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 教研活动发言稿(实用1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一
启明学校语文课改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了,大家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市级和镇级小学语文教研室也组织了多轮的培训,从课标解读到教材培训,从教学策略到教学评价,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课改的成绩不断走向辉煌。 但是,课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全国掀起了对课程改革的反思,语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定位是什么,引起了广泛地的讨论。前一段人民教育刊登一组文章,闫学和王晓春的关于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讨论,再次引起语文界的争议。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分别在山西太原和湖北武汉举办的。会议结束,全国小学语文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做了总结发言,他发言的中心议题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他在发言中高度宣扬“倡简”,既“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是“启明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会”,是落实上级及我校的工作计划,其实也就是要研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众所周知,现代的书都不好教,正所谓教学难,难教学,现在成为广大教师的心病。特别课改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大家也期待着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故此,我校就在本次教研会上确立了这样的会议主题。
本学期,我校小学也有部分语文教师经过精心构思,在校园里展示了他们教学的风采,给大家提供了语文教研交流的机会。我们不能说是他们的教学是最好的,最完美的,但至少也留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那就是新课改后,语文教学要怎么教,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到底要怎么教才是最有效的。
今天我主要谈谈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最担心的一个课题——作文教学,对于以前我校教师所进行的作文公开教学,对于他们的获得的成绩我不敢说得太恭维,对于他们所授的作文课,我听了以后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可以这样说,他们跨出了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是他们教学生涯中最难走的第一步,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一半。但这样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没有问题了。我作为本次经验交流会的主持人,我对于作文教学,听课也有将近有30节了,听了这么多课,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这些老师能去承担这个作文公开教学已经是很不简单了,他们是很勇敢的。
在这30节课里,可以说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有的课堂教学不得不让我倾媚和赞叹。因为今天在这里不是开作文教学的总结会,我就不作说谈。
下面我针对,我校教师作文教学的情况,谈一谈作文教学的现状:
1、重课内,轻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作文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力求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正确的,也应该遵守的。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按课时计划,每周也就是两课时的作文教学。能力的提高要靠日常的积累,作文能力也不能靠单一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知识和提炼技巧,还要靠生活的观察和社会实践等因素丰富作文的素材。过程实质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作文教学渠道。而我们现在,大多教师把作文的指导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教学也就只能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和激发写作兴后,就让学生动笔写作文。由于脱离生活的实践和观察思考,学生一动笔就是套话连篇,或者枯燥无味。要写好作文,必须把作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如果每次作文都有观察实践、搜集信息、活动体验的基础,那么再回到课堂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学生不会作文,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素材,没有感悟,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写作文的第一道屏障。另外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多练笔,要多练笔,光靠课堂是不行的,教师一定要提供多练笔的契机。比如,充分利用的参观活动、意义假日、娱乐游戏、社会公益等活动,让学生写见闻、写体会、写日记。也就是说,能让学生动笔的活动,就让学生动笔。这样做是课外求发展,课内求质量,课内和课外密切合作,形成互补,才有望提高作文的能力。
2、重教材,轻自主。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唯书唯上的观念依然严重,甚至是不可动摇的。认为教材是国家下发的,教材是统编的,教材不能不用,而且是必须用,还要用好。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么用教材应该有教师的自主权。特别作文教学,年复一年写着同样的题目,学生厌烦,教师也厌烦。教学方法多年也得不到创新,今年你是这样教的,来年那个教师还这样教,这样的乏味的作文教学,怎么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呢?我们说,重视教材不等于完全尊重教材的作文命题。我们完全可以修订,甚至是创新作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素材非常广泛,某个事件,某个见闻,某个活动都可以作为作文训练的载体或内容。在今年的作文教学评比活动中,我看到很多教师,打破教材的规定,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了很有特色的作文教学。因为是自己研究的,是自己思考的,是自己选择的,所以课堂教学很有个性。这就打破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学模式。我记得,阜蒙县泡子中心校包青梅的一节作文教学《诗歌创作》,这节课具有挑战性,因为从小学教材编排看,很少有诗歌写作的训练,而事实经过训练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包老师先从背诵诗词入手,揭示作文内容,然后以秋天为话题,让学生谈秋天的感受。然后引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都有一种感受,那就好似见物生情。秋天是丰富多彩的,秋天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当你看到落叶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拿起手中的落叶,让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玩味。这片落叶在学生的眼里,不仅仅是个落叶,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透过落叶仿佛眼前多彩的秋天画面,仿佛看到大雁南归,仿佛听到落叶的哭泣,这些富有情感的想像,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言、行动。通过课堂中的对话与交流,激发了学生真挚的情感。然后教师让学生新遍这个童话。这节作文课,是教师独立思考基础上设计的作文教学,由于学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还有教师执教的《蛋壳的坚固与脆弱》,这是一节活动作文。教师先让学生操作一个小实验,用尖锐的硬物击蛋壳凸面和凹面,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实验仅是作文教学的载体,关键是让学生怎么把这个实验过程写出来——写清楚,写具体,写条理。在写之前,老师还给学生提供了词语超市。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活动作文,谈不上是教学方式的穿心创新,但是,从学生角度上来看,确实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受——原来作文也可以这样学。
我想,作文教学不能老守一个模式,要时常给学生一种新鲜和好奇的感觉。就像我们穿衣服和吃饭一样,总穿一件衣服,吃一样饭,肯定觉得没有生活的乐趣。教学也是一样,时常的调调口味,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可能就会收到一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呼吁作文教学的自主性。
