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 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论文(汇总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一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讲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等富裕,不是齐头并进式富裕,人的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要社会中的个体步调一致并排向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两个人约定共同去赚钱时,显然是不能在没有其它约定的情况下就草率理解为赚到的钱两人需要平分,所以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内涵应该是“共同”中包含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己财富的增加,既然是共同的物质增加,那么就为共同富裕设定了一个底线: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
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安定的因数。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就只能是口头话题了。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两级分化还很严重,现在共同富裕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在当前难以实现,它的实现跨时极长。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是先国富后民富,还是先民富然后国富。一般意义上看,“国富优先”的主张符合标准的“滴流经济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实现国家富裕的过程之中,财富会自上而下地流向普通百姓。也因此,“精明的政府会优先追求经济整体上的快速增长,为持续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福利创造条件。”
用最通俗话讲,只有蛋糕做大了,人们才可能吃得到更多蛋糕。所以,这一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做大蛋糕”论。按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后来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的总结,“滴流经济学”原理一开始在主流经济学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包括阿瑟刘易斯、华尔特罗斯托以及肯尼思阿罗等经济学大家都为这一理论的论证与完善做出了贡献。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以“滴流理论”为基础的“先国强后民富”路径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是,后发国家为了能够追赶先发国家,一般被迫采用“赶超战略”。“赶超战略”的核心,就是以政府强大的动员与控制力量作为后盾,进行快速资本积累与投资,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一方面必须掌控全社会更多资源,另一方面施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
等到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再反过来着力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即解决“民富”。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以及经济全球化后的南北失衡,使得“滴流原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看,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实现了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部分实现了“国富”,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却很少“滴流”到人民身上,而是被腐败的政府官员和买办性质的资本所截留。
最终,贫富分化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与政治稳定,而且也反过来连累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与发展停滞。
经济全球化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商品与资本的流动,的确也因其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而增进了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但全球化成果却也大多被发达国家以及少数跨国公司所支配并把持,以至于曾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充当过急先锋的斯蒂格利兹这样的着名经济学家都成了全球化的反对者。
正因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滴流理论”,认为“滴流”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即使国家富了但其成果分配无法惠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此时,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百姓,可能不再愿意进行“生产性努力”即去努力做大蛋糕,转而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分配性即分蛋糕上,国家经济增长最终也因“生产性努力”减少与“分配性冲突”增加而陷入停滞。此时,“国强民不富”,并进而妨碍国家进一步走向富裕。
“先国富后民富”这一思路,除了“滴流”的渠道可能不畅,有可能陷入“国富民贫”这一缺陷之外,从理论上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使“向下滴流”畅通,也会因为国家生产能力增长先于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能靠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其后果除了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高企,还可能因为强调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不得不压低本国劳动力相对成本。此时,即使经济增长了,国家富了,老百姓却仍然富不起来,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先发国家,不得不实施“先国富后民富”的政策,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也都必须进行政策调整。
民富优先。
此时政策调整的方向就应该是由“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或者说,用民富来进一步推进国富。具体路径是这样:人民富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
而后一种“国富”则将预期在一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起飞之后发挥作用,而且将真正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之上,这种以“民富”为前提的“国富”没有实施时限。
新中国成立60年,在我看来,在追求“国富优先”上,改革前与改革后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都取得了公认的成绩。
前30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充分利用政权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有限的资本集中到中央计划当局手中,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最为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更注重通过“分配激励”,调动海外资本以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经济成功实现了起飞。
总之,利用国家与政府的力量完成资本积累与深化,优先追求“国富”,使得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泥淖的时候,中国成为20世纪以来少有的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
更难得的是,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即“国富”目标的同时,的确也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于民。新中国前30年,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做出了牺牲,但政府仍然通过建立起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网,使得中国人文指数至1978年就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特别是中国近30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更是成就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减少贫困运动。正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富优先”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不断累积,尤其是导致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这种格局反过来造成内需不足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妨碍国家进一步富强。正因此,调整发展思路,转而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正当其时。
这可能才是我们今天客观看待“国富”还是“民富”应该有的态度。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二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我们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凸显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和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既不断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在时间上不可能同时,在空间上不可能同步,我们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只有一步一步走、一件事一件事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牢,共同富裕的成色才能更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从时间上看,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从空间上看,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自文(1995-),男,湖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面向这一清晰的美好蓝图,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征途上,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坚实起来,让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还要进一步把”蛋糕分好。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过好日子的底气更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中国即将全面建成惠及14亿多人口的小康社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顺应亿万民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部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相信,当历史的指针划向21世纪第35个年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拿出勇气和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共同富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要]共同富裕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战略选择。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出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为我国其他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赋能、公平分配等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韩文龙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袁艺清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0%。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厘清内涵、彰显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王一鸣(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质量追赶、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1”。高培勇等(2020)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出高度现代性,报酬递增、可持续是其重要特征,强调构建技术竞争优势2)。张军扩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续,需警惕发展质量不高引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3)。