生的事情必然发生,那么积极的接受这一切,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式。尼采说:“凡是不能消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句话,用在这里刚刚好。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四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五
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六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七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八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九
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
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十
自我反省就像是长胖一样,我终究要直面的。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是空的。骨子里缺少骄傲,脆弱又虚荣,眼泪会不请自来,嫉妒会如影随形。另外,最难过的是,风一吹就站不稳,所以我常常捡他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体里,今天捡你的,明天捡他的。
有时候耍小脾气,干脆就让身体空着。我就会像气球一样飞起来,飞得高高的。众人却抬头仰望:“哇,你好棒。”我兴高采烈地享受这份褒奖,然后得意忘形的飘向远方,竟忘了目标。
不可否认众人有意无意的夸奖增强了我生活的勇气,正如我在受到别人轻视、不敬、怠慢时,会难过、伤心,会有深刻的创痛一样。众人的夸奖向我允诺:众人会联合力量给予我保护和帮助,凭借这股比自身力量强大得多的防护墙,我就可以对抗生活中的灾祸和困顿。我,才有了底气。
但叔本华说,这是虚无的。“就算是强有力的手臂,如果甩出的是一件很轻的物体,那也无法给予这轻物足够的力量让它飞得很远,并且有力地击中目标。这轻物很快就会坠落地面,因为这轻物本身没有物质性的实体以接收外力。”
于是我想,如果有朝一日,那些花花绿绿的语言大厦,还有逝去的时髦留下的漂亮空壳,当他人望向我内在的时候竟发现一切都是空架子——这会沦为怎样的笑柄啊。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继续读他的书,他谆谆教诲——。
1、“伟大的心和伟大的头脑所具备的价值和幸福全在于它们的自身。”——我不能靠他人而活,应该反观内心。
2、“每个人的世界到底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儿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这视各人头脑而定。”——喂养自己的不能只是虚荣这种食物。
3、“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这是很好的建议。
4、“一个人是否具备价值只能取决于这个人在别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那这样的生存将是悲惨的。”——做自己的主。
5、“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自己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于他人对自己随心所欲的看法。”——自己很重要。
最后,我想要告诉大家,今天我有了自己。骨子里面装什么,心里装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渐渐有了一分明白,如脚踏实地般安稳。
那么,你是谁?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一
在我看来,叔本华是很悲观的。但是好像他对减少苦痛又很有执念,所以也并没有彻彻底底到虚无主义的地步。他的悲观在于他不相信改变。毕竟是二百多年前的书,观点在变化,世界也在发展。所以我认为辩证看这本书还是比较合适的。
叔本华对于独处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对骑士荣誉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对世界苦难内核的洞察,都有极其深厚的意义。但是对于他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变的悲观内核。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测的苦难,要躲避真实痛苦,不要追求虚假的幸福。我认为人是由经历塑造的,发自内心的成长的力量是有改变自己可能的。此外,既然一个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与外在关系的独处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为什么不能超脱地去用勇气去做些尝试呢?我们自己依赖的自己的力量是不会失去的啊。如果没有尝试,只是躲避苦难的话,会一直错过。
其次,我认为他个人经历得出来的结论有些偏激而绝对化。从叔本华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众生的强烈的优越感。或许优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时过强的优越感可能会造成自我蒙蔽,会影响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不同人有不同经历,观点也都千差万别,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们可以学习进步的地方。此外,他个人极强优越感会阻碍他现实中与人相处,他不屑于与其他“庸人”交流。为了避免冲突,他怀疑真诚,拒绝表达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断对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与恶意往往会阻碍自己获得心灵平和宁静。
叔本华自身家境不错,他可以专注于哲学不为生活所迫,他可以独居专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认同自我。他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己的。我也极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体系,他鲜明的观点,他出众的才华。但是对于社会上的大众来说,有他知识储备,强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情况也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适应社会,平衡个人和社会冲突,才可以尽最大可能规避苦难与折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自信接受自己,独处是自发的选择,在独处中他们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观点,不会完全切断与人的交流与联系,他们享受孤独并且可以在这本书找到共鸣。但是也有一些不够自信的人,或许人生早起经历了一些不幸运的事,他们选择的独处更可能是无法与别人相处,抨击世界后无可奈何的措施。他们口中的独处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纳自己。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外界联系,也很容易以恶意眼光看世界。他们难以了解新的观点,改变思维误区,紧接着就是进一步的自我封闭带来的恶性循环。但是一旦冰冷的现实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理想化形象可能会崩塌,现实落差可能会造成长久难以扭转的抑郁。这种情况的话,对这本书的强烈共鸣,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当然我并没有否认这本书巨大的价值与深远影响,也没有否认叔本华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我只是认为看这本书时,应该与时俱进多加辩证思考,而不仅仅是「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看书是为了找到自己,寻找共鸣。但是看书也是为了看见世界的多样性,增加阅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二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三
第二章阐述了第一种分类——人的自身,是全文的一个核心章节,占据了相当多的内容。作者首先论述了“愉快”这一人类感觉。他认为人如果愉快,原因是其自身是一个愉快的人;追求愉快是正当的,人们不应该犹豫不决地接受愉快的心情,因为生活的真实性就体现在此时此刻——它无法割裂地连接无尽的过去和将来——此时此刻的愉快。作者认为应把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而增进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避免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相比较而言金钱财富对于愉快心情的贡献最小。