3、重兴趣,轻方法。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学生没有作文兴趣,那么也不可能写好作文。问题是我们重视作文兴趣的同时,是不是也忽视了一些基本的训练呢?新课改以后,小语界提出作文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兴趣,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提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于是大家去遵从了,去实践了。然而,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和过去学生作文相比较,不但能力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文不条理,句不成段,废话连篇,甚至是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六年的作文都这样搞,语文真成了忧患的语文。
兴趣是重要的,方法更重要。我想学习光有热情不行,在有热情的基础上还要寻找通向成功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还要研究以下怎么走是正确的,是高效的。那么方法不能不教,有人说学生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通过练笔感悟出来的,要让学生写作有个性,就不能教方法。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方法是钥匙,方法是工具。我们已经探讨出来的方法,并且是有效的方法,为什么不教给学生呢?难道让学生走了许多弯路,再回过头来领悟方法就好吗?什么是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获得最佳的学习方法,然后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才是有效的教学。也是这样。我欣喜的看到,我们今天的这三节作文教学。都不失作文方法的指导——包括怎么观察,怎么想像,怎么写具体。
我们知道作文的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一样,写人有写人方法,写事有写事的方法,写景有写景方法,这些基本的规律,应该在作文指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
4、重大文,轻小文。
所谓大文,我指的是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园地的作文。一个学期八个单元,学生就写八次作文。通常还有不负责的教师,八个作文也可能没写全。如果一个学期仅凭八次作文训练来提高作文能力,效果甚微。
教师死守教材,加之教材安排小练笔相当少,所以教师就忽视了这样训练。小练笔可以随时的进行的,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时间,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写几句话,写个片断,写一片日记,都是小练笔。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资源,比如课文的空白处,结尾的延伸处,生活的联系处,文体的模仿等,都是练笔的很好契机。
5、重保守,轻创新。
所谓保守,就是延续多年作文教学的老路子,不敢放开手脚。比如,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结构基本是:审清题目与要求——拓展写作思路——编写写作提纲——动笔写作——交流评议。我不是说这样的教学结构不好,而是觉得太陈旧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模仿他人作文教学的套路,没有自己个性的设计。原来在公开课《争做推销员》,这节作文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作文教学要创新,要敢于创新,包括作文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的形式。
6、重指导,轻评价。
很多教师把作文教学的力量都花费在指导上,当然,没有很好的作文指导,学生也不可能写出好作文。但是作文的评价也很重要。叶圣陶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怎么改作文,教学评价的起到反馈和规范的作用。很多老师指导完写作就完事大吉,关于学生写得好与坏,给个等级或分数就可以了。学生拿到教师评价的作文,多是一看等级,也就了事了。每次作文,学生必然存在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是全程的作文教学。有问题,不能留给下次,否则越欠越多。 关于作文评价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比如家长参与,文章发表,网络互动都是很好的评价方式。 问题是,教师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因为作文教学牵扯精力实在是太大了。
以上,我分析了作文教学的现状,下面我简单谈谈关于作文教学建议:
1、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对课程标准并陌生,几乎是天天讲,天天学。可是真正体会课程标准内涵的太少了,特别是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没几个教师放在心里。在教师的心里,知道有这么课程标准,但是一到教学准备的时候,或盲目地寻找教学案例,或盲目地套用的教学模式,或盲目地听从领导的意见,或者顽固地凭自己的经验。课程标准必须学,并且要学透,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的内涵,才不能失去语文教学的方向。
下面是摘抄语文课程标准中阐述:(课件展示)
课程总目标
1- 2年(低段)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3- 4年(中段)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5- 6年(高段)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教学建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二
多少年来,“精批细改”的传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不这么做,教育主管部门能通过吗?家长能愿意吗?因为自古以来语文教师就是这么改作文!这已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作为老师,若不改这“两座大山”,良心过不去。批改吧,没有实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谋求改变。
《课标》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同时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并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其修改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又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让学生借助于批改,在同学的文章里“寻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才能真正品味出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改革教师单向的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是使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这符合教育理论。
未来社会要求人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往往更能有所作为。而作文互批互改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积极意义。
1、转换角色,培养内在的写作兴趣
组织学生互批作文,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会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被批改者更会格外地关注评语,并籍此提升了写作兴趣。
2、增加压力,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老师批改作文,评语的好差,对学生没有太大压力。而在互相批改时,其心理就会发生变化。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尤其不愿露丑。互批互改势必促使他们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
3、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大多是顺从。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而学生互批作文,营造了教学民主化,使其形成不断生成新想法、新思想的心理机制。这种长期合作的方式无疑将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既追求真理又寻找共识的生动而团结的文化氛围。
4、体验甘苦,承担他人与自己共同成长的责任
作文互改能够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自己在别人的评价下,以及别人在自己的评价之下,在写作方面获得的进步。这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历程,体现了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成长的本质特征.