曾宪奎(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高速增长方式的转换升级,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也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满足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也助推我国加快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5),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创新引领在供给侧发力,人民向往在需求侧翘首6)。在共同富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倡导并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财富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此,学者们提出应推动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于政治层面,共同富裕代表了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奋斗旗帜。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表明了由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接多维幸福生活。于社会层面,共同富裕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应积极致力于“提低、扩中、调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8)。刘洋(2019)认为实现共享需要牢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蛋糕”,二是以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好蛋糕9)。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成果还需进一步筑牢。对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也仍有较长的距离。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探讨共同富裕也不能脱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经济运行这三个方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链条,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据此,本文提出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还应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持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现实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与惊险,需要各方长久努力。
二、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包含两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二是精神层面的丰裕。人民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以安稳生活,也希冀收获精神财富以充实自我,这是人民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内涵,环境质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都是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的生活特质。因此,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社会产品的供给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数量层面来评判,这一类型的产品供给在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挑战,而精神层面、质量层面的产品供给则存在一定的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数量和质量并行、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意欲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加持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得愈发高昂。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三高”发展模式难再有立足之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淘汰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中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因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涌现扩大了有效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讲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等富裕,不是齐头并进式富裕,人的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要社会中的个体步调一致并排向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两个人约定共同去赚钱时,显然是不能在没有其它约定的情况下就草率理解为赚到的钱两人需要平分,所以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内涵应该是“共同”中包含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己财富的增加,既然是共同的物质增加,那么就为共同富裕设定了一个底线: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
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安定的因数。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就只能是口头话题了。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两级分化还很严重,现在共同富裕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在当前难以实现,它的实现跨时极长。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是先国富后民富,还是先民富然后国富。一般意义上看,“国富优先”的主张符合标准的“滴流经济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实现国家富裕的过程之中,财富会自上而下地流向普通百姓。也因此,“精明的政府会优先追求经济整体上的快速增长,为持续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福利创造条件。”
用最通俗话讲,只有蛋糕做大了,人们才可能吃得到更多蛋糕。所以,这一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做大蛋糕”论。按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后来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的总结,“滴流经济学”原理一开始在主流经济学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包括阿瑟刘易斯、华尔特罗斯托以及肯尼思阿罗等经济学大家都为这一理论的论证与完善做出了贡献。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以“滴流理论”为基础的“先国强后民富”路径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是,后发国家为了能够追赶先发国家,一般被迫采用“赶超战略”。“赶超战略”的核心,就是以政府强大的动员与控制力量作为后盾,进行快速资本积累与投资,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一方面必须掌控全社会更多资源,另一方面施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
等到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再反过来着力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即解决“民富”。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以及经济全球化后的南北失衡,使得“滴流原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看,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实现了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部分实现了“国富”,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却很少“滴流”到人民身上,而是被腐败的政府官员和买办性质的资本所截留。
最终,贫富分化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与政治稳定,而且也反过来连累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与发展停滞。
经济全球化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商品与资本的流动,的确也因其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而增进了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但全球化成果却也大多被发达国家以及少数跨国公司所支配并把持,以至于曾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充当过急先锋的斯蒂格利兹这样的着名经济学家都成了全球化的反对者。
正因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滴流理论”,认为“滴流”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即使国家富了但其成果分配无法惠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此时,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百姓,可能不再愿意进行“生产性努力”即去努力做大蛋糕,转而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分配性即分蛋糕上,国家经济增长最终也因“生产性努力”减少与“分配性冲突”增加而陷入停滞。此时,“国强民不富”,并进而妨碍国家进一步走向富裕。
“先国富后民富”这一思路,除了“滴流”的渠道可能不畅,有可能陷入“国富民贫”这一缺陷之外,从理论上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使“向下滴流”畅通,也会因为国家生产能力增长先于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能靠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其后果除了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高企,还可能因为强调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不得不压低本国劳动力相对成本。此时,即使经济增长了,国家富了,老百姓却仍然富不起来,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先发国家,不得不实施“先国富后民富”的政策,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也都必须进行政策调整。
民富优先。
此时政策调整的方向就应该是由“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或者说,用民富来进一步推进国富。具体路径是这样:人民富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
而后一种“国富”则将预期在一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起飞之后发挥作用,而且将真正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之上,这种以“民富”为前提的“国富”没有实施时限。
新中国成立60年,在我看来,在追求“国富优先”上,改革前与改革后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都取得了公认的成绩。
前30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充分利用政权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有限的资本集中到中央计划当局手中,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最为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更注重通过“分配激励”,调动海外资本以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经济成功实现了起飞。
总之,利用国家与政府的力量完成资本积累与深化,优先追求“国富”,使得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泥淖的时候,中国成为20世纪以来少有的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
更难得的是,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即“国富”目标的同时,的确也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于民。新中国前30年,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做出了牺牲,但政府仍然通过建立起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网,使得中国人文指数至1978年就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特别是中国近30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更是成就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减少贫困运动。正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富优先”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不断累积,尤其是导致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这种格局反过来造成内需不足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妨碍国家进一步富强。正因此,调整发展思路,转而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正当其时。
