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感心得体会(模板9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一
丰收之时,更思勤俭。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并指出,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的丰收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形势之下,中华大地却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中国人民又迎来了丰收的时节。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在今年春天,面对肆虐的疫情,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全力以赴把“失去的时间”夺了回来;在今年夏天,又与洪涝、伏旱、台风等自然灾害作斗争,齐心协力把灾情影响降到最低。这丰收来之不易,背后彰显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疫精神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特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美好生活需要用辛勤劳动来创造。中国人民自古就懂得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努力奋斗,要收获就要辛勤付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越到丰收之际,越要读懂丰收背后的“勤劳密码”。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最是农时不能误,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全力保春耕,有力有序抓复工复产,用勇气和汗水浇灌出秋收的希望;最是粮田不可废,防汛抗洪期间,我们齐力固堤坝,众志成城护一方安澜,用决心和毅力确保了粮食的安全。一勤天下无难事。时代越是向前发展,艰苦奋斗的作风越不能丢,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丢,我们要涵养勤劳、勤奋的“精气神”,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丰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当前一些地方,“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丰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意浪费、糟蹋粮食,而是要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警醒和自觉。勤俭看似小事,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命运,我们要汲取历史上的苦痛教训,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节约”的风气。要进一步倡导“光盘行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始终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自古“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行动,也是美德。迎来丰收,更应思考勤俭、倡导勤俭、发扬勤俭,用“勤”创造出美好生活,用“俭”守护住美好生活。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二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这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体会: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能够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个方面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给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这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所以,设立这个节日,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还是从社会进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三
再过几日,秋分将至,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随之到来。在丰收节之前,身为选调新人的我将自己的工作收获进行盘点总结,念过往为更好地走向未来。
一是绷紧心弦,管住神弦,夯实政治之基,把准思想之舵。
“你为什么选择选调生”,面试时的这一灵魂叩问言犹在耳。如果说疫情之前更多的是受黄文秀、廖俊波等榜样的精神鼓舞,被其优秀事迹感动,那么疫情之后就是亲身经历,有所参与,深悟“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要义。“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句贴在九楼电梯口的标语,时刻提醒我勿忘诺言,始终如一,定要扣好“第一颗纽扣”。通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参加每周夜学、组工学堂,打卡学习强国,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市区重要工作部署,掸去心灵尘埃,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参与整理机关半年度台账、内部风险防控清单,把自己、职责、工作摆进理论学习,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参观市监狱,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反面案例,坚定守底线、禁止踩红线的决心。
二是摆正心态,务实正派,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想象中的组织工作与真正接手的组织工作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摆正心态,找准定位。虽立志做大事,但日常做的多是小事、简单事,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小事不上心,对简单事不留心。从一字一标点的规范使用,到台签、材料的合理摆放,从文件的有序存档到信息的准确输入,都能培养严谨端正的工作品质,做好这些小事,积累锤炼做大事的能力。不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姿态融入工作之中,擦亮自己的“小窗口”的同时为组织发展出谋划策。由于组织工作较为特殊,在工作中,要有保密意识,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慎独慎微慎初,在无人监督之时更应自觉自律,敬畏法纪。此外,要少喊口号多付行动,既要拿得起笔杆子,也要走得了泥路子,多在基层走走看看唠唠,如在近期参与卫生文明创建活动过程中,与社区群众交流时发现了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与社区积极沟通,努力解决群众困难。既要提高调研走访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又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以及在聚光灯下工作的能力,经得起组织、群众的检验。
三是敏而好学,总结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非凡”。
在我到办公室的第一天,领导就问我,在学校学了什么,有没有把该学的东西学到心里去。为了有说出“我能行”的底气,决心多思考多积累。写不好网评就找来核心刊物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怕忘了新方法就笔纸不离手,边总结边记忆;坚持任务做完常总结,一周结束要总结。在办公室经常接触的是平时一直做、司空见惯的工作,比如校对每天的微信推文、帮助各科室打印材料、每月都要完成的网评任务。推文校对多了就总结出了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校对过程中便有了重点,遇到一些拿不准的细节,请教多了也就搞得定了;从一个打印小白到逐渐熟悉排版要求,处理机器故障,打印特殊格式的文件,感受到“一切皆学问,处处需留心”;网评写多了,思路更清晰了,但是审美疲劳的苗头也有了,为了避免“安贫乐道”,我给自己定了新要求:少模仿忌抄袭,不做文字的搬运工,做真情实感的抒发者,做善思有心的发声人。在没有下乡之前,除了多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还可以多向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同志学习,与先进一流找差距,拓宽自身眼界,立志变跟跑为领跑。
四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永葆满腔热血,开启奋斗新征程。