这里作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妄图给“愉快”这一极度主观的感觉一个定义。首先,每个人的愉快都是有其限度的,一个相对总是心情愉快的人,我们只能说能够使他愉快的事物范围比其他人大,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愉快的人”,否则让他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让他经受各种非人的待遇甚至死亡,“愉快的人”还会愉快,这不是很荒谬吗?愉快的对象总是有下限的。否则不分具体对象的“愉快”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或者说这里的“愉快”其实翻译有误。其次,作者认为一个人追求当下的愉快是正当合理的,那么有些愉快当下让人舒服一时,过后却造成了长远的痛苦;有些事情完成的过程中没有一刻是愉快的,完成后却带来了长久的愉快,那么眼前的愉快还有那么重要吗?并且作者所反对的纵欲放荡、饮食无节,在进行的那一刻带来的肯定是极大的愉快,否则人们就不会去干这件事。只是因为伴随着这些极大的愉快的,是极大的空虚与痛苦,所以作者才反对它,那么追求这些愉快的人难道不是在追求此时此刻的愉快吗?作者的说法前后矛盾。我们只能说,有些愉快持续的时间较短,有些愉快持续的时间较长,我们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应追求长远的愉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愉快是应当规定崇尚和禁止的,只有当获得愉快的途径违反了社会规则时,才会去惩罚这种行为。但问题又来了,长远的愉快,其愉快的感觉固然长久,但也必定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强烈,那么这种愉快与其称其为愉快,不如说是平和,已经脱离了一般感觉的范畴;而短时间的愉快,其感觉必然是强烈、深刻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认为前一种愉快就是真的愉快,后一种愉快就是假的愉快?综上所述,如果有人认为自己能够规定他人的愉快,那么这个人就是荒谬的,愚蠢的。他可以说,人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或为了其他特定的目标,应该追求怎样的愉快。但单独拿“愉快”出来说事是形而上的,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接着,作者认为:
1、幸福取决于愉快情绪,愉快情绪取决于身体健康;
2、但身体健康的人如有天生超常的感觉能力也会产生忧郁情绪(天才是忧郁的)——人有愉快型和郁闷型(两者各有利弊);不满情绪越厉害,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愉快情绪越强烈,自杀的诱因就必须越大。这里的见解可谓深刻,以个人之浅薄阅历,实不足以妄加评论。
作者认为幸福有两个死敌:
1、痛苦;
2、无聊。两者在外在和内在两重含义上对立:外在: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痛苦——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内在: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当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这里实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认为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思想深远者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人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人最终只能诉求于自身,不应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处实属不刊之论,个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赞叹之处。到始信峰始信黄山之美,见此语方信叔本华之伟。人类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是因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认为闲暇被伟大人物视为最可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的价值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个人赞同叔本华的观点,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许有一部分人会将忙碌视为一种幸福。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得知每个人对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态度。有些人可能终日忙碌,却也感觉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终日清闲,但却感觉痛苦。也许这里的“闲暇”特指的便是那种有益的不为俗务所累的状态,那么这里的思考又纯属累赘了。
叔本华列举了很多哲人的观点,说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这里个人还是持上文的观点:离开特定的目标或实际情况讨论“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的蔑视,容易陷入臆断的错误之中。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连愉快这一再主观不过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里,而要随意地评价他人和受制于他人的评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可怕。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十四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五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好书,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
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
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
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
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
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
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
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
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欲望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
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
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
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
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
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
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
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
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
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
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
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
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
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
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
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
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
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
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
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
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
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
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