5、复归本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文章该怎样立意,布局,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中才能提高。学生们互改作文,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变老师的事为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6、促进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
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需要有善于与人共事的心理素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可以逐步形成交际习惯和与人协作的性格,个人的集体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寻找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作文互批互改将会使教师跨过大“包揽”式的精批细改这道坎,解放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紧盯作文中的学生。
鉴于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文互批互改,不只是形式的改革,更是观念的转变。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批,是富有改革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三
通过参加与黄山实验小学的校际教研活动,使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认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一)以趣激情,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天性活泼好动,思维无拘无束,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唱游课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帮助很大。以趣激情,让学生熟悉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学的特性就决定了课堂常规的特殊性,从问好到师生介绍都体现出一定的音乐性。如果单纯用说教的方法进行,只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转眼就忘。如用儿歌代替指令,学生就会很喜欢并且乐于接受。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中知道游戏、行走、坐、站的常规。 例如:上课时学生交头接耳不会倾听,我就说:“小蚊子嗡嗡叫,不爱学习爱讲话,人人都不喜欢它。”律动教学结束后,老师说“一二三”——学生答“快到位”边说边迅速安静回到自己的座位。朗朗上口的儿歌既富有节奏感,又善意地提醒学生必须遵循的课堂常规。
(二)、积极调动学生情感参与音乐活动。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他们把音乐转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用简洁的肢体语言去体会音乐的内涵。因为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则可以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其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情绪。同时,要加强师生合作,强化体验。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才能进行情感体验。这个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开放课堂教学,促进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中进行体验,学会创新,充分调动好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要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进行音乐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目的是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老师有计划,严格落实,持之以恒,才能形成。
1、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如:音乐一开始要静静的听,完整的听,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为什么?”让学生懂得音乐像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也有它自己的一套传情达意的手段。
2、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给学生表演、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坏是一回事;敢不敢唱又是一回事。对于一些害羞、性格内向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敢唱,不愿唱的情形,经常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允许他可以找班里的朋友和他一起唱,逐步帮他们找到自信和勇气,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敢于当众歌唱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音乐教师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创新,课堂上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要上好一堂音乐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识字教学开展的扎实,有效,这是我们呢本次教研活动探讨的一个主题。这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分两部分进行。首先由我们呢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识字教学方面的体会;然后结合上午。。。老师执教的《识字六》在识字方法进行交流。
下面就请我们的各位老师说一说自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感受。
(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怎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从想学、乐学到主动学习呢?通过实践,我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一年级新教材,要求首先识记一定数量的字词,再学习拼音。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1)编字谜识字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教“风”字,谜面编成“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云儿见它快快跑” 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我趁机教“手”字谜,编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字谜,小朋友猜对“手”字谜后,学习兴趣更大。再如,我教“雨”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手”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的字谜等。经过不断启发,小朋友们编出了很多字谜,如“两人坐在地上”,谜底“坐”;“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谜底“人”;“回”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中”等等,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
谈到猜字谜识字我也有自己的体会: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和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等特点,在识字教学时,我常常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快乐的识字氛围,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一株紫丁香》的识字时,我就创设了猜字谜的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牛儿躲在屋檐下,抬头看天少一画(牵);四四方方一间房,一根木头放中央(困);舌头尝出甘蔗味(甜);一人靠在木头旁(休)。当我念出第一句谜面时,学生们就开始积极思考,反应快的同学很快就想到是什么字。“猜字谜”游戏不仅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记的生字,而且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
关于趣味识字我也说几句:我采用的是“编儿歌识字”的方法。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我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又如“磨”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四)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每个学生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新事物,得到肯定之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求新知。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保护学生的这种热情,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换、加、减”识字法。比如在教学“始”字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熟字换偏旁组新字的方法,即我们可以把以前学习过的熟字“治”和“抬”换掉偏旁,把“治”字的三点水换成女字旁或者把“抬”字的提手旁换成女字旁就成了“始”字。用熟字换偏旁组新字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分清楚生字的偏旁特点,而且可以使学生回想起以前学习过的熟字,起到复习和巩固熟字的作用。再如学习“叹气”的“叹”字时,学生会采用加一加的方法,一个口字加上一个又字,合起来就是“叹气”的“叹”字了。又比如“一颗葡萄”的“颗”字,去掉页字旁就变成了“果实”的“果”字,这就运用了减一减的方法来识字。
(五)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我认为,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识字,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以故事激发识字兴趣。
映他们的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而是缠着要他们讲故事,也爱自己看故事书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问家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些孩子能看着故事书,简单地讲故事了,虽然结结巴巴,但却可以看出,他们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六)
自主识字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人教社新编的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形式多样,在连、涂、画、拼、摆等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识字,启迪心智。
读读背背中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里学生熟悉的古诗,让他们自己自主学习,读读背背古诗的内容,这样既达到了识字的效果,有丰富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如学生学习古诗《咏鹅》、《春晓》、《村居》这些内容,学生自主识字字,在背诵古诗时,学生能够把字读准确、读流利,正确地背诵。
(七)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方面我也有自己的见解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五
新课程改革造就了我们新才学校的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在小学语文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潜心钻研,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同时也积聚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一切也离不开我校老教师的悉心培育。以老带新一直是我们新才学校的优良传统。因此,新才的新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你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经验丰富、热情好学的“老教师”。他们是你们的引路人,是你们的榜样。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是“交流困惑,关注成长”。希望在活动中,新教师将你们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尽情倾吐,我们的“老教师”将会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你们排难解惑。
新教师(刘诗寒):
我感觉古诗教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无从下手。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更不用谈什么兴趣了。希望各位老师给我出出主意。骨干教师(肖萍):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读通”(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品读”(读懂诗句,读出意境)----“赏读”(读出感情,熟读成诵)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景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
1瞬间等等,唤醒学生的情感,打开记忆的阀门,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需要。
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古诗文学习拓展活动,以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古诗文拓展活动有:
1.以画配诗。古诗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后按照诗意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学习《望庐山瀑布》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飞流直下的瀑布图;学习《夜宿山寺》后,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画,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2.编表演剧。师生间合作,根据诗词内容表演。如学习《小儿垂钓》后表演小剧本《垂钓新编》。又如学习《赠汪伦》后,表演课本剧《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演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
3.延伸阅读。阅读诗词的作者,有关的故事背景,相关主题的诗歌等等。也可以一首诗作为依托,进行辐射性诵读,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古诗文。例如学完《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让大家再课外搜集有关送别的诗歌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骨干教师(曹云晖):
习作教学确实很难,原因学生不会写,不知怎样选材。我现在教学三年级,正是作文起步时期,基本上一篇作文要讲上三四遍,学生也头痛,老师也头痛。所以我想,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其次,我觉得老师要肯花功夫,也许一节课你不能讲透,那你必须花上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最后还要注重讲评。认真追寻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的这种心态并非遗传所至,而是因为他们的作文本上很少获得老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不愿写作文的情绪,我们知道学生的进步和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有效引导的。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点滴的进步,即使是文章写的一般也可以尽量批出好地方,哪怕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用得好,画上表示用的好的符号或写几句鼓励性或启发性的评语。如“这个字用得很棒!”“能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这处的细节描写很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即使有不当之处也要写上“想想看,换上哪个近义词会更合适?”“读读看,这句话怎样写会更好呢?”学生看到老师认真的态度,明白了自己哪儿写得不好,怎样修改,这样的批改,不但使学生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以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应具广泛性;要以“情”当先。使这种批改成为师生间感情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获得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地培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热爱习作,让“老大难”的习作变成“小儿科”。
新教师(余丹艳):
我是今年刚踏上讲台的一名新老师,任教一年级。我在识字教学时,发现学生注意力总不能集中,而且生字总记不牢。请问各位老师有什么好办法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并让他们学得扎实?骨干教师(万小玲):
“人生识字聪明的开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
3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因此,小学生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识字教学的方法,识字教学的原则入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认知特点。我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实践和思考,创造性地开展了识字教学,让一年级的孩子识字快,记得牢。主要做法有:
一、培养兴趣,明确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识字学习的兴趣,是识字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从故事、儿歌、古诗等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出发,告诉他们,只有多识字,才能了解更多有趣的故事、开阔视野,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识字欲望。
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识字,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学“雪”字,可编成:大雨冲倒山。“碧”: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告”:一口咬掉牛尾巴。采用谜语识字让学生感到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而且识字形式新奇有趣,有利于巩固识字率。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也能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如:1.邮差送信:可选一位学生扮邮差,将生字卡片当成书信,随意发给多个孩子,然后读生字,手执所读字字卡的学生必须快速将字卡贴在黑板上,大家齐读生字。2.我做你猜(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字)。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等字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动起来。还有“找朋友”“戴帽子”等。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圈一圈(已认识的字)——找一找(要学的新字)——学音形——正确朗读课文。”这样的随文识字是把朗读和识字融为一体,在朗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
二、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4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联想能力。在巩固识字成果这一环节,采用“猜字游戏”、“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互相考教等方式,帮助学生记牢字形。
三、在生活中识字。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这就提醒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字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在生活的“大语文课堂”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开展生活识字,从生活的各方各面进行深入学习,如食品的包装袋、街头的招牌、随处可见的站台的路牌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学习库”,从而满足儿童对识字的渴望,继续保持识字的热情。指导学生自制“认字乐园”,随时将课外认的字剪贴成册;自制“识字袋”,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每周设立“识字交流时间”,一周围绕一个专题(如,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姓氏、文具、玩具、用具、电器、商标、广告、路牌、书籍报刊、影视节目、热门新闻(学校的、社区的、国家的、世界的……)交流识字成果。
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有激励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不断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
新教师(廖雅琴):上了几节公开课,老师给我评课时,总提醒我: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我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可是,我觉得挺难的。不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骨干教师(朱佳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古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在平时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当读到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时,我朗读的语调轻缓,以表现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当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语气十分坚定,让学生感受到这是父亲找儿子的动力,是儿子在绝境中生存的支柱。当读到找到儿子以后,父子俩的对话,语气又兴奋起来,来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主旨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抓住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下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中的“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来体会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会,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结):今天的教研活动精彩分层、扎实有效。我们新教师畅谈了各自教学中的种种疑惑,我们骨干教师慷慨地传金送宝。相信我们都受益匪浅!希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新教师们能勤学好问,努力钻研,在语文教学这片热土上开创一片属于你们的天地!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六
老师们,大家好!
我就将我校的“集体备课、尝试走班和集体评课”的一些探索及思考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及更好的建议。
一、集体备课:
1、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实施:
(1)原则:“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尝试走班:
1、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集体评课:
1、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3、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今天,我将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们近几年在教学研究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思考做了简要介绍。之前,宁老师和李校长对我校开展这个研讨会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宁老师反复强调要办得有特色,让参与的老师们不虚此行。对于特色的定位,我想,我校这些年就是突出了“研”和“实”。在我校校领导所一贯要求的以研究为先导的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老师们用笃学实践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科研型组织,求得专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大青咀镇东片“四校联合体”主题教研活动,能作为此次活动的牵头校,我倍感欣慰,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我代表小岭小学的全体教师,对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尤其是中心校的几位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到我校指导工作,更是难能可贵。
经给编,陶老师家是辽源市里的,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能在农村这么踏踏实实工作,这一点是我和我校其它教师所没有想到的,陶老师的工作非常认真、务实,他所教的班级以及他所代的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始终是名列前矛。王老师是一名代课老师,她虽然只是一名代课老师,但他的教学经历比王进老师和陶金虎老师加在一起还要长,有二十多年之久,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一丝不苟,她所教的班级连续几次统考都是名列第一,当开学初我找她让她承担此次教研活动时,王老师有一些退缩,她跟我说:“校长啊!你让我教班我行!你让我讲教研课,搞主题教研,我可不行!”后来在我的鼓励下,王老师也承担下来了,而且也做得很好。王老师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多数老师的心声,不想搞主题教研,不知道怎么搞主题教研,其实主题教研就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来进行。这个研究主题的提出来自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我校根据中心校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注重趣味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这三节课中,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体现,如陶老师的数学课中分别设计了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导入,flash动画的形象演示,学生直观的动手操作,层层递进、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以及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王艳萍老师的田园风光影片导入,自主选读课文,画自己心中的大花园。王老师生动的谈话导入,脑筋急转弯引出单词,利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教学单词,拍手歌记忆单词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注重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以趣味教学模式来构建高效课堂。但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在接下来的交流研讨中,能够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指出不足,弥补缺憾,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教研目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瑟瑟秋风吹来了阵阵凉意,却吹不走我们对主题教研的浓浓热情,让我们借着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东风,扎实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注重趣味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努力把我镇小学主题教研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老师们,大家好!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语文教研组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力求做到每次活动有准备,有成效。我们今后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了活动。
