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一
上这一课,我选择了走极端,正如雪山草地所说,把错误坚持到极致就是真理。我成不了真理,但这丝毫不会削弱我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大家都说爱国太大,太空,于是我就是要让这一课充斥着厚重的爱国味。
真正的中国人!
你们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
每一次的追问,就是一次爱国之情在心中的激荡。
“我们中国人!”历史的原因一度使我们中国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可文章结束时,徐悲鸿虽没有言语,课文中隐去了文字,但“我们中国人!”的那份自豪,那份被承认,还是激动地可以!
“真正的中国人!”更是大家一直思索的,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吗?我能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吗?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中国人!
“中国人!”三个字反复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
藏了多少梦?
……
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这样的歌声又从心底唱响!
以上是对课的设想以及我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一点说明。
上完课,几点反思:
一、“课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我做到了吗?今天的课上,我说得不少,学生说的也不多。因为上完课发现自己蛮累的。原因就在于自己预设的东西还太多。我所崇拜的翟启连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一度时间,我以为我理解了这句话。于是精心的预设每一个环节,甚至上课的每一句话。这样的课堂别人看起来是流畅了,但自己觉得轻松吗?稍一处差错,自己就慌得满头大汗。后来想想,是自己曲解了。要预设的是思路,是开放的问题和答案。自己越想说,无非是学生的想法不对你的路子。你要用言语把他拽回来。
二、仍然没有跳出内容分析的怪圈。不分析不放心,但又因害怕分析,所以总是太匆匆,这就导致了我所说的“飘在云端,晕”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对于要教什么还不是很明确。
三、一些环节走过场,或者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第一环节的设计看似好看,其实无效。原因有二:一是没敢让学生充分地说,这也与第一课时上的不扎实有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的说是对全文的回顾与思绪的整理;二是却是老师命中要害的点与提。所以没开好头。还比如“你认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基于文本,如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后,再来说,会更好。
另对晓月风所提的问题,开始我确实有想法。就是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句,让学生对俗语、过渡句和串联起整篇课文的作用的一个认识,后因自己平时的意识不强,上课时又担心割断了文脉、课感而遗忘忽略了,也算是一个遗憾。
从来就不善于写大而理性的东西,因为自己的逻辑思维存在缺陷,以上算作上完课的一点总结。诚恳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帮助。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二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研读课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朗读课文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广:很有才气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1、“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连都督都邀请这个孩子来参加,说明他很有才气。)。
2、“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敢答应。”(谁都不敢在这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随便写文章,怕写得不好遭人耻笑。)顺势利导,我有提出了问题: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读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王勃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同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
3、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从“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等词的理解体会王勃的才气。
4、当那位都督听人讲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从奇才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我再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
5、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从千古传诵也可看出王勃的才气。)。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三
领着学生学完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在教学青年观察鱼、画鱼的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品读句子,采用多种形式地读,引读、指名读、同桌练习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制定教学目标体现学段特点和要求,符合教学的实际,既不随意拔高,又不随意降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描写青年神态、动作的词语感受青年长期、细致地观察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迁移。”课前活动请一些同学观察鱼,下面的同学观察上去观察的同学。接着从文本中抓住描写青年神态、动作的词语感受青年长期、细致地观察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看学生观察鱼的视频,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写具体。前面的观察、抓词语理解都是为了后面学生的写话做铺垫。教学指向明确,训练集中又有梯度。从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来看,都能立足学段要求来制定目标也都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今天上课的两位老师能以学法决定教法,把教法转化为导法,在导法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追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鱼游到位了纸上》时,提出了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青年观察鱼的句子,读一读,圈出描写青年观鱼的词语。有感受、发现的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作批注。在默读、勾画、批注、交流、朗读,这一过程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注重学法渗透,无疑是落实课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搭桥铺路。
不足之处: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拍摄的视频,如果能更逼真自然些,或许更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语言会更精彩。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素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
线)。
及时修补。
1走,我们去植树。
素质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五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透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六
《爬天都峰》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写作方法是重点。今天的课虽然是奔着这个重点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还不能完全从文章跳出来,把它当做一个例子来看。
上课的条理仍然不够清晰,我觉得还是对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们听得半睡半醒,这节课的效果好坏,一目了然。
教参上指出,本篇课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体会作者是用“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来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因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联想到学生们平时作文中最擅长的“机器人对话”描写,我不禁把重点改成了,学习文中的对话描写,可以在“说”字前,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比如:他点点头,笑着说:“……”。她头也不抬的说:“……”同时对标点符号的运用,适当渗透。
然而还不敢把教参的重点抛在一边,所以这堂课上的有点乱,没有主次。其实,写到这里,我心里已经清楚,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备课不到位,不够细致。想起于永正先生的“备课”,课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将要板书的字,他一定会在课前练很多遍,直到写好为止。我为自己的“轻描淡写”式的备课而脸红。
以后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备课。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语无伦次,缺乏组织能力是我的常态,我必须要改掉它。
《爬天都峰》二次备课:
一、首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陡峭,并表达自己看到这样的山后的畏惧心理。之后,出示文中第二段内容(作者所想),师: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文章里。
学生读二段内容,感受作者害怕的心理以及其用词准确。
二、 师:这个时候,作者碰见了一个老爷爷,她是这样描述的(出示文本句子):我回头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哩!(提示学生,可以对自己事件当中见到的人物进行描写。)
三、从人物对话中感悟“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习对话描写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找出作者开始不敢爬,最后却成功登顶的原因:是老爷爷的话,给了她鼓舞和力量。老爷爷也是因为作者的鼓舞,所以爬上了山顶。点明本课主题。
2.出示文中的几处对话,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对话描写中,可以对说话的人物进行适当的描写,这样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他(……)说:“……”。
3.作者爬山时,是什么样子呢?