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经历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的文章得不到编辑的认可的失落;经历过一时摸不透工作思路但需快马加鞭赶工的困顿;也经历过因为工作细致被领导肯定赞扬的喜悦。喜悦幸福值得追求,失落困顿在所难免。经历这些以后,我更能理解“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的深意。在前进奋斗的路上,要有“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勇气,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面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不自怨自艾,怨声载道,无所作为,保持工作韧劲、昂扬姿态,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四
6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同意自20xx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在视察湖北时曾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落实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基层组织“五个振兴”任务,学习借鉴浙江好经验好作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表现。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活力。“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释放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强烈信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丰收节,让这个目标更加接近。
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在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衍生出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同时更彰显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风范。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是一个向世人展示中国“三农”状况的窗口,要通过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等多种活动,让全社会、全民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五
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正在加速恢复中。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一幅幅真抓实干的奋斗图景在各地展开。从稳岗位强技能,帮居民端牢就业“饭碗”,到脱贫攻坚、兜底帮扶,护住基本民生,再到稳市场保供应,畅通经济运行大动脉,连串重磅举措加速落地。
从“六稳”到“六保”,清晰有力的信号与行动温暖人心,鼓足信心,护航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力稳就业,保住市场主体。
“工作稳定了很多,收入也增加了,内心很满足!”谭勇是贵州省沿河县甘溪镇桂林村村民,原本担心疫情会影响外出务工,没想到借着南方电网贵州铜仁供电局吸纳当地农民工就业的机会,他被招录为电力施工队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六稳”,以稳就业为首;“六保”,首要的仍是保就业。自疫情发生以来,针对返岗、招聘、培训、创业等方面的难题,系列政策为劳动者解忧,牢牢守住就业“饭碗”。
返岗难?“点对点”助复工。
“第一次享受‘包机’上班,真是又激动又暖心!”2月下旬,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罗敏顺利复了工。罗敏在浙江嘉兴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上班,往常,她从老家返程,即使坐飞机加转车也要两天时间。这回政府包机只花了十三四个小时,而且一路费用全免。和罗敏一起回来的,还有40多家重点企业从四川宜宾、云南昭通等地接回的100多名员工。
截至4月16日,各地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近600万人。通过“输出有组织、健康有检测、承运有防护、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的方式,保证农民工“从家门到车门、从车门到厂门”。
求职难?稳岗位促招聘。
“考虑到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签约效力将延续到顺利毕业为止。”来自签约单位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的消息,让应届毕业生黄子迅放宽了心。原定3月赴单位实习,受疫情影响,黄子迅的毕业、实习全被打乱了节奏。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为许多像她一样的应届毕业生解除了烦恼。
针对重点群体应聘求职难的问题,政策支持亦加大力度。国资央企推出“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已提供岗位数超100万个;人社部组织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已发布岗位需求超过1500万人次。“春招”变“网试”,招聘转“云上”,线上招聘升了温。
缺技能?“海量”培训送上门。
“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很多知识,而且正是农忙季节,干活学习两不误。”四川宜宾翠屏区象鼻街道杨柳村的江丽华前一阵在家培训,收获不少。江丽华之前在成都一家餐饮店打工,受疫情影响,返岗时间比往年延后,便萌生了在家创业的想法。正好,赶上翠屏区推出返乡创业线上技能培训班。
近期,人社部向社会推荐54家线上平台机构,免费提供培训资源和服务,各地亦纷纷组织线上技能培训,各类课程可谓应有尽有。强了技能,就业底气更足。
稳就业,前提是稳企业,保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就业源头。
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系列真金白银的实招火速推出。据统计,仅今年一季度中国就累计实现减税降费7428亿元。人社部5月6日公布,中国已向320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423亿元,惠及职工8513万人。
“减了成本,担子更轻,手中又多了一分胜算。”许多企业负责人发出类似感慨。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有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的共克时艰和拼搏奋斗,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
助农扶贫,兜牢基层运转。
看着首批2吨芦蒿被物流专车拉走,种植户王宝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王宝所在的江苏南京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是远近闻名的芦蒿产地,受疫情影响,物流受阻、销售犯难,当地数十吨芦蒿面临滞销困境。
南京市农业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苏宁易购紧急组建“助农专项小组”,打通绿色通道,将滞销的芦蒿从田间送往上海。第二天,这批新鲜芦蒿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哪里出现售卖难,就解决哪里的问题。”中国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纷纷行动起来。2月以来,商务部门累计收集全国5300余条农产品卖难信息,其中广西砂糖桔2月22日滞销近180万吨,经紧急协调,2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仅用4天销售近50万吨。
多一条销路就多一份收入。疫情之下,要保基本民生,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不能有丝毫放松。
扶持产业加力度。“贫困地区之所以容易出现滞销卖难,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因为设施不足、物流不畅、运距较远、成本较高,还有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加强产地市场建设、市场信息服务、打造农业品牌,一系列过硬措施持续加力。
复工复产追进度。“把耽误的时间找回来”,各地扶贫企业、扶贫项目加速步入正轨。截至4月30日,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已达到去年的95.4%,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率达97%。
