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模板13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一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班时,好奇怪,一位年轻帅气的男老师教我们全校同学跳舞,跳的舞蹈歌曲歌词是一首诗,叫做《游子吟》。几遍跳下来,老师为了让我们跳得更好,便解释歌词给我们听,提到想念妈妈时,我们班好多同学放声大哭,只有我“光下雨不打雷”——眼泪夺眶而出,一声不吭。我知道此时此刻我和我的同学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老师为了止住我的泪水,送了一本有拼音和好看图画的小学生《唐诗三百首》给我。并告诉我书里有这首诗,想妈妈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
在我朦胧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妈妈给我的印象是那么善良,勤劳。我最喜欢围在忙碌劳作的妈妈的身边。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妈妈到田里收黄瓜。妈妈忙得汗流浃背,不停地往箩筐里装黄瓜。刚满六岁的只能摘到不高处的黄瓜,也帮妈妈装满了另外那个箩筐。就这样来来回回,终于搬完了田里的黄瓜。开水烫过后,半生熟的黄瓜在楼顶上铺满了一地金黄。妈妈拿来菜刀和砧板,黄瓜在妈妈熟练的刀功下均匀地分成四掰。黄瓜被切成四掰后,敞开肚皮铺在太阳底下曝晒。我给妈妈递黄瓜,每递一个黄瓜,妈妈就对我微笑一下。我顿时觉得妈妈的微笑比这一地太阳底下的金黄还灿烂。
一个慵懒的午后,微风吹起的窗帘打在窗棱上的响声惊醒了在妈妈怀里甜睡着的我。我发现我的身边放着一件蛋黄的体恤衫。奶奶步履蹒跚地走进来说:“小春,你妈妈将你们晒的黄瓜皮挑到圩上卖,货好,有个老板给了个好价钱,你妈妈还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喏,像黄瓜皮一样的颜色。你妈妈还说,她去广东打工了,叫你乖乖地。去读学前班可不能哭鼻子哟!”
我一头扎进那件蛋黄色的'体恤衫里,越控制不哭,眼泪越刹不住车,心里一阵一阵被刺痛。我真不想长大,长大了妈妈就要远离我,要到远方打工维持生计。我的脑子里清晰地映出妈妈那阳光底下甜甜的微笑!
念到三年级上册时,在语文百花园地的学习内容中我又和这首诗相遇了,还更巧是那位十分帅气的男老师教我们。他跟我们讲:熟读唐诗“一”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有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私奉献的老师,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爱国的将士……其中是《游子吟》这首诗让我爱上阅读这本书。每次念到这首诗时,每一个字让我颤抖呜咽痉挛哽咽。于是,我找来这本《唐诗三百首》和那件蛋黄的体恤衫,用袋子装好,放在我的枕头底下。想念妈妈时便拿衣服出来看一看,把书念一念。
有人说: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带来无限的感激与惊喜。
一首诗撩拨我内心深处那根我不愿触碰的心弦,但又偏偏激起那血脉相连的亲情思念——妈妈,你现在在哪里?我愿我快点长大,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妈妈不再那么辛苦,永远微笑着陪伴我。从此,我带着对妈妈的微笑的思念,深深把头埋在收集这首诗的《唐诗一百首》中,寻找那无限的感激与惊喜,伴随着我没有妈妈陪伴的童年。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三
余秋雨先生在《中华文脉》一书中曾言“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我深以为然。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唤醒了我对诗歌背后的中华文化以及思想内涵的好奇。唐诗,告诉了我许多。
《唐诗三百首》是我的启蒙读物之一。幼时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诗倒也背了几首。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年少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已然令懵懂的孩儿心生向往。殊不知,在这抑扬顿挫的声韵里,一个新世界也就此打开。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走过的路也渐渐远了,这时翻读《唐诗三百首》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唐诗是多样的,诗意存在于大千世界之间: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机中织锦,碧纱如烟,泫然欲泣的女子在月夜思念远行的夫君;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千百年前的画面就这样通过一首首唐诗浮现在我眼前,按照遥远的文字指点,自己竟然也能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己,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手中的诗篇泛黄,少年的青涩逐渐褪去,一路与诗歌相伴而行的青葱岁月,我又获知了许许多多。提起唐朝的诗人,怎么也绕不过李白杜甫等人。而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动人的不仅是词句,还有诗歌背后的情感与品格。
李白,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为此他曾发出内心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然而诗人的乐观精神又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这位伟大的漂泊者从悲伤中走出,选择用他的诗笔展现大唐的山水,来丰富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
杜甫,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敢于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甘愿为解救人民于苦难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面对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他静静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向世间发出沉痛的悲叹。他的笔墨,唤醒了当时乃至后世之人的家国情怀。
唐诗三百首,是繁花云霓,也是心灵归宿。年岁依旧在增长,对诗的领悟,未完待续……。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四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中国的唐诗文化是一块瑰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欢迎阅读!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
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
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
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
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
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
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
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们牢记。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多读唐诗。
上了小学,老师更是常常叮嘱我们背唐诗。
他们的话我没太上心,每次都是随意的读读。
直到2010年寒假,我走进新华书店,从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种直觉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魅力,唐诗真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啊!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集的唐诗内容广泛,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唐代的历史,勾起我许多联想,激起我无数共鸣。
