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通用16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一
第七天了,翻过359页,整本书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留给我的却是问号,一连串的问号。木月为何而死?敢死队去了何处?直子又为何自杀?是在寻求解脱?这解脱又从何而来?来自自杀的木月还是自杀的姐姐?不得而知。看着捧在手中的书从厚到薄,我几乎以为我即将看到事情的结果,很快能够知道木月自杀的秘密,从而了解整个故事的始终,并讲与人听,然而并没有。把最后一页合上,细细想来,从木月死去的17岁到直子自杀的21岁,讲了许多,又似乎什么都没讲,越看便越发糊涂。不过既然看了,多少还是写写。
第一触感便是性,随处可见的性,毫不避讳的性,从不遮遮掩掩,如此说来岛国文化确实算得上开放。书中使我疑惑之处在于直子与渡边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朋友?那是当然。恋人?看着也像。然而当他与绿子相互坦白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他与直子其实可能并没有爱情,虽然该做的不该做的全都做了,而且双方都甚为享受,至少渡边是这样的,照玲子所说,直子同样如此。在我等看来,渡边的生活也算得上有些糜烂,也许与这个国度的文化有关,对性毫不遮掩。但能看得出来渡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直子面临困难之时,他仍旧接受了绿子,能不能说明他爱着绿子有一部分是因为责任这个我不敢断定,但此刻的他已经是了。不过有一点得抛开来说,日本的性中是可以没有爱情的,且并不能把这看成是一种扭曲。
那么再来说说直子,直子是否爱着渡边?正如若干年后的渡边所言,没有,直子从来就没有爱过他。那么,就剩下两种可能。一是对渡边的报答,木月死后渡边是其仅剩的一个好友,甚至比木月对自己还要好;二是渡边一直充当着木月的角色,直子一直活在那个阴影之下。
一直想把整本书迫不及待的看完便是想知道木月为何而死?他的身上又隐藏着什么秘密?但是很失望,作者什么都没说,至少没有明说,所以只能略加猜测一二。一则长时间的相处使得直子和木月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从三岁开始青梅竹马,形影不离,早早地体验了共同的美好的东西,木月也许想过要离开这样的生活,却不知如何面对一起十多年的直子,所以选择以死解脱。二则木月爱上了渡边,对的,就是所谓的同性恋。直子曾说过,渡边是他俩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木月总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渡边,几近于取悦,这很难理解为一般的基情,而他又察觉到渡边也喜欢着直子,一时不知如何面对。同时玲子的遭遇又是因同性恋而起,是巧合?还是作者的暗示?不得而知,不过也不重要。
书中意在写孤独,写理解,那么谁最孤独?是直子是木月?是永泽是初美?是敢死队还是绿子?亦或小说主人公的渡边?都很孤独,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怪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又有些不同。直子与木月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想挣脱却又怯懦,有些无奈;永泽浑身散发着光芒,他不需要理解,这种男人是来征服世界的,但却别无所求,包括爱情,包括爱情里一再忍让的初美。而这个可怜可爱可敬可惜的女子便在这种意念中寻求解脱,无果而终,有些凄凉;敢死队活着像个笑话,活成了所有人的笑话,唯独不是自己的,有些稀奇;那么渡边呢?渡边是最孤独的,可又是最不孤独的。因为他时常独处,可又不缺朋友,像他一样只为自己而活的朋友。同时他又和别人不太一样,应该说他更有一些人气,像活生生的人一样的气质,又特立又世俗,有时会孤独,关键是他喜欢孤独,并且善于化解孤独,这便是直子缺少的东西。把绿子放在最后,因为她实在是个人才,敢爱敢恨,经历过苦难后的那种洒脱,愈发坚韧。
渡边:在我的印象中,世上的人也都在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忙个没完,莫不是我看错了?
永泽: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弱者的表现。
写了不少,但似乎并不是我想说的,有些东西只能在大脑里徘徊,连我自个都不知道是啥,一想就没了,可总归应该还是在的。
完毕!!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二
对于一个从初中开始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别天下都不怕”的理科生来生说,读小说,读名著有什么用?以前的认知就局限在读小说故事的层次,对于中外名著也仅限于课本上的节选。前两天看了一片文章,对小说的作用做了一些解释:
作者引用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不知此书,也不知其人)的话“每个读者能够读到的,其实只是已经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开始阐述,换句话说,如果你内心没有相关的感受,即使读到了,你也没啥感觉。最后作者把小说的作用归纳为两点:
一是小说就像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自己发现不了的东西,比如恨什么、爱什么,通过痴迷的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二是有些感受,我们自己心里早就有,但是模模糊糊,一直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来,但好的小说作品,它甚至比我们还要了解我们自己,它能做出精准和有创造力的表达。
至于是不是这样,我需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慢慢体会。至于我读《挪威的森林》的原因就很简单了:
1.前段时间看电视剧《猎场》,《挪威的森林》是贯穿全剧的一本书,罗伊人有几次还问郑秋冬她是直子还是绿子?当时不知道这本书讲什么,在剧中有什么意义,就想翻一翻。
2.听何帆的讲座说,读小说可以培养移情力(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自己也想试试看。
3.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把“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列入了新年计划。所以,我的阅读就从《挪威的森林》开始了。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87年所著,截止20xx年在日本共销出1500余万册(百度上的数据),相当畅销。
每天尽量保证半个多小时的阅读,不知不觉《挪威的森林》读完了。能静下心来读完这本文学性小说,我挺高兴,因为在以前我是没有耐心去读这类小说的。思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没有以前那么浮躁了?还是自己的自律能力有所提升,制定了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去完成了?还是其他情况?不管怎么说,这是件好事情。
“让写东西成为一种习惯”(新年计划的另一个目标),看完后还是要求自己写点东西,但感受真的很少,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
就像译者林少华所说,村上春树擅长把玩孤独,全书比较孤独,除了绿子外,就没有什么正常人。男主角渡边君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硬硬的壳里,自己基本没有破壳的想法,直子转院之后的一段时间可以算是有破壳的举动吧,但很快随着直子的死,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他和别人的接触,除了木月是儿时好友外,其他朋友都是主动和他接触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独处的空间,也可以有隐匿在内心深处不愿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但人是群居性动物,我们必须要和别人接触、合作,要主动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这么被动等待。
书中有一句不明觉厉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目前还没有很深的体会。
本书描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情况,当时日本处于经济腾飞期,交通已经很便利了,有新干线,车辆也比较多。但物价很便宜,对一个需要打零工维持生活的人,可以把咖啡当水喝,经常去酒吧消费,点威士忌就和点啤酒一样随意,普通人家也是常备威士忌,和我国现在的情况相差很大,夸张了吧?当时,日本商店、酒吧播放的都是欧美的音乐,吉他弹的也都是欧美的曲子,提到的书几乎都是欧美的,崇美观念相当严重,我国前些年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但现在有所遏制。
这次就写这么多吧,以后有时间再重读,看看有没有更深的感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三