一、不断学习,吸收新思想,开拓视野。
1、继续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讨论、交流,教研组全体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立足教育。一开学,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让老师能更好的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我们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论文和案例评比,以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平时正常开展备课组活动,师徒结对活动,每位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的公开课、研讨课,积极听课、思考,努力做到跨学科听课,通过上课、评课、听课,努力提高了教学水平。
2、利用光盘,学习特级教师的报告。本学年,我们全体任课教师听取了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教授的报告“新理念、新教材、新策略”,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是主体”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还分二次学习了窦桂梅报告《为生命奠基》。她讲到了语文教改的三个方面: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听了她的报告,我们语文老师都深有同感,那就是教材是载体,作为语文老师,要通过这个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教师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引领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
二、充分进行研讨,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我们的认识有限,平常的教研活动我们更多的是就事论事,以课评课,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提高帮助是有一些但不是很大,为了使教研组活动的质量更进一步提高,我们尝试着“跳出语文看语文”,试着站在更高的层次重新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来不断地超越自我。
1、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费时多,但收效甚微。对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语文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来读、讲,但到最后,许多学生却不会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40万字,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资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分析、探讨,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讨论学习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办法并进行实施。第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整套的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办法。通过将零碎的语言文字列成表格式,使我们看到了现在语文考核评价的一些弊端,如一张语文试卷,从字、词到句、段、篇,看似完整的,其实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实际的语文能力。因此,如何来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值得我们思考。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办法可以说比较全面、公正、客观地来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践运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的交流,使大家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勇于尝试,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抓住契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研讨。三年级王彩霞老师上了一堂语文课。这堂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在评课中,许多老师对教材是个例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堂课对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上好校级挂牌课和备课组试验课(一课三议)。大家都能认真对待,备课组里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每位老师上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老师们都能认真听课。从上的一些公开课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些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探索,更能感受到一些老师课堂教学的进步、提高。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校整体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3、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语文案例的评析比赛,二位老师上了学校级骨干教师的考核课,二位老师认真备课,参加了“五优”评比之一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这学年,组织学生开展了写字比赛,现场作文赛,成语接龙等,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即“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三、教科工作。
本学年,我们语文组以《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教研组的主课题,各备课组都确定了相应的子课题。课题的研究贯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家能围绕课题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做到定期交流,阶段小结。许多老师有强烈的教科意识,能认真写好教后感、周记,积极投稿,积极参加各种论文、案例的评比活动。本学年,多位教师的文章在全国级、省级、市级等获得一、二、三等奖。
四、努力方向。
1.语文老师在学科方面的文章还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更多的文章发表。
2.引导更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究,形成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科研队伍。
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年工作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下学年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七
9月13日在五中进行了一次学区教研活动,刘会风老师讲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敬业与乐业》。这节课的重点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的职责是让学生努力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首先,既然是学生,就应该做事,做学生应该做的事,不能挂着学生的名义,表面上是在学,其实根本没有在想,在思,书拿倒了,脑子里仅是电脑游戏,既然是学生,就应该先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只学习的学生还不是好学生。正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里面讲的“第一,要敬业,现在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但是却不愿学习,不喜欢学习,不甘于学习,想做更好玩的事情,虽然是学习,但是被其他原因所逼迫,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抱怨之后,又回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中学生的职责是学习,这无法避免,那么为什么不能化压力为动力,用心去学习,去“敬业”呢?正如《庄子》中老人捕蝉的故事一样,用心专一,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是快乐地学习。大家想一想,你做你最喜欢的事情时,是不是真心想把它做好?而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件事情不但你圆满完成,并且速度很快呢?学习也一样,你如果认为学习很快乐,学习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并且最后的结果也是非常可佳的,反之,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结果一定不尽人意,所以同学们要想学得更好,就需要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我们展示一次语文教研活动,请各位专家看过我们的活动之后,给我们留下指导性的意见。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难度很大,学生对识字有畏难情绪,识字效果不佳,经过我们集体备课、教研,确立了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已达成了以下共识:
1.教师要根据汉字的特点,探求识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识用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今天我们责成_______讲一堂课,作为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课例,下面请_____老师说课、讲课。
……。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记录员是_____老师,下面请_______老师进行课后反思。
刚才,______老师对这节课作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们就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
刚才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主题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又达成新的共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途径。
同时,提出了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1.在班容量较大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关注个体识字能力的差异,实行分层次指导;2.如何巩固学生识字成果。
希望老师们把我们这次达成的共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相信在我们的实践中会有新的收获。也希望我们的困惑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得到解决。
本次教研活动就此结束,我们在下次教研活动中继续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下面请各位专家老师为我们作指导。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九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难于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展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倾向,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学习习惯尤其重要。
本学期通过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的逐渐养成。例如:
(一)注意听讲的习惯。
大部分的同学课上能思想集中,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听时能抓住要点,边听边思考。
(二)认真看书的习惯。
能认真阅读课本。看懂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如对应用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式题的旁注、计算的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等关键性知识要看懂,同时还要看懂课本上的示意图和线段图,为分析数量关系作准备。
(三)认真思考的习惯。
上课时能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提问和发言。课本上的黑体字、解题规律、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公式的推倒过程等都要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和思考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积极发言的习惯。
