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总结(四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总结篇一
一、培训学习方面。
(一)自学调研知识。十一期间,理论部布置了一份读研书籍的观后感的作业。通过该次自主学习,我对社会调研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调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参加周志荣老师“我们如何做调研”培训活动。我对社会调查的形式和流程等有了系统的了解。
(三)参加社会调查协会的培训活动“我们如何选题和如何写调研报告”。王宇丰老师慷慨分享其选题和写调研报告的经验,使我对社会调研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掌握了选题和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技巧。
二、实践工作方面。
(一)校通讯社的值班工作。本学期能良好地完成值班工作,认真完成老师下发的任务。同时习悉了办公室礼仪。
(二)参与“百年校庆”的校友部分的采访工作。在校庆当天采访了各年龄段的校友,所属院系有林学、公管、经管、工程、理学院等。采访之后进行了采访问答整理,并交由靳如茹师姐汇总。
(三)参与关于德育在线的改版调研(思想政治进网络)。本次调研工作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流程大致为:找资料、设计问卷、问卷调查、输入数据、分析问卷数据、得出论文报告。我主要参与了分析各大高校思政在线的特点,从中对比分析了我校德育在线的状况,为问卷的设计提供部分资料;协助完成问卷排版;对spss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写出调研报告。
(四)额外完成了一期关于我班学习情况及学期期望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只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但使我对问卷调查有了初步的实践认识,为我之后参加关于德育在线的改版调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总结篇二
近期工作总结
近期我社参与的主要大型活动有第三十三届校运会和第七届“高校杯”暨“校长杯”羽毛球比赛。
在三十三届校运会期间我社成员的主要工作是:校运会期间负责主持运动会开幕式、播颂并统计各院系送交的稿件、采访各位校领导及各个院系各个项目的运动员。每个被分派到任务的社员都尽职尽责,认真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为校运会的圆满举办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在运动会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中,个别同学向自己所在的部门负责人申请用宣传部的名义向所在的院系请假,但到部长或社长给分派任务时又以自己的各种理由来推脱,以至于工作暂时不能正常进行。
2、在工作进行中显得比较混乱,纪律松散。以后勤工作为例,每天的后勤人员都不知去向,一直要通过几次电话联系才能赶往现场,在产内工作的人员的饮水问题一直都比较麻烦。
3、社员的专业素养还不够熟练。一采访组为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能及时赶往采访现场,以至于失去很多有效信息。
在我校举办的“高校杯”暨“校长杯”羽毛球赛中,我社以新闻编辑部为主的人员组成的采访小组对比赛现场进行了相关的采访报道为我校的信息传送和新闻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贡献突出。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个问题:
个别组长态度不端正,对这次重大活动不够重视。在采访之前根本不去了解采访对象,不作详细的采访计划。在采访的时候即兴发挥或者随便拉一个组员凑合一下就了事。这种现象是级不分责任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我社的工作。对此我在此提出严重批评。
综上,在近期的活动中,虽然我社贡献突出,但也不乏出现很多问题。究其原因,重点是社员责任心不强,纪律涣散,专业素养不够所致。希望在后期工作中,各位社员能够严于律己、尽职尽责,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力争把我社打造成一个活力四射,纪律严明的优秀社团。
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总结篇三
陈克伟的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我个人而言,是收获的;对我们大学生通讯社而言,是丰收的。我们大学生通讯社召入了一大批新生力量,我在大学生通讯社这样一个大的家庭中,学到了许许多多。
一、主要工作回顾:
2011年3月,大学生通讯社官方微博正式开通。
2011年3、4月,在丁小卫社长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筹备我校2011年社团巡礼节、社团评星答辩,优秀社团申报工作。
2011年5月,我与陈奕橙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参加第三届中国(江苏)高校传媒联盟年会,与来自全省46所高校的校园媒体人共同交流校园媒体的发展。
2011年5月,代表东校区大学生通讯社赴南校区参加大学生通讯社三校区联谊。
2011年7、8月,积极筹备大学生通讯社网络宣传,起草网络宣传的规章制度。
2011年9月,积极参加我校大学新生的入学新生导刊的发放,校报征订以及新生入学采访等工作。同时利用新媒体,开展了“#2011江科大的军训#”话题的微博。
2011年10月,积极筹备大学生通讯社“对话学生会主席”专场展示会,负责活动的外联、场务等工作。配合江苏校媒,在我校开展新媒体的推广。
2011年11月,赴江南大学参加新媒体宣讲会,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学习、推广应用新媒体。
2011年12月,赴东南大学参加江苏校媒举办的“江苏高校社团发展论坛”,与全省46所高校学生组织共谋社团发展的前景。
2011年12月,顺利完成大学生通讯社财务交接。
二、大学生通讯社一年内所取得的成果:
大学生通讯社活跃在学校学生活动的前沿,为学校的学生新闻报道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
2011年6月,大学生通讯社连续两年被评为“五星级社团”,良俗三年荣获“优秀学生社团”。
2011年10月,大学生通讯社在东、西、南、张家港校区等四个校区招新纳贤,经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程序招入一批新的力量,其中东、西两校区在编社员人数99人,南区在编人数46人,张家港校区在编人数177人。
2011年12月,在江苏高校社团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大学生通讯社被评为江苏省“微社团”项目人气社团“三等奖”,镇江地区高校仅我校大学生通讯社获此殊荣。
三、我的工作:
一年以来,我积极配合指导老师的安排,在东区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跟踪报道,及时反映、报道我校的学生生活,同时与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达成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中青网校通社也将我校大学生通讯社作为高校学生记者驻江苏科技大学的一支学生记者团队。
此外,我还在学校积极推广腾讯微博、微博校园等新媒体的应用。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我校的学生生活。同时,推荐兄弟社团、学生组织共同入驻微博校园。
在完成以上一些工作之外,我还积极向校报、航标灯、中国青年网、校外报刊投稿,其中被校报、航标灯录用稿件35篇,中国青年网20余篇,校外报刊5篇。
四、工作展望:
为了完善我校大学生新媒体的应用,规范新媒体的使用,大学生通讯社将在下一学期增设网络宣传部(简称“网宣部”),并由专人负责、定点网络值班制度。负责发学校的一些新闻报道,及时转载航标灯上的新闻,以及学校所见、所闻、所感,注重学校的舆论导向作用。
为了完善我校大学生新闻采写、发布的统一,报校党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新闻中心”,充分利用我校大学生记者、通讯员资源,将资源整合、合理利用。
陈克伟
2012年1月16日
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总结篇四
2012年通讯社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
我是学生通讯社的***。2012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令我们记忆特别深刻的一年。在记者团的大家庭中,我们一起见证国家、社会、学校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赛场上一同洒下了奋斗的汗水,也收获了人生中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一年的时间,我们与其他部门的战友们密切合作,共同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努力奋斗!下面我简要地从三个方面来汇报。
一、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
2012年,校报记者团更名为新闻中心学生通讯社,以此更加明晰了我们作为记者团采编部的工作职责——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稿件。截止到上学期末,通讯社全年共采访各类活动116场,完成消息、通讯等新闻作品148篇,共计229618字,较去年增加100000字。其中,33篇新闻稿件发表于《天津师范大学报》,共计18005字;89篇发表于新空气网站,共计123489字;57篇被《天津教育报》、人民网、天津网、今晚网等校外媒体刊发,并为《天津日报》、《今晚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等媒体提供新闻稿件素材,近十篇新闻素材稿被采用。此外,通讯社同学采写的3篇新闻稿件在第七届天津市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大运会,通讯社的部分同学也参与到盛会的采访报道中,7名通讯社的文字记者完成了近百篇新闻稿件的采访与写作,50余篇发表在组委会《大运会刊》以及我校的《大运快报》上,并为校外多家媒体提供了新闻素材稿,圆满完成我校大运会宣传报道工作。
二、规矩成方圆 创新出佳绩
2012年,我们在更名的同时,更加严格制定并实施了通讯社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我们在严格遵照《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日常采访报道管理办法》的同时,制定了《通讯社日常工作管理规定》、《通讯社期末表彰考评细则》、《通讯社新闻部每月表彰考评细则》等。这些管理规定的制定,让通讯社内部的各项事务更加有章可循,在落实这些规定上,我们也严格要求。每周一次的评稿会兼培训会,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将一周的稿件汇总集中讨论分析,大家各抒己见,在一次次讨论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每月一次的表彰会,会前按照同学们的出勤情况、任务量、发稿情况、稿件质量等进行分数核算,根据核算结果,给出每一位同学本月分数,按照30%的比例对学生记者进行表彰,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每学期期末的总结表彰会,则变成了通讯社社内大party,既是总结表彰,也是交流沟通,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一学期的收获与成长,增强了内部凝聚力。
最近,针对每周的评稿会,我们进行了改革,策划实施了一种新的评稿交流模式,在原来评稿的基础上,新增show time 环节——同学们自由结组,每组采用多种幻灯片、视频、现场演绎、新闻时评等方式,与大家分享对近期热点话题的思考和见解,为大家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促进社员共同学习,拓宽视野,进一步发掘大家的潜能,共同进步。
内部制度的完善带来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社团的活力。我们社员们不仅有竞争意识,也有合作意识,大家在轻松但不松懈,紧张却不慌张的氛围中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共同成长。
三、日常工作 稳中求进
随着各学院学生通讯员制度的日渐成熟,通讯社与基层学院通讯信息员同学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记者团能够拥有一手的、丰富的信息源,提高了通讯社的工作效率;《在路上》电子杂志按期出版,给热爱写作、文学的同学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此外通讯社也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在人人网上的账号“师记者”好友已近30000人,访问量突破32876人次,除发表稿件,还为同学们提供失物招领、气象信息、活动预告等服务信息,为大家提供信息交流分享的平台。
2012终已成为过去,我们将以更好的状态谱写2013。回想起我在研究生支教团摄影展上看到的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我想这也是这一年来我最大的感触。这已是我在记者团的第三个年头,每一年都给我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感动。记者团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记忆,是我青葱岁月不朽的传记。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在记者团的每一天,每一年,愿记者团能留下你们青春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