这可能才是我们今天客观看待“国富”还是“民富”应该有的态度。
摘要:坚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乡村收入差距、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方式、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实现。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开发层级初级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模式、融入文化内涵、完善融资体系等策略,为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模式借鉴,有助于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开发策略;文旅融合。
本文索引:丛培斌.变量2[j].中国商论,2022(08):-165.
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研究报告可以得知:中国文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主态势。乡村旅游指的是旅游主体在乡村地区进行,以获得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为目的的短暂居留活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起点上,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显露出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1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
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从宏观层面出发可分为“一核两区三圈”,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卢湖、甘溪沟为主体的卢湖旅游度假区;两区指的是太极洞旅游区和茅田山旅游区;三圈指的是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圈、中部特色文化旅游圈、南部山野风光旅游圈;从微观层面而言,其可划分为景区园林、山峰寺庙、人文遗址三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太极洞风景区、英烈山纪念馆、603探空火箭基地等。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平均,旅游资源组合利用率高,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区域内各乡镇特色分明,构成了广德市整体旅游资源的丰富种类与多样层次,为广德市开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1.2历史底蕴深厚。
安徽省广德市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厚。广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高的战略地位。比如在淞沪会战时期,于此地爆发了广德保卫战,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保存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持续抗战创造了条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动作频繁,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三线”建设,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安徽广德承接了中线的军事生产任务,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时刻面临着西方世界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风险,国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广德市誓节镇建成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探空火箭,为我国的核导弹事业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历史纵向出发不难看出:广德在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1.3区位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开发可行性和实施难度。安徽省广德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排头兵,旅游产业营商环境优越,生产要素流动顺畅,让旅游开发企业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十三五”期间,广德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两山”理论转化样板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生态绿+文化红”精美旅游画廊等旅游范例,让乡村旅游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评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中国最美县域。广德市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多样选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前景广阔。
1.4产业融合基础好。
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选择,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倡导实行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的产业发展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在面临非刚性消费时,人们更倾向于获得非物质性、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这一消费倾向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安徽省广德市毗邻宜兴、长兴、安吉、杭州,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良好的乡村旅游开发基础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此外,这些地区开发历史较长,产业布局模式相对固定,难以进行产业二次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停滞阶段。安徽省广德市在2018年发布的《广德县全域旅游规划》中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这一开发战略,现广德市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仍处于探索谋划阶段,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还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安徽省v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劣势。
2.1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广德市于2019年和2021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整体经济实力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广德市区域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南北差异显著。例如,南部乡镇柏垫镇因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量比例高,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只能以农业、竹制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01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为3492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部乡镇新杭镇,其支柱产业为采矿业与重工业,2019年仅1―10月的财政收入达到12.18亿元,两者相差接近35倍。不同乡镇间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其直接后果是财政收入情况较好的乡镇有足够的预算规划、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而财政收入较差的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中因资金问题畏手畏脚、举步维艰。
2.2同质化严重。
无论是何种旅游开发方式,其核心要义都在于人为制造一种资源感知上的差异并借此让自身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独特属性与别样价值得到突显,最终目的都是吸引规模化的游客群体前来游玩,实现开发――游玩――二次开发这一正反馈循环。这里的同质化所特指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与固定化。安徽省广德市虽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其开发类型始终离不开农家乐、纪念馆、采摘园等,此类开发方式都极易被复制,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其无法让广德市的旅游产业同周边地区形成显著差异,最终让广德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是江浙旅游的“备选项”。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三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为一名建行青年,我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建行将继续坚持"三大战略",顺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落实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金融科技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普惠金融和住房租赁双轮驱动,互相支撑,共同发力。以数字化转型带动金融改革,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目标,以金融担当助力打开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通道。
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创新打好“裕农通”、善融商务等系列“组合拳”,做大消费扶贫,做好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善融商务等平台,使城里资源下得去、农村产品上得来、外来产品接得住,运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力促浙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金融服务共同富裕实现新突破。
青少的我们充满朝气与活力,是初生的太阳,是五月的花海,是未来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力军,要为谱写浙江省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奋斗。青年的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世界变化风云莫测,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浙江省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暗流冲击,我们理应紧跟时代,勇往直前,保质保量,在2035年建设全国第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民奔赴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早期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等,都是其集中体现,它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没有束缚、压迫、贫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下大同”与共同富裕有相通之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系统的思维谋划全局,促进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4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有更大作为。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主创新力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把“蛋糕”分好,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共同富裕的过程性目标。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要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再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鱼水情深,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却人民情怀、忽略人民关切、背离人民期盼,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人民事业更加积极有为地奔跑,凝聚起在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近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正式发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
新世纪之初,粗放的高增长、资源的高消耗、产业的"低散乱各种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让浙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来到了历史性关口。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对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洞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重新审视浙江的资源禀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浙江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浙江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八八战略,针对的就是浙江富民强省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从战略层面对"形势怎么看"路子怎么走"工作怎么干作出的"世纪之答。