财政资金快拨付。早在3月底,财政部已累计下达20__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96.36亿元,下达时间比往年提前一个多月,易地扶贫搬迁等计划正有序实施。“确保资金尽快到位,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农业农村部规划财务司司长黄艳说。
对困难人群,民生底线同样要兜住兜牢。财政资金加大对低保、特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孤儿等基本生活保障及医疗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厚实家底成为保障民生的底气。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调整的潜力和余地比较大,不会因为疫情问题而影响今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落实。”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符金陵说。
基层稳则事业兴,保基层运转同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方面,基层是地方社会管理和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也是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国家战略部署的终端实施者;另一方面,基层正常运转也直接涉及民生、保就业等方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说。
为牢牢兜住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底线,今年以来,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确定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为基层运转补足财力。“总体上看预算安排能够满足相关支出需求,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说。
保障供给,畅通经济循环。
水灵灵的鲜菜、瓜果装点出五彩缤纷的一隅;米、面、油、奶一件件商品铺满货架;口罩、酒精、消毒液也在显眼处摆上了。随意走进北京街头的超市,眼前大多是这样的景象。
“现在运营完全正常,货品齐全、供应充足。”北京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说。
面对疫情大考,中国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这背后,是各方“稳”和“保”的努力。
保粮食能源安全,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产品保供稳价。
“不能这么卖!”李燕川赶紧联系蔬菜供应基地,原来,大白菜有的是,只是春节期间缺人手、缺运力。随即,他连夜派人从地里拉回两车大白菜。第二天一早开张,超市发货架上大白菜售价是1.39元一斤。为了告诉大家“菜管够”,以往不上门面的笼车被推到货架旁,两三百颗大白菜整整齐齐码放着。
供应上来了,价格稳住了;货源充足了,消费者也就安心了。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4月末,猪肉批发价格已连续10周下降,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供给增加,价格基本回落到常年水平。粮食、蔬菜等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又鼓足了未来丰收的信心。
有国际人士称赞:即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食品供应以及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中国扛住了非常时期、关键时期的考验!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力促复工复产达产。
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电子旗下冠捷科技北京分部的厂区内,智能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原本标配700人左右的厂区,如今已有800多位员工为订单生产忙碌着。作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这家显示器与液晶平板电视的生产制造商先后带动235家供应商实现复工复产。
“配套企业必须动起来才能满足订单需求。”负责北京厂区采购部的王权与京津冀区域内的配套企业紧密对接,上下游齐心,带动产能不断爬坡。
企业之间相互扶持,各级政府在招工、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大力支持,推动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1%,其中湖北省分别达到98.2%和92.2%。
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正式开工;日本丰田计划与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资兴建电动车工厂;星巴克将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建造咖啡烘焙工厂……快速复工复产,畅通经济循环,也增强了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随着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逐步走向正常,订单完成情况不断好转,一批外资新项目即将落地,这充分说明中国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坚韧性。”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袁达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复苏趋势令人鼓舞。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多次表示:“中国经济具有较强韧性,通过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中国经济正在重返正轨。”
疫情在中国的流行高峰已经过去,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鼓足信心,拥抱希望,暖意越来越浓了!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六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2021年9月23日,是中国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中国农民丰收节”,充分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凝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农业问题是“国之大者”。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历史一再证明,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求解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是关系全局的“国之大者”。我们必须看到,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始终把农民的主体地位放在心上,让农民有奔头、有希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一个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要让农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有获得感,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有幸福感。党员干部对“三农”工作要找准坐标、找准方位、找准靶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粮食安全是“全球性课题”。《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55个国家和地区的至少1.55亿人因无法摄入足够的食物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近些年来,全球因新冠疫情、国际性冲突战乱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受到重大打击,引发粮食不安全问题进一步严重。9月10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中国济南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世界各国应该加快行动,为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在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方面为各国树立了好榜样并主动分享粮食减损经验和技术,为提高全球粮食安全水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2021年,中国粮食紧紧把握“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关键点,保证了粮食的丰产丰收、连创新高,通过农民丰收节集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我们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不懈奋斗,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七