如果你已是一个成功者,那么只要你仔细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真正促使你进步、成功的,不单是自己的能力,不单是朋友和亲人的鼓励,更多的时候,是你的对手激发了你的潜能,促使你不断进步、折磨是成功的阶梯,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在折磨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一个人就会在折磨中走向成功。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会时常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处世方法、工作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式和心态信念等等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不论干什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都试图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
人生在世,难免要承受各种苦难和折磨。其实换一种眼光看待,这些折磨对人生并非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促进人成长的积极因素。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拓展生命的厚度。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因为正是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和自信。
本书强调人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那些在工作、事业、生活、生命中折磨自己的人,将各种折磨看成是促使自己成长、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在折磨中不断汲取力量,增强自信,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当你面临挑战、遭遇挫折和感到无助之时,本书会给你以力量;当你迷茫、痛苦和失落之时,本书会给你以慰藉。
生命中的每件事或人,都给你一个清理能量、演进自己、向更高更远处提升的机会。你每处理过一个个案,你就不需再次经历这些,这也是给你最大的奖励。再次强调,你永远不会被别人伤害,除非你伤害你自己。你也永远不会被出卖、被低估或不被爱,除非你自己先对自己这么做。
不少人准备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打破某个纪录或做出一项破天荒的创举。刚开始时,他们的梦想与野心十分远大,但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随心所欲,一定会有碰壁的机会。一旦碰壁了,心情难免沮丧、低落,亲友或同事们的消极批评,更容易使自己受到影响,于是,他开始认为自己所定的目标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于是,最后便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净为自己找失败的借口,就像跳蚤主动降低自己的跳跃能力一样,想成功自然是不可能的。
认真地想想,对自己一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最后就会成为自己认定的那个模样。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人必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一个人假使失去了憧憬未来的渴望,而一味活在自怨自艾的嗟叹中,生命自然就会像是一堆无法再燃烧的灰烬。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而且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耐力、幽默感、善解人意还是交际天分都是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有利工具。如果你忽略了这些才能,不肯好好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拿自己和别人比较,那么只会对你的自我及自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四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会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我可以从这句话乃至这本书中真正体会到什么,而不是看起来如何或是浅尝辄止。
渡边彻,叙述了全部故事。木月,与直子青梅竹马,两人十分喜欢渡边。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认为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边,对他极其热情,顾虑周到,心思细腻到不想让任何一个在场的人(其实就是直子和渡边)被冷落,可以说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颓丧。然而,太在乎别人的人往往坚强给别人看,脆弱留给自己,他无故自杀了。一年后,每当周日来临,渡边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直子幽会。不是作为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边带着怜惜爱恋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胆给予,大学生活中不咸不淡,可谓是在心里迷茫的“苦吟”。
偶然间,渡边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认识了所谓“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对书不屑一顾”的永泽,如果说木月是仅对直子和渡边君有领导魅力,那么永泽是有能力在众人之上迅速审时度势,让人迅速察觉“此人是非等闲之辈”,这两人在信心上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诺夫干的勾当。”永泽对于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杀,永泽给渡边写道“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令人不胜悲哀,甚至对我来说”渡边将信撕得粉碎,并以后不再和此人有往来。每人有其两面性,永泽那颗心既春风得意却又在阴暗的泥沼里苦苦挣扎。
绿子,和渡边在大学中遇到,家境艰难,母亲癌症死去,父亲和母亲一样得脑瘤,姐姐爱好坐在狂吼乱叫的车子上兜风,两人仅靠和亲戚经营的小气的“小林书店”度日,一手好厨艺,吉他唱歌不敢恭维,面对着附近的火灾,却坐在阳台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呗!我们早已决定对未来的事来个不屑一顾!”没有温馨的家庭,得不到别人能得到的爱,就会对爱有独特的标准,“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说非常无赖的事开始萌芽的。”
这书中,没有让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对于只身独处的人来说,四月实在是不胜凄寂的季节,四月里,周围的人无不显得满面春风,人们脱去外套,在明媚的阳光下或聊天,或练习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渡边在两次探望疗养院的直子(精神病),发觉直子可以回到现实世界了,可以与自己生活了,但却又得到病情急剧恶化,幻听很严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消息;同时面对着绿子真诚的爱情不能做出绿子心中的正确回应。浑浑噩噩,两处都难以摆平。
其实,这种境况随处可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行舟于湖面,既觉得蓝天迷人,又觉得湖光旖旎。倾心于某些人,再正常不过,只是随着世事长河流逝,留下的是一个或者无。
直子自尽,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解脱。对于渡边,不管直子是否在世,两人注定无果。渡边对直子只是一种责任,并且不能放弃这种责任。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绿子生性活泼,脑子灵活,渡边有缘与她一起共度余生,就像绿子说过的话“把人生当作饼干罐,饼干罐里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如果先一个劲儿条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事我就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这样,渡边继经历木月的永逝,又经历了一次伤痛。直子的死没有成为一个结点,而作为渡边的成长,再次延续了渡边的生命。
但是无论怎样的哲理,都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所带来的悲哀。那句话也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所谓成长,尽是如此。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五
翻过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挪威的森林》终于被我看完了!