如果要标注出"八八战略的内在价值逻辑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共同富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旨和重要取向。
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实践历程,就是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推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解共同富裕的城乡差距难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就是要破解共同富裕的地区差距难题;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就是要擦亮共同富裕的靓丽生态底色;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就是要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社会环境;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满足共同富裕的精神富有要求。
强调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工程等三大工程,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习近平同志聚焦统筹群体、区域、城乡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向前,历久弥新且熠熠生辉。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体制机制更活、产业动能更劲、协调水平更高、生态红利更丰、资源优势更强、综合环境更好、文化魅力更盛、党建保障更有力,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八八战略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昭示我们,唯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就是要深刻把握和充分用好"八八战略蕴含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拓空间,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示范。同时,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八八战略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从传承到创新的集成升华、从过程到结果的递进跃升。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开始进行艰辛奋斗。新中国成立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脱贫攻坚补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已经开局起步,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砥砺奋进。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面向这一清晰的美好蓝图,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意气风发走上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在未来30多年的战略安排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了谋划和部署。生逢美好时代,我们亲眼见证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兜底保障不断夯实、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的历史奇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为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征途上,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坚实起来,让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还要进一步把"蛋糕分好。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过好日子的底气更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中国即将全面建成惠及14亿多人口的小康社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顺应亿万民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部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相信,当历史的指针划向21世纪第35个年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拿出勇气和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共同富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党的xx大以来,习****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总书记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以来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四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于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31日,广西召开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为广西今年如何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指导,在“抓”上精准发力,在“促”上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中央、自治区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抓”“促”并举。抓堡垒打造,促优势作用发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蛇无头而不行”,俗语有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增收致富、脱贫攻坚的优势。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促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俗语说“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干部宣传、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干部用力、用心、用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抓好干部的严管厚爱,特别是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用好工作队员专项考核,做好约谈提醒,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日常要多走进干部,倾听干部心声,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用准用好表彰、表扬、提拔晋升等激励政策,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职尽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抓短板弱项,促成果巩固。扩大农村党员发展规模,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调查摸底,充分挖掘本地人才能人,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组织、干部、补短板上抓促并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项优势,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五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我们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凸显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和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既不断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在时间上不可能同时,在空间上不可能同步,我们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只有一步一步走、一件事一件事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牢,共同富裕的成色才能更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从时间上看,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从空间上看,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六
近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xx—2025年)》(下称《方案》)正式发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
新世纪之初,粗放的高增长、资源的高消耗、产业的"低散乱"各种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让浙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来到了历史性关口。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对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洞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重新审视浙江的资源禀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浙江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浙江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八八战略",针对的就是浙江富民强省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从战略层面对"形势怎么看""路子怎么走""工作怎么干"作出的"世纪之答"。
如果要标注出"八八战略"的内在价值逻辑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共同富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旨和重要取向。
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实践历程,就是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推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解共同富裕的城乡差距难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就是要破解共同富裕的地区差距难题;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就是要擦亮共同富裕的靓丽生态底色;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就是要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社会环境;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满足共同富裕的精神富有要求。
强调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工程"等三大工程,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习近平同志聚焦统筹群体、区域、城乡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向前,历久弥新且熠熠生辉。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体制机制更活、产业动能更劲、协调水平更高、生态红利更丰、资源优势更强、综合环境更好、文化魅力更盛、党建保障更有力,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八八战略"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昭示我们,唯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就是要深刻把握和充分用好"八八战略"蕴含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拓空间,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示范。同时,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八八战略"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从传承到创新的集成升华、从过程到结果的递进跃升。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七
摘要:坚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乡村收入差距、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方式、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实现。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开发层级初级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模式、融入文化内涵、完善融资体系等策略,为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模式借鉴,有助于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开发策略;文旅融合。
本文索引:丛培斌.变量2[j].中国商论,2022(08):-165.