大多数同学 能根据老师的要求积极争取发言,()力求作到叙述有序,有条有理。语言简明扼要,语句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讲就是对听、看、想的全面综合的考察,是一重途径。
(五)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能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课内外作业。并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计算细心。做完题检算。错题更正。
(六)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审题习惯是多种的综合体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因为在计算中,运算方法、运算技巧再熟练、再灵活,如不能正确审题,方向出错,就会南辕北辙,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所以,只有正确审题,才是正确解题的最基本保证。
大部分同学了解了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是 "两读":一读是了解性的读题;二读是分析性的读题。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文字题的审题方法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二画:就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找一找能否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个别同学还是上课左顾右盼精力不集中,个别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能积极的思考并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回答问题时声音不洪亮,语句不完整,表述不够清晰、没有条理,态度不够大方。独立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工作。
1.从低年级抓起,从小抓起。
2.要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
3. 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
4.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
5.制定班规,把好的学习习惯约定在班规里。并制定行之有效奖罚制度,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思想的习惯。
7.培养学生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孩子。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
“凡事尽力而为,力求尽善尽美”是我的人生格言,生活中我喜欢把美丽展示给别人,在工作中也是这样,一切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记得09年,第一次争取讲市优课《土地的誓言》,开始的教学设计,孟老师他们听完我的课后,大加赞赏,可是后来用别的班试课时,问题出来了,因为试课时,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都没有到场,那课堂叫一个乱呐,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心思不在课堂上。后来我就想:为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班可以上得很精彩,用别班的学生却很糟糕?原因很简单,自己的学生是因为怕才专心,并非愿意听或喜欢听,而作为老师因为熟悉自己的学生,只提问成绩好的,所以课堂推进如行云流水。看来这个设计是失败的,必须改。于是一放学我就去教研室找李青峰书记,我记得当时,李书记问了我这样几个问题,他说:“介绍完写作背景为什么要讲词语?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语言品析例子?”就是啊,为什么?我说我看教参上就是这么设计的,我就这样做了。的确,这是很多年轻的老师经常犯的毛病,过分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往往是还没有完整的,沉下心来读完课文,就开始比着教参备课。通过和李书记的交流,我知道了,作为老师一定是先自己用心的读课文,对哪些内容疑惑?对哪些内容感触很深?往往你的感受也正是学生所困惑的,这时再去备课才会有目标有重点有深度。而成功的课堂,是站在学生理解的高度上加以启发,各个环节是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环环相扣的,是和学生之间在互动的同时,自然生成的一节课,并不是仅仅把教参上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或者强加给学生,难怪我的课堂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于是,回到家趁热打铁连夜熬到两点多写出新的教案,第二天一上班再试课,得到听课的蒿老师的认可后,再完善教案,就这样一遍一遍试讲,一遍一遍请老师听课指导,一遍一遍的修改,最后细致到每一句过渡语应该怎么说,课件上的字用什么颜色什么字体等等。其实后来想想,当时但凡有一点点惰性,我也不会去这么折腾。因为当时,带着班主任,教着两个班的课,儿子1岁多,所以即使这节课上不好,我也可以有很多理由安慰自己。但是,既然去做了,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相信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也不要说自己能力不够,责任落在肩头,没有理由没有退缩,尽力而为,力求尽善尽美。
事实证明,这一番折腾是值得的,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无论是用熟悉的学生还是陌生的学生,都可以上出精彩的,后来到杭州讲课时,按规定,只能提前5分钟见学生,而且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对于学生是完全陌生的课文,但是这节课却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低了东道主0.12分)。浙江省的语文教研员胡老师对我的课大加赞赏,还有河北省的语文教研员孔令凯老师几次主动的来找我们交流,还说:“你这是屈居第二,有机会一定要请你到我们河北去讲课!”
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责任落在肩头,没有理由,没有退缩,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永远做一只蚂蚁,勤奋地工作,永远做一只蝴蝶,把美丽绽放给他人!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一
各位理事、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是来自x市x区的数学老师。我的论文主题是:山区学校数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年大学毕业后我便一直在山区学校担任数学教学,对山区学校的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山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家庭条件、家长素质、社会环境与城市学校相比较,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两者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因而山区农村人员不再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外出能轻轻松松地找到工作。相反,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位而待业在家。这让山区农村不再以“读书跳农门”为目的的很大一部分人误以为从此“读书无用”,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很多家长和学生便失去了求学的源动力。通过近些年从家访中了解到,在山区孩子的家长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搞好学习,多学点知识;约三之一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任其自然;还有三分之一的家长从内心深处就不希望他们的孩子一心放在学习上,后怕孩子升学对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外出打工,为自己减轻负担。
山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均衡。比如,我所在的乡镇,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地广人稀。全乡一个年级不足130个学生,因为相互分隔很远,交通又不方便,除了在乡镇中心开设两个班外,不得不在另两个地方各开一班。资源不能很好地整合,设施陈旧落后。我们学校的校舍也是在中国石化的援助下才新建了一栋教学楼,而教师和学生宿舍还都是在破旧的房子中。也是在xx年搬入新教学楼后才有了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要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老师们必须事先调配好,这也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近年来,生源在快速地递减,教师队伍也就只有让其自然递减,没有增加新生师资力量的机会,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全校三个年级六个班,连同管理人员在内,共22个教师,30岁以下的只有2人,其余的都在35岁以上,其中45岁以上的9人,占总数的41%,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可以说,这样的年龄结构是严重青黄不接的,学校也因此缺少足够的活力。再者,由于早期山区学校没有电脑设备,使得很多年龄大一些的教师至今还不能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
山区学校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新事物,知识面与生活条件均不可与城市孩子相提并论。很多学生对火车、高速公路等许许多多的山外事物缺泛感性认知基础。学生大多离校远,而学校的住宿条件又只能让很少数的非寄宿不可的学生在校住宿。有些离校远一些的学生,早上6点钟起床生火做饭,7点以前上路,冬天时要打着手电筒出门,8点钟赶到学校时已是正式上课时间。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只有压缩中午休息时间,以便下午早点放学好让他们早点回家。特别是有些留守孩子,到了十四岁的年龄,便要一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边还要替父母照顾好年迈的爷爷奶奶,这不仅在成长中缺少关爱,也会影响学习。
种种问题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具体反映。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当然不可以一味地埋怨,而应积极地寻找对策与方法,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在山区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探索教育教学之路和化解疑难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二
多少年来,“精批细改”的保守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不这么做,教育主管部门能通过吗?家长能愿意吗?因为自古以来语文教师就是这么改作文!这已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作为老师,若不改这“两座大山”,良心过不去。批改吧,没有实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谋求改变。
《课标》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出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同时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身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推荐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效果。”并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身的作文,提高其修改能力,符合课程规范的要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又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身修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身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体验到一种自身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参与了作文的研讨,亲身去体验、感受,才干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让学生借助于批改,在同学的文章里“寻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才干真正品味出学习的乐趣,才干不时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改革教师单向的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身改文,是使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这符合教育理论。
未来社会要求人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往往更能有所作为。而作文互批互改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积极意义。
1、转换角色,培养内在的写作兴趣。
组织学生互批作文,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发生一种新的兴奋,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会比较关心他人的文章,被批改者更会格外地关注评语,并籍此提升了写作兴趣。
2、增加压力,激发学生的成绩动机。
老师批改作文,评语的好差,对学生没有太大压力。而在互相批改时,其心理就会发生变化。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尤其不愿露丑。互批互改势必促使他们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
3、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大多是顺从。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而学生互批作文,营造了教学民主化,使其形成不时生成新想法、新思想的心理机制。这种长期合作的方式无疑将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既追求真理又寻找共识的生动而团结的文化氛围。
4、体验甘苦,承当他人与自身一起生长的责任。
作文互改能够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自身在他人的评价下,以和他人在自身的评价之下,在写作方面获得的进步。这是一种一起生长的历程,体现了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生长的实质特征.