《挪威的森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书,几次在书店也都有想买的冲动,或许是那时民族感比较强因为作者是日本人便一直拖着没买,后来因为找不到喜欢的封面,又拖了下来。今年寒假实在没忍住到底还是买了。
虽然以前就听人说起过这本书里面有开放的情节,也有心里准备,但是真正看到了之后还是有些尴尬。不是接受不了,毕竟都是19岁的人了!以前看的书就算有类似情节基本也会一笔带过,决不做过多的形容。看得出译者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极力想掩盖这一部分但为了不破坏结构该保留的还是保留下来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感叹日本民风开放,文风也如此。
木月是这本书里第一个死的人,但我感觉他好像一直活着,像一缕魂飘荡在这本书的每一页,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甚至侵入我这个读者的大脑,让我感觉他好像真的存在。惊叹村上的笔上功夫,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是达不到这种境界。
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年少时遇见这么一两个人。你对她(他)付出了很多注意力,知道她今天穿什么,知道她喜欢什么颜色,知道她的行为习惯。但就是这样的人有一天会突然悄悄的离你而去,然后留下自己一个人回忆。那时突然发现原来孤独是从美好的回忆里生出来的。
敢死队是我认为和木月对立的人物。用上了发条的机器形容他我觉得很合适,只要发条转足了他就根本停不下来。全书他是一个很轻松的角色,浑身散发出不自知的喜感。男主角每当快心烦意乱就想想他,然后“噗嗤”一声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快乐的回忆总能冲散忧愁。虽然他也离开了,但他没有选择死亡,我相信他会活着而且有很规范的生活。他也确实活着,活在全书,活在我的心里。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和朋友交换了意见,她说:“村上笔下的世界都是荒唐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也在分裂自己”。书中每一个角色我认为都是对立的,例如:直子和绿子、木月和敢死队。。。玲子算是一个缓冲,确实在这么极端的精神世界里如果没有一个缓冲那会让人很受不了。
永泽是个我想成为的人,做什么都可以凭喜好去做最好,他追求的世界只有自己很难容得下旁人,他的三观不是每天柴米油盐,他永远不会停追求的脚步。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可能只为自己。我很喜欢初美这样的人,她是所有少年憧憬的类型,来源于内心的冲动、饥渴,她的吸引力由内而外,只是端坐着就像被太阳染红的柔和的云引人注目!但最后云还是散了,我第一次这么清楚的感受到什么是瞬间美丽,是被时间擦去的红色晚霞。
全书有许多过场人物,他们出场很有气氛,但并没有存在多久。人这一辈子遇见很多人,有些人你认为自己会和他发生很多故事,其实并没有,彼此只是过客或许会留下印象这么简单。
这是本由人组成的书,每个人都会选择不通轨迹,一群人散了一段故事也就结束了,但会有新的故事。而在故事结束之前我们能否有勇气留下适合自己的人?等到了最孤单的时候心里最需要的是谁的慰籍!渡边在最后在机场的人群中,躲在电话厅里呼喊着绿子。我很欣慰他在最后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对方也回应了……只是直子。
爱上一个人会把她放在心里很久,即使从来不提也不会忘记对方名字。我不认为这是对现任的不忠,因为有了对方才有了现在的自己。一起经历的事很久不去想肯定会很模糊,可人不能永远只为过去活着。还是要走出来,也不必担心那些离开的人,用一颗坚强诚实的心让他们活在自己心里!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六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本小清新的小说,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欢迎阅读!
世界变大了,心却变小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现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现实社会面前的困惑与苦恼,他们孤独,寂寞,却无法排遣,于是便开始把玩孤独,把玩寂寞,把玩无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佳作之一,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孤独,腐化,堕落的世界。
作家借此来表达现代人在机械化、科技化的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悲哀与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绿总是像一头黑夜被遗弃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发出最沉痛的哀鸣。
他们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觉,而这种在乎不一定是喜欢和爱,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时刻需要的镇痛剂,仅此而已。
在他们的世界里,爱情不再是爱情,爱情是被亵渎被蹂躏的对象,他们只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获取**欲上的满足与快感来融化寂寞,腐蚀孤独。
他们只靠啃食那点可怜的低级的肉体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残喘。
像永泽与初美,初美从来不管他多么滥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边,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她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事情到最后只能变好!所以她在脑海中独自编织美妙的梦想,梦总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个人在把梦编织好之后要被现实压迫得不得不万念俱灰地亲手撕碎自己的梦,然后恶狠狠地告诉自己这永远只能是梦。
明知道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爱情只是一个人寂寞时的玩物,而她却要冒险。
很长时间之后,当初美发现她与永泽之间的爱情除了肉体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绝望的惨白时,她呆滞的眼神向永泽发出绝望的质问:难道有了我,你还不能满足?他冷冷地说:“并非不能满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种东西渴求那样做。
但我只能活在那种饥渴感之中。
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无法把爱情当爱情,他只有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与软弱终究决定了她们没有勇气与毅力去陪男人玩这种游戏,所以初美选择走向死亡,用死来诠释生的另一种方式。
初美选择了死,永泽选择了生,人不论是生还是死,都会有一种信仰,一个人之所以死,是因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个人之所以选择生,哪怕是痛不欲绝地生,是因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对于渡边君、直子来说,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级的肉体性行为所拼凑起来的碎片,他们饥饿的时候啃“寂寞”,独孤的时候玩“寂寞”。
渡边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时却又玩弄阿绿,两个女人便是他的世界。
直子在疗养院那段时间,他在和阿绿玩“寂寞”的同时又在心里想像直子回来之后生活会有多么多么的美好,而支撑着这些信念的只不过是那些碎片拼凑的庸俗。
这,也是爱情吗?
