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银河帝国读后感(大全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一
3月30日,我读完了艾萨克。阿西莫多的《银河帝国》系列1~7册。当年看刘慈欣的《三体》,我是几个不眠之夜一气呵成的,《银河帝国》却历时一、二个月,是饭后茶余、断断续续读完的,同是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外作品之于我的吸引力立分高下。
机器人丹尼尔心怀天下,大爱无边,并且智勇双全,意志坚定,它受制于机器人三大法则,以保护人类整体的利益为己任。为了人类的未来,他帮助哈里。谢顿教授,开创了“心理史学”,并制定了“谢顿计划”。“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将走向衰亡和毁灭,进入长达3万年的黑暗时代,帝国累积的知识将会散佚,建立的秩序将会瓦解,星际战争将永无休止,人口将急剧减少。“谢顿计划”将缩短和拯救这种状况,并规划了重建更加伟大的第二银河帝国之路径:第一基地技术将无限发达,重新征服每个星球;第二基地,精神领域将无限发达,暗中帮助第一基地,并控制、纠正第二帝国建立的节奏和方向。
至此,帝国已经发展了12,0,行星际旅行依靠的是超空间跃迁,人类可以在一刹那间穿越银河,对于马克思他老人家定义的物质“极大丰富”,应该是早已经实现了吧!可是,权力的争夺、贪婪、背叛、欺骗、恃强凌弱却一样不少地依然存在。
丹尼尔活了2万岁,它悲悯地看着人类的种种,发现了“谢顿计划”的漏洞,并尝试着解救、保护人类。它新的解决方案是把人类整体转变为一个超级生命体,首先在人类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地烙印上两个法则:
1、将这个超级生命体看得比自身重要;
2、真正尊重生命。然后,再加入植物,加入无机世界,让这个超级生命体拥有稳定的生态。
作为尝试,丹尼尔首先建立了一个盖娅星系,这个小行星共同享有一个心灵以及共同的个性,每个独立的生物体又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每个人、每个动物、每棵树、每块石头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一切自治自理。树木都自发地长得整整齐齐,动物都繁殖得不多不少,有需要的时候才下雨,连墙壁都可以感觉到快乐。
丹尼尔认为自己的尝试是成功的,并得到了要为人类前途作出抉择的青年才俊崔维兹的认可,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盖娅模式推广至全银河了。
丹尼尔太老了,没办法再活下去,它决定把自己的大脑与人脑合并,这样它就可以不再受制于机器人三大法则,又可以把自己的一切传承下去,它选择了菲龙——一位寿命可以长达三、四个世纪,头脑二侧长有转换能量的叶突,雌雄同体,聪明绝顶的少年阿尔法星人。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二
七本书,懒散看完——面前展开了无尽的人类历史,我站在宇宙一隅窥探人类寻觅起源的历程,静静地看着这两万年的人类未来史中的帝国起落和基地风云——感叹着谢顿计划的伟大预见和人类社会的复杂。这不只是一部科幻,而是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伟大篇章。
设定在人类开拓银河作为疆土的未来,从飘摇欲坠的银河第一帝国讲起,抛出不知所云的“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心理史学是运用数学方程对未来进行概率预测的东东),去往端点星建立第一基地。几番波折,在哈定、马洛的带领下,基地安全度过了危机。而“骡”的出现”,超出了谢顿计划的预测,几乎使谢顿计划崩溃。当然,他还是over了。随后我们终于慢慢了解谢顿——聪明睿智坚定的数学家,一个身材很好的角斗士;铎丝——谢顿的保护者,谢顿的“吾爱”,拥有灵魂和“爱”的机器人。以及:
帝国风雨飘摇时的首相——丹莫刺尔,引导鼓励谢顿研究心理史学的——夫铭,唯一深通第零法则并守护人类的机器人——丹尼尔。唯有看过才能知晓他的魅力——神秘、睿智、稳重、热爱人类。我甚至想,这个机器人的魅力正如作者本人——阿西莫夫——“神一样的男人”一般。我遥想人类借助机器人开拓宇宙的舰队、浩瀚无比的星空、炫丽多彩的星云、进行着时空跃进的太空艇、声势浩大的宇宙军团和混战。机器人眼里的宇宙又是如何?同样缤纷和妙不可言么?无从得知。但是丹尼尔和铎丝——绝对有“灵魂”。丹尼尔的魅力——就像宇宙的深不可测和浩瀚无垠,我们却只能窥其一隅。想必在机器人系列里能够深入他的思想吧。
在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上,阿西莫夫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也是人类自身在不断探索的领域——人类的独特之处和如何对机器人善加运用。我自然地想到了pkd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在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著作中,都为我们构建了一部部恢宏大气的人机社会,一步一步逼近人类自身。如此真实,不管我们的科技如何进步,政治的乱象不会消除,权利和利益的争夺不会停止,民众的盲目不会消逝,人类的追求永远达不到,自由终究远在银河之外么。也大可不必如此消极。还有现实的感动,可以触碰的情感,和变化万千的世界里彼此珍视的尘埃们。
就是这样的尘埃,创造了自身浩瀚无垠的存在轨迹,尘埃们称之为——人类文明。
在这无垠的浩瀚面前,我去往同样至今跨度两万年的原始时代,以及未知的史前文明。不错,它谈到了“人类起源”。阿西莫夫把人类寻觅起源的故事放入银河,于是开启了第二基地议员崔维兹寻找“”地球”的旅程。我又想到了另一本书——丹•布朗的《本源》。在寻找本源的过程中,一副高更的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值得深思,且意义非凡。人类总是在寻觅自己,然后“”一无所获”。我常想,历史用来记忆,却常常伴随着遗忘。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它曾经的痕迹也会随之消逝,悄无痕迹。而人类又费劲心思去挖掘那些尘封的往昔,发展出一门学科——考古学。回溯过往,不知是为了向前,还是发现人类自身更加深远的意义?我不想去深思,或许时间印证的存在,终有一天会随时间消逝,无可挽回、不可避免。然而,我所想说的是——我仍然为人类的思考和追寻感到“值得”,并为人类的“独特”和“善感”而兴奋不已。
基地故事是人类社会的映射。银河是一个更为广大的“”地球”——生存之所。人类想要维系自身的生存——更好地生存,却也想要知道过去。我们向前走,不断遗忘,又不断回顾。我们用科技铺向未来,也终于可以将目光投向宇宙,不过,人终究是人。守着生离死别的情感,守着道德信仰的束缚,守着利益相关的思想,还挺有意思。
这样的有意思里,衍生出人类庞大复杂且深邃的文明,无数的人类智慧和矛盾,许多有趣的文字和穿越历史的人类共鸣。读罢,一次又一次仰望寂静深远的夜空,似乎就能聆听宇宙的呼吸,触摸银河的痕迹。浩瀚无言。浩瀚无言。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三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四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五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
什么
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政权——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
心灵