学习第6段,关注并圈画动词,学习作者的动作描写方法。
四、爬山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记录的呢?
1.在鲫鱼背前拍照做纪念。(做)
2.老爷爷,作者和爸爸,三人之间的对话。
3.写作顺序
五、总结
作者从爬山这件事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在整个爬山事件中,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这件事写清楚了。
结合“交流平台”点明,把一件事写清楚,需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七
作文教学,想让学生张口说话,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中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的解决学生作文中“无话可说”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极大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适合场景的音乐,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习作成为学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台。
在教学中,老师讲的很少,学生说的也少,主要是用课件展示学生很熟悉的场景的图片,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回忆与妈妈之间的点点滴滴,然后挑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情来写一写。
在学生写作时,重点帮助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当他们思路阻塞时,帮他们疏通思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遣词造句方面多加引导,使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容易忽视。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课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环节。本来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设计了组内评议修改、集体修改等多种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质量。但根据学生写作的速度,所以我采取的是学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当然每一堂课都会有遗憾,在教学之前,我就想着这样的课要用扩音器,但后来没有用。结果在上课时我感觉讲话很吃力,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声音也出不来,使得集体评议这个环节省掉了。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课堂永远是生动的,只要用心,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方面会多多研究,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精彩。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八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学习兴趣和形成独到见解。
(2)指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疲惫”一词,让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中去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3)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学生自主发现,“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练读,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红军。当对小红军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小红军的可怜来,在读中升华对小红军的怜惜之情。
我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小红军的倔强。任何人见了小红军的举动都会认为小红军精神好、体力足、干粮多,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了。体会“终于” 一词,从“终于”可以感受到小红军和陈庚相互关心,舍己为人这一高尚品质。
本文的细节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小红军的精神品质:外貌描写从小红军的处境危险衬托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对话描写从人物的良苦用心体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陈庚同志上马后的心理活动,类比出小红军的可贵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动最深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问。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九
面对着期中语文试卷,几多感慨,几多欣慰,几多忧愁,几多辛酸。原因是小学四年级是一个过渡的年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这微妙的变化,学生也起了变化,两极分化明显,为了不让每个学生掉队,在教学的多个方面我进行了探索,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学段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面对学生差异。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学困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等,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三、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新课程“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在教学中,我尽量把学习的进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们常说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比如,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学生字新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语文的敏锐性。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质疑、圈画、思考、讨论、交流……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法上多创新。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十
《最佳路径》讲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对外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大伤脑筋、焦躁不安。汽车路过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时,他从法国当地农民卖葡萄的做法中获取了有益的启示,采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设计。这件事显示了格罗培斯严肃认问题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善于从现实生活获取启示的品质,也提示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要“逐步培养
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
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一番探究:“路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佳路径”? “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被称为“最佳路径”?探究了题目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对于本课重点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是最佳设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抓词句,抓重点段深入体会等多种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是因为格罗培斯尊重了游人,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与众不同。其实,还应当包括着这样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罗培斯善于从他人成功中获得启示,具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品质,让设计符合众多人的意愿,具有艺术性等等。
格罗培斯是世界建筑大师?从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一事可见一斑。它启示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素。在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后,有必要鼓励他们从格罗培斯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向最佳迈进.