直子,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所以她到疗养院来,把自己扔进和她一样需要宁静与安然的人群里,而疗养院的主治医生告诉她们:“你们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为你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既然不能改变,你们就应该让自己有一个适度的心理空间去接受那种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简单地活着。
可事与愿违,她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所以她越是强迫越是更糟,后来出现严重的幻听。
她没有片刻的安宁,她崩溃了。
在一个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带让自己告别了世界,一个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对她来说,死亡才是最轻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开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鸣,久久没有散去。
而当渡边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与直子彻底地永别了。
茫然苦楚之时,他想起了阿绿,他拨通了阿绿的电话,阿绿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还是低沉却平静的声音:现在你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渡边君自问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着,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从他身边走过去,而他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阿绿的名字……也许他已经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许从阿绿那里可以获得某种让他排遣寂寞、无奈的镇痛剂,继续活下去。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
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
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
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
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
与此同时,学潮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
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
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
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
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
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
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
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
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
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
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
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
我莫名其妙,就接****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
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
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
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
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
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
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
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
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
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
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
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
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
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其实挺佩服作者的,因为他用想象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令人可怖的思想盛宴。
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世界,这里到处充斥着“思想警察”“电屏”“真理部”“仁爱部”“老大哥”“党的思想”……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被人监视的处境中,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这里只有老大哥,只有电屏,只有绝对的服从,只有不断变坏的物质条件,永不停止的战争和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着的历史。
作者再三强调“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最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旗号,然后把战争、奴役和无知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党--这个世界的统治者--用“老大哥”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内党党员进行指挥和控制,由外党党员卖命地运作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机器,然后对所有人进行最为恐怖和彻底的思想控制和行动的限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依然随着党的情绪而起伏,在党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挣扎,就像演绎了一场安静、绝望、令人窒息的皮影戏,幕前幕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员,那个世界的群众甚至是外党党员们都机械、麻木地过着自己那越来越糟糕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党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总结了各时代统治者统治失败的教训,因而党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想要永久地、牢固地维护其统治。
《一九八四》以男主人公对现状的怀疑,在思想上出现怀疑开始,以党的思想和信念完全取代主角原有记忆,即以党的全面控制胜利结束,这一路我们的主人公走得小心翼翼,走得形单影只,走得艰辛异常,走得胆战心惊,虽然中途出现了短暂的希望和愉悦,但最终,这位有着异端思想的人儿还是被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抓了个现行,在“仁爱部”,男主人公被拷打得体无完肤,折磨得奄奄一息,但是让异端者死亡并不是统治者的最终目的,他们先用身体折磨,接着进行精神漂白的方式对着众多思想出轨者进行最为残酷的xi脑,一个人即使再意志坚定,即使再心怀希望,在这里,在这个人人谈而色变的“仁爱部101室”里,变得不再是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现有世界有所怀疑的那个人,因为那个自己已经死去,而活着的,是符合党要求的“合格”的公民,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有对于前尘往事的记忆,剩下的只是绝对的服从和令人窒息的麻木,于是目的达成了,统治稳定。