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性——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枪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六
最近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
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就算全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没有全自动化的工具,没有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就从基本的步骤来说,你要做的有这些:
从另外一个方面,制造业精细分工和工业大规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另外的原因:
《基地》这段历史,模仿的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如果楼主对这段历史还是不够熟悉,那么还可以类比苏联崩溃后的历史进程。
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其实还包括东欧)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俄罗斯发展什么,白俄罗斯发展什么,哈萨克斯坦发展什么,这都是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的。但是因为苏联解体,这些经济单元被分割到了一个个小系统里,结果这每一个单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结果就是一个个逐渐消亡,他们掌握的技术也就逐渐失传了。所以很多苏联能做的东西,现在俄罗斯反而造不了了。
《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星际旅行还没到招手打车那种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政权来维持。否则各个星球就会陷入这种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个星球掌握的部分技术逐渐丧失实用性,然后就没人学,然后就没人教,然后就失传了。
其实关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工业生产的一个弊端,成熟的工业生产线让大部分人都只能着眼于眼前的一个树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科技的复杂,让知识系统的越来越精细化,很少在有所谓的全才,任何一个产品和物品,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数的分工合作。最上层的技术,往往是最容易做出产品而获得利益的,使得无数的人着眼于上层技术的改造,和开发,以至于出现很多所谓的“微创新”。忽略了其实真正的基础知识,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发展的,基础知识才无数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负责的比较,看看这几十年大家对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从最早的“火箭工程师”,到了“硅谷工程师”。从飞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机程序。
说不定,几百年后。书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现了…。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七
浩瀚的宇宙,蕴含着无数的神奇,灯光下随着阿西莫土留下的痕迹,翻开《基地》等候银河帝国的再次崛起。
灯下,大师的身影与我重叠……。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罗伯特·海因莫特,亚瑟·克拉克合称“科幻小说三巨头”,还《基地》则是他的巅峰之作,是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作品,被后人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
确实,阿西莫夫确实也有这样的能力,无论是哈里·谢顿,塞佛·哈定还是侯伯·马洛都对自己的时代那一种清晰的认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会听取别人无用的建议,他们对自己的时代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为了基地的发展,他们不畏权威,也不会贪图这个位置带来的便利,该断则断,理清事实,让新一代的人才涌一于政治,以自己为基础,把这个社会,通过新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好。
但只凭借这一点,就要成为“永恒”的还是远远不够的,但,阿西莫夫,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现实生活中商场的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欺骗,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在了这一本书当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更是一本对人性的真实写直。作者把自己对人性的思考,转化为一种幽默的语言,变成了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个时代都有展示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如果一定要墨守成规,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不如放手一博,用自己的思想为下一辈子,垫为基石,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时代性,不会为了自己的一点小私小利,而扰乱历史前进的步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微小的力量,但只要团结起来,背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躲避,为历史的书本翻过新的一章,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必留恋,勇敢的踏入新的时代。这,大概就是阿西莫夫,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八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youngtoonaive。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
持续。
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平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平安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方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xx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银河帝国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