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一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案点评: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为画面,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文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二
教学目标 :
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作业 。
课后练习四。
作者邮箱: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三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
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
宿()处渌()水谢公屐()忽已暝()。
殷()岩泉水澹澹()石扉()訇()然。
霓()魂悸()鼓瑟()鸾()回车恍()。
2、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神秘、高峻。
一、讲解二、三段词句:
二、分析二、三段: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月夜:飞渡镜湖——清幽、雅致。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白昼: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梦游历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丽。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转、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
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感叹。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四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五
“拔”“掩”“倾”“殷”“惊”“摧”“折”等词的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梦游”两字,梳理诗歌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诗歌浪漫主义风格之美,表现手法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高贵人格。
教学重点:
抓住“梦游”两字,梳理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赏析语言,品味手法。
教学流程: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自负甚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嗜酒如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傲岸不羁,贵妃为他捧墨,力士为他脱靴。他就是——。
学习任务一欣赏诗歌章法之美:
入梦的原因(起):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承):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转):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合):
学习任务二品析炼字之美。
1、天姥连天向天横。
2、势拔五岳掩赤城。
3、一夜飞度镜湖月。
4、熊咆龙吟殷岩泉。
5、栗深林兮惊层巅。
6、摧眉折腰。
学习任务三赏析表现手法之美。
请同学们运用以下句式来赏析诗歌手法之美。
————————————句运用——手法,写出了——,表达了(抒发了)——。
例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运用衬托手法,以瀛洲的渺茫难寻衬托天姥山有时可以见到,表现了诗人对天姥山的神奇无限向往之情。
学习任务四品味情感之美。
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怎么理解诗人的情感倾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借游仙诗的形式,以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托梦言志,通过梦幻中的美好仙境与黑暗现实的对比,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决裂的态度,表达了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六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弄懂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本诗,力求成诵。
2、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知人论世,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
一课时。
1、探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2、学习叙事写景的方法。
3、理解这首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瀛洲。
2、为什么把描写重点放到暮色上。
3、品读最后一句,理解李白的诗风和人格。
1、怎样理解首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详细描写的好处。
3、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一、导入。
1、解题:梦游天姥是所记的内容,留别说明写作缘起(引出写作背景),吟是古诗体裁,类似歌、行体,多有悲愁慷慨之意,如《梁父吟》。
2、齐读,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关注读音(瀛、剡、渌、著、屐、殷、訇、鸾、骑)。
二、赏析诗歌。
(一)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
1、提问:本诗的描写对象是“天姥山”,为什么以“瀛洲”起笔?
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传说固然美好,但不可遇不可求,现实虽然平常,但可遇而可求。以虚衬实,暗喻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对现实的热烈追求。写得既富有神奇色彩,又不离现实,引人入胜,为下文描写梦游天姥仙境蓄势。
2、提问: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神秘(侧面描写)高大(夸张、衬托)。
(二)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引领学生积累字词。关注实词意义用法(因、栗、惊),通假字(著、列)。
明确:夜行赏景(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拂晓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曲径昼游(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暝色洞天(熊咆龙吟殷岩泉——仙之人兮列如麻)。
3、提问:游仙部分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类似?在叙事绘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类似于《湘夫人》中描写湘君为湘夫人建造水中华居的部分。诗写梦幻,脱尽现实时间、空间的拘牵,任由想象驰骋,把一个天姥山写成一个洞天打开,光明璀璨,祥云缭绕,神仙群集的仙境。诗人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暮色。
4、追问:李白为什么重点描摹黄昏所见?
明确:黄昏所见的神仙世界的场面盛大而热烈,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应,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李白被赐金放还,虽然还年轻,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是日落西山之时,此时作者尽力渲染黄昏所见正是对现实不满的反应,仙人世界写得越夺目光耀,越衬托现实丑陋昏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境破灭之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紧接着作者对梦游进行了总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在世间行事的快乐就像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跋山涉川的李白从浪漫的梦境中回到了现实,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哀而不伤。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三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提问:李白是否回答了“别君去时何时还”的问题?
明确:李白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用“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个场景侧面回答了东鲁诸公。白鹿是传说中神仙或隐士的坐骑,如今我李白随时随地可以骑上它去访问大川名山,白鹿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如今我是羁鸟返林池鱼回渊,这句话不正是李白追求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命终极理想的形象概括吗?我想当朋友们看到这句告白,谁还会为李白担心呢,有的只是放下、欣慰、羡慕和祝福。这样一种浪漫场景的描绘胜似直面告白,符合李白的人品,符合李白的文风。一个随意洒脱,轻松自在的李白再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样回答令所有人满意。
3、提问:最后一句怎么读?
设题意图:以读带赏,以赏带读。
指导:最后一句是李白的再一次呐喊,是李白的第二次觉醒,又一次从浪漫回到现实。跟其它大多数送别诗不同,大多数送别诗表达的是伤感不舍,这首诗表现的是自由洒脱,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一种向黑暗官场彻底决绝的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句话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要一气呵成读出狂放、不屑的味道。教师范读,因声求气,感知音乐美和情感美。
4、探究讨论,交流分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文中对神游仙境浓墨重彩,但不是说就放弃了对现实主义的描摹,诗歌当中两次提到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请结合其他学过的文学作品谈一谈你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关系的理解。
明确: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还是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从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以说都是理想主义者。许多作家当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时,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当然也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小说《红楼梦》,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小结。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很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被赐金放还时期别东鲁好友准备南游吴越期间创作的一首颇能代表李白诗风李白志趣的一首诗歌。文章通过丰富、曲折、奇谲、多变的辉煌形象,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主情调。但浪漫主义不是李白的全部,全诗有两次回归现实的描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是李白的创作根由。《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李白借梦游勾勒出一副潇洒出尘的仙境,但到最后却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看似矛盾,实则融洽自然。纵观这首诗正是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李白现实主义人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四、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第一段:神秘(侧面描写)高大(夸张、衬托)。
第二段:夜行赏景浪。
拂晓见闻漫。
曲径昼游主。
暝色洞天义。
第三段:觉醒呐喊。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七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八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
惝
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
桀
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
垓
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九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篇十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
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