此书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地令人毛骨悚然的鸡皮。
或许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思想、言论相对自由的多的时代里,书中描述的种种真的是难以想象和令人信服,但记得老师说过,经历过的人深有感受,同时认为书中所述的一切都很合乎曾经的历史,那么真实而使人挥之不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七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对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意见,也列举出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被翻译得比较别扭的例子,之后便有很多博友在下方评论,对此有褒有贬……近来我也是刚看完林少华译的《挪威的森林》,博友中有人推荐说去看一下赖明珠译的,或许就会有所比较吧。这两天我也有去找过其他人译的,无果。
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风雨飘摇中御舟独行的自尊与傲骨,或小桥流水,或茂林修竹。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和无奈,以把玩孤独和把玩无奈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何尝不失为一种更为有价值的观念。
我认为书中的那位十七岁的少年——杜月是全文的主线,主人公渡边君与直子的相识、相恋、相知都与他脱不了干系。包括后来渡边在大学的生活,也少不了杜月的身影。给人一种杜月还活着的感觉。故事讲述的是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有人说《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人气持续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说带有青春期迷失的救赎同时也激起了很多青春迷惘的少男少女们的共鸣。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青春期迷失自我的典型。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的19岁的渡边迷失了,对什么都不明白甚至表达都有困难的直子迷失了,永远17岁的杜月迷失了,“头脑的螺丝不知飞到哪里去”的直子迷失了,连永泽和初美也在青春期迷失了自己,恐怕只有绿子不曾迷失自己,对绿子来说,她有的只有寂寞。
整篇文章有属于初恋般青涩的美好,还有属于成熟生活的代表。我向往的是直子发病后住的那个疗养院,那个“桃花源”般生活的疗养院;会为之会心一笑的是“敢死队”大早上起来做广播体操;遗憾的是直子和初美的自杀,或许离开对她们来说是一种解脱吧,同情的是玲子的遭遇和她那一身的皱纹。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在疗养院时,玲子就曾有向渡边和直子弹奏过这个曲子,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又寒又冷的森林深处,这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村上的小说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富有诗意的活法,而译者若能够把他的这种孤独和无奈的笔调翻译出来也是可以的。
在这个尴尬的年纪,偶尔看下别人的青春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经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八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九
陈英雄将《挪威的森林》搬上银幕的困难,不仅仅在于村上这部“私人性质”的代表作之难以处理(且是在两个小时的电一影而不是电视剧中),还在于陈英雄的一贯风格:这种貌似一一团一和气的清新暖调,首先要大刀阔斧的,便是村上,或者说一切处理“青春”这一主题的作品首先要直面的芒刺。
不过,陈英雄恐怕不太同意“青春”的主题归属,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首先是个爱情故事”,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有哪一部所谓的“青春片”不涉及“爱”、又有哪一部“爱情片”没有折射一出青春的流光溢彩呢?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爱作为灵魂的出口,正如青春之于少年一样,是探出自身的壳,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与碰撞的过程,这是患得患失的,也是踌躇不安的,既不乏对未知风景的朦胧憧憬,同样怀有对命定结局的隐秘彷徨。
然而,陈英雄却没有把重点放在这种自我与自我以外的张力上,而是定位在了三角恋的问题上。这种偏见并不是他的专利,《挪威的森林》中译本的封面题词便是“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因此,这里恐怕不能排除出版社或制片方的利益导向可能起到的作用。那么,不妨从一些关键情节与角色出发,来看看导演自己是如何表现原著的。
村上将背景设置在60年代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有学者提醒我们,绿子感兴趣的比萨饼、色|情电一影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日本出现的新鲜事物,而非原作设置的乡愁年份)。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娄烨的《summerpalace》中都不算失败地使用过此种生理的青春期与时代的青春期合拍共振的比拟。对于村上,这种处理方式的困难在于,渡边是通过疏离这个时代的方式来保持现实感亦即对这个时代负责的,到了陈英雄那里,这一反向运动被简化为个人生活之于时代脉动的彻底绝缘,诸如绿子与渡边讨论marx(及紧接其后渡边向绿子父亲讲述欧里庇得斯)的段落被完全删除,渡边的沉重(“196一9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完全失去了根基。
即使是在陈英雄讲述的这个纯粹的三角恋故事中,直子的部分着墨太重,以至于绿子的戏份删减许多,这不仅破坏了平衡感,更偏离了原著的题旨。水原希子死气沉沉的言行举止,完全没有传达出(以村上夫人陽子为原型的)绿子的“动”——作为直子之“静”的衬托与对照。原著中两处极其动人的描写:一是绿子如“印度打击乐的演奏者”般的高超厨艺,另一处是绿子拉渡边看某类型电一影时“饿虎扑食”般的专注神情——用渡边的话说是“较之看电一影,看绿子要有趣得多”。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绿子关注的“食”与“色”,正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两大主题;其次,绿子感兴趣的是烹饪(歪打正着的关西风味的菜肴)与看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casestudy),而非饕餮与纵一欲行为本身。诸如此类的精微细节几乎无一不在陈英雄的一一团一浆糊中被捣烂,观众也就无从体味渡边眼中绿子那种“难以抗拒的力量”。
渡边与直子的段落也许是全片不那么糟糕的'部分,据说导演专门铺设了120米的轨道,以拍摄直子向渡边讲述她与木月过去的那一场,即使在原著中,这完全是一场室内戏。原著中,直子始终是沉静、几乎凝滞的,唯一的例外不过是生日那场剧烈但依旧无言的哭泣,而陈英雄似乎认为,歇斯底里的肢一体动作与狂躁的尖声叫喊才能够传达这位神经症少女的分裂内心,就像叙述只有在暴走中方能升华为某种行为艺术。《挪威的森林》的确是一部不讳言身体的作品,但肉一身在村上那里的意义恐怕不限于陈英雄的理解,不要忘记直子形容木月与自己的关系“就像肉一体的某个部分紧紧相连似的”,即使他们从未发生过关系。而水原希子——在她令人遗憾的表演外——在外形上也没有传达出小说中有着诱人身体的绿子所指向的生命力。直子的完美身体,作为尚未或拒绝同现实世界交锋的少年灵魂之化身,在渡边的眼中,因为“过于完美无缺”,甚至令人“感觉不到一丝兴奋”。
原著中仅有的两段彻底完成的肉一体关系明显地对应着两场死亡,在第一场祭奠中,身体在此前与此后都“打不开”的直子试图通过与渡边(她与木月唯一的“与外界相连接的链条”)的身体交流走出为了保护自我而封闭自我的囚笼。这一尝试的失败直接通达至直子的死——渡边祭奠直子的方式同样是通过与直子生前挚友、玲子的身体仪式完成的,这既是对缺席的直子的哀悼,同样也是对先前未遂的身体之爱的某种补偿,这即是原著中渡边所说的“如同我与直子曾共同拥有木月的死一样,而今我与玲子又共同拥有了直子的死”。因此在原著中,对玲子的提议,渡边回答自己“想的同样如此”。而陈英雄却让渡边再三确认玲子的请求,还让玲子在完一事后感叹总算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死去的直子在这场没有音乐的祭奠中,终于形散神亦散了。