5、复归本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文章该怎样立意,布局,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身在反复修改中才干提高。学生们互改作文,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变老师的事为自身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6、促进推荐,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
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需要有善于与人共事的心理素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可以逐步形成交际习惯和与人协作的性格,个人的集体感会不时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越作文批改自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寻找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作文互批互改将会使教师跨过大“包揽”式的精批细改这道坎,解放自身,有更多的精力紧盯作文中的学生。
鉴于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文互批互改,不只是形式的改革,更是观念的转变。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批,是富有改革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三
老师们:
大家好!
我就将我校的“集体备课、尝试走班和集体评课”的一些探索及思考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及更好的建议。
1、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实施:
(1)原则:“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
3、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1、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1、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3、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今天,我将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们近几年在教学研究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思考做了简要介绍。之前,宁老师和李校长对我校开展这个研讨会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宁老师反复强调要办得有特色,让参与的老师们不虚此行。对于特色的定位,我想,我校这些年就是突出了“研”和“实”。在我校校领导所一贯要求的以研究为先导的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老师们用笃学实践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科研型组织,求得专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为了做好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作为在教育第一线的六年级数学教师,应总结经验,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圆满完成小学数学复习的全部任务。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会把书本从厚教到薄。
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比较零散,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或一般解题思路,使学生见到题时不会产生“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局面。比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涉及类型较多,用到的数量关系也很多,这时我们就不应只是就题论题,而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复合应用题解题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要么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最后的问题;要么从问题出发,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条件。再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归纳几类,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以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从而把课本从厚教到薄。
二、还要把课本再从薄教到厚。
这是知识的扩展过程。比如:还说复合应用题,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或解题思路,但复合应用题可能涉及好多数量关系,但它们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从而教会学生解答不同类型的复合应用题。实现对知识的扩展过程。再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而推导过程表现得不太具体。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细讲一下推导过程,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课本上出现的题较简单,或类型较少,而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好多题无法做,这也许是没把课本知识进行扩展的缘故。
三、加强知识问的纵向联系,横向、纵向联系相结合。
只有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才会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初学过程中,纵向联系比较突出,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大类分别讲解,而在12册复习时横向联系比较突出,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我认为可在复习12册时涉及到哪类应用题.就拿出初学这部分应用题的课本进行纵向复习。然后再复习12册相关内容。再比如: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比是3:2。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24÷3×2+24(按份数解),也可以24÷1.5+24(按倍数解),还可以列为24×3分之2+24(按分数解),还可以列为24÷(3+2)(按比例分配),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再比如:一些应用题,既可用算术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教学辅助设施,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直接获得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中许多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数学知识的纯理论性和抽象性,使许多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拉开了距离,而通过影视和课件的特别设置,就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很容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数学有关原理,减少学生抽象思维过程,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如在学习点、线、面、体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运用大量的图像和影视片段让学生感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这一几何事实,这就比干巴巴的纯理论讲解知识让学生接受快得多。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要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首先应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试丢分最多的是后进生,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充分保护好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教师说话时注意不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适当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我们应全面看待后进生,不管哪方面,只要有进步,就适当地给予一些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后进生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课上应该多提问,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应区别对待,那些难而深的题或练习让尖子生去做,对后进生训练重点应放在中等难度或简单的题型上,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希望老师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搞好六年级数学的复习工作,使学生圆满地完成小学数学学习的全部任务。
文档为doc格式。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五
各位理事、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是来自x市x区的数学老师。我的论文主题是:山区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年大学毕业后我便一直在山区学校担任数学教学,对山区学校的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山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家庭条件、家长素质、社会环境与城市学校相比较,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两者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因而山区农村人员不再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外出能轻轻松松地找到工作。相反,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位而待业在家。这让山区农村不再以“读书跳农门”为目的的很大一部分人误以为从此“读书无用”,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很多家长和学生便失去了求学的源动力。通过近些年从家访中了解到,在山区孩子的家长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搞好学习,多学点知识;约三之一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任其自然;还有三分之一的家长从内心深处就不希望他们的孩子一心放在学习上,后怕孩子升学对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外出打工,为自己减轻负担。
山区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均衡。比如,我所在的乡镇,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地广人稀。全乡一个年级不足130个学生,因为相互分隔很远,交通又不方便,除了在乡镇中心开设两个班外,不得不在另两个地方各开一班。资源不能很好地整合,设施陈旧落后。我们学校的校舍也是在中国石化的援助下才新建了一栋教学楼,而教师和学生宿舍还都是在破旧的房子中。也是在xx年搬入新教学楼后才有了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要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老师们必须事先调配好,这也严重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近年来,生源在快速地递减,教师队伍也就只有让其自然递减,没有增加新生师资力量的机会,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全校三个年级六个班,连同管理人员在内,共22个教师,30岁以下的只有2人,其余的都在35岁以上,其中45岁以上的9人,占总数的41%,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可以说,这样的年龄结构是严重青黄不接的,学校也因此缺少足够的活力。再者,由于早期山区学校没有电脑设备,使得很多年龄大一些的教师至今还不能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
山区学校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新事物,知识面与生活条件均不可与城市孩子相提并论。很多学生对火车、高速公路等许许多多的山外事物缺泛感性认知基础。学生大多离校远,而学校的住宿条件又只能让很少数的非寄宿不可的学生在校住宿。有些离校远一些的学生,早上6点钟起床生火做饭,7点以前上路,冬天时要打着手电筒出门,8点钟赶到学校时已是正式上课时间。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只有压缩中午休息时间,以便下午早点放学好让他们早点回家。特别是有些留守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年龄,便要一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边还要替父母照顾好年迈的爷爷奶奶,这不仅在成长中缺少关爱,也会影响学习。
种种问题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具体反映。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当然不可以一味地埋怨,而应积极地寻找对策与方法,主动承担起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在山区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探索教育教学之路和化解疑难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
教研活动发言稿开场白篇十六
老师们,大家好!