有的诗是赞美山川田园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又一次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和“诗仙”对酒当歌,一同遨游。
有的诗写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如卢纶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出塞》又让我重温历史,回味大将军李广那富有传奇剑法的一生,领悟他英勇的气概。
有的诗记叙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抒发个人志向和奋斗精神。
陆游的《示儿》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他们都希望中国早日统一,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流血少,流汗应该多,要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想到今年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有的诗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李白的《赠汪伦》让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我也禁不住,提笔写了一首送别我表弟昊楹的诗:“胡猛乘车将欲行,忽闻路边踏歌声。杨柳梧桐高千尺,不及昊楹送我情。”弟弟感动的说:“我也要读《唐诗三百首》,学做诗人。”
《唐诗三百首》里,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能反映社会生活,启迪人们思考。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李白那里,我懂得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的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不愧为“诗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大多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物为内容。
以后我写文章,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
还有杜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精通行兵法,有政治才能,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小小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假,我很喜欢它,它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反复诵读。
我诚挚的欢迎和我同龄的同学常常走进平桥区图书馆,读自己喜爱的书,交自己能够一生受用的朋友!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五
读到第一百零七首诗时,不经意间想到八月十五将近,便忆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总是中秋主题中的经典。
喜欢诗词,所以喜欢诗人。当然,我没说,我更喜欢柳永。
柳永是一个寂寥没落的词人,却更是一个禀赋浪漫的词人。
他的词言近意远,运笔行云流水毫无人工衔接之痕。若飘若离,虽隐却现,情景融合为飘缈之画,字字为珠,句句为玉,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创造了独具深情,久盛不衰的意境,又以“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写尽落魄词人的惨淡人生。
不用豪迈,依然可以用婉丽纤柔,凄美动人写就华章。
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你尤甚。
就像我们用自己的忧伤读你的凄婉,读你的断肠。
想你不是一瞬间的事。我的诗人。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六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
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七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欢迎阅读!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
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多读唐诗。
上了小学,老师更是常常叮嘱我们背唐诗。
他们的话我没太上心,每次都是随意的读读。
直到2010年寒假,我走进新华书店,从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种直觉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魅力,唐诗真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啊!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集的唐诗内容广泛,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唐代的历史,勾起我许多联想,激起我无数共鸣。
有的诗是赞美山川田园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又一次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和“诗仙”对酒当歌,一同遨游。
有的诗写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如卢纶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出塞》又让我重温历史,回味大将军李广那富有传奇剑法的一生,领悟他英勇的气概。
有的诗记叙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抒发个人志向和奋斗精神。
陆游的《示儿》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他们都希望中国早日统一,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流血少,流汗应该多,要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想到今年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有的诗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李白的《赠汪伦》让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我也禁不住,提笔写了一首送别我表弟昊楹的诗:“胡猛乘车将欲行,忽闻路边踏歌声。杨柳梧桐高千尺,不及昊楹送我情。”弟弟感动的说:“我也要读《唐诗三百首》,学做诗人。”
《唐诗三百首》里,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能反映社会生活,启迪人们思考。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李白那里,我懂得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的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不愧为“诗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大多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物为内容。
以后我写文章,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
还有杜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精通行兵法,有政治才能,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小小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假,我很喜欢它,它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反复诵读。
我诚挚的欢迎和我同龄的同学常常走进平桥区图书馆,读自己喜爱的书,交自己能够一生受用的朋友!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八