渡边的确面临着二选一的困境,却不只是两个女孩那么简单(我开玩笑说渡边的问题并不能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中得以解决)。这是每一场青春所面临的必然抉择:或是为保全自我的纯洁与整全而弃绝“百孔千疮的生者世界”,或是在现实感中任自我在同外界的碰撞中支离破脆。这与直子绿子互为表里的对身体的态度是对应的,也是玲子口中“肯掏心”与“不掏心”的人区别的实质。绿子作为小说结尾处渡边呼唤的对象,代表了渡边最后的抉择。永远十七岁的木月与永远二十岁的直子重归“无人岛”,泅渡岁月之河的渡边与绿子也“必须为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小说在日本发行之初,村上将上卷设计为红色,下卷设计为绿色,大概也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暗示。
既然在导演眼中,本片的主题是爱情或三角恋,敢死队、永泽、初美、玲子的枝节便被大量削减。即使是在这些少得可怜的配角场景中,陈英雄依然不遗余力地加深着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误解。以永泽为例:不同于将迟钝作为盔甲的敢死队,永泽的存在感绝不稀薄,在村上的原著中,正是对经典文学的爱好才让他与渡边走到了一起,而陈英雄却让渡边为寻求性体验而找到了永泽,后者则将渡边手中的书扔进了垃圾箱。有人把永泽比作盖茨比,渡边比作尼克,这里的确有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意思,不过,盖茨比是忠实守着他的(哪怕是恶的)心(黛西)的,永泽则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一方面,永泽喜爱的是巴尔扎克、但丁、康拉德与狄更斯这类没有“当代感”的作家,另一方面,他的身上又集中体现出现代性的恶,考外务省也好,寻花问柳也好,不过让他名正言顺地以冷漠的外衣裹起弥漫性腐蚀性的恶。用渡边的话说,永泽“把自己身上的不正常因素全部系统化、理论化”,正是韦伯总结的: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文明社会的症结所在。
初美正是永泽丢弃的灵魂,渡边在东大与外务省以外“唯一羡慕”永泽的地方即是这位“摇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的女性,因此,在初美结束生命以后,永泽会感叹“某种东西消失了”,渡边则断绝了同他的联系。永泽与初美的结合、或曰一个有灵魂的永泽的下场,已为(同木月一样在十七岁)自一杀的直子的姐姐所暗示,这也是永泽绝不可能同初美结婚的原因。可惜片中的初美,美则美矣,神情姿态全然不对——倒是很像陈英雄把捉到的青春或爱情的浮光掠影。
尼采说:我们承受青春如承受一场重病。这一片群魔乱舞——无论这魑魅魍魉是来自外部世界,还是内心投射一出去的幻影——的森林,自己纵然是不乏狼狈地走出来了,可是我的弟弟妹妹、还有将来我的孩子,终究还要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地走这一遭的。这篇文章,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他们而作的——虽然其中的悖谬在于:青春中的他们看不懂青春的文本,而一旦参透了这一切,便已不复青春。倪湛舸有过极其动人的描述:那位“总是抹鲜红口红的老太太”三句话之内必说60年代,“碧色的眼睛里俨然有当年的壮阔波澜,然后骂现在的学生,骂得我们恨不得打自己的耳光”——她却又凝视着这群青年人,“几乎掉下泪来地说:你们多年轻,多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一
对于《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我只在扉页上写了两句话:感伤,唯美,充溢着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近乎颓废。但又不全等于颓废。
《挪》是很成功的作品。只是觉得他没必要那样渲染性,肆无忌惮,也许是我们中国人观念不一样,但比起劳伦斯也就不算过分。
好作品在我脑海中只剩下片段了。对《挪》我永远不会烦腻的是第一章。那完全可以作为美文。
记忆犹新的是渡边与永泽的不羁生活,初美打桌球及我领悟初美的优美(对初美的悲剧结局的叙述),绿子的自我放纵和文章中的音乐,以及对生死哲学的参悟。一次是通过木月的死发现,一次是在直子死后经历了消沉之后的觉悟。
《挪》是对时代的控诉,是社会强加于人的悲哀。不仅仅是爱情,一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仅仅是爱情,爱情只是个背景而已。
它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悲剧性的。直子一开始就在渡边眼中寻找木月的影子,“我”的爱是注定的一场悲剧,永泽与初美同样是两个世界的爱人,渡边与绿子(玩世不恭)是两个无奈、空虚的尸肉在相互抚爱,他们构不成爱情。
书中自杀的不少,社会问题也是有目共睹。
对学校升旗者和“敢死队”的描写,还有那个你怎么也不会忘记的玲子,可见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底。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二
20岁如果是最美好的年华,那这本书会告诉我,20岁,我们还有太多的困惑,有太多的无奈。同时年轻的我们有这必然的叛逆和率真。这部由村上春树所写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是那样的平缓舒雅,动人心弦,却有这淡淡的悲伤。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这或许是个模糊的世界,如果用泪水抚平会发现这里的清晰,这就是一种感动。
故事中的渡边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说他平凡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善有恶,有着自己的追求,在名著中摸索着世界,在枯燥的大学生活中完善着自己,同时帮助着自己所爱的人,他也并非完美,一样会以别人的缺点当作笑料,去讽刺别人,挖苦别人,在风月场所中发泄着自己的欲望,也许他是浪荡,也许是文化的差异,他放纵着自己,当同时他有着对爱情炽热的追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却对这些漠不关心,他追求的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真实的自我。如果对直子的爱是一种关爱,而对于绿子的就真的是一种感觉·,对爱的感觉,生活并没有让他做出什么抉择,但是自己却不得不受到束缚。
在与直子相遇之前的那些文字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少年的困惑,对生活,对未来,对爱情,因为不懂得所有者许多荒谬的人生哲理,而这与我们十分相似,迷茫,疑惑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与直子的偶遇就像是命运的邂逅,重新勾起对高中时代的那些美好,快乐以及痛苦和灾难。木月的死亡不停歇的笼罩着他们,也许渡边的感觉是痛苦,而直子更多的是绝望,木月的死对直子之后的死也是一种反射,同事都是对渡边人生的冲击,冲击着他的成长,成熟。
直子她本人甚至她的影子几乎出现在了每张照片里,且总是平衡了一些原本突兀的内容。于渡边君,直子是他的最爱;木月是第一个让渡边君感觉生死的人,而正是直子维系起了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情;玲子在这组"照片"中的介入更与直子密不可分;至于绿子--渡边同样倾心的女生,由于有了直子而真正地突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就连"敢死队"--与渡边住一寝室的有洁癖的男生,他那些生活轶事也因为搏得了直子的笑声而显得越发有趣。
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直子,多数人会选择"精致"。于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而言,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形容词。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精致的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当上帝成全她的时候,才体会到,这笑容怕是直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吧。直子有没有真正爱过渡边是整本书留下的一个悬念。直子对渡边的感情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依赖。而她在自杀前告诉室友自己对渡边一往情深,实则是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恐惧。直子幻想能生活在乌托邦式的地方,而这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是无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她的最终选择兴许是唯一能让她解脱的方法罢。