我就将我校的“集体备课、尝试走班和集体评课”的一些探索及思考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及更好的建议。
一、集体备课:
1、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实施:
(1)原则:“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尝试走班:
1、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集体评课:
1、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3、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今天,我将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们近几年在教学研究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思考做了简要介绍。之前,宁老师和李校长对我校开展这个研讨会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宁老师反复强调要办得有特色,让参与的老师们不虚此行。对于特色的定位,我想,我校这些年就是突出了“研”和“实”。在我校校领导所一贯要求的以研究为先导的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老师们用笃学实践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科研型组织,求得专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大青咀镇东片“四校联合体”主题教研活动,能作为此次活动的牵头校,我倍感欣慰,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我代表小岭小学的全体教师,对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尤其是中心校的几位领导,能够在百忙之中到我校指导工作,更是难能可贵。
经给编,陶老师家是辽源市里的,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能在农村这么踏踏实实工作,这一点是我和我校其它教师所没有想到的,陶老师的工作非常认真、务实,他所教的班级以及他所代的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始终是名列前矛。王老师是一名代课老师,她虽然只是一名代课老师,但他的教学经历比王进老师和陶金虎老师加在一起还要长,有二十多年之久,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一丝不苟,她所教的班级连续几次统考都是名列第一,当开学初我找她让她承担此次教研活动时,王老师有一些退缩,她跟我说:“校长啊!你让我教班我行!你让我讲教研课,搞主题教研,我可不行!”后来在我的鼓励下,王老师也承担下来了,而且也做得很好。王老师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多数老师的心声,不想搞主题教研,不知道怎么搞主题教研,其实主题教研就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来进行。这个研究主题的提出来自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急于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我校根据中心校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注重趣味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这三节课中,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体现,如陶老师的数学课中分别设计了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导入,flash动画的形象演示,学生直观的动手操作,层层递进、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以及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王艳萍老师的田园风光影片导入,自主选读课文,画自己心中的大花园。王老师生动的谈话导入,脑筋急转弯引出单词,利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教学单词,拍手歌记忆单词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注重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以趣味教学模式来构建高效课堂。但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在接下来的交流研讨中,能够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指出不足,弥补缺憾,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教研目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瑟瑟秋风吹来了阵阵凉意,却吹不走我们对主题教研的浓浓热情,让我们借着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东风,扎实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注重趣味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努力把我镇小学主题教研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老师们,大家好!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语文教研组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力求做到每次活动有准备,有成效。我们今后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了活动。
一、不断学习,吸收新思想,开拓视野。
1、继续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讨论、交流,教研组全体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立足教育。一开学,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让老师能更好的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我们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论文和案例评比,以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平时正常开展备课组活动,师徒结对活动,每位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的公开课、研讨课,积极听课、思考,努力做到跨学科听课,通过上课、评课、听课,努力提高了教学水平。
2、利用光盘,学习特级教师的报告。本学年,我们全体任课教师听取了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教授的报告“新理念、新教材、新策略”,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是主体”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还分二次学习了窦桂梅报告《为生命奠基》。她讲到了语文教改的三个方面: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听了她的报告,我们语文老师都深有同感,那就是教材是载体,作为语文老师,要通过这个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教师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引领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
二、充分进行研讨,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我们的认识有限,平常的教研活动我们更多的是就事论事,以课评课,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提高帮助是有一些但不是很大,为了使教研组活动的质量更进一步提高,我们尝试着“跳出语文看语文”,试着站在更高的层次重新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来不断地超越自我。
1、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费时多,但收效甚微。对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语文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来读、讲,但到最后,许多学生却不会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40万字,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资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分析、探讨,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讨论学习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办法并进行实施。第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整套的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办法。通过将零碎的语言文字列成表格式,使我们看到了现在语文考核评价的一些弊端,如一张语文试卷,从字、词到句、段、篇,看似完整的,其实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实际的语文能力。因此,如何来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值得我们思考。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办法可以说比较全面、公正、客观地来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践运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的交流,使大家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勇于尝试,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抓住契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研讨。三年级王彩霞老师上了一堂语文课。这堂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在评课中,许多老师对教材是个例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堂课对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上好校级挂牌课和备课组试验课(一课三议)。大家都能认真对待,备课组里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每位老师上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老师们都能认真听课。从上的一些公开课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些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探索,更能感受到一些老师课堂教学的进步、提高。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校整体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3、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语文案例的评析比赛,二位老师上了学校级骨干教师的考核课,二位老师认真备课,参加了“五优”评比之一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这学年,组织学生开展了写字比赛,现场作文赛,成语接龙等,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即“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三、教科工作。
本学年,我们语文组以《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教研组的主课题,各备课组都确定了相应的子课题。课题的研究贯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家能围绕课题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做到定期交流,阶段小结。许多老师有强烈的教科意识,能认真写好教后感、周记,积极投稿,积极参加各种论文、案例的评比活动。本学年,多位教师的文章在全国级、省级、市级等获得一、二、三等奖。
四、努力方向。
1.语文老师在学科方面的文章还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有更多的文章发表。
2.引导更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究,形成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科研队伍。
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年工作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下学年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