20_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契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农民收入明显增多,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业生产明显改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腰包鼓了群众的笑脸多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担子也就轻了。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我们广大农民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农村是我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我们生长繁衍的根据地。记得住乡土乡愁,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才能处理好经济同环保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中华大地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人民也会更加幸福。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农业也就强了。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而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古今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们体味到了丰收的喜悦。不同地域会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庆祝丰收的独特方式,可是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却是相同的。
“平凡的丰收,不平凡的喜悦”。金秋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喜悦的季节,而农民是丰收的主体,更是丰收的关键。我们每餐食用的五谷杂粮无不出自朴实的农民之手,正如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面写的:“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而丰收节给农民那像土地一样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阳一般的光辉。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八
听了上海专家的讲座后,让我大开眼界,有一种“跳出井口看世界”的感觉。
首先,徐根荣老师对语文学科学科性质的定位,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我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徐根荣老师在题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和改进对策》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三个关键问题是:
其一,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人们的认识相当模糊。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课文内容,轻课文语言的倾向,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没有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其二,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没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讲解,轻语言实践的倾向,违背了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不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其三,对于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大量积累,需要课内外结合这条传统经验,没有好好传承,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新课标提出的许多建议缺乏大胆的实践,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徐老师针对上述三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三个对策:
一是语文教学要从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学习和理解课文语言。
二是语文教学,要从“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主”。
三是语文教学要从课内教学一条腿走路转变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
在参加培训以前,我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培训我才认识、了解到自己是怎样糊里糊涂地教语文。我要好好学习,认真实践,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其次,关于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照搬教学目标,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越位现象(教不该教的,不能教懂的)、语言训练的不到位现象。最终让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中国农民丰收节心得体会篇九
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2日,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就以这句话道出了粮食对于安邦固本的重要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们也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以上人口的奇迹,这与我国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息息相关。
__说,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三农”问题连续多年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被取消、种地还有补贴,中国农民越来越幸福。而这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的高度关注、对农民的高度关爱。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放眼华夏大地,稻麦金黄、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喜庆繁忙景象,格外迷人,这样的收获场景无疑是喜悦而幸福的,它不仅撑起了乡村的希望、撑鼓了农民的腰包,也撑起了14亿的口粮,丰富了国民的餐桌,更撑起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而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对8亿中国农民兄弟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肯定和鼓舞,对于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大地丰收果实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勤劳朴实的农民兄弟,感谢他们不辞劳苦、任劳任怨,为国家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短板,城乡发展失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凋敝、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是各级党政部门在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的乡村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有活力,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的人间乐土,中国的农民有一天也会成为人人艳羡的职业。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祝福中国乡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