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研究报告可以得知:中国文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主态势。乡村旅游指的是旅游主体在乡村地区进行,以获得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为目的的短暂居留活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起点上,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显露出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1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
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从宏观层面出发可分为“一核两区三圈”,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卢湖、甘溪沟为主体的卢湖旅游度假区;两区指的是太极洞旅游区和茅田山旅游区;三圈指的是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圈、中部特色文化旅游圈、南部山野风光旅游圈;从微观层面而言,其可划分为景区园林、山峰寺庙、人文遗址三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太极洞风景区、英烈山纪念馆、603探空火箭基地等。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平均,旅游资源组合利用率高,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区域内各乡镇特色分明,构成了广德市整体旅游资源的丰富种类与多样层次,为广德市开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1.2历史底蕴深厚。
安徽省广德市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厚。广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高的战略地位。比如在淞沪会战时期,于此地爆发了广德保卫战,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保存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持续抗战创造了条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动作频繁,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三线”建设,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安徽广德承接了中线的军事生产任务,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时刻面临着西方世界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风险,国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广德市誓节镇建成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探空火箭,为我国的核导弹事业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历史纵向出发不难看出:广德在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1.3区位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开发可行性和实施难度。安徽省广德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排头兵,旅游产业营商环境优越,生产要素流动顺畅,让旅游开发企业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十三五”期间,广德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两山”理论转化样板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生态绿+文化红”精美旅游画廊等旅游范例,让乡村旅游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评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中国最美县域。广德市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多样选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前景广阔。
1.4产业融合基础好。
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选择,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倡导实行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的产业发展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在面临非刚性消费时,人们更倾向于获得非物质性、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这一消费倾向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安徽省广德市毗邻宜兴、长兴、安吉、杭州,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良好的乡村旅游开发基础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此外,这些地区开发历史较长,产业布局模式相对固定,难以进行产业二次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停滞阶段。安徽省广德市在2018年发布的《广德县全域旅游规划》中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这一开发战略,现广德市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仍处于探索谋划阶段,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还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安徽省v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劣势。
2.1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广德市于2019年和2021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整体经济实力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广德市区域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南北差异显著。例如,南部乡镇柏垫镇因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量比例高,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只能以农业、竹制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01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为3492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部乡镇新杭镇,其支柱产业为采矿业与重工业,2019年仅1―10月的财政收入达到12.18亿元,两者相差接近35倍。不同乡镇间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其直接后果是财政收入情况较好的乡镇有足够的预算规划、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而财政收入较差的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中因资金问题畏手畏脚、举步维艰。
2.2同质化严重。
无论是何种旅游开发方式,其核心要义都在于人为制造一种资源感知上的差异并借此让自身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独特属性与别样价值得到突显,最终目的都是吸引规模化的游客群体前来游玩,实现开发――游玩――二次开发这一正反馈循环。这里的同质化所特指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与固定化。安徽省广德市虽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其开发类型始终离不开农家乐、纪念馆、采摘园等,此类开发方式都极易被复制,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其无法让广德市的旅游产业同周边地区形成显著差异,最终让广德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是江浙旅游的“备选项”。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议论文。
不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篇八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