较之精致幽雅的直子来说,绿子是鲜活的,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很现代的。直子是属于过去的,而绿子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绿子是一个突破传统的女性,这同她的成长道路有关。在满是千金小姐的贵族学校中学习的经历打造了她叛逆的个性。事实上,绿子的个性不得不说是有些男性化的,而这多多少少也是吸引渡边君的原因所在。
两个女孩,两个世界观,两种生活,两种结局。
文章结尾,绿子问:你在哪里?而渡边却无法回答,这是哪里,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生活到底在哪里,那里的是真实的那里是虚假的,其实这些疑惑现在的我还无法找到答案,文章本身就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疑问。也许这些的疑问就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寻觅,这些能解答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所需要的感受与自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日子,同时也是年轻一代人的真实的心里写照,寻找,摸索就这样成为了生活中的关键。
永泽和初美在文中笔墨并不是很多,但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初美唤醒了渡边身上的一部分,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憧憬;永泽或许是渡边在潜意识中有些羡慕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屑一顾的人物。
故事中有很多大胆的描写,直子与渡边的种种,而这些也偏偏写出了直子的那种性格,写在感受直子的心里的悲伤和凄惨,在直子身上能幻想出她的那种美好,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属于一种现实的幻想,所以他只能被安置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可在这个世界中是做不到真正的与世隔绝,所以在浪潮下我只能选择无能为力,现在给不了美好一分栖息地,可不同的绿子完美的在这个世界里享受着自己的快乐,她能在所谓的丑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他充满活力。乐观向上,可是生活一样在无情的蚕食着她,父亲的死,一个人的生活,但并没有改变着她,他像是一道阳光,给了渡边温暖和对生活的美好。
村上春树在文中有许多独到的感受和见解,这些话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现在却能直击自己的灵魂,感受着那种震撼与魅力。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这类的词句很简洁,但是很真实,也很深刻,如同说的那样不等于接近事实,事实是什么优势什么样的',即使有过的深刻些难以体会到,我们总是徘徊在事实的周围,不轻信许多真谛,而这样就是年轻,就是轻狂,我们会自以为的当作事实来处理,因为我们敢,所以我们迷茫。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现实与梦想总是这样与现实紧密不分,渡边,绿子,直子,每个人都在这个漩涡里纠缠,尝试,无论是得到还是得不到的,都在不知道为何的在做,渡边是清醒的,我觉得他也是迷惑的,在玲子那里的他真实的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东西,渺小而且无助,可是渡边还是在抗拒,因为年轻,因为他还活着。
我曾经看过一篇对书中音乐的理解,这样写道: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都是音乐风格的隐喻,永泽的放荡如同瓦格纳,初美的古典如同宗教音乐之神圣,直子的古典与压抑如同勃拉姆斯,绿子的摇滚性格,衬托出渡边的犹疑品质,而这个品质,恰好是东方人的中间传统。比如小说中提到直子,除了喜欢渡边推荐的比尔,埃文斯,更钟情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钢琴,与大提琴,似乎也预示了她本身压抑的本性。勃拉姆斯一向被认为是以古典的压抑著称的。音乐的隐喻还可以映射到文化层面,直子与绿子两个人物,在渡边心中的地位,暗示了日本民族对待自己古典压抑的传统和漂放现代的西方摇滚的态度。小说结尾处,铃子演奏的五十一首曲子和后来的自然主义行为之间,其实有着一种联系,后者是前面铺垫的自然结果,欢乐送葬的隐喻,似乎是用更有生命力的西方音乐同日本的传统告别。如同文中所写到的那样,音乐作为小说的题目,衬托,乃至于线索,他在文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音乐贯穿着故事,也贯穿着角色,贯穿着他们的命运,为他们的不同的走势做着不同的见解和思考,在最后也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悬念。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很忧伤的一部小说。没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畅如汩汩奔涌的泉水。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带着一身自我的傲气扑面而来,而另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不肯随遇而安,不肯同流合污。有着随和的外表,然而接近他慢慢了解他发现原来谦卑的外表下有着桀骜不驯的灵魂。他有着睿智的眼光,冷酷的表情,还有善良的本性。当朋友木月以自杀来逃避这个世界的污浊与混乱,渡边有着沉痛的悲伤。但他却不能效仿自己的只有,他还有他牵挂的直子。但或许这也并不是他能过在混乱与迷茫中生存下来的唯一原。他有与那个时代年轻人相同的迷惘与逃避,只是他知道他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甚至当直子最终离他而去走进无尽的黑暗。与其说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倒不如说他有着超越的眼光和智慧,尽管有时他会怯懦,尽管有时他会选择逃避,但那也仅仅限于一段时间之内。
是青春的青涩让他有不能承受的苦楚,然而他终于在爱与温暖的的包围中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当爱已消逝走向没落的尽头,当直子将自己的身心交付给那无尽的黑暗,我们微微替渡边担心,他是否能够在光明消失后的夜晚迎来另一轮升起的旭日。然而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当他在远方尽情的自由的同样是沉痛的放逐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时,我们发现其实磨难已经早已让他的周围生出一层厚厚的盔甲来抵御外界的侵袭与寒冷。他曾与木月一样渴望永远十七八岁,而在那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在失去挚友的伤口尚未愈合时恍然醒悟自己除了坚强已经没有第二条可以走下去的路。这是一个经历大悲之后的生命发出的最为强有力的声音,仿佛有些沙哑,或许当他对自己说这句话时眼睛充溢这泪水,也或许是在那条泥泞的街上他满脸雨水对着黑暗的天幕喊出了这句乐观而有悲伤的话语。青春的光芒在历经黑暗后更加熠熠生辉,是生活让他学会了隐忍、内敛、坚强,也让他的身体不再游离于心灵的掌控。从某种意义上上讲一种新的生命在诞生。
忘不了小说结尾处石田玲子和渡边那近乎疯狂的吉他演奏,全是披头士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昨天》、《米雪星》……一首接着一首,一曲接着一曲。漫天飘飞的音符就像是暮春花树上雨点般飘然坠落的花瓣,纷纷扬扬的去赴一场华美的葬礼。难得一见的风景,数不尽的,剪不断的连绵的忧伤。直子是否就是春天的象征呢,匆匆而来留下美丽的痕迹又匆匆而去。若是如此渡边就是厚重的大地,用自己的善良包容让直子那颗脆弱易碎的灵魂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欢愉,让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着静静停留的角落。靠在他的肩上她可以闭上眼睛抓着他的衣服而永远不用担心他会掉进那口不知在何处的幽黑的井中,她可以抵得住黑暗处任何坏的东西的诱惑,只要他能够让她静静地依偎着他。