我发现课堂上有不少与学生的对话,看似在启发点拨,实则是在代替学生思考。有点零碎,既然已经构建了大的话题,那就要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读自悟,而不能变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建立在多读书的基础之上,学生与学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学生自我体悟的基础之上。必要的点拨是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懂得取舍,懂得进退,该装傻时还是要装傻的。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十一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单元在以前的学习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能够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但我始终认为若学生能够把自己曾经见过的画面,感受的场景能够学着本单元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如多角度描述,衬托、恰当的比喻等,用到自己的习作里才好。
其实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可以看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梳理。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几个学生的对话,回忆本单元的学习体会。这一板块我采取的教学步骤为: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边读边想象可以是画面、声音、气味等。2。学生在本单元的课文中选择一处,谈一谈自己“边读边想象”的具体阅读体验。
在本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课本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去边读边想象,而且是落实到把自己想象到或者曾经感受的场景用文字去表达。在本环节中,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小节
1、挑一名学生读词语,纠正读音,
2、全班齐读词语,观察两组词语的区别。
3、反复诵读记忆,表示声音大的用大一点的声音读,表示声音小的词语,用小声读。
4、教师举例子,当看“窃窃私语”时候,想到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说看到某一个词语所想象到的画面。(提醒学生不是造句)
5、还知道哪些有形容声音的词语。
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词语。
2、左右两组各选一个词语,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和场景。(学生此时不必要非要用上词语)
3、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用上一两个加点词给恰当的描述出来,写在课本上。
4、同学发言,展示所写内容。
5、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进行思维扩散引导。
6、教师总结,本单元所学到的“多角度描述”“衬托”“恰当的比喻”等,让学生再一次修改自己的句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在前一小节主要训练孩子看词语想象画面的能力,在此环节可以以此为扶手,让孩子们先去想象画面,头脑里有了画面和场景再去用词语去描述,这样书思维有梯度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很难一下子写出很丰富的句子,我们可以从针对某一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例如教参上提到的“风”可以想象风中事物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总结很重要,要引导学生回归本单元所学习的写作方法,让孩子多角度去描述某一个场景,如“烟花”,看到了的、听到的、闻到的。可以用比喻句,把烟花绽放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去展现。再如“雷雨”看到的树木、天空,听到的雷声、感受到的空气。用上恰当的比喻,甚至可以用衬托的方法来衬托雨的大,等等。
每一步都是探索,但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在每一课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十二
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点,乃至全部语文能力的根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小学中年级尤其注意方法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方法是入门的向导。一些学生勤苦读书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不得法。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方法的作用,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就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都应努力做到眼看、脑思、手写。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重点突破法。对课文里含义深奥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使学生记忆卡壳。就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时间花力气弄懂,反复体会以促进记忆。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二、辅以基本知识。”
班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对学习语文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语文基础功底太差,所学的知识如过眼烟云。针对这一情况,系统地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一)拼音文字过关,积累大量词汇;
(二)词句理解过关,准确表情达意;
(三)朗读背诵过关,发展记忆能力;
(四)基本写作过关,掌握写作要领。
只有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过关,学生才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发现“学困生”完成得较好时,一定要及时鼓励,以此来达到增强其自信心。
1、重“句段”贯“全文”。根据单元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在分析课文时,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点的几个段落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感悟。如第三单元的教学,知识点确定为“了解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讲授时就围绕大自然的启示描写,分析其写法,引导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的新有收获。
2、重“讲读”促“自读”。对于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多采用以讲读促自读的教法。讲读课文,从各个方面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把自读课文看作是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训练课,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从训练上突破”的原则,强化了练习。教材课文后的练习为基础练习;一个单元后的多项练习,综合阅读练习。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其中每篇课文后的作业,根据不同类型强化练习。讲读例文的练习以记忆性练习为主;巩固例文的练习以理解性、巩固性练习为主;自学例文的练习以运用性练习为主,渗透创造性练习内容。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十三
这一期末成绩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语文教学反思。批改试卷的老师和同年级的老师都夸赞:我们班进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这个班均分倒数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几分。如今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反思这一学期对语文教学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不但没特别做什么,语文课还少上了几节,要么是排节目,要么是参加活动,交给数学老师了。我们班的后进生两只手抓都抓不过来,我哪有精力一个个给他们补缺补差;我也没有像数学老师那样经常耗在班上一个个面批,也没有像英语老师那样经常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只是偶尔象征性地惩罚不写家庭作业的。应该说,我骨子里就是“懒”教师,从教以来,就厌恶把孩子拎到办公室训斥啊、补作业啊。。。。。。。
看上去,我什么都没做。但我也的的确确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学校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了。应该说,都渗透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互动中了。通过这一学期我们的学习成绩,以及这几年的思考,我肯定:让学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长,提高学生的成绩,绝不是靠教师整天耗在学生身上,不是经常把学生拉在自己身边补缺补差,不是一对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题海战术。这些只能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厌学。内动力激发出来了,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十四
这篇课文意境很优美,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所以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学生在精美的语言中体会愉快的童年。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层次后,围绕玩的.地方美,玩具制作得美,玩的过程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四年级语文绿课后反思篇十五
课文介绍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并阅读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和对民族危亡的影响,初步感知林则徐销烟的历史背景感受林则徐销烟的困难和决心。在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一个“壮”字来统领全文。
课堂一开始,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我采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为“壮”字扩词。板书词语:壮丽、壮观、壮举、强壮、豪壮、雄壮、悲壮、气壮山河等词语。词语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们各自带有独立的意义和感情,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词语时,要求学生不仅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还要读出词语的意味。接着出示下面的问题:读读课文2—5节,找一找能表现“壮”的语句,将这些地方画下来,放飞你的想象,用心读一读。引导学生读书中思考、读书中标记、读书中想象,让每个孩子凭借思维,触摸语言文字后面的风景。伴随着学生的交流,抓住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在下面的教学中我由扶到放,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在读中想象,体悟壮情”。
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正如叶老所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在全文阅读教学似乎结束以后,对课文进行补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腐朽的清政府将销烟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将他革职,罚他往伊犁垦荒屯田……补充了这部分历史故事,给学生带来l了更多的关于“壮举”的另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