耳畔传来余音绕梁的稚子的朗朗读书声,伴随着远处乐鸟宛转悠扬的啼鸣,飘着周围自然禅韵优雅的幽香,眼前是一片不见边际的竹林。清风缓缓拂起,竹叶落地,任由风的清扫,在飘荡着的泥土香味用拂起,又落下。竹叶沙沙,钟声从远处飘荡着回响着,如一把木锁,锁住了城市中喧哗的声音,锁住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人群,锁住了对于世态名利的渴望,锁住了对于繁华追求的向往,却打开了脱俗自然的对于宁静平凡的本质。
一世戎马,扬鞭回首,挥手飘发,萧萧班马,嘶鸣长啼,啼声远去,不见其影,空余行处。没有一滴泪水,没有一次停留,没有一句告别,转头便是一场离别,没有泪水的离别,没有停留的离别,没有告别的离别,没有期限的离别。家书已达,欣喜若狂,却非家书,乃为亡书,挥泪失声,若是失魂,耳响离歌,终日不觉。
月,缓缓升起,挂在空中,似乎是特地为我而准备的,似乎是特地给我供以欣赏的。月上,满是墨色,不见得一颗繁星,这又似乎是谁心中的颜色,倒映在天上,照影了我。月下,寂寞空城,巷空道清,男怒女哭,犬吠孩啼。独自一人,倚坐窗边,思故念乡,怀亲想友,感极而悲,倏尔涕下,沾湿布衾,泪透薄墙。
这,便是诗韵,脱离世俗,离开喧噪,回归宁静,渴望平凡。唐诗中有喜,有乐,但也有悲,有悔。唐诗中的种种,高雅,而又时尚,同时又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世态的态度。
读诗,不仅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感受其中的风韵,独特,与美好。诗之所以美,之所以雅,便是因为其中的风韵,独特,与美好。感受诗中字与字之间的巧妙,词与词之间的婉转,句与句之间的自然,才能感受到现代语言无法表达出的独特神奇的情调,它如清雨直叩你的心房,它如柔雨温暖你的心灵,它也如烟雨滋润着你。
读诗,读诗韵,读如“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一般的悠扬,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般的豪气,读“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般的忧愁,感受着来自真中的宁静,真中的喜怒哀乐。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九
小时候看《大明宫词》,对小太平遇见薛绍的那一场戏记忆深刻,我想不仅是我,那一幕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与朱砂痣。
人生若只如初见,小太平以为她遇见了自己的爱情,没想到遇到了一生的悲剧,新婚之夜薛绍让她独守空房,而她后来在与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她将薛绍对她的伤害重演。
我爱《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在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像是一个现代女性,不论是她的优点,还是她的缺点。
这本《唐诗风物志》应该是我几年前跟着《秦朝穿越指南》一起买的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读(还不是因为懒)。这个作者我不是很熟悉,当时应该是看封面比较好看所以就买了,当我耐下心来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加清晰的认识了我喜欢的长安。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十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
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去泉,去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意是:天平山白去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去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必要奔向山下,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十一
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赏心悦目的读书——“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述数学题典闯过100分——“题海”,每天5时50分起床,22时30分睡觉,见同学娓娓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公平:“为什么辛勤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奋发努力也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很苦恼。我拿出一叠古诗诗集。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迎面走来。滴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东坡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春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失败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细想,只见一位身穿白衣,骑着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样对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政,赞美君王,他却不,他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白大挂”,头顶发飘飘,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我也要一样!
我合上书,自信的抬起头,一阵微风吹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十二
虽然本书在诗的注解和翻译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比如[琵琶行]中的“缠头“。但仍然不影响本书的魅力。
就像李商隐的'诗,很多是无题。
其实根本用不着去猜去想,去翻译。
感受就可以了。
诗,就是以最少的文字,去表达最多的意思。
以最精简的字句去传达最庞杂的意象。
蒋勋本来就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诗词研究者。
他就是一个美学家,要把被人忽略的,忘记的,
繁复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点上,他做到的。
至少大家会被他的文字吸引,进而去了解他要传递的东西。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与艺术或者说美的世界,对人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功利的状态。”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十三
我小时候住在我爷爷家,他是一个诗歌迷。我的藏书中有许多诗歌和书籍。于是,我轻松地读了《唐诗三百首》。我知道的第一首古诗是白居易的《告别古草》和《我醉了,知酒浓》。我无法停止阅读它。从那时起,我就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
读诗之初,我读朗朗上口的句子;读诗结束时,我仔细地读诗中的词句;然后,在爷爷的指导下,我读了诗中的悲伤或快乐的故事。我喜欢读唐诗晚上在柳树下微风轻吹,或者阅读李白的激情,喝酒和唱歌在现实中,或读杜甫的英雄主义,这样我会更担心这个国家和人民,或读白居易的庆阳昌黎、添加一个优雅,我的心,或阅读孟浩然的宁静,品尝李商隐的委婉语…每当此时,总是风起雨落,仿佛自我里充满了儒生,稍有疏忽就能吐出永恒的绝句。
我一直很重视思想丰富的诗歌,因为它们陪伴着我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人生难免失望,当我不擅长考试的时候,那句话“有时,风浪长了就会被打破,直接挂起云帆助沧海。”鼓励我突破“路难”的困境;当我和朋友们告别时,“海有朋友,天涯有邻居。”它成为我心中的安慰。诗歌,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是失意还是快乐,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诗歌一直是我的知己和精神支柱。
今天的唐诗已不再只是诗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国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你智慧;读唐诗可以激励你,鞭策你,让你前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一首唐代的诗像水一样静下来,欣赏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