时光渐渐流逝,我们的青春我么的.十七八岁也正在渐行渐远的走出我们的视界,然而也正是时间让青春的那层涩涩的外衣退去让那副并不十分壮硕的双肩毅然扛起对于周围的世界对于我们所爱以及被爱的人的责任。我们的肩膀终会走向壮硕,我们的脚步终将愈走愈稳。青春已经选择了另一种美而存在,华丽张扬的外表消失了,内心攒聚的明亮的光辉。青春不是离我们远去了,青春征用另一种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内涵的展示着她的美丽。看来善良真是个好东西,有他的收获那些迷失的方向终会重新回归,那些被遗忘的勇气终于在灵魂的步履维艰中选择了迸发与闪耀。有善良便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四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杰作,据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差点被他拿走了,遗憾的是这一至高的荣誉最终还是与他擦肩而过被我国的著名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这世上还有两位著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听都没听过。实感惭愧。偶尔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了这部作品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抽个时间享受一下大师级的作品所带来的快感。
而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永泽与初美却截然不同,虽然初美对永泽的'爱是真心的,但爱在永泽的眼里就像一场游戏,性对他来说就像吃饭那样,饿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这种有性无爱的爱是没结果的,最后受伤的就是那个动真心的人。在说到主人公渡边时,爱对他来说更多的是责任,一不小心就喜欢上了两个人绿子和直子,这样的结果让他左右为难,一直处在苦闷和彷徨之中,因为他对她们承诺过所以他要对她们负责。直到直子选择离开后,在经过悲痛和绝望交织的那段时间后,以及在玲子的鼓励下,他才开始寻找此后的人生,他仍然还记得永泽给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事。
记得文章中直子与渡边最后一次见面时问他的一句话:假如我以后不能给你性,你还会爱我吗?渡边没有回答选择了沉默,是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地毫无预见的问题,谁能保证这种无性的婚姻能维持多久呢,相信没有人敢保证。
终于从《挪威的森林》里走了出来,感触颇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讷的脑袋,发现自己还正常,没迷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活着才是最重要,才能去爱你喜欢的人,去享受别人的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五
初次听到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在浪人歌手的歌声中,后来迷上了村上的书,从且听风吟到挪威的森林。村上的书,书名都很耐人寻味,寥寥几字,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看到挪威的森林时,书名夹杂着林木的气息,青涩森然,或许我们没有经历,渡边,直子,木月。那样的青春,但总是会有这类似的心情,生活平顺,看起来秩序井然,但心中却缺了好大一块。内心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不同也不融,像一个幽深的湖畔,渴望别人走进,也希望自己能走出,但事情往往是湖水平静,却深不见底,溺死了自己,也淹没了别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在不知不觉的岁月中,已然郁郁葱葱。
我向往的爱情是从一而终的,纯洁的,爱和性是不可分开的。然而这本书确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感情是可以这样的,爱和性原来是两件事情,毫不相干,理所应当的自由分割开来。我被这个概念深深震撼住了,也无法理解,我也有所了解现在的社会混沌不堪。可是我总是坚信,爱一个人只要坚持总会有结果吧,心就这么大一点,怎么可能同时容纳这么多人呢!渡边君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时我才知道我和他的思想价值观完全不一样,他那样的行为我理解不了,我也不想理解。
这时我突然很同情初美,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多么健康的三观!为什么就爱上了永泽这样的男人呢,他是个自私残忍的恶魔。他不会为伤害初美感到一丝丝自责难过,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事情,这是初美自己的事情,多么的可怜可悲。你又不能拿他怎么样,你也确实没法拿他怎么样,他那么的优秀,又那么的努力,同时又那么的英俊,我想这也是初美爱上永泽的原因吧。在自己没有足够能力俯视这个男人时,他就是那么骄傲的存在那个地方,让你爱而不能改变,最后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身心疲惫,无力再爱。我始终想不明白,在永泽离开后,初美结婚啦,为什么在两年后自杀了呢!她是书中那么健康美丽的一个人,永泽到底给她带来多大的打击呢。那种痛苦能用文字表达吗?我体会不了,我只是觉得好可惜,我很同情初美,我想现实生活中应该有很多像初美这样的女孩,爱一个男生好久好久,甚至为了这个男生接受自己所讨厌的行为,可是最后却依然得不到,伤痕累累,再也没有爱的能力。
用永泽的话说,这是初美的责任,他过问不了。这对初美来说多么的可悲残忍,可是却无能无力,确实是自己的责任爱上了一个人不该爱的男人,又没有任何强加在他身上的理由,让他也等同的爱你,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后的自杀,更是作茧自缚啦!真的很可悲。书中对初美的死只是简单的提了两句,和永泽分开后谁也不知道她是怎么过活那两年的,然后就那样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绿子是整篇小说中最聪明,个性的一个人。她的家庭条件也不好,但她每天很乐观,积极做兼职,认真生活。她也追求爱情,当他爱上渡边时,我想她也是痛苦过,这样的男人太不安全,我想她也曾想放弃过,所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理渡边,可是最后还是失败,才会有他们在同一个床上温存的情景。
一转眼,渡边又是以前的样子,爱一个人会让自己变得不像自己,我想绿子应该还是留住了自己,这也是她没和渡边开花结果的原因。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绿子知道渡边和直子的事情,却不知道他和许多陌生女人的故事,她看到渡边这么对待直子,认为他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所以才去爱渡边。我还有一个猜想,她最终没有和渡边走到一起可能是因为玲子这类人的存在。绿子也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她要求渡边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心里就只能有她,设想一下,他们以后同居,绿子不能接受边渡这样的行为,但不可否认他依然还爱着边渡,但她不像初美那样失去自我啦,她认为爱是平等的。边渡给不了她,他们就只有分开,我还坚信绿子的生活一定过的很不错,她比文中所有人都要坚强,因为她的生活是最惨的一个,家庭的变故给她带来的远比失恋更痛苦,她都挺过来了,对她来说更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但依然相信爱情,我相信她离开边渡以后也依然相信爱情,这就是我喜欢绿子的原因。绿子和初美是两个相像又完全不一样的人,所以他们的命运也不同,同时我敬佩绿子的决绝我也惋惜初美的遭遇,我还是希望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的感情不要那么混乱不堪,多点真诚相待。爱可以让一切事物变得美丽,交流会不断的产生火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六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日本文学作品,同《活着,即修行》一样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挪威的森林深刻读后感。我读小说从来没有把里面的人物全部记住,这本小说是我唯一的一个记住了所有出现的人物的小说。
如同当年读《花季雨季》一样,我错过了这本作品风靡一时的盛景。别人几年前读得心潮澎湃的作品,我到现在才想起来或许该翻翻。
没想到高中时写为周记的那篇《花季雨季读后感》,竟可以原搬过来给《挪威的森林》。当然,十几来我必然是有成长的,至少不会再愤慨为什么这样的书有那么多人追,合上最后一页,只是长舒一口气。
相较于欢快的记忆,人们总是对纠结阴郁的感觉更不能释怀。得不到的,没抓紧的,尤其是痛苦辛酸中还能品到一丝甘甜的,理由充分到一辈子都挥之不去。只是大多数人还是向往阳光的。阴郁的思绪在心里悄悄找个角落藏起来,然后和看来单纯快乐的人一起走接下去的路。至少这样,不会怀疑起自己放声大笑的权力和勇气。
或许我真的错了,又晚了很多年去读一本原本会引起很多感慨的好书。我也很想走那条路,大家都走的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