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读后感(通用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出师表读后感篇一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篇二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出师表读后感篇三
人要学会去感恩,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刘备不因诸葛亮出身卑微,三顾茅庐,咨询当今社会大事,诸葛亮感恩刘备,为蜀国奔走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都能如此?而有人却办不到,有些人总觉得父母养育他们是应该的,他们不尊重父母的劳动,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的辛苦毫不在意。总是和父母吵,并不知道父母整天唠叨的话是在关心他们,是爱他们的一种表现。他们并不知道每当父母教训孩子后自己却在默默流泪。“养儿才知父母心呀。”可是当我们明白时或许已没有感恩的机会了。
有一母女,他们相依为命,母亲是一个哑巴,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不让儿女觉得比别人差,她每天拼命地挣钱。一个大雨夜晚,在女儿回家的路上,母亲因疲劳躺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女儿在雨中不断地用手势表演着《感恩的心》。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花对泥土的感恩。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诗人对朋友的感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儿女对祖国的感恩,我们存在一颗感恩的国度,在感恩的历史天空下我们一天天成才。
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有恩的人太多了,我们要竭尽所能去感恩。否则当我们明白时,就没有机会了。
出师表读后感篇四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文章以其超人的忠诚自然流淌出至诚的语言,感人肺腑。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而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忠诚,往往是民族气节的表现。
忠诚是用青春兑现的诺言,是用生命履行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感情和事业的人,一个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篇五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她)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她)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出师表读后感篇六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共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篇七
“知恩图报”四个字从古至今有无数先人诠释,他们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出师表》里的诸葛亮忠心耿耿,因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不介意他草民的身份。为了报答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驾崩后,本可以取而代之,却不忘恩情扶持阿斗。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终是不负所望,报了那恩情。这份信任与感恩的心不仅给了当时的人留下感动,也让我们为之震撼。反观,历史中也存在忘恩负义的人。春秋时的晋惠公夷吾便是一个例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继位。夷吾承诺过割河外五城作为谢礼赠与秦国,然而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反悔了。后来,晋国闹饥荒,民不聊生,仓廪空虚,晋惠公便向秦国求救。秦穆公考虑到晋国子民便不计前嫌,帮助晋国熬过了饥荒。而当秦国闹饥荒时,晋惠公明明堆着粮食,却拒绝救济秦国。虽说春秋无义战,可当时诸侯之间的基本信用还是有的。哪怕时至今日,这种行为也是令人不齿的。
在古今中外,无论是籍籍无名还是闻名遐迩,他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无愧自己,无疚他人。提起感恩,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史蒂芬霍金先生的五句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毕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是的,不管贫富贵贱,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我们没有感恩,便会淡化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人情”社会特征,缺乏默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日渐疏远。我们可以没有财富、地位、名誉,但我们一定要怀有感恩的心。虽然它不能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满足,但他能给我们无价的财富,那才是最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带着感恩的心出发,感恩那些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感谢老师,是他们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感谢父母,让我们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感恩朋友,是他们和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感恩他们,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出发吧,让人生的航线驶向远方。带着感恩前行吧,让漫长而辛苦的生活,因为感恩充盈着快乐与幸福。
出师表读后感篇八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