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 化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化学是一门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本文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享一些化学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目标设定与步骤安排(200字)。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步骤安排。在化学教学中,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目标,并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然后,我会根据教学步骤的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有机地安排在一起。例如,在教授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我会先讲解酸碱中和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习题来检验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第三段:选材和教具运用(200字)。
好的选材和教具运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常会选用生动有趣的教材和案例,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经验相连的例子。此外,选择适当的教具也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比如,在讲解电化学的时候,我会使用一些简易的实验装置来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电化学原理的理解,增加实践操作的经验。
第四段:课堂氛围的营造(200字)。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化学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我会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投入感。
第五段:评估与改进(200字)。
教学设计的最后一步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我通常会定期组织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我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此外,我还会积极倾听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尾(200字)。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目标设定与步骤安排、选材和教具运用、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评估与改进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些步骤,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优质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和创造力的体现。希望通过我的经验与体会,能够帮助到其他化学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二
2课时。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三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六
型的概念和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复习方法,通过互动与游戏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恰当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对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研究,
找出学习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学习,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1、能准确区分某些常见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
2、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反应类型相关知识的解题能力。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从明代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入手,让学生在感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意境之美时话锋一转引入诗歌中表明的化学反应,进而书写这些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所属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进入本节课的课题。
找一个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余同学自己写,并指出其所属类型。
【师】引导学生归纳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们学过的四大基本反应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各自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教师及时一一作出点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化合反应:
[抢答题]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1)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都是单质
(2) 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两种物质 小小归纳1:化合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2.分解反应:
[ 抢答题]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1)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都是单质
(2)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两种物质小小归纳2: 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3.置换反应:
[抢答题](1)试着说出你所知道的置换反应。
(2)co还原fe2o3是不是置换反应?
小小归纳3:置换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想一想来抢答] 请你边答边快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吗?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下?
(2) 试着说出你所知道的复分解反应。
小小归纳4: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引导学生做游戏:事先准备好a、b、c、d四个字母的图片各两张,等号、加号各两张。让学生上台通过合作探究,把图片自由组合,给全体师生展示四大基本反应的变化形式。通过游戏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合作,在互助中前进。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七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多媒